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三课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3)(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3)(无答案) 新人教版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波斯]萨迪
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英]蒲柏
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英国谚语
【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
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
(选自《明史·张溥传》)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顷立就( 2)日沃汤数次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7.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拓展提升】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后记】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第一层(第2段),写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译讲并背诵2、3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小黑板出示)
能够正确译讲并背诵2、3自然段。

二、回顾旧知,了解学情(出示自学指导一)
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先齐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

1、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2、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能正确译讲课文(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2自然段,结合书下面的注解练习翻译此段,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这些段落。

四、三读课文,巩固词句义(出示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第2段,连起来将全段进行翻译,并识记重点字词意思。

检查是否还有不能明白的词句的意思,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4分钟后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

1、生按自学指导三进行自学。

2、检查学生理解识记情况,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句的意思。

五、当堂训练,背诵课文
我们已经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相信背诵的任务大家也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下面请大家背诵课文,7分钟后比谁能够当堂背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在背诵基础上试着默写此段。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复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复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积累成语。

学习过程:环节一:复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下列习题,试完成情况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一.疑难妙句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3、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4、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6、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2)唐雎为什么要这样说?7、从《唐雎不辱使命》中,你学到了什么?18.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环节二: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15分钟)(试正确率加分,全部正确每人加3分,其它酌情加分)环节三:《战国策》里的成语脍炙人口,请写出6个,并写出各自的含义。

(10分钟)(试学生的完成情况酌情加分)附录: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新人教版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知识链接】作者及作品简介: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根据一些纵横家及门徒的著述,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编辑。

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约240年。

内容主要是记载当时谋臣测试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所记人物复杂,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唐雎、鲁仲连;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生动。

《战国策》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缟.素()怫.然()免冠.()韩傀.()休祲.()王僚.()以头抢.地()2.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合作探究】4.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5.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6.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7.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8.唐雎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积攒常见的文言字词;2、通过对话剖析人物形象;3、学习唐雎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字词及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明确教学目的三、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四、解说字、词、句五、汇总重点词语的用法1、因2、其3、以六、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七、由学生复述课文八、分角色朗诵课文,领会人物的性格九、思考、讨论问习题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想想秦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2、文中的“三怒”各有什么详细表现?你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的“怒”更厉害?3、秦王如果不改变主意,唐雎会怎么做?为什么?4、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十、课堂练习篇二教学目的:1.积攒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浏览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战国策》的语言格调。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精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精确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重点:1.相熟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中国历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就想用坑骗的伎俩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绝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赏析人物的对话描写。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型文言文精读课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读准课文中的词语:唐雎(jū)怫然(fú)抢地(qiāng)韩傀(guī)休祲(jìn)跣(xiǎn)缟素(ɡǎo)色挠(náo)3.疏通文义。

参看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划出不懂得词语。

4.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5.《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线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抢地()韩傀()休祲()跣()缟素()色挠()2.作者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

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

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文体知识。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2.《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计划要点计划.docx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计划要点计划.docx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二、基础知识(一 )字( 1)唐睢不 rǔ ____使命(2)秦王怫 ___然怒( 3)免冠徒跣 ____( 4)以头 qiāng ____地( 5)休祲 ____降于天( 6)天下缟 ___素( 7)秦王色 nao ____( 8)hui ____ 星袭月(二)词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安放)(2)轻寡人与(“与”通“欤” ,语气词“吗” )(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4)寡人谕矣(“谕”同“喻” ,明白,懂得)2、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亡”)3、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经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经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7.秦王色(古:屈服。

今:地抓)8.跪而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或凋落)9.以地耳(古:撞。

今:)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

今:因)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予。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好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好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记并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熟记课文: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3. 翻译理解: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使命和其英雄品质。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唐雎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讲解。

六、教学目标1. 深入分析《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形象,理解其英雄气概。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唐雎的故事中汲取启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学重点1. 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理解其英雄气概。

2. 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八、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唐雎的英雄气概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九、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形象分析:深入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讨论其英雄气概的表现。

3. 修辞分析: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唐雎的故事中汲取启示,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5. 分享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唐雎的故事中汲取启示,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担当。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一、故事梗概唐雎原来是邯郸的市井小人,他因为孔子称赞他的聪明才智,于是希望能为国家效劳。

当时,国家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战争,国君秦孝公下令寻找能够化解战争的智者。

秦孝公在听说唐雎的名字之后,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他对唐雎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和稀泥将军,国家就任命你为丞相,并赏赐你一块五亩土地。

唐雎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开始了他的旅程。

他四处奔走,上山下海,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一个和稀泥将军。

和稀泥将军非常聪明,他知道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实现和平,于是他答应帮助唐雎解决问题。

唐雎回到国家,将和稀泥将军的智慧传授给秦孝公。

秦孝公非常高兴,赏赐给唐雎五亩良田,并任命他为丞相。

从此以后,唐雎帮助秦孝公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秦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战争。

2.主要人物(1)唐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才智的人。

(2)秦孝公:秦国的君王,他希望能够找到和稀泥将军。

(3)和稀泥将军:一个聪明智慧的将军,能够化解战争。

3.故事情节(1)唐雎接受秦孝公的挑战,四处寻找和稀泥将军。

(2)唐雎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和稀泥将军并将他的智慧传授给秦孝公。

(3)秦孝公赏赐给唐雎五亩良田,并任命他为丞相。

(4)唐雎帮助秦孝公取得胜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4.主题思想(1)聪明才智:唐雎通过智慧和毅力找到了和稀泥将军,为国家寻求和平做出了贡献。

