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1)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上游城市气候分析

长江中上游城市气候分析

长江中上游城市气候分析---以武汉市为例史超,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研究长江流域城市气候的特征、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城市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的实验室。

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气温增温趋势已经高于同时期全国气温增加的平均值。

运用城郊对比法研究了近10年来武汉市的城市气候特征,对比武汉市区与郊区在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等方面的差异研究了武汉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的都有了很明显的特征并分析了这些效应形成的机制。

城市气候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结合武汉市城市气候环境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改善气候环境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气候;热岛;干岛;雾岛; 武汉Urban climate analysis of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Yangtze--- A Case of WuhanShi chao,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gtze River is China's population and urban areas of more intensive study of the Y angtze River Basin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will have a ve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ecent decades,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urban climate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The cit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laboratory.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arming trend in many major cities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the same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country. Suburban comparison method used for nearly 10 years, the climate features of the city of Wuhan, Wuha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ntrast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such as the difference of the heat island effect in Wuhan, dry island effect has a very clear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effects. City of climate change on regional climate is relatively large. Wuhan City with trends i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Key words: urban climate; heat island; dry island; fog island.;Wuhan1 引言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1]。

湖北地区暴雨洪水风险评估

湖北地区暴雨洪水风险评估
1.灾害致损的次数在逐年降低,1999、2000、2001 年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减少 83%、68 %、50%。
2.保险损失在 3000 万元左右徘徊,保险损失同保险金额的比率在 0.024%~0.026%之 间。这表明在正常年景(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这一流域地区因暴雨、洪水造成的保险损失 基本上是稳定的。 3.损失每年使流域内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上升了 1.2~1.6 个百分点,其中对个别公司在个别 年份的赔付率的影响更大。例如,人保荆州分公司 2000 年因暴雨、洪水灾害,赔付率上升 了 4.4%;人保汉口分公司 2001 年因暴雨、洪水灾害,赔付率上升了 6.5%;因此,暴雨、 洪水灾害仍然是影响这一地区公司的经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武汉、黄冈有 12 个县市同时遭受 100mm 以上的大暴雨的袭击。保险损失占社会损失的比例 逐年增加(见表 2): 长江流域湖北地区社会经济损失与保险损失对比 表2 年份暴雨、洪 水次数受灾 人口 (万人)社会经 济损失 (亿元)出险 笔数保险 损失 (亿元)保险损失 与社会损失 的 比 率 ( % ) 1999601 900701 9590.2990.402000541 100221 5530.2921.3200133980111 2360.3693.370 合计 14739801034 7480.960.93(二)四大险种保险损失情况(见表 3) 1999~2001 年湖北地区四大险种损失情况 表3 项目出险笔数保险损失(万元)同比增长(%)199920002001 合计 199920002001 合计 199920002001 财 产 险 1 3061 2049823 4922 8492 5543 4618 864 - 88 - 3535 建 安 险 839358224249136409-82937-45 机动车辆险 62444915541.721.742.1105.5-93-4794 家 财险 4756801701 32578.210356.8238-9032-45 (三)损失统计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作者:杨爱琴姜燕敏李敏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34期摘要: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产生的,是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有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天气变化剧烈。

本文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地面、高空各高度场的天气图,以及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MCC所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可以长时间维持在同一地区。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切变线中尺度对流云系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a)-0249-02不少学者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章名立[1]从西太平洋云量的变化着手研究副高与我国东部降雨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的旱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云量偏多的时期,也即副高偏南、偏弱的时期,涝期则相反。

还有,旱涝气候演变[2~4]、暴雨洪涝[5~6]以及热带气旋对降水的影响[7]等方面的研究。

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从21日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量达438毫米。

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这场罕见的连续两天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的48小时累计雨量值高达546.3mm。

本文将通过卫星云图资料、天气图观测资料对该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华南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其产生的累积降水量、小时降水量均较大,所以是气象业务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强对流暴雨天气与中小尺度系统相联系,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分析其活动存在一定困难,而GMS气象卫星可对同一地区进行短时间隔的连续观测,通过分析云图资料,可以监视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进而分析和预报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活动。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年级:2012 题目: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学生姓名:周凯学号:2012215335指导教师姓名:黄治勇职称:研究员年月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1概论 (2)1.1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1.1.1论文的选题背景 (2)1.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4)2 实验过程 (4)2.1 所用资料 (4)2.2 武汉市降雨频率分析 (5)2.3 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 (6)2.4 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6)2.5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7)3 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8)4.1 结论 (14)4.2 讨论 (15)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摘要: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武汉处在我国南北气候过度带,暴雨灾害频繁发生,在面对城市发展对排水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时,必须要有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来给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做依据。

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暴雨公式进行阐述,并通过武汉近年来降雨分布、频率等资料(1951-2012),对武汉市降雨频率、降水极大值时间分布特征、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和暴雨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指数分布、耿贝尔、皮尔逊三种现行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差异性的探讨并从中选取皮尔逊法对武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拟合。

再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度进行检验,并最终得出相对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

并在降雨分析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结论:武汉年降雨量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丰水年与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平均年数为15年、夏季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64.5%、在武汉24小时降雨量情况中16时占24小时降雨量的比例最大,约占38.9%。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1、武汉气候特点那里是冬天不冷【三九天的气温才3.4度】而夏天……四大火炉之一,你想想吧!流鼻血可能没事!毕竟不是北方的风,一刮就刺激鼻腔,易上火!2、武汉的天气特点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3、2016年武汉气候特征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4、武汉气候特点武汉[中国]气候资料气象站位置:北纬 30.6 度,东经 114.1 度,海拔 23米气候资料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平均最高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8.1 9.6 14.6 21.0 26.2 29.8 32.9 32.7 27.8 22.7 16.4 10.5平均最低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34 57 92 134 151 212 151 132 8489 58 28降雨日数 1961-1990 8 10 13 14 13 12 11 9 9 10 9 7天文台网站:.hk/wxinfo/climat/world/chi/asia/china/w uhan_c.htm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夏天比较闷热,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摘要: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产生的,是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有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天气变化剧烈。

