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归因理论对自我知觉的影响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合集下载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填空题1.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2.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3.根据希金斯(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4.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5. 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权威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6.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7.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8.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问卷法,另一种是访谈法。

9.伍德( 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三种。

10.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 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13. 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14.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三个层面。

15.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6.根据希金斯(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7.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认知。

18.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19.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也称炻度理论或立方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一书中提出。

凯利认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观察行为,其次是判断原因,最后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于环境的因素。

一般人们在归因时要沿着三个方面的线索进行思考,然后把原因归结于刺激物、行为者或环境。

他由此提出了三条线索:一致性、区别性和一贯性。

经试验验证得出:人们通常是根据3条线索进行权变的分析,最终形成对原因的推断。

凯利的归因理论原因:
内部原因:指的是存在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

外部原因: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

凯利还据此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喜欢内归因,外控型的人喜欢外归因。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1972年,麦克阿瑟系统地研究了凯利的三维理论:具体内容--(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1.归因于演员。

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故意违反考勤制度,或是一些个人事情。

简而言之,这是个人的。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可归因于行为的环境。

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工作,我没能及时回来上班,或者今天的公交车晚点了。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1.显著性:指一个人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对同一情况下的其他物体做出反应。

如果你对其他物体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差异很小,否则特异性很高。

如果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攻击公司考勤系统中的其他条款,并故意违反规定,则属于高度区分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一致性:指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在相同情况下的行为一致。

如果一致性较高,则一致性较低。

如果许多员工上班迟到,这是高度一致的。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如果存在低区分、高一致性和低一致性,则员工的迟到归因于行为人——导致其持续迟到的是员工的个人原因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

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凯利(HaroldHarding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HaroldHarding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HaroldHarding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概述42011-12-25 19:2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Harding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凯利(Kelley,1967)协变分析模型协变(covariation):指多个事件同时出现的现象,两件事总同时出现就是高协变性,只是偶尔同时出现则是低协变性。

将结果归因于协变性最高的原因。

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凯利(H.H.Kelley,1967)的三维度理论(the cube theory)1967年凯利提出,可以用3种不同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以员工迟到为例):1.行动者(人)。

员工不知公司考勤制度、明知故犯、有些个人事情等。

2.客观刺激物(存在)。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手表坏了、考勤机故障、规章制度没有明确。

3.所处关系或情境。

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工作,没有时间赶回来、今天班车延误。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一致性(consensus)。

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consistency)。

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区别性(distinctiveness)。

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阿瑟(L.A.McArthur,1972)对凯利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一个简单假设事件:玛丽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凯利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打折扣原则: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增强原则: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

6。

10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第一章绪论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见教材)P9-10答:第二章社会化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P27-30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组织行为学(作业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一、选择题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调查法)。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5.下面哪些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激励;人际关系和沟通;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冲突;组织学习与发展)6.下面哪个是组织行为学古典理论时代的代表人物?(马科斯·韦伯)7.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社会人假设)。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绩效)9.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面谈法)10.下面哪种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经常用于推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11.以应用广度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14.在决策的众多模型中,完全的理性模型有(经济理性模型),完全的非理性模型有(社会模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明茨伯格所提出的决策过程阶段?(计划阶段)1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晕轮效应)。

1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18.正强化(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降低行为频率)。

19.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投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2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1.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一名员工今天上班迟到,但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说明其行为(一贯性低),而且今天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说明其行为(一致性高)。

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

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一)凯利的归因模型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题型:填空10×2×1’选择10×1’试卷判断10×1’名解5×4’:各章试卷,只有2题的都看,多于2题的看双数号,习得无助和自我障碍简答4×5’:第2、3、9章,诱导服从,时尚现象论述1×20’:简述任务难度与群体规模对从众心理的影响第1章绪论一、判断题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关系。

()【解析】×。

不是物质关系是心理关系。

二、选择题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哪一个阶段?()A.融合阶段B.接触阶段C.注意阶段D.探索阶段【解析】A。

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三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转入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2.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的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属于()。