(2)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奉献:唐雎不辞辛劳地四处寻找和稀泥将军,目的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3)不辱使命:唐雎完成了秦孝公交给他的任务,并帮助秦国取得了胜利。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唐雎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故事讲解讲解唐雎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唐雎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奉献的精神以及他对使命的忠诚。

3.知识点讲解讲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一课时)新人教版班级:姓名:检查签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复习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2、复习文中重难点句子,复习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环节一、熟练朗读课文,复习作者及写作背景。

(8分钟)(学生朗读相关资料,教师进行补充后抽测重点知识,回答正确的加1分)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补充材料】《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作者末年 , 是一部史书。

“不辱使命”的意思是: 环节二:熟记重点文言知识。

(10分钟)(学生熟记重点文言知识,先自行背诵,再组内互背,视背诵完成情况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

)环节三:进行文言知识的强化训练,完成检测题。

(20分钟)(小组互评,完成质量高的小组加10分)(1)请读准下列字的字音弗()雎()怫()跣()抢()傀()祲()缟()挠()谕()(2)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通)2.仓.鹰(通)(3)词语解释不辱.使命易.安陵其许.寡人大王加惠..甚善.弗.敢易.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非若是..也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布衣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休祲缟素..色挠挠谢.之寡人谕.矣徒以..有先生也(4)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最新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好

最新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好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设计人:黄欣审定人:九年级备课组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策》。

(2)要求学生会读下列字:弗雎怫跣抢傀祲缟挠谕。

(3)掌握下列文言词语:辱.易.许.加惠..善.因使..错.广.逆.轻.虽.怫然..怒抢.士.休祲挠谢.谕.2.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逐字逐句疏通课文。

(3)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3.情感目标:(1)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2)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复习重点:实词的含义的掌握;复习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1课时整体把握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文章结构1(第1节):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2(第2、3节):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A、(第2节):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B、(第3节):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3、(第4节)、唐雎胜利。

精彩回放与拓展一.朗读课本注①和补充材料,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补充材料】《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西汉末年刘向,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三课时) 新人教版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三课时) 新人教版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三课时)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完成中考真题演练。

2、继续巩固记忆重点知识。

学习过程:环节一:完成中考真题演练。

(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下列习题,试完成情况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予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元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皆以.美于徐公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D.陈胜、吴广乃谋.曰/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2.选出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须补出的一句。

(3分)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

B.上使(之)外将兵。

C.天下苦(于)秦久矣。

D.失期,法皆斩(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等死,死国可乎?翻译: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答:5.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原因:启示:【二】重点段落阅读:(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翻译句子: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2、概括这段的内容。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过程:环节一:朗读课文,熟记课文重点文言词语意思。

(15分钟)(学生认真朗读,然后抽号上台背诵,视熟练程度加分,满分为10分)环节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第二层(第3段),写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4、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环节三:课文内容探究(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1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2、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蒙自中学周春婷课堂目标《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表达作用。

※能将简易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浅显文言文,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综合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据此,制定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如下: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理解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2、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分析语段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并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重难点: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分析、评价语段内容。

教学方法:归类法、检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堂目标。

直接导入,出示课堂目标。

二、夯基固本(一)文学常识1、刘向(约前77——前6),西汉末年的经学家、文学家。

2、《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西汉末年刘向整理、校订,依国别编成体系,共分十二策,合为三十三篇,始定名为《战国策》。

其主要内容记载战国时期两百多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

(二)积累重点文言词语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②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③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④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⑤寡人谕.矣:通“喻”,明白、懂得2、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这样;今转折连词)②“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③“岂直五百里哉”(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④“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⑤“秦王色挠”(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⑥“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3、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派遣动词,出使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②徒:亦免冠徒.跣动词,光着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③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介词,把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①介词,凭借②介词,因为④于:受地于.先王介词,从唐雎使于.秦介词,到4、词类活用①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②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③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④且秦灭韩亡.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三)重点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学案(第三课时)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完成中考真题演练。

2、继续巩固记忆重点知识。

学习过程:
环节一:完成中考真题演练。

(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下列习题,试完成情况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予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元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2.选出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须补出的一句。

(3分)
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

B.上使(之)外将兵。

C.天下苦(于)秦久矣。

D.失期,法皆斩(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等死,死国可乎?翻译:
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
答:
5.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原因:
启示:
【二】重点段落阅读:
(一)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翻译句子: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2、概括这段的内容。

1
3、文中最能表现陈涉“鸿鹄之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正是因为陈涉有“鸿鹄之志”,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也从此揭开了人民反抗斗争的序幕。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理想和志向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翻译句子: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时得出“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第一句连用四个“死”,有什么作用?
(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尉辱之,以激怒其众。

都尉笞广。

尉箭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乃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皆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翻译“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从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看出他的什么思想认识?
3、段文字是写起义开始的情形,请你写出其中的几个步骤。

4、用原文回答问题
2
(1)戍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原因是什么?
(2)吴广是如何“怒众”的?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陈胜的认识。

你从他身上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四)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翻译句子: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有哪几条?
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在思想、组织、行动纲领方面存在许多欠缺,同时他们在准备过程中还明显地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从哪些方面可看出呢?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环节二: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15分钟)(试正确率加分,全部正确每人加3分,其它酌情加分)
环节三:对记忆不够牢固的知识点再次熟读,强化记忆。

(10分钟)(试学生的认真程度酌情加分)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