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配套练习卷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新高考地理大复习知识点强化练习卷: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届高三新高考地理大复习知识点强化练习卷: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 (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1.D 2.C 3.D [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

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第2题,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造成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剥夺现象。

例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音干扰等。

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和市场排斥的作用,某些区域(如居住小区)对城市绿地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和商业设施等具有较低的可获得性。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0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课时练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0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课时练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0讲城市化及其影响突破点一城市化及其进程(2018·浙江选考)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

如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

据此完成(1)~(2)题。

(1)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状元解题】【作答】(1)D(2)C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空间)差异考向一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及特点1.(2017·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0~6千米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B)①1985~2004年增多②1985~2004年减少③2004~2013年增多④2004~2013年减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C)①工业化初期阶段②工业化中期阶段③郊区化阶段④逆城市化阶段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三个年份的企业总数,从图中读出0~6千米的中心城区企业的占比,然后计算出各个年份的企业数量,即可得出结论。

第(2)题,由图可知,2004年之后,企业占比郊区最高,中心城区占比最小,故可推知,该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郊区化阶段。

1.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阶段Ⅰ中,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A)A.初期阶段B.郊区城市化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B)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阶段Ⅰ,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市中心人口密度远大于郊区,表明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6.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6.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一般分为景观城市化(即可以被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的发展变化,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的变化)与人文城市化(即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人口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下图表示某城市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该市A、B、C、D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A区域B.B区域C.C区域D.D区域2.B区域(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C.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解析】1选A,2选B。

第1题,图中A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指数最高,说明城市建筑用地比重大且城市人口比重最高,因此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2题,B区域人文城市化指数较高,但景观城市化指数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超过建筑用地增长速度,容易产生居住、交通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87~2016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东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B.西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C.东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D.西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4.该市规划新建一化工厂,最适宜的位置及理由是 ( )A.甲处位于河流的上游B.乙处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C.丙处位于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D.丁处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解析】3选A,4选D。

第3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城市东北部气温增幅最大,由此判断该地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最多,城市发展最快。

第4题,该地常年盛行西风,与季风无关;丁处位于盛行西风的下风向,且距市区较远,避免了给城区带来大气污染。

(2018·开封模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5、6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C.降水量增加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6.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A.①②B.④⑤C.③④D.②③【解析】5选D,6选D。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2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2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题组层级快练(二十)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间:30分钟分数:9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完成1-2题。

1.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 )①交通拥挤②住房紧张③出现逆城市化④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1.B 2.A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50%多,且增长速度较快,应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第2题,结合我国城市化率的变化可知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在该阶段,容易出现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16·江淮十校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

读图,完成3-4题。

3.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4.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B.197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C.198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D.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答案 3.C 4.D解析第3题,从图甲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GDP标准值都为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图乙中的Ⅲ型。

第4题,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但并非完全同步;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年间和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含解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含解

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展示考查方向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畅通工程、私人汽车、绿色住宅、生态城市)等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以某一地域的特定文化现象为载体,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含义指人口和错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个标志(1)错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错误!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4.城市化动力机制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特点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①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②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错误!劳作方式等。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化是不是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不是。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2.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一样吗?不一样.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吗?不是。

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错误!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对应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后期人口流动方向农村→城市城市→郊区城市→农村或小城镇周边地区→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城市化问题不明显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续表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原因城市的拉市区人口激增,交通条件的改城市中心区开力和乡村的推力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产业的迁移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城市化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城市化

城市化一、选择题城市风道也叫城市通风廊道。

其作用是将郊外的风引入中心城区,让空气在城市中穿行,吹走废气与灰尘。

近年来北京、杭州、西安、上海、长沙等城市先后制定了城市风道规划。

下图为《长沙市城市风道规划图》(环城线以内为长沙主城区)。

据此完成1~2题。

1.长沙市城市风道规划与设计优先参考的依据是( )A.盛行风向及城市热力环流B.河流流向及城市主干道的走向C.城市功能区的结构及分布D.地面高大建筑及河湖湿地的分布2.规划设计城市风道的根本目的是( )A.为主城区输入新鲜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驱散雾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C.给主城区带来充沛水汽,增加降水量D.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地表水下渗量,提高地下水位下图为我国城市街道建筑物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分布特征有利于缓解城市( )A.交通拥堵B.大气污染C.住房紧张D.热岛效应4.实施专家的设计方案,最可能影响城市的( )A.服务种类B.交通布局C.等级职能D.用地规模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6.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7.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9.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形成了巴黎市区过度膨胀与其他地区停滞衰落并存、地区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2019·河北五校联考)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2.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如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2019·重庆模拟)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回答5~6题。

