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重构论人大规模、结构及
从结构_功能主义视角看中国政府机构改革
∀ 5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况。这种制度 设计 不仅使 人大 代表 和人 大常 委会 委员 无法专心于从事信息收集与 传输工作, 更无法专 心于政 策咨询、 政策 制定 与政 策裁 决等 工作。从 法 理上 看, 政 策制定是人大的首要功能, 而人 大代表 和人大常 委会委 员的非专职化明显不利于人大发挥政策制定功能。 第二, 人大附 设的 其他 机构 编制 较少, 影 响其 功能 的发挥。相对而 言, 全 国人 大附 设的 办事 机 构、 研 究机 构、 信访机构 等比 较完 备, 编 制也 相对 充足。 但越 到基 层, 地方人大的附设机构 越不完备, 编制也 越少。例如, 1996年湖北省襄樊 市区 级人大 机关专 职工 作人员 编制 仅占当地党政群机关编制总数的 2%
[ 6]
。
功能 主义视 角下研 究中 国政 府机 构改
功 能主 义理
论, 并根据中国国情及政府本身 特点对 其进行了 一定修
。 政策咨询 是指一
定的主体对 于决 策所 需的 备选 方案进 行设 计、 论 证等。 政策裁决是指一定的主体依 照法律、 法 规和其他 政治规 范对一定客体进行监督、 裁定是否违规等。 第四, 确 定评 价 中 国 政府 机 构 改革 效 果 的 主要 标 准。借鉴结构 功能主义的政 治发展 评价标准, 本文把 政府机构设置 的合 理性 与政 府功能 的完 善作 为评 价中 国政府机构改革效果的主 要标准。具 体地说, 实 现政府 机构设 置的 合 理 性 ( 或 称 之 为 政 府 机 构 设 置 的合 理 化 ! )主要通过以 下途 径实现: 一是政 府机 构的增 设、 裁 撤、 重 组、 合并、 扩 大、 缩小; 二 是政 府 机构 间 关 系 的重 构。政府功能的完善主要是 指政府信 息采集 与传输、 政 策咨 询、 政 策制 定、 政策 执 行、 政 策 裁决 5 项功 能 的完 善。可以认为, 政府功能的完善 是政府 机构改革 的主要 目标之一, 而政府机构改革是完 善政府 功能的主 要手段 之一。 二、 中国政府机构设置与功能完善程度评价 结合机构设 置的 合理 性与 政府 功能 的完 善程 度两 个维度考察, 可以发现当前中国 政府机 构设置与 功能完
知识的科学重构是表达升级的基础——以《谈谈作文中的自我烘托》为例
2 我 不 想 以 专 业 角度 去 对 自己的 书 法进 行 自我 烘 .
托 . 个 人 都 有 自 己的 审 美 习惯 和 价 值 偏 好 . 每 见仁 见智
去吧。
3 采取 自我 问答 、 . 自我 吹 捧 、 自我 烘 托 、 自我 顶 帖 、 自我 批 评 与 表 扬 等 多 种 方 式 来表 现 自 己神 化 自己 . 累
技法 , 容易混淆主次 。 得其反。 很 适 二 、 序 性 知 识 要有 操 作 性 程 过去 , 我们 理 解 的知 识 几 乎 都 是 陈 述 性 知 识 . 陈 除
涉 及 程 序 性 知 识 , 是 , 于 作 者 认 识 不 清 . 其 夹 在 但 由 将
反省认知知识中举例 :
读者的心弦. 引起 了我 们 的 强 烈 共 鸣
的教学 , 尤其是写作知识的教学 ; 要么从学校教 育和课
程 内 容 的特 点 出 发 . 陈 述 性 知 识 教 学 提 到 一 个 不 恰 将 当的 位 置 。 际 上 , 方 面 , 定 概 念 性 知 识 的 主 体 地 实 一 否
我们 可 以 看 出 , 1— — ( ) 在 以 案 例 教 授 写 作 () 3是
的 自 我烘 托 》 文程 序性 知识 应 该 属 于 微 观 的 。 文 也 一 该
蕴含“ 主次 关 系 ”用 来 烘 托 的 文 字 必 然 是 “ ” 无 论 是 , 次 . 以叙 述 人 来 烘 托 中 心 人 物 还 是 以 其 他 人 或 物 来 烘 托 中心 人 物 都 是 “ ” 其 宗 旨都 是 为 “ ” 务— — 为 主 次 . 主 服 要人物 、 中心 服 务 。 刻意 强 调 叙 述 人 心 理 变 化 的 “ 托 ” 烘
各校历年人类学考研真题
各校历年人类学考研真题北京大学2005年人类学理论试题:一.名词解释(8*5=40):1.格尔兹2.文化霸权3.差序格局4.进化论5.历史具体主义二.简答题(15*4=60):1.英国功能学人类学与以前人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简述布朗的单系血统。
3.试述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大家庭与小孩子的关系。
4.简述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有关“功能”的不同解释。
三.论述题(25*2=50):1.试述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史的基本演变线索。
2.试论礼物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2005年人类学方法试题:一.名词解释(8*5=40):1.地方性知识2.跨文化比较3.文本4.民族语言学5.参与观察二.简答题(15*4=60):1.试述人类学进化论的方法论。
2.试述历史材料在民族学中的价值。
3.说明海外民族志和家乡民族志在知识论上各有什么优点?4.简述主位方法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5*2=50):1.Ethnography可以称为“田野志”吗?为什么?2.试述民族志方法应用于中国研究时遇到的问题?2004年人类学理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0 *4社区后殖民主义结构人类学库拉圈二简述 15*41.《忧郁的热带》中作者所宣称的人类学立场?2.简述《江村经济》在学术史上的地位3.人类区域关系档案的内容4.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的内容三论述 25*21.努尔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的立论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证明的?2004年人类学方法试题一名词解释 10 *41.年龄组制度2.人类学的整体观3.局内人观点4.家乡民族志二简述 15*41.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点2.民族中心主义持续存在的根源是什么3.人类学亲属符号表示联合家庭和多偶制家庭4.后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特征三论述 25*21.跨文化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如何2.现代民族志的缺失何在2003年试题人类学理论一:概念解释1.涂尔干2.费孝通3.格尔茨4.传统5.社会结构6.象征人类学二:简述题1.简述博厄斯的人类学理论贡献2.简述新进化论3.简述结构人类学的基本观点4.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5.什么是文化相对论6.简述埃文思-普里查德的人类学观三:论述题1.举例论述人类学何以是文化批评2.论述经济全球化对没个民族文化的影响3.试论利奇的过程理论人类学方法一:概念解释1.民族志电影2.民族中心主义3.田野工作4.客位研究法5.拉的克里夫_布朗6.遗留物二:简述题1.简述实验民族志的基本特点2.简述仪式研究的社会人类学视角3.简述比较研究对人类学的意义4.简述参与观察所获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几本差异5.什么是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的“深描”6.简述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的研究方法三:论述题1.试论《努尔人》的方法论意义2.人类学的概念是这样建立的3.试论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2002年试题一. 概念解释1.进化论3.米德4.结构主义5.利奇二. 简述题1.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2.简述宗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3.简述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三. 论述题1.试述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的基本内容2.试述20世纪初期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内容3.试述二战以后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变化一. 