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中国经典孔子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
中国经典孔子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论语读后感500,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论语读后感500字1论语读后感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
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
(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
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
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
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
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论语读后感500字2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一年级叙事作文:沐浴在圣贤的光芒下_750字
沐浴在圣贤的光芒下_750字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于丹心语《dizi规》儿子上学前班的时候就背过,那时的他还不太懂其中的含义,我一句句解释给他听,他皱着一张小脸叹息:“妈妈,古人的规矩怎么这么多啊!”如今已上三年级的儿子参与了学校的“践行《dizi规》,成就圣贤人”活动,每晚课业之余,手捧《dizi规》琅琅读文,默默解意,不经意之间,细微的变化在儿子的生活中悄然发生着……一天下午儿子放了学约了两个同学一起查骆驼的资料和图片做幻灯片,不知不觉到了晚饭时间,我包了水饺,我像往常一样,煮好一锅乘了叫他们先吃,可三个小家伙笑着坐在那儿就是不动筷。
宇轩说:“在中(中国),长者先,在西(西方),女士先,妈妈,你和爸爸先吃我们再吃!”蓦然,心里一片湿润。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dizi规》中简单的话语在我脑中闪过,我知道,《dizi规》已在在孩子心中播下的一颗种子,一颗教孩子如何适应日常秩序,获取自身心灵快乐的种子,孰不知开出的花朵,不仅芳香着孩子自己,也愉悦着他人:冬天我怕冷,整个冬天,儿子宇轩每天都早早把我的“暖宝”充好电,让我临睡时暖手暖脚;我们小家里每次“改善生活”,想买点平时不常吃的东西,儿子会提醒:明天就周末了,明天再买,去奶奶家一起吃。
教师节,他会为老师精心准备一张贺卡;喜欢读书,每遇到自己认为精彩的书目,他会马上带到学校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快乐……生活是一个无言的大课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没有让儿子刻板教条地遵守《dizi规》中每一条训示,而是把《dizi规》中的规矩一点一滴的融入他的生活,变成孩子行为准则的一部分,或许宇轩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诚信、感恩、宽容的种子已在他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在。
在圣贤的光芒下
在圣贤的光芒下“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这是于丹写在《于丹<论语>心得》扉页上的文字。
可以看出孔子的《论语》对于丹来说是多么重要和伟大,而当我读这本《于丹<论语>心得》时,我也得到了圣贤的光芒,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由于对古文的敬畏和对孔子的排斥,很多人向我一样,不愿静下来好好去诵读《论语》,对于古代圣贤的智慧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以工作太忙为由推脱与孔子拉近距离的机会。
于丹,这位美貌与智慧并存、能力与才华并重的美女博士,用她的睿智和才华,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孔子。
在这本书中,于丹给我们描述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古代圣贤,不再是摆着严肃面孔的老夫子,而是和你促膝而谈、幽默风趣的邻家男孩。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除了开头的序和结尾的后记,一共分了七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孔子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孔子。
每个部分于丹老师都是由《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谈起,然后用朴素的语言给读者进行诠释。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老师说孔子并非高不可及,需要我们仰望,《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更是非常朴素,她在7个篇章中举了30多个实例来论证她的观点,让人读来一点也不枯燥。
苏轼、陶渊明、柳宗元等等名人的事迹信手拈来,还有许多哲理小故事,“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这是在书中看到最多的句子,很多通俗易懂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与孔子的朴素相映成趣,共同支撑起这本朴实无华却又意味深长的“巨著”。
如果说,孔子的《论语》焕发着圣贤的光芒,那么于丹老师的这本《于丹<论语>心得》则是把这种光芒带向人间。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像芸芸众生对于《论语》。
无论是语数外等文化课,还是财会、机械等专业课,课程内容本身是美的,里面的曲折玄妙、腾挪跌宕也不输于《论语》,可惜我们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无法体验其中的美妙。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高中10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高中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共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吗?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中学(精选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中学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收益许多,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这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
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怪,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盼望被了解,却不指责别人的不了解。
君子假如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说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简单使自己误会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
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悲伤埋怨,但是应当学会了解别人。
我想,在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也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误会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苦恼,从而指责对方心胸狭窄,相互指责的结果就是使彼此的误会更深,而使原本非常亲近的好挚友关系渐渐疏远。
假如在冲突发生的时候,进展换位思索,从对方的角度去思索一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可以宽恕对方的行为,体谅别人,不埋怨,不埋怨,不担忧,从而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友情更进一层。
记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挚友小吉是组长,她安排任务,扫地是最脏最累的任务了,大家都不喜爱做,早上,小吉安排任务时,竟然叫我去扫地,我想那么多同学,为什么让我去呢?当时就非常生气,反对她说:“我不扫,爱扫你扫!”小吉说:“上次是东东扫的,今日换一下任务,必需听从安排!”我又气又恼,心里想:有什么了不得的,不就是个组长吗?什么好挚友啊!哼!当天,我虽然硬着头皮扫完了地,心里却非常不安适。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摘抄1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
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
