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政治理论课的主客体矛盾

合集下载

五大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五大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五大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成果,对当前中国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势在必行:一是以创新发展为契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载体;二是以协调发展为关键,创建主客体平等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三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践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四是以开放发展为平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五是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

标签:五大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创新发展理念”,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这一创举成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落实“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举措的科学指南。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如何在五大发展理念下应对挑战,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应正视的现实问题。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五大发展理念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这五大发展理念有其内在联系:创新是发展之动力所在,协调是发展之方法所在,绿色是发展之方向所在,开放是发展之战略所在,共享是发展之目标所在。

五者交相辉映,有机结合,从中产生的合力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福利。

二、五大发展理念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顺应时代潮流,紧跟理念前沿,无疑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创新发展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适宜网络时代发展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述评——以“05方案”的实施情况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述评——以“05方案”的实施情况为基础
后 并 没 有 从 新 课 程 的实 际 出 发 , 主动 研 究 、 索 和 尝 试 新 的 探
现一定 的教学 目标 ,根据教学 内容选择学生关 心的社会热 点、 焦点问题 , 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所选定的问题进行讨论 。
教 师讲 授 法 也就 是理 论讲 授 法 , 主要 是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即
通过 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理论的一种教育方法 , 是思想政治
[ 稿 日期 ] 00 1— 1 收 2 1— 0 3
结合教材适时引用相关 的时事材料来进 行教学 , 以提高教 可
[ 金 项 目] 育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 专项 任 务 项 目( 基 教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课 )高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教 育教 学方 法 一 体化 长 “
( 中图分 类号 ] 4 4 ( G2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o 9 lO (0 O 0 — 1 10 1o 一 2 3 2 1 )6 0 2 - 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是指思想政 治教育主体为完成 一定 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 在对教育对象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 的过
程 中 所 采用 的一 切 方 式 、 法 或 手 段 的 总 和 。】 P 中共 中 央 办 [】m’ (
宋玉忠( 9 3 , 陕西大荔人 , 16 一) 男, 广东海 洋大学思想政 治理 论课 教学部教授 , 硕士 生导 师 , 主要从事 马克思主
义 中 国化 、 想政 治 理 论教 育研 究 。 思
1】 2
学 的 时代 性 、 对 性 、 针 吸引 力 。 实践 中 , 运 用 时 事 教 学 法 的 在 过 程 中 , 是 以教 师 主 导式 的介 绍 为 主 , 时 事 的 介 绍 和 理 仍 而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 是要 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 吸取优 秀教学方法之 精华 , 运用情感等非智力 因素的效应及 良好 的学 法指导 ,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 治理论课 的热情与 积极性 , 提高学生课 堂参 与率 , 促进学生有 效接
受。



优 化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20 0 8年 l O月 第2 4卷 第 5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fSma e c es o r lo i oT a h r ’C l ・ n oiR ee
Oc . o 8 t2 o V0 . 4 No. 12 5
试 论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方 法 的优 化
(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 的 需要 纵观 所有教 学课 程 , 性质 上划 分 , 以分 为 从 可 知识型课程、 思想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知识 型 课程是 以传 播知 识 为 目的 、 即通 过 教 学让 学 生 了 解、 掌握 、 解或记 忆 相关知 识 。思 想型课 程是 以 理 塑造人为 目的 , 是对人的价值观 、 世界观和人生观 进行塑造或改造 , 其着力点是人 的思想。实践型 课程 主要是 以提 高 人 的实践 能力 、 作 能力 为 目 操 的, 而实践型课程多是 以知识型课程为基础 , 在传 播 知识 的基 础上 通 过 大 量 的试 验 、 实践 教 学 来 强 化人对 知识 的掌握 程度 。从 课程 的不 同性 质 区分 来 看 , 们 可 以认 识 到 不 同的课 程 采用 的教 学 方 我 法肯定是有所差异 的, 知识型课程重在传播知识 , 思想型课程重在转化思想 , 实践性课程重在培养 操作能力 。显然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属于 思 想型课 程 , 么 , 那 在选择 政 治理 论课 教学 方法 的

围绕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围绕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围绕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围绕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围绕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思想需要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围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提高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围绕课程功能的实现,设计、探索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论文关键词: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

尽管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如果教师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考核评估方法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仍有提升的空间。