本文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地面、高空各高度场的天气图,以及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MCC所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可以长时间维持在同一地区。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切变线中尺度对流云系不少学者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章名立[1]从西太平洋云量的变化着手研究副高与我国东部降雨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的旱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云量偏多的时期,也即副高偏南、偏弱的时期,涝期则相反。

还有,旱涝气候演变[2~4]、暴雨洪涝[5~6]以及热带气旋对降水的影响[7]等方面的研究。

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从21日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量达438毫米。

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这场罕见的连续两天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的48小时累计雨量值高达546.3mm。

本文将通过卫星云图资料、天气图观测资料对该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华南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其产生的累积降水量、小时降水量均较大,所以是气象业务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强对流暴雨天气与中小尺度系统相联系,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分析其活动存在一定困难,而GMS气象卫星可对同一地区进行短时间隔的连续观测,通过分析云图资料,可以监视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进而分析和预报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活动。

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研究。

(1)对影响、产生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主导系统进行分析;(2)分析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以及相应的卫星云图的主要表现;(3)分析其外形,结构,尺度,强度,环境场,云型等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4)为利用卫星云图预报该类型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湖北气象气候特征

湖北气象气候特征

湖北省气候特点湖北省地处中纬度,属于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天气气候特征。

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天气系统都可以影响我省。

天气变化剧烈,灾害多,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持续高温及局地强对流天气,伏、秋旱及寒露风等都是我省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

其中尤以旱、涝灾害对我省威胁最大。

一:地理与气候:湖北省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为海拔50m—下的江汉平原,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 平原湖区占20%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成有地区性差异的地方气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 05' -33° 20'、东经108° 21' -116° 07'之间,主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全省年均温15-17 C, 7月均温为27-29 C,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C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

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112 ° E以东平原、丘陵、岗地为主,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多在150m以下,跨越3个维度,具有明显南北过渡性气候特征;112° E以西,以山地为主,相对高度差为500-1000m,甚至高达1500m 形成山地独特的垂直气候层带。

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I"地扁类型低山■中山离山海按髙庭(来)501-^800RO 1-^UOD>120 [代农姑站名怖归来凤虚卜垛藏坡J J -9茁.4 ■稱拔版度<耒)150.5 4S9.5776.9181O.fi18,0^16.0IS.14.013.1、L2.722.24.4年議低气温・睹扳旳多年平均恒(U )<■—6 - 0W-TdJ:- ■”—13. 11年隆水棊.(mm )10161386.1:•: :■1715.0^1562.3U04.1 -13I5.S■: ■ _. •1隔M年陈朮日数■■1 J'S, 6-<167'.3* --1 1• ■ .I85r1 1 EG. 1^a2D0. 1、季风气候特征:我省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亚热带区域内。

汉江流域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汉江流域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导致 暴雨 天气 。 汉江 流域 梅雨 锋暴 雨 的特 点是 降水 稳定 、
降雨持 续时 间较长 、 暴雨 频数 高 , 而且雨 季很长 。 比如1 9 98
年汉 江 利 于 的特 大 洪 水就 是 由于梅 雨 锋 暴雨 导 致 的 。 汉 江 流域 的梅 雨锋 暴 雨 一 般 持 续3—7 , 长 的 也 可达 到 d最 8 l d 暴雨 笼罩 面 积 较 大 , 应 的 总降 雨 量 可 能高 达 O。 相
切 变线 、 涡 、 面 、 风 、 道 辐合 带 与 低 空急 流 、 层 低 锋 台 赤 中
气旋 、 积雨 云 、 带云 团和 强对 流 活动 等 中小尺 度 天气 系 热 统。 通常 , 当汉 江流 域发生 暴雨 时 , 般处 于较为稳 定 的大 一
尺度 环流形 势之下 。 一般在海 平面 平均等 压面 图上可 以发
同, 但具 体 到各 个地 域其 差异 又 十分 明显 。 常暴 雨 的发 通
生与 暴雨 极值 、 强度 、 雨 区笼 罩 面积 、 暴 持续 时间 、 生季 发
几百亿 m 。 而且汉 江流域 的梅 雨锋暴 雨受季 风进退 影响 明
显 。 月 下旬 至6 在5 月上 旬 , 雨 带 的位 置稍 微偏 南 ; 月 暴 到6
1 汉江流域 暴雨天气气候 特征
11 暴 雨 的 发生 发 展 条 件 .
汉 江流域 发生暴 雨 , 了要满 足凝结 核 、 晶 、 除 冰 碰并 等 微 观物 理条 件外 , 还需 要有 充沛 的水 汽 条件 、 烈 的上 升 强 运动 、 久 的作 用时 间。 然大气 中水 汽含量越 高 , 持 虽 越有利
节、 出现 频数 、 稀遇 程度 以及与暴 雨 天气 系统 的关 系 等密

1.湖北省暴雨等值线图修编说明

1.湖北省暴雨等值线图修编说明

目录一、《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修编工作说明二、湖北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点雨量分布图图1.《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选用雨量站分布图图2.湖北省年最大10分钟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3.湖北省年最大60分钟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4.湖北省年最大6小时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5.湖北省年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6.湖北省年最大3天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7.湖北省年最大10分钟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8.湖北省年最大60分钟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9.湖北省年最大6小时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10.湖北省年最大24小时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11.湖北省年最大3天暴雨及cv等值线图图12.湖北省年最大10分钟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3.湖北省年最大60分钟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4.湖北省年最大6小时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5.湖北省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6.湖北省年最大3天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7.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10分钟点雨量分布图图18.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0分钟点雨量分布图图19.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小时点雨量分布图图20.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24小时点雨量分布图图21.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3天点雨量分布图三、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分析计算成果表表1.《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选用雨量站属性表表2.湖北省各站年最大10分钟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3.湖北省各站年最大60分钟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4.湖北省各站年最大6小时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5.湖北省各站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6.湖北省各站年最大3天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7.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10分钟点雨量记录表表8.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0分钟点雨量记录表表9.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小时点雨量记录表表10.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24小时点雨量记录表表11.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3天点雨量记录表《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修编工作说明1、概述湖北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的修编工作,是根据水利部原水文司“文环[1997]61号”文“关于开展短历时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修编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行的。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一)调研对象: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摘要:本文从气候分区角度分析了武汉市气候特征,并比较了武汉市与同气候区其他城市的气候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对本地的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及整理,阐释建筑师如何适应当地气候。