概念解释1.田野工作2.民族志3.跨文化研究4.人类学5.民族中心主义二. 简述题1.简述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差别2.你对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看法3.试述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规则三. 论述题1.试述一个人类学家研究自己民族和他民族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便利之处2.试述整体论3.试述归纳法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一. 概念解释1.马林诺斯基3.文化相对论4.《江村经济》5.结构人类学6.社区研究法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8.田野工作二. 简述题1试论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异同 2.试论50年代至70年代(二战后)英,法,美国人类学的基本变化情况3.简述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三. 论述题1.试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领域(亲属制度,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之一论述本学科的研究特色2.举例说明民族志对于社会人类学的重要性3.略析人类学者在研究中国中面临的认识论挑战人类学方法一. 概念解释1.民族志2.参与观察3.跨文化比较研究4.“浓厚的描述”5.整体论二. 简述题1.简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2.简述"主位法"和"客位法"的方法论差异三. 论述题1.试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共时方法和历时方法的结合2.论述经验事实与理论阐述之间的关系四.问答题1.《古代社会》的作者是( ) (1)泰勒(2)摩尔根(3)马林诺斯基2.结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1)格尔茨(2)列维_斯特劳斯(30埃文思_普里查德3.弗里德曼是( ) (1)汉学人类学家(2)非洲人类学家(3)美洲印地安人类学家4田野工作是指( )(1)实地社会实习(2)地理学实地测量工作(3)民族志研究的核心过程(4)社会学的整体论方法上海大学一。
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体系的重构
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体系的重构作者:廖喜云来源:《人大研究》2013年第07期一、问题的提出公共预算是各级政府、公共部门依据法律和制度规定编制,并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后成立的以政府财政收支为主的年度财力配置计划。
预算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关键,预算不仅是政府的财务计划,更是一个将人民的意愿和资源转化为政府政策行动、促进政策目标实现的强力工具[1]。
公共预算的本质是民意在国家财力配置上的体现。
所以,公共预算不能由少数决策者说了算,而应当由全体人民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如通过选举议员组成议会并由议会来决定,以实现公共偏好。
在我国,预决算编制权属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审查批准预算、决算的权力分别属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对预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则是预算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赋予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重要职权。
1999年以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为开始,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共财政理念的深入传播,社会各界对财政预算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呼声也空前高涨,各级人大加强了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力度。
从我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实践看,我国的财政改革以及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改革是互相促进并且是渐进推进的。
1999年以来,全国开始实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口径预算等一系列财政改革,为加大人大预算实质性审查监督提供了条件;不断推进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反过来又推动了财政改革的纵深推进。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大,实效性也不断增强,部分地方还出现了财政预算在线监督、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预算修正权等一些新的突破,也出现了诸如参与式公共预算模式、部门预算网上公开、预算听证、否决预算草案等一些代表性的案例。
毫无疑问,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改革实践相呼应,一些学者虽然分别从政治学(含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经济学或者法学的角度对完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停留在以人民主权理论来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得出中国只有本质民主而无程序民主的错误结论。
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研究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基于本质民主理论即人民主权理论建立起来的,而且其构成单元和运行过程体现着代表制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因而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体。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有普世性的民主理论内涵,又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创造。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主权;代表制;协商民主[作者简介]杨光斌: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冬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西方代议制政府的背后,有许多流行的民主理论作为基础,使代议制成为政治合法性的代名词。
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是什么?迄今为止,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过完整和系统的表述。
过去我们往往强调人民主权理论,实际上,人民主权论也是代议制政府的理论基础,并不能区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原则方面的差异。
为此,有必要对人大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重新加以讨论,以加深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知。
国内学术界对人大制度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解释模式:从宪政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人大制度是一种宪政体制,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应朝宪政方向努力。
