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你”和“恁”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你”和“恁”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作者:张晓瑞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9期
摘要: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恁”在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有非常灵活的用法,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示第一和第三人称,在表示第二人称时也有非常丰富的含义。

本文从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你”和“恁”在日常会话当中多元、复杂的语义及作用。

关键词:牡丹区方言“你” “恁” 抽象语义场景语义语力
语言学界普遍把“你”“恁”定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用于指代谈话的对方。

本文通过对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日常会话的分析发现:“你”“恁”除了被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以外,还可以被用于指代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你”“恁”在实际会话当中所包含的义项比汉语大词典和一些语法著作中所列举的要复杂丰富得多,其语音也跟汉语大词典和一些语法著作中所标注的不同。

本文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概述了第二人称代词“你”“您”“恁”的历史发展;然后,在对一些采访录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析“你”“恁”在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生活会话中语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然后又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各个场景下具体语义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及其谈话者情感的表达。

菏泽市牡丹区位于鲁西南地区。

其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鲁西南方言。

一、对第二人称代词的阐释
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你”“您”和“恁”。

下面对这三个词的来源、义项以及语音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来源的考释
1.“你”的来源
在现代汉语中,“你”被定义为第二人称代词。

王力认为:“你”大约是唐代新产生的词,“你”是“尔”的通俗写法。

吕叔湘认为:第二人称代词“你”就是古代的“尔”,在南北朝后期就出
现了。

冯春田认为:唐代“你”已经大量出现,“你”的写法不会晚于初唐。

我们倾向于吕叔湘的观点。

理由有二:其一,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很大差异。

书面语主要是文言,记载比较正式语言,书面语一般是古语的保留。

从历史文献来看,第二人称代词“你”在唐代大量出现,例如:
(1)《隋书·卷五十七·许善心传》:“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
(2)《隋书·卷七十·李密传》:“乃瞋目大言曰: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邪。


既然唐代的书面语中就有了“你”,我们推断口语“你”的时代应该比唐代更早。

其二,南北朝时期是汉语大融合的阶段,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到汉语中,“你”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2.“您”的来源
“您”这个字最早见于宋代的书籍文献,在口语中出现得可能更早一些。

比如说福建漳州话,就有复指人称代词nin这个词。

冯春田认为,宋代以后,“你们”又合音为“您”。

这是有道理的。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认为:儜是源,“您”是借用现成的字,而“儜”可能跟中古时的“侬”有关。

吕叔湘认为:敬称“您”和金元白话作品中复数“您”不一定是同一个来源。

如:
(3)悮然地两脚到您庄院。

(诸宫调两种,10页)
(4)您两个也不是平善底。

(诸宫调两种,31页)
3.“恁”的来源
“恁”在《说文》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后世的《類篇》《龙龛手镜》中都有这个词,只是义项不是第二人称,读音也不是nin和nen。

冯春田认为“恁”是“你们”的谐音,是“您”的借字。

张惠英也认为“恁”是“你们”的合音。

“恁”,从文献来看,金元时代的戏曲小说里多用这个词表示人称代词。

作为人称代词不会晚于金元。

这是由于当时戏曲是一种俗文化,为了能让大众接受,大多是代民间口语写成。

如:
(5)尊神“恁”说,叶心下略托大。

(《张协状元》6053页)
“恁”除了是“你们”的合音外,也是“你每”的合音。

在《遇恩录》里既有“恁”,又有“你每”。

比如:
(6)你每父亲便吃些亏,呵如今,朝廷也留个好名。

(《遇恩录》第7页)
(7)“恁”父亲到是有见识人,便做先吃些亏,到底也得个好名。

(《遇恩录》第4页)
这里“恁”和“你每”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表示领格“你们的”。