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
(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
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
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
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
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
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
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
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
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
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摘抄2在日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犹如滋养人心的甘泉。
而《论语》这一剂儒学文化的圣品,无疑对当代人的修身为人、处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
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虽没能深入领悟,却也获益匪浅。
论语相关作文(精选10篇)
论语相关作文(精选10篇)论语相关作文篇1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当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饭,在家里泡上一杯热茶,拿起论语细细品味,真是一种享受啊!上学时,看着人家背《论语》也跟着背了不少,通过资料书浅显的弄懂了意思,但当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已,从来没有一种享受的感觉。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论语》越来越难读懂了,有时看上一则,会品味半天,感觉还挺有滋味的呢。
对于城市道德的建设,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论语》都是一本好的“教材”。
我们青年人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的营养。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是一个淡泊为志的人,他不会巧言令色,但是他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他的见解也高出同门一筹。
他知道孔子的学问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
所以他说:“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师教给我的东西,一些好的传承,我真的去实践、去履行了没有?”现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呢?“反思能使人进步”,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办事能够尽心竭力的话,如果一个人对待朋友能够言而有信的话,那他的本职工作也肯定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肯定,这对于他是有利而无害的。
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外要友爱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弟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很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前一种,但我觉得也可以是第二种。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习惯。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题记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时为自己充电。
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用现实的眼光对待《论语》,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
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
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论语》的深邃思想化为一潭清可见底的碧水,映照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纷扰繁杂的世俗中又回归单纯。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将《论语》的哲理和自我的感悟渗透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力争做君子;指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它的实质是“爱”,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是“仁”的根本内容。
作为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1 宽容学生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
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1《论语》读后感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中庸第十五课道不远人读后感
中庸第十五课道不远人读后感
以前总觉得那些高深的道理啊,就像天上的星星,看着璀璨,但够不着。
可这“道不远人”一下子把那星星拽到了眼前。
就说生活里的事儿吧,孝顺父母这是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这就是一种“道”啊。
不是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孝之举,就平时给爸妈打个电话,陪他们吃顿饭,听他们唠唠家常,这就是在践行孝道这个“道”了。
这让我明白,“道”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做到的事儿。
而且呢,“道不远人”还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它就像一个宽容的老师,告诉我们不用把自己逼得太狠去追求那些远在天边的东西。
咱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朋友真诚一点,今天答应朋友的事今天就做到,这就是在遵循为人处世的“道”了。
它让我意识到,自己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日常,其实都蕴含着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道理。
再往大了说,社会上的那些正能量的事儿,像有人做公益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也是“道”的体现。
他们不是做什么了不起到凡人做不到的事儿,就是从身边发现需要帮助的群体,然后伸手拉一把。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找到“道”,然后把这个“道”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出去。
这一课啊,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生活不再是乱麻一团,而是由一个个小“道”编织起来的有意义的画卷。
我感觉自己以后看事情都得换个角度了,不再去盲目地追寻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却摸不着头脑的所谓“成功之道”,而是踏踏实实地把身边的人和事都处理好,那属于我的“道”也就越走越宽了。
这“道不远人”四个字啊,就像四个小魔法精灵,在我心里施了魔法,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和热情,感觉自己只要用心,就能在日常里找到无数的小确幸和成长的机会呢!。
让我们以圣贤为师,为人生奠基作文
让我们以圣贤为师,为人生奠基作文
当我们迷茫时,不妨回头看看那些历史上的圣贤们。
他们就像
咱身边的指路明灯,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给咱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说真的,有时候觉得人生就像一团乱麻,理不清也扯不断。
但
你想想,孔子老人家都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就是
告诉咱们要善良、要替别人着想嘛!这样一想,心里就敞亮多了。
孟子他老人家也说了,“性本善”,意思就是咱们每个人心里
都有那么点善良,只要咱们愿意去发现、去培养,就能成为更好的
自己。
这话说得多好啊,让人心里暖暖的。
还有庄子啊,他那“逍遥游”的境界,多让人羡慕啊!他告诉
咱们,人生不必那么纠结,要随心而动,随遇而安。
这样活着,多
自在啊!
