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
【五年级】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关于孝心的作文500字
【五年级】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关于孝心的作文
500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意思是: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为了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不称之为道了。
由此,我想到了
我的父母,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
我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世界,让我领略这世界的美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的,他们总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
想到这些,我便陷入了沉思:我为父母做过什么?自己甚至自私的连父母的生日都不
记得。
总是认为父母对我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对关心和爱护便顺其自然了。
一日,我正在漫无目的的更换电视频道,忽然一个电视广告让我大吃一惊。
一位年轻
的妇女正在给她的妈妈洗脚,她妈妈抚摸着妇女的头,笑着说:“我自己来吧,你都累了
一天了。
”妇女笑了一下然后摇摇头,说:“没事,妈,我不累,我来吧。
”这两个人的
一举一动都被一个小男孩尽收眼底。
于是,他偷偷的跑到洗手间,舀了两碗水,踉踉跄跄
的端着盆子走到那位妇女面前说:“妈妈,我来帮您洗脚。
”看到这里,我的心仿佛被某
种东西碰了一下,那感觉涩涩的,酸酸的。
鼻头一酸,眼泪不禁落了下来。
那眼泪里饱含
的是对于这个男孩的钦佩,对于这个家庭的感动,对于我的行为的忏悔……
谈起孝顺,其实每个人都不陌生。
它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有“孝心”,去孝顺我
们的父母。
父母,我们坚强的靠山;父母,我们避风的港湾;父母,我们生命的缔造者。
我们应
孝顺父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书信作文:道不远人:不得不诚信待人的理由_1000字
道不远人:不得不诚信待人的理由_1000字现代文学家李嘉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待”面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使我们不得不诚信待人。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每个人都喜欢与诚实的人打交道,交朋友,并没有一个喜欢与表里不一,虚伪的人生活在一起。
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诚实。
诚实是人与人之间搭建沟通交往的桥梁,是成功之业的开路先锋,是成功人士的启蒙导师。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小信诚则大信立”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归根究底,诚实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是诚实的,这就意味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做实事,不虚伪。
为什么要诚实?诚实是人的高尚品性,是交往时重要的品德,只有诚实才能获取他人的信任,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一位美国留学生,成绩优异,品德高尚,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
学业结束后,他出来寻找工作,他曾到三家大商业公司应聘,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才貌出众,品学兼优,找工作并不困难,可每次一去,都被拒绝了,原因并不是他不优秀,达不到招聘的标准,而只因为他有三次跳车不掏钱的记录,结果震惊了老师和同学,包括他自己。
仅仅如此,就失去了好工作的职份。
可见诚实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警戒牌。
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实的人,过诚实的生活。
第二:守信。
就是信任,相信。
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首先自己要讲信用。
《论语》中处处讲到“吾日三省吾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莫何以行之哉认为而无。
”“信则无人任也”意思就是说,只有讲信用的人,人们才会相信你。
古代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周幽王为博取她的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了烽火。
烽火乃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士兵们纷纷赶到,弄明白真相时愤然离去,褒姒见诸侯手无举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道不远人:诚信是为人之本做事之道_初中作文
道不远人:诚信是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道不远人:诚信是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感谢您的阅读!道不远人:诚信是为人之本做事之道诚实守信能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诚实守信会使人类有更多真诚的爱。
周恩来曾说过:世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人。
诚实和守信向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做到守信,相反只有守信的人才算是一个诚实的人。
诚实守信不仅是成功的前提,更是做人的前提。
诚实最主要的在于不假不欺,就是说“內不欺己,外不欺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加拿大运动员约翰逊在赛场上出尽风头。
他只用47步,9秒79的时间就跑完了百米全程,以一个崭新的世界纪录结束了这次被称为“世界大战”的比赛。
他高举着加拿大的国旗接受八万观众的欢呼。
几天后,国际奥委会宣布约翰逊在参加男子百米赛比赛前服用了兴奋剂,约翰逊的成绩被作废。
事后,加拿大总理说,这不仅是约翰逊个人和他家庭的悲剧,也是加拿大人的悲剧。
不诚实的人可以欺骗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识破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即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守信就是要履行自己的承诺的一切事。
只有履行承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不守信,可能利于自己一时。
但是你会永远失去别人的尊重。
