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微相特征在指导薄层裂缝性岩性油藏储层改造中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储集层及盖层之二
颗粒溶解之外的岩石总体积的减小.
① 颗粒间接触由点 线,随深度加大而变紧密.
表 现
② 塑性变形.火山岩屑、泥质岩屑、云母等柔性组分
形 式
变形呈假杂基挤入颗粒空间.
③ 破裂.刚性颗粒发生破裂,出现小裂缝.
④ 颗粒定向排列,石英拉长具优选方位.
压溶作用
压溶是指在压应力作用下,由骨架颗粒在接触点的 溶解所引起的岩石总体积的减小过程.
a 石英自生加大
b 颗粒呈凹凸、缝合接触
石英自生加大
颗粒呈凹凸、缝合接触
2〕成岩后生作用
②溶解作用:
使物性变好,可产生溶蚀孔隙. 特别是有机质热成熟产生的有机 酸和CO2可使储集层中的碳酸盐 胶结物及铝硅酸盐颗粒大量溶解, 从而有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
2、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物源和沉积条件 ——微观因素的控制〔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①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相同成岩作用下,石英砂岩 储集性比长石砂岩好.原因: a长石的润湿性比石英强; b长石比石英的抗风化能力弱.
②碎屑颗粒的粒度及分选性:
粒度越大,φ、K大;分选 程度好, φ、K大. a. 粒度一定时,分选越好, 物性越好. b.分选一定时,K与粒度 呈正比.
第二节 储集层的岩石类型
目前发现的含有油气的储集层可归为三类:
碎屑岩类储集层:砂岩、砾岩、粉砂岩 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白云岩、礁灰岩 其他岩类储集层:岩浆岩、变质岩、裂缝性泥岩
据世界546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统计,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储集 层所储油气占总量99.8%,其中碎屑岩中的储量占57.1%,碳酸盐 岩中占42.7%.其中,碎屑岩储集层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储集层类 型.
《油田开发地质学》期末考试试卷a
20**—20**学年第一学期《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专业班级 资源2003级姓 名学 号开课系室 油气资源系考试日期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得 分阅卷人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1.5分,共15分)1.油层对比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
2.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与连通它的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孔喉配置关系 3.测井相--指能够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
4.储集单元--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
5.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所需要的时间。
6.裂缝性储集层--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集层内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或据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的储集层。
7.可采储量--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气量。
8.油层有效厚度--(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能产出工业油气流的油层厚度。
9.地温梯度--(在恒温带以下,)埋藏深度每增加100米时,地温增高的度数。
10.井位校正--(为了提高剖面的精度,充分利用剖面线附近的井资料,)把剖面附近的井移到剖面线上的工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 常规地质录井方法主要有岩心录井、_钻时录井_、_岩屑录井_、_钻井液录井_、_气测录井_和荧光录井等六种。
2. 断层破碎带在地层倾角测井的矢量图上可以显示_杂乱_或_空白_模式。
3. 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由小到大可分为_单油层_、_砂层(岩)组_、_油层组_、_含油层系_四个级别。
4. 压力降落法利用由__累积产气量__和__气藏压力__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
因此,该储量又称为__压降储量_。
5. 地下的自然电位主要受粒度、分选和泥质含量的控制,而它们又受沉积时的_水动力条件_和__物源供应条件_的影响。
转向压裂在吴起长2油藏中的应用
着 高 渗 层 段 或 老 裂 缝 注 水 , 井 普 遍 高 含 水 。 吴 起 油 ②
长 2油 层 储 量 丰 富 , 其 物 性 差 , 质 含 量 高 、 层 但 泥 地
2 转 向压 裂技 术分 析 2 1 转 向 压 裂 机 理 及 特 点 . 重 复 压 裂 能 否 形 成 新 裂 缝 , 要 取 决 于 储 层 压 主 力 、 造 压力 变 化 等 多种 因 素综 合 引 起 的 地 应 力场 构 变 化 的 结 果 。 只 有 满 足 a no 诱 导 > - 诱 导 , mi + + - 才 能形成 新 的人 工裂 缝 。 就 是 说 , 存 在 人工 裂缝 也 在 和 油 气采 出 ( 隙压力 下 降 ) 件下 , 果 原 始水 平 孔 条 如 最 大 主 应 力 和 最 小 主 应 力 差 值 ( △O— d 1 d h O— a 2 ) 较 小 , 地 应 力 场 越 容 易 转 向[- h0) 则 z。
12 . 开 发 特 征
物 。 验表 明 , 种残 留 的压 裂液 胶质 很难 被 单一 实 这 酸液完 全溶 解 。 13 4 有 机残 留物及 膨胀 粘土 堵 塞 : 油 中含有 .. 原 胶 质 、 青 质及 石 蜡等 大分 子 有机 物 在温 度 、 力 沥 压 降及 油层 大 量 脱 气 时析 出 , 集 在 炮 眼 和 油 层 表 聚
形 成堵 塞 。
的 的 下 面
吴 起 油 田经 过 3 0多 年 的 开 发 , 后 经 历 了 自 然 先 能 量 开 发 — — 高 产 — — 稳 产 的 开 发 阶 段 。 随 着 采 出 程 度 的 增 大 , 筒 状 况 恶 化 , 前 长 2油 藏 开 发 特 征 井 目 表 现 在 : 注 水 压 力 高 (5 O ① 1 . MPa以 上 ), 入 水 沿 注
东濮凹陷河岸地区沙一段沉积微相研究
东濮凹陷河岸地区沙一段沉积微相研究X袁慧敏,倪军锋,桂 红(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是河岸地区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接替层系,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环境、岩心观察、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测井曲线特征等相标志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单井相分析基础上,进行连井对比,分析认为,河岸地区沙一段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交替沉积环境,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前缘席状砂、远砂坝等沉积微相。
并对该区内微相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微相带与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
关键词:河岸地区;沉积类型;沉积微相;储层物性 中图分类号:P 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1—0141—03 东濮凹陷地处我国中原地区,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南缘,为典型的断陷盆地,面积5300km 2是一个早期箕状东断西超、晚期双断式的凹陷,总体上受断裂构造控制,在构造演化及沉积相带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表现为“两洼一隆一陡一斜坡”的构造格局[1]。
河岸地区在构造上属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向南倾末端。
