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理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2d9ae2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3.png)
第一部分一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衣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7380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d.png)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观察和推断,从而得出有关身体状况的信息。
中医把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的节律和强度: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脉搏的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是否有心律不齐等;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气血的充盈程度,如虚弱或过强等。
2. 脉搏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
比如,脉搏偏快表示阳气上升,脉搏偏慢表示阳气下降。
3. 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脉搏的宽窄、深浅等。
脉搏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肝脉偏弦表示肝气郁结,脾脉偏滑表示脾气虚弱等。
4. 脉搏的变化: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比如脉搏的变快或变慢、变强或变弱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总之,中医把脉原理是通过触摸、观察和推断脉搏的节律、强度、频率、形态和变化,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3b0c0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41.png)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https://img.taocdn.com/s3/m/1c95d5d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a.png)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中医脉象形成的原理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
气为阳。
血为阴。
气血的变化。
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起。
从阴阳始。
”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
中医的脉象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d152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9.png)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中医号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号脉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掌握号脉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号脉的原理。
中医号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通过气血贯通,脉搏是经络气血运行的表现。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号脉的原理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点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号脉的方法。
中医号脉的方法主要包括寻脉、听诊、问诊和望诊。
寻脉是通过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以感知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
听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脉搏声音,以了解脉搏的音响特点。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信息,以帮助判断脉搏的特点。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结合脉搏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这些方法是中医号脉的基本手段,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中医号脉的特点。
中医号脉有其独特的特点,包括细、滑、数、弦、涩、洪等。
细脉是指脉搏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的病证。
滑脉是指脉搏滑润有力,常见于气血充盛的病证。
数脉是指脉搏频数,常见于热病证。
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常见于肝郁证。
涩脉是指脉搏阻滞不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洪脉是指脉搏弦大有力,常见于实热证。
通过观察脉搏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证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中医号脉的应用。
中医号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号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医生进行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
同时,号脉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掌握号脉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中医号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其原理和方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号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把脉原理 (附图详细解秘)
![中医把脉原理 (附图详细解秘)](https://img.taocdn.com/s3/m/787bb3f8aef8941ea76e057b.png)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71d85e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9.png)
1.中医把脉原理?
答: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切脉时让病人取座位或者仰卧位,手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
脉诊通常采用浮取、中寻、重按的方法,对两侧寸口处的上、中、下六处进行诊脉,六处对应肝、心、脾、肺、肾不同的脏腑,而且在诊脉的时候,感受患者的脉位、脉率、脉长短、脉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等来进行判断疾病。
中医理论中,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主血脉,不难理解,因为现代医学当中,心脏也是循环系统重要的一个核心器官,脉搏跳动、血液输送都离不开心脏。
除此以外,中医还认为肺朝百脉,人体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静脉血,动脉的血液循环,最后都会聚集到肺脏,而寸口这个部位,正好就是中医诊脉位置。