关键词: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 武汉气候特征 适应气候性建筑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是根据建筑热工设计的要求进行气候分区的,其最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各个分区提出不同的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使建筑能更好的适应各地气候特征。

划分主要气候指标为空气温度,以最冷月(即1月)和最热月(即7月)平均温度作为分区主要指标,以累年日平均温度不大于5℃和不小于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区(见图1)。

武汉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区,并且是该气候区的典型代表城市。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是各类建筑更能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有把我国划分为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见图2),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其中,夏热冬冷地区被划分为3个小气候区(见图3)。

图1: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来自百度图片) 图3:夏热冬冷地区的3个子气候区划分图从气候分区角度分析武汉气候特征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图2: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图(来自百度图片)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夏季全天最低温最高值达到34℃。

近56a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56a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3期 20 0 8年 9月
暴 雨灾 害 .
TO RR EN TI AI AND IAS ER S AL R N D S T
Vo .7 N . 1 o3 2
Se p.2 008
文 童 编 号 :O 4 9 4 (0 80 - 2 3 0 1o — 0 52 0 )3 0 5 — 5
趋势 , 年暴 雨 日数 和暴 雨 量呈 大 范 围增 加 趋 势 。 刘 可
本 文所 用 资 料 来 源 于 武 汉 区域 气 候 中 心 和 湖 北
省气 象档 案 馆 , 武汉 市 气象 站 1 5 - 2 0 为 9 1 0 6年(6年) 5
逐 日降水 资 料 。分析 的时 间尺度 包括 :春 季f—5月 ) 3 、
下 半年 . 雨 日春 季 多 于秋 季 , 多 发 生在 6月 . 暴 最 年暴
少 , 17 在 9 9年 前 后 突 变 增 多 后 , 人 多暴 雨 阶 段 ; ) 年 最 大 日降 水 量 、 %分 位 数 极 端 降 水 强 度 、 雨 平 均 强度 变 化 略 有 进 (历 5 5 暴
减 少 趋 势 但 不 显 著 , 大暴 雨 平 均 强 度 减 弱 趋 势 明 显 。 而
呈 下 降 趋 势 其余 时段 则 为 增 加 趋 势 ; 水 强 度 在 夏 季 、 早期 呈 减 小 趋 势 , 余 时 段 均 为 增 大 趋 势 ; ) 雨 期 、 的 降水 降 伏 其 (梅 3 年 量 变 化 较 为 一 致 , 周 期 性 变 化 明 显 , 要 表 现 为 1 代 际 周 期 , 变 点 约 在 17 其 主 0a年 突 9 9年 ; )9 0 17 ( 1 6 、90年 代 暴 雨 日数 较 4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本科生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姓名:班级:园艺1103学号:01204时间:2012-2013-1前言:气候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分析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根据气候特点,人们可以提前预知未来的天气,以便合理的分配工作,从而使气候产生对农业的影响减少的最小。

这篇论文便是基于这一点,对武汉地区的气候特点一一分析,包括概况、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降水、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农业气候分析。

一.武汉农业气候概况1.地理位置武汉在全球地理位置是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是中国经济地区的中心,因而得名“九省通衢”,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武汉,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2.气候属区和属性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于。

外地人经常把武汉的夏天说的非常恐怖,实际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舒淇进入盛夏,通常盛夏的气温最高也不超过40度,比很多地方的城市还要低,但是最低气温要高,一般在30度左右。

武汉的夏天的热是一种闷热,因为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蒸发,导致空气湿度非常大,所以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一般到夏天没有降温的情况下,难以入睡。

到了九月,气温可能经常达到38度,但最低气温较低。

2008年盛夏湖北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08年盛夏湖北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要 原 因 ,9 6年 环 流形势 多 19
变, 降水 难 以在局地 长久 维持 。随后 , 又有很 多人通 过
2 C红外 云 图 、 武汉 区域 雷达 拼 图 资料 . 时间 均采 用北
京时; 灾情 统计 资料来 源 于武汉 区域气 候 中心 。
天气 学 诊 断 、 中尺度 分 析 和 数 值 模 拟 等方 法 , 不 同 从 方 面研究 揭示 了湖北 暴雨 的主要特 征 和天气 系统_ 1 5 , _
20 0 8年 盛夏 湖北 一次 连 续 性 暴 雨 天 气 过 程 分析
童 哲 堂 , 昌琼 , 高 明 3吴 立 霞 。刘 静 胡 汪 , ,
( . 江 大学 , 州 4 4 2 ; . 北 省 气 象科 技 服 务 中心 , 汉 4 0 7 ; 1 长 荆 3 0 0 2湖 武 3 0 4 3湖 北 省 荆 门市 气 象 局 . 门 4 8 0 ) . 荆 4 0 0
认 为 影 响 湖 北 暴 雨 的 主 要 系 统 是 西 风 槽 、切 变 线 、 中
流 回波单 体 发 生 发 展 。 关键词: 大暴 雨 : 断 分析 ; 诊 物理 量场 ; 尺度 系 统 中
中图 分类 号 :4 81 11 P 5 .2 . 十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 052 1)2 0 8 — 7 1 4 9 4 (0 0 — 16 0 0 0
暴雨1 就属 于此类 强 降水典 型个例 。 目前 ,湖北 境 内持 续性 暴雨 预 报仍 有很 大难 度 。
深入 研究 其成 因 . 于充 分认 识 暴 雨形 成 的物 理机 制 对 和拓宽 此类 暴雨 的预报 思路有 着现 实意 义 。本文 通过 对 20 0 8年 8月 2 — 3 日湖 北 连 续 暴 雨 过 程 的 环 流 8 0