不要轻易给别人承诺,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
有一个成语叫“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有一个楚国义士叫季布,他一向重诺言,讲信用。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在秦汉之际的战乱中,很多人向季布求助,只要得到季布的承诺就一定会幸免于难,人人都非常敬仰他。
从季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守信就一定会得到众人尊敬。
守信不能停留中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诺言,真正做到“一诺千金”。
诚信如花瓶,打破只需向地下一砸,但要恢复原样,是比打破要难上千百万倍。
我们应大力宣扬诚信的美德,让人们心灵更高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真心的希望大家能以诚信为为人之本,为做事之道。
道不远人:不能不诚信待人
诚实守信是每个人都要遵守,也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公认的无价之宝。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个月的一次夏令营之前,妈妈答应给我买一部手机,却不曾想,后来妈妈却以一声淡漠的“忘了”回答了我。
从此,我改变了记忆中妈妈诚实守信的印象。
在我看来,既然答应了别人就应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人组成了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发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才能取得别人的尊敬与善待,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创造融洽的环境,和谐的气氛,让你自己的面容上有自尊,目光里有自信,行动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
诚实——这种道德品质的显著特点,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不说谎话。
守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
其实,诚实与守信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待人诚恳真挚,做事才能有信誉。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而那些不诚实,不守信,爱说谎,搞欺骗的人,是办不成什么大事的,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如果诚信是一棵大树,那生活就是一只小鸟。
如果诚信是一片土地,那生活就是一棵小草。
只要我们大家都诚信待人,那所有的人都会诚实地对待我们,只要世界上的人都诚信待人那世界就会充满温暖。
道不远人——《道德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不远人——《道德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经》,作为中国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充满着智慧和道理。
其中提出的“道”,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道的含义。
在《道德经》中,“道”的含义曾引发深厚的思考。
它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象征着一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要听从自然的规律。
二、道的哲理
《道德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哲理在于“以道治国,以德治人”。
这句话既是敦促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又是要求人们自觉接受自然法则,无论是治国还是治人,都要以回归自然状态为准则。
三、道的精神
《道德经》谆谆告诫,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核心。
他们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把仁义礼智信应用到对自然的对待中,使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美好的关系。
四、道的价值观
《道德经》揭示了一种独特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人们不能改变自然,但可以学习自然的规律,并按照自然
的规律行事。
尽管高技术可以改造自然,但人们不应对自然发生的一
切不喜欢的事情的力量过大的干涉,应该恪守道德经中提出的“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价值观。
总之,《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反映
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观念。
它可以作为我
们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路线图,进而实现保护自然的目的。
道不远人作文
道不远人道不远人是一句中国古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它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亲善、友爱和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意义深远,不仅适用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国际交往。
本文将从个人关系和国际交往两个方面探讨道不远人的含义。
道不远人在个人关系中的含义在个人关系中,道不远人告诉我们应该与他人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和互助。
没有人可以独立生活,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只有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成长和进步。
在家庭中,道不远人传达了家人之间要彼此珍惜和守望相助的情感。
家人是彼此最亲密的伙伴,只有彼此关心和帮助,才能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理解,将使家庭更加温暖和谐。
在朋友关系中,道不远人告诉我们要真诚相待和相互支持。
朋友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可以陪伴我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
只有相互信任和关心,才能建立持久的友谊,走过生活的起伏和曲折。
在工作场所,道不远人表达了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和合作,并且携手共进。
团队合作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团结和合作,很难取得好的工作成果。
通过积极的沟通和支持,同事们可以共同实现工作目标,推动整个团队的发展。
