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美术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试题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试题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建设(近现代部分)一,填空题:1、西洋画在中国的“肇始期”,大约经历了(),(),(),()四个分期。

答案:传入,传授,临仿,变通2、西方传教士(),(),()等,因为精通画艺,颇被清廷看重,而成为当时中国宫廷的画师。

答案: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3、明清之际吸收西洋画中处理体积的方法而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凹凸法”的中国画家有(),(),(),()等。

答案:曾鲸、焦秉贞、冷枚、丁观鹏4、雍正朝,受西洋焦点透视法的影响,中国人最早的透视学著作()问世,作者()。

答案:《视学》,年希尧5、19世纪中期,广东十三行贸易油画风行一时,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有()等。

答案:关乔昌6、康有为在1917年写的()中提出了“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观点。

答案:《万木草堂藏画目》7、“美术革命”的提法首先出现在()杂志上,当时的讨论是由美学家()和杂志主编()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

答案:《新青年》、吕澂、陈独秀8、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他发表的()等论文,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答案:《以美育代宗教说》9、在国内最早设立图画手工科的,是()学堂和()学堂。

答案:南京两江师范、保定北洋师范10、20世纪初期,在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比如由()于1911年创办的布景传习所,和由()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

答案:周湘、刘海粟、上海美专11、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4月于北京建立的(),第一任校长是()。

答案:北京美术专科学校、郑锦12、1884年,我国第一张新闻画报于上海创刊,其名为(),主要作者是()。

答案:《点石斋画报》、吴友如1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习西画的思潮盛行,这主要体现为提倡写实精神,具体地说就是(),()。

答案:提倡写生、反对临摹14、20世纪早期,实物写生在各类美术学校内盛行,主要包括()、()、()、()写生。

陈宜明 伤痕美术代表作

陈宜明 伤痕美术代表作

陈宜明伤痕美术代表作
枫陈宜明刘宇廉李斌1978 27.6×17.8cm 纸本水粉中国美术馆藏
陈宜明,生于1950年,江苏无锡人。

“文革”期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85年考取浙江美院油画系研究生,后赴日本留学。

刘宇廉,生于1948年,浙江鄞县人。

1980年考人中央美院年连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日本,1997年病故。

李斌,生于1949年,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没兵团,1984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进修班,现居海外。

继合作《伤痕》之后,三位作者再度合作了连环画《枫》。

他们是新中国同龄人,接受了“文革”的洗礼,接着便离开江南水乡到东北建设兵团磨炼。

当“四人帮”被粉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他们率先突破了理论思想、艺术思想的禁锢,创作了连环画《枫》。

在纪念建国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评奖时,《枫》被授予一等奖。

《枫》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用诚实的态度回顾“文革”的历史事实,他们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写实的水粉画技巧,刻画了李红刚、卢丹枫等红卫兵形象——单纯稚气、真挚率直,这样的男女青年得到的却是被现代迷信所戕害的悲惨结局。

《枫》是美术界最早出现的反思“文革”灾难的伤痕美术作品。

《枫》的成功,对我国的美术创作从“文革”10年的僵滞到复苏、发展起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美术思潮

中国当代美术思潮

《为什么》高小华
父亲 216*152CM 罗中立
《雪》202*300CM
1979年
程丛林
春风已经吹醒 95*129CM 1981年 何多苓 这幅作品的基调是抒情的,并且没有后来作品中的那些 神秘的暗示。在形式上,它仍然具有“现实主义”的某些特 征,即通过精心设定的典型形象来唤起一种文学性的联想。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这在 很大程度上夹裹了人性主义立场。 例如,被俘日军忏悔也成了创作的一个 视角。《秋雨》描述了日军投降后的撤离, 把日军置于萧瑟的秋雨中,寓意侵略必败的 人文内涵;《月是故乡明》描绘了月光之下 日军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衬出战争的残 酷及渴望和平的心理。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二、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
“伤痕美术”:
最早则是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所引发的一场全国 性大讨论而波击开的,罗中立也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 了较特殊的地位。 高小华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有杰出贡献的画 家。 1978年他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 先河,其代表作《赶火车》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 明上河图”。 还有程丛林、何多苓等;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三、关于伤痕美术的几个关键词
特点:审美意识的转变
起因:对主题创作的反思 “伤痕”:倡导“尊重历史”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文革后,不少作品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 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 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战争中普通人 的描绘。 突破单一现实主义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 和观念纳入创作中,使“伤痕”美术具有当代艺术 的特征和文化含义。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一、伤痕美术 二、星星画展 三、 85新潮“85新空间、新具象、 北方艺术群体、池社、 红色.旅、新野性”等等 四、89后的蓬勃发展的个体艺术 表现形式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