北起文40—濮深7井一线,南至开14井及桥口构造北部,研究区勘探面积约260km 2,包括文南-刘庄两个地区。
东临前梨园生油洼陷,西靠海通集生油洼陷,两个生油洼陷为该区提供了丰富的油源[2]。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是该区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接替层系。
1 沉积背景河岸地区沙一段为古近系第二沉积旋回(研究区经历两大沉积旋回)稳定下沉的浅湖一半深湖相三角洲前缘沉积,是在下伏沙二下亚段被夷平的基础上,开始整体稳定下降阶段沉积形成的。
其中,文留—习城集一带为浅湖沉降中心,沉积以浅灰色、灰褐色粉砂岩为主,岩石类型属长石质石英岩和长石岩屑质石英岩,分选性好,碎屑颗粒磨圆度一般,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
BD油田E_1f_2储层特征对开发的影响
多, 既有 碎屑岩 又有碳酸盐 ,纵向上相间分布 ,重复 出现 ;粒度细 , 粉砂级 为主,岩石致密 ;胶结物含量高 ,特别是 白云质 、灰质和泥质 充填孔隙 ,以上储层特征都是导 致储层物性 差的控制 条件 。
( ) 酸盐使 储层 物性变 差 。B 2碳 东油 田E . 酸盐含量与储层物 性 的关系密切 ( ),二者呈一定 的负相 关 ,随着碳酸盐 含量的增 图2 加 ,储层孔隙度降低 ,物性变 差。据E , 酸盐含 量分布情况上看 。
南 缸种 技 2 1 01
石 油 地 质
B 油 田E f 层 特 征 对 开发 的影 响 D ,储 2
张 阳 张 路 崎 田 立 君
( 苏油 田试采二厂开发 所 ) 江 摘 要 针对B D油 田的开发 中存在的 问题开展 了储层特征特征研 究,通过研 究砂体相带展布特征分析其对油藏的分布控制作用 : 储层岩石学特征对储层物性 的影 响,分析 了 储层 裂缝 的分布及发 育方向对水驱方向的影响 最后提 出了下步油田挖 潜思路 :通过老井 复产及部署新井重新建立注采井网,并结合 老井侧钻挖掘井 间剩余 油,以进一步提高储 量动用及 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 砂体 相带 储层岩石 学特征 裂缝 的分布
l 两砂体动用程度高 ,虽注水效率差 ,因rf储 量基数大 。 余储 、s ll ) ̄ , 剩 量、 剩余可采储量都较多 ,是今后调整挖潜的重点 ,控水 、 水是治 堵 理方向 ( ) 表1
小‘I' J l詹厚 I 质储量 可 采储 量 累计 产油 最什 产 术 承计 浊水 采 出租 舟 储 . 蕾可 采 地 I
图2 碳酸盐含 量与连通孔隙度 关系图
坝沉积 ,粒度 棚对较粗 ,沉积厚度 大 ,物性较 好 ,为B 油 田主要储 D 层 。晚 期4 号砂体 以西部的 B 断块 砂坝沉积 为主 ,3 l 号砂 体在西 部出 现两条带状 沉积 ,为砂坝 向砂坪沉积过 渡环 境 ,2 号砂体开始 呈现近 全 区的砂 坪沉 积 ,再沉 积的 l 砂体 为 第三 次全 区性 的席状 砂 坪沉 号
致密储层的研究
1.2 致密储层研究1.2.1 致密储层的基本特征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岩性致密、低孔低渗、气藏压力系数低、圈闭幅度低、自然产能低等典型特征。
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和角度不同,对致密的理解也不相同。
低渗透储层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致密储层的标准和界限也会随之变化,因此长期以来致密砂岩储层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定义和界限。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把低渗透(致密)天然气储层定义为估算的原始地层渗透率为0.1 X10-3 um2或者小于0.1×10-3 u m2(B.E.Law等,1986)的储层。
关德师( 1995) 等在《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 中,把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描述为孔隙度低(小于12%)、渗透率比较低( 1 ×10- 3 um2) 、含气饱和度低( 小于60%)、含水饱和度高( 大于40% )。
杨晓宁( 2005) 认为致密砂岩一般是指具有7% ~ 12%的孔隙度和小于1. 0× 10- 3 um2的空气渗透率,砂岩孔喉半径一般小于0. 5 um。
按照我国的标准, 致密储层有效渗透率 ≤0. 1 ×10- 3 um2(绝对渗透率≤1 ×10- 3 um2)、孔隙度≤10%。
另外一般具有较高的毛细管压力,束缚水饱和度变化也比较大,一般储层中的束缚水饱和度都比较高。
张哨楠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分析,束缚水饱和度都在40%以上;在孔隙度为4%~11%的范围内,束缚水饱和度在42%~56%之间变化。
他根据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的统计(表1),用两种方法测试的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束缚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同样说明致密砂岩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随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而增高(图1)。
1.2.2 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类型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砂岩储层相比具有特殊的特征。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4.1孔隙类型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1.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
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
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
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
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
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
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
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
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
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
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
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
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
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页岩气储层是指由页岩岩性的地层中富集并产生的天然气储层,具有极高的含气量和丰富的资源潜力。
页岩气的储层主要特征包括储集岩性、孔隙结构、渗透率和孔隙度等方面,这些特征对页岩气的储层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一、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1. 储集岩性页岩气储层的储集岩性主要以页岩岩性为主,其岩石矿物组成以粘土矿物和石英为主,伴生有少量的长石、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
页岩具有较高的压实度和较低的渗透率,且存在着较弱的全岩渗透性。
由于页岩自身的致密性和低渗透性,导致储层的气质分布不均匀,形成了特殊的储气机理。
2. 孔隙结构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主要由微观孔隙和裂缝构成,微观孔隙是指孔径小于0.1微米的孔隙,由于页岩的高压实度和低孔隙度,微观孔隙的孔隙度很低,裂缝是指因构造作用和地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大于0.1毫米的天然裂缝,对页岩气的储层改造具有重要作用。
3. 渗透率页岩气储层的渗透率较低,一般在0.1md以下,主要受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同时页岩气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微细孔隙和裂缝,这些微细孔隙和裂缝能够提高页岩气的渗透率。
