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都匀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抢抓多项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市功能继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5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0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32.82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12.90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重3.1:45.9:51.0,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
表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4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地方财政收入814.04亿元,增长5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0.19亿元,增长23.4%。
其中,税收收入306.41亿元,增长23.6%;非税收入83.78亿元,增长2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
其中,食品类上涨4.8%,非食品类上涨2.1%;消费品类上涨3.4%,服务项目类上涨1.6%。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8%。
其中,轻工业品上涨0.9%,重工业品上涨6.9%;生产资料上涨6.6%,生活资料下降0.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8%。
表2: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全市企业总数17.56万户,比上年增加1.57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4.55万户。
个体工商户35.81万户。
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70万人,增加9.05万人。
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数75万人,增加4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8万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5.0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62万人。
2010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010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遵义市统计局(2011年3月20日)2010年,遵义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特大旱灾给经济社会带来的严峻形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落实国家“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三新一强”和“四大区域”等发展战略,努力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
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9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367.82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400.70万元,增长13.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比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1%,下降0.2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5%,上半年增长12.6%,前三季度增长13.4%,全年增长14.7%。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434.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3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5.50万人,净增加11.5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税收收入132.42亿元,增长23.3%;其中国税80.67亿元,增长18.6%;地税51.75亿元,增长31.6%。
二、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共实现增加值394.8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5%。
其中: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33.38万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8%;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165.52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0%;非公工业增加值141.5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81亿元,增长36.5%;非公建筑业增加值23.93亿元,占建筑全年油料产量19.08万吨,下降20.1%。
黔东南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东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6.7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4.11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2亿元,增长13.8%。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30.1%和45.3%。
黔东南州统计局黔东南调查队2011年3月23日2010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奋力克服后金融危机和旱灾的影响,各级各部门加强生产调度,积极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6.7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4.11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2亿元,增长13.8%。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30.1%和45.3%。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1.9%和46.9%。
全州人均生产总值7767元(按2009年末人口计算),按年末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000美元,约合1173美元。
据凯里市城市物价抽样调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
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5.3%;居住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下降3.2%;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8%。
1-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4%。
全年全州财税收入达到44.7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
2010年云南省统计公报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重重困难,大力推进“两强一堡”建设,团结拼搏,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72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2890.4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1.9:40.8调整为15.3:44.7:40.0。
全省人均GDP达到15749元(按年末汇率折合2378美元),比上年增长11. 6%。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931.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图1 2006-2010年云南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8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其中增值税完成112.78亿元,增长 15.6%;营业税237.26亿元,增长35.0%;企业所得税82.28亿元,增长26.0 %。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8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2.4%、21.6%、21.4%、63.6%和16.3%。
图2 2006-2010年云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3.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7%。
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1-2-28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1年2月24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减少24.6千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减少7.4千公顷。
2010遵义市统计公报
2010遵义市统计公报2010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21日来源:市统计局综合科市级统计公报2010年,遵义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特大旱灾和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全力落实国家“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三新一强”和“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
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9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367.82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400.70万元,增长13.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比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1%,下降0.2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5%,上半年增长12.6%,前三季度增长13.4%,全年增长14.7%。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2%;衣着价格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1.2%;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 3.3%;居住价格上涨1.1%。
