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环境变化及物源特征
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变迁
大型动物绝灭,物种多样性降低
由于人口增长和农业活动,大量森林、草原为人工景观取代,因为自然景观日益细小和分散化,许多动物因为失去了生存条件,相继在黄土高原地区灭绝。
直至近代黄土高原尚有虎、豹、熊、狼等大、中型食肉动物的活动,但是随着残存的森林逐渐为农田取代,森林斑块日益破碎、廊道中断,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和遗传多样性交流的中断,老虎、熊业已在黄土高原地区绝灭,豹、狼等只零星的分布在一些深山区,形成了少数缺乏遗传交流的孤立的种群,也处于困境之中。上述动物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灭绝与濒危直接造成这些物种在中国的种群被分割成相互孤立的东北和南方两个种群,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城市建设,森林严重破坏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时期时代晚期就出现了原始城市的雏形,自西周至五代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中央政府以及北方割据政权长期建都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长安和洛阳,长安有13朝古都之称、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称。同时由于战乱,都城屡毁屡建,特别是秦、汉、隋、唐四朝大修长安(咸阳)城,宫殿、城市建设无疑需要砍伐大量森林,杜牧《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河流含沙量增加,湿地面积减小
河流含沙量的增加是水土流失的必然结果。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一直如同现在一样高,也不总是呈上升趋势,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根据历史文献,黄土高原很多地区曾经有过清水河流。 湿地的消失给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以巨大的影响,首先湿地生物群落主要是鱼类和水鸟减少了,同时黄土高原北部干旱地区的湿地一旦干涸,就很容易沙化,湿地旁生长的古代森林也消失了。Fra bibliotek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荒凉寂寥的黄土高原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
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
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
基本介绍•中文名: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中国北纬34~45°地区•海拔:海拔2000米以下•最大厚度:180~300米•分布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起始时间:258万年前简介,黄土的岩性特征,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简介据考察,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
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并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平方公里。
堆积始于距今258万年前,现今沉积仍在进行。
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
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0.25毫米的颗粒极少。
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
化学成分以SiO 2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Al 2O 3、CaO;再次为Fe 2O 3、MgO、K 2O、Na 2O、FeO 、TiO 2和MnO 等。
分布上,从西向东SiO 2、Fe 2O 3、MnO的含量逐渐增加,FeO、CaO、K 2O的含量逐渐减少。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
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古气候意义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古气候意义
黄土,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
对于黄土的研究,对了解我国古气候有重大意义。
黄土分布于中国北方、西北等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特有地貌现象。
它形成于晚新生代以来的第三纪时期,经历了长时间的风蚀、自然迁移和沉积作用,呈现出黄色的颜色,故被称为“黄土” 。
黄土结构层不明显,粘土和枯草层分界模糊,
如同不同质地土壤的混合物,深浅不一,纵横交错。
黄土无论在地球科学还是器物考古学上,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黄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文化演变、古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等信息。
在古气候方面,黄土在我国古气候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黄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过程,记录了当时环境变化的各种气候信息,所以被誉为“地球气候变化的生物地层学”。
黄土蕴藏着大量有关古气候及年代信息,可以为气候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且还可以指导我国西北地区的农耕和水利开发。
黄土上沉积了各种枯草和旧土壤残留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和结构都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
黄土的深度、粘度和含铁量等指标,也可以反映出当地气候变迁和土壤抵抗风蚀能力的变化。
此外,黄土还蕴藏着许多有关人类活动的资料,如土层中发现的文物、器物,皆可以反映出古人民的生活特点、农耕方式、战争历史以及其他诸多信息。
综上所述,黄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特有地貌现象,对了解我国古气候和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把握黄土研究现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我们对古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助于改进我国西北地区的农耕和水利开发模式,以及保护这片独特的自然资源。