所以啊,咱们得把圣贤们的教诲放在心里,让它们成为咱们人
生的座右铭。
别管遇到啥困难,都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些圣贤们,他
们可是咱们最坚实的后盾啊!。
论语作文(通用10篇)
论语作文(通用10篇)论语作文篇1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题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不少言论富含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读了这篇著作,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还知道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表现了孔子好问好学的学习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师,但仍然不断求学,而我们,遇到一点点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理不睬。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有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对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重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如果只是死读书,肯定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就应该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所收益。
论语中还有一话我也很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
让我深刻领悟到,做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绝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
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我喜欢!论语作文篇2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当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饭,在家里泡上一杯热茶,拿起论语细细品味,真是一种享受啊!上学时,看着人家背《论语》也跟着背了不少,通过资料书浅显的弄懂了意思,但当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已,从来没有一种享受的感觉。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论语》越来越难读懂了,有时看上一则,会品味半天,感觉还挺有滋味的呢。
《论语》读书论坛发言稿
读书论坛发言稿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希望小学全体老师欢聚一堂,共同品读一部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书——《论语》。
虽然这部圣贤之书对于我们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如果我们想要做到对它了如指掌则难度不小。
可是一本书的出现改变的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凭借她对《论语》高深的造诣,用深入浅出的分析,贴近生活的举例,旁征博引为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修筑了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它就是——《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就是我们开展本次论坛的目的。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情况,而对这些琐事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才能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品读《论语》吧,因为它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育学生的种种方法,还是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
但是要寻觅到这些金科玉律,闭门造车显然是不合适的,利用大师的引导,利用大家的智慧才是最便捷的途径。
“幸福”是我们希望小学全体师生努力的方向,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最捉摸不透的。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当我们品读了《论语》之后是否形成了比较统一,至少不会迥然不同呢?我急切的期待着老师们的高论,希望在其中能够得到建设幸福校园最有建设性,最有实效的建议。
于丹在《论语心得》的扉页上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道”可以是生活,可以是人生,也可以是我们深深爱着的教育事业,它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包容的态度、积极的心态,我们都会在不远的将来迈入种种康庄大“道”。
最后,我借用于教授的话,“幸福不远人,让我们在共同努力下,幸福,快乐。
”谢谢大家!。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精选5篇)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精选5篇)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篇1)昨天读了一本好书《于丹〈论语〉心得》,起初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一拿起来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实不多,中华书局为此在版面和装帧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个把小时把书读了一半,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
因为读好书不应该囫囵吞枣,即便吞下,也该像骆驼反刍那样细细咀嚼,而我因为最近的烦恼,正好需要这样静心的良药。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会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读了不少老外的东西,反过来发现其实很多让某些人“惊羡”、甚至时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学问的所谓“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
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
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读这本书,的确会产生很多共鸣,如于丹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一起感受两千年前孔子的温暖,这样的想法,真好。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篇2)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
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
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
《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
读书征文—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读《孔子》有感孔子及其学说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本土,及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400多年前,孔子学说的影响力就已波及欧美各国。
世人甚至认为:孔子是前无古人,至今为止无来者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这样一位伟人,一生花在教育上的时间占了大部分,他摸索和总结的一整套的教学方法,几千年来一直在发挥重要影响。
作为教育人,怎能不拜读《孔子》呢?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做出几千年来仍然让世人瞩目的成绩?怀着这样的好奇,我捧起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一、少年立志,发奋学习说起孔子的出生,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帝王贵胄之后,加之叔梁纥战功卓著,在当时很受尊重,但孔子出生时,父亲已是年近七十,孔子才三岁,父亲便撒手归天了。
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本来是一个男孩子最贪玩的时候,孔子却一反常态,在十五岁这样的年纪就早早确立了自己的志向。
这也是孔子异于常人,成为伟人的原因吧!在孔子的人生中,母亲颜徵在是不可或缺的。
颜徵在是大户人家的子女,懂得一些诗书之礼,知道要出人头地,必须读书。
她把自己认识的一些字慢慢教给了孔子,并鼓励孔子刻苦学习。
母亲死后,丢下了不到二十岁的孔子独自艰难度日,但这并没能摧毁孔子的斗志,先祖高贵的身世时常激励着他,他立志要重返贵族阶层。
这一年,鲁国的贵族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贵族,这在当时是个传统。
孔子那个时候还穿着孝服,听别人说他有名门遗风后,就认为自己是名门之后,应该有资格参加宴会,便和别人一起赴宴。
结果被一个叫阳虎的大管家像喝斥叫花子一样地骂了回来,这给了孔子沉重的打击。
但孔子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悲观失望,相反,阳虎的侮辱,使他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要重振先祖的声誉,只有靠自己的发奋努力,从此,孔子更加发奋学习。
对照圣贤,想想我们今天的教育,教育孩子从下立下远大志向是多么重要,而能朝着既定目标孜孜不倦地学习,在逆境中反思,在逆境中坚持,在逆境中奋发,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追求的境界。
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5篇