一、围绕学生的思想需要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育人功能,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这两种功能在统一中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学内容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学生思想要求的对接。

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这些给定的内容本身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现,不能仅仅向学生叙述给定的内容,而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上述给定的内容按照教育活动特有逻辑,根据学生的思想需要进行编制和组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契合性和透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分析认识方法。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恰当地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目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新阐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它仍不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间性说等。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说代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主体间性说的阐释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中为了建构交往理论范式而提出的核心范畴,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主体间性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但也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各主体之间,承认双主体或多主体;(2)主体间性强调各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体现主主关系与主客关系的融合;(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主体性合理发挥的规约。

[1]由此可见,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和谐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而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属性。

[1]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就其本质意义上讲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序言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自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调节评估和研究提高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等内容。

二、本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熟练的运用基本理论对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问题或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时数:第一、二、三、十四章各三课时,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各四课时,共五十二课时。

四、实践性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采用不同方法在本科生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撰写调查报告和实践总结。

调查的范围包括高校、企业和社会。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一)教材: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参考书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政治观教育通论》王玄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戴艳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六、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课程结束将进行综合考试第二部分正文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建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和特点;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体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

7O・
《 中共太原市委 党校学报) ) 2 0 1 3 年第 1 期
- … ● … _ … ● … _ … - … ● … - … _ … - … - … _ … 一
位, 发 挥 主 导 作 用 。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是 推 动 教 学 工 作 的 最 初 动 力 因 素 ,是 教 学 过 程 的 第 一 个 环 节, 在 整 个 过 程 中发 挥 着 主 导 性 作 用 。 通 过 教 育 者 主 导 作 用 的发 挥 , 引 导受 教 育 者 价值 观 的形 成 , 利 用 疏
想 政 治 课 教 师 主 体 性 建 设 提 供 了哲 学 依 据 。作 为 一 对
既 对 立 又 统 一 的 哲 学 概 念 是 我 们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出发 点和 立 足点 。所 谓 主体 , 就 是 指 具 有 独 立 的 自我 意 识 和 思 维 能 力 , 能 够运 用 一定 的物 质 和 ̄ * - T -
教 育 者 的主 体 性
通引导 、 启发开导 、 教 学 传 导 等各 种 教 育 教 学 手 段 唤
醒 受教 育 者 的价值 接 受意 识 , 努 力实 现 受教 育 者 由接
受 教 育 达 到 自我 教 育 、 由他 律 走 向 自律 的教 育 目 的 。
很 多学 校 没 有 把 高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活 动 放 在应
程 度 弱 化 的现 象 。列 宁 的 “ 灌 输理 论 ”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理 论 课 教 师 主 体 性 建 设 的 必 要 性 。教 育 者 与 受 教 育 者 的 矛 盾 就 是 指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过 程 中 教 育 者 与 受 教 育者 之间相 互作用 、 相互 影 响 、 相 互 依 存 的关 系 。如 果 教 育 者知 识 水 平 、 实 践经 历 、 教 育 方 法 和 自身 能 力 等 方 面不能 满 足思想 政 治教 育教 学 的需要 , 很 容 易 导 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思路与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思路与对策

是无根基 的、 不巩 固的、 带有盲 目性 的价值观 , 因 而这 种价 值 观是 经 不起 社会 生 活 的 考验 的 ,是 不 能在 实践 中充 分 起 到正 确 的导 向 、驱动 和 制约 作
用 的。”如果 思政 课教 学 , 别是 其理 论 教学 的 内 回 特 容缺 失 马克思 主义 贯穿 始 终 的人 文关 怀 的精 神 和
内容 , 那么 ,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命力就没有 得到 很好 的体 现 ;思政 课 的实 践 教 学仅 仅凭 借 落
实一 些抽 象 、孤 立 的观 点 难 以形 成 培养 出大学 生
的具 体能力 , 三观教 育也 容易 流 于形式 。 ( ) 三 当前 高校 思政 课 实践 教 学及 其 模式 创 新 的重 点应 该 放 在 提 高 现有 模 式 的质 量 和水 平 上 , 而不 是盲 目追 求增 加新模 式 就思 政课 现有 的实 践 教学 模 式 而 言 :课 内实 践教 学模 式 主要 包 括读 原 著 、案 例 教学 、课 堂 讨
践 教学 活 动 主要有 军政 训 练 ( 26 ; 观革命 教 4 .%)参 育 基地 (76 ; 会调查 ( 0 %) ‘ 2 .%)社 2 . ; 三下 乡 ’ 会 7 社
本文为福建省社科规划项 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 项 目编号 :0 8 2 1 ) ( 2 0 B 13 最终研究成果 。 + 作者简介 : 丁春华( 9 5 )女 , 1 7 一 , 集美大学政法学 院副教授 , 哲学博士 。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与文 化观。
21年 1 01 月
社科纵 横
S I C ENC VI 0 AL S I ES RE EW
总第 2 6卷第 1 期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为例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为例