脉诊是诊断疾病的四诊里的一种方式一种方式,应结合病人的其他方面的症状进行综合整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c427d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0.png)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它是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诊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脉象反映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通过经络系统来联系和调节的,而脉搏就是经络系统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肝脉弦细、脾脉弦滑、肾脉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二、脉象反映气血状况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脉搏就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是否正常。
例如,气虚脉细、血虚脉细弱、气滞脉弦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气血的状况。
三、脉象反映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人体自身的失调所致,而脉搏就是疾病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
例如,风寒感冒脉浮、湿热病脉滑、气血不足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诊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a48539f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1.png)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28脉分类比较表
![28脉分类比较表](https://img.taocdn.com/s3/m/d935183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4.png)
28脉分类比较表脉象在中医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身体脏腑的状况,也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28个常见脉象类型。
这些脉象类型可以被分为七个主要分类,每个分类下有不同的细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28个脉象分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1. 滑数类A. 逐数:脉象滑而紧实,有节律性。
B. 滑数:脉象滑而不紧,呈现流动性。
C. 滑数长:脉象滑而长,每分钟超过90次。
D. 滑数细:脉象滑而细,强度弱。
E. 滑数迟:脉象滑而迟钝,心率较慢。
2. 弦紧类A. 弦紧短:脉象弦紧,但节律性短。
B. 弦紧长:脉象弦紧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C. 弦紧迟:脉象弦紧,但迟钝。
3. 洪数类A. 洪数短:脉象洪大而紧实,但节律性短。
B. 洪数长:脉象洪大而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4. 弦细类A. 弦细短:脉象深弦而细,节律性短。
B. 弦细长:脉象深弦而细,每分钟超过90次。
5. 结代类A. 结代短:脉象有结代感,节律性短。
B. 结代长:脉象有结代感,每分钟超过90次。
6. 紧数类A. 紧数短:脉象紧而有力,但节律性短。
B. 紧数长:脉象紧而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7. 洪细类A. 洪细短:脉象洪大而细,节律性短。
B. 洪细长:脉象洪大而细,每分钟超过90次。
这些脉象分类不仅在中医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脉象的特点,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进展,进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当然,脉象分类只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总结起来,不同的脉象分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滑数类脉象主要与周身气血通畅与否有关;弦紧类脉象则与气虚、血瘀或痰火有关;洪数类脉象与阴盛、阴血亏损或阳气亢盛有关;弦细类脉象表示气虚、血虚、阴虚或阳盛;结代类脉象主要与气滞、痰火或瘀血有关;紧数类脉象则与气滞、痰火、瘀滞、寒凝或阴虚有关;洪细类脉象则与寒凝、血瘀、阴虚或湿热有关。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75399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1.png)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体内的病理信息和身体状况。
其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强度等,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的病理变化,并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和病统。
下面详细介绍中医把脉的原理和技巧。
一、中医把脉的原理:2.中医把脉主要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强度等特征,以及脉搏的位置、深浅、长度和宽窄等情况。
这些特征反映了人体经络的状况,进而反映了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二、中医把脉的技巧:1.慢、平、细、缓:把脉时,医生要以放松的状态进行,并把握慢、平、细、缓的节奏,以便更好地观察脉搏的特征。
过急、过重的握脉会影响到精确的判断。
2.先右后左:一般情况下,先把握左脉搏再把握右脉搏。
因为左脉搏反映心脏功能,右脉搏反映肝胆功能,所以右手先触摸左脉搏,再触摸右脉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
3.掌握节律和形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形态,如是否有规律、是否有快慢且有力、是否有颤动等。
正常的脉搏表现为节律规律、韵律有力、无颤动等,而异常表现可能与疾病有关。
4.观察脉搏的位置:要在把握脉搏的过程中注意脉搏的位置,确定脉搏是否正常。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脉搏位置在手腕部位的尺侧动脉和桡侧动脉,其他部位的脉搏是异常情况。
5.观察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脉搏的血液充盈程度和脉搏的力度,也是判断脉搏异常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深而有力的,如果脉搏过浅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6.掌握脉搏的长度和宽窄:脉搏的长度和宽窄反映了脉搏血流的状态。
脉搏长度一般应适中,过长或过短都可能是异常情况;脉搏宽窄一般应适中,过宽或过窄也可能与疾病有关。
通过以上技巧,医生可以准确地观察脉搏的特征,从而判断患者的病理变化和身体状况。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把脉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不能够简单地依赖于单一的脉搏特征来判断疾病,还需要结合其他的症状和体征来综合判断。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89515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7.png)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通过诊断脉象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进而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特点、临床意义和诊断方法。
一、28种脉象概述根据《脉经》的分类,脉象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紧、缓、芤、弦、濡、散、革、实、牢、虚、细、濡、促、代、洪、细微等28种。
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二、肺脉肺脉位于寸口,属于浮脉,具有轻按即触、散大无力的特点。
若肺脉异常,可能存在肺脏病变,如咳嗽、气喘等。
三、心脉心脉位于中指,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强大有力的特点。
若心脉异常,可能存在心脏病变,如心悸、胸闷等。
四、肝脉肝脉位于关部,属于弦脉,具有如悬弦之状、长而有力、柔和不紧的特点。
若肝脉异常,可能存在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变。