总之,个人关系中的道不远人,是我们与他人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得帮助和支持的源泉。
道不远人在国际交往中的含义道不远人不仅适用于个人关系,也适用于国际交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道不远人告诉我们,即使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和竞争,也要秉持友好、平等和互利的原则,促进和谐与合作。
在国际政治中,道不远人强调了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分歧和争端。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妥协,各国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实现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道不远人,德在人心
如何将“道”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在这一部分,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将“道”与“德”融入日常生活, 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强调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对未来社会的展 望,激发读者对于“道”与“德”的思考,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 更好地实践“道”与“德”。
本书首先阐述了“道”的核心理念,即自然之道。作者认为,遵循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我 们摆脱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通过效仿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我们可以学会顺应时势、 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接下来,书中深入探讨了“德”的内涵。作者指出,“德”并非仅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包括了 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和对他人的关爱之情。通过培养内在的德行,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 界,同时为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德在人心,它是我们内在的光明,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德作为一种内 在的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宽容。具备德行的人,不仅能够赢得他 人的尊重和信任,更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德在人心,也是我们成为更好的 人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智者,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对道的领悟和德的实践。”这 一观点挑战了我们对于智慧的传统认知。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过于追求 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对于道的领悟和德的实践。只有将道与德融入到我们的生 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目录分析
《道不远人,德在人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其目录精心设计,引导读 者逐步深入理解道与德的含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本书将对 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结构和逻辑,以及各个部分如何相互 关联,共同构建起这部宏大的作品。
道教文化:道不远人
道教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由此可见,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
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
那么道付诸于人身是什么?是天真本性。
也就是说,人性即道。
孔儒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正指道付诸于人身为性而言。
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由此可见,道有什么功能与作用,人本身也会有。
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
只有真诚无妄地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
《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其大意是说人要时时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巩固自己的本来之德,使之不被后天的一切事物所玷污。
如此立身处世,方可万无一失。
而人远道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其大意是,人的本性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识为子,而人往往由于为世情名利所驱赶,忘本逐末,愈驱愈远,无形中失去了本性。
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
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蚀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说人的良知为欲望所阻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扭曲变异了,往往会干出一些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纵欲享受、贪图名利,以至于作奸犯科,最终沦落为狂妄之徒。
哲理散文:道不远人
哲理散文:道不远人哲理散文:道不远人道不远人,这篇文章由小编收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道不远人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几天前在一个同事那里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顿时起了兴趣便借来看看。
《论语》记录了孔子一生的言行,虽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先进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而儒学的经典旨在突出“仁”,所谓“仁”就是胸怀仁义、宽容大度、从容不迫。