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5篇《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1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2《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3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被世界各国借鉴.而《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书里的很多观点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指导意义.从学习到修身,从安家到治国,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真理.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论语》中的讲学的读后观点.《论语》中首要呈现的一个观点就是人要学习,它从二个方面阐述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首先,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后多温习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乐意去学,这样才能得到最多的收获.这些学习的观点是最纯朴的学习的观点,它体现的是学习的最本源.人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反观现代人的学习,更多的是脱离了学习的本源,体现的是学习的功利性.人们选择学习什么,往往是看这样的学习是否有用,是否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利,而忽略了个人爱好.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尖子,却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个人学习规划中,不妨在有知识学习规划的同时加入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我们最乐意学的内容,它们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第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光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谦虚,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论语》中论述学习方法的言论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太有用了.学习之后要多复习,学习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要多思考等等观点不正是我们常告诉学生的学习方法吗.在这些恰当的方法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必定更有效率.《论语》中阐述的学习的观点,句句经典,字字值得回味.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全民学习的热潮下,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学习不该只给我们带来知识,我们要享受学习的过程,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和人生.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常言道:百行孝为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一条旨在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思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见解也更加完善.不说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样,也至少是要有一个目标,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时能够〝随心所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几条则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漫漫求学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5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每个人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时不免会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拥有了一双隐形的拨开迷雾的大手,总能引领我冲出一切迷雾,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种.种言行,虽简短却总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话语直扣人心,阐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说,《论语》是一本十分乏味无趣的书籍,既无小说的通俗易懂,也没有诗歌的风华韵律,不知从何读起.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但之后再深入地阅读,细细品读每字每句,就慢慢发现了乐趣.在《论语》这本书中,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是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每天都会学习到一点,每天都要学会积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么样:帮助别人做事有没有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用心温习?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讲一个字——心.个人都会有私心,关键取决于你是否跟着心走,会不会为了一点私心而去欺骗自己,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脸上的汗水随着脸颊一颗一颗地流下,滴在了纯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迹,似乎在证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灵光一闪,给图形加上了两条辅助线,就轻轻松松地把难题给解出来了.之后,我装出来一副解难题的样子.看着同学们在低头苦思的样子,暗想:待会儿有人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就直接说不懂吧,这样就我一个人会解这题,老师一定会夸我的.想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地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平时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学问我会不会那道难题.不能告诉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说了,就不会被夸了.对!就说不会吧.我刚要说出口,可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一抬头,就对上了她那充满真诚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开始犹豫不决了.她平时经常帮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么自私!〝我来教你吧.〞这话一说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还看到了她眼里的欢喜.之后,又有陆续几名同学来询问,我也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那一次,我彻底地明白了什么是快乐.朋友间的真诚相待是我在《论语》中学到的最好的一课.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论语》,我喜欢这本书.《论语》的点滴,每一页纸,每一个字总能直抒我的内心.〝凡事应跟随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书中上得最好的一课;〝随心〞是我在《论语》中最深的记忆!读《论语》名著读后感1000字。
读论语的读后感100字5篇
读论语的读后感100字5篇读后感写作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有力手段之一、读后感的质量直接反映了你对待写作的态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论语的读后感100字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论语的读后感100字篇1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于丹的心语。
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论语、话现实、谈吐自如、思路敏捷、才艺过人,我们不论是听她讲坛的讲座还是看到她的心得,都感到有一种自我的超越和净化,于丹论语心得之七《人生之道》,谈到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之感?在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光阴;神州大地、明珠璀璨、炎黄子孙、俊杰倍出,在9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悠长的5020年历史中,有多少炎黄子孙,以风范、以言行、以发明,造福于后人,贡献于万杰,于丹老师讲的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几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来说,有着许多的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我是一小学生看了后感受很深,领悟到要珍惜大好时光,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光芒万丈,我长大后要像于丹老师的那样,争取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夫子的这种伟大精神,做生活的强者,做时代的小主人。
读论语的读后感100字篇2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中高三作文1500字: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
