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巨变与启示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聂冰晨(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内容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百年之中,对于它的评价层出不穷,褒贬不一。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已成为过去。
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只有从其中借鉴到避免我们再次重蹈覆者的经验,才是我们学习、评论辛亥革命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成败借鉴学习功过自有后人评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年之人,或许都已远逝,他们或留名历史或无闻于人们心中或被人们唾骂,但百年之后,他们都已化作尘土;当年之物,或孤独的陈列于博物馆或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或留下了一段往事的印记或抹去了这段历史的踪迹;当年之事,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索、去总结。
历史终归历史,后人之论或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或模棱两可,不一而足,但终究是后人之作,无法亲身经历当时之事,不能感受当时之情,只能以现代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其后的发展来评论,对错不知,褒贬由心。
功过自有后人评,可后人又怎能身临其境的评价当时之事呢?不管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管辛亥革命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发展还是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进步。
无论平民还是伟人评价辛亥革命,无论从全局还是从某一方面讨论辛亥革命。
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发生过辛亥革命!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一段不能抹灭的印迹,让我们记得辛亥革命的存在。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巨变不论从全局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中国发展。
也不论辛亥革命最终未完成反帝的目标、民主难以实现,还是辛亥革命政治不稳、经济不能维持、思想混乱。
但总而言之,没有辛亥革命,或许中国的进步还得推迟几年,也或许中国受奴役的现实一直存在,中国终究由大变小,由强变弱。
也同样由于辛亥革命,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是是非非,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我们也就只能谈谈它的功,议议它的过。
功过不相抵,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我们后人只能叙述而不能妄下结论。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第一篇: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因此辛亥革命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当之无愧的。
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
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
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
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
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
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
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
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
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
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1、巨变表现(1)社会性质上:从一个
8)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转为向西方学习。 )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转为向西方学习。 9)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 )政治制度上: 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由国民党一党专政到中共领导下 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2、百年巨变的启示 、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 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 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指武器 指武器——引者注 万不能及。……中国 引者注)万不能及 独火器 指武器 引者注 万不能及。 中国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地权 • 请回答: 请回答: • ⑴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近 请根据所学知识, 代中国历史上哪三种政治主张? 代中国历史上哪三种政治主张 (6分) 分 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分 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 材料二:实行改革, 材料二: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 。(2分 材料三:推翻清政府, 政。( 分)材料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 分) 级共和国。(2分 。(
8、191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现代化建设道 、 年以后, 年以后 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路,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百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辛亥百年,中国巨变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百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辛亥百年,中国巨变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但辛亥革命却又失败了,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无数先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还不能独自带领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开辟了中国独立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正是看到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并带领广大人民成功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终于在百年后的今天,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
建国后,中国仍然面临很多矛盾,国内的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外又实行经济封锁,可谓是内忧外患。
然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中国共产党正是成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在以毛泽东为主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把中国建设成独立、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告诉我们,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摘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这三次巨变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次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论文从这三次巨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文内容:一:辛亥革命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懦弱无能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孙中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得到李鸿章的重视,而后他发现清政府腐败无比,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同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回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燃起了革命的烈火,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由此,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政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