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㊀验研究文章编号:1009-9441(2024)02-0031-07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ѲѲ隗怡芃㊀(长江大学城市与建设学院,湖北荆州㊀434000)摘㊀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所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日渐增长㊂武汉市频受洪涝灾害侵扰,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十分必要㊂从致灾因子危险性㊁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承灾体脆弱性三个角度出发选取了12个指标,使用随机森林回归与AHP-CRITIC组合赋权法完成指标筛选与权重赋值,最后通过ArcGIS平台将栅格数据依照权重相叠加得出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㊂结果表明:洪涝高风险区域集中于武汉中心城区与新洲区东北部;蔡甸区㊁汉南区㊁江夏区和东西湖区洪涝风险较低;黄陂区北部山区为低风险区域,东部与北部行政边界附近区域为较高风险区域,境内其他区域基本为中等风险区域㊂关键词: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组合赋权中图分类号:TU99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之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随之增长,城市所承担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1-3]㊂城市灾害中,洪涝灾害所占比例达到40%,是城市灾害的主要来源[4]㊂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统计数据显示,1995 2018年间全国年均有196座城市㊁1980个县(市)发生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因灾死亡1677人和直接经济损失1662亿元[5]㊂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其人口密度大,经济水平高[6],但却频受洪涝灾害的侵扰,洪涝对武汉人民生产生活与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㊂因此,对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的评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㊂国内外学者对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得出了多种研究方法,并且研究范围涵盖了各个尺度㊂SHAO M L等[7]基于灰色系统分析法对中国洪涝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张会等[8]基于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洪涝灾害风险指数,绘制了辽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曹罗丹等[9]通过指标体系法构建了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浙江省进行了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暴丽杰[10]通过SCS模型模拟上海浦东不同重现期的淹没情景,对上海浦东的洪涝脆弱性进行了分析㊂当前学术界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少有学者聚焦于武汉市这一类发展水平较高且灾害发生概率大的特殊区域㊂因此,拟以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前人研究之同时考虑武汉市情况构建洪涝灾害风险指标体系㊂通过随机森林模型揭示指标与洪涝灾害之间的关联程度并筛选指标,再使用CRITIC法确定各指标权重㊂最后运用ArcGIS进行叠加分析确定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以期帮助识别武汉市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并为其防洪规划的编制与修订提供参考㊂1㊀研究区概况武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长江与汉江交界处,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㊂武汉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为8569.15km2,常住人口达1364.89万人, 2021年GDP为17716.76亿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㊂武汉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地形以平原为主,境内水体面积达25%,江河纵横㊁河网密布,如图1所示㊂一直以来,洪涝灾害都对武汉市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威胁[11]㊂图1㊀武汉市地形水系分布情况2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2.1㊀数据来源此次研究数据包括武汉市历史洪涝灾情资料㊁气象资料㊁地理信息资料及社会经济资料㊂历史灾情数据选取2016年夏季湖北汤逊湖洪涝灾害数据,来源于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气象资料选取中国长㊁短历时暴雨雨量特征数据集(1961 2015),来源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地理信息资料包括DEM数据㊁路网河网矢量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等,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路网河网矢量数据来源于Open Street Map,土地覆被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数据㊁各区GDP数据以及武汉市POI数据,其中人口数据与各区GDP数据来源于武汉市统计年鉴,POI数据通过百度地图提取㊂以上数据均按照武汉市行政边界进行截取㊂2.2㊀研究方法2.2.1㊀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㊀㊀基于城市洪涝灾害相关理论,城市洪涝灾害的产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降水,降水地区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排出;二是导致地表出现洪涝积水;三是洪涝积水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㊂因此,研究拟基于对致灾因子危险性㊁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脆弱性三方面的量化,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㊂洪涝灾害风险结构可以表示为式(1)~(4)㊂致灾因子危险性见式(1):M(X)=ði j=1[W jˑM ji(X)](1)㊀㊀孕灾环境敏感性见式(2):B(X)=ði j=1[W jˑB ji(X)](2)㊀㊀承载体脆弱性见式(3):S(X)=ði j=1[W jˑS ji(X)](3)㊀㊀洪涝灾害风险系数见式(4):R(X)=W M M(X)+W B B(X)+W S S(X)(4)式中:M(X) 洪涝灾害风险系数中的致灾因子危险性;B(X) 洪涝灾害风险系数中的孕灾环境敏感度;S(X) 洪涝灾害风险系数中的承灾体脆弱性;M ji(X) 致灾因子危险性归一化后的值;B ji(X) 孕灾环境敏感性归一化后的值; S ji(X) 承载体脆弱性归一化后的值;W M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因子的权重;W B 灾环境敏感度评估因子的权重;W S 承载体脆弱性评估因子的权重;R(X) 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系数值㊂基于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通过参考相关的前人研究[4,12-15],结合武汉市的情况依据洪涝灾害发展的各个阶段,选取洪涝指标,构建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㊂表1㊀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属性洪涝灾害风险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暴雨占比正向暴雨变化趋势正向短时暴雨占比正向归一化植被指数负向平均高程负向平均坡度负向路网密度正向河网密度正向土地利用正向地均GDP正向人口密度正向POI密度正向2.2.2㊀随机森林回归分析㊀㊀运用随机森林方法结合2016年汤逊湖洪涝灾害数据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回归分析,筛除低关联性指标,同时为指标权重的设置提供参考㊂随机森林是一种Bagging类型的集成算法,通过组合弱评估器构建多个决策树形成森林,再通过Bagging 随机采样,使得模型结果具有较高的泛化性能㊂随机森林算法的优点在于样本随机和特征随机,使得随机森林不易于过拟合且增强了森林的抗噪能力;能够判别特征的重要程度和不同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是树的组合,随机森林可以处理非线性的高维数据,对于数据集的适应性较强,且易于实现㊁训练速度较快㊁精度较高,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适应于该试验㊂缺点在于对于数据集的维度有一定限制,低维数据训练效果不如高维数据;且在某些噪声较大的分类或回归问题上容易出现过拟合[16-17]㊂随机森林的弱评估器使用的是CART决策树(分类回归树),当输入算法数据集为离散型数据时,决策树为分类树;当数据集为连续性数据时,决策树为回归树,并计算其均值作为回归预测值㊂回归算法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回归决策树,并计算其均值作为回归结果㊂其中,θt表示随机变量,x表示自变量,属于特征向量X ,T 表示决策树数量㊂分类预测结果见式(5):H -(X )=argmax ðTi =1I (h (x ,θt )=Y )(5)式中:H -(X ) 分类模型的预测结果;Y 不同分类模型;I 示性函数㊂回归预测结果见式(6):h -(X )=1T ðTi =1{h (x ,θ)}(6)式中:h -(X ) 回归预测结果;h (x ,θt ) 基于X 和θ的输出结果㊂2.2.3㊀基于博弈论的AHP-CRITIC 法组合赋权㊀㊀AHP 层次分析法是由主观经验对目标进行比较判出指标权重,CRITIC 法则由客观数据判出指标权重㊂由于AHP 层次分析法和CRITIC 法都是通过先获取指标权重,再对权重目标进行评估计算,因而可以将两种权重评估方法进行集成,以提高指标赋值权重的科学性[18]㊂基于博弈论进行组合赋权[19-21],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利用K 种方法获得k 种权重值,每一种方法获得的权重矩阵为w i ,将各个方法获得权重矩阵进行线性组合优化得最小优化值见式(7):min =ðnj =1a j w t i 2,i =1,2 ,k (7)㊀㊀对式(7)矩阵进行一阶导数,并展开可得式(8):w 1w t 1 w 1w t k︙⋱︙w k w t 1w k w t k()a 1︙a k ()=w 1w t 1︙w k w t k()(8)㊀㊀利用式(8)可以求出(a 1,a 2, ,a k ),然后将此矩阵进行归一化获得线性系数见式(9):a ∗=a k /ðk a k(9)㊀㊀最终求得组合权重矩阵见式(10):w∗=ðkk =1a ∗w Tk(10)㊀㊀最后,将AHP 法得到的主观权重与CRITIC 法得到的客观权重带入式(10)计算得到其组合权重㊂3㊀研究结果3.1㊀随机森林回归结果为揭示各因子对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研究基于2016年湖北汤逊湖洪涝灾害数据,计算栅格内淹没面积占比,并以此作为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的因变量(Y )㊂由于因变量(Y )为淹没面积占比,因而在自变量(X )的选择上不考虑衡量承灾体脆弱性的指标㊂最后按照30%和70%的比例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进行回归分析㊂根据随机森林回归结果如图2所示㊂图2㊀洪涝灾害风险指标重要性对比由图2可知,坡度是对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最大,达到20.9%;暴雨占比㊁植被指数㊁高程数据也与洪涝灾害的形成有较强的关联性;而河网密度对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仅为0.6%,表明洪涝灾害中河水外溢的概率极小㊂由于河网密度与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的相关性过低,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13],研究将该指标进行筛除,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科学性㊂3.2㊀组合赋权结果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结果,参考同类型相关文献中AHP 法的成果,将二者结合通过AHP 法进行主观权重的计算㊂另一方面,使用CRITIC 法对数据进行客观评价㊂最后将主客观权重相结合,最终得出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见表2㊂表2㊀武汉市洪涝风险灾害风险指标权重准则层指标层主观权重客观权重组合权重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雨占比0.2960.1410.217暴雨变化趋势0.0930.1420.119短时暴雨占比0.0390.1990.121孕灾环境敏感性高程0.0850.0400.062坡度0.2400.0510.143植被0.0790.1110.095路网密度0.0240.0320.028承灾体脆弱性土地现状0.0120.1570.086人口密度0.0550.0680.062POI 密度0.0550.0070.030地均GDP 0.0200.0510.0363.3㊀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根据组合权重结果,基于ArcGIS 平台,将各因子权重与栅格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㊂3.3.1㊀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结果㊀㊀致灾因子危险性是反映灾害风险程度的因素之一,根据指标权重可计算出各栅格区域内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如图3所示㊂从图3中可以看出,武汉市致灾因子危险性整体由西南向东北地区递增,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洲区与黄陂区,其中新洲区东北部为武汉市域致灾因子危险性最高的地区㊂3.3.2㊀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结果㊀㊀孕灾环境敏感性表现了在暴雨来临时,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㊁植被等不同环境对洪涝灾害形成的敏感度㊂根据敏感性指标权重进行敏感性评价,如图4所示㊂由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孕灾环境敏感性与区域发达程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㊂武汉市域内高敏感性地区主要集中在武汉发达程度较高的几大中心城区㊂其位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低,且道路密度大,多为不透水地表,在暴雨来临时,排水速度慢,加大了洪涝灾害形成的风险㊂敏感性低的区域主要在黄陂区的北部山区,其海拔高,坡度大,植被覆盖率较高,不利于洪涝灾害的形成,因而在敏感性风险评估中表现最好㊂3.3.3㊀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结果㊀㊀承灾体脆弱性表现为洪涝灾害对于城市的负面影响程度,如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㊁造成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及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等㊂因而越发达的区域在遭遇洪涝灾害时的损失越多㊂将脆弱性指标根据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如图5所示㊂根据结果发现,承灾体脆弱性与地区发达程度呈现显著的相关性㊂脆弱性最高的区域集中在江汉区㊁硚口区㊁江岸区及武昌区,也是传统意义上武汉三镇中汉口与武昌的核心区域㊂而脆弱性最低的区域是黄陂区北部山区,其人口稀疏,经济密度低,城市建设度较差,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相对其他区域更小㊂3.3.4㊀洪涝灾害风险综合评估㊀㊀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㊁孕灾环境敏感性及承灾体脆弱性,将各指标根据综合权重进行栅格叠加,通过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得到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如图6所示㊂根据图6可以发现,武汉市域内存在两个高风险区域,分别为新洲区东北部地区以及江汉区㊁硚口区㊁江岸区等多个中心城区㊂从灾害形成的角度结合前文评价结果分析,新洲区东北部成为高风险地区的原因主要为致灾因子危险性相对市域内其他地区较大,区域暴雨的危险性强;而中心城区则由于其图3㊀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低,不透水路面占㊀㊀㊀图4㊀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图5㊀承载体脆弱性评估比高,人口稠密及经济发达等原因,导致其孕灾环境敏感性较强,承灾体脆弱性较高,因而成为了洪涝高风险区域㊂蔡甸区㊁汉南区㊁东西湖区及江夏区由于图6㊀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暴雨危险性弱㊁植被覆盖率高㊁城市建设程度较低等原因导致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小㊂另一方面,其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洪涝灾害发生时,区域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㊂因而蔡甸区等四区成为了市域内洪涝灾害风险较低的区域㊂黄陂区较为特殊,其境内多数地区为一般风险区,但东部与北部靠近行政边界的区域洪涝风险较高,其北部山区是武汉市域内风险最低的区域㊂综合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分析,黄陂区东部与北部靠近行政边界线的区域暴雨危险性较高,而北部山区海拔高,坡度大,植被覆盖率高,易于排水,同时其发展水平低,洪涝灾害发生所导致损失相对较低,因而形成了黄陂区境内洪涝风险灾害风险分布差异大的特点㊂4㊀结论基于国内外相关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收集开源数据,并从致灾因子危险性㊁孕灾环境敏感性及承灾体脆弱性三方面出发构建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㊂通过历史灾情数据与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确认指标与洪涝灾害的关联程度