三突出:“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艺创作塑造人物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上海十二人画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便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上海12人画展于1979年春节在上海黄浦区青少年宫展出。

这个展览不仅大胆涉及了:文革的禁区——风景画与静物画等,还率先借鉴“印象派”及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与技法,所以在美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来一些争议。

星星美展:1979年9月27日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东侧的铁栅栏上展出。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史上最为激进,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一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首次为争取自己的表达权利,所做出的主动而明确的反应。

展览期间,星星艺术家们”要言论自由,要艺术自由”的口号正是”现代主义”艺术观在中国开始建立的标志。

在今天看来,”星星美展”中作品明显带有对西方早期现代派艺术抄袭的痕迹,但它的重要意义却在它为以后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1980年初,“星星画会”正式成立,同年8月举办第二次展览。

代表艺术家作品,王克平《沉默》马德升《息》。

伤痕美术:“伤痕”一词源于作家卢新华小说《伤痕》。

该小说通过插队青年王晓华与其母亲骨肉分离的遭遇,淋漓尽致的揭露了“极左”路线和“血统论”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悲剧和灾难。

1979年,随着对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一批经历过“文革”的青年艺术家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深刻感受,转而把反思的目光直接对准了“文革”——如群众间的武斗、知识分子与青年人的悲惨命运等。

为了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艺术家们还彻底超越了文革期间流行的“遵命创作”“粉饰现实”的表现模式,更多借鉴了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在画面的安排上,艺术家们突出的是真实感与悲剧感的结合,而在色调上,艺术家追求的是即冷又灰的政治感觉。

这一类绘画不仅被人称为“伤痕美术”,也被称为“新批判现实主义绘画”。

影响比较大的有邵增虎的油画《农机专家之死》,程丛林的油画《1968年某月某日·雪》和高小华的油画《为什么》生活流美术:并非所有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艺术家都在以“伤痕美术”的方式反拨文革创作模式,就在“伤痕美术”方兴未艾之时,“生活流”绘画出现了“生活流”绘画着重表现现实中小人物的美好人性。

8近现代美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8近现代美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近现代美术——⾼频考点 2021年年9⽉月28⽇日一、名词解释1.新兴木刻2.海派3.决澜社4.伤痕美术5.岭南画派6.北李南陆二、简答1.简述徐悲鸿的美术教育观2.蔡元培“以总育代宗教”说三、论述1.试述近代美术发展概况2.谈谈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艺术风格及美术教育思想一、名词解释1.新兴木刻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

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国统区美术的主力军。

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

百年来,新兴版画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中成长发展壮大的。

2.海派海派即“海上画派”,清末民初在上海兴起。

19世纪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繁盛,也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专业画家。

居于主流地位的画家,是被称为“海派”的群体。

海派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张熊、朱熊和“三任”,即任熊、任薰、任颐,任颐为高峰,晚期以吴昌硕为巨擘(bò).此外,“海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未定居上海的赵之谦和虚谷。

3.决澜社①决澜社是中国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宣言和纲领的学术性社团。

②该社为西洋团体,1931年9月由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组织过多次展览。

③其主要成员均为留学法国、日本归来的青年画家,艺术思想虽然名不相同,但都比较喜欢后期印象派绘画,都想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

④由于该社成员的艺术思想各不相同,并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故于1935年自行解散,但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进步具有开创意义。