[1]从人民主权和代议制的角度分析,认为人大制度属于代议制的一种类型,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和马恩经典作家的民主共和国学说。
从代表制理论角度进行归类,有学者在研究代表和选民关系时,将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纳入其中某种类型之中,并分析中国制度的特殊之处。
当然,第三种路径与其说是对人大制度的整体理论解释,不如说是关照代表制度本身。
尽管代表制度是人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者还包括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工作程序制度等更广泛的内容,单纯的代表理论不足以解释整个人大制度。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西方学者一般侧重于从立法体系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过程、作用、变革以及人大和其他机构的关系,他们通常注重实证分析,很少从规范角度讨论人大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史学历史理论史学理论良史书法不隐史才三长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撰述记注史意史德新史学正统论二重证据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史学革命厚今薄古历史主义东方主义客观主义相对主义欧洲中心论让步政策打破王朝体系影射史学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客体主体意识结构校法四例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2、简析孔子和《春秋》在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3、简析孟子的事、文、义。
4、简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简析唐初政治家的史学意识。
6、简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价值。
7、简述《隋书•经籍志》的史书分类。
8、简述《史通》的史学成就。
9、简析郑樵的“会通之义”。
10、简述王世贞对国史、野史和家史的评论。
11、简述乾嘉考据三大家。
12、简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13、简述晚清史学格局的变化。
14、简述晚清史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15、简述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16、简述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
17、简述梁启超的英雄观。
18、简述梁启超对历史发展中地理因素的认识。
19、简述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0、简析胡适的史学贡献。
21、简述顾颉刚“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的基本观点。
22、简述新历史考证学的主要特点。
23、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24、简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三次转变。
25、简评何炳松。
26、简评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二周说。
27、简评钱穆的“史有生命”说。
28、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
29、简评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30、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31、简评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32、简述历史认识的三极结构及其各自特点。
33、简述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与过程。
34、简述史料的基本类型。
35、简述史料产生讹误的主要方式。
36、简述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
37、简述辨伪的基本方法。
38、简述选题的基本类型。
39、简述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2022年电大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第一章——第三章)一、选择题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
A.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D.马克思2.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
A.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3.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4.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CD )。
A.孔德 B.马克思 C.涂尔干 D.韦伯5.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法国思想家占了相当的分量。
当代法国社会学家有( BD )A.吉登斯B.布迪厄C.哈贝马斯D.福柯6.下列属于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ABC )。
A.观察法B.抽样问卷方法C.访谈法D. 实验法7.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8.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9.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 )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10.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C )。
A.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11.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12.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CD )。
A.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13.(D )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理论 D。
拟剧理论 14.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C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D.有事相求15.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B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二、名词解释: 1、解释性研究: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深化。
行政管理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章节测验1【单选题】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分别是A∙A、全国人大;国务院∙B、国务院;全国人大∙C、全国人大;政府∙D、政府;全国人大2【单选题】有关“行政”这个概念,古今中外,早已有之。
下面解释中与“行政”不符合的是C∙A、《左转》里有“行其政令”“行其政事”。
