中国社会学的使命
中国社会学与底层视角
![中国社会学与底层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b344900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3.png)
人文历史Human History社会学虽然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向,社会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所以还需对我国的社会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探究,并且还需重在底层视角下对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推动。
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且对实践中遇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底层视角下中国社会学的进步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社会学的进步和开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新时期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学在我国的恢复,在初期的阶段是没有任何理论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也是靠着一些学者积极进行摸索和探究进行重建的。
对于理论上的社会学,在开始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对社会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城市化乡镇的建设、乡村工业的发展等,这些方面主要是直接服务于4个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的社会发展进行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这也是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根基,同时也是按照对社会学的官方接受前提下发挥出自身作用的,也是社会学合法性来源的重点。
在某一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学摆脱了特定的意识形态,突破了对社会学所产生的一些制约和限制,从而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并且在官方和学界中得到了认可,不但是策略,同时也是权宜,不但是接受,同时也是改造。
因此,对于中国社会学,这种过程是可以当做是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标本,在中国社会进行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去积极的发现,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变革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去发展才是正确的道路。
中国社会的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一个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学者和国家领导人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地进步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纠正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和失误,从而才能找到符合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正确道路。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这种方式的开端,它的最终意义就是对社会学合法性空间的权益进行开拓,但是关于社会学本身的学术进行探究和确认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深入的问题。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34b2585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0.png)
接着西方管理学讲
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掌握西方管 理学的真邃, 融合中国管理思想, 逐步 形成中国化的若干管理学流派, 立足世 界管理学界。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接着中国近现代管理实践讲
包括马克思、毛泽东的管理思想;中国 人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时独特的处理化解危 机的能力;调整自己, 拨乱反正;处理SARS 公共危机;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近年崛起 的粤商、浙商的非凡经营能力等等都是值得 “接着讲”的命题。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后20年中国管理学的战略目标: 建立中国现代管理学,将管
理学中国化。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它的特征是融合古今中外管理思想 精髓, 能够指导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管理实践问题, 对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对 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有可能首先突破的学科: 宏观管理与 政策学科,由于社会热点多,需求急迫 ,近年基金申请量猛增,2006年占申请 项目总量的44%,且均直面中国管理实践 问题。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一个悖论
有的管理学者提出一个悖论: 一国有竞 争力的成功企业与领袖型企业家的出现不一 定与一国成功的商学院相联系,日本与德国 似乎就是两例。这到底是商学院的错,还是 两者并不一定有相关性。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国内外对商学院的质疑是普遍存在的,并且 大多是来自商学院内部的声音,如“商学院的终 结? 成效不足,养眼有余”(斯坦富菲弗),“ 商学院如何误入歧途”(南加州大学本尼思)以 及MBA的颠覆者麦吉尔大学的明茨伯格,问题还是 出在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对学术性过于关注和追 求,而导致对管理实践的忽略。
20XX年11月思想汇报:深入学习中国社会学30年大发
![20XX年11月思想汇报:深入学习中国社会学30年大发](https://img.taocdn.com/s3/m/94416abfec3a87c24028c483.png)
20XX年11月思想汇报:深入学习中国社会学30年大发尊敬的党组织:我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今天我想结合我的专业,进行一些总结,最后向党组织汇报我的思想。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学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30年。