因此《论语》的主要思想也是提倡“仁义”,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种品质他就可以叫做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那么什么叫“君子”呢?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子答道:“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孔子又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优可惧的。
”其实孔子的标准看起来很容易,但是要切实做到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但在如今这个繁杂的世界里名利的牵绊已让我们失却了面对内心的勇气。
虽然我们不能都成为君子,但是我们可以避免成为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两种不同的修养和层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犹如我们生活中排队购物,虽然排队会耽误我们一点点时间,却维护了公共道德和秩序。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钻小空子,贪小便宜。
所以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关于君子和小人,孔子还有一个论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能够团结周围的人,却并不会结党营私,而小人正好相反。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有一句成语,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讲的是君子的信用。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崇尚实干的,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
君子的诺言也是行动的诺言,做得到才说得出,说得出就一定要做到。
《论语》的内容当然不止这么一点点,于丹教授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起到了很好了推进作用。
中庸第十五课道不远人读后感
中庸第十五课道不远人读后感“道不远人”,这四个字乍一听有点玄乎,可细想起来,还挺实在的。
就好比我们平时老想找个什么高深的人生哲理或者成功秘诀,其实啊,这“道”就在咱身边的人和事儿里。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就是一些简单的真诚、友善、互相理解嘛。
咱没必要去翻那些超级复杂的书,找那些拗口的大道理,身边那些相处起来特别舒服的朋友关系,那里面就藏着“道”。
文中提到的“以人治人”也很有趣。
这不是说要去控制别人,而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就像我之前和舍友闹别扭,我就觉得我自己可有理了,都是他的错。
可是后来冷静下来,我就想啊,如果我是他,在他当时的处境下,可能也会做出那样的反应。
这么一想,心里的气儿一下子就消了一大半。
这就是“以人治人”的小实践吧,它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要是都能这么换位思考,那得多和谐啊,就像齿轮一样,互相咬合得严丝合缝,大家都能愉快地转动起来。
还有那种觉得“道”高不可攀的想法,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我们总觉得那些道德楷模或者成功人士身上的品质是我们普通人遥不可及的。
可其实呢,大家都是人,那些好的品质就像一颗颗种子,咱自己身上也有,只要浇水施肥(就是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啦),也能让这些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就像我们小区门口的保安大爷,他特别热情,每天见到人都笑眯眯地打招呼,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道”。
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的这种友善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周围的人都感到温暖。
“道不远人”这一课,就像是给我这个在生活里经常晕头转向的人,一个指南针。
让我知道,不用去那些远在天边的地方找什么秘籍,就关注身边的一切,好好对待身边的人,从日常的小事里去发现、去践行那些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这就够了。
这就好比我们想要喝到甘甜的泉水,不用去天涯海角找神奇的水源,自己家院子里那口井里就有清甜的水,只要我们愿意弯腰去打水就行。
我想啊,要是人人都能明白这个“道不远人”的道理,这世界肯定到处都是美好的小确幸,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小日子里找到大大的意义。
初一作文叙事:道不远人:诚信待人的理由
初一作文叙事:道不远人:诚信待人的理由道不远人:诚信待人的理由道不远人:诚信待人的理由“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真实不欺,表里如一,信守诺言。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诚信”二字。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可见,“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要交作业时却对老师撒谎,那么这也是对自己的欺骗;如果动用了家里的钱却不及时告知父母,这会使自己慢慢变得不诚实;如果一时性起拿了同学的物品却不及时归还,这会使同学间的友谊慢慢产生隔阂……“诚信”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信”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会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培养良好的品行,也会收获别人的信任。
中庸道不远人心得感悟
中庸道不远人心得感悟以中庸道不远人心得感悟为题,我想探讨一下中庸道的内涵和对我们的启示。
中庸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道强调的是“中”和“庸”,即遵循适度和平衡的原则。
中庸道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均衡,以达到心身健康的状态。
这个理念也可以应用于社会关系和治理上,以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个人生活中,中庸道提醒我们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过度的追求和欲望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只有在适度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道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谦虚,避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
只有通过平等和和谐的交流,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在社会治理中,中庸道教导我们要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公共利益,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