11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既要使思政课具有理论厚度和思想深度,又要使思政课教学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八个相统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切入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着重分析“八个相统一”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1]教师主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大纲有重点难点地教授知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养成,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收稿日期:2020-05-25基金项目:2018年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LSJGSZ1801);2018年岭南师范学院科研项目(SY1802)作者简介:牟杰,男,山东栖霞人,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为例牟杰(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矛盾原理。

对分课堂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改革新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教师的创造性,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质量。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探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探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探究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创新,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以创新为主线,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工作部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阵地。

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能否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面。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和创新实践教学,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又是更新教育观念的关键。

教学内容方式的深化探索,不但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实践即社会实践,广义上指的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主要是指生产劳动、政治变革(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看,自然与社会的联系、社会与人的联系、历史社会(人)与现实社会(人)的联系,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都是实践的产物。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

第四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第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关系(2)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的反映和方法论表述(3)处理教学过程基本矛盾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辩证关系的学习,提高自己发展地、辩证地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理念与教学理念的分析中,培养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的学习,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并透过对教学过程基本矛盾关系的分析,增强对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程资源结构的信心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处理教学过程基本矛盾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关系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具【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理念是教学经验的总结,结合时代特点系统总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探索新时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的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和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一、受制并能动地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理念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正日益走向整合一体。

在思想政治新课程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已经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1从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是其大课程理念的组成部分,它受制并能动体现其课程理念,它与其课程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内容上是共通的。

如果说它与其课程理念有什么区别的话,那是因为课程理念主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和思想方法,而教学理念主要反映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和思想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关系模式新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关系模式新论

作者 简 介 : 曹
红 (98 , , 东荣 成人 , 东 大学威 海 分校 马列 部教 授 15 一)女 山 山
维普资讯
6 2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20 正 08
胡锦涛 同志在全 国加强 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
以培养具备独立 人格 、 个性和 良好心理 素质学生为根 据 的。 人的个性 的全面发展和 自由发展相结 合是马克 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大学 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当把发 展学生独立思维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 , 思 想政 治理论专业知识教育应 当服 从这样一个 教育 目 标 。一个学生只有学会 了独立思维 , 他才能找到他人 生的道路 , 与那些 主要 获得 细节知识的人相 比 , 更能
突出出来 , 成为思想政 治理论课改革中必须要研究 的 重点问题 。 近十几年来 , 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也围绕这样一个 改革方 向,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模式进行 了深
决定 了双主体 教学模式 的矛盾双方 , 有其特殊的规定 性 。笔者认为. 教育主体 以“ 过程为主” 双主体” 的“ 关 系模式这 一概念 , 内涵是在 “ 其 双主体 ” 教学模式 中 ,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 中的主体地位 , 是教育 主体与教育 客体矛盾关系 的主要方面。 双主体不是无主体 , 也不是惟一 主体 。教师在课 堂教学 中的主体角色, 是被教育本质所规定的 。 为此 . 教师不 仅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 , 还要有百科全 书 式的普通文化知识 。 由此确立 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 地位 , 也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定论 。教育学 界对教 学过程 中的主客体关 系 , 主体 的主导地位一贯持肯定 的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 , 它要求教育 者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 党的方 针 、 政策 的教育起保证作用 , 成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思想代表者 、 宣传者和践行 者。 清华大学教授赵甲明曾撰文提出了当代大学生认