表1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累计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百分点)103.3 3.3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1.6 1.6一、食品类指数108.2 8.21、粮食118.1 18.12、油脂102.6 2.63、肉禽及其制品105.1 5.14、蛋111.0 11.05、水产品111.4 11.46、菜115.2 15.2二、烟酒及用品102.2 2.2三、衣着99.9 -0.1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9.2 -0.8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98.8 -1.2六、交通和通信103.3 3.3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4 0.4 八、居住101.1 1.1年末全市就业人员434.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3万人。
2010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咸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咸宁市统计局2010年,是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最困难、最复杂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鄂南经济强市战略,努力构建咸宁在湖北的战略支点,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据初步计算,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20.33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58.2%,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增幅位居全省市州第3位;比“十五”末净增316.24亿元,5年年平均增长15.7%;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1%提高到3.3%,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100.9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241.96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177.39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4:39.6:34提高到19.4:46.5:34.1。
工业化进程加快。
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18.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2%,比2005年增长154.1%,5年年平均增长20.5%。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5.8%提高到42.1%,平均每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形势喜人。
2010年,全市100%的村通电,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99.9%的村通电话,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99.1%的村通沥青水泥公路,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50.4%的村通自来水,比2005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17家,比2007年78家增加39家,形成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有效地带动农村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批优质产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实施中央、省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州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州生产总值160987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4700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476670万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501万元,增长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2%,比上年下降1.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9.61%,上升0.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77%,上升1.7个百分点。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52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3%。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61.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3%。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下降0.5个百分点。
年末人口城镇化率为39%,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1556万元,比上年增长9%。
其中,农业总产值262746万元,增长4.9%;林业总产值407800万元,增长10.7%;畜牧业总产值57153万元,增长5.4%;渔业总产值18494万元,增长8.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5363万元,增长2.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33.55万亩,比上年增长5.7%。
其中,稻谷面积66.96万亩,增长0.8%;玉米面积59.69万亩,增长10.5%。
油料种植面积2.87万亩,增长0.5%。
蔬菜种植面积18.85万亩,增长21.1%。
甘蔗种植面积20.04万亩,下降6.3%。
年末茶叶面积73.11万亩,比上年末增长2.4%;水果面积23.82万亩,增长10.6%。
主要农产品中,粮食、甘蔗、茶叶、水果、蔬菜产量保持增长。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重重困难,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全省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态势,农业大灾之年保增长,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消费需求旺盛,对外贸易恢复强劲增长势头,金融运行良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除CPI指标外,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云南“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达到7220.14亿元,同比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2606.04亿元,增长14.7%,建筑业增加值617.89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90.40亿元,增长11.5%。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44.7︰40.0。
人均GDP达到15749元,比上年增长11.6%。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创造增加值2931.38亿元,占全省GDP 的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粮食生产大旱之年再夺丰收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场“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的攻坚战,在小春作物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650万吨,实现连续8年增产。
初步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21亿元,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896亿元,增长3%,林业产值208亿元,增长7%,牧业产值588亿元,增长8%,渔业产值45亿元,增长10%,农业服务业产值63亿元,增长5%。
农业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对GDP的贡献为15.3%。
主要农产品生产再获丰收。
2010年全省蔬菜产量1243.24万吨,增长0.4%,烤烟产量95.99万吨,增长9.0%,油料产量37.60万,甘蔗产量1739.69万吨,茶叶19.72万吨,增长7.8%,橡胶产量32.96万吨,增长10.5%,水果产量360.33万吨,增长5.1%,鲜切花产量60.50亿枝,增长8.0%。
201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
201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45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0.3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800.06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1516.87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2163.58亿元,增长12.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1.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2%。
图1 2006-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7%、39.2%和47.1%。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个和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
图2 2009及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二、农 业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8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3.95万公顷(4559.25万亩),增长1.8%;油料种植面积52.91万公顷(793.65万亩),增长3.1%;蔬菜种植面积64.79万公顷(971.85万亩),增长4.7%。
年末,果园面积15.18万公顷(227.70万亩),比上年增长7.8%;茶园面积16.72万公顷(250.80万亩),增长26.5%。
主要农产品中,茶叶、中药材、蔬菜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4.8%、22.5%和11.6%。
受旱灾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4.8%,油料作物产量减产23.3%。
大理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理白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特大干旱的严峻挑战,以创优争先为契机,科学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善民生为核心,抗旱救灾为重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全力以赴抗大旱、保民生、促发展。
全州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8.3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6亿元,增长11.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0%,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6%,上升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4%,下降0.9个百分点。
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43.9%。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8%。