∙B、《史记•周本纪》里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C、《论语》里有“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D、《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行政”的解释是“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
”3【单选题】基于管理功能的行政观认为“行政是指所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的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理活动,所以这种观点又被称为广义行政观。
”关于这个观点( )的说法是错误的。
D∙A、美国学者怀特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
”∙B、上世纪60年代西蒙提出:行政是“若干人为达到共同目的所做的合作的集体行动。
”∙C、基于管理功能的行政观在提升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D、基于管理功能的行政观体现了行政组织的特性,能真实反映行政管理的规律4【单选题】行政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中,( )是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也是行政机关设置的依据。
B∙A、行政权力∙B、行政职能∙C、行政组织∙D、行政体制5【单选题】行政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中,( )是各类行政机构的总称。
它是行政职能的载体,所有行政职能都是通过它得到行使和最终实现的。
A∙A、行政组织∙B、行政职能∙C、行政权力∙D、行政体制6【单选题】行政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中,( )是行政权力的外在物化形式,具体表现为行政机构内部的领导组合方式。
B∙A、行政组织∙B、行政体制∙C、行政职能∙D、行政权力7【判断题】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对各种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些事务包括国家事务、机构事务、机关内部事务和社会事务错误8【判断题】行政管理这门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行政管理主体研究、行政行为约束研究,还有行政流程研究。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201911(1)
场
守
考 44. 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参考答案:集镇社区
45. 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参考答案:水平流动
场
守1
考
资 46. 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参考答案:地缘
47.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参考答案:社会关系的总和
资
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资料
习 资 一、单项选择题
1. ()被认为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参考答案:科层制
复 习 2.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参考答案:首属群体 3.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参考答案:社会角色
4. ()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参考答案:法律
加
时
参 24.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参考答案:库利
25. 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参考答案:终生社会化 26. 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参考答案:职业
时 27. 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参考答案:绝对贫困
28.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参考答案:社会角色的扮演
56. 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参考答案:初级群体
认 57. 人们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是(参考答案:完善自我观念)。
58. 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学者是()参考答案:弗洛伊德 59.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参考答案:文化特质丛)。
复 真
, 60. 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参考答案:传递社会文化)。
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体系的重构
手段 、 更重大的责任和更严格的约束 , 规范其监督行 为 , 防止 其不 作 为和机会 主义行 为 , 促 使其 忠实 履行 从 系统 论 的 角度 看 , 人大 预 算 审 查监 督 改 革 实 践 主要 是 零散 的 、 偶 然 性 的 改革 , 而非 系 统 的改 革 , 预算审查监督 的受托责任。本文所谓的我国人大预 缺乏 顶层 设计 的 自觉 。这些 改革 主要 是技 术层 面 的 算审查监督体系 , 就是指 , 以规范人大财经委的审查
一
4一 《 人 大研究) ) 2 o 1 3 年 第7 期 ( 总第2 5 9 期)
面 也存 在惊 人 的一致 。普遍 认 为制 约人 大预算 监 督 体 , 不 能等 同于 “ 制度 ” 。笔者认 为 , 我 国人 大 预算 审 有法 律 制度 , 有改 革实践 , 有 理论研 究 成果 , 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有人大开展预算审查的法律依据 查监 督 , 不充分 、 预算执行过程监督和决算制度不完善 、 财政 但 没有 一个按 照 一定 的秩 序和 内部联 系组 合 而成 的 信 息不 透 明等 制度 因素 和人 大 监督 能 力 不 够 、 审 查 “ 体 系” 。完善并重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体系, 关键 以下 简称 “ 人 大财经 时 间不足 、 技 术不 能保 障等 客观 因素 几方 面 , 提 出的 是 要赋 予人 大财 政经 济委 员会 ( 建 议也 基 本 上是 完 善 宪法 和预算 法 、 提 高预 算 透 明 委” , 包括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 。本文为了叙述方 将两 个委 员会 视作 一个 主体 , 下 同1 2 1 ) 更 强有 力 的 度、 加强人 大 组织 和 队伍建设 、 强化 预算 监督 刚性 等 便 ,
军队全国人大代表人数比例与结构的变化特点
新中国成立至今,共产生了十三届人大代表,每一届代表中都有着军人的身影,解放军代表团作为唯一一个全国不分区代表团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析军队全国人大代表的数量比例、规模结构,是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比例的重要一环。
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军队代表的数量分析及其制度支撑纵观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程,军队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及比例在政治制度的探索中进行着调适,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曲折而波动,并在政治生活的有序发展中趋于稳定。
人数比例的波动稳定背后也体现着选举制度规定的逐步调适完善。
根据表1进行分析,随着军队人大代表比例的曲折平复,可以选出三个节点。