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
2003 年8 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ol. 23 ,No. 3 第23 卷第3 期MA RIN E GEOLO GY & QUA TERNA R Y GEOLO GY Aug. ,2003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李小强1 ,安芷生1 ,周杰1 ,高会军2 ,赵宏丽1(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75 ; 2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西安710054)摘要:全新世高分辨率的黄土2古土壤孢粉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证据。
现代遥感数据显示黄土高原主要塬区为农业型生态环境,植被以旱作农作物为主,已无原生植被生长。
最近12 000 aBP 以来耀县剖面的孢粉记录显示,黄土高原南缘塬区植被经历了干草原—湿润性草原—干草原—湿润草原—草原5 个阶段, 表明在黄土高原南缘降水较丰富的半湿润地区,塬区植被仍以草原植被为主,无森林生长。
渭南姜村、洛川和富县等塬区剖面的孢粉记录也显示出,全新世以来,即使在全新世高温期水分较现在丰沛的时期,黄土高原塬区植被仍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并无森林生长。
关键词:孢粉记录;塬面;草原植被;全新世;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 P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21492 (2003) 0320109206黄土2古土壤的高分辨率孢粉研究,可以恢复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状况,为黄土高原未来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植被重建提供直接的生物学证据,也为“山川秀美工程”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黄土高原(图1) 位于33°43′~40°16′N、100°45′~114°33′E ,总面积约414 ³105 km2 ,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 年平均气温212 ~15 ℃, 年降水量150 ~700 mm ,气温和降水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由于黄土性疏松,富含钙质,易溶解于水,经流水长期侵蚀,在地域广阔的黄土高原形成了特殊的地貌,其主体是以塬、梁、峁与其间的沟谷组成。
“黄土”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黄土”的颜色有哪些变化?一、干燥状态下的黄土颜色干燥状态下的黄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黄色调,这是因为黄土中含有较高比例的黄铁矿物质。
黄铁矿是一种常见的氧化铁矿物,它的颜色呈现出金黄色至褐黄色的范围。
在黄土中,黄铁矿的颗粒和颜色较为稳定,使得干燥的黄土整体呈现出明亮的黄色。
二、湿润状态下的黄土颜色当黄土受到湿气或水分的侵蚀和浸润后,其颜色会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湿润状态下的黄土会变得更加深沉,呈现出深黄色或土黄色。
这是因为湿润状态下黄土中的微观孔隙被水分填满,使得颜色更加饱满和浓郁。
同时,湿润状态下的黄土还可能呈现出一些褐色、灰色等变化,这是由于潮湿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转变。
三、酸碱性环境对黄土颜色的影响黄土的颜色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酸碱性环境。
酸性环境下,黄土中的黄铁矿物质会发生溶解和转化,使得黄土呈现出灰白色或淡黄色。
碱性环境下,黄土中的黄铁矿物质会被还原,呈现出深黄色到褐黄色。
这种对环境酸碱度的敏感性是黄土颜色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氧化还原反应对黄土颜色的影响黄土中的黄铁矿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当黄铁矿物质受到氧化作用时,黄土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而在还原条件下,黄铁矿物质发生还原反应,黄土的颜色则较为暗淡或呈现出灰色。
这种氧化还原反应对黄土颜色的反应速度和程度与黄铁矿物质的含量和结构有关。
综上所述,黄土的颜色在不同状态和环境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从干燥状态到湿润状态,黄土的颜色从明亮的黄色变为深沉的黄色;在酸碱性环境和氧化还原反应中,黄土的颜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黄土的颜色变化不仅与其特有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密切相关,还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研究黄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环境变化的记录,黄土的颜色变化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线索。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东南部,是中国乃至全球的著名干旱地区之一,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是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山地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代表。
因此,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研究对全球变化研究、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罗布泊湖心TPD<sub>3</sub>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剖面沉积物AMS<sup>14</sup>C定年的基础上,依据晚更新世孢粉组合特征,结合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罗布泊气候与环境变化序列,初步讨论了研究区6.9<sup>1</sup>3.5ka cal.aB.P.气候与环境变化。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建立了TPD<sub>3</sub>剖面(0<sup>2</sup>.2m)的气候变化时间序列:6.9<sup>1</sup>3.5ka cal.aB.P.。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可能为区域水分湿度;第二主成分可能为海拔高度;第三主成分可能为太阳光的相对强弱;第四主成分可能为当地的水分湿度。