同时,中庸道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民众的权益,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道的价值观和原则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以平等和和谐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应该追求公正和公平,注重公共利益。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中庸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原则。
中庸道的核心思想是适度和平衡,它提醒我们在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中,要追求内外的均衡。
只有通过遵循中庸道的原则,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达到心身健康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中庸道的理念,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道不远人什么意思
道不远人什么意思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为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子曰:“道并不排斥一切人修行。
如果有人修行,排斥所有人,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
诗经上说:要砍斧柄,必先有斧。
你不想做的事。
不要强加给别人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为什么追求爱情追不到?为什么努力和真诚的对待不被重视?为什么拼搏半生却落个潦倒中年?为什么名声地位难以提高?为什么金钱财富看得见抓不着?面对生活烦恼,人生困惑,不必过分纠结,也许只是认识还不够。
老子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让后人得以方便直接的认识了解天地大道。
”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原文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道不远人什么意思(大道至简道不远人什么意思)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近?身体生命与物质财富哪个更重要?获得与丢失哪个更有害处?过分的贪爱一定付出大的代价,过多的追求宝藏一定更快的灭亡。
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灭亡,长久的生存下去。
人要自尊自重,名望、财富、嗜好都是身外物,适当追求、拥有,千万不要过度!从小读书学习,都是为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失去了读书的快乐,过分的追求成绩。
有了心爱之人那天,开始为她牵肠挂肚,恨不得每时每刻粘在一起,爱的过度,辛苦了自己,厌烦了别人。
工作中,为了金钱为了地位,趋炎附势,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身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培养孩子,过分的关注,害怕输在起跑线,报了这个班报那个班,却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老子告诫我们,要看重自身,看轻名利,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立身立德。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多字,却讲尽修身、治国、养生之因循自然之道。
如今世人开口必谈成功、有用,可他们不知世间万物天道轮回,每一个事物与其对立面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是告诉我们,道在现实生活中,在每一个人心中,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参悟。
在悠久的华夏文明中,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我们为人子女者必须参悟的“道”。
父母,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仅这一点,足以让我们好好孝敬父母,况且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牵着我们的是父母温暖的手;当我们对未来感到迷茫,给我们力量的是父母鼓励的眼神;当我们走在充满坎坷的路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是父母挺起的胸膛……你一定记得,父母看着你100分的考卷时那欣慰的笑容,摸着你发烧的额头时那焦急的神情,撑着雨伞接你放学时那打湿的裤腿,陪着你做功课时那满脸的疲惫。
父母的爱,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时候不容易察觉;融合在我们的喜怒哀乐中,有时候容易被忽略。
然而,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我们操心劳累,图的又是什么呢?不过是为了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罢了!父母的爱,不求回报,他们就好比燃烧的红烛,给了我们温暖和光明,却燃尽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我们的孝心也根本无法回报父母宽厚博大的爱,然而,我们的孝心正是爱的循环和延续,是父母最在意的幸福,最自豪的成就感。
《围炉夜话》有语:“百善孝为先”,孝是评价一个人德行的第一个关键词。
一个人能孝顺,就说明他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别人才会看得起他。
《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能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这两句话充分说明,孝是修身立德的基础,若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其他的仁义道德都无从谈起吧!“二十四孝“故事为什么能广为传诵?因为二十四个孝子让我们相信孝心能感天动地;“香九龄,能温席”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因为九岁的东汉人黄香为我们树立了孝子的榜样。
古代人能有如此的孝道,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既经历了传统美德的熏陶,又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教育,有什么理由在父母的爱中那么地自我、那么地麻木,有什么理由不做一个感恩的人、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呢?让我们大声地朗读并记住这三字孝规:父母呼,应勿缓。
道不远人的启示
