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之于课堂设计的重要性——对美国中学一节自然科学课的课例评析
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对比和启迪
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对比和启迪【摘要】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美物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对比体现在关注点不同,中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批判思维。
内容方面,中美教育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上,美国更倾向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更注重传统教学方式。
资源方面,美国有更丰富的实验设施和科研机会。
评价方式上,美国教育更重视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估,中国教育更偏向于考试成绩。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启发中美双方相互借鉴优点,促进物理教育水平的提升。
未来,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可朝着更加开放、创新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对比、启迪、发展、目标、内容、方法、资源、评价方式、未来展望1. 引言1.1 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通过系统全面地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发展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
在中国,随着教育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高校物理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而在美国,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倡导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发展都在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2. 正文2.1 中美高等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对比1. 知识传授目标:在中国,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传授学生基础的物理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内容提要:当今,中关两国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都既重视面向全体,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的理念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等方面。
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理念当今,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
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K-12)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
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ds,NSES)。
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认识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
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
”川 1994年,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与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
随着全球科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原来的《自然》课程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我国新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
九年级历史《美国的独立》评课稿
九年级历史《美国的独立》评课稿九年级历史《美国的独立》评课稿今天听了吴老师执教《美国的独立》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1、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而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不仅增加了探究历史的兴趣,更增进了学生的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2、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3、设计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拓展提升等方法和活动,学生可以说一说,讲一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收获。
教师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1、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2、课堂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到如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中美初中科学教科书中有关STSE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关怀方面的 内容相对较少,可能影响学生的 全面发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关怀方面的 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科 学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对于环境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 内容相对较少,可能影响学生对 这些领域的了解和兴趣。
STSE教育特点
综合性
STSE教育注重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 联系和整合,将科学、技术、社会 和环境融为一体。
实践性
STSE教育强调实践性和问题解决,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调查和项目等 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性
STSE教育注重探究和创新,鼓励学 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 思维。
开放性
STSE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鼓 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 批判性思维。
STSE教育内容分类
01
环境科学
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能源Βιβλιοθήκη 用、 生态平衡等主题。社会科学
涉及社会问题、人文关怀、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03
02
技术科学
包括各种工程技术、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科学素养
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 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04
中美教科书STSE教育内容比较
相同点
02 STSE教育概述
STSE教育定义
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 (Technology)、社会(Society)和环 境(Environment)的缩写,是一种强 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 育思想。
VS
它关注科学知识在社会、技术和环 境中的应用,以及这些领域之间的 相互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美两国初中科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采 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深 入研究。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收集关于STSE教 育理念的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文献 资料;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对两国初中科学教科书中的 STSE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分析法则用于对 两国教科书中的STSE内容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第一篇:科学评课稿经典在紧张的完成了科学说课之后,能听到一节十分精彩的科学课,顿觉耳目一新,心情愉悦。
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可以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明了,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基本功过硬”这几个词汇来概括。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水平,最终能否达成,对教学双方都是重要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弹簧在能承受的限度内,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相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不同;这时因为弹簧受力后,它的疏密发生了变化,而橡皮筋受力后,是粗细发生了变化;掌握验证弹簧弹性有规律的方法,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首先观察弹簧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创设问题:“弹簧加钩码后,长度增长的有规律吗”,“橡皮筋也和弹簧一样,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吗”……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过程明了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理念的要求,教师能通过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例如在探究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