社会学理论在反思与重建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社会学已经跨越了单纯引进和译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努力从中国的巨大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汲取理论营养,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进行理论建设,初步形成了有中国气派和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发展方向,提高了社会学理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同时,中国社会学研究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反思和建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与学科取向、学科规范与学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社会学逐步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深度的日益规范的学科。
跨学科研究领域不断增多。
3come文档频道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分工化和专门化,大量跨学科、多学科、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纷纷涌现。
社会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如家庭、婚姻、组织、犯罪、社区、青年等,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属于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经济学对社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研究,人口学对人口结构和生育行为的研究,法学对社会法和习惯法的研究,历史学对社会史的研究,心理学对人际交往和社会心态的研究,人类学对多元文化和小传统的研究等等,都对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带来重大启发;同时,社会学研究也超越了传统的研究边界,在社会治理、区域发展、市场网络、生态环境等新领域中取得了成绩。
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不断完善。
注重社会调查和经验验证是社会学的学科传统。
在不断完善社会学的参与观察、案例研究、类型分析等质性调查研究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统计软件的发展,以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和数据模型分析为特点的量化研究方法快速发展。
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556227482fb4daa58d4b11.png)
第一讲社会学导言引言:什么是社会学?SOCIOLOGY,法文SOCIOLOGIE一词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 1789-1857)最早提出。
拉丁文“societal”(社会) +希腊文“logos”(论述、学说) 在中国,早期社会学被译为“群学”,“社会学”一词是采用了日本的译法。
社会学概念: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
是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和处理的一种特殊手段。
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一个交叉的视角。
一、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具有科学性。
即不能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依靠洞察力、无确凿根据的信念或道听途说的基础之上。
而只能依赖科学的证据,而这些证据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系统研究获得的。
具有客观性。
尽可能运用类似与自然科学的技术。
在提出问题、得到结论时努力做到不受感情、偏好的影响。
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以解释并在某些情况下预测社会事件。
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社会学者感情及其道德因素的介入限制了他们研究什么和怎样进行研究。
二、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社会学的使命:超越常识、揭穿真相三、社会学的基本假设首先,自杀肯定是个人决定的结果,即一个人得出了生命继续下去已无价值的判断。
在此意义上,自杀是纯粹个人的行为。
但是,在某些社会环境下的人群中,这种个人决定却表现出了更多的共同点。
自杀率的各种差异显示,自杀与一些特殊群体、地区和时间有密切联系——几乎可以说,每一种类型都被“安排”了一定的自杀配额。
例如,多年来看数据显示,白人Vs黑人、男人Vs 女人、富人Vs穷人、单身者Vs已婚者,有更高的自杀率。
从这一事实显示出,自杀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社会的事实,即该行为受到了一个人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
从自杀这一社会模式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人类行为部分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家庭、组织、社区、种族、社团和历史时代——而他们自己正是身列其中。
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
![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eb5dce67561252d380eb6ec4.png)
会行动是 有效 的 , 是 有解 释 力 的。没 有实 践参
照物的所 谓社会 学 理论就 如 同无源 之水 , 是没
有 学术生命力 , 也是不可 能出现 的。“ 社会学 的
目标是要获得关 于人类 组织本 质的知识 。用这 样 的知识解释社会事件是 可能的。 ” ⑤例如 , 在社 会学理论 中影响颇大 的结 构功能 主义 理论到 了
②[ 日 ] 富永健 一: 《 社会学原理》 , 严立贤 、 陈婴婴、 杨栋梁、 庞鸣译 , 北 京: 社会科 学文献 出版社 , 1 9 9 2 年, 第1 O页。
0 4l
变 动的意 义作 出肯 定 的或否 定 的解 释 , 通过 这 种 努力 , 起 源于 近代 西方启 蒙 思想 的社 会概 念 在每一 阶段也 都不 断变化 , 社会 学 的历 史正 是
身所具有 的 四种功 能 , 适应 即一切行 动 系统 必
表达 , 是“ 一 个提 出观 念 的过程 , 这些 观念使 得
我们能 够解 释 事 件 如何 以 及 为 什 么发 生 。 ” ② “ 社会学理论则是对此 的概 括和解释 , 是 由表征
个自然演化成长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组织的事物尚未完全消失新的东西正在陆续登的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提高适应性规范运行的场还未完全占领地盘新旧现象交叉错综复过程包括建构一整套自律治理的规范而我们现在感到这个东西原来没有到了现代社会当代中国的变化是广泛的巨大的深刻需要它需要它就要造可是造出来的东西由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Ma y . 2 0 1 3 / N o . 3
社 会学 研 究
中 国社 会 学 的 当代 使 命
佟新公共社会学是兴趣_也是使命
![佟新公共社会学是兴趣_也是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93921a8e8762caaedd33d426.png)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布洛维呼吁要建立“公共社会学”,这个公共社会学不仅仅是要求知识分子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而更为重要的是,公共社会学追求通过与社团、公众的直接对话来保护社会不受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公共社会学的大业就是要使不可见的变得可见、使私人问题的变为公共问题的。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正是这样一名公共社会学者。