表1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单位:%年末全州就业人员219.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31.02万人,比上年减少1.55万人,第二产业 36.22万人,增加2.89万人,第三产业51.90万人,增加3.49万人。
年末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 。
二、农业2010年末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8.6万千瓦。
拥有拖拉机31466台。
耕整机18688台(套)。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2175台。
联合收割机233台。
全年完成机耕机耙面积232万亩,机收面积20.3万亩。
全州农业总产值实现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种植业产值88.6亿元,增长8.0%,林业产值20.0亿元,增长30.0%,畜牧业产值78.2亿元,增长11.3%,渔业产值5.0亿元,增长22.0%。
黄冈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5.6亿元,增长5.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幼儿园517所,在园幼儿12.49万人;小学1192所,在校学生54.63万人;普通中学346所,在校学生52.6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3所,在校学生10.87万人;大学4所,在校大学生4.6万人。
渔业总产值49.01亿元,增长6.4%。水产品产量40.73万吨,增长7.2%,再创历史新高。特色水产品小龙虾养殖势头强劲,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40.5万亩,总产量4万吨,增长5.3%。
农业用电量24.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56%;化肥施用量49.68万吨,增长5.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林业总产值10.73亿元,增长13.7%。当年人工造林面积1.05万公顷,下降33.8%;零星植树2160万株,增长33.8%,木材采伐量15.71万立方米,增长8.7%。
畜牧业总产值117亿元,增长12.5%.肉类产量48.87万吨,增产5.76万吨,增长13.4%,其中猪肉产量31.68万吨,增长7%;禽蛋产量25.4万吨,增产3.86万吨,增长16.9%;生猪出栏435.31万头,增长11.6%;牛出栏36.85万头,增长47.82%;山羊出栏55.81万只,增长15.9%;家禽出笼6650.5万只,增长15%。猪、牛、羊存栏分别为367.66万头、76.95万头、49.3万只,分别增长56.44%、3.1%、3.7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3.5%,增幅比上年高2.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9%、居住类上涨4.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2%,衣着服装类价格下降0.6%。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10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0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阳市统计局2011年3月10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特大旱灾,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省委省政府支持贵阳加快发展动员大会精神,攻坚克难,全力冲刺,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稳定投资增长为主线,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总体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2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7.10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456.95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607.76亿元,增长14.3%。
三次产业结构为5.1:40.7:54.2。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9%,食品类价格上涨6.3%。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2%。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食品6.3烟酒及用品2.5衣着-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2.3交通和通讯-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2居住2.6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8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蔬菜播种面积8.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9%;烤烟播种面积1.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1%。
全年粮食产量63.05万吨,减产1.6%。
2010年滁州市统计公报
2010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滁州市统计局2011年3月25日2010年,全市人民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三大战略”、“双超”和“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巩固国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95.6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增幅为"十一五"时期最高年增长水平,同时也是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为"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十一五"年均增幅12.5%,比"十五"时期年平均水平高6.6个百分点。
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42.01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205.22亿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比为21.3:49.2:29.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5.5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23.2万人,减少0.5万人;第二产业73.5万人,增加7.0万人;第三产业68.8万人,增加6.2万人。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6.7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上升0.3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
完成了省“十一五”企业改革规划中我市最后105户企业改革。
新组建滁州广播电视台和市演艺公司。
基层医改全面推开,实行了药品销售零差率。
探索园区合作共建,达成20多个共建协议,宁滁高新园等13个合作园已开工建设。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运行在141.8~152.7之间,处于较为景气和较强景气状态;企业景气指数运行在145.6~152.5之间,处于较强景气状态;工业企业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景气指数全年呈现前高后低处于较为景气和较重不景气区间。
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黔西南州统计局2010年5 月4日2010年,全州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州生产总值324.52 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0亿元,增长6.1 %;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4亿元,增长17.6 %;第三产业增加值143.07 亿元,增长14.7%。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8.1:37.0:44.9调整为17.5:38.4:44.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65648公顷,比上年增加880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36278公顷,比上年增加1039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8609公顷,增加740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680公顷,减少2934公顷;烟叶种植面积18118公顷,增加95公顷;蔬菜、瓜类种植面积45768公顷,增加3974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00.4万吨,比上年减少11.4万吨,减产10.2%;油料产量1.48万吨,减产58.2%;糖料产量36.99万吨,减产20.0%,烤烟产量4.03万吨,减产2.6%。
全年肉类总产量14.79万吨,比上年增长3.7%。
其中,猪肉增长3.9%、牛肉增长3.0%、羊肉增长5.6%。
全年水产品产量2.87万吨,增长12.1%。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产品销售率达到99.0%。
[整理]2010年都匀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南州: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56亿元,同比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完成54.46亿元,同比增长23.82%。
都匀市: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完成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51%,是2005年的2.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4636元,比上年增长7.91%,五年累计增长64.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627元,比上年增长13.38%,五年累计增长50.44%。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14.3:38.8:46.9调整为2010年的9:34.3:56.7。
2010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五年年均增长7.54%。
粮食总产量达12.87万吨,连续五年获丰收。
2010年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达94亿元、69.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9%和23.37%,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9%和29.42%。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比2005年翻一番。
商品房销售总面积五年累计206.5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4.16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62%和233.5%。
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34亿元,是2005年的14.05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是2005年的2.69倍。