五、肾脉肾脉位于尺部,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细长而有力等特点。
若肾脉异常,可能存在肾虚、肾气不足等病变。
六、奇脉奇脉又称怪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脉象,具有沉细欲绝、似有似无的特点。
若出现奇脉,常提示病情危重或预后不良。
七、其他脉象除了以上常见的五种脉象,还有一些其他的脉象,如芤脉、洪脉等。
这些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
八、诊断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九、结论中医的28种脉象各具特点,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通过对脉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展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脉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中医学脉理
![中医学脉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d7577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f.png)
中医学脉理
中医学脉理,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
中医学按照一个人的身体机能的特征,结合脉搏来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将围绕脉理理论,从概念、分类、诊断等方面分步骤展开阐述。
一、概念
中医学的脉理理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脉搏与心、脾、肾、肝和肺等五个脏腑有密切关系,脉搏的变化反映着身体的脏腑功能及病理变化。
通过脉象的观察、摸诊,辨认脉搏的形态特点与规律,能准确地判断身体健康状况及患病状况。
二、分类
中医学根据脉象的规律、性质、数量、节律等方面对脉象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按脏腑分类:肝脉、心脉、脾脉、肺脉、肾脉等
2.按形态分类:浮脉、沉脉、细脉、数脉、滑脉等
3.按脉色分类:红脉、白脉、青脉等
4.按脉象节律分类:细脉、弦脉、滑脉、结脉、涩脉等
通过分类,不同的脉象可以有效地辨认出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诊断
中医学脉理理论可根据脉象的排布变化,反映出机体的某些疾病,进行医疗诊断。
比如通过对脉象的感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火旺盛、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
而且不同的病症,其脉象表现也会多少有所差异。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熟练掌握脉象的各个方面和分类,有助于更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学脉理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希望广大医生能够充分了解掌握脉象的相关知
识,把这一技能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医的脉象理义
![中医的脉象理义](https://img.taocdn.com/s3/m/364d0d0db52acfc789ebc99d.png)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倶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倶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着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倶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倶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中医把脉的原理简介
![中医把脉的原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ee250555acfa1c7aa00ccd3.png)
中医把脉的原理简介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祖祖辈辈凭借自己的努力,发明了一整套的看病方法。
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把脉的文化更是十分的伟大,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说一说这把脉的原理。
脉的简介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脉的学问1.中医学名词。
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
有浮、沉、迟、数(shu ò)等二十多种。
人有疾病,脉象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
2.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3.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4.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5.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6.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7.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中医学文化的精髓只用这几句话是不能够说明的。
在这呢,我只是讲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其它的还需要大家去钻研琢磨。
我们的祖先费尽心血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将他们发扬光大,世世流传。
脉象解析 中医
![脉象解析 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7ac0b00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a.png)
脉象解析中医脉象解析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体内脏腑的功能状况和病理变化。
以下是脉象解析的详细内容。
一、脉象解析的基本概念⑴脉象的含义脉象是指患者身体各部位的脉搏跳动的感觉。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数、缓、细、滑、坚、弦等不同类型。
⑵脉搏的检查方法脉搏的检查方法包括三部分:观察、触诊和听诊。
观察脉搏的形态、色泽和频率,触诊脉搏的硬度、屈伸度,听诊脉搏的声音等。
二、脉象的分类与特点根据中医理论,脉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疾病状态。
⑴浮脉浮脉是指脉搏跳动有力、频率快、触感躁动的脉象。
浮脉多见于外感病、阳虚、阴亢等疾病。
⑵沉脉沉脉是指脉搏跳动虚弱、频率慢、触感沉实的脉象。
沉脉多见于内伤病、虚证疾病等。
⑶数脉数脉是指脉搏跳动快速、频率加快的脉象。
数脉多见于实证疾病、热病等。
⑷缓脉缓脉是指脉搏跳动缓慢、频率减慢的脉象。
缓脉多见于虚证疾病、寒病等。
⑸细脉细脉是指脉搏跳动细弱、触感细滑的脉象。
细脉多见于气血亏虚、阳亢阴虚等疾病。
⑹滑脉滑脉是指脉搏跳动柔和、触感滑利的脉象。
滑脉多见于阴虚火旺、肝风内动等疾病。
⑺坚脉坚脉是指脉搏跳动有力、触感紧实的脉象。
坚脉多见于实证疾病、气滞血瘀等。
⑻弦脉弦脉是指脉搏跳动有力、触感有弹性的脉象。
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等疾病。
三、脉象解析与疾病诊断脉象解析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患者疾病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
⑴脉象解析原则脉象解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不同的脉象对应不同的疾病类型。
医生应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特点、病史和体征等信息,作出准确的诊断。
⑵脉象解析与常见疾病脉象解析对不同常见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作用。
以感冒为例,如果患者出现浮脉、数脉等脉象,可以初步判断为外感病。