A.终止阶段B.冷漠阶段C.零接触阶段D.疏远阶段【解析】B。

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三、填空题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可划分为冷漠、疏远、终止三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关系,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

2.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亦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是如何根据情境和个体内部因素进行归因的。

归因指的是将行为结果归于某种原因或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特征。

凯利将归因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个体内部因素,如个体的态度、能力、性格等;外因是指环境和情境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个体归因偏倚(自我中心偏差):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以外因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更为熟悉,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部因素。

2. 归因偏见:当解释他人行为时,个体倾向于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内在特征而忽视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不幸的性格,而不是考虑到可能是环境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3. 可控性归因: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那些他们能够控制的行为结果,而以外因解释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行为结果。

比如,如果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他可能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将责任归于比赛条件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4. 稳定性归因: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将其归因于临时的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不是考虑到他在这一次考试中运气好。

归因理论通过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动机。

这一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为我们解释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系列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何为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 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 论。
学习归因理论的意义
1、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通过改变员工对成败 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 强行为的持久性。
2、管理者通过避免归因偏差从而对员工进行客观的绩 效评估。
特殊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Hale Waihona Puke 析:如果员工A成为7月月度销售冠军
6
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自己的不良绩效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高估外部环 境的影响。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行为原因客观刺激物所处情境行为者外因内因归因的参照点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一贯性?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特殊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凯利的三分法归因模式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客观刺激物 外因
行为原因
所处情境 行为者 内因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归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问 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 视并成 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根 据 人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 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 充和发展。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研究了对行为影响的三个要素:行为表明、内因和外因。

该理论发展于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行为。

行为表明是指一种行为引起的后果,它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解释和描述一种行为,反映了行为的结果。

凯利认为,行为表明非常重要,可以激发人们的动机和行动,会影响行为的发生和变化。

凯利认为,行为的发生和维持都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内因和外因。

内因可以提高行为的发生率,因为行为是由人们内在的激励所引起,而这种激励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

因此,内因可以成为影响行为的关键因素,能够改变人们的态度和动机。

此外,外因也可以影响行为的发生。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认为,外部因素是由外部环境所引起的,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行为。

外因可以影响行为的发生和持续,但它的影响不会像内因那样明显和可见。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表明,行为的发生受到了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构成行为发生的框架。

因此,该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客观的行为分析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为的发生和变化。

基于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研究者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凯利的理论在不同的领域中使用,例如教育、健康促进、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这一理论可以指导研究者们以适当的方式解释和解释行为,并为有效地管理和改善情况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总之,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表明,行为的发生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受到行为表明的影响。

此外,它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助于理解行为和促进行为变化的宝贵资源。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行为和行为变化的框架,为行为改善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 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 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 迟到 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
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

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 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 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 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 就是区别性高 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 生这种行为。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 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 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 致。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如果很多 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归因理论的实际意义

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 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 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 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 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 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 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 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 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 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 理论
凯利(1921—2002 ),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 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 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人际关系 等方面。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 科学贡献奖,1978年当选为国家科 学院院士。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是一种用于识别有争议事务原因和责任
的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凯利在1962年提出,它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

它认为,事件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三大要素:积极因素,负面因素以及控制因素。

首先,积极因素是原因中有利的一方,它支持事件发生,促进结果。

积极因素是事件发生或结果产生的有利主体,它不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积极因素的存在可以帮助形成和发展有利的结果。

其次,负面因素是原因中不利的一方,它阻碍事件发生,导致不利的结果。

负面因素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它可以完全阻止结果的形成,也可以通过消极的影响,减少结果的利好度。

最后,控制因素是影响事件发生和结果形成的因素,它与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类似,但是其可以影响事件及其结果,但它不是有利或不利的。

通常,在具体的事件上,控制因素大多是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例如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法律法规等。

因此,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要识别有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时,除了考虑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外,还应该考虑控制因素。

通过对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和控制因素的识别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及其结果,并且可以更好地识别事件原因,从而更好地追究有关责任。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它不仅应用于法律领域,也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宗教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等。