,并对相关性低的指标进行筛除㊂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得出指标的重要程度,融合前人研究结果进行AHP法进行主观权重的确认,同时使用CRITIC方法进行客观权重的赋值,基于博弈论将主客观权重组合得到最终权重值㊂最后在ArcGIS平台中将栅格数据依据权重值进行叠加得出武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㊂基于评价结果得到以下结论:4.1㊀新洲区东北部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为高洪涝风险集中区域㊂4.2㊀蔡甸区㊁江夏区㊁汉南区及东西湖区洪涝风险较低㊂4.3㊀黄陂区洪涝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均衡度较差,其北部山区为低风险区,东部与北部行政边界附近区域为较高风险区,其余区域多为中等风险㊂由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十分复杂,此次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㊂在研究过程中使用衡量承灾体脆弱性的部分原始数据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统计,因而无法精确反映数据在行政区划内部的空间分布,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地下空间与洪涝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武汉市地铁发达,地下商业布局面积广,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较大,但由于地下空间错综复杂,数据获取困难,此次研究并未将城市地下空间作为衡量洪涝灾害风险的指标㊂参考文献:[1]Lemee C,Navarro O,Restrepo-Ochoa D,et al.Protective behaviors regarding coastal flooding risk in a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20,11(4):310-316.[2]万一帆.南昌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暴雨洪涝风险的影响研究[D].南昌:南昌工程学院,2020.[3]周铭毅,尚志海,蔡灼芬,等.基于VIKOR方法的广东省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估[J].灾害学,2023,38(1):206-212.[4]程朋根,黄毅,郭福生,等.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灾害学,2022,37(3):69-7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8[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6]黄亦轩,徐宗学,陈浩,等.深圳河流域内陆侧洪涝风险分析[J].水资源保护,2023,39(1):101-108. [7]SHAO M L,GONG Z W,XU X X.Risk assessment of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s in China between2004and 2009based on gray fixed weight cluster analysis[J].Natural Hazards,2014,71(2):1025-1052. [8]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6):141-146.[9]曹罗丹,李加林.基于遥感与GIS的浙江省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5,24(4):111-119.[10]暴丽杰.基于情景的上海浦东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11]张欢,成金华,冯银,等.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以武汉市为例[J].生态学报, 2015,35(2):547-556.[12]黄毅.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洪涝风险等级评估 以南昌市为例[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22. [13]谢萍,张双喜,周吕,等.武汉市中心城区地表形变与洪涝灾害防治新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1,46(7):1015-1024.[14]CAI S Y,FAN J M,YANG W.Flooding risk assessmentand analysis based on GIS and the TFN-AHP method: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China[J].Atmosphere,2021, 12(5):623.[15]刘媛媛,王绍强,王小博,等.基于AHP_熵权法的孟印缅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J].地理研究,2020,39(8): 1892-1906.[16]崔东文,金波.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34(5):56-60,79.[17]陈军飞,李倩,邓梦华,等.基于随机森林与可变模糊集的城市洪涝脆弱性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29(11):2551-2562.[18]程朋根,黄毅.基于AHP-熵权法的南昌市洪涝风险评估[J].人民长江,2021,52(10):18-25. [19]陈加良.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研究[J].福建电脑,2003(9):15-16.[20]阿布都热合曼㊃阿布都艾尼.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跨境电商物流业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2,38(19):184-188.[21]路遥,徐林荣,陈舒阳,等.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J].灾害学,2014,29(1):194-200. Study on Floo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in WuhanKUI Yi-peng(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434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the risk of flood disasters faced by citie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Wuhan is frequently affected by flood disasters,and peopleᶄs lif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seriously affected.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 the risk of flood disasters in Wuhan.12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hazard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producing environment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 disaster-bearing body.The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and AHP-CRITIC combined weighting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lete the indicator screening and weight assignment.Finally,the grid data were superimposed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through the ArcGIS platform to obtain the floo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in Wuha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risk areas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Wuhan and the northeast of Xinzhou District;Caidian District,Hannan District,Jiangxia District and Dongxihu District are areas with low flood risk;The northern mountain area of Huangpi District is a low risk area,the area near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north is a high risk area,and other areas in the territory are medium risk areas.Key words:flood disaster;risk zoning;combination weighting作者简介:隗怡芃(1999-),男,湖北襄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㊂收稿日期:2023-11-29(编辑㊀李江华)。