高中高三作文1500字: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作文标题: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关键词:成长高中高三 1500字字数: 1500字作文本文适合:高中高三作文来源: https://Zw.作文网(zw.)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作文网仅作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谢!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500字的作文,题目为:《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高一作文”,请随时关注!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读《论语》有感来自:作文大全青州市夏庄初中杨树玲来源:作文网zw. 品读《论语》,我感到了心中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滋润。
孔子的思想光芒无不闪耀着真善美的异彩。
品读它,就像沐浴一轮朝阳,像传承一支火炬,我的前方一片光明,我的心也一片光明。
《论语》教我们立“德”。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讲“德”,不讲“学”的话,那就是非常大的忧患。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美德不能丢,做人要做个好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华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
”一个有德行的人就是一个人君子,一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君子。
尤其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表的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己,以百倍的爱心和耐心对待弱势群体——那些困难生和学习吃力的学生。
做到“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让弱苗,瘦苗享受春风化雨般的师爱,得到比“高才生”“富贵娃”更多更好的营养。
这才是孔子的“立德”之道,“君子”之道。
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余秋雨说:“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才心怀博爱;善良,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良,才有仁爱之心,才能布施德泽,赠人玫瑰。
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善良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哀。
关于《论语》读后感600字10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600字10篇《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论语》读后感6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语》读后感600字一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
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
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
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
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
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
“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
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
――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习惯。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题记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时为自己充电。
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用现实的眼光对待《论语》,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
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
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论语》的深邃思想化为一潭清可见底的碧水,映照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纷扰繁杂的世俗中又回归单纯。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将《论语》的哲理和自我的感悟渗透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力争做君子;指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它的实质是“爱”,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是“仁”的根本内容。
作为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宽容学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在此我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
对学生太烦琐了,教师就会自寻烦恼,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而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学生的过失,如: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班级平均分下降;违反了校纪校规,扣了班级分数等,我们往往会很恼火,会一味指责学生的过错,埋怨他,却不能够耐心的和他谈心,细心的引导,分析思想并使之有所悟。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正是他们不够成熟,才需要我们精心栽培。
因此,今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耐心和宽容给予学生。
2爱护学生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
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教室的玻璃碎了,班主任一进教室应该先问什么?是谁打碎了玻璃?学一学孔子吧!你应问:玻璃碎了,把谁碰伤了吗?
而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
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一定要体会出孔老夫子大爱无痕的风范。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掘者,更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者、自尊自信的激励者。
在学习上,我们是严师,应把教育学生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向我们请教,我们都应该毫无保留;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教学。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夫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慈父慈母,因为自己家里有住宿生,班上的寄读学生也很多,接触到的大多是择校来的农村孩子,他们远离家庭,寄住在学校附近的各个住宿点,大多数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淳朴、善良、乐观,更需要老师的爱护和关怀。
生病时,我会递上开水一杯、药丸一颗;失意时,我会送上暖语一句、笑脸一个。
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吧。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3尊重学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老夫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用孔老夫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
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千万不要象训练犬马一样去教学生。
你说是不是呢?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声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和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含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
而我们呢,面对学生,要求经常是苛刻的,言辞经常是声色俱厉的,会习惯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强加给学生。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今天的学生更要求我们对待他们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偏爱和歧视是教育活动中的大忌。
当与学生平等共处时,我们不妨多听听这样的声音“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喜欢听到这样的声音。
因为我惊喜地看到他们的纯真、独立和闪光的思维。
4爱岗敬业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就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那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知者”,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
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职业幸福感就在教学中产生。
作为教师,我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神圣的选择。
我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不变初衷。
我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即使困难重重,也刚强不屈,矢志不移,永不懈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