运用科学方法

运用科学方法

应 采 用 不 同 的 说 理 、 谈 话 的 方 法 ,这 就 是 研 究 矛 盾 的特 殊 性 。 唯 有 如 此 , 才 能 使 不 同 政 治 思 想 素 质 的 学 生 在 原
育 课 程 更 重 要 的 环 节 。 它 可 以 使 个 性 化 思 想 的 差 异 及 存
有 的基 础 上 , 切 合 实 际 地 得 到 提 高 , 从 而 在 根 本 上 避 免 在 的 问 题 , 反 映 到 下 一 堂 课 的 内 容 设 计 、 安 排 上 , 并 使
现 在 的 病 情 , 才 能 对 症 下 药 。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教 育 , 是

3. 学 过 程 后 总 结 经 验 教 训 教 这 样 , 有 利 于 下 个 阶 段 的 调 整 、 完 善 。 教 学 过 程 是

个 系 统 工 程 ,每 个 环 节 都 是 承 上 启 下 的 纽 带 。 政 治 理
察 、 思 考 、 理 解 ,进 而 逐 步 提 高 发 现 问题 、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为 了达 到 这 一 点 , 必 须 对 他 们 做 出 静 态 的 量 的 标 准 , 从 而 结 合 每 个 人 的 实 际 情 况 做 动 态 的 调

加 强 教 学 过 程 前 、 中 、 后 主 体 之 间 的
联 系
1 教 学 过 程 发 生 前 .研 究 学 生 主 体 素 质 的 差 异 性 .
新 生 上 课 前 , 教 师 应 调 取 新 生 的 有 关 档 案 , 着 重 了 解 其 家 庭 环 境 、个 人 兴 趣 、 爱 好 , 以及 思 想 品 德 和 行 为
整 , 即 不 断 找 出 矛 盾 、 解 决 矛 盾 , 尽 可 能 与 预 定 的 期 望 目标 相 一 致 。 因 此 ,正 确 处 理 好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 与 “学 ” , 即 “主 导 ” 与 “主 动 ” 的 辩 证 关 系 , 是 一 个 复 杂 而 又 核 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相统一辩证法原则的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相统一辩证法原则的把握

影响 。
因此 , 于 高 职 院 校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来 说 , 握 主 客 体 对 把
相 统 一 的 辩 证 法 原 则 , 构 对 被 割 裂 的 世 界 图 景 的 总 体 认 重 识 , 该 成 为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者 把 握 时 代 特 征 、 对 学 生 思 想 应 针
发 展 的人 , 升 思 想政 治教 育 实 效性 , 着 现 实的 指 导 意 义 。 提 有 关键词 : 高职 ; 辩证 法 ; 想政 治教 育 思
d i1 . 9 9 jis . 0 8—3 2 . 01 . 5 0 1 o :0 3 6 / .s
[ 南商业 高等专科 学校 商务秘 书 系 , 南 郑 州 4 0 4 ] 河 河 5 0 5

要: 当前 高职 院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 中存 在 着诸 如 人 文 与 科 技 的割 裂 , 生 的 主 体 意 识 不 强 等 诸 多 制 约 思 想 学
政 治 教 育 实效 性 的 问题 。马 克 思 社 会 发展 理 论 中主 客 体 相 统 一 的 辩 证 法 原 则 对 于重 构 大 学 生 主 体 意 识 , 塑造 全 面
中 图 分 类 号 : 41 G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8—3 2 ( 0 0 0 10 9 8 2 1 ) 5一O 2 l 1—0 2
辩 证法 是 关 于普 遍 联 系 和 永 恒 发 展 的 学 说 和 理 论 。在
马 克思 唯物 辩 证 法 诞 生 以前 , 格 尔 是 关 于 思 维 领 域 的 辩 证 黑
择 时 , 难 对 世 界 的 图景 获 得 总体 性 的把 握 。且 大 学 生 由 于 很 年 龄 、 活 经历 等 因素 也 很 容 易 接 受 新 鲜 的 、 传 统 的事 物 。 生 反

在场:从另一视角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专业实际

在场:从另一视角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专业实际
郭文芬 , 陈碧钦 , 黄冬福
( 建信 息职业技 术 学院, 福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0 3
[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在 场命题 的提 出是对传统教 学模式的一种革新 , 它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变革传统的
教 学方式 , 并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 正确把握施教过程 中的矛盾和冲突、 把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的本质