它为有
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的确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并且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

在今天的社会中,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也在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领导力和影响力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领导力和影响力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领导力和影响力领导力和影响力在个人和组织的成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领导者,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有效地引导团队,并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键心理学原理,以帮助领导者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影响力。

一、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商是指领导者理解、管理和运用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商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员工和解决冲突至关重要。

作为领导者,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情感需求和应对压力的方式。

通过自我反思和情绪调控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受情绪的影响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2. 社交意识: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通过倾听和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根据情境进行适当的反应。

3. 关系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处理冲突。

通过积极沟通、共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建立信任和合作,提高影响力和领导力。

二、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认知偏差是指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的系统错误。

了解和纠正这些认知偏差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做出准确的决策,影响他人的认知。

1. 确认偏见: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忽视相反的证据。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偏见,并鼓励团队成员提供不同观点和意见,以促进创新和多样性。

2. 归因错误: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可能存在偏见,从而更客观地评估他人的表现,并提供准确的反馈和激励。

3. 保守偏见:倾向于坚持既定观念和决策,不愿意改变。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保持灵活性,及时调整策略和决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三、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与某个或某些群体的联系和身份认同。

了解社会认同的原理可以帮助领导者塑造共同的身份感和价值观,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

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

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

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1. 哎呀,说起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可别觉得它很高深!其实这就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判断方法,就像是侦探破案时的推理思维!2. 打个超级形象的比方吧!假设班上有个同学小明,每次吃了食堂的麻辣烫就肚子疼。

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开启"侦探模式",开始找原因啦!3. 归因协变原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计算器,它会帮我们算出两件事发生的关联程度。

比如说,小明不吃麻辣烫的时候从来不肚子疼,其他同学吃了也没事,就他吃了会出问题,这不就找到"真凶"了嘛!4.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要看事情发生时的特殊性。

就像是破案要看案发现场的独特线索一样。

如果只有小明吃了会肚子疼,那麻辣烫就是"嫌疑人"啦!5. 生活中的例子可太多啦!比如说:6. "每次下雨,小区的排水沟就堵。

不下雨的时候一点事没有,其他小区下雨也不堵,就咱们这儿堵。

"这不就是在用协变原则找问题嘛!7. 再来个有趣的例子:班里的小红每次穿红色衣服考试就考得好,穿别的颜色就一般,别人穿红色也没这效果。

这时候,小红就会觉得红色衣服是她的"幸运符"!8. 归因协变原则就像是给我们装了个"智能分析系统",帮我们理清楚:"这事儿只在特定情况下发生吗?""只对特定的人有效吗?""是不是每次都这样?"9. 不过啊,这个原则也有点像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有时候我们太相信这种关联,反而会忽略其他可能的原因。

就像小红可能是考前复习得更认真,才考得好呢!10. 在心理学研究中,这个原则简直就是个"火眼金睛"!它帮助心理学家们发现行为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就像是解开了人类行为的密码一样。

11. 用这个原则的时候要注意啦,别太武断!它就像是一个参谋,给我们提供判断的依据,但不是绝对的真理。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实际意义

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 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 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 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 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 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 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 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 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 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三维归因理论的提出背景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 (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 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 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 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 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 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 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 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 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 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 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 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 境属于外部归因。

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 1.归因于行为者。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 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总之, 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的知觉对 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 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因为今天早上被 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 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组员: 肖红艳 王晰燃 姜亚红 张艳芳 刘玉辉 吴朝荣 苗欣蕊 王治春 刘灵灵 孟 婷 郭小青 刘 温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1972年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1.归因于行为者。

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

总之,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

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就是区别性高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

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迟到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