5.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主要是基于( )A.城市化水平B.人口密度C.人口数量D.经济发展水平6.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D.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2019·南昌调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

7.2 城市化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易错警示】(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

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许多城市化问题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特别提醒】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知识点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阴影表示城区范围)【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选择题(2018·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下图为“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A、B两城市最有可能位于( )A.比较开阔的平原地区B.狭窄河流谷地C.热带地区D.高原地区2.关于A、B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阶段Ⅰ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②阶段Ⅲ两城均出现中心商务区③阶段Ⅰ至Ⅲ城市化问题加重④阶段Ⅱ两城均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 1.A 2.A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完成3~4题。

3.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 )A.人口数量增多B.生态环境改善C.社会经济发展D.用地规模扩大4.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B.城市景观完全取代乡村景观C.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D.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答案 3.C 4.C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读“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5~6题。

5.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6.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A.矿产资源丰富B.农业生产发达C.地形平坦开阔D.产业过度集聚答案 5.C 6.D(2018·浙江省七彩联盟试题)读“杭州市1990~2016年建成区面积变化图”,完成7~8题。

7.图示现象表现的是( )A.逆城市化现象B.城市不断郊区化C.城市化进程加快D.城市中心区衰落8.据图推测,该市建成区面积的变化可能导致( )A.城市人口分布密度降低B.居民通勤距离增加C.城市“热岛”效应减弱D.地表径流下渗增加答案7.C 8.B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单项选择题如图为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时段城市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2.目前,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分别是()A.P、N B.M、PC.M、N D.P、M解析:1.C 2.A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慢,在P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此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在N时段,人口可能向郊区或周围卫星城集聚,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第2题,目前,中国处于P时段,英国处于N时段。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 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3~4题。

3.图表数据表明,德国()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4.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解析:3.C 4.D第3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

故C正确。

第4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5~6题。

5.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6.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A.水资源丰富B.农业发达C.地形平坦D.人口与产业集中程度高解析:5.C 6.D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高,说明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但是中部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题:第21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题:第21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

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选D。

第2题,读图甲可知,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高于第三产业,后低于第三产业,A错。

2011年,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当,且都高于第二产业,D错。

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读图乙可知,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B错。

选C。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选D。

答案:1.D 2.C 3.D(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2

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

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城市的人口数量B.城市的数量C.城市的用地规模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2.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D.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1~2.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2题,“城中村”的出现,说明这些地区从产业上已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但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上看,仍象农村,这说明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答案 1.D2.D读1990~2008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C.2008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4.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3~4.解析第3题,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9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9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九)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93页)一、选择题城市扩散度(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向周边传递资本、知识、技术、制度、观念和信息的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城市对周边地区影响越强烈。

读大连市核心区2000~2009年扩散度统计图,回答1~2题。

1.大连市核心区扩散度升高带来的影响有( )A.拉大城市核心区与郊区的差距B.人口空间布局趋向市中心C.带动郊区经济发展D.逆城市化进程延缓2.图示期间大连市核心区扩散度出现两个升高幅度较大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①经济发展突飞猛进②大型交通设施建设完工③政府政策干预④郊区农业发展加快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C 2.D[第1题,大连市核心区扩散度升高说明该市城市化逐步发展,使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扩大,带动周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2题,两个扩散度升高幅度较大的时期说明城市发展受到变化性因素的推动作用,对比选项可知,经济发展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迅猛增加,而郊区农业对城市化影响不大,因此为工程建设和政策的影响。

] (2018·河北衡水中学测试)半城市化地区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结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