二、对储层改造的影响2. 孔隙度改造由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度较低,通常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孔隙度的改造,例如通过增加地层压力、提高地层温度、注入适当的酸性液体等方式,从而提高储层的孔隙度,增加气体的储集空间。
3. 裂缝改造页岩气储层中存在的裂缝对气体的固定和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裂缝的改造也是提高页岩气产能的关键。
通过注入适当的液体、施加水力压裂等方法,能够有效地改造页岩气储层中的裂缝,提高气体的产能。
浅谈席状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
浅谈席状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摘要】前缘席状砂是三角洲前缘亚相内一类极具特色的微相类型,凭借着较好的分选、磨圆及有利的粒度,常常成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内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地带。
但目前有关席状砂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代表的高建设性三角洲内的产出机理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详细阐述有关席状砂的产出机制,针对高建设性三角洲与普通三角洲的水动力特征,明确了席状砂在各自体系内的发育程度。
并且根据实例分析,梳理席状砂的沉积展布及储集物性特征。
【关键词】席状砂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沉积特征1 引言随着对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关于席状砂这一独特的沉积微相是否发育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代表的高建设性三角洲的讨论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权威学者如何幼斌,王文广等认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主要发育在破坏性三角洲中,不发育在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高建设性三角洲中,也有部分学者如姜在兴等人认为席状砂作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而存在于这类高建设性三角洲中,本文将详细对席状砂的产出机制、水动力条件等具体特征进行阐述,并通过对于具体实例的具体分析,梳理席状砂的沉积展布及储集物性特征。
2 席状砂特征的初步分析按照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强弱程度,可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两种类型。
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指波浪、潮汐、海(湖)流作用,这些水动力可以对河流输入的泥砂进行破坏改造和再分配,进而影响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湖)方向推进,直接改变三角洲发育的形状。
河流和海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建设作用方面,而潮汐和波浪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三角洲的破坏作用上。
席状砂的形成,主要是在海洋作用强烈的河口区,河口沙坝受波浪和岸流的改造和筛选,使得河口砂坝末端发生侧向迁移,并随之形成广泛分布的席状砂体,即为席状砂。
当注入水的密度大于盆地水体的密度时,称高密度流或超入重流,注入水体沿盆地底部形成平面扩散的喷流[1],扩散面积较大,同时对于盆地本身产生较大的破坏性作用,从轴向横剖面可以看出,砂体的沉积类型主要为底负载沉积。
志丹油田S区长2油藏开发调整研究
133志丹油田位于陕西省志丹县双河镇,属典型的低渗透油田[1],S区长2油藏早于2000年投入开发,到2019年后进入规模开发阶段,但与相邻已开发区域相比,开发效果差,生产井投产后初产较好,但油层天然能量不足,采油速度慢、产量降低明显,关停井增多,平面上有采无注和单向受益油井多,纵向上层间、层内矛盾突出,长2油藏水驱控制面积和水驱动用程度低。
针对S区长2油藏[2]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主要主要研究思路为对S区长2油藏沉积微相[3]等地质特征再认识,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完善注采井网,在地层能量恢复区域对低产低效井措施改造,遏制主力油层快速水淹,提高单井产量,采出程度及最终采收率[4]。
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现今构造形态为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不对称大向斜。
根据盆地现今构造形态、基底性质及构造特征,共划分为六大构造单元。
S区位于陕北斜坡南部,现今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发育差异压实形成的鼻状构造。
S区主力油层段为延长组长21、长22、长23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
2 长2油层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研究2.1 单井相分析及连井沉积相对比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顺物源方向剖面上砂体连成条带状,在垂直物源方向剖面上呈上平志丹油田S区长2油藏开发调整研究马伟 南婷婷 谭虹 袁帅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志丹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7600摘要:志丹油田对S区长2主力油层实施小层划分,作出各小层单砂体的分布图,并对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实施研究分析,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结合油田生产动态资料,预测S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完善注采井网,在地层能量恢复区域对低产低效井措施改造,遏制主力油层快速水淹,提高单井产量,采出程度及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志丹油田 油藏 相带 采出 采收率Zhidan Oilfield S District Chang 2 reservoir development adjustment studyMa Wei,Nan Tingting,Tan Hong,Yuan ShuaiZhidan Oil Production Plant ,Yanchang Oilfield Co.,Ltd.,Yan'an 717600Abstract :Block S of Zhidan Oilfield is located in Shuanghe Town ,Zhid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In this paper ,the main oil layer of Chang 2 in Block S is divided into small lay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single sand bodies in each small layer is mad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 favorable facies belt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s pointed out. Based on the dynamic production data of the oilfiel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maining oil in Zone S ,improve the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 network ,reform measures for low production and low efficiency wells in the area of formation energy recovery ,curb rapid water flooding of the main oil layers ,and improve single well production ,recovery degree ,and final recovery rate.Keywords :Zhidan Oilfield ;Reservoir ;Phase band ;Recovery rate图1 长2油层组垂直物源沉积微相剖面图134下凸的透镜状;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在顺着物源方向呈不对称上凸下平的透镜状,且近物源端陡、远物源端缓,在垂直物源方向上一般呈上凸下平对称的透镜状(图1—2)。