论“伤痕美术”

论“伤痕美术”

论“伤痕美术”作者:刘丹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7期摘要: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场浩劫,极左路线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也从精神到肉体历经磨难。

关键词:伤痕;伤痕;艺术家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73-01一、“伤痕美术”产生的时代背景纵观中外艺术史,许多艺术现象和思潮的产生都与文学有关,“伤痕美术”也是如此。

1978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伤痕》,作者是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

这篇表达对文革不满的小说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反响,因为它一改歌功颂德的文风,摆脱了只能歌颂光明的束缚。

小说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一个十分现实且朴素的问题上:是什么原因给人带来了这些苦难?《伤痕》迅速在文艺界引起反响,并引发了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伤痕”艺术,包括话剧、电影、美术。

“伤痕”一词自此成为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

二、“伤痕美术”的概念及特点“伤痕美术”是与“伤痕文学”相对应的美术现象,是用美术的形式对十年“文革”的反思和控诉。

这种美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本能的人道情感和思想为基础的、并且是对过去虚伪粉饰艺术的批判。

在此之后,艺术家继续深化人道精神,所追求的是对普通人状态的挖掘和表现。

悲剧、反思、批判的基调为“伤痕美术”的主要特征,它反对“高大全”“红光亮”的文革美术模式。

从绘画语言来看,它倾向于用冷、灰、暗的色调。

“伤痕美术”唤醒了艺术家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描绘对象从英雄变为普通人,以此来揭示平凡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命运。

[1]三、“伤痕”美术家及作品分析“伤痕美术”的艺术家多是经历过“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他们没有回避这十年浩劫带来的痛苦,而是选择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作品揭露时代伤痕的事实。

“伤痕美术”的主要创作群体是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

1978年高小华创作了油画《为什么》,这件作品被看作是“伤痕美术”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伤痕艺术

伤痕艺术

伤痕艺术“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交混,希望与绝望相杂。

生与死擦肩而过,笑与泪顺颊而溢。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这一场许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就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2)甚至有些论者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六十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一、伤痕艺术是中国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整个文学艺术的伤感现实主义潮流的一部分。

它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一方面使中国艺术回归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传统并具有了包括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等许多新的美学特征 ;另一方面通过借用“大师的眼光”将中国艺术确立在了中国特定的语境之中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化大革命后的伤痕艺术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学艺术的伤感现实主义潮流的一部分。

“伤痕艺术”一名来源于1978年8月发表在上后上海《文汇报》上的一篇引起极大反响的描述文革悲剧的小说———《伤痕》作为一种思潮在绘画艺术上的体现,“伤痕艺术”并非是在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就出现的。

思想和观念似乎总是先于创作的。

一方面,中共中央工作重心向经济方面转变,改变了文革期间对艺术创作简单政治干预的做法,明确提出了“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依据,长期的文艺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交混,希望与绝望相杂。

现实主义下的“伤痕美术”

现实主义下的“伤痕美术”

现实主义下的“伤痕美术”作者:陈馨怡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8期摘要:“伤痕美术”是20世纪70年代“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创作思潮,“伤痕美术” 唤醒了中国画家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现实主义情结,从歌颂转变为批判,从“文革”中追求一味的喜庆场面转变到对于现实的悲剧场面中来。

画家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普通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伤痕美术”作为文艺创作领域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20世纪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文章将通过“伤痕美术”的理论背景、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代表作品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伤痕美术;批判;现实一、伤痕美术的理论背景“伤痕美术”是现实主义下的回归,是画家们对于现实的追求与向往。

“伤痕美术”是艺术家们就艺术形象对社会背景提出的质疑,进行艺术的揭露,从而引起广大民众的情感共鸣。

“伤痕美术”是20世纪70年代“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创作思潮,“伤痕美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建国初期,中国的美术作品多以歌颂光明,歌颂新生活为主体。