(3)晚更新世以来罗布泊地区孢粉组成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最高可达93.6%,主要成分为蒿、藜,禾本植物花粉次之;木本植物花粉相对较少,总体低于20.3%,主要为麻黄、云杉、白刺等;蕨类孢子小于1.26%。
该区晚更新世以来植被类型变化不大。
(4)根据剖面孢粉组合特征,重建气候及环境演化序列如下:始终处于干旱背景没有变,在干旱背景的基础上有一系列冷暖干湿变化。
主要演化阶段分为三个:13.5<sup>1</sup>1.3ka cal.aB.P.为干旱期,且干旱趋势在逐步加剧;11.3<sup>8</sup>.3kacal.aB.P.为暖湿润期,且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8.3<sup>6</sup>.9kacal.aB.P.为暖湿润,且相对11.3<sup>8</sup>.3kacal.aB.P.更加温暖湿润。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_土壤物质来源研究_杨一鸣
收稿日期:2004-10-20; 修订日期:2004-10-27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02069);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重点学科基金(04002) 作者简介:杨一鸣(197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
E -mail :yyiming2004@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研究杨一鸣,黄春长,庞奖励(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
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
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的对比,揭示了它们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分属于不同的风成系统。
淮河上游地区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粉沙,实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物。
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其粗颗粒粉尘产生和搬运堆积的动力是东北风。
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期粉尘是近源粗颗粒堆积,堆积速率可达18.6cm /ka ,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2.3倍。
关键词:淮河上游;风成黄土;土壤;全新世中图分类号:S151;P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1-0043-04 中国的黄土是过去全球变化良好的信息载体,前人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1-3],但对于淮河上游地区黄土短时间尺度的研究甚少。
本文通过对河南新郑黄土—古土壤剖面的高分辨率研究,揭示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1 研究地点和剖面地层的划分研究地点(图1)位于淮河上游颖河的支流双洎河谷,这里的河谷阶地呈现出典型的黄土景观。
选取的剖面(PLG )位于新郑市境内,属于双洎河第三级阶地。
该阶地黄土覆盖厚度超过10m ,属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黄河泛滥平原全新世沙尘暴活动的历史记录_以颖河上游一典型剖面为例
15. 4% ,极细砂 ( 63 ~125 μm )平均含量为 23. 5% ,粗
粉砂 ( 16 ~63 μm ) 平均含量为 38. 5% , 细粉砂 ( 4 ~ 16 μm )平均含量为 14. 6% ,粘粒 ( < 4 μm )平均含量 为 6. 9% 。L0 ( 25 ~75 cm )中粗砂平均含量为 0. 9% , 细砂平均含量为 15. 1% ,极细砂平均含量为 25. 3% ,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 39. 8% , 细粉砂平均含量为 12. 5% ,粘粒平均含量为 6. 4% 。 S0 ( 75 ~165 cm ) 中粗 砂平均含量为 0. 3% ,细砂平均含量为 6. 0% ,极细砂 平均含量为 14. 0%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 46. 9% ,细粉 砂平均含量为 22. 1% , 粘粒平均含量为 10. 7% 。LT ( 165 ~200 cm ) 中粗砂平均含量为 0. 2% , 细砂平均 含量为 4. 9% , 极细砂平均含量为 16. 9% , 粗粉砂平 均含量为 50. 5% ,细粉砂平均含量为 19. 5% ,粘粒平
146
沉 积 学 报 第 26 卷
于 15. 6% ~50. 4%之间 ,平均为 26. 5% 。极细砂 ( 63 ~125 μm )含量变化于 11. 7% ~28. 8%之间 ,平均为 18. 3% 。粘粒 ( < 4 μm ) 含量变化于 5. 6% ~13. 3% 之间 ,平均为 8. 3% 。 2. 2. 2 剖面各层粒度分布特征 现将 GDZ剖面各层粒度分析结果绘制百分含量 图 (图 4 ) ,可看出该剖面不同层位粒度分布具有如下 特征 : TS ( 0 ~25 cm )中粗砂 ( 250 ~1 000 μm ) 平均含 量为 1. 2% , 细 砂 ( 125 ~ 250 μm ) 平 均 含 量 为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迁,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古气候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元素迁移除;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从陕西省林业厅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在迅速扩大;1999年以来,延安市退耕还林882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5%,林草覆盖率由42.9%提高到57.9%;。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摘要:本探究利用位于新疆罗布泊核心区的两个钻孔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系统地探究了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地区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特征和环境意义。
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主要以针叶树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反映出较为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晚更新世中期,由于气候变暖、湖泊水位上升等因素,湿生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湖泊四周地区湿度增加;晚更新世晚期,西风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加等因素导致草本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暖和而潮湿。