所以,在明朝,“恁”和“你每”还处于对峙阶段。

随着语言的发展,“恁”逐渐取代“你每”而单独使用。

(二)“你”“您”和“恁”的义项
1.几部词典对“你”“您”“恁”的解释
1)《汉语大词典》
你:ni214代词。

①称代对方一个人。

②你们。

③泛指任何人(第一卷第1275页)
您:nín35人称代词。

①同你。

②人称代词。

你的敬称。

③人称代词。

你们。

(第七卷第534页)
恁:nín351①你;②您。

(第七卷第500页)
2)《汉语大字典》
你:ni214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第一卷第137页)
恁:nin35你;您。

Nen51方言。

那么;那样。

(第四卷第2291页)
您:nin35代词。

①同“你”;②今为“你”的敬称(第四卷第2301页)
3)《辞源》
你:ni35第二人称代词本作尔,古尔字。

(第一卷第0193页)
您:nin351①你。

古典小说、传统戏曲中常见。

2.后用为你的敬称。

(第二卷第1129页)
恁:nin35通您(第二卷第1125页)
2.综合几部词典:
“你”的义项主要有:
①第二人称代词单数,指说话的对方;
②第二人称复数,“你们”;
③泛指任何人。

“您”的义项有:
①同“你”,主要出现于近代白话中;
②人称代词“你”的敬称,现代汉语北京话里普遍使用;
③第二人称代词复数“你”们,金元时代开始在文献里出现。

“恁”的义项:
①“你”;②“您”;③那么,那样(方言义项)。

(三)“你”“您”和“恁”的读音
1.“你”
《广韵》:“你”乃里切。

即ni。

从文献来看,“你”作为第二人称在唐代开始大量使用。

因为《广韵》和《切韵》是同一系统,是以《切韵》为底本增而广之,故记录的是隋唐以前的中古音。

所以,我们推断:音ni,应该不晚于隋唐,可能魏晋南北朝时就出现了。

ni音在汉语的主要方言中一直沿用到现在。

北京话音ni,中国大部分方言都有“你”ni,菏泽牡丹区方言音ni。

有一些学者认为,南北朝时期有ni音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

2.“您”
王力认为:“您”是“你们”的合音,语音发展趋势是nim到nin。

吕叔湘则认为,在金元时期,“你懑”合音为“您”。

读音发展趋势为大致nim到nin。

这里有两个疑问:第一,为什么“你们”ni men合音,就一定要为nim,而不是nie 或者nin 或者nen呢?第二,现在福建漳州话里有第二人称复指代词nin。

一般认为福建话保留的是唐以前的中古音。

如果中古时代就有nin,说金元时代才产生这个音就不妥了。

我们没有在菏泽牡丹区方言中发现第二人称代词敬称您nin这个词。

为什么二位语言大家认为到金元时期才出现nimen的合音nim?他们可能是根据最早的文献用例而得出上述结论的。

然而,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些方言的因素。

也可能福建漳州话中的这个词受到后代影响而新成词也未可知。

此问题待后来贤者进一步研究。

3.“恁”
《说文》:如甚切。

ren。

《類篇》:忍甚切。

ren。

吕叔湘认为:金元时代读音为nim。

现代汉语大词典nin。

河南获嘉方言中是nei。

山东汶上“恁”读音为nen。

河南中牟nen。

菏泽牡丹区方言nen。

我们认为第二人称代词“您”和“恁”,是不同方言和不同时期“你们”的不同记录字。

还有很多方言中根本没有第二人称敬称“您”和“恁”,如山东菏泽、重庆、湖北恩施、河南中南部等地方方言。

当地人表达尊敬称呼时就用“你老人家”“大爷”“大哥”“大婶”等代替。

二、用语用学的方法对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你”和“恁”的实例分析
作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语用学(pragmatics)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语言的哲学思想起源更早(Levinson, 1983)[16]。

现代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

Yule(1996)认为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发话者的意图;语言在具体场景中的意思;语言如何传递它本身以外的意思(包括听话者对发话者意图的理解);语面意思和非语面意思之间的关系或距离。