1 ・ 05
不是处于压抑束缚 的消极状态 , 创造以“ 开发 、 激励和引导” 为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 2思 想政治 理论 课教 学 中按需施 教 的规律 . 思 想政 治理论 课 教学要 贴 近学生 的专业 实 际除 了要 遵循 思政 教学 的受 教规律 外 , 因材 施教 , 要 还需 要进 行按需施教 , 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教育客体 的‘ 要” 不是简单指某 需 , 个人个体的需要 , 而是综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体 , 是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的 辩证统一体 , 是社会的 、 宏观的, 也是现实的、 具体的。这里的需要 , 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一个人成长的客观 需 要 。思想 政治理 论课 教学要 满 足大学 生 的成长 需要 , 就要 将解决 思想 认识 问题 与解决 实 际困惑 相结 合 , 通 过 具体 问题 的实 践载体 实 现对学 生 的教育 和引导 , 思想 政治 理论课 教学 要贴 近学 生 , 贴近 专业 实际 , 更有 才 可能 实现 和满 足大学 生 的实际需 求 , 提高思 政教 育 的有 效性 。 3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客体交互作用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形成 的规律及其现状 , 运用社会发展 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手段和方法 , 去影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 并 不断纠正 自己对客体的不正确认识 , 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 由对立走 向统一的必然规律。这就是思 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 。 ‘ 陉 在场性” 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主客体交互作用规律 ,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本身不仅仅作为教育者 , 也必须作为受教育者 , 同时受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 双重 身份 , 样 可 以充 分 有效 地发 挥两 者 的相互 促进 强 化作 用 。 这 而思 想政 治 理论课 教 学贴 近专 业 实际 , 是 就 重新审视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 反思思政教师在学生及其 自我成长中的意义与作用的结果 。 ( ) 二 正视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教 学过程 中的基 本 矛盾和 冲 突 1 政理 论课 教学贴 近 专业实 际 的授课 过程 中存在 着 主客体 之 间的矛盾 。 . 思 矛盾是 客观存 在着 , 这种 矛盾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里有更为详细的论述 :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 品德 水平之间的矛盾 。基于这个基本矛盾 , 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专业实际 , 其基本矛盾应体现在认知和 情感两维度上 , 一是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 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 的思想 品德水平 的差距一 这涉及教育 L, 对象 能不能 接受思想 政治理论 课教 师所进 行 的贴 近专 业实际 的思政教 育 , 受能力有 关 , 属 于认 知维 度 ; 与接 这 二是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具体优势需要的差距上,涉及的是教育对象愿不愿意接 受思 想政 治理 论课教 师所 进行 的贴 近专业 实 际的教 育 , 与接受 动力 有关 , 这属 于情感 维度 。为 了更好 地将认 知 和情感 更为 有机地 统一 , 这就 决定 了思 想政 治理论 课教 学更 贴近 专业 实际才 能有效 地化 解这 一矛 盾 。 2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场必然存在冲突。也就是说 , 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专业 , 在授课过程中必然存 在多种表现形式的冲突 , 例如认知冲突 、 角色冲突 、 情感冲突和价值冲突等等 , 这些冲突不仅是客观存在 , 也 是相 互关 联 的 ; 同时各类 冲突 的地位 不 同 , 能各异 。这就 要求 思想 政治理 论课 教师 要有 充分 的思想 和心 理 功 准备 , 主动面对种种冲突现象 , 并能积极分析遇到的各类冲突现象 , 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冲突的地位 和功能 , 正确理顺好冲突的正向和负 向的功能和价值 , 充分发挥和利用冲突的正向功能 , 力促冲突向积极面 转化 , 从而达到优化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的接受过程 ,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 ) 三 把握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教 学贴近 专 业 实际的本质 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 、 政治教育 、 道德教育三方面, 要保证这i个内容得以完整地贯彻下去, 光靠 理论灌输是很难达到完美效果 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不能在人的头脑 中自动形成 ,而社会实 践 以具体 的事 例证 明 了理论 的科学 性 。实践是 能 够不 断打破 主客体 二者 之 间的 明显 界 限 ,通 过转换 角 色等 形 式充 分调动 教育 者和 教育对 �

论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思路

论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思路
果 。
战 场 上 指 挥 员 只 会 布 局 却 不 知 指 挥 士 兵 一 样 , 不 可 取 是
的 。课 堂实 战技 巧很 多 , 里 主要 列举 三点 。 这
其 一 , 学 举 例 的 根 本 在 于 精 心 选 择 事 例 。 教 学 举 例 教 的 基 本 要 求 , 于 举 例 要 有 真 实 性 、 例 要 有 趣 味 注 、 例 在 举 举
提 问 、 色互 换 等方 式 , 过 双 向提 问 或 多 向对 话 相 互 沟 角 通
通 思 想 、 换 角 色 来 讨 论 问 题 ,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中 的 一 交 对
不 仅 重 视 教师 讲 、 生听 , 学 也更 重 视 学生 主动 、 积极 并 有 创
造 性 地 学 。 这 种 教 学 方 式 把 教 师 与 学 生 都 当 成 是 教 学 过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课 ( 下 简 称 “ 政 课 ” 教 学 存 在 以 思 )
着 不 少 局 限 , 学 实效 大 多不 理 想 。增 进 思 政 课 教 学 , 教 有
学 方式 常 被称 为“ 动式 ” “ 互 或 开拓 式 ” 即在 教 学 过程 中通 ,
过 师与 生 的互 动使 知识 、 念人 脑 。 观
拉 玛 依 学 刊 ,0 1 ( ) 2 1 ,4 .
体情 况 , 选择 最适 当的提 问方式 并形 成切 换 。
第 二 , 用 案例 式 教 学 改进 思 政课 教学 效 果 。案 例 式 运
教 学 法 就是 教 师 拿 出案 例 , 学 生 进行 分 析 和 点评 。这有 由
利 于 学 生形 成 热 烈有 序 的 氛 围 , 且 锻炼 了思 维 和语 言 表 而

善用“大思政课”的认识逻辑和原则方法

善用“大思政课”的认识逻辑和原则方法

善用“大思政课”的认识逻辑和原则方法作者:周晓花于忠武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4年第01期收稿日期:2023-06-28作者简介:周晓花(1988),女,山西晋城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博士研究生,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教育;于忠武(1971),男,天津市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职业教育。

此文为2022 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BEE220011)和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课’理论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味一体’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要:“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

为此,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价值维度以及实践维度明晰何为“大思政课”;要重点把握好“大思政课”边界、本质和生命线。

针对当前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性弱,关键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大中小客体一体化效果不明显,铸魂育人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大课堂“引进来”“走出去”不协调等问题,应将“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映射到“大思政课”建设中。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六个必须坚持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4)01-004-07一、何为“大思政课”:“大思政课”的认识逻辑自2021年3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以来,学者们对“大思政课”的研究不断深化,成果较多,为实践指导提供思路和方法。

对于“大思政课”内涵研究,有的学者侧重于“大”,如杨增岽、赵月[1]认为,思政课之“大”在于胸怀“两个大局”、在于跨越百年历史维度、在于多维时空协同育人;有的学者侧重于“课”,董雅华[2]认为,“大思政课”的根本方位是思政课,逻辑起点是现实生活资源,在思政课原有课程体系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转化,构建有效的教育资源体系;有的学者从“大思政课”的立意出发,探讨其内涵,夏永林[3]认为,应从育人理念、体系、过程、主体和格局上进行把握。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实践维度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实践维度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实践维度探析作者:王晓广郝永华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第02期摘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避免落入“淡化政治性”“弱化学理性”“割裂统一性”等实践误区。

把“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作为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首要遵循,在实践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体系,促进教育主客体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学理性;统一DOI:10.15938/ki.iper.2022.02.003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014-05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其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1]是首要遵循。

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将政治性与学理性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规定1.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原始社会萌芽,到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机器之后正式产生——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集团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群体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政治问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

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

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立场、丰富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国家的根本意识形态教育。

而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着力抓好四个方面。

一、着力抓好课程内容,注重思想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既具有良好的思想性,又具有科学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组织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既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又注重科学性,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世界观。

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结合时事热点和国家政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着力抓好课堂管理,注重师生互动课堂管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好的课堂管理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师生互动,增强课堂的活跃性。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要做好课堂纪律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纪律。

四、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主体,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要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通过以上四个着力点的努力,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的贡献。