对于她来说,从事公共社会学已经是一种追求和使命,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监察局特约监察员、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的身份,又为她成为一名公共社会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佟新一直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中国劳工和劳动关系”是她的研究领域之一。
2005-2008年,她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公共社会学是兴趣,也是使命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份,也是一种幸运。
回顾自己的经历,她最感念的是遇到了雷洁琼、费孝通、袁方、蔡文眉这样的前辈和恩师,他们的教诲令她受益终生,前辈们的思想塑造着她的心灵,使她深刻地把握社会学的知识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协商的意义。
薄 茹52佟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协商的意义。
”她说。
“作为一个传递知识的人,我希望我能够成为阶梯,将对社会学的热爱、知识和信仰传递给后来者。
”在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过程中,佟新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脚踏实地地深入到社会中。
佟新是一名女性知识分子,她深刻地感受着这个社会带来的性别变迁,也深刻地感受着传统的性别偏见的根深蒂固。
在女性职业发展的理论中,有一个“榜样理论”,它是指女性职业发展不仅受到自身人力资本的影响,也受到职业期望的影响,“而我们有怎样的自我设计和职业期望得益于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他们树立的榜样使我们相信‘我可以做得一样好’”,佟新说。
她在无数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身上感受着榜样的力量,同时也渴望这种力量在学生们身上得以延续。
年轻一代的知识女性需要更多的鼓励,也需要榜样的支持。
走向男女平等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更需要知识的变更和更多的声音和公共对话。
价值负载、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
![价值负载、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7c76c02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7.png)
LAN ZHOU XUE KAN■哲学价值负载、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刘清平摘要以往学术界更重视韦伯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恪守的价值中立与研究对象的价值负载之间的张力关系,却忽视了相关的价值重载问题。
只有在悬置非认知需要的意义上重新界定了价值中立的概念,并澄清了它与价值负载和价值重载的纠结互动后,我们才能说明人文社会学科为什么也像自然学科那样,包含着科学知识与理念证成两大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以及它们有必要完成袪魅的使命、将理念证成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韦伯;价值负载;价值中立;价值重载;悬置非认知需要;科学袪魅中图分类号C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1-0005-10自从马克斯•韦伯针对他所谓的“文化科学”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原则后,学术界特别重视它与“价值负载”之间的张力关系,却忽视了另一个相关的概念“价值重载”本文将首先在“悬置非认知需要”的意思上重新界定价值中立的概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它与价值负载和价值重载之间的纠结互动,最后说明人文社会学科包含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证成”两大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因此承担的袪魅使命。
一、悬置非认知需要的底线标准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要求可以概括如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应当“保持理智上的诚实整作者简介:刘清平,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传媒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一,清晰地认识到下面两件事的差异:确认事实、数学或逻辑状态、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是一回事,回答文化及其具体内容有什么价值、人们在文化共同体和政治社团中应当如何行事的问题是另一回事。
这是两个完全异质的问题……科学家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之时,就是对事实的充分理解终结之时o”①不过,由于韦伯在此把事实与价值割裂开来了,他在世时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束手无措:既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连同研究对象一起不可避免地拥有这样那样的价值负载,他们怎么还可能在科学研究中维系价值中立呢?韦伯去世后,支持者和反对者更是围绕这个难题展开了到现在还没有结束的激烈争议,却同样由于无法克服价值负载与价值中立的张力,陷入了莫衷一是的境地,认为人文社会学科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的反方甚至还占据了上风。
“近代天津与中国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近代天津与中国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2eb030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d.png)
“近代天津与中国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里;魏淑赟
【期刊名称】《城市史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2018年4月27日至29日,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天津市历史学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协办的“近代天津与中国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本次会议得到了史学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收
到论文近80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9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围绕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天津的经济、政治、环境、文化与教育、日常生活与城乡社会以及民间文献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广泛的研讨.