据此回答3~4题。

【导学号:92040077】3.半城市化的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郊区大力发展农业B.外来资本的投入C.乡村工业化D.政府规划形成4.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B.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C.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D.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3.C 4.C[第3题,郊区大力发展农业不是城市化,A错;资本主要来自当地,外来资本投入很少,B错;乡村工业化可以带动城市化,C对;多数是自发形成的,非政府规划形成,D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含解析)湘教版-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含解析)湘教版-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1 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1.世界城市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如下图所示:2.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差 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快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市人 口比重大小大 小原因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下图为四个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国家最可能为( )A.英国B.中国C.印度D.越南2.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后期出现的问题有( )①城市中心“空洞化”②功能分区不明显③逆城市化现象④郊区城市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1选A,2选B。

第1题,图中甲国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最可能是发达国家英国,A正确。

第2题,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后期出现的问题有城市中心“空洞化”和逆城市化现象,B正确;城市化初期功能分区不明显;郊区城市化出现在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下图为1951年以来中国和印度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中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1951~1961B.1971~1991C.1991~2011D.2011~20154.与中国相比,印度( )A.城镇化速度一直比中国慢B.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C.城镇化水平始终比中国低D.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解析】3选C,4选D。

第3题,读图可知,中国城镇化率曲线在1991~2011年最陡,斜率最大,即该时期是中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第4题,读图可知,中国在1961~1971城镇化率出现下降,城镇化速度为负增长,因而在这个时期,中国城镇化速度慢于印度,从1961~1991这30年,中国城镇化率也低于印度。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七章 第二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七章 第二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展示]1。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基础梳理]一、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错误!3.城市化的意义4.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过程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城乡差距缩小。

2。

城市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3)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图文拓展]1.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使部分市区人口迁往环境较好的郊区。

2.逆城市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

3.城市建设前后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的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这样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9页考点一城市化进程及其时空差异[图解考点]城市化进程示意图(高考经典题)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1)~(2)题。

2022年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练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2年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练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2年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练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2020·海淀区期末检测)下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B.2001年前都市人口增加要紧源于当地农村人口的转化C.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都市转移加快D.广州以后的都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2.近年来引起广州都市化水平变化的全然缘故是()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B.社会生产力的进展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D.都市用地规模扩大解析:第1题,从图中上能够看出,广州市的都市人口逐年增加,而农村人口在1983~1995年数量变化不大,2001年略微增加,之后迅速减少,2001年前都市人口的增加要紧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迁入。

2001年以后,该地区农村人口迅速减少的要紧缘故是当地都市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都市移动加快。

2007年,广州市农村人口数量比原先小得多,其都市化速度将变慢。

第2题,从图中能够看出近年来广州市都市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全然缘故是社会生产力得到进展,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可能会导致逆都市化现象的产生。

答案:1.C 2.B3.美国都市化进程经历的时刻较长,大致呈“S”形曲线时期性上升。

图中最后时期都市化进展速度减缓的缘故是()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进展迟缓,阻碍了都市化进展速度B.原有都市化程度差不多相当高,可加速进展的空间不大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都市化速度D.政府采取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解析:在最后时期,美国都市化已进入成熟时期,由于原有都市化水平高,可加速进展的空间变小,甚至显现了逆都市化。

答案:B4.(2011·广东高考)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时期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差不多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解析: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年均增长大于城镇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城镇人口密度不一定升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没有超过发达国家;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说明2006年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从题中数据可知城镇空间扩张速度大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因此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变化图(甲图)及世界人口增长图(乙图),回答1~2题。

( ) 1.甲图中人均收入最低的人口类型是.④C.③D.①AB.②发达国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解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②代表发故图中①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家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小于城市人口;四中类型中发④代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③代表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最低。

( ) 年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数量—20002.1980 0.3亿3亿B.增加了.增加了A 0.3亿亿D.减少了C.减少了3年发展1980年世界人口总数约为45亿,然后在图甲中读取[解析]在图乙中读取1980通过计60%约为,中国家乡村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注意①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亿。

综2460×40%=亿;同理可求2000年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数量为27算得:45×60%= 3年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了约亿。