沉积微相研究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沉积微相研究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摘要:在油田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储层的沉积相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在开发阶段,根据地质、测井、钻井、油田生产等动态和静态资料,研究了不同开发区砂体的大小、形状和分布。
在对某地区某油田组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开发阶段沉积相研究在储层描述中的方法与应用,包括宏观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研究、沉积微相类型与沉积特征、平面构造、平面构造等。
这些方法对地质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的断块油田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沉积微相;沉积构造沉积特征;砂体形态一、单井沉积相分析利用岩心取心资料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研究区岩石类型及特征,进行沉积构造、岩石相分析、垂向层序和沉积旋回分析,建立起适合研究区的综合柱状图。
单井相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岩心相分析;②测井相分析。
(一)岩心相分析(1)岩石结构和矿物标志岩石矿物性质能够反映物源区母岩性质,成分成熟度的高低反映沉积物的搬运情况,有助于了解沉积物当时的沉积环境,同时岩石矿物性质也影响着开发效果,特别是粘土矿物,对油田注水开发至关重要。
根据取心井岩石薄片资料统计结果表明,组内石英平均含量小于19.2%,最低为4%;长石平均含量一般小于26.7%;岩屑平均含量为30%~70%分选中等的占60%,好的为30%。
砂粒次棱角-次圆状占70%,次棱角状占20%。
岩石成分成熟度极差,结构成熟度属于中等偏差。
①根据组内的10个样品点的岩心薄片分析表明,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岩屑含量高岩屑含量在96 %以上,成分复杂,岩屑颗粒中,石英类含量为11%~25%,钾长石含量为7%~16%,斜长石含量为3%~8%。
②根据10、3和3-1井的岩石重矿物分析表明,七克台组主要矿物有锆石、磁铁矿、赤铁矿等,磁铁矿和赤铁矿含量50%~80%,绿帘石含量在20%左右。
(2)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粒度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碎屑岩的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
碎屑岩的粒度分布及分选性是搬运能力的度量尺度,是判别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水动力条件的良好标志,同时储层物性与粒度密切相关。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郑有恒【摘要】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5页(P330-333,346)【关键词】油气勘探;岩性油藏;潜江组;潜江凹陷;江汉盆地【作者】郑有恒【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 610 km2(图1),属燕山运动发展起来的白垩—古近系断陷,自晚白垩纪至早古近纪末消亡,经历了2个断—坳旋回,主要发育了新沟嘴组和潜江组2套生储油层系。
其中潜江组地层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内陆高盐度氯化钠盐湖沉积[1],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层系。
经过50余年的勘探,已探明16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江汉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65%。
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现已步入高勘探程度阶段,石油资源探明率达60%,岩性油藏成为勘探增储的主要对象与目标。
1 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1.1 烃源岩及油气的运移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广、厚度大,生烃中心在蚌湖—周矶洼陷及其周缘,烃源岩最厚达2 000 m。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残余有机碳含量平均1.06%,有机质转化率高,氯仿沥青“A”平均为0.332 7%,烃含量平均为0.719 mg/g;生油母质类型好,Ⅰ+ⅡA型占81.5%;生烃强度大,一般为(150~350)×104t/km2。
图1 江汉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Fig.1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location of the Jianghan Basin潜江组砂岩资源量达到1.68×108 t,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微相划分 •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关系 • 微相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01 沉积相概念
沉积相定义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综 合体,是沉积岩形成时所处环境的直 接反映。
它包括陆相、海相、过渡相、湖泊相、 河流相等,每种沉积相都有其独特的 岩石、构造、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特征。
反向层序
由下往上粒度逐渐变粗的层序。
进积层序
由侧向迁移和进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通常表现为向上变粗的层序。
退积层序
由侧向迁移和退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通常表现为向上变细的层序。
03 微相划分
微相定 义
微相是指沉积岩中,根据其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划分的最小 岩石单位,是沉积相研究中的基本单元。
微相的划分主要依据岩性、颜色、结构、构造、化石和地球 化学等特征进行。
生物遗迹
包括生物钻孔、生物扰动等,是生物活动对沉积 物的影响和改造。
沉积颜色
01
02
03
原始沉积颜色
指沉积物刚刚沉积时的颜 色。
氧化还原色
指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由 于环境变化而发生的颜色 变化。
暴露色
指沉积物被暴露在地表或 近地表时受到氧化、风化 等作用而形成的颜色。
沉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序
正向层序
由下往上粒度逐渐变细的层序。
河流的分类:山地河 流、平原河流、河口 三角洲等
河流沉积相的特征: 河床沉积、河岸沉积、 河漫滩沉积等
河流沉积物的形成与 搬运:水流作用、泥 石流作用等
海底环境与沉积相的关系
海底的分类
01
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等
海底沉积物的形成与搬运
储层裂缝的研究
储层裂缝的研究摘要:储层裂缝可以在沉积、压实固结、构造变形、剥蚀抬升、油气运移等沉积盆地演化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成机制。
任何地层和岩石都可以产生裂缝。
而这些裂缝正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空间,裂缝型油气藏油气产量占整个石油天然气产量的一半以上,是21 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储层裂缝的研究对我国油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裂缝类型划分裂缝类型是在大量野外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经过与邻区深井的取心资料和油气生产资料进行对比验证后总结得出来的。