本文采用Thomas(1995)对发话者的语言行为的结构分类,对具体场景当中发话者的语面意思及发话者的意图,特别是情感的表达进行分析。

Thomas(1995)认为发话者的语言行为可分为三个层面:抽象语义(abstract meaning)、场景语义或者发话语义(contextual meaning or utterance meaning),和语力(force)。

抽象语义简单地说就是语言字面上的含义。

比如说,“你”就是指和自己当面谈话的对方。

场景语义或者发话语义是指语言在具体场景中的意思。

比如,在下文会话例子中的“你”有的时候指的是“他”或者“我”。

“语力”是指发话者实施具体语言行为的意图。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会话录音当中被采访者张女士对“你”“恁”的使用。

这段录音反映的是张女士跟自己的儿子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会话。

录音时间是2008年2月11日,地点是会话者的家中。

这段录音持续两个小时五十四分钟,是在日常家庭会话的场景下进行的。

张女士,52岁,山东菏泽牡丹区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居住在山东菏泽。

菏泽方言是她在日常会话和社会交往当中使用的唯一语言。

(一)“你”
在这次记音中,笔者发现牡丹区方言中没有明显的表示敬称的第二人称代词“您”,所以记音中全部都用“恁”字来记录表示第二人称的nen音。

牡丹区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你”是最灵活的人称代词。

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代替第一或者第三人称代词。

“你”在谈话中包含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

同一个“你”,因为连续使用,或者由于在话语中处于不同的位置,而表达不同的情感。

1.指代第一人称
1)指代第一人称(我),使对方“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8)怎容易。

那,那要真给你出个一加一等以几,那一加一等以二,这还用说啊?就那交,交卷!!一个人一个桌,你不会,你看谁来去唉?
在上述的谈话中,张女士在讲述自己学生时代有一次参加考试的场景。

这里的“你”是指她本人。

单纯从抽象语义上讲,张女士应该用“我”。

可是,为了让听话者充分了解自己当时的感觉,她使用“你”将听话者引入场景使对方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她当时的心情。

这种用法的语力效果是增强话语的感染力。

下面的例子展示的是相似的语用场景及语力效果:
(9)你要不拾,这都马上给你啃(音吭)喽,这都不中用了,你要是拾吧,那越下越紧。

这里张女士描述下雨时自己抢收被暴雨打落在地上的苹果的场景。

这里的“你”同样是指代张女士自己。

用“你”的语力效果是将听话者放置于场景之中,使对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指代第一人称(我)进行位置互换,达到增强语气的目的。

(10)a.张女士:活都叫你做完,我就,我就不替你做。

对我好有啥用啊?作难谁替你做唉?
上面的这段话是张女士在埋怨丈夫以前不帮自己做家务。

这里的“你”指的是张女士自己,而这里的“我”指得是她的丈夫。

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应该是如下的说法:
(10)b.活都叫我做完,你就,你就不替我做。

(你)对我好有啥用啊?作难谁替我做唉?
在上述语境当中,张女士将“我”和“你”的场景语义进行了位置互换。

她将自己扮演为丈夫来替他说出他的心情(当然这是张女士自己对对方的解释)。

这样做从形式上避免了直接责备对方,同时又便于语气的表达,能演绎对方当时的态度。

这里“我”和“你”场景语义互换,增强了情感表达的语力效果。

3)指代第一人称复数(咱们,咱家),起到使对方直接体会的语力效果。

在和儿子谈起家里以前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张女士多次用了“他看不起你”这样的表述。