“子 曰 :道 不 远 人 ,人 之 为 道 而 远 人 ,不 可 以 为 道 。”这段话也可节 略 概 括 为 “道 不 远 人 ,人 自 远 之 ”。 如 何 理 解 《中 庸 》记载的这段话呢? 可能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道的推行需要依靠人 道 不 远 人 的 第 二 层 含 义 在 于 :肯I
使儒家天地人伦之道得以弘扬的是 人 ,切不可醉心于道之本身,而忽略 了 人 之 作 为 社 会 主 体 的 重 要 意 义 。北 宋 著 名 大 儒 吕 大 临 在 《礼记解•中庸》 解 释 说 :“此章言治己治人之常道也。 苟 非 其 人 ,道不 虚 行 。人 能 弘 道 , 道 弘 人 。故 道 虽 本 于 天 ,行 之 者 在 人 而已。妙道精 义 ,常存乎君臣、父 子 、 夫 妇 、朋 友 之 间 ,不离乎交际、酬 胙 、 应 对 之 末 ,皆人心之所同然,未有不 出于天者也。若绝乎人伦,外 乎 世 务 , 穷其所不可知,议 其 所 不 可 及 ,则又 天 人 之 分 、读引领大众阅读
外 , 一 以 贯 之 ,安 在 其 为 道 也 与 ?柄 , 斧 之 柄 也 ,而 求 柯 于 木 ,其 尺 度 之 则 , 固 不 远 矣 。然 柯 犹 在 外 ,睨 而 视 之 , 始 得 其 则 。若 夫 治 己 治 人 之 道 ,于己
取 之 ,不 必 睨 视 之 劳 ,而 自 得 于 此 矣 。 故 君 子 推 是 心 也 ,其 治 众 人 也 ,以众 人 之 道 而 已 ,以众人之所及知责其所 知 ,以 众 人 之 所 能 责 其 所 行 ,改而后 止 ,不 厚望也。”
勤学思进方能得正道 道 不 远 人 的 第 一 层 含 义 在 于 :人
道不远人通俗理解
道不远人通俗理解
"道不远人"是一句古老的成语,常用来表示道理并不难懂,普通人都能够理解。
这句成语的本意是指正确的道理并不遥远,而是能够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从通俗的角度理解,"道不远人"可以解释为:
1.简单易懂:正确的道理并不复杂,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考或深
奥的学问,普通人只要认真思考就能够理解。
2.人人可得:这句成语表达了一种信仰,即正确的知识和智慧是
开放给所有人的,无论社会地位、学历等因素。
3.平易近人:指的是一些智慧和道理并不高深,贴近人心,符合
普通人的实际情况,容易被接受和应用。
这个成语也常常用于教育和引导,意味着人们应该注重简单易懂的道理,而不是刻意追求复杂和晦涩的理论。
它强调了人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真理、正义,而这并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曲折和艰难。
道不远人:孔子人文主义哲学教育论纲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优先关注课题(BFEA21012)作者简介:张 峰(1975—),女,内蒙古丰镇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研究;王思宇(1995—),男,山西忻州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哲学研究。
2023 7No 7,2023 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3年7月Jul.,2023道不远人:孔子人文主义哲学教育论纲张 峰,王思宇(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401)摘要:“道不远人”是贯穿孔子哲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总指针,勾勒出一条“世界—人性—人生”的人文主义进路。
道不远人的世界观内涵是“天道维德”。
孔子拨散宗教迷雾,为弟子展呈出一个远离鬼神的“人的世界”,进而以非神秘的道德体验———证悟“天命”赋予此世界以道德的本性。
道不远人的人性观内涵是“仁道维情”。
天道与人性上下贯通,孔子所证悟之天命实乃其本心之仁,故天道即仁道。
在仁道的教育中,孔子发明以“情”体“仁”之通路,继以“率情”之工夫化育人性。
“道不远人”的人生观内涵是“士能弘道”。
孔子于天人省思中开悟到人类生命天性之共通(“性近”),又在教育实践中发觉个体生命价值之张力(“习远”),因而以“学而知之”与“士而弘毅”的生命实践诠释了人生价值的来源与归处。
关键词:道不远人;孔子;哲学教育;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7-0135-08 “道”是孔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与人有何关联?孔子讲“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朱熹疏作“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中庸章句》)。
可见道与人之间具有“道与性通”的哲学关联与“道不难习”的教育学关联,孔子师徒“志于道”而“悟道”“弘道”的人生实践构成孔子哲学教育思想的主题。
高二作文叙事:道不远人:学会宽恕
高二作文叙事:道不远人:学会宽恕道不远人:学会宽恕道不远人:学会宽恕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宽容,就是给别人一个理解自己喜欢自己的机会。
生活中,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宽恕不能改变过去,但它能拓展未来。
要学会忍耐他人的错误,因为你也有许多要别人宽容的缺点。
所谓缘分,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你。
不要计较别人怎样对待你,只问自己怎样对待别人。
对他人的尊重,是做人的一种魅力。
当然,凡事都是有度的。
也不能一味的宽恕他人如果他犯了性质上的错误,那么也不能对他宽恕。
宽恕是对事不对人的。
友情至高境界,包括欣赏朋友的长处,指出朋友的短处,体谅朋友的软弱,为朋友的需要祈祷。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除去的是私利和狭隘之心,打造的是仁心、真心、本心,更多时候,是没有个人私利的坦荡之心。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友谊,赢得成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有过,就需要有宽恕。
宽恕使人感到更有活力原谅可能是神圣的,但从没有人说,这很容易。
当你被深深地伤害时,抛开怨恨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宽恕是可能的,它对你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相当有利。
因为宽恕使人充满活力。
宽恕就好比活力一样,我们不能失去活力。
人必须得有宽恕的心就好比人必须得有活力一样。
人的生命不能缺失活力,却是活力的人就像是一个傀儡,一个没有灵魂的傀儡。
活力和宽恕是等同的,我们不能失去活力,也不能缺少宽恕。
我们不能做一个傀儡,更不能做一个没有灵魂的傀儡。
我们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但至少我们要做一个人,一个懂得宽恕的人。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
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
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
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
你怎么理解“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法无定法,万法规宗”?