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发现,岩体裂缝按其成因、分布特征、以及与主体构造的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可分为区域型、局部型和复合型3 大类型裂缝。
1.区域性构造裂缝区域构造裂缝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特别是走向)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裂缝,主要特征如下。
裂缝平直、穿层深、延伸长,垂直于层面或与岩层面呈大角度相交。
同一层面上的区域裂缝一般同时发育两组,它们切割岩层在层面上呈棋盘格子状,当岩层直立或倾角较高时,在剖面上呈阶梯状。
不同方位的区域裂缝的规模、密度等有所不同,同一组裂缝其发育程度基本相似,常呈等间距分布。
调查发现:同一露头上所观测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裂缝延伸方位比较一致性,但在不同观测点所测得的这类裂缝的初始产状却各不相同,如果直接作玫瑰花图,将看不出优势方位。
为此,将野外所测得的此类裂缝根据其所处的岩层产状进行赤平投影处理,求出其在岩层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产状(恢复产状) ,然后再作玫瑰花图,求出其优势方位,最后根据岩层在水平状态下裂缝的优势方位,求出裂缝形成时的主应力方位(表1) 。
结果表明:不同地方的区域裂缝在岩层水平时其延伸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单个裂缝的走向方位与平均值方位最大误差值不超过10°,一般小于5°。
在整个研究区共有4 组较稳定的区域构造裂缝,虽然在连续沉积的不同岩性的地层中,同一组区域构造裂缝的恢复产状(走向)不完全一致,但各组裂缝产状非常接近,其微小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岩性岩体的内摩擦角不同所致(表1) 。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严威 钟原 周刚 陈友莲 和源 王文之 李亚丁 陈曦 郗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风险探井JT1井在兼探下寒武统沧浪铺组过程中钻遇了孔隙型气层14.5 m,并在近期测试获得日产天然气51.62×104 m3的高产工业气流,标志着四川盆地沧浪铺组油气勘探首次战略突破,揭示出川中古隆起北斜坡沧浪铺组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前期对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勘探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及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围绕沧浪铺组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工作,这直接制约了该层系的勘探突破和发现。
为此,基于现有的钻测井、露头、地震等资料,结合大地构造背景,重建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岩相古地理,分析储层特征并预测川中北部地区储层发育区,最终探讨岩相古地理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盆地沧浪铺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
结果表明:①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将沧浪铺组划分为碳酸盐岩较为发育的沧一段及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的沧二段;②沧一段沉积期德阳—安岳裂陷槽已演变为棚内洼地,以其为界形成“西浊东清”的沉积格局,沧二段沉积期盆地周缘陆源物质进一步向盆地内输入,碳酸盐岩沉积相带向东迁移,盆地内演化为大面积的混积浅水陆棚环境;③储层主要发育在沧一段白云岩中,储集空间包括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等;④建立了优质储层地震响应模式,于川中北部射洪—公山庙地区预测出9个大型滩相储层发育区,合计面积达5 600 km2;⑤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古岩溶改造是沧浪铺组储层形成的两个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白云石化的颗粒滩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末期古岩溶使早期滩体储集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纪 沧浪铺组 岩相古地理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DOI: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0.04.003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features of the Lower Cambrian Canglangpu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their control on reservoir development Yan Wei, Zhong Yuan, Zhou Gang, Chen Youlian, He Yuan, Wang Wenzhi, Li Yading, Chen Xi, and Xi Che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Abstract: Dur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ower Cambrian Canglangpu Formation, JT1 well, a risk exploration well, encountered some porous gas layers with 14.5 in thickness. And high-yield industrial gas flow with 51.62×104 m3/d has been recently achieved after testing, making the first strategic breakthrough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which revealed that this formation in the north slope of central basin has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early stag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inian to Lower Paleozoic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central basin, bu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Canglangpu Formation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which might directly restrict its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and discovery. Therefore, based on drilling, well logging, outcrop, and seismic data,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the Lower Cambrian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with geotectonic background,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area in the north of central basin was predicted. Finally, the effect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n reservoir development was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xploration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according to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logic