这里的“他”指的是某位邻居,“你”指的是张女士的家。

从抽象语义来看应该是用“咱们”或者“咱们家”。

在这里张女士用了“你”,其语力效果是将听话者放置到更为直接的场景从而加深了听话者对当时情景的直接体会效果。

在下面的对话当中张女士和丈夫争论当年抓阄选地盖房子的事情。

(11)丈夫:不抓也得抓,不抓也没你来。

丈夫:不抓,不抓也没你来。

张女士:不抓总不能不给你。

丈夫:那那最后那个给你。

对话当中的“你”是指张女士和丈夫,或者说是指他们的家庭,应该是“咱们”或者“咱们家”。

这里“你”的使用使得发话者张女士自己脱离当时的场景,从类似客观的角度发表见解,达到了增强语气的语力效果。

2.指代第二人称
1)指代谈话的对象,语用目的是唤起对方的注意。

(12)我给你说哈,我给你说,他来胆量是真不小!
张女士在谈论自己的丈夫。

为了引起听话者的重视,她反复用了两次“我给你说”以达到引起对方注意的语力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张女士没有必要陈述“我在给你说话”这一抽象语义所表达的简单事实。

2)指代谈话的对象,要求继续话题
(13)你,我说唉!
在本次的采访谈话中,张女士不是在追求单纯的抽象语义,告诉谈话对方她在说话,也不是对方“你”在说话。

张女士使用这一短语的语力是,当她注意到谈话对象可能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将对方的思想重新拉回到她的谈话主题,以继续关注她的谈话内容。

此处的语力效果和上述“1)”非常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3)指代第二人称(你,谈话对方),将对方引入当时情景,以达到直接生动的语用目的。

(14)你看看我,你看看我小时候咋着,看看咋着过来……
你看这八岁一摞的碗搬不动!你看我,那时候,都……
张女士在给谈话对方——她的儿子,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张女士当然知道眼前正在和她谈话的儿子不可能“看”到她自己八岁时的生活场面。

使用“你看”这一表达方式,张女士以蒙太奇式的手法,将过去的生活场景带到听话者的眼前,使得谈话效果更加直接生动。

3.指代第三人称
1)指代第三人称“他”,语力效果是寻求认同。

(15)你不想想,你想起来,就是这,杰的,人家有钱,人家又知道地方,你啥也不知道。

唉!这个气都不该生。

张女士的二儿子(伟的)和别人合伙做生意。

在分享利润的时候伟的感到不公平,有些生气。

在上面的叙述当中,张女士在向她的大儿子(杰的)讲述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叙述当中的“你”应该不是指听话者(杰的)而是指在这件事当中生气的伟的。

所以,单纯从逻辑上讲,此处的“你”因该是“他”——伟的。

从语用学的角度讲,张女士在此处使用“你”是为了将听话者置入较近的场景,以便能够让对方站在和自己类似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进而达成共识。

2)指代第三人称,特指“他”“他们”。

(16)我过我来生活,你过你来生活,我挣钱养我来孩的,你过你来。

我跟你没啥关系。

给你,就是人情交往,没有一点点(关系)。

我做我来生意,我养我来孩的,我挣我来钱。

我给你说话有啥用啊?
张女士在抱怨以前和邻里之间的一些矛盾。

这里的“你”并非是指正在和自己谈话的儿子,而是指和张女士有过一些矛盾的邻居。

直接表述应该用人称代词“他”或者“他们”。

张女士使用“你”,似乎将想要责备的对方带到了自己的眼前直接与其对话,达到了更加直接地宣泄不满的语力效果。

3)指代第三人称,泛指任何人。

(17)就是你哪何来的,哪何去。

你待那大队来推荐过去来,那,大队来需要你,你再拐回去。

张女士解释当年高中生毕业后分配就业的基本政策。

这里的“你”不是针对正在和她谈话的儿子,而是泛指当年的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

张女士将“任何一个人”换为“你”,浅显易懂。

4)指代第三人称,特指任何一个和这个场景有关的人。

(18)你要我来相中,你相不中,相不中下一回,来喽好货再要!你翻,你翻十箱的我也不烦,你打开20箱的我还不烦。

你,你,你说,这个不中。

这个不中换这个。

你,你再想刁难我,我也把你打扮(音盘)来好好来!人呢,人家说你要想打到100个人来满意那是不可能来。

张女士在讲述自己对待比较挑剔的顾客的态度。

“你”指代任何一个挑剔的顾客。

张女士用“你”来指代他或者她,使得会话的效果生动而且具体。

产生了更好的创造场景的语力效果。

5)第三人称(特指,他,这个人)。

将场景拉近,缩短距离,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19)你咋,你咋不能,你咋不能叫你大儿给你拉几车的土唉!浆ji屋里的,她不叫他拉。

