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人文地理学-西北大学,赵荣、李连璞)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
赵荣的《人文地理学》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和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口、城市与乡村、经济活动等方面。
其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以及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
此外,人文地理学还涉及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最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协调人地关系、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笔记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作者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第2章人文地理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旅游地理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
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 r 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
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
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第一章:绪论一定义: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近代人文地理学: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3) 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
赵荣《人文地理学》 课件讲义
思考题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
研究趋向?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
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n 社会性 n 区域性 n 综合性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 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 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 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 文因研素究,地其理中区社域会就生要产剖方析式不和同社区会域经内济部制的度是最 基结本,的区因域素之。间人的文联地系理以学及的它社们会之性间还发突展出变地化反映 在的其制历约史关性系上。。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 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 区综域合特性征的以特及点条来件源的于研地究理,事区物域的划多分样的性理、论整体性。 人和文方地法理的学研是究从,地以域及的地角图度的去编研制究等人,文都现是象区的。这 些域人性文的现体象现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 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 认真细致地综合,从总体特性进行研究,注重各种 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 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洪 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 人类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近代 —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复习进程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人文地理第一章:绪论一定义: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近代人文地理学: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3) 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
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第三节
艾萨德把报偿矩阵标作π,它由报偿πij组成。i代 表行(i=A, B, C, D),j代表列(j=Ⅰ,Ⅱ,Ⅲ,Ⅳ)。 在报偿矩阵中,艾萨德提出了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事态j出现的可能性 (j=Ⅰ,Ⅱ, Ⅲ,Ⅳ)。 当0≤ ≤1,且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 i(i=A,B,C,D)的报偿值为:
总之,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是以 社会、心理和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 思想为基础的,这种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 心理图谱中的那些商店或商业街中选择出 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这个 商店或商业街的确定和不确定的期望,能 够引起反馈作用,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上述我们分析了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消费行为空间偏好 模型、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这些 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消费行为空间的有关规律,但是这些 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在对以上模型分析 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其公式如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来掌握本节课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树立起通过现象看本质的价值观, 要用科学的态度、事实求是,学会从整体出发。
【时间】
2课时
行为地理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空 间场所和优化问题,主要建立了人类 与环境相互作用空间模型、区位决策 行为模型、人口迁移空间模型、城市 生活行为空间模型、消费行为空间模 型等一系列反映人类行为区位选择的 模型
A3
A1
a11
A21
A2
a12 a22
A3 .
a13 a23 . .
.
. .
.
. .
Am
a1m a2m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熟悉历年真题是备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赵荣版《人文地理学》2021 考研真题库的相关内容。
一、名词解释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反映了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定性,通常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3、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
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等。
4、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他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取决于运费、劳动力、地租等因素。
在假设条件下,农业生产围绕城市呈同心圆分布,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圈层。
5、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单元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它可以是国家、州、省等不同层次的政治实体。
二、简答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其研究对象包括人口、聚落、文化、政治、经济等人文现象。
学科特性主要有:区域性,强调地理现象的地域差异;综合性,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人文现象的影响;社会性,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现象;历史性,研究人文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气候条件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往往人口较为密集。
12-行为地理
行为地理学
1、概念
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与行为科学之间新兴的边缘学科, 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 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感应地理学或知觉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以环境感应为核心来探讨人们的环境认知和 空间行为。其目的是:
第一,研究个人的知觉世界与个人现实行为之间的相
互关系; 第二,研究个人的知觉和客观的现实之间不一致的人
(2)影响因素
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于 人们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主要与个人的认识属性、 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因
素有关。
波特斯认为有三种环境,即现象环境(自然客体)、个 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和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
仰和意愿)。
索南费尔德提出对环境进行知觉的四个层次:地理层次 (环境)、作用层次(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知觉层
二、地理物象
1、地理物象的概念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 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行为决策形
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 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 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
(2)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特征 地理物象反映时代的自然形态与社会特征,与人 们所处的时代直接有关。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 发生着变化,因而地理物象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人
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相
应发生变化,所以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思想意识和哲学思想的变化与环境信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 购物活动是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购物活动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特征、 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 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一定的 影响。 •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购物动机 消费需求 消费类型 购物行为方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人文地理学 第十二章行为地理
•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 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 第一节 行为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行为地理学产生的原因 • 1、是理论和方法论建设的需要,解释现实世 界的有关问题。 • 2、学科交叉和渗透必然结果 • 3、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与产业软化密切相关。
第三节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 一、基本理论研究 • 1、行为空间 •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 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间接活动的 空间范围。 • 2、智能图 • 它是以个人的地理物象为基础,把人们物象环 境中的地物重现在空间环境的地图上。 • 构成智能图要素:线路、边缘、结节点、分区、 地方标志
2、人文主义行为方法论流派(人类论) 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空间及其 类型,重视个人行为价值,对人类行为 决策的影响主动反应,尤其是强调景观 研究,把景观变化与人类行为紧密地联 系起来,人尽量使自己行为感应环境。 • 代表人物:段义孚、戈尔德等 •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 研究人在环境中物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一般包 括6个过程: • 1、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它具 有以下特征: • (1)选择性 • (2)理解性 • (3)整体性 • (4)恒常性
• 3、社会因素 • 一些社会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消费者行为, 如文化因素 • 4、地理因素 • (1)各种自然地理因素从多方面影响消 费者行为 • (2)人文因素:地理区位、商业网点、 交通运输等对消费者影响。
第四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 行为矩阵模型
• 报偿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 普雷德 了美国史密斯(D.M.Smith)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 D.M.Smith 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 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力有关。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1P)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