【总页数】5页(P314-318)
【作者】李里;魏淑赟
【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9.45
【相关文献】
1.对话与交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杨丽婷
2.“百年文学学术史案·钱锺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暨《社会科学辑刊》“百年文学学术史案”专栏策划会纪要 [J], 冯静
3.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黄家亮;张鉴;
4.解读与阐发:文明话语下的天津近代化历程——“近代天津的文明建构”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熊亚平;任吉东
5.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学术缺陷与学术本位 [J], 金正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
![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a7fb6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0.png)
课题选题、工作方法上“唯上”,心中的目的是要“维稳”。
这与中国1980年代的格局几乎截然相反。
当时,在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以及半民间文化团体的知青学者,和部委里的中下层干部,以及各地地方干部(很多有知青背景),形成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同盟,互相联动,提出新思路、探索新做法,不断突破政策的条条框框。
直到我1990年代中期去浙江、湖南等地调查,还因为王老师圈子的关系,沾了这样的光。
地方上的干部还热切地问:原来体改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特别是农研室(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那班人最近有什么新的说法?得势的干部滔滔不绝地谈创新的思路,不得势的干部希望我通过调查“揭露一些问题”。
他们都希望讨论。
而今天的干部似乎都小心翼翼地心平气和。
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口号下,坚决地维护自己的政治安全和利益。
今天和1980年代更大的一个反差是,在社会科学和官僚系统的知青时代终结的同时,高层政治似乎迎来了知青时代的开始。
从1990年到2013年期间,出身工程师和“文革大学生”的领导人强调制度、规范、和谐;2013年之后的重点则是突破、意志、理想。
小组政治,大刀阔斧。
高层的这一“知青气质”,和知识界以及中下层的公务员群体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和公务员这样的中介,高层政治如何有效地代表不同的社会利益也成了很大问题。
这一格局是我们理解知青时代终结的历史含意的重要背景。
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和高层政治知青风格的凸显同时发生,不完全是巧合。
它们在起源上是一致的,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
这其中,知青和国家体制的关系是关键。
在1980年代以来有关知青的谈论中,人们往往强调他们的“民间”性质,即他们在“文革”期间,特别是在林彪事件之后,如何通过“地下”阅读、独立思考,批判“文化大革命”。
这是相当片面的。
在198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的恢复重建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彼此交叉的圈子,一是以《走向著名的“走向未来”丛书即是中国知青一代学术共同体的成果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关注在社会学界比较突出的两对矛盾。
人民满意社会学的新使命
![人民满意社会学的新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802d42d0a58da0116c174908.png)
人们所接受的, 必须是对人有召唤力和感染力的。近年来 , 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气象 , 就是社会科学成为社会上的热门, 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成为了国家建设 、地方部门发展规 划的重要依据,社会上各个部门也积极参加到发展研究中 去, 各类论坛、 调查等社会科学活动也十分踊跃。社会科学 介入到国家重大工程 、 地区发展规划, 说明了我们建设现代 化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 我们已 经确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 ,国家对我们 的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 自信 : 中国社会科学将在新的研究领域 , 一定会以 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发扬传统 、 勇于创新 , 在学术问题上不 尚空谈 , 脚踏实地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用科学和理性来考
术精神 。
是要全面确定扶民富民的政策法规; 防止片面的盯着国家 体系里的规范化管理,而是要全面的建设社会完整的法治 规范体系, 尤其是国家权力下移时, 国家利益如何转化为人 民利益的保障体系, 我们千万不能滋生人民利益里的蛀虫; 我们要防止将中央的精神印在纸上 、 挂在嘴上 , 走过场 , 而 要将人民给我们的“ 满意”国家给我们的“ 、 地位”转化为为 , 人民办实事的执政能力。
民利益之上的社会文化 、 制度 、 组织等社会体系。“ 民满 人 意”无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 , 更是改革开放赋予 我们的时代课题。 过去 ,我们只是在党的根本宗 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上提为人民服务, 涌现了许许多多人民心中的优秀的社会 工作者 ; 现在, 我们发现 , 作为了个执政党 , 更主要的任务 是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文化 、 国家政治、 社会文明。有了人 民满意的社会 , 才会建设强大的国家, 这是近二十年改革 开放政策证明了的。因此,人民满意” “ 是我们今天改革开 放、 务实进取 的时代精神的写照 , 也说明了我们共产党人 的根本作风 , 这同样也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应 当坚持的学
和谐社会构建——社会学的神圣使命——中国社会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6届理事会议综述
![和谐社会构建——社会学的神圣使命——中国社会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6届理事会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857f4d69eae009581bec91.png)
自全国 2 个省市 ( 8 自治 区) 的有关专家和学者 30 长 , 0 使世界 的注意 力再次关注东方 。中国、 俄罗斯 、 不仅深刻影 响着世界经济 余位代表出席 了会议 , 其中全国 l 个社会学博士点 印度等大国的快速发展 , 1
而且形成 了一条与“ 西方现代化” 负责人全部到会。中国社 会科学 院秘书长朱锦昌 , 政治格局的变化, 东方现代化” 新经验 的发展道路 。“ 中国经 安徽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臧世凯到会作了讲话 , 不 同的“ 中国
和安徽社会学发展” 的发言 。与会代表们 围绕会议 二 , 中国经验” “ 不是无所不包 、 没有选择发展经历 ,
确定的“ 和谐社 会构建——社会学 的神圣使命 ” 这 它特别是指一些具有独特性 的新规则 ; , 中国经 三 “
主题进行了座谈 和热烈的研讨。本次会议 由中国 验” 不 同于“ , 中国模式” “ 、 中国奇迹” 等概念 , 它是 包容的、 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社会学会主办 , 安徽省 社会学会 承办 。大会共收 到 开放的、
维普资讯
第1 期
殷 民娥 : 和谐社会构建——社会 学的神圣使命
4 9
模式” “ 、 拉美模式” “ 、 俄罗斯模式” 三种改革模式的 “ 未富先老” 等特殊国情 , 构建城乡结构 、 区域结构 、
比较, 认为“ 中国模式” 能发展本 国经济 , 能吸 社会阶层结构、 更 更 就业结构 和代 际结构 的和谐。安徽 引发展 中国家与世界眼光。因为一国经济的持续增 省委党校黄家海 教授认 为 , 分配不公、 道德失范、 司