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者首先提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用先扶后放的手段;在第二个实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这一环节,教者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活动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猜测需要科学的验证;不能因为生活的经验,假设,就去篡改事实,并告诉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直尺保持水平,减少误差,准确记录数据等,充分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科学的严谨性。
教师的基本功过硬,语言简单明了,干脆利落,具有说服力。
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位置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验、细心发现得出了科学的规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一章:《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变化第一节:《科学》课程的特点从世界范围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自1985年10月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召开的科学课程研制会议上,专家们对科学教育的内涵、内容、目标等作了界定,其目标一般地说是给予每个人适应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这个观点现在已越来越得到各国从事科学教育人士的赞同。
对此英国皇家学会就曾在1985年指出“改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对未来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和个人决策质量、充实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又比如美国的科学教育者也认为美国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受到良好教育的科学与工程人员,也取决于具有科学素养的民众”,为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着眼于实现“每个美国人都应熟悉基本的科学观念和基本的科学方法,因而都能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为高效。
”[4]这个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都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它们只是各有所侧重,但既有分工更有合作,构成一个整体的课程结构。
初中《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的任务则更多地指向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科学本质理解的越深刻,他就越能产生兴奋感和充实感,学生学过科学以后,觉得周围的世界仿佛变了样子。
就拿树来说吧,树的构成材料居然主要是空气。
你把树焚烧了,树就会化作原来的空气,在火焰的光热中散发出来的是原来被束缚在里面用来把空气转化成树的太阳光热;在灰烬中的那一小部分残余物质,则本来不是来自空气,而是来自固体物质泥土。
理查德.费因曼(一、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就成了(我们)《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具体地讲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案例详解项目式学习
案例详解项目式学习什么是项目式学习?是不是在教学中加点手工劳作、小组讨论,或是最后有一个可视的展示成果就可以称之为项目式学习呢?当然不是这样!如果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技能的话,即使最终成果是一个项目也不能称其为项目式学习。
配图为悦谷项目式学习实例之一:师生共制空气净化器前阵子,有一位读者私信给我,问我能不能写一写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
PBL在美国的中小学里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法,我个人也非常喜欢。
搜了下微信上关于项目式学习的文章还真不少,看来PBL在国内教育圈也很火!但是仔细拜读了几篇关于项目式学习的微信文章之后,我发现这个概念虽然受欢迎,但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它的理解似乎有些偏差。
并不是只要在教学中加入点手工劳作、小组讨论,或者是最后有一个可视的展示成果就可以被称为是项目式学习。
如果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技能的话,即使最终成果是一个项目(project)也不能称其为项目式学习。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以此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一个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问题,而是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现实生活中会用到的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等等。
因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
关于项目式学习的定义可以写得很长很详细,但不熟悉它的人还是很难想象出PBL在课堂中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接下来,小绿想跟大家分享几个美国中小学课堂中使用PBL的真实活动案例。
我是鸟类学家这个活动是我在培训实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在她的班上(三年级)进行的一个科学教学活动。
在美国加州科学三年级教学大纲里有这样一条:动物和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帮助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繁衍。
美国交互式家庭作业及其启示
美国交互式家庭作业及其启示“家庭作业是指由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在赋予孩子主体性的前提下,巩固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技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自我控制的能力。
家庭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倡导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创新型家庭作业对推进新课改进程,提高家庭作业的质量,发挥家庭作业的功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国把家长参与充分纳入作业体系的交互式家庭作业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一是课内和课外,即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的关系,课堂作业是家庭作业的基础,家庭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一般来讲,课堂上的语文作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语文常识,而在课堂之外就做一些延伸性、拓展性的作业。
语文教师必须把这两者做一个科学的划分,那些内容需要通过课堂训练观察学生思维过程来及时引导学生,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回家自主独立完成,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二是阅读与写作,高中语文的根本任务就是阅读与写作,因此,语文作业的布置也要着重于这两个方面。
对于阅读而言,朗读背诵性的作业,可以是每天都要留的,现在好多教师也是这样做的,并且还要求家长参与到其中,这是与国外所流行的交互式作业相一致的。
学生读给、背给家长听,最后由家长给出书面评价。
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生活参与其中的家庭作业。
读与写是语文这一学科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人文、合理的语文作业应该是边读边写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三是阶段目标和总目标,语文教师要为语文作业做好计划,学年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注意规律性。
例如写作方面的作业,可以这样布置,每日一篇随笔,并且提倡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每周写好周记,月计划可以灵活安排,例如九月份的时候写一下教师节,十月份的时布置题为“祖国母亲的生日”的作文,十二月份可以写写圣诞节,而接下来的作业就可以为期中考试做一些应试的写作准备。
美国教师如何将形成性评价融入课堂
美国教师如何将形成性评价融入课堂作者:孟彦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第08期形成性评价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让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思维过程可视化,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从而实现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评价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形成性反馈必须及时具体、有据可循、持续且内容丰富。