探究结果为深度熟识罗布泊地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气候演化和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参考。
关键词:晚更新世;全新世;罗布泊;孢粉组合;环境变化1.引言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干旱区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
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极干旱和极高温,降水量极少,年均温度超过20℃。
受限于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本探究选取位于罗布泊核心区的两个钻孔剖面,利用孢粉分析方法,对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地区的沉积物中孢粉组合和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度探究。
2.样品和方法本探究选取了罗布泊地区两个不同位置的钻孔剖面,接受标准方法进行采集和制备样品,再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孢粉鉴定和计数。
最后,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结果3.1 晚更新世早期孢粉组合特征晚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主要以针叶树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反映出较为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
其中,松属(Pinus)和云杉属(Picea)的花粉丰度较高,分别占总花粉数的25%和12%。
草本植物花粉主要以黄囊苔草属(Artemisia)和蒿属(Artemisia)为主,分别占总花粉数的35%和24%。
此外,还检测到了一些水生和湿生植物花粉,如藻类和蕨类植物花粉,但丰度较低。
3.2 晚更新世中期孢粉组合特征由于气候变暖、湖泊水位上升等因素,晚更新世中期,湿生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湖泊四周地区湿度增加。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经纬度:北纬40°左右气候:基本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夏季多暴雨),可能会有少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黄土高原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土质: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风力方面不是很清楚但黄土高原是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坡的地貌情况总体情况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分区论述山地区黄土高原西部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海拔3000-40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
黄土高原中部的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关中盆地北侧的北山等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
六盘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西两侧地貌差异较大,是黄土高原中西部之间-条重要的地形界线。
河南省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概述
引 言
全新 世亦 称为 冰后 期 , 第 四纪 的第 二个 世 , 是 通 常把 新仙 女 木 事 件 ( D 事 件 ) 束 的 时 间 ( 1 5 Y. 结 1 . k . . 作 为 全新 世 的开 始 。 。 新 世最 典 型 的 特 aB P ) 。全
征 是 气 候 迅 速 变 暖 , 般 根 据 气 候 环 境 的 变 化 , 将 一 可
B. . P 和4. —3 0 k . . 为 界 限 0 . a B P 作 。
暖 , 比中全新世 气 温 稍 低 , 水 有 所增 加 , 但 降 中部 及 其 周边地 区 气候 仍较 干燥 。 昭 宸 等 在研 究 了包 孔 括 黄河 中下 游地 区丰 富 的孢 粉 资料和 生物遗 存后 认 为, 在距今 10 0 9 0 0 0 - 0 0a期 间 , 中平 原 、 关 汾河 下 游
为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 , 国 的 新 石 器 文 化 正 中
是 与全 新 世 同步 发 生 的 。 以河 南 省 为 代 表 的 中
原 地 区 , 我 国新 石 器 文 化 的 重 要 起 源 地 。 研 究 河 是 南 地 区 全 新 世 以来 环 境 演 变 历 史 , 为 探 究 华 夏 文 可
新 仙女 木事 件结 束后 , 新世 开始 , 期 主要 以 全 早 气 温 波 动 上 升 为 主 要 特 征 。 一 时 期 河 南 省 季 风 环 这 流 相 比 晚 更 新 世 而 言 , 南 季 风 势 力 加 强 , 候 稍 东 气
BP ; . . 全新世 晚期 , 年代 为3 0 k . . . aB P 以来 。 每一 时 期 气候 环境 变化 都有 其 独 特 的特 征 。 于 各 阶段 的 关
“黄土”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黄土”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一、地质背景介绍黄土,又称壤土、黏土,是我国土地中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独特的地理分布而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了解黄土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土地资源。
二、黄土的形成过程1. 岩石风化阶段:黄土的形成始于岩石的风化。
当岩石表面暴露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经历了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变化对岩石的风化起着重要作用。
2. 侵蚀与运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岩石破碎成颗粒,并在水力的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水流中的悬浮颗粒不断碰撞和磨损,逐渐变得更加细小。
3. 沉积阶段:随着水流的减速,黄土颗粒逐渐沉积在沉积盆地中。