希望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落实,努力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DOI:10.16614/j.gznuj.skb.2022.03.00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凌小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以系统观念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与推进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旨在回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何而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困境;突破路径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2)03-0011-10PracticalDifficultiesandBreakthroughPathsinthe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tegrationinUniversities,MiddleSchoolsandPrimarySchoolsLINGXiao ping(SchoolofMarxism,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Abstract: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integrated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shereinafterreferredtoas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andpromotetheconnotativedevel op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tofulfillthefundamentaltaskofestablish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Fo cusingonthepracticaldifficultiesandbreakthroughpathsoftheintegrated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basedonsystemconceptinuniversities,middleschoolsandprimaryschoolsintermsofeducationalconcept,educationalobjectives,educationalcontent,educationalevaluation,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andpromotionmechanism,thispaperaimstoanswerthefundamentalquestionssuchas“wheredoestheintegrated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 sescomefrom”,“whereisitnow”and“whereisitgoing”.Keywords:universities,middleschoolsandprimaryschools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tegration;practicaldifficulties;breakthroughpaths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1]329,“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331-3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政治理论课的主客体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解决好事物内部的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政治理论课课程亦是如此。

通过对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如果能正确解决主、客体的矛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推动政治理论课改革,完善其机制。

笔者认为,针对政治理论课目前存在的弊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加以解决。

一、加强教学过程前、中、后主体之间的联系
1.教学过程发生前,研究学生主体素质的差异性
新生上课前,教师应调取新生的有关档案,着重了解其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

对于在心理、生理、行为等存在缺陷的学生,更应记录在案,以备在授课过程中,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这就如同医生看病,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再结合现在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是一个思想逐步提高的过程。

针对不同思想素质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说理、谈话的方法,这就是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唯有如此,才能使不同政治思想素质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得到提高,从而在根本上避免原有“一刀切”的教学手法,为今后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打下基础。

所以,这个环节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过程中应研究两个主体之间的矛盾
针对主体之间的矛盾,应采用动态和静态的标准进行量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交往的主体,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成教学,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联系实际,促使他们主动高效率获取新知识。

同时,对于学生这个主体而言,只有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理解、内化知识经验,完成知识的传递过程。

这就是内因的决定作用,也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

需要注意的是,要树立学生这个主体的参与意识,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

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茅塞顿开。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就如同教师将游戏程序设计好以后,采取什么样的玩法才能积高分,就要发挥学生这个参与者的作用,让他们在这过程中自主地观察、思考、理解,进而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对他们做出静态的量的标准,从而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动态的调整,即不断找出矛盾、解决矛盾,尽可能与预定的期望目标相一致。

因此,正确处理好政治理论课“教”与“学”,即“主导”与“主动”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核心的问题。

3.教学过程后总结经验教训
这样,有利于下个阶段的调整、完善。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是承上启下的纽带。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尤其如此。

其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前、中阶段结束后,还存在之后的思想、行为信息的反馈。

这种思想、行为信息的反馈,是政治理论课作为育人教育课程更重要的环节。

它可以使个性化思想的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反映到下一堂课的内容设计、安排上,并使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得到解决,从而大大增强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发生后,如何有效反馈,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的关健。

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把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奉献行为,达到共产主义品质的要求,需要通过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地参与思考和实践来实现。

因此,除了进行课外的一般综合练习外,教师还要加强读报和视频教育,尤其侧重于人生观和法制的震撼教育,组织团体座谈,或与个体学生进行讨论,倾听他们对热点问题的真实观点。

同时,运用心理效应,依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主体,激发其兴趣和热情,使之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原动力,从根本上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解决教学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他们面对的客体是教材和大纲。

如何解决既要遵循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又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这一难题呢?它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矛盾,而且在政治理论课当中尤为棘手。

以往的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教材滞后性及大纲规定的制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多缩手缩脚,偏重于概念、原理的讲解,忽视政治思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缺乏大胆创新、解放思想。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动作用,是通过教材这个媒介表现和沟通的。

这决定了教学实践不能依照一般的社会实践,而应依照主体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

要想达到这一点,教材这一客体起到了规范性作用。

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学生增强对该课程的热爱程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政治理论课教材亦在不断调整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前,应对所选教材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选择对教师和学生均可接受的文本。

政治理论课教材宜结合现在学生的特点,以理性知识为主线,以感性事例、图片为主要、直观的样本。

不同性质、专业的学校,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材,或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一旦选定,就应围绕它,指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授课方案,设计新颖、独特的教案与讲稿,从而建立有别于以往理论教育为主的模式。

总之,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矛盾,有一个复杂的解决过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充分了解和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要求,与时俱进,配合直观生动、活泼多样的授课形式,就
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洞察学生内心,解决他们所关心的热点、困惑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