association, Canglangpu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Canglangpu 1 and Canglangpu 2 members mainly developed with carbonate rocks and clastic rocks, respectively;(2)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Canglangpu 1 Member, Deyang—Anyue rift trough had evolved into a intra-shelf depression, forming one sedimentary pattern of "turbid flow deposited in the west and clear water flow deposited in the east" with the rift trough as the boundary. Wherea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Canglangpu 2 Member, terrigenous materials from basin periphery were further imported into the basin, a carbonate sedimentary-facies belt migrated to the east, and the basin evolved into massive diamictic shallow-water shelf environment; (3) most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dolomite of Canglangpu 1 Member, and their space includes in-tragranular dissolved pore,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and intercrystalline dissolved pore; (4) a seismic response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high-quality reservoirs, and one belt developed with nine large shoal reservoir is predicted in Shehong—Gongshanmiao area in north part of central Sichuan, with a total area of 5 600 km2; and (5) both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condition and paleokarst reformation are the two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to form Canglangpu reservoirs, dolomitized granular shoal provides material basis for forming reservoirs, and paleokarst during late Caledonian period further improved reservoir capacity for the earlier granular shoal. Keywords: Sichuan Basin; Cambrian; Canglangpu Formation;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04—00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上产300亿立方米关键技术与应用”(编号:2016E—0602)。
二连盆地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
二连盆地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史原鹏;程晓东;姜伟;李林波;何春明;才博【摘要】二连盆地为多相湖盆沉积,沉积相带窄,储层沉积环境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现有储层改造都是针对单井设计,缺乏针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储层改造技术.为此,以二连盆地具有代表性的巴音都兰凹陷为例,通过分析沉积相带、微相储层特点和储层改造难点,提出了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该技术包括:为有效动用扇三角洲前缘水道相厚层,提出的厚层提高压开程度改造模式;为在浊积扇中扇辫状沟道储层控缝高、防嵌入,提出的低渗薄层控缝高压裂模式和变粒径支撑剂及中等砂比加砂施工方式;为解决近岸水下扇扇中水道相储层伤害问题,提出的白云质特低渗体积酸压与加砂压裂复合模式.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在巴音都兰凹陷应用25井次,压裂后平均增液2.1倍,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研究认为,该技术不仅可在二连盆地推广应用,也对同类中小断块沉积环境的油气藏改造具有借鉴价值.【期刊名称】《石油钻探技术》【年(卷),期】2018(046)003【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沉积环境;储层改造;体积压裂;巴音都兰凹陷;二连盆地【作者】史原鹏;程晓东;姜伟;李林波;何春明;才博【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北廊坊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1;TE357.2二连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古生界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界裂谷盆地,沉积地层以白垩系为主,盆地分割性强,由50多个凹陷组成,每一个凹陷都是一个独立的沉积单元,盆地沉积相带窄、储层沉积环境变化快,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1-3]。
《2024年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研究》范文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藏的开发与利用变得日益重要。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作为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层特性和渗流特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这类油藏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和渗流行为,对其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文旨在探讨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概述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是指具有微小裂缝、低渗透率和低饱和度的油藏。
其储层特性主要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高粘度等特点。
这种类型的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其开发和利用对满足能源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渗流特征研究1. 实验方法为了研究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本文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
实验室模拟实验主要包括对实际储层岩心的物性分析、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等基本参数的测量;数值模拟则主要应用于描述渗流过程中的多物理场耦合行为和流体的流动规律。
2. 渗流机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扩散作用、毛细管力、吸附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由于储层渗透率极低,流体的流动往往受限于孔隙和微裂缝的大小和形状。
同时,高粘度的原油也可能对渗流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地应力的变化和重力等也对渗流产生影响。
3. 渗流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渗流和动态饱和度变化等。