“伤痕美术”的青年创作者们不愿意根据主流的形态去歌颂,重走“遵命创作”的老路,因此他们将过去的“歌颂”转变为“暴露”与批判,并从“文革”中一味追求“红光亮”“高大全”的喜庆场面转换到正视现实主义的悲剧上面来。

“伤痕美术”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从内容及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艺术形式,敢于正面直视生活,揭露社会现象,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

在艺术的色彩的运用上,摒弃了过去色彩光亮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运用低调的灰色系进行写实的描绘。

因此可以说,“伤痕美术”它是中国美术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伤痕美术”作为文艺创作领域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20世纪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进步,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二、伤痕美术的历史价值1949年建国后中国艺术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大思想的约束与限制,导致当时的艺术作品都集中表现为单一的意识元素,风格上落后于同时期西方世界受新思想浪潮影响下的艺术发展,所以当时的艺术风格单一毫无创新,并且一贯的采用对于英雄人物的歌颂与赞美,对于理想新生活的过度追求,同样也能明显看出受前苏联艺术的影响导致当时中国的艺术作品不能发挥启迪思想的功能。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

在文章定义了“伤痕美术”并探讨了其概念起源和意义。

在讨论了影响伤痕美术发展的历史事件、艺术特点、作品主题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

在文章总结了伤痕美术对社会的启示、其价值以及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通过对“伤痕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认识当代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伤痕美术、存在、记忆、定义、概念起源、意义、历史事件、艺术特点、作品主题、社会影响、未来发展展望、社会启示、价值、当代艺术地位1. 引言1.1 新时期的“伤痕美术”定义新时期的“伤痕美术”是指一种以历史创伤、人类苦难和社会压力为主题的艺术形式,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

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源于人们对残酷战争、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不幸事件的深刻记忆,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来呈现这些“伤痕”,以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新时期的“伤痕美术”强调了对历史和记忆的重要性,试图通过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过去苦难的回忆,同时也传递了对和平、人道主义价值的呼吁。

这种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与思考的途径,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呼唤。

1.2 “伤痕美术”概念起源“伤痕美术”概念起源于二战后的欧洲,最初源自于德国“新表现主义”(Neue Sachlichkeit)运动。

该运动强调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类苦难,通过对残酷现实的直观呈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和困惑。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开始关注人类的“伤痕”,将痛苦和创伤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激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痕美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用以探讨历史的创伤和个人的痛苦。

艺术家们开始运用各种媒介和技术,创作出一系列令人触动和震撼的作品,引起了观众对战争、暴力、苦难等议题的深思和关注。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1. 引言1.1 新时期伤痕美术的定义新时期的伤痕美术,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艺术家以历史事件、社会现实中的伤痕为创作题材,通过艺术表达手法进行呈现和探讨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是对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的记忆和反思,是艺术家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揭示和批判社会问题、人权问题的表达方式。

新时期伤痕美术将伤痕作为视觉元素,通过具体的艺术手法,以抽象的、象征性的方式表现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中的伤痕,意在引起社会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于当代问题的深思。

新时期的伤痕美术融合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关怀,具有强烈的反思性和社会性,是当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新时期伤痕美术的创作,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的关注和对于历史、社会的思考,进而促进人们的道德觉醒和社会责任感。

1.2 伤痕美术的意义伤痕美术给予受苦者表达和治愈的机会。

在创作中,艺术家常常通过重温痛苦和悲伤的经历,将心灵的伤痕转化为艺术作品,从而实现心理的解脱和治愈。

这种表达方式也为受苦者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让他们的声音得以传达和被听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怀。

伤痕美术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历史的伤痕,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同时给予受苦者表达和治愈的机会。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与人性的新途径。

2. 正文2.1 伤痕美术的起源与发展伤痕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抗战时期,许多艺术家感受到国家的痛苦和抗战的惨痛,开始将这些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伤痕美术开始蓬勃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伤痕美术开始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疾苦,表现社会现实主义的精神。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伤痕美术逐渐转变为“伤痕后现代主义”,作品更加多元和复杂。