1980上可知,从年至2000下图示意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 4~题。

3区建筑平面图。

读图回答45°的夹角,主要目.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3.的是( )A.方便居民出行B.减轻城市内涝C.减轻大气污染D.改善建筑通风采光[解析]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改善建筑通风采光,避免阴面房屋见不到阳光,D对。

对方便居民出行、减轻大气污染影响较小,不是主要目的,A、C错。

不能减轻城市内涝,B错。

4.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更有效地( )A.缓解城市交通拥堵B.减少交通事故发生C.提高土地的利用率D.提升治安管理水平[解析]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加快车辆过弯速度,防止路口处交通拥堵,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A对。

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升治安管理水平作用小,B、D错。

不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C错。

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

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5~7题。

( ) .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5.劳动力—房产—耕地A .劳动力—耕地—房产B .耕地—房产—劳动力C.D.耕地—劳动力—房产[解析]读图结合材料,甲曲线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呈明显减少趋势,应为耕地变化,是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耕地面积变少;由于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出现劳动力先增加;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农民工数量减少,所以在阶段二的资源为劳动力,到了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房产成为主要资源,故选D。

6.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解析]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应为农民;乙曲线随着大学城建设先增加后减少,应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主要出现在阶段二和阶段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故选A。

7.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读图结合材料,该村在2001年后主要就业方式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房东和个体商户经营者,主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选B。

读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回答8~9题。

( ) .下列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8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2030—2020.A.B.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30%C.中心城区人口2050年与2000年基本相同D.2040年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解析]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A错。

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20%,B错;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与2000年基本相同,但人口数量不一定相同,C错。

2040年总人口确定,郊区人口比例高于乡村人口比例,则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D对。

9.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先提高再下降B.201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50%C.2030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降低D.204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不变[解析]从图中可看出,2000年以后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则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2010年城市人口比重约为50%,城市化水平约为50%,B对;2030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提高,C错;204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继续上升,D错。

面对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美国规划协会(APA)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论,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确定城市边界来严格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增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等措施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为一个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据此回答10~11题。

10.“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 )A.人口密度B.城市等级C.城市面积D.服务范围[解析]根据“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确定城市增长边界来严格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可以确定,“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集约,限制城市面积的盲目扩张,C对。

城市“精明增长”理论提倡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因而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人口密度增加,A错;城市等级高低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并没有控制城市的服错。

D、B务范围,所以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并没有限制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11.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 )A.保护城市边缘农田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C.提高城市化水平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解析]城市“精明增长”理论控制城市向外蔓延,阻止了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农田的侵占,A对;同时,由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面积减少,影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C错;波特兰规划方案中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不能解决,B错;“精明增长”理论只是对城市用地面积的限制,对城市产业结构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D错。

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州古城以水为特色,至明末水系达到鼎盛时期,清代以来人烟辐辏,水系进入衰落阶段,现今苏州古城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雅风貌。

材料二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南北向河道的东岸是街道,西岸是建筑;而东西向的河道北岸是街道,南岸是建筑。

南北向河道并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南偏东70°14′。

据中科院调研表明苏州古城滨河区气温比远离河道的街区低1~2℃,尤其是夏季温差更大。

材料三经过平江路的丁香巷,都会想起戴望舒那首著名的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分析古城水巷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因。

(1).__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河上建桥,利于通行;临河居住便于用水、排水、利用河运。

__(2)从河水减温效应分析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布局的合理性。

__利用建筑的阴影来减少太阳光对河水的照射;河道的走向与夏季东南季风平行,加快水上风速;利于河水降温,利于夏季降低气温。

__(3)说明《雨巷》中的降水成因及路面材料。

__夏初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形成梅雨;因路面潮湿泥泞,铺成石板路。

__(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简述清代古城河道减少的原因。

问题②:简述苏州市保护古城河道的措施。

__①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侵占河道建房;泥沙淤积,河道阻塞;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水质恶化,蚊蝇滋生等)填埋河道;政府疏于管理等。

②引进活水,加快水循环速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铺设污水和雨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拦截污水,建污水处理厂);疏浚河道等。

__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

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土壤等环境改变,)湿度、光照、局地气候__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气温、空气质量等、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__(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__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__(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__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