美国约翰·劳维曾研究 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 邻境地区的迁移情况, 绘制了不同迁移类型的 分布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图。从图上可看出,几 乎所有类型迁移者的迁 移距离都不超过30km, 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迁 移受距离影响较小。这 表明迁移空间行为有随 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 律性,即迁移空间行为 的距离偏移。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A.Prid)详 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 工业区位的影响,发 展了美国史密斯 (D.M.Smith)的空 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 际理论,认为许多工 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 位上,这与企业家个 人行为因素,掌握信 息的数量和质量,以 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 关。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 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 映在人们头脑中的 形象(映象)。它 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当然, 地理物象与客观地 理环境并不完全一 致。英国学者格尔 德曾提出一个认知 体系(见图)。
格尔德提出的环境认知体系
二、地理物象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 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 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 行为。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 与行为空间(21P)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 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所以环境认知对人 类决策行为的影响比环境知觉更直接一步。 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 制。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 赵荣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答案)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第_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硏]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硏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硏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逬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硏]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善名学者。
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了 "地理学"(Geogr叩he )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硏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硏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坏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
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
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4坏境决走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坏境决定论是指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种思潮,它强调自然坏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坏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但其不足也是显然的,即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坏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
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人文地理学讲义赵荣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法、英、美、俄的人文地理学)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本章重点: (1)文化结构及文化的特点 (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及其比较 (3)文化区与文化扩散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主题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一、文化概念 二、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形式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文化适应)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 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景观 第四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本章重点: (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 一、集镇(具有与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集市) 二、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活动型村落、特殊类型) 第十一章 旅游地理 本章重点: (1)旅游的区域特征 (2)旅游动机与决策 (3)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及其类型 (4)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本章难点:旅游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 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二、大众旅游的发展 第二节 旅游的区域特征 一、客源地与目的地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 第三节 旅游动机与决策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旅游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 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旅游资源(概念、形成条件、特征) 二、旅游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国 家森林公园、 国家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 第五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四、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本章重点: (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行为空间及人类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 本章难点: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感觉、环境知觉、环境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交际与闲暇活动与空 间行为)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空间行为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三章 政治地理 本章重点: (1)政治地理要素与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2)国家权力要素与国家实力分析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终ppt课件
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 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 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 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 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 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 特性上的一致性。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 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 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 理具有奠基意义。
12. 因.人环口境迁移的的变时化间而形产式 生的刺激因素 2.居个住人历动史分机析变化产生的因素
随机方法
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
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
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人口与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人文地理学
电子教案
研制 赵 荣 李连璞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0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
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行为地理学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时间:2008-12-12 点击:1576教学目标:重点掌握环境知觉与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与行为,行为空间,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特征,行为矩阵等概念和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行为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过程。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人类的认识过程。
感觉:外界环境刺激,给人类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料,形成各种各样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把各方面的感觉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认识,即是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是对地理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与综合解释。
既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同时又反映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
认知:依赖于对环境(或地理客体)的感觉和知觉认识,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思考,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实质。
把以前已经识记过的形成感觉的刺激(即在感觉的基础上)再现于大脑的再认识。
认知及行为过程:感觉——知觉——认知——决策——行为二、地理物象1.概念: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所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
即地理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也就是大脑感应过的、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的图像。
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形成的基础,它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得到的具体形象。
因此它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1 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 研究主要方面: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人地关系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_第二版_赵荣_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①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②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索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 行为空间 •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 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 行为矩阵模型
• 报偿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 了美国史密斯(D. M. Smith)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 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 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 能力有关。
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 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 基础。 地理物象呈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地上是一个动机产生和决 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从心理图谱(mental map, 亦称意境地图)的分析入手。 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大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地描绘 出来,形成地理物象简图(或称空间图式),这种简图 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读性。
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W. Isard)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 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 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 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 环境知觉与认知 • 地理物象 • 物象评价与行为
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 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