艺术家们开始思考个体与集体、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体身份与历史的碰撞与冲突。

试论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伤痕》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伤痕》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伤痕》人物形象分析一、伤痕美术概况随着“文革”的结束,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政策,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新时期。

冲破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文艺界、文化界、思想界乃至整个社会出现了新面貌。

“文革”结束后,首先在文学作品中掀起了对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思的浪潮,出现了伤痕文学。

1978年8月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小说《伤痕》,拉开了伤痕文学的序幕。

这种具有悲剧性经历和情感性挫折的反对“文革”的小说,冲破了“文革”只表现社会美好的一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响。

美术领域中,1978年第8期《连环画报》上发表的陈宜明、刘宇、李斌改编的《枫》(图1),被认为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是最早出现的反思“文革”的伤痕美术作品。

画家以水粉画的方式真实地描写了一对红卫兵恋人由于思想观点的不同,参加两个对立的派别,最终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真实地再现了在“文革”中受迫害的女红卫兵卢丹凤的形象,作为女性美的象征,一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女性,值得人们深切同情。

在“文化大革命”中,爱被认为是邪恶的和不道德的,而艺术家只有通过埋头进行阶级斗争的工作来暗示爱的存;同样,爱也是“有阶级的”,青春与活力、文静与聪慧必须在象征某个阶级的统一的军装、军鞋衬托下才算是真正的美。

事实上,爱与美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只能是短命的。

① 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和对人生、对女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迈出了艺术走向真实生活的第一步。

二、伤痕美术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一)突破“文革”模式化的女性形象“文革”美术中的作品几乎运用统一的样板化的艺术模式,“红、光、亮”和“高、大、全”的绘画特征,所描绘的人物充满戏剧化、脸谱化、英雄化和符号化的模式,画面中的女性红光满面、浓眉大眼、身体强壮,精神状态积极乐观;而在“伤痕美术”中,女性形象开始向自然回归,表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情感,慢慢回归女性娇弱、柔美的天性,衣着服饰也趋向女性化。

如高小华油画作品《为什么》(图2),画面中一个女青年躺在文攻武卫的旗帜下,眼睛深邃地望着远方,情绪低落,俯视的构图透露出一种压抑感。

读书笔记之七

读书笔记之七

读书笔记之七---新时期的美术一、思想解放运动和伤痕美术二、多元并存的美术三、新的感觉经验和新的探索四、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美术小结篇1.思想解放运动和伤痕美术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新中国初期建设社会主义参照苏联模式对旧体制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性,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有了保证。

不久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和全盘苏化,加上浮夸风冒进的作风,改造中的消极影响渐渐显露出来。

虽然曾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从而加重了这些不良影响,最终导致文革的十年动乱。

在这期间社会主义的声誉被败坏,民心涣散,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到“文革”后期,造反派的理论再难蛊惑人心,改变这一状况成为社会共识。

所以1976年“四人帮”垮台,文化大革命结束。

“四人帮”垮台之后,中国的发展仍没有进入正常轨道,在政治上仍凭着惯性行前滑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同志挽救了危难中的国家。

掀起了一场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打碎了苏联模式和极左思潮束缚人们头脑的锁链,吹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号角。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让人们精神上得到解放,从而激发了人们对新中国历史、党的历史进行反思,恢复了对社会的信心,人民的民主精神得到张扬,批判能力空前提高。

从1976年到1980年,是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人民拨乱反正的时期。

“反思”是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在文化艺术创作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伤痕文艺”,这个名称得自1978年青年作家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人到中年》、《枫》等,这些作品也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

虽然这时代的美术创作仍沿着现实主义方向,仍属于主题性创作,但主体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着重于对文革错误的反思、批判和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

在伤痕美术方面,文革重灾区四川表现最为突出,当时推出的作品主要有罗中立的《1976年的天安门》、《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等。