长江中游武汉河段2020年特大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长江中游武汉河段2020年特大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引用格式:王佳妮,罗倩.长江中游武汉河段2020年特大暴雨洪水特性分析[J ].水利水电快报,2021,42(5):1-5.收稿日期:2021-01-27作者简介:王佳妮,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监测工作。

E-mail :****************长江中游武汉河段2020年特大暴雨洪水特性分析王佳妮,罗倩(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武汉430012)摘要:2020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中游干流河段高水位持续居高不下。

基于汉口水文站暴雨洪水资料,对此次暴雨强度、洪水特性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与典型年1998年和2016年大洪水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对此次特大洪水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

结果表明:2020年梅雨期降水总量大,降雨历时长;2020年洪水峰高量大;2020年汉口站洪峰比1998年和2016年同流量的水位偏高,洪峰水位落差相比1998年和2016年要低。

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水文测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暴雨洪水;洪水特性;洪水过程分析;汉口水文站;武汉河段;长江中游中图法分类号:TV122.1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74/ki.slsdkb.2021.05.001文章编号:1006-0081(2021)05-0001-051概述2020年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遭遇恶劣暴雨洪水袭击,从7月2日起,长江干流在上游相继形成5次编号洪水。

三峡水库出现自2003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洪峰流量75000m 3/s 。

长江中游干流发生特大洪水,河段高水位持续居高不下,多数控制站点超警。

为对此次暴雨洪水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了代表控制站和不同典型年。

(1)控制站选取。

长江干流武汉河段内主要控制站为汉口(武汉关)站,该站始建于1865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关,为长江中游干流汉江入汇长江后的第一个国家重要控制站(位置示意见图1)。

本文将以汉口站为代表站,对此次暴雨洪水进行全面分析,并与历史典型洪水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具有实质性意义。

2015年7月23日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5年7月23日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Open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 2021, 9(3), 358-36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ojnshttps:///10.12677/ojns.2021.930402015年7月23日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徐文昊1,李裕赫2,王珂11民航湖北空管分局,湖北武汉2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1年4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31日摘要2015年7月22日~24日湖北省出现了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其中在7月23日武汉出现了极端暴雨天气。

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阐述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实况,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并且从中尺度角度详细分析了此次过程大气中的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得到以下结论: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时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从环流系统、影响系统和物理量方面分析得出:此次暴雨过程是由于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使得中低层切变南压,在低空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地面锋面的影响下,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造成的中尺度对流性降水;在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发展明显,是此次降水的直接制造者。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数值预报检验Analysis of a Heavy Rain Weather Process in Wuhan in July 23, 2015Wenhao Xu1, Yuhe Li2, Ke Wang11Hubei Sub-Bureau of Middle South Air Traffic Management Bureau, CAAC, Wuhan Hubei2Northeast Regional Air Traff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Civil Aviation Heilongjiang Branch,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Apr. 16th, 2021; accepted: May 24th, 2021; published: May 31st, 2021AbstractThere was a large range of heavy precipitation weather in Hubei from July 22nd, 2015 to July 24th, and in July 23rd an extremely heavy rain happened in Wuha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cess of徐文昊等the heavy rain weather, analyzes the 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of the rainstorm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ondition and instability condition in detail using the ob-servations of upper air and surface, then obtain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is precipitation was of high intensity, large scale and very uneven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the southward move of middle and low level shear line was caused by the southward recession and weake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low trough east movement, which led to this precipitation. The low level shear line, the southwest low level jet and the ground frontal cyclone are the main system producing this rainstorm, and the rainstorm process is the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produced by mesoscale sys-tem. Adequate water vapor and unstable energy and suitable lifting conditions resulted 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heavy rain, the sounding conditions and unstable energy of this precipitation are adequate; the accumulation of cloud cover over Wuhan before this precipitation was very obvious, which was the direct producer of this precipitation.KeywordsRainstorm, Mesoscale Analysis, Diagnosis and Analysis of Physical Quantity, Numerical Prediction Test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而暴雨和对流天气是引起气象灾害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些气象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2][3]。

2010~2016年夏季武汉市灾害性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2010~2016年夏季武汉市灾害性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1, 10(1), 27-33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ccrlhttps:///10.12677/ccrl.2021.1010042010~2016年夏季武汉市灾害性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庞晶1,刘火胜1,李明1,姜琪21武汉市气象局,湖北武汉2黄陂区气象局,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7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1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19日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2010~2016年夏季(6~8月)武汉地区五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武汉、蔡甸、黄陂、新洲、江夏)出现的灾害性大风个例,得到如下特征: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时间上,2013年出现次数最多,7月发生大风次数最多,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一年之中多发期;一天中11~13时为高峰期,极值出现在12时,02~06时出现最少。