(1)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救不了中国,不符合中国国情。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3)中国人应该团结一致,维护国家统一。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2)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中国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4没有认清袁世凯反动的本质,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巨变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影响力之深远,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孙中山作为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其个人魅力与政治主张,对于革命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孙中山如何在辛亥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以及这场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孙中山的早期活动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中国晚清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累积。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孙中山在1894年成立了兴中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孙中山主张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2.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与实践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可以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其核心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孙中山认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中国才能走上富强之路。
在实践中,孙中山多次组织起义,虽然多次失败,但他从未放弃,不断总结经验,为最终的革命成功奠定了基础。
3.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孙中山的领导作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虽然当时身在国外,但他的影响力和领导作用不容忽视。
在革命爆发后,孙中山迅速回国,积极参与革命的领导工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现了他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梦想。
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孙中山的贡献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贡献不仅仅在于领导了这场革命,更在于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虽然孙中山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政治理念和革命精神,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孙中山的后续活动与三民主义的实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并未停止他的革命活动。
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政治理念。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金冲及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
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黑云压城城欲摧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也许太遥远了。
他们已很难想象那时候中华民族的悲惨处境。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
当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整整六十年。
外国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遭人鄙视,被看作“劣等民族”。
国家的命运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听任别人摆布。
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多少次反抗都失败了。
长夜漫漫,仿佛没有尽头。
这一切,不能不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感到极大的痛苦。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的时候,这种不断沦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十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三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
前两次战争都以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中国对外赔款共达六亿八千万两白银,比当时全国八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被日本侵占;列强还取得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驻军权。
后一次战争竟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相互厮杀,居民惨遭屠戮,庐舍化为灰烬。
形势与政策论文———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
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
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
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其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同时,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并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然而,我们必须要客观地看待历史。
毫无疑问,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所以说,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的失败则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辛亥革命对当代的启示
辛亥革命对当代的启示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辛亥革命给咱当代带来的启示。
你知道吗?辛亥革命告诉咱们,勇敢迈出第一步超级重要!那些革命先驱们,可没有因为害怕困难就退缩,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为了理想去拼搏。
这就好像咱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别总想着逃避,得有勇气去面对,说不定就能打开新局面。
还有啊,团结的力量真是无穷大!当时那么多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可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劲往一处使。
咱们现在也是,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和小伙伴们团结协作,就能做成好多一个人做不了的大事。
辛亥革命也让我们明白,思想的解放是进步的关键。
过去那些老观念、旧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发展。
现在咱们得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东西,接受新观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淘汰。
而且哦,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坚持和努力。
这就像咱们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有恒心,一直朝着目标前进。
稿子二亲人们,今天咱们唠唠辛亥革命对咱当下的启示哈。
想想辛亥革命那会儿,前辈们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那是豁出去了。
这让咱明白,有梦想就得去追,别总找借口说这不行那不行的。
只要心里有个坚定的目标,努力去干,说不定就能成。
再有呀,那些革命志士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让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朋友和伙伴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一起加油打气,互相出主意,就能走得更远。
另外,辛亥革命也提醒咱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和自由。
以前那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换来今天的好生活。
咱们可不能浪费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得好好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
反正呢,多想想辛亥革命,就能让咱们更有动力去奋斗,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
咱们一起加油,让未来更精彩!。
辛亥革命的制度变迁意义及其启示
辛亥革命的制度变迁意义及其启示中华文明自成一脉、源远流长,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制秦帝国以来,2132年间中经多少王朝更替、兴衰沉浮。