维普资讯
备 _ . 学 I( 肥 乎院 5 社会科学版) I
20 0 6年 2月 第2 3卷 第 1 期
重建中国社会学读书感想
![重建中国社会学读书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a1cc787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8.png)
重建中国社会学读书感想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结构、人类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中国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它便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早期阶段,社会学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学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地位,逐步进入学术界和社会的视野。
在这一时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方面,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学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学开始关注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冲突等问题,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学也开始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边缘到主流、从本土到国际的过程。
社会学已经成为理解中国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社会学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1. 社会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社会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是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根基。
从字面上看,“社会学”一词由“社会”和“学”两部分组成,它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人类行为、社会关系等社会现象的科学。
社会学的起源并非如此简单。
社会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社会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诞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开始对传统社会秩序产生质疑,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学应运而生。
社会学的早期发展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涂尔干等杰出的社会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学理论和观点,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等。
我国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回顾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4299ce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8.png)
我国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王攀峰;朱东阳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22(42)4
【摘要】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体现着研究者对教科书问题的理论自觉,承载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是获取教材建设话语权和发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科书研究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经历了教科书解读话语的形成、教科书研究话语的深化、教科书学的话语建构等阶段,在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传播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
当代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打造特色鲜明的教科书研究共同体,形成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力。
【总页数】9页(P33-41)
【作者】王攀峰;朱东阳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3
【相关文献】
1.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一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
2.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
会综述3.学术话语权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兼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科书政策话语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的使命担当](https://img.taocdn.com/s3/m/7735494ffd0a79563d1e72ee.png)
Mis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n Disciplinary Self-confidence of Chinese Sociology in the New Era 作者: 苑仲达[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中国社会学史;发展社会学;时空社会学
摘要: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信问题,是影响该学科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性、全局性问题。
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系统考察及其学科史的深入思考得出结论:树立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表现,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前提基础。
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应以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为愿景使命。
中国社会学应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凸显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加快社会学中国化、本土化和国际化三个进程,以及在促进中国社会学史、发展社会学和时空社会学三个分支学科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
《社会学的历史视角和中国式现代化》读后感
![《社会学的历史视角和中国式现代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b5682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2.png)
《社会学的历史视角和中国式现代化》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社会学的历史视角和中国式现代化>读后感》哇塞!当我读完《社会学的历史视角和中国式现代化》这本书时,我的小脑袋瓜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思绪不停地翻腾着。