风向频次出现最多的为SSW、SW、WSW,最少为WNW;风力以6级最多,7级次之,最大风力为9级。

区域性大风在2016年和2013年最多,且主要出现在7月,武汉、蔡甸两站出现频次最多,新洲最少。

连续性大风出现最多的年份为2010年和2013年,8月最多,尤其是8月上旬。

关键词灾害性大风,时空分布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aster Wind in Wuhan in theSummer of 2010~2016Jing Pang1, Huosheng Liu1, Ming Li1, Qi Jiang21Wuh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Wuhan Hubei2Huangpi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Wuhan HubeiReceived: Dec. 17th, 2020; accepted: Jan. 11th, 2021; published: Jan. 19th, 2021庞晶 等AbstractThis paper obtain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xamples of disaster-related winds in fiv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Wuhan, Caidian, Huangxuan, Xinzhou, Jiangxia) in Wuhan region in the summer of 2010~2016 (June-August). The trend is much more northerly; in time, 2013 was the most frequent,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gales occurring in July, from late July to early August, the most frequent period of the year; peaking at 11~13 a.m. and peaking at 12 p.m. Minimum at 02~06. The wind frequency is SSW, SW, WSW, at least WNW. Regional wind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in 2016 and 2013, and mainly in July, with Wuhan and Caidian stations seeing the most frequency and New Island the least. The years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continuous gales were 2010 and 2013,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in August, especially in early August.KeywordsDisaster Wind, Space-Time Distribution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湖泊众多。

2016年5月底武汉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5月底武汉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5月底武汉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作者:徐丽娅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8年第09期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5月底出现在武汉市的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强降雨天气出现时的水汽、动力及不稳定能量条件,以提升地方气象部门对强降雨天气的预报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强降雨;短波槽;低层切变线;西南急流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26.079武汉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江汉平原,境内水域面积大,是全世界水资源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

武汉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5—9月降水偏多,其中6—7月为梅雨期,多暴雨天气,以6月出现的暴雨次数最多,且降水强度最大,尤其易出现连续暴雨天气。

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会严重影响城市交通,还会造成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灾害,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1]。

针对2016年5月底武汉市出现的持续强降雨天气的天气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进行特征分析,为做好暴雨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1 强降雨过程及影响2016年5月31日20: 00—6月1日11: 00,武汉市普降大到暴雨,其中洪山、光谷地段降雨量达94~120 mm,汉阳、沌口地区降雨量达56~71 mm。

洪山区华中农业大学和光谷三环线附近雨势最猛,1 h降雨量40 mm,3 h降雨量达70 mm。

内涝导致武汉市数十处地段积水。

据武汉市水务部门通报,受排水设施不完善、施工工地等因素影响,主要街道雄楚大街沿线、东湖高新区光谷大道三环线周边等20余处地段出现渍水,其中影响交通较大的有5处,洪山区白沙洲大道黄家湖大学城附近、桃园路、汉阳区四新南路广电兰亭小区、武昌区武泰闸堤街沿线、硚口区汉中路普爱医院和多福路中心商城等20处地段出现短时渍水,对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天气形势2.1 高空形势5月30日,500 hPa上,20:00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形势,贝加尔湖及乌拉尔山以西分别有一低槽,巴尔喀什湖以北为冷高压区域。

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暴雨灾害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 Vol.41No.1 Feb.2022第41卷第1期2022年2月韦惠红,许冠宇,刘希文,等.2022.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J].暴雨灾害,41(1):66-75WEI Huihong,XU Guanyu,LIU Xiwen,et al.2022.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characteristic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hunderstorm gales in Hubei Province[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41(1):66-75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韦惠红,许冠宇,刘希文,张家国,李双君,姜杰(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430074)摘要: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湖北省2007—2015年雷暴大风的天气类型、时空分布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箱线图展示的结果分区域分季节讨论了各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

结果表明:(1)湖北雷暴大风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斜压锋生型、准正压型,其发生在3—8月,其中夏季(6—8月)雷暴大风占其全年总数的78%;一天中,其主要发生在15—19时,峰值在16时;雷暴大风空间分布不均,其高频中心位于鄂西南的宜昌和鄂东的黄石。

(2)各型雷暴大风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斜压锋生型主要出现在春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准正压型主要出现在夏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在鄂西北发生最多,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在宜昌地区、江汉平原、鄂东均出现较多,准正压型和斜压锋生型在鄂东发生最多。

(3)高空冷平流强迫型雷暴大风的850hPa与500hPa温差(ΔT85)和中低层(925—500hPa)风垂直切变(S L95)较大,850hPa露点温度(T d85)偏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的S L95、K指数均较大;准正压型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S L95、低层(925—700hPa)风垂直切变(S L97)较小;斜压锋生型的S L95和S L97均较大。

武汉极端事件重现期计算及变化特征分析

武汉极端事件重现期计算及变化特征分析

武汉极端事件重现期计算及变化特征分析白永清;祁海霞;何明琼【摘要】利用武汉站1951 ~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PD方法分别计算了武汉汛期降水、盛夏高低温、冬季低温各重现期下极端事件的重现值,并利用M-K突变检验分析了武汉一年当中关键时期的极端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汉汛期1年一遇指标达92mm,30年一遇指标超过了250 mm特大暴雨量级;汛期极端降水频数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05~2008年,增长趋势明显,突变发生在1978年前后.盛夏极端高温1年一遇指标达37.9℃,最低温度1年一遇指标达30.1℃;近10年是极端高温的一个频发时期,平均强度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58℃/10a;从80年代末开始,夏季极端低温频数迅速增涨,平均强度也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86℃/10a,频数突变发生在1991年,强度突变发生在1993年.冬季极端低温1年一遇指标为-7.5℃,50年一遇指标达-18.3℃;寒冬极端低温集中发生在50 ~ 70年代,80年代开始温度逐渐回暖,极端低温强度升高趋势为0.323℃/10a;强度突变发生在1984年,频数突变发生在1987年.【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2074-2076,2108)【关键词】极端事件;重现期;GPD;M-K检验;变化特征;武汉【作者】白永清;祁海霞;何明琼【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极端天气事件是指某一地点或地区在统计分布上不常见或极少发生的天气事件[1]。

极端气候事件就是在给定时期内,大量极端天气时间的平均状态或极端天气事件在该时段内持续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