非线性渗流主要体现在流体流动的启动压力梯度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启动压力梯度;动态饱和度变化则表现为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产油量逐渐降低,而含水率逐渐升高。
这些特征都与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密切相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储层物理性质、流体性质和环境条件等。
其中,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对渗流的影响最为显著;流体的高粘度可能导致流动阻力增大;地应力的变化和重力等环境条件也会对渗流产生影响。
高邮凹陷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图 4方 解 石 胶 结颗 粒
图5石 英 次 生 加 大
(×1 0 - 0  ̄ 交光 )
(X3 0 交 光 ) 2  ̄-
二氧化 硅胶 结物是碎屑岩 中主要的胶结物类型 。石英加大部分 多 发育不 完全 ,少见环边状 。一些加大边呈现较规则的 晶形 ,一些被碳 酸盐 交代而不规 则。成岩早期的石英次生加大 由于其空间较大 ,加 大 边一般较 宽。成岩 后期由于大量的粒间孔隙 己被胶结物 占据 ,受胶结 物等形态 的限制 ,石英次生加大边只能充填剩余孔 隙,该种情况下 , 石英 次生加 大边缘 很不规则 ,常沿颗粒边缘呈耳状 、 不完全环带状 、 锯齿状等 ,加大边 一般较窄 。由于二氧化硅胶结物形成后一般不再受
3 储 层 成 岩 作 用
研究 区储层成岩作 用主要 是压实 、胶结 、交代作用 以及溶解 、溶
江苏油 田高邮 凹陷位于 苏北 盆地南部东 台坳陷 中部 ,南为通扬隆 起 , 接柘 垛低凸起与建湖隆起 相连 ,东起 白驹 凹陷 , 北 东南靠吴 堡低 凸起 与溱潼凹陷相连 ,西接菱塘 桥低凸起与金湖 凹陷相隔 , 东西 长约
平 均
小
阜 二段
阜段 一 阜 、段 一二
9 l4 0 1 9 I3 0 1
4 . 2}3 I9 1 8 4 I3i9 2 1 7
表 l 庄2 块 碎 屑 岩 中粘 土矿 物 类 型及 百 分 含 量 统 计 表 断
4 结语
( ) 断块阜 一段 、 二段储层 的成 分成熟 度和结构成熟度均 1 庄2 阜 较 高 ,一般 呈次棱 、次棱一 次圆状 ,分 选较好 , 圆较差 ;颗粒接触 磨 方式 以点一 线接 触为主 ;填 隙物主要 为粘土杂基和 灰质 、白云质胶结 物。 ( ) 究区储层 成岩作用 主要是压 实 、胶结 、交代作 用 以及溶 2 研 解 溶蚀作用等 。压实作 用明显 ,胶结作用 多表现为碳酸盐胶结 , 交 代现 象主要是方解石交代 碎屑组分 ,溶解作 用发育 ,易溶矿物被溶解 成粒 间孔和粒 内孔 , 土矿物多以晶体较粗 的 自生矿物形式充填在孔 粘 隙中 ,含量高 ,在油 田开发 中应适 当加入粘 土膨胀抑制剂 。
利用沉积微相成果指导老区剩余油挖潜
利用沉积微相成果指导老区剩余油挖潜X郭金兰,李升才,肖茸茸,韩 磊,刘永花,田 军(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地质研究所,河南濮阳 457000) 摘 要:针对文南油田注水开发老区投入开发时间长,一类主力层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状况,在老区开展沉积微相及相控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富集的一类相带侧翼及相带变差的区域,区域整体研究评价与局部精细解剖相结合,以小层沉积微相研究为重点,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工艺技术集成进行精细调整挖潜。
关键词:文南油田;沉积微相研究;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剩余油挖潜 中图分类号:T 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6—0145—021 概况文南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次级地堑内,是一个异常高压、高温、高气油比、低渗、高饱和的复杂断块油气藏。
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油藏埋藏深度2210~4000m 之间。
投入开发了9个断块区34个开发单元,动用含油面积64.4km 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8461.75×104t ,标定可采储量2024.34×104t ,标定采收率23.92%。
文南油田的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中、沙三上及沙二下亚段,主要沉积体系是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支河道及席状砂是其主要沉积微相。
其主要沉积特点:一是从下到上湖水深度由深变浅,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二是在本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比较发育。
2 沉积微相研究2.1 以沉积背景研究为基础,强化沉积微相区域整体研究一是通过东濮凹陷取芯井资料的分析研究,认清宏观物源方向和砂体展布变化规律,并确定各类沉积相模式。
根据东濮凹陷沙三-沙二段岩芯中砾石含量、分选、磨圆、重矿物等资料的研究,认为文南油田沙三中-沙二下段有3个主要物源:西部的胡状集物源、北部的毛岗物源和东部的前梨园物源。
二是强化宏观区域性研究,沉积微相研究模式由单一区块研究向整体区域研究发展,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规律性。
天环坳陷区沉积特点及成藏控制因素浅析——以环江油田长8油藏为例
天环坳陷区沉积特点及成藏控制因素浅析——以环江油田长8油藏为例刘军全;冷福;李晓;刘晓东【摘要】环江油田是天环坳陷区所发现的大型油田之一,其构造位置低,油层埋藏深,油藏隐蔽性较强,勘探开发难度较大.为了扩大开发规模,加快上产的速度,本文通过对本地区长8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长8储层具多物源的特点,在沉积体系上属西北方向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的沉积微相,沉积的方向性强,这是成藏的基本条件.与长8相邻的长7储层是主要的烃源岩,泥岩厚度大,是盆地西北部的坳陷中心.在构造史上,“早隆晚凹”的构造反转,是造成长8油藏得以运聚成藏的特殊条件.而基底断裂造成的裂缝对沟通油源至关重要.【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长8油藏;控制因素【作者】刘军全;冷福;李晓;刘晓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甘肃环县74570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甘肃环县74570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甘肃环县74570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甘肃环县7457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鄂尔多斯盆地按照构造演化史及现构造形态,可划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缘冲断带、天环坳陷带、伊陕斜坡带、晋西挠褶带6个一级构造单元[1]。
其中陕北斜坡以简单、平缓的西倾构造与三角洲前缘构成立体的配置,形成了以靖安、安塞、姬塬等油田为代表一批大油田,极大的推动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储量的快速增长。
紧邻它的天环坳陷带,在平面上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夹持于陕北斜坡和西缘断裂带之间,不仅受到了两大构造单元的影响,而且处在盆地的“锅底”,成油藏条件相对复杂,长期得不到开发者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展和油气开发逐渐向西延伸,在坳陷南部成功开发了镇泾、镇北等油田,说明了天环坳陷区也具备了油藏形成的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该地 区 青一 段沉 积微 相特 征 沉 积 环 境 和沉 积 相 与 沉 积 地层 石 油 的预 测 、 勘
表 2 20 0 9年常规压裂和转向压裂 对比
5 1 吴 起 长 2油 藏 物 性 差 , 之 开 发 时 间 长 现 已 进 . 加 入 高 含 水 开 发 阶 段 , 过 多 次 重 复 压 裂 后 , 于 温 经 由
能量要 保持 在 一定 的 范 围 。 5 3 转 向 压 裂 具 有 广 阔 的 发 展 前 景 , 不 断 的 在 油 . 要 田开 展 实践 性 研 究 , 单 井 从 投 产 到 开 发 中后 期 提 为
供 一种 全新 的 增产 , 注方 向 。 增
4 发 展 方 向
4 1 转 向 压 裂 在 新 井 投 产 中 的 可 行 性 分 析 .