你怎么理解“道不远⼈,⼈⾃远道,法⽆定法,万法规宗”?我想,这四句的意思是:⼈本就在⾃然中,⾃然⽽然地⽣活,所以,道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们,道本就与⼈类于⼀体,是我们⾃⾝的⼀种与⽣俱来的⽣命境界。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之⾝到了蓬勃的青年状态,潜藏在⼈类⾝上的欲望,致使我们的⽣命认知远离了⾃然,为此,才有了⼈对道的悖离与对道的视⽽不见。
为此,才有“道不远⼈,⼈⾃远道”的⽂字呈现在我们⼈类的⽣命之途中。
张⼩琴作品⽽“法⽆定法,万法归宗”:我以为是随着⼈们年龄、阅历、学识、素养的不断增长,⼈的认知也就在不断的丰富。
为此,⼈在不同年龄段的⽣命认知,或⼈在不同⽣态环境下的社会认同,都是不⼀样的。
这就像你即使读了⽇本的⼩学课本,中国的⼩学课本或者美国、加拿⼤的⼩学课本,但你的认知还是在⼩学的知识结构中徘徊。
但是,某⼀天,你长⼤了,接触到了英国、美国、中国的初中课本,或者再不断的成长,接触到它们的⾼中课本,你的知识阅历或者⽂化素养,也就在不断的增长。
为此,你每⼀次增长的知识解构,就会让你认知到你在不断的成长,⽽每⼀次成长之后的⽣命认同,便会丰富、深邃起来,从⽽你会认知到⾃⼰过去的想法和认知的幼稚。
随着认知层次的不同,⽣命境界就会相应提⾼,也就会感觉任何的⽅法即使再先进,都是在它⾃⼰的层次、层⾯与境界中,如果换了环境与层次、层⾯与境界,那个法就不管⽤了。
但⽆论是什么样的法,什么层次境界的法,它的宗旨是让我们不断的成熟并⾛向⽣命的终极。
张⼩琴作品所以,每⼀个⼈都是在宇宙的空间中⽣成的,都是⾃然⽽然的⼈。
为此,我们的本体就是道的本体,所以我们本就在道中,从来没有远离开道。
但⼈的贪欲之⼼让⼈逐渐的失去⾃然的本分,变得不定起来,⽽在⼈⽣不断的成长中,不同⽣命时段的法,只是不同⽣命层⾯⼈的认知能⼒的体现,⽽每⼀次的成长,都是对⽣活中的⽣活⽅式及认知道德的更迭。
因之,法是随着阅历、素养、⽂化境界、⽣命层次⽽不断增加、成长的,⽽每⼀次⽣命的成长过程,最终都是让⼈⾛向⽣命真善之境的通道,直⾄⽣命最终的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
摘要:道不远人出自《中庸》,与《易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为具体、寻常,是理性和情感的融合,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并可以通过主动的修为来达到,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并因这种普遍性产生一种平衡美,它包含着人内心的善的规约,社会的规范,忠恕,诚明,具体地形成了一个人的道德律,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因此道成为了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理想,贯穿了中国政治、文学的始末,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道不远人;中庸;易传
道不远人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很明显这里的道并不同于道家观念之中的道,何为道?这就弄清楚《中庸》是一本怎样的书。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明《中庸》和儒家经典之《易传》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
冯友兰认为《易传》中的道是多,是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它不是抽象的与事物分离的,而是可以名状的形而上学原理,诸如:君王之道、大臣之道、为父之道、为子之道、夫妇之道等等,因此,每个人需各自正名,并按照这种社会地位规定的名字去圆满完成它的内容。
在这里冯友兰举出的例子已经将道具体化了,道就存在于人身边,每个人都应正其名,行其道。
冯友兰认为《中庸》其中一个重要思想,用庸来表达,意思就是普通和寻常。
《中庸》第一章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就是这样如吃饭喝水日常生活一样重要而寻常的事情,每个人或多或少循道而行,当然道不远人。
在广受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东亚文化圈中,例如日韩的空手道、跆拳道、柔道、剑道、茶道等,道就表达为技术、方法、方法论或思想体系的普遍概念,这颇像冯友兰提到的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
既然道不远人出自《中庸》,这就要求凡事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当人的情感、欲望、行为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就会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庸,这样有利于精神健康,社会也就会和谐、安定、秩序井然。
这种和谐说可以用来平衡现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这种道具有普遍性,可谓处处有道,道不远人。