何多苓:从“伤痕”到“乡土”的风格演变

何多苓:从“伤痕”到“乡土”的风格演变

何多苓:从“伤痕”到“乡土”的风格演变章超叶【摘要】何多苓是伤痕美术的代表,其作品经历了“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两个时期.本文通过对何多苓《我们曾唱过这支歌》《春风已经苏醒》和《青春》等作品创作手法和表现对象的分析,介绍何多苓从文革结束后的伤痕艺术到八十年代初的乡土艺术风格的演变.【期刊名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3【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伤痕美术;乡土美术;何多苓;知青题材;风格演变【作者】章超叶【作者单位】宁波外国语学校,浙江宁波3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23在中国当代艺术画坛中,何多苓是一位令人关注的人物。

1982年《春风已经苏醒》推出以后,何多苓几乎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他的作品几乎每隔一个时期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出现,他自己说:“画腻了一种形式,就换一种”。

正是因为一幅《春风已经苏醒》,他和罗中立等人被看做是上世纪80年代初“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的代表人物。

忧郁和诗意已经成为何多苓作品的格调,从文革时期的“伤痕美术”到80年代初的“乡土美术”,在短短的几年中何多苓作品的风格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1976 年文革结束后,伤痕美术的出现宣泄出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这个时期大批的青年脱颖而出。

罗中立、何多苓和程丛林等一批“伤痕”和“乡土”时期的画家在青年时期经历了文革的风暴和上山下乡活动,这些在农村和山区下乡的知识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当地农民勤劳朴实精神的影响,再配合外部的“乡土”生活条件,为他们日后创作出一批有真情实感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四川美院由伤痕到乡土绘画的出现,多少带有一些写实主义的色彩,伤痕美术的出现是从反思文革回忆开始的,在经历“文革风暴”的过程中这些艺术家的心灵确实受到了伤害,伤痕美术作品的产生寓意着人们对人性美好的一种眷恋,而乡土美术的出现与伤痕美术却又是紧密相连的,在对伤痕美术的“反思”中产生了“乡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痕美术
彩绘人生;祈祷平安幸福
知青画家李斌《油灯的记忆》伤痕美术
2014-01-15 02:55:29| 分类:【艺术百科】| 标签:绘画收藏艺术人生|举报|字号订阅
伤痕美术编辑/雨浓
伤痕美术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

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冲破了艺术政治化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

“文革”结束后,有些文学、美术作品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

画家们停下了手里那支专画阶级斗争的画笔,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
打量这个平凡的世界。

种种迹象标志着,一个“神”时代的结束与一个“人”时代的开始。

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他们把对国家符号的崇拜转向了对于普通社会人文生态的关注。

政治、社会形态的转变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艺术冲破了原有单一现实主义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

知青画家刘宇廉、陈宜明、李斌1978至1979年三人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作品一扫建国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的虚假艺术模式,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其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

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之后又出现了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原名《不!》)《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赶火车》;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等作品。

伤痕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华美篇章。

代表作品
《伤痕》《枫》1978年,《连环画报》邀请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一起创作《伤痕》,这是根据当年影响很大的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表现“文革”中悲剧灾难的生活历史。

1979年刊出后获得广泛好评。

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一等奖。

1979年他们又应邀合作连环画《枫》,描画一对恋人在“文革”中分属不同红卫兵派别,最终都成为牺牲品的悲剧故事。

由于这组连环画真实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四人帮、林彪的画像等,当时有主管领导人认为有宣传四人帮的嫌疑,刊载《枫》的《连环画报》一度被禁止发行,后放行并加印十万份。

这组画引起很大的反响,据说有上百万的读者,和当时的“伤痕文学”同步,被媒体评论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在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上获一等奖。

《张志新》鲜为人知的是,1979年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还创作过一组从未发表的连环画《张志新》。

他们为此深入曾监禁张志新的沈阳一监狱进行调查写生,并了解到张志新遭到很多非人的待遇,听说因为不给水她还曾拿经血沾馒头吃,他们边写生边请模特拍摄,尝试用报道式的手法和政论式的文字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但是画稿出来后上面说
张志新已经宣传得够多了,不准刊登。