在这个过程中,黄土颗粒被分层,形成了厚度不一的沉积层。
由于沉积层的不断积累,黄土的厚度逐渐增加。
4. 成壤过程:黄土形成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演化,逐渐形成壤土。
壤土是黄土与有机物、微生物等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黄土逐渐富含养分,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
三、黄土地质特征1. 颜色特征:黄土的颜色一般呈黄褐色或灰黄色。
其颜色有时还会受到其产地的气候和岩石成分的影响。
2. 颗粒特征:黄土的颗粒大小比较均匀,多呈细砂状。
颗粒的形态多呈块状或颗粒状,表面具有颗粒间的结壳现象。
3. 成分特征:黄土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其中石英含量较高,可以达到60%-80%。
四、黄土的地理分布黄土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黄土的形成和发展。
黄土地区地势较高,水流速度大,更容易形成黄土。
五、黄土的意义与价值黄土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黄土可以作为土壤的基础,为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其次,黄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抗旱性,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
此外,黄土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的制作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综上所述,黄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岩石的风化到土壤的形成,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地质和化学变化。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状况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状况黄土高原是全球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中国人民的世代居住之地。
然而,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状况进行探讨。
1.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的土地水盈余小,侵蚀严重,物种多样性低,以及土地退化加速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是世界上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紧张、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沟壑纵横等特点使其面临日益加剧的生态系统衰退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为30.8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一半。
同时,黄土高原的土地退化也非常严重。
植被丧失严重,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50%-70%。
而且,由于河流断流、干旱少雨等原因,该地区的灌溉和水资源使用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 黄土高原社会现状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贫困地区,黄土高原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据了解,2019年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贫困发生率超过20%。
同时,由于许多居民依赖于农业和畜牧业生计,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导致了这些业务的逐渐萎缩,失去了许多人的工作机会。
3. 黄土高原的治理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问题,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地沙漠化。
其次,政府加强了黄土高原地区对水资源的保护,通过修建大坝、拦河堰等方式来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
此外,还实施了“草原禁牧还草”计划,以保护黄土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4. 黄土高原未来的发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脆弱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并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同时协调促进经济发展,确保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录
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
录
晚更新世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期,昆仑山区黄土沉积是重要的地质记录。
通过对黄土沉积中的不同粒度、元素和矿物的分析,可以重建出当时的气候环境。
研究表明,在晚更新世时期,昆仑山区气候变化剧烈,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
其中,寒冷期主要集中在约13万年前至11万年前,期间山区的环境呈现出干燥、寒冷的特征,沉积物中富含黏土和粉砂。
而在对应的暖期,约11万年前至10.5万年前,昆仑山区则出现了湿润的环境,沉积物中砂粒含量增加,黄土层逐渐减少。
同时,黄土沉积中的矿物和元素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气候变化。
例如,在寒冷期出现的富含碳酸钙的黏土层就可能是受到了强烈的干旱气候和高温的影响,导致地表水分流失,而在暖期出现的富含长石矿物的沉积层,则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
综上所述,昆仑山区黄土沉积提供了重要的古气候环境记录,为研究晚更新世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南方更新世红土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物源研究
中国南方更新世红土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物源研究在近2.6 Ma以来,第四纪以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为特征,伴随着全球海平面的升降旋回、人类的出现和进化、现代生物的演化及近现代地质地貌的形成,对如今的地球环境格局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及区域气候相应研究成为了当今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