其一是军队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初步建立期,最具代表性的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其二是经过“文革”期间人大代表制度发展停滞期之后,军队人大代表选举制度重构期,最具代表性的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其三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军队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完善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确定及分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名额均由《选举法》进行规定。
《选举法》自1953年2月11日经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根据该法,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为1226人,同时还规定了人民武装部队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0人。
1979年制定的新《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名额不超过3500人。
随后该法分别在1982、1986、1995、2004、2010、2015年进行了六次修订,在1986年和1995年的修订中,将名额确定为不超过3000人,这一规定延续至今。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主要有两个原则,分别是“人口比例原则”和“广泛代表原则”。
前者即主要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名额,即“人口名额”,人口因素□鹿晓天高民政人大工作探讨军队全国人大代表人数比例与结构的变化特点表1:历届人大代表人数及军队代表人数所占比例[1]代表总数军队代表数所占比例第十三届201829802699.03%第十二届201329872688.97%第十一届200829872688.97%第十届200329842688.98%第九届199829792689.00%第八届199329782678.97%第七届198829702678.99%第六届198329782678.97%第五届1978349750314.38%第四届1975288548616.85%第三届196430401203.95%第二届19591226604.89%第一届19541226604.89%012是世界绝大多数代议制度的主要依据,是选举权平等的直接体现。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范分析
金 少 . 于 严 格 的 劳 动 标 准 可 能 小企 业缺 乏 专 业 知 识 和 法 律 意 识 , 必 要 在 用 工 有
方 面 给 予一 定 的 优 惠待 遇 。 对 小 企 业 实行 优 惠 待 遇 并 不 必 然 损 害 劳 动 者 的利 益 。 外 劳 动 法 对 小 企 业 是 实行 优 惠 待 遇 的 , 境
的 表 现 形 式 。 法律 规 则是 法 律 中 最 为 关 键 的 部 分 , 律 主 要 法
力: 选举制度 的发展 又促进 对我 国国体 的新认 识。蓐
劳动 法 与小 企业 的优惠 待遇
谢 增 毅 在 《 学 研 究 1 0 0 第 2 载 文 《 动 法 与 小 企 法 2 1年 期 劳
国 统 一 的 规 则 体 系。 二 是 将 村 委 会 选 举 立 法 从 附属 性 立 法 模 式 转 变 为 单 独 立 法 模 式 , 立 制 定 《 民委 员 会 选 举 法 》 《 独 村 。 村
历 史 。但 是 , 一 条款 的 变化 并 不 意味 着 “ 现 了选 举 权 的 平 这 实 等原则” 。城 乡人 口按 相 同 比例 选 举 人 大 代 表 , 对 人 大代 表 只
织 , 考 虑 用 人 单 位 的 实 际差 别特 别 是 小企 业 的 特 殊 需 求 , 不 值
得商榷 。 小企 业在 经 济 发 展 、 家税 收 和 促 进 就 业 等 方 面 发 挥 国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基 于 小 企 业 自身 的特 殊 性 , 规 模 小 、 如 资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动因下的修法:逻辑进路与理念重构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动因下的修法:逻辑进路与理念重构作者:孙晋坤来源:《治理研究》 2021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1-04-22作者简介:孙晋坤,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行政法规处副处长。
□ 孙晋坤摘要: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因其对治理体系特别是法治体系的全面冲击,已成为引发法律修改的重要动因。
风险社会背景下,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在某种意义上业已成为社会系统治理的"常态",探究该类特殊动因下修法实践的原理也就具有了立法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引上的一般性意义。
犹如硬币之两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动因下的修法具有特定的条件优势,同时也存在可能的局限性。
为此,修法过程应当恪守审慎立法、理性立法理念,严格剔除紧急治理价值判断和行动逻辑传导至修法过程中而造成的不当干扰,在确保对紧急治理需求有效回应之外,能够坚守法律系统在社会诸系统中稳定社会一般性预期的功能预设。
关键词: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修法;逻辑进路;理念重构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1)04-0118-011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在以法治为基本方式的现代国家治理语境下,现行法治(法律)体系更是首当其冲。
在突如其来的全面检验下,现行相关法律暴露出了诸多空白、短板和弱项,进而引发了强烈的法律革新需求。
为确保疫情依法有效防控,并化解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公共行政压力,国家层面及时作出立法修法决策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实施了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史无前例地就某一领域法律体系的革新启动专项立法修法,除个别创制性立法项目外,包括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卫生、动物保护等领域的现行法律,以及涉及上述相关事项的其他法律都将或者正在迎来修改。
"法律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
"①在满足社会生活秩序性期待的同时,法律还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能够随着社会关系和结构变迁而不断革新,在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身成长和适应性调适。
独立学者甘润远新著《螺网理论》简评
新经济 NEW ECONOMY2016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甘润远先生的专著《螺网理论——经济与社会的动力结构及演化图景》。
不久前,我认真阅读了这部图书,阅读之后,令人惊叹,在如此宏大的标题之下,甘先生奋力构建出一个足够宏大的理论体系,其心胸广阔,目标极远,非一般体制内学者所能相比。
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理论以来,学术界的分工日趋细密和琐碎。
人类的知识体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这种情况,正如西谚所说“知道越来越多的鸡毛蒜皮”(know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
大多数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不要说跳出学科藩篱进行反思,就连对自己学科抱有一种整体的认识也已成为奢望。