既然道就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追求么?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到道,自觉地遵循道来生活,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因此,接收精神文化的感召,修身悟道以达至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点颇像孟子的个体人格培育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2,认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追求,人人可以为尧舜,在这里,道不仅不远人,而且通过自身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李泽厚就认为《中庸》承续了孟子,也吸取了《易传》中道的思想,他认为《易传》把人类历史与整个自然的历史相贯穿联系起来,予以系统化,从天地到万物到男女夫妇到伦常礼仪,易以贯之。
变成了理性与情感结合的哲理世界观,《中庸》则从内在心性探讨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
它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的出发点、立足地之修身赋予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的高度,进一步把天(命)与人(性)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它强调了人性由天赋予,所以普遍必然地有先验的善,人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善性,这也就是道,发奋提高修养以自觉意识道,便是教。
天道人道就是一个道,与人的每一刻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具体地突出了人为修养的主动性。
从以上看,《中庸》中道为具体、寻常,为理性和情感的融合,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可以通过主动的修为来达到,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并因这种普遍性产生一种平衡美。
它是多么玄妙具体,自然可感啊。
它包含着人内心的善的规约,社会的规范,忠恕,诚明,具体地形成了一个人的道德律,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道成为了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理想,贯穿了中国政治、文学的始末。
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在《中庸》后的两千多年来,道依旧有其生命力,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文学与道的离合、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此外,道家、佛学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对文学施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道合,出现过很多优秀作家,如少陵、昌黎、香山、山谷、放翁等,文学部分与道离,也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家,如陶潜、太白、子瞻、朱熹、雪芹等。
唐代以后围绕着文以明道、贯道、载道有不少论述,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在提倡文以明道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自树
立,不因循,看中创新,而且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推崇孟子的养气说和梁肃的文气说。
道作为文学的内容,被视为根本。
宋代欧阳修又提出文道并重,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而朱熹却认为文以贯道太重视文了,强调道是第一性的,是根本,而文不过是辅助手段,是表现道的工具。
文道的关系也遵从着中庸之道,存在着一种平衡和制约。
明末在李贽的童心说,以及其影响下的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枚赵翼的性灵派,都明显地表达了对于道和理的尖锐对立,从而衍生出诗学传统中学古和主情的两条主线。
明道、贯道、载道之类的说法,与强调独抒性灵、审美娱乐的要求,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在市民阶层兴起之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抬头,独抒性灵,不拘一格,成为情理的对立中发出的新呼声。
道不远人,使得两千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自觉地踏上寻道求仁的路,时时规约自己的行为以达至善,朝闻道,夕死可矣,形成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文化传统,虽然道的内涵在不断扩充演变并产生了很多分支,但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呈现的风骨和气格的精神主脉依旧充满勃勃生机,影响至今。
注释:
《中庸》第一章
[2]《孟子滕文公上》
《中庸》第一章
《中庸》第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