一开始,我还担心这本书会特别枯燥,毕竟社会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高大上,感觉离我好遥远。
可当我真正翻开它,却发现里面藏着好多有趣的东西,就像一个个宝藏等待我去挖掘。
书里讲了社会学的历史,原来很久以前就有人在研究这些啦!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数学,也是从很久以前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社会学不也是这样嘛,前辈们一点点地探索,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说到中国式现代化,我就想到了我们身边的变化。
以前,我家附近的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积水,走起来特别不方便。
可现在呢,宽敞平坦的大马路,车来车往,多顺畅啊!这难道不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小缩影吗?就像我们在学校,老师会教我们新知识,让我们不断进步。
国家也是这样,一直在努力向前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书里还提到了很多社会现象,比如说城乡差距。
我就想到了我的农村老家,和城市相比,那里的条件确实差了一些。
但现在国家不是在努力缩小这个差距嘛,给农村修路、建工厂,让农村的叔叔阿姨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这就好像跑步比赛,一开始有人跑在前面,有人落在后面,但大家都在努力向前冲,不是吗?还有教育公平,这可是个大问题!城里的孩子能上好学校,农村的孩子也应该有同样的机会呀。
我就想,要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那未来得多美好啊!在书里,我还看到了好多人的努力和付出。
那些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渺小,但却闪闪发光。
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中国式现代化就像是一场大冒险,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冒险中的一员,都能为它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
在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https://img.taocdn.com/s3/m/a13a560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2.png)
在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在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篇一尊敬的各位学者、同仁们:大家好!站在这儿,看着台下这么多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我这心里啊,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既兴奋又紧张。
今天咱们聚在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这儿,就像是一群探险家在同一个神秘岛屿上会合,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宝藏——那就是知识和见解。
咱社会学啊,就像是一面大镜子,照出咱们社会的千姿百态。
有时候呢,它又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肌理。
我就想啊,这一年又一年的学术年会,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知识派对,大家都在这儿尽情地分享、交流、碰撞。
回想起我自己刚踏入社会学这个领域的时候,那真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
就像一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看啥都新鲜,又看啥都迷糊。
我记得我第一次做关于农村社会变迁的调查,那可真是状况百出。
我到了村子里,村民们一开始都用那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瞅我,我心里就想:“哎呀,这可咋整呢?”但是呢,随着我在村子里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跟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唠家常,慢慢地就打开了局面。
我发现,社会研究可不是在办公室里空想就能行的,得脚踏实地,真正地走进人群里去。
咱们这个年会啊,可太重要了。
在这里,我们能听到各种新奇的理论,就像打开了一个个装满惊喜的盲盒。
也许有的理论听起来有点荒诞,就像有人说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游戏场,大家都按照无形的规则在玩。
刚听到的时候,我心里想:“这是啥呀?胡扯吧。
”可是仔细一琢磨,嘿,还真有点道理呢。
这就是咱们社会学的魅力所在,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说不定就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咱在这儿讨论的话题,那都是跟咱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比如说老龄化问题,现在满大街都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这背后反映的是啥呢?是我们的社会结构在发生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
咱们社会学人就得像侦探一样,去探寻这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我就想问问大家,咱们做社会学研究,到底是为了啥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发表几篇论文,在学术界混个名声吗?我觉得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学的社会角色与时代使命
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精神一种独特的自我意识,是社会自我反思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社会学是开放时代、变革时代的产物。
1840年以后,国门被打开,力图富民强国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将社会学引入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国策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重建社会学。
21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会大大提速,对此而言,社会学应该扮演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社会学家必须承担一种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时代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高度总结,既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也对社会学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马克思是世界上公认的具有奠基地位的社会学经典作家之一。
马克思的思想直接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不仅如此,他的一些思想还被不少西方社会学流派和社会学家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与发展。
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面遇现代化困境的时候,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等问题再度凸显,而基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新探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许多社会学家的思想焦点。