2005年8月26日,一个名为“西去九色鹿——刘宇廉艺术回顾展”于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尤其是那组关于“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烈士张志新的连环画,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一个将近五十岁的中年人,神色凝重地站在画前,慢慢的,慢慢的,他的眼眶开始变得湿润,但他没有去擦拭。

《那时我们正年轻》20世纪70年代末,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原名《不!》)《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以张志新等题材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所追捧。

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他的作品把自己对社会问题思考过程中在脑海中闪现出的原始的流动的视觉形象,一古脑儿搬上了画布。

这些零散的情节不拘时间、空间,似电影多镜头重叠组成了连续性的画面,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被称为“意识流”。

《父亲》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

“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
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

”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

《父亲》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

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

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

《父亲》一举夺金奖。

《为什么》《赶火车》高小华的《为什么》从题材到表现形式,充满着历史的反思。

铅灰色的调子、厚重的笔触迥异于“文革”时期流行的美术样式“红光亮、高大全”,更为重要的是,高小华将一种对“文革”的怀疑情绪散布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不仅是高小华的疑问更是几代知识分子的疑问。

随后的1982年,高小华的毕业创作《赶火车》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赴京展览”上亮相,再次引起巨大反响。

高小华在画小稿的时候,《为什么》被老师否定过,因为题材实在太敏感了。

之后,他把作品的小稿和照片寄给《美术》杂志期待他们可以发表,但都没有回音。

后来《美术》
杂志在插页中试探性地发了出来。

《1968 年×月×日雪》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获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二等奖。

从中可以看到巡回画派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罗佐娃》或者《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的影子,一种类似的修辞。

即注重在写实的整体场景中,表现每个人真实的,然而相互间戏剧性的表情。

但是,二者的社会意...
您可能也喜欢:
美术:画家自述[绘画历程]--杨沛作品2011.12.30
美术:画家自述[绘画历程]--杨沛作品
【人体艺术】放荡不羁--风流才子的伤痕艺术2011.09.03 【人体艺术】放荡不羁--风流才子的伤痕艺术
鲁迅美术学院[80]年代的人体艺术(图)2011.12.15
鲁迅美术学院[80]年代的人体艺术(图)
【精品绘画】中俄美术交流做出杰出贡献荣誉博士称号--王铁牛2011.09.05
【精品绘画】中俄美术交流做出杰出贡献荣誉博士称号--王铁牛
美术《行为艺术》表示不解的观众2011.12.06
美术《行为艺术》表示不解的观众
美术《人体艺术》酷似和谐的音乐2011.12.06
美术《人体艺术》酷似和谐的音乐
美术《人体艺术》刘海粟携人体模特“试法”2011.12.06
美术《人体艺术》刘海粟携人体模特“试法”
美术雕塑家[油画艺术]--陈皖山作品2011.12.19
美术雕塑家[油画艺术]--陈皖山作品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秉江绘画作品[2]2012.02.18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秉江绘画作品[2]
【美术欣赏】沈汉武油画人物作品选(1)2011.09.11
【美术欣赏】沈汉武油画人物作品选(1)
【人体艺术】传统美术的神韵气势意境艺术的最高标准2011.09.02
【人体艺术】传统美术的神韵气势意境艺术的最高标准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系研究生---郭国群油画作品
2012.08.06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系研究生---郭国群油画作品阅读(99)| 评论(0)
|
推荐转载
彩绘人生;祈祷平安幸福
知青画家李斌《油灯的记忆》
历史上的今天
艺术家李翔[在传统与现代坐标上拓展]2013-01-15
23:13:30
中国古代皇帝的婚前性启蒙2013-01-15 22:31:15
【转】《猫论》的审视政府:我要上学!!!2013-01-15 21:10:20 旅法画家周刚作品《中西合璧的艺术新境界》2013-01-15 01:53:43
花鸟写意背景:[水墨人物]--王茂飞作品2012-01-15 16:40:30
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永定土楼

羽燕飞翔阿倍写意彭旺松- 清风朗月yjb9771 数牛人热度
夜行平底羽燕飞翔彭旺松-
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