这是一个“专家”的时代,却也是令普通知识分子绝望的时代。
而就在最近几年,在世界的不同国家,多个学科的领军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项工作,即重新转向宏大叙事,重新努力构筑长时段、跨地域、跨学科的理论范式。
比如,有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等著的《国家为什么失败》,有经济史家诺斯写了《暴力与社会秩序》,有政治学家福山写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和《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有历史学家迈克尔·曼写的《社会权利的来源》,有人类学家戴蒙德写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等等。
上述这些著作都试图回答一些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宏大问题。
例如,人类社会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秩序的演变过程和动力是什么?等等。
这些著作各自从不同角度构建理论,寻求实证证据,工作量与作者的野心呈现加倍增长的关系。
可以说,每一本著作都耗费了研究者的毕生功力,几乎把他们拖入了一个个看似不可填满的“黑洞”之中。
因为这些宏大目标本身有着巨大的智识吸引力,所以,无论作者和读者都会被这种全面和整体阐释人类经济、社会、历史秩序的企图所吸引,从而无怨无悔地投入研究精力。
虽然世上罕有人无所不知,研究范围能涵盖古希腊到当今社会,但是为了这些终极目标,各个学者都尽可能地吸收相关研究,寻找实证材料,补充完善自己的框架,集百家之言而成一家之言。
“双减”背景下,以项目式学习撬动学生深度学习
“双减”背景下,以项目式学习撬动学生深度学习作者:蒋玫王慧明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年第12期“双减”背景下,学校须以教学创新撬动课堂改革,重构教学样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引入深层认知,建立意义建构,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和投入,在日常深度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项目式学习能使学生从“听中学”转向“做中学”,使教师从表层的教转向深度的引导与交互。
因此,项目式学习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北京市佟麟阁学校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开展了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探索。
1.构建项目式学习的学校系统项目式学习改革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了育人方式,其顺利运行需要建立相应的变革组织运行体系。
建立保障性的运行系统。
学校要从制度建设层面保障项目式教学的持续运行。
重新调整课时安排,设置90分钟的长课时,保障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学和实践时间;规划课后服务中项目式学习的内容,给予实施学科优先选择的机会;建立评价鼓励机制,调整学校的年终奖励方案,增设课堂改革贡献奖,评选优秀教师,激发教师可持续实践的动力。
制定支持性的教学管理措施。
数学组、物理组、地理组、生物组、化学组的种子教师们每季度进行一次规划与梳理,讨论改进和优化方向,更好地助力教师们实施项目。
季度互动研讨增加了学校与教师的自信,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持续改进的自信心。
2.推进项目式学习的校本研修学校采取校本研修、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扩大项目式学习的影响范围。
学校开展以“学校课程中‘以生为本’理念实现的路径研究——初探项目式学习”为题的校本培训专题讲座,并结合校内真实案例,分析讲解项目式学习的内容、作用与实施方法,使教师在认识理论的同时,接触项目式学习实践的全过程。
教研组作为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攻坚力量,聚焦跨学段共同研学项目式教学的特征、关键策略、结构及课型等内容,探讨学段进阶。
发挥备课组团队的作用,共同阅读项目化学习丛书,研讨如何在课堂中实践项目式学习的要素、程序、过程,尝试实施项目式教学。
人大代表的代表身份构成的历史演变
互关系 ,中 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 ,当时党 的任务就是 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各民族 实行高度 自治的区域性的民主政府 ,是共
“建 立广泛 的民族统一战线”,不但 是代表工农兵的 ,而且是代表全 产党领 导的 ,以工人、农 民 、牧 民 、革命知识 分子以及其他 劳动 人民为
国各民族的 。民族 内部 矛盾 已变 为次要矛盾 ,“日本侵略 的情况变动 主体 .团结一切拥护 自治区民主政府 .反对 美蒋反动派 ,赞成民主改
大会按居民所在地的一定比例 ,间接选举产 生。地方苏维埃代表大会 识分子 、开明人士和民族 工商业者 ;在城 市 ,从实行军事管理 制 ,由军
同样既是议事机关 ,又是 工作机关 。代表的构成也体现了工人阶级的 事管理委员会 同各界各业代表共 同协商 向人民代表大会过渡 ;在少
领导 。“苏维埃政权是属 于工人 、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
代表会议 ,它是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创造的一种政治制度。
战 ,中国人民同国民党 反动派的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由此决定政权
中央苏维埃根据 当时战争环 境的客观 条件 ,同时 又为了适应革 的人员构成 上发生的很大 的变化 ,“三三 制”已经 不能适 应政权建设
命战争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 设的需要 ,突出了中央 高度集 中的领导 , 苏维埃政权既是议事机 关 ,又是工作机 关 ,代表名额分配 有利于体现 工人阶级 的领导,“应 使大 多数为直接选 出的工人 和贫民 ,并应 随地 酌定选举条件…… ,本处 驻扎的革命军队 的兵士亦应参加苏维埃选
争的序幕 。促进 了第二次 国共合作 的实现和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重要 的作用 ,虽然 当时相 当~部分政权组织人 员是 由解放军担任 的,
国际哥特式艺术
10. 奥地利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哥特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它 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建筑 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 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簿,窗户较大,饰有 彩色玻璃的图案。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 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 特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 光引向虚无飘渺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 来世。哥特建筑物上的许多雕刻,生动自然,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国际哥特式艺术
一、建筑 二、绘画
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 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 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 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 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 段时期。