因此,教师必须将形成性评价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形成性评价已经打破了教学和评价之间的界限,教师和学生始终保持着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
通过分析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可以发现教师是如何将形成性评价融入课堂教学的。
美国社会认为,学生学会回答必要的、持久的和棘手的问题是民主社会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以合适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有真正的“好”问题才能带领学生开展探究,并能够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那么,什么算是“好”问题呢?怎样提出“好”问题呢?在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时,需要确定使用的问题的范围和类型,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空间和支持。
这样的问题才称得上一个“好”问题,才能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
例如,美国一位中学教师在一节阅读课中,基于学习目标设计了一个“问题地图”。
因为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理解作者的意图,所以教师以“How do authors retell tales”为核心,设计了四个主问题——陈述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帮助理解某一主题?为什么理解富含多重涵义的措辞非常重要?为什么能够建构一个逻辑清晰的论证非常重要?作者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他/她之前创作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回答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教师将这四个问题进一步细化,每一个小问题都对应教师希望学生能实现的一个小目标,通过外围小目标的实现,逐渐深入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
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标题: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教育故事正文: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课堂上。
课堂上,老师正在教授学生们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
学生们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
然而,这节课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老师突然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在独自低头思考,并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老师走过去,关切地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学生抬起头,告诉老师他想到了一个问题,他不知道该如何解答。
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机会。
于是,老师告诉学生他可以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并邀请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地球科学知识,学生开始逐渐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
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他学会了如何主动学习,如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合作探索。
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拓展: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天的社会中,主动学习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方式获取。
因此,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主动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课堂中的情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积极参与,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共同探讨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天的社会中,主动学习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我们奇妙的世界评课稿及反思
我们奇妙的世界评课稿及反思篇一:《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一堂自然辩证法课程,通过探索自然界中的神奇之处,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魅力。
在这堂课中,学生将会了解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妙之处,例如生命的起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的生物进化等等。
在这堂课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逻辑推理、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等等。
学生将通过这堂课,学习到如何使用科学方法来探索自然界,并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
此外,这堂课还将带领学生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文化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认知。
例如,学生将会了解到不同文化中对于自然界中生物的不同称呼和意义,以及不同文化中对于自然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在这堂课中,教师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图片、视频、实物等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总结起来,《我们奇妙的世界》这堂课,将会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妙之处,掌握科学思维方式,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在上完这堂课之后,学生将会对科学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自然界。
同时,学生还将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竞争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篇二:标题:我们奇妙的世界评课稿及反思:在本次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关于我们世界的各种奇妙之处。
他们了解了人类文化、历史和科学的进步,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物理规律。
学生们还学习了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以及如何思考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整个课程中,学生们展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问题。
他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展示,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案例与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基础探析吴兴高级中学化学戴俏颖摘要: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具体案例-原电池原理,对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基础进行探析。
最后从三个方面对“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了反思:1、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2、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3、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生生互动自从走进新课程,我们教师的角色转换为组织者、指导员。
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在学生间展开达标竞赛。
只作点拨指导,便可坐观龙舟竞赛;无需疲惫不堪,却能事半功倍。
这是因为合作学习开发了“生生互动”这一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它视教学为一种信息互动过程,主张根据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老师的指导、点拨等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产生面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合作解疑、共同提高的效果。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
那么,合作学习如何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呢?经过近一学年,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改进、研究感悟,初步形成了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改变学习方式,促进课程整合的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化学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的理论依据“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单一的存在的,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的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