作用 。
探 、 发 有 着 重 要 的 理 论 指 导 作 用 。 积 特 征 是 识 别 开 沉 岩 相 和 判 断岩 性 的重 要 依 据 , 别 岩 相 和 判 断 岩性 识 是 为 了能 准确 地 划 分 各 种 储 层 , 行 储 层 的 各 种地 进 质 评 价 。 过 该地 区的沉 积相 , 相 和 电性 特征 建立 通 微 的 对 应 关 系 , 但 可 以 为 判 断 沉 积 相 和 微 相 提 供 依 不 据 , 可 以对 储层 进行 综 合评 价 提供 参 考 , 且 也可 还 而
利 用 转 向 压 裂 可 以 形 成 多 裂 缝 的 特 点 , 新 井 在 投产 时尝 试形 成多 裂 缝 , 增 加油 井 的卸 油面 积 , 可 提 高单井 产 量 。 4 2 转 向 压 裂 与 分 层 作 业 联 合 .
转 向压裂 可 以针对 单层 及 薄夹 层储 层 进行 充分 改 造 , 封 隔 器分 层 压 裂 可 对多 层 进 行 一 次施 工改 而
度 , 力 等 环 境 条 件 的变 化 , 起 原有 裂 缝 失效 , 压 引 这 就 需要 考虑 压 开新 裂 缝 , 高 单 井产 能 。 提
52 转 向压 裂 有 其 独特 的优 势 , 过 它 在 吴起 长 2 . 通 油 藏 中 的应用 , 对剩 余 油研 究 的基 础 上 , 造 效果 在 改 幅 度 受 单井 地 层 条 件 的 影 响很 大 , 出 程 度 和地 层 采
咭 林 油 田位 于 松 辽 盆 地 南 部 , 般 为 低 孔 、 一 低 渗 、 压 , 层 多 为薄 层 和 薄 互 层裂 缝 性 岩 性 油 藏 , 低 储 对储 层进 行 压裂 改 造难 度较 大 。 了提 高单井 产 能 , 为 达 到 正 确 评 价 储 层 、 高 勘 探 开 发 的 目 的 , 提 出 加 提 应 强 地 层 改 造 。5 0 7 0成 像 测 井 技 术 是 近 年 来 迅 速 发 展 起 来 的高 新 测 井 技术 , 用声 、 响应 模 拟 成 图 像 。 利 电 通 过 图像 观 察 可 以 比 较 直 观 地 看 到 井 筒 所 在 地 层 的 地 质 结 构 , 然 裂 缝 和 钻 井 诱 导 的 人 工 裂 缝 另 外 , 天 还 可 以 观 察 到 构 造 、 积 微 相 分 布 、 性 特 征 、 理 沉 岩 层 发 育 状 况 , 些 对 于 指 导 压 裂 改 造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这
( ): ~ 5 . 1 55 8
以给 压裂 技术 提供 技 术支 持 。 2 沉 积 环 境 决 定 储 层 的 物 性 和 岩 性 变 化 该 研 究 目标 油 田 属 于 三 角 洲 前 缘 沉 积 相 带 , 砂 层 发 育 , 据 沉积 不 同可 分为 三 个主 要砂 体 : 水下 根 即 分 支 河 道 , 口砂 坝 和 席 状 砂 。 河 水 下 分 支 河 道 —— 砂 泥 交 互 , 缝 纵 向 不 均 匀 裂
相 特 征 进 行 研 究 , 成 了吉 林 油 田 不 同沉 积 微 相 的 储 层 压 裂 改 造 规 律 形
关 键 词 : 层 ; 性 油 藏 } 积 微 相 , 层 改 造 薄 岩 沉 储 中图 分类 号 : TE3 1 t 2 TE3 4 4 文 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6 7 8 (00 O 一O 8 一O 10- 91 21 ) 9 11 3
2 1 年第 9 00 期
内蒙 古 石 油 e _ Lr -
11 8
沉积微相特征在指导薄层裂缝性岩性油藏储层改造中的作用
刘 新 刚
( 中原油 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 究院 , 河南 濮 阳
摘
470) 50 1
要 : 文 通 过 在 吉 林 油 田 5 0 测 井 沉 积 微 相 识 别 技 术 的 应 用 , 薄 层 裂 缝 性 岩 性 油 藏 沉 积 微 本 70 对
5 4 转 向 压 裂 技 术 在 吴 起 长 2油 藏 应 用 成 功 证 明 , . 它 是 低渗 透 油 藏 高 含 水期 一种 有 效 的压 裂 技 术 , 值
得 推广 。
造 , 两 种 工 艺 进 行 联 合 作 业 , 分 改 造 复 杂 多 层 系 将 充 储 层 , 少 施工 工 序 , 低油 田改造 施工 成 本 。 减 降
4 3 转 向 压 裂 与 堵 水 联 合 作 业 . 通 过改 进堵 剂 , 其具 备长 期 封堵 能力 , 现对 使 实
[ 考 文献 ] 参 [ ] 王 道 富.鄂 尔 多 斯 盆 地 特 低 渗 透 油 田 开 发 1 [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0 7 M . 20. [ ] 李 凡 磊 , 志 海 , 更 新 , . 向 压 裂 技 术 在 2 张 刘 等 转 江 苏 油 田 的应 用 [] J .油 气 井 测 试 , 0 6, 5 2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