第四纪期间,以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主导的“新构造运动”造就了我国“西高东低”的三大阶地地理格局,由此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得古季风形成、季风环流逐渐增强。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模式从早第三纪的行星风系逐步发展为与第四纪非常相似的现代季风环流,中亚内陆的干旱化与季风活动的共同作用,使得风成物质在中国内陆的堆积、黄土高原开始形成。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第四纪沉积物,黄土-古土壤沉积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沉积连续、层序完整,精确记录了第四纪多旋回的古气候环境信息,与深海氧同位素所解释的第四纪全球变化新十分吻合,与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并列成为研究全球第四纪变化的三大支柱。
近年来,有关风成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成因、物源、分布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东亚季风演化、中亚内陆干旱化进程等重大古环境变化时间的研究,为构筑全球第四纪气候演化框架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与西北部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相对应,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珠江流域作为第四纪季风气候响应的敏感地区,其区域内广泛发育着第四纪红土沉积物,是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受第四纪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特征沉积物。
其分布、成因、来源及理化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的发展、东亚季风系统的建立及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纬度效应有着潜在的耦合关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季风三角”南缘,是中国北方黄土-古土壤沉积物与南方红土的“交锋地带”,红土发育模式、风成黄土“南侵”边界及沉积物来源与东亚冬-夏季风盛衰变化耦合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全面。
同时,第四纪特别是更新世以来中国南方湿热气候导致的强化学风化作用,使得红土的原始沉积学信息在成土过程中被显著改变。
黄土颜色,成分,构造,结构,胶结物,鉴定特征
黄土颜色,成分,构造,结构,胶结物,鉴定特征说实话黄土这个东西,特征挺有意思的。
我观察了好久了,现在就跟你们说说我发现的一些特征。
先说说这黄土的颜色吧,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想到那种土黄色。
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哦,它也不是单一的一种黄,有的地方颜色深一点,有点像是那种烤焦了一点点的面包的颜色,暗黄暗黄的;还有的地方呢,颜色稍微浅一点,就像那种刚收割完的小麦的颜色,浅浅的黄。
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因为光照不一样才导致颜色有差异呢。
但是后来我观察发现,可能跟土里所含物质的比例也有关系。
让我想想这个物质比例的问题啊,我还不是特别确定。
比如说,感觉颜色深一些的黄土好像有机物含量多一点似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感觉,我还没确凿的证据。
再说说黄土的成分吧,这可复杂了。
黄土里有石英是肯定的,石英这东西我感觉就像黄土里的小骨头,支撑着整个土体的框架。
还有长石,它呢有点像一群小助手,和石英一起组合起来。
当然还有黏土矿物,那黏土矿物就像是面粉一样,把其他颗粒粘连在一起。
但除此之外,肯定还有好多其他的微量元素之类的,这个我就不是特别清楚了。
说说构造吧,我观察黄土的时候发现,它有的时候是一层一层的,就像三明治一样。
这一层和那一层之间有细微的区别,也许是沉积的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在不同时间沉淀的结果吧。
我曾经就看到一块黄土的标本,颜色深浅相间的分层特别明显,当时我还想这是不是记录了当时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呢。
说到结构,黄土是比较松散的。
你把它捏在手里,能感觉到颗粒的存在,不是那种细密紧实的土,就像沙子一样,不过颗粒比沙子稍微小一点。
它这种松散的结构可能跟它的颗粒之间的连接有关系。
这就不得不说到胶结物了,这胶结物就像胶水似的,但是黄土里面的胶水显然不怎么黏。
感觉是有一些盐之类的物质充当胶结物,像碳酸钙一类的,只是量不多,所以颗粒之间并不紧密相连。
鉴定黄土的特征呢,除了颜色上面的特点,它那种独特的松散结构也很关键。
你拿它跟其他的土比较,一摸就能感觉出来。
河南邙山晚更新世黄土的环境记录
河南邙山晚更新世黄土的环境记录蒋复初;王书兵;傅建利;王燕【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3(023)006【摘要】@@ 数十年来,黄土高原的古环境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重大进展,但对其东南部的研究却相对较薄弱.位于黄土高原东南边缘的邙山塬因受气候、构造等营力的交互作用而发育巨厚的黄土地层,记录了东亚古环境演变的详细信息.笔者近年来对邙山黄土地层进行了深入研究,以黄土高原经典的洛川剖面为参照,对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北邙乡刘沟村的赵下峪剖面进行了详细划分.邙山黄土S10以上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达172.1 m,其中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厚15.7 m,末次冰期L1黄土厚 77.3 m,是由早冰阶L1LL1黄土、间冰阶L1SS1古土壤和晚冰阶L1LL2黄土组成的复合黄土,分别厚41.6,13.2和22.5 m.【总页数】1页(P702-702)【作者】蒋复初;王书兵;傅建利;王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相关文献】1.西峰晚更新世黄土剖面高分辨元素记录 [J], 易惟熙2.陕西关中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特征及其记录的古环境变迁 [J], 雷祥义;岳乐平3.郑州邙山桃花峪高分辨率晚更新世黄土地层 [J], 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4.河南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环境变化及物源特征 [J], 王兆夺;黄春长;周亚利;庞奖励;查小春;郭永强5.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录 [J], 赵秀锋;郭东信;黄以职;张宇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豫中黄土地区全新世土壤剖面成壤环境变化研究