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凯利归因理论介绍

凯利归因理论介绍

归因取决于三个信息:一致性、一贯性、连续性 共同性、特异性、一致性;一致性、区别性、连贯性
信息模式 一致性
一贯性
连续性

每个人都对他发 玛丽对小丑表演 玛丽总是对这个

总是发笑
小丑的表演发笑

别人几乎不笑 玛丽没有对其他 玛丽以前从未对
小丑发笑
这个小丑发笑过
不同信息组合模式下作出的主要归因(部分)
归因相关理论介绍之 凯利三度理论
无锡市塘南中学 姚斌
凯利(Kelley‘s attribution theory,1921—2002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事件:玛丽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归因的三个方面: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归因于玛丽 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象:归因于小丑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归因于情景
打折扣原则: 人们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
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
增强原则: 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
,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
信息组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含义
归因类别
一致性高 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一贯性低 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 连续性高 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归因于行动者的对象:小丑 61%
一致性低 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 一贯性高 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 连续性高 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
归因于行动者:玛丽 86%
一致性低 别人几乎不对这个小丑发笑
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情境
一贯性低 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 连续性低 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发笑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利归因理论对自我知觉的影响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作者:孙琦
来源:《商情》2013年第51期
【摘要】1973年凯利提出了可以用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原因的理论,也就是著名的归因理论。

它们分别是: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三个原因都有可能。

以往的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双向原则、平等原则、信用原则和包容原则。

这些归纳后的方法和原则略显刻板和生硬,我们也不难从生活中总结出各种方法,比如:要学会赞扬别人,观察生活,懂得倾听的艺术等等。

生活中的人是不断观察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并对其做出分析解释归因的,因此归因的正确与否也左右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如果对于遇到的事情做不出解释或者解释偏执,人的心理状态将陷入错误的状态。

【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知觉人际交往方法
哈罗德·凯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发表了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倚理论以及归因理论。

1967 年,哈罗德·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对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

这种由刺激事件来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

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同时,他还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总的来说凯利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大家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一个理论的建立和提出一定经过不断地实验和修改,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维以及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比较自私的归因。

所以凯利的归因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

也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它的核心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
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

凯利的归因理论让自我知觉变得更加完善、全面与成熟,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分别是从行动者、行动者的对手、行为产生的环境三个角度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再让事情的原因产生的源泉仅局限于自己或他人,取而代之的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归因,不再让自己走入深渊,难以自拔。

人生活与社会中,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个体,生活中我们很经常的需要与人沟通,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很早的进入人们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并应用的人际交往的方法。

通过我自己在做学生工作的这几年中以及找到的资料,经过整理我认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充分认识自己
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或多方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再去和别人交往会更加有底气。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应该促进自己天赋的发展,并且培养其他自己缺少的能力,让自己在交往中更加悠然自如。

充分认识自己后,可以让自己在交往中不易处于被动,不用妄自菲薄,用从容的姿态去交往每一个朋友。

二、真实谦虚
正所谓夸张有损真实,并且容易使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看法。

良好的人际交往者能够控制住自己,让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话语不拖沓,语义明显,语调清晰,并且绝不在谈话过程中夸张的抬高自己。

如果一个人过高的说自己,那他就在撒谎,这不仅会损坏人际交往中的声誉,还有影响你一个人的品质,你的才华、能力都将被蔑视。

谦虚是一个良好的品质,我们应该在交往中谦虚接受,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的话语既有品位又有幽默感,这样就会得到很到的交往反应,也就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诚实守信、懂得倾听
诚实守信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你对朋友和同事说谎,这将使自己失去挚友的信任,这将是人际关系中的最大损失。

很多人为了迎合不同情境的需要,说出很多难以圆的上的话,简单说来就是说大话,这样就很容易说到做不到,这样也是不诚信的一种。

因此我们要避免说大话,“言”于律己,做不到的一定不可以随便答应别人,这样的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另外,还要学会倾听,在交往中不要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做一个耐心聪明的观众,专心诚意的听别人讲话,这会让对方充分感受到对他的尊重。

在懂得倾听的同时也要善于倾诉,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沟通就是通过倾听来理解别人,通过表达来使别人了解自己,所以要善于倾听与倾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通过这一来一去的相互理解和帮助,人际关系的技巧会更加纯熟,也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交往高手。

参考文献:
[1].朱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M].金城出版社,2009.
[2].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