哥特式建筑艺术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 ,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 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 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 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 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 ,“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 有贬意。主要影响教会。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 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欧洲十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崛起而迅 速流行起来,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
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支撑顶部的 力量,使整个建筑高耸而富有空间感,再 结合镶嵌有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 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哥特式教堂以其
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国际哥特式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大规模、结构及其重构提要:我国人大规模庞大与双层人大结构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人大组织上的双层结构制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设置都面临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人大本身代表数量太多既造成各级人大不能充分行使权力,又反衬出人大常委会人数太少因而缺乏存在的民主合法性基础;而各级人大常委会人数太少,缺乏应有的民主代表性,如果允许其存在,又反衬出各级人大代表数量众多的不必要。
由此造成人大本身和人大常委会都存在合法性危机,摆脱这种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借鉴议会规模立方根法则,修改宪法和法律,减少人大代表数量,实行单一层级人大组织结构。
人大规模是指人大代表数量的多少,人数越多规模越大,人数越小规模越小。
我国人大代表数量众多,是世界上少有的。
以全国人大为例,1954年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1226人,1959年开始产生的第二届1226人,1964年产生的第三届3040人,1975年产生的第四届2885人,1978年产生的第五届3497人,1983年产生的第六届2978人,1988年产生的第七届2978人,1993年产生的第八届2977人,1998年产生的第九届2980人,2003年产生的第十届为2985人。
人大结构具有多重含义,如人大内设机构、人大的各专门委员会、人大的工作部门等;或议会由两院组成。
本文所称的结构不是这两方面的含义,而是指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人大结构,即各级人大自身和人大常委会两层结构。
这两层结构都是独立的权力机关,这区别于人大与其内设机构之间的关系;这两层地位不是平行的,这区别于议会两院的关系。
人大规模和人大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大规模过大是导致人大结构双层化的直接原因,因为人大代表过多,无法充分行使权力,只能设置人大常委会来弥补其不足。
而人大双层结构的存在又支撑着巨大的人大规模。
二者相依为命,不可分割。
在人大双层结构之间关系上,过去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和互补性,认为人大代表人数众多可以充分体现民主,而常委会人少、办事效率高可以弥补人大行使权力的不足,称赞这种制度既能充分地体现民主,又能高效地办事。
殊不知这二者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内在的矛盾是制约人大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因此,深刻认清人大规模庞大和双层结构存在的弊端,有助于对人大规模和结构进行彻底改革。
目前,我国人大制度改革完善的重点一直放在探讨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改革完善,没有将重点放在人大本身,这就使人大制度的改革陷入违反民主宪政规律的怪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与宪法确立的人大制度本质要求不相适应。
完善人大制度的根本出路在于完善人大本身而不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完善人大本身,必须压缩各级人大规模、废除双层结构制。
一、人大规模庞大和人大双层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一)人大代表数量众多导致双层结构1954年宪法制定时,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有1226人,但已发现人大代表数量过多不便于工作,于是设计人大常委会来弥补不足。
刘少奇在1954年宪法草案报告中把全国人大设立常委会原因归结为二:一是全国人大工作繁重,二是全国人大不易召集会议。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使全国人大面临沉重的压力,立法任务相当艰巨。
而全国人大代表数量过多严重影响了这项工作。
彭真在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报告中说,我国国大人多,全国人大代表的人数不宜太少;但是人数多了,又不便于进行经常的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它的组成人员可以说是人大的常务代表,人数少,可以经常开会,进行繁重的立法工作和其他经常工作。
[2]杨尚昆在1982年关于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说明中指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约为3000人。
现在规定的这个名额,比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减少约500人。
……在全国人民讨论宪法修改过程中,许多人,其中包括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适当减少代表名额。
这个意见是可取的。
当然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代表人数也不宜太少,太少了不足以体现应有的代表性。
不仅全国人大代表数量众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数量众多的问题同样突出。
“地方人大代表1979年后曾呈上升趋势。
由于各级人大代表名额太多,会议难以组织、开会效率低,花费大,不便于行使职权。
鉴于这种情况,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向中央提出减少各级人大代表名额的建议,提出了确立人大代表名额‘基数加人口’计算法。
”[3]总之,在新中国人大制度建设中,自始就发现各级人大代表人数过多、工作不便的缺陷,但因为害怕影响广泛的民主性代表性而未改变这一致命的缺陷。
对人大代表数量过多的态度是:允许存在,但设法补救其缺陷,即通过加强和改善人大常委会工作来弥补其不足。
追求人大代表数量为主导的代表性民主观占了上风,而追求效率便于议事的较少数量代表的意见没有成为主流意见。
彭真早在1979年就指出,“代表人数过多,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都畅所欲言,不便展开讨论,甚至小组会上都不能比较普遍地发言,形式上看起来很民主,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充分发扬民主。
”[4]但这种认识并未为后来的决策者所接受。