四、脉象解析的局限性虽然脉象解析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脉象的解析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如舌诊、问诊等,才能作出最终的诊断。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cfbcd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7.png)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五行脉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变化来推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是基于五行学说而建立的一种脉诊方法。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元素也存在着相应的表现,即五脏。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五行脉象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五行脉理是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象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象主要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象:脉搏弦紧有力,节律均匀,如弦之有劲,代表肝脏功能正常。
2. 火脉象:脉搏滑数有力,节律快速,如弦之有滑,代表心脏功能正常。
3. 土脉象:脉搏沉缓有力,节律稳定,如鼓之有力,代表脾脏功能正常。
4. 金脉象:脉搏沉细有力,节律缓慢,如丝之有劲,代表肺脏功能正常。
5. 水脉象:脉搏沉弱有力,节律缓慢,如水之有劲,代表肾脏功能正常。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五脏功能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理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理主要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理:脉搏弦紧有力,代表肝郁气滞,可能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
2. 火脉理:脉搏滑数有力,代表心火旺盛,可能出现口干、口疮等症状。
3. 土脉理:脉搏沉缓有力,代表脾气虚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4. 金脉理:脉搏沉细有力,代表肺气不足,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5. 水脉理:脉搏沉弱有力,代表肾气亏虚,可能出现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通过分析脉理的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意图
迟 脉
老 牛 拉 车
浮 中 沉
一息
脉
一息
示意图
数
浮 中 沉
脉
Rapid pulse
快 如 骏 马
一息
脉
一息
示意图
促
脉 Running pulse
脉率较快
歇指无规律
脉象特点----数而时止 止无定数
主
病----阳盛实热 气滞血瘀 痰食停滞 脏气衰败
脉诊临床意义
1.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 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 2.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 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 3.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切 诊
总 按
切 诊
单 按
切 诊
错误的诊脉手法
切脉姿势1 切脉姿势1
切脉姿势2 切脉姿势2
脉诊的部位及其方法
• 部位: 部位: – “寸口脉法”即寸、关、尺三部 寸口脉法”即寸、 诊脉方法: 诊脉方法: – 中指定关法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 – 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 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快不慢,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 快不慢,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
示意图
浮
脉 Floating pulse
如 水 漂 木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脉象特点----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 主 病----表证 久病为虚阳外越 ----表证
沉
示意图
浮 中 沉
脉 Deep pulse
如 水 沉 石
脉象特点---脉象特点----举之不足 按之有余 ----举之不足 主 病----里证 有力里实 无力里虚 ----里证
虚脉类 应指无力 虚脉-举按无力,软而空豁 虚脉-举按无力, -气血两虚 细脉-脉细如线,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诸虚劳损, -气血俱虚,诸虚劳损,主湿 微脉-极细极软, 微脉-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阴阳气血诸虚, -阴阳气血诸虚,阳气暴脱 代脉-迟而中止, 代脉-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 -脏气衰微,风,痛,跌仆损伤 短脉-首尾俱短, 短脉-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常见病脉与主病
滑脉:往来滑利,应指圆滑, 滑脉:往来滑利,应指圆滑,如 珠走盘。主痰饮食滞实热。 珠走盘。主痰饮食滞实热。 涩脉:往来艰涩不畅, 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 主精亏血少,气滞血瘀。 竹。主精亏血少,气滞血瘀。 洪脉:脉来极大,壮如波涛汹涌, 洪脉:脉来极大,壮如波涛汹涌, 去势力减而衰。主邪热亢盛。 去势力减而衰。主邪热亢盛。 细脉:脉细如丝,应指明显。 细脉:脉细如丝,应指明显。主 诸虚劳损,湿证。 诸虚劳损,湿证。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类: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热证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滞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 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痛,惊 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常见病脉与主病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表证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主热证 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虚证 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主实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 • • • • • • • • • • • • • •
相兼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相兼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沉迟脉:主里寒证。 沉迟脉:主里寒证。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 病证。 病证。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胆上亢。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胆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 证。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脉诊小结
主痛—弦、紧、代、促 主痛 弦 主血瘀—涩 主血瘀 涩、结 主痰饮—滑 主痰饮 滑、涩、弦、促、结 主湿——细、缓、濡 主湿 细 主食积—滑 主食积 滑、促、涩、紧 脉律失常—促 脉律失常 促、结、代
祝同事们身体健康! 祝同事们身体健康!