“通常所说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本文所谓互动,是狭义的互动,指化学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与影响,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美教学中两个课例的比较
中美教学中两个课例的比较《我在美国教中学》是方帆先生在美国的教育观察手记,在这本书中方先生以一个前沿教育者的视角,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读者,特别是国内教育界的人,介绍了美国教育的众生像。
虽然方先生在《序》中谦虚地写道“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这头大象,我的这本小书,也不过是提供了一部分的‘身体’”。
但笔者认为这本书足以让众多读者对美国的教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足以让一直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的许多读者心明眼亮。
通过这本书,读者既可了解到美国教育的一些可取之处,比如在母语教材编排上,学生在高中阶段学母语英语的时候,课程都是把历史和母语配合在一起的,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学生理解作品帮助很大;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并且学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选课指导,等等。
又了解到美国教育并不是处处鸟语花香、自由自在,比如美国的作文教学和评价体系重在“八股文”训练方式,这种作文训练不仅规定文章的种类,而且规定文章的格式,从小学高年级写第一篇文章开始,一直到大学最后一门英语课一直在做,包括托福考试、GRE考试,甚至SAT考试中都规定八股文写作为必考内容,等等。
不过其中,最让笔者感兴趣的是方先生在美国教《荔枝蜜》的课堂实录,读它时笔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以前看过的浙江省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的《再别康桥》的案例。
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的联想,使笔者很想借本文比较一下两位专家在教学中处理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一、课例简述(一)方帆在美国教《荔枝蜜》方先生教学《荔枝蜜》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环节:1.在新课开始时,教师用幻灯出示了三个学习目的:(1)新课文的作者;(2)预习新的课文;(3)新课文的讨论。
然后让学生确定是先了解作者,还是先了解课文。
2.在学生确定要先了解课文后,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学习目的——预习新课文。
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把值得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
3.各小组把问题通过电脑传给教师,教师通过投影投在白板上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常识性问题加以解决,如第一组提出的“同志”和第二组提出的“公社”问题。
(完整版)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他认为:“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了解、尊重自然。
人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
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
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1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一,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转变。
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
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
规划师,管理者与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心的话是难以在规划过程中彻底的贯彻任何生态思想的,尊重自然的人类发展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如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正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灾难性前景。
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急待转变。
与人们习惯认为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念针锋相对,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强调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各种物质共存于宇宙之中,而非整个自然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物质一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相互依赖性,为获得生存,成长,繁衍,发展,就必须在系统中中得到平衡,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而编制在一起。
麦克哈格借助一个宇宙舱的实验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
他还阐述了自然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一些主要观点。
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存在的价值。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被认为与其他生物一样感受和知觉都不能违抗自然规律,而只能反映这些自然规律。
人属于自然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并完全依赖它,但由于人具有感觉能力因此和酶一样具有调节能力,所以有管理这个系统的责任。
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简析
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简析作者:张海燕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10年第03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建跨学科课程的运动盛行于美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进入90年代以来,这场运动的规模更加宏大。
一项对美国10,000多所学校的调查表明,有2/3的学校已经实施或正在准备实施跨学科教学。
从表面上看,跨学科已经成了学校改革的代名词。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在准备学校结构重组的单位中,有3/4正在进行跨学科教学的组建。
本文拟对美国中小学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对我们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借鉴意义。
一、跨学科教学的概念目前,关于跨学科教学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因此在教育学文献中它有着多方面的含义。
但对于其共同的解释如下: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
“教学紧紧围绕着集中的内容、问题和方法,这些都是各教学大纲中涉及到的,它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学科里抽取出来的。
它要求必须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考虑学习内容。
跨学科教学也包括结果的保证和评价。
这些都是每位专职教师的责任。
”二、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在美国,跨学科教学往往是以课程单元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跨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各教学单元的设计。
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其设计步骤。
1.跨学科教学设计的类型在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中,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下面三种:(1)中心主题方式(Central Theme Approach)。
中心主题方式或称多学科方式,是通过一门既定的科目或学科进行课程开发的方式。
多学科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把不同学科的具有联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以此增强学生对学科间联系的认识。
(2)跨学科技能方式(Interdisciplinary Skills Approach)。
在跨学科技能方式中,仍然要有中心话题,但各学科知识的连接是通过共同的学习过程(即,各学科的学习所共有的过程)完成的。
stem视角下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整合型作业案例研究及启示
stem视角下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整合型作业案例研究及
启示
在STEM视角下,跨学科整合型作业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
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地探究跨学科整合型作业
的实施和发展情况,共取得一定的启示。
一、案例研究
1、健全跨学科整合型作业的框架
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根据教学思路、课文构想、班级环境等丰富
多彩的因素,构建完善的跨学科整合型作业框架。
例如,在福建省把
英语教学内容与艺术素养和社会课程内容相结合,将英文内容与历史、文明素养紧密结合,通过场景化、实践化、互动化的教学,提升英语
教学质量。
此外,在中小学多学科教学中,科学测量的教学经验以及
运用科学与文化知识融合的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
他多方面的发展。