直到今天,人大代表数量众多的严重弊端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人大双层结构组织支撑着代表人数众多的人大规模多年来,我国人大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规模,其中一个机制性的基础就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存在并有效地发挥作用。
各级人大常委会在以下几方面弥补了本级人大的缺陷。
(1)宪法和组织法赋予的立法权多由常委会行使。
如在全国人大,不少基本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即使是全国人大自己制定的法律,其实际内容也都是由常委会设计好的,全国人大基本上履行表决通过程序;全国人大还通过立法或者作出授权决定,将许多本应由人大制定的法律赋予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
(2)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也基本上是由各级常委会行使。
(3)宪法赋予人大的日常监督职权基本上由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
每年一次的人大会议监督权实际上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
(4)人事任免权力也基本上是常委会在行使。
尽管每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是由各级人大决定的,但实际上前期的决定性工作是人大常委会做的。
可以设想,没有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有效工作,人大本身就难以长期这样存在和发挥作用。
二、人大组织双层结构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人大双层结构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成为人大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人们通常认为,各级人大代表数量众多,这本身就是民主的最好体现。
如果说这个理由成立的话,那么各级人大常委会存在的合法性就非常值得怀疑,因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人数很少,民主性基础薄弱,由此使人大常委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反过来也一样。
在双层人大结构下,人大常委会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这正是人数少所具有的优点,如果说它的组成人员很少并不使其民主基础存在瑕疵,那么各级人大就没有必要选出众多的代表,相应地应当对现行巨型人大规模进行消肿。
下面分别对这两层结构进行分析。
(一)各级人大代表数量众多(巨型规模的人大)导致人大行使权力功能严重不足我国人大代表数量众多,与其他国家的通常做法不同,似乎没有遵循一般的规律。
议会人数多少才算合理,对此没有定论。
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因素。
但是不可否认,人数过多,必然导致议会无法正常行使职权,只能导致权力的旁落。
正如密尔所说,“人数众多的议会既不适于直接的行政事务,也不适于直接的立法事务。
几乎没有任何脑力工作象立法工作那样,需要不仅是有经验和受过训练,而且通过长期而辛勤的研究训练有素的人去做。
这就是为什么立法工作只有由极少数人组成的委员会才能做得好的充分理由,即使没有其他理由的话。
”[5]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人数众多无法充分行使权力的事实就是很好的例证。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引进议会规模立方根法则(the cube root law of assembly sizes)[6]理论加以分析。
这一理论是由Rein Taagepera 和 Matthew Soberg Shugart两位学者提出的。
按照他们的看法:一个国家国会的理想规模应该是其人口总数的开立方。
他们的著作被政治学者Arend Lijphart赞誉为,如果有诺贝尔政治学奖的话,这本书足以获得该项奖。
可见,这本书提出的理论非常受到重视。
由于该结论是在总结多国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它反映了不少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
如果撇开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可以说它是对人类一定阶段间接民主代议制经验的一个总结,也是整个人类治理国家的一份重要遗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理论具有不可否认的真理成分,我们可以适当借鉴。
现在以该理论考察我国各级人大的规模,可以发现人大代表数量实在太多。
(1)以全国和上海市为例,2000年11月1日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加上香港、澳门、台湾人口,全国共129533万人。
按照议会规模立方根法则计算,该数的立方根是1090人,就是说,按照我国的人口总数来计算,最理想的全国人大代表数量是1090人,比现在的全国人大代表数量2985少1895人。
再看上海,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海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1640.77万人,该数的立方根是254人。
就是说,上海市理想的人大代表人数是254人,比现在的860名人大代表数量少606人。
其他地方人大代表的理想数量可以据此类推。
(2)下面再按照议会规模立方根法则对《选举法》确定的代表基数可以代表的人口数量作一计算,即从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基数推出可以代表多少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下称《选举法》)第9条第1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按照下列规定确定:(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省、自治区每15万人可以增加1名代表,直辖市每25000人可以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1亿的省,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000名;(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代表名额基数为240名,每25000人可以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1000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650名;(三)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代表名额基数为120名,每5000可以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165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450名;人口不足5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120名;(四)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名额基数为40名,每1500人可以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9万的乡、民族乡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00名;人口超过13万的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30名;人口不足2000的乡、民族乡、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40名。
第2款规定,按照前款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基数与按人口数增加的代表数相加,即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总名额。
本文只考察该条第1款确立的“代表名额基数”,也足以发现各级人大代表基数的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