待那何站着。

张女士跟自己的儿子抱怨婆婆在自己怀孕的时候还要求她干体力劳动拉土。

这里的“你”是指张女士的婆婆。

将“她”换为“你”,张女士似乎把婆婆推到了自己的面前,让她当面听自己的抱怨。

(二)恁
“恁”在牡丹区方言中没有明显的敬称用例。

“恁”除了表示第二人称单复数外还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1.指代第一人称“我们”。

(20)丈夫:那,“恁”没有。

张女士:穷!
上述会话中,丈夫在和张女士谈论他们家以前的事情。

这里的“恁”是指他们的家。

直接的抽象语义表达应该说“我们家没有”。

这里丈夫用了“恁”,将自己放在场景之外,从而增加了话语的“客观性”。

2.指代第二人称“你”“你们”,或者第二人称领格你的、你们的。

1)指代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你”。

(21)也没有井,上新来家,恁给伟的俩押点水。

拉到门口干,我再掂,还记来不小?
张女士回忆以前家里的生活状况。

文中的“恁”指的是正在和她谈话的大儿子。

2)指代第二人称复数,你们。

(22)唉……我,我想着恁有挣钱来,有掌权来,孬好当个小官,人家都看着恁来脸说话。

这里的“恁”指的是张女士的儿女们。

3)指代第二人称单数,意思同“你的”。

(23)那时候俺小才多大啊?那时候你才两岁!恁兄弟一岁你两岁。

看见吗,杰的记事记多早!
这里的“恁兄弟”是“你的兄弟”的意思。

4)代指第二人称复数“你们的”。

(24)抱着方妮儿,准备走来,一看外边嘀嗒嘀嗒下雨来,还下来小雨儿。

这下着雨,一想这上恁姥娘家去怎远,咋走唉?折身ne回来,恁奶奶待那何站着,我给恁奶奶磕头,我说娘,到明天再叫俺走中不?
张女士描述以前和自己的婆婆发生争执,被婆婆赶出家门时的场景。

“恁奶奶”是“你们的奶奶”的意思。

3.指代第三人称
1)指代第三人称“他”“他们”。

(25)恁打那样,恁也拉拉到那边,……她带着孩的来是不!
张女士回忆和邻居发生争执的时候自己被打的情景。

此处的“恁”是指打她的那个人。

而此处的“她”指的是自己。

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使得张女士有一种直接谴责当事人的感觉,自己的愤怒之情从而得到宣泄。

2)指代“他的”。

(26)再说她是恁娘来,你不给她看,谁替她看啊?
这里的“恁娘”指的是张女士的婆婆。

因为张女士当时是在跟自己的儿子谈话,使用“恁”的语力效果是将正在听自己说话的儿子置入场景当中,有助于儿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本文透过语用学的视点通过对菏泽牡丹区方言生活会话实例的分析展示了“你”和“恁”在牡丹区方言当中多元及复杂的语义。

我们可以看到抽象语义上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恁”在张女
士的话语当中具有多重的场景语义。

它们不仅仅指代第二人称,也指代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单数和复数。

这种抽象语义和场景语义的差异所产生的语言表达效果是丰富多彩的。

同时这些实例还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在实际社会行为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它不是传递信息的一个固定工具,在被应用的时候,具有创造“事实”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张惠英.汉语方言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音版)影印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5.
[6]宋恩泉.汶上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5.
[7]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8]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9]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10]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1986.
[12]汉语大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3]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5][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6]吕叔湘.吕叔湘文集·中国文法要略[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张晓瑞,日本明星大学人文学部国际研究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