然王朝更替,皇位易主,皇权专制的政体结构却从未改变、依旧维持,其间不乏变法、革新、造反、动乱,却从没有政体更替意义上的制度性革命。
[①]辛亥革命一声霹雳,拦腰斩断了千年帝制的上层结构,实现了根本制度意义上的政体转换,从此开辟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崭新道路和发展空间,“这是胜过过去无数次起事的伟大业绩”。
[②]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辛亥革命,就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百年来艰难曲折的历程中,深刻反思:为什么二千多年维系不坠的帝王体制在20世纪之初如此不堪一击、制度衰败何以至此?为什么看似完美的民国共和体制,如此脆弱、共和国转瞬成为“幻象”?为什么近代中国的民主共和之路如此曲折漫长,民主共和体制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条件和结构性支持?这是一些很大问题,本文尝试给予初步阐释,以求教于方家。
制度是人类行为和生活交往中的基本规范,政治制度更是规范政治权力的来源、授予、运作、监督和交替的基本规则和原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主导作用。
政治制度的有效和持续,取决于政治制度体系的环境适应性、结构合理性、功能有效性和正当合法性。
政治制度体系这四种属性的整体协调、互动提升是一套制度体系活力和存续能力的关键。
我们对以上三大问题的解释,即是在政治制度这四种属性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的。
这只是从发展政治学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视角之一,并不排斥其它的视角和分析架构。
一,为什么二千多年的帝王体制,至晚清却陷入制度衰败的不归之路?中华政治文明发育早熟,自成一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架构基本建成,其间非经历了众多的王朝更替,分合变幻,甚至被外族侵入和统治,但帝王体制经过不断的变法和革新,在干扰和修复中终能保持基本制度架构于不坠。
这得益于帝王体制的复杂结构和适时调适,得益于农耕文明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变,还得益于中华文明的相对封闭性和对异域文明的同化包容。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影响及历史启示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授课学期学年至学年第学期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交稿日期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影响摘要:时间流转,岁月更迭,辛亥革命距今已100周年。
虽然岁月可以使沧海变为桑田,但是它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它也无法暗哑那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振聋发聩的枪声。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这是中国历史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爆发使整个中国走人了新的纪元。
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民族解放、民族走向经济振兴的新纪元。
它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世俗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入思考和研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影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国民国成立。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人的劝说下和逼迫下,清朝皇帝退位,统治了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正式宣布终结,中国2000年来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灭亡。
辛亥革命对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振兴,西方思想大量涌入,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日趋现代化,社会面貌也开始告别旧时代而具有了新的景象。
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影响中国一.在政治方面: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近一个世纪之前,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如同站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口。
摧枯拉朽的革命,掀翻了统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然而,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唤醒,封建痼疾却未能去除;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已经建立,“良政治之建设”却远非坦途。
辛亥革命先驱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之精神,树“振兴中华、迎头赶上”之雄心,面对袁氏窃国、军阀割据,干戈扰攘、民生凋敝,却只能感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
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正确的领导路线,一个推进发展的制度保障。
1.探寻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当鸦片战争打破“天朝上国”的自大迷梦,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便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执着梦想。
历经一代代人矢志不移的求索,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为这条道路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宝贵探索,为民族复兴最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积累了经验教训。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御侮强国之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前数十年间,各种希望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尝试均告失败。
率先发出“振兴中华”呐喊的辛亥革命先驱,以英勇的奋斗与壮烈的牺牲,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但却并未能够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和外国列强侵略,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完全复制而无视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一切现代化之路,必须以符合国情为基本前提。
怎样走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困境,结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真正迎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怎样唤起工农千百万,深入发动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推动中国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样的设问,并非苛求前人“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探寻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
为什么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巨变
为什么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巨变,以下就是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辛亥革命是历史巨变的原因: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
虽然中华民国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
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刊杂志空前活跃。
可以说,要是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因为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创造的这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状态,五四运动很难发生。
另一点是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的皇帝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能怀疑、不能推倒呢。
五四运动时期对许多旧事物的怀疑和批判,同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也有很大关系。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说到革命的准备,1921年开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
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