地层 深度( cm) 样品数
Site
Depth
Sample
磁 化 率(×10- 8SI)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范围
平均值
烧 失 量(%) Loss- on- ignition
范围
平均值
CaCO3(%) Percentages of CaCO3
范围
平均值
<0.005mm(%) Clay content
表 1 河南新郑 GDZ 剖面磁化率、烧失量、粘粒、CaCO3 统计分析表
Table 1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percentages of CaCO3, loss- on- ignition and clay content in the Holocene loess- palaeosoil at GDZ site, in Xingzhen, Henan province
GDZ 剖 面 的 年 代 是 通 过 与 其 它 全 新 世 黄 土 —古 土壤剖面进行对比获得的。马兰黄土 L1 的顶界年龄, 为全新世开始时间, 即 11500a B.P.。以古土壤层 S0 底 界年龄作为全新世大暖期开始时间, 为 8500a B.P.。以 全新世古土壤 S0 与晚全新世黄土 L0 的界线作为晚全 新世环境恶化开始的时间, 为 3100a B.P.。
0.89 ̄1.12
1.02
7.76 ̄11.0
8.72
13
49.8 ̄72
58.96 1.89 ̄3.01 2.34
0.1 ̄2.2
1.55
6.95- 10.4
8.07
22
85.1 ̄125.7 109.62 2.27 ̄3.5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6月,第24卷,第3期,380-389页June 2018,Vol.24,No.3,pp.380-389高校地质学报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17-12-01;修回日期:2018-01-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GK.201704013)联合资助作者简介:王兆夺,男,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自然地理学专业;E -mail:joedonwang@*通讯作者:黄春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 -mail:cchuang@河南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环境变化及物源特征王兆夺,黄春长*,周亚利,庞奖励,查小春,郭永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710119摘要:基于河南新郑县的一套完整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格大张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75个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在地层深度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
结果认为,从格大张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三个沉积端元,端元1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作用动力特征,夏季风的强弱引起的温湿变化造成相应时期内沉积物的古土壤化的强弱;端元2可能指示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沙尘暴沉积动力作用特征,代表了典型风成黄土的粗颗粒组分特征;端元3粒级组分更粗,代表了更强搬运动力条件,应属于东北风搬运黄泛平原粗颗粒而来的近源沉积物,距今3100a 以来尤为显著。
根据小波分析结果,认为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周期性特点。
端元分析法在指示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很好地反映晚更新世以来各动力变化特征。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识别各端元组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根据目前状态推断未来可能的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粒度;端元分析;小波分析中图分类号:P64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18)03-0380-10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Prove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ess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Henan ProvinceWANG Zhaoduo ,HUANG Chunchang *,ZHOU Yali ,PANG Jiangli,ZHA Xiaochun ,GUO Yongqiang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Geography Education,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 710119,ChinaAbstract:End -member analysis (EMA)was performed on particle size data collected from 75samples from the continuous Late Pleistocene -Holocene Gedazhang (GDZ)loess -palaeosol profile in Xinzheng,Henan Province.Wavelet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for the EMs in the time domai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EMs can be separated from sediment particle sizes in the GDZ profile.EM2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dynamic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with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aused by the summer monsoon resulting in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EM2appears to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dynamic