2010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预计达2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7.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2010年预计达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3%,五年累计增长310.35%;五年投资累计214.5亿元罗甸县:2010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14亿元,工业总产值13.6亿元,财政总收入3.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7元平塘县: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6.98亿元,是“十五”末的2.35倍,年均增长12.68%。
黔东南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东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6.7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4.11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2亿元,增长13.8%。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30.1%和45.3%。
黔东南州统计局黔东南调查队2011年3月23日2010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奋力克服后金融危机和旱灾的影响,各级各部门加强生产调度,积极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6.7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4.11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2亿元,增长13.8%。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30.1%和45.3%。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1.9%和46.9%。
全州人均生产总值7767元(按2009年末人口计算),按年末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000美元,约合1173美元。
据凯里市城市物价抽样调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
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5.3%;居住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下降3.2%;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8%。
1-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4%。
全年全州财税收入达到44.7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
绵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绵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灾后重建决胜之年,全市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和科技城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奋力推进“三个加快”,灾后重建取得伟大胜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综合综合经济发展提速、结构向好。
2010年,全市实现GDP960.2亿元,增长15.3%,比2009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6.4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8.27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5.46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7.3:48.8:33.9,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0.7亿元,增长19.3%,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6.2%,拉动GDP增长1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物价普遍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4%,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上涨幅度较大的是:食品类上涨6.4%,居住类上涨5.0%。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0.1%。
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5.0%。
企业家信心回升。
2010年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1.5点,比上年上升21.8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41.9点,比上年上升15.4点。
科技城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科技城范围实现GDP604.9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3.7亿元,增长24.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8亿元,增长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5亿元,增长20%,新三城建设稳步推进。
二、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3.2亿元,增长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南州: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56亿元,同比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完成54.46亿元,同比增长23.82%。
都匀市: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5年翻一番;
财政总收入完成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51%,是2005年的2.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4636元,比上年增长7.91%,五年累计增长64.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627元,比上年增长13.38%,五年累计增长50.44%。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14.3:38.8:46.9调整为2010年的9:34.3:56.7。
2010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五年年均增长7.54%。
粮食总产量达12.87万吨,连续五年获丰收。
2010年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达94亿元、69.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9%和23.37%,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9%和29.42%。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比2005年翻一番。
商品房销售总面积五年累计206.5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4.16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62%和233.5%。
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34亿元,是2005年的14.05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是2005年的2.69倍。
2010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预计达2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7.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2010年预计达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3%,五年累计增长310.35%;五年投资累计214.5亿元
罗甸县:
2010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14亿元,工业总产值13.6亿元,财政总收入3.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7元
平塘县:
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6.98亿元,是“十五”末的2.35倍,年均增长12.68%。
财政总收入完成1.36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22.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6.7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亿元,年均增长21.18%。
工业总产值完成4.89亿元,年均增长21.5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28元,较“十五”末净增1669元,年均增长14.28%。
福泉市: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4.23亿元,年均增长13.54%;财政总收入完成6.6亿元,年均增长25.98%。
预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5.5亿元,年均增长14.1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8元,年均增长16.13%。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亿元,年均增长20.18%。
“十一五”期末,预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19.5亿元,年均增长26.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亿元,年均增长38.1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14937元,年均增长16.17%。
瓮安县:
2010年财政收入完成5.82亿。
龙里:2010年财政收入完成3.65亿
惠水县:
2010年28.9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由2005年的1946元升至2010年的3712元;
全县工业总产值去年达到37.5亿元,年均增长25.6%;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累计完成财政收入9.45亿元,较“十五”增收5.16亿元;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综合收入这10.8亿元;民生质量显著提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7万人。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达到39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6.97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6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69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8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中2.39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