2、加强跨学科整合型作业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整合型作业时,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
教师的积极和引导性作用,采取以联系多学科的任务为主的研究小组
形式,协助学生完成跨学科整合型作业。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通过操作实验,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
实际问题的热情。
另外,也要做好学生素质技能测评,进一步深入理
解和解析学生在多学科整合型作业中掌握知识点和综合能力的情况。
二、启示
跨学科整合型作业是美国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可以将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需求与知识的获得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此外,教育者应注重帮助学生积极实践探索知识,提高教育效率,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究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
探究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引言: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而中学科学实验教学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探究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教学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中学科学实验教学则是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过程。
教学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而中学科学实验教学则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科学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合作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之间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和中学科学实验教学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
教学通过讲解和示范,为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中学科学实验教学则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和应用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
教学和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教学与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互动与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中学科学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发表时间:2020-09-24T14:48:15.6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作者:欧玉峰[导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气氛往往比较压抑欧玉峰浙江省瑞安市仙降中学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气氛往往比较压抑,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单纯想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被抑制,从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对于课堂互动要求更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总之,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教学方法极为必要,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使得科学课堂更加活跃、更具感染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科学互动教学课堂关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师生的关系和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
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是比较有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及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交流,以便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而初中科学教学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学科,加强课堂互动有利于课堂教学。
因此,本文从初中科学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1.互动教学能使课堂更具感染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惯性,课堂教学比较压抑,没有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似乎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遭到一定程度地扼杀。
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压抑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感染力。
对于初中科学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因为科学学科的特殊性,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互动的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简析
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简析
美国中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是指在中小学课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对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采取的一种跨学科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多元化的学习经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美国,跨学科教学已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它旨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互补,使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例如,在美国中小学数学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统计学原理去分析社会现象,或者通过生态学原理去研究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验,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读后感
《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读后感第一篇:《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读后感《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读后感近期读了马兰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一书,获益良多。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模式开始慢慢趋向固定化,越来越不像更不愿来改变。
而在该书的阅读过程中,让我体会了教学设计的另一种思想,让我有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面对相同的教材有了不同的感触,思泉涌动,连自己都激动万分,就像刚接触到教材,有着无数种诠释,有着不灭的激情。
马兰老师激活了我的心,我将用我火热的内心在课堂感染学生。
摘录一:什么是学习?如果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习,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来理解学习是什么。
学习是指学习者的知识发生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经验带来的。
因而,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基于个人的经验而带来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表明学习有三个成分:(1)学习是行为的长期变化而不是短期的过程,例如学习语词处理系统。
个体某些行为的短暂变化并不能被视为学习。
(2)学习涉及认知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行为变化反映出来的。
例如在学习语词处理系统的过程中,学习者处理程序时从不知到知的变化。
(3)学习依赖于学习者的经验,例如能读懂语词处理系统的手册。
单纯的身体方便的变化,如疲倦、点头等都不能算是学习。
更重要的是,不仅要看学习者学到了什么,还要看他是如何解释所学到的东西的,也就是看他的个人经验。
摘录感受:尽管在“学习”这个感念中,一直有两个成分,也就是学习是持久的和基于经验的。
但是对于“学习”之后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却一直存在着争议。
书中的问题引申出了梅耶的学习隐喻论。
学习即反应增强,学习即知识获得,学习即知识建构。
在这三种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出梅耶最看重的还是最后的知识建构隐喻,认为他在改进教育方面的潜力最大,也最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
有学习是什么到学习后的变化是什么,这些思考是我所不曾想过,现下想来就如同我们自己在学习欧姆定律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老师不会只要求我们记住一个孤立的公式,而是会让我们根据欧姆定律学会设计一个实际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