effects of dust storm accumulation controlled by the northwesterly monsoon,and contains typical components of aeolian loess.EM3contains coarse -grained components that are indicative of strong transporting forces and proximal sediment sources influenced by northeasterly winds from the Yellow River flood plain,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since 3100a.Results of wavelet analysis show that each EM has different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The EMA method is effective in indicating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 source characteristics.The combine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M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dynamics and canalso derive sedimentary dynamic change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wavelet analysis method provides important results in termsof cyclic features and trends of dynamics change in particle size within each EM.DOI:10.16108/j.issn1006-7493.2017135王兆夺等:河南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环境变化及物源特征3期中国黄土高原是第四纪研究的主要载体,早期有学者就黄土成因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刘东生为代表的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系统工作(刘东生等,1962,1966,1978, 1985,2009;安芷生等,1990,1994,1998;丁仲礼等, 1989,1991,1999),为黄土风成论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已被学界广泛认可。
黄土古土壤序列在沉积过程中所蕴含的地球化学、磁化率、粒度等理化指标信息,承载着丰富的全球气候变化信息(陈骏等,1996,1997,2001;An et al.,1990,1991;王晓勇等,2003),并和冰川、深海沉积物一道被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三大信息载体。
粒度是沉积学研究中最常规的指标之一,其参数特征反映了沉积物的沉积作用、沉积动力以及沉积环境(田晓四等,2007;廖肖霞等,2009;李富祥等,2014)。
黄土古土壤粒度在作为反演气候变化的代替性指标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鹿化煜和安芷生,1998),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般采用对各粒级进行分组研究的方法,认为较粗的颗粒含量代表了东亚季风的动力指标(鹿化煜和安芷生,1997;汪海斌等,2002;Sun et al.,2004)。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沉积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能够识别不同的沉积动力过程,可更加有效地反演沉积物源和沉积动力过程。
端元分析模型的提出(Weltje,1997;Weltje and Prins,2003),对于沉积物粒度数据可以有效地分解,减少人为因素引起误差的同时,对分解出的各沉积物端元组分能够有效地加以识别分析。
端元分析方法对识别沉积物各动力组分也得到了广泛应用(Bouma et al.,2000;Prins et al.,2007;Dietze et al.,2012;IJmker et al.,2012;Toonen et al.;Vandenberghe,2013;张晓东等,2015)。
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颖河上游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和周边剖面进行对比,认为该研究区黄土有别于黄土高原典型风成黄土,因为由黄河经过多次决口,改道,泛滥沉积形成的冲积扇,洪积扇的松散物质经过强烈的东北风搬运而来占了相当份额(李胜利等,2008a,b;庞奖励等, 2008;Huang et al.,2009)。
考虑到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具有把不同动力组分分离出来的优势,同时小波分析具有划分信号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的特点,本文尝试采用上述方法,对75个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鉴别格大张剖面上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不同沉积端元组分,详细地反演沉积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各沉积动力因素以及在不同的周期尺度上的旋回变化特征和判断目前所处的状态。
1研究区概况格大张(GDZ)剖面(113°44′24″E,34°30′26″N)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北部的黄土台地,属于淮河支流的颍河上游地区,东部以及北部是整个黄河多次改道的泛滥平原。
研究地点处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西北部为丘岗地(图1)。
大地构造上属于秦岭纬向构造东端,横跨两个地质构造基本单元,西部属于嵩箕台隆,基岩裸露,构成西部山地、丘陵的地质基础;东部属于华北坳陷的通许凸起,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于基岩之上,构成东部平原的地质基础。
研究区属于暖温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735mm,无霜期218d,根据全国风资料1961~1970年时间风资料统计(中国气象局,1974),研究区冬季主要受到东北风的影响,夏季受到阿留申高压作用下东南风和南风的作用,由于受到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西北冬季风显得相对微弱(图1)。
本文研究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完整地出露在一个砖场取土坑,地层层次都很清晰完整,未显示出沉积间断、不整合的特点,从上向下每4cm连续采样,共采样7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