针对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前沿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答,尤其是如何解决当今时代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无疑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项历史使命,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获得新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时代。
社会学必须密切关注这种新的社会发展动力及其所引起的变化:一方面,要把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它们在未来时期
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认识新知识和新技术对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学科或领域的专家们热烈探讨的重要议题。
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征,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到资源短缺,从人口过剩、移民、难民到艾滋病、毒品、“黑客”犯罪等等。
这些问题想要得到有效解决,已不再是通过某个国家就能单独完成的,相反,却有赖于多个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社会学家需要与国际同行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而为有关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社会学重建之日正是中国社会开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急剧变迁之时,中国社会学家用“社会结构转型”这一独特的概念来描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宏大的社会变革进程,并使之成为一个内涵日趋丰富的学科视野。
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变,从特定的层面表现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迈进。
科学地规划这种城市化、工业化和法理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作出富有成效和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成为社会学充分展示自身社会功能的根本着力点。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消解是关涉这种社会结构转型顺利实现的“瓶颈”问题,它涉及身份制、户口管理体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发展模式等中国现行社会结构的最基础方面。
正因如此,它是理解这种社会结构转型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学术问题。
而作为对国家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学科支持,中国社会学家从社会结构转型视角所作出的独树一帜的分析及其更深入的探索,便可能成为在研究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学说的一个重要契机。
社会转型引起了与原先社会结构相配套的规则和程序不同程度地失效,因此,新社会结构要素的生长亟待制度创新来加以促进和保障,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
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居民住房制度、单位用人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等,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建立新的制度安排,首先必须考虑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如产业、地区、城乡以及生产与消费、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次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社会转型过程引起了显著的社会分化现象,不论职业、阶层的分化,还是行业、社区、地区发展程度的分化,都会在深层次上表现为利益分化这一重要社会问题。
利益的分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定的社会冲突。
我们的社会学家必须正视社会冲突,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由于利益分化所引起的新社会矛盾。
社会冲突有着具体的质与量的差异,并非一切形式的社会冲突都具有破坏性质。
如果能够科学地加以理解并且处理方法得当,冲突完全可以体现为建设功能,从而使冲突诱发的个人、群体或部门之间的张力转化为社会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条件下实现更高层次的稳定的前提与发展的动因。
在此方面,社会学家不仅要在建立各种具体的缓减或释放冲突因素的社会安全阀机制上下大力气,而且应该在社会运行规则和机制方面提出自己的更切合实际的主张和建议。
社会学不仅要探索社会有序运行的机制,而且还要探索有利于塑造这种机制的文化和精神氛围。
社会转型在导致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分化,带来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个体自我意识的高涨。
因此,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好结构层面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强化新的制度安排,这是社会学所谓系统整合应履行的职责;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好文化层面的问题,进行文化创新、心理变革,完成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重建,这是社会学所谓的社会整合应该完成的任务。
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协调进行,才能有效地防止社会失范,促进作为社会发展最基本前提条件的社会稳定。
重视社会学价值关怀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并非经济增长
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社会学家更关心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多重需要将得到不断满足、人的精神世界将更加丰富、人的自由程度将进一步扩大,这些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
因此,如何在经济浪潮中避免成为经济动物,如何在技术社会中使技术的运用变得人性化,如何在消费社会中保持正确消费,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学家所面临的新问题。
社会学的角色和社会学家的使命就表现在: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知识反思性地运用到对现实社会的建构当中,就此而言,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诊断与对理想社会方案的设计构成了同一工作的两个侧面。
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都来源于良好的知识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它们是每一个可以被称为社会学家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总之,社会学家要以客观的立场和冷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但是,必须从强烈的价值关怀出发去参与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建构。
社会学争取自身合法性以及强劲发展动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如何,完全取决于它的学术贡献和实践效用,换言之,它对世界社会学知识积累的所作之功以及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所尽之力。
如果说中国社会学要成长为一门强大的学科不能缺少两只坚实之足的话,那么,一只必须深深扎进社会变革的汹涌波涛之中,而另一只则应该立在学术探索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