脉症顺逆与从舍 1.脉症相应 脉症相应
实证,新病,暴病-阳脉, 实证,新病,暴病-阳脉,实脉 虚证,久病,缓病-阴脉, 虚证,久病,缓病-阴脉,虚脉
2.脉症不相应 脉症不相应
常用于寒热、 脉症的从舍-常用于寒热、虚实的真假 (1)症真脉假(1)症真脉假-舍脉从症 症真脉假 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胃肠燥热 脉沉迟-热结胃肠, 脉沉迟-热结胃肠,脉道不通 (2)症假脉真 症假脉真(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 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假寒 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真热
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寸关尺定位
高 骨 定 关 中 指 定 关
食 指 诊 寸 部
无 名 指 诊 尺 部
三、正常脉象
位----三部有脉 ----三部有脉 ----不快不慢 数----不快不慢 ----不大不小 形----不大不小 ----来去从容 势----来去从容 ----节律整齐 律----节律整齐 ----四时活动 变----四时活动
脉势
浮脉类: 脉位表浅,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 洪脉-脉来阔大,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 -热盛 濡脉濡脉-浮细而软无力 虚证, -虚证,湿证 散脉-浮大无力,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 元气耗散, -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 -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 亡血,失精, -亡血,失精,崩漏
实脉类: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举按皆大而有力实脉-举按皆大而有力-实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食,实热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诸痛, 弦脉 - 端直以长 , 如按琴弦 - 肝胆病 ,诸痛 , 痰 饮 紧脉-紧张有力,状如转索-寒证,痛证, 紧脉-紧张有力,状如转索-寒证,痛证,宿食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热证 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势-健康人, 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势-健康人,病进
沉脉类:脉位较深,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轻取不应,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伏脉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证, -邪闭,厥证,痛极 弱脉弱脉-极软而沉细 -气血两虚 牢脉牢脉-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 -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类: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寒证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缓脉-一息四至,脉来缓怠-脾虚,湿证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缓怠-脾虚,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
不浮不沉 一息四至 不长不短 和缓有力 没有歇止 相应变化
安徽中医学院护理学院
正常脉象
脉位-不浮不沉, 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 脉数-不快不慢, 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 脉势-从容和缓, 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脉形-不大不小, 脉形-不大不小,不滑不涩 脉律脉律-均匀无歇止
脉诊
常见病脉
中医脉理 中医脉理
——培训师: ——培训师:全锦钢 培训师
切脉
脉诊
脉的形成原理: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脉的形成原理: 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诊的临床意义: –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判断疾病的病位、 – 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诊脉方法
脉诊的概念与部位
寸口分候脏腑
《难经》 左手:心、 肝、 肾 难经》 左手: 小肠、 小肠、胆、膀胱 右手: 右手:肺、 脾、 肾 大肠、 大肠、胃、命门
脉诊方法
总按:三指平布, 总按:三指平布,同 时用力按脉。 时用力按脉。
指法: 指法:
单按: 1.布指:先定关位,后定寸尺分别用一指单 布指:先定关位, 单按: 布指 按一个脉象, 按一个脉象,重点体 2.单按与总按 单按与总按 会某一部脉象。 会某一部脉象。 3.举按寻 举按寻 “举”为轻手浮取 举 “按”为重手沉取 为用力不轻不重, “寻”为用力不轻不重,委屈求之
扁 鹊
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的分类 《内经》21脉 内经》 脉 《伤寒杂病论》26脉 伤寒杂病论》 脉
• 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浮脉类:---脉位表浅 脉位表浅,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较深,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缓脉、涩脉、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促脉、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虚脉类: 虚脉类:应指无力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类: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