毛泽东明确地把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看作是共产党的前身,这既科学地揭示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同中国共产党诞生间的历史联系,也肯定了辛亥革命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影响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革命运动,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而且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 辛亥革命的背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专制统治,导致国家经济落后、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兴起,他们渴望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同时,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发展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正式开始。
起义军迅速占领武昌,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十五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3 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令和政策,如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上台后,妄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制度。
此外,辛亥革命也没有解决中国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导致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5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尽管辛亥革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意义仍然不可磨灭。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精选辛亥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是什么
辛亥革命虽然是以失败为结局的,它的成果最终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致使整场革命开始的快,结束的更快,但辛亥革命中依旧是有很多亮点的,给后来的革命带来了很多启示。
下面将对辛亥革命的启示从以下几方面做如下的描述。
第一、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失去了群众力量的革命很难以得到支持,所以革命源自于人民的自发自主性,如果离开了人民的自主性,那么这场革命很难得坚守到最后。
因此,所有的中国人民应该统一,一致对外,团结力量大便是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统一战线后,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才能使得国家富强兴盛。
第二、单单依靠资产阶级是没有办法完成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的,脱离了国情的革命注定了失败的最终结局。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们一直宣扬的就是资本主义,但这个主义却只是代表了部分人群的利益,违背了更多人群的利益,所以辛亥革命的变革困难重重。
第三、任何革命离不开精神宣导,辛亥革命也是一样的,在辛亥革命中宣导者少,整个革命精神未能够得到有效、正确、广泛的传达,致使整场革命无疾而终,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信息的横向沟通和传达才是硬道理。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
从主观方面来看,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并且资产阶级具有自身的局限。
从客观上来看,可以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四个方面分析。
纲领:没有反帝,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农民:没有农民的支持,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缺少了农民这个主力军。
政党: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在辛亥革命中政党很松散,缺乏组织和纪律。
军队:没有掌握革命武装,辛亥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为革命胜利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鉴湖女侠秋瑾被捕,她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体现了她“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blog_482712a30100t8jn.html辛亥革命:巨变与启示袁伟时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辛亥革命究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回望和梳理当时的历史细节,也许能更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必然性。
还原历史的本真,让历史的挫折转化为历史智慧,成了史家义不容辞的任务。
这就是今天还要耗费气力洗刷油彩、剥落脂粉,直书成败得失的意义所在。
从剪辫子这件事说起辫子是大清帝国臣民的标志。
难看,不方便,不卫生。
人们很容易以为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才合法。
错了!浙江宁波出生的龚祥瑞教授的自传《盲人奥里翁》中记载:“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旧历六月初八),父亲头上留了四十多年的辫子竟被守城门的乡勇给剪去了”。
六月初八即新历7月3日,武昌起义前三个多月,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辫子被强迫剪掉。
这是不是宁波乡勇自作主张胡作非为呢?不是,这是朝廷允许、大臣带头推广的。
1911年1月3日香港《华字日报》登载多条来自北京的电讯:1月1日的北京电:“资政院奏请剪发。
奉旨刻下仍遵前旨。
”也就是说,不准剪发。
可是,同一天的电讯又说:“陆军部决于明年正朔(正月初一,即1911年1月30日),各员皆剪发穿军服进署。
”呵呵,练兵,打仗,拖条辫子多不方便!进入20世纪以后,新军和军官学堂学生剪辫子已慢慢成风。
到了辛亥年,连陆军领导机关的军官们也不愿再忍耐,要自行其是,把辫子废掉了。
出乎意料,第二天情况大变。
1月2日的北京专电说:“庆王(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奏请降旨严禁剪发。
摄政王谓各界风气所趋,任人自由。
”同日上海电:“上海慎食卫生会组织华服剪发会会长伍廷芳及会员一百五十人定十五日在张园剪发。
”这些电讯说明,即使小小的改革统治阶层内部亦有分歧。
归根到底,改革成败取决于内容是否合理,大众是否认同,两者缺一不可。
两个条件齐备,即使遭掌权者粗暴镇压,终有一天会实现。
带头剪发的伍廷芳(1842-1922)是晚清官居二品的大员,1910年初,驻美公使任满回国后寓居上海。
这一年9月,他上书清廷指出:“内地居民,除官绅外,凡学生、士子、工、贾、商、农,其因求起居利便而剪去长发,所在皆有”,要求顺应民情,任官民剪去辫子。
[1]中国外交官、留学生拖条辫子,早就成为各国人民耻笑的对象,没有几个人愿意留着这个奇特的标记。
伍廷芳更带头搞行为艺术,决定1911年1月15日在上海张园开剪辫子大会,有报道说,实际剪辫子的人数远远不止150人!没有民众认同,伍廷芳不敢鲁莽行事。
半年后,此风吹到宁波,龚祥瑞父亲的辫子就保不住了。
一叶知秋。
这就是大清帝国改革的缩影。
形势比人强!有些改革,在民众压力下,尽管领导层不那么情愿,也只好“风气所趋,任人自由。
” 这一点是观察晚晴情势的重要视角。
爆发革命的历史必然辛亥革命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在清帝国新政改革高潮中爆发的,如果从清王朝的角度来讲,至少五个因素汇合,促成了这一历史事件。
其一.满族是少数民族,清王朝没有及时彻底解决民族不平等带来的矛盾。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满族入关后迅速儒化,赢得多数汉族知识阶层认同;直至大清帝国覆没,许多汉族士绅仍摆脱不了忠君思想的束缚。
其二,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
从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
1910年1月至1911年初,各省咨议局联合会连同各省商会、教育会及其他绅民代表一连四次发动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1910年9、10月间,各省督抚纷纷电请先设内阁以立主脑,开国会以定人心;各地学生接连罢课;资政院也通过决议上奏,请速开国会。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近十年改革实践,民众、士绅和各级官吏的认识渐趋一致,政治制度改革迈大步的时机已经到了。
可是,清政府虽然把原定九年的预备立宪年限缩短为五年,仍然扭捏作态,不肯在1911年年立即召开国会,坚持拖到1913年。
1911年5月说是组织责任内阁,却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皇族内阁。
改革时机,稍纵即逝。
当断不断,并且一再激怒各种社会力量,通过体制内改革整合社会的机会白白流失了。
其三,无力制止贪污。
清帝国同中国历代王朝一样,也有纠举和监督官吏乃至最高统治者的机构;历代皇帝都说要反贪污,但成效不彰。
原因是: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理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
担负反贪重任的监察系统同样没有逃脱腐化的命运。
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
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制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或其他专制者手中,当他们本身不干净时,要真正反贪无异缘木求鱼。
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
其四,重蹈国有经济的死胡同。
清帝国覆没的直接导火线是1911年5月九日开始强制推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
这一措施犯了双重错误:一是直接侵犯广大民众的权益,触发众怒。
收回铁路利权,不是一般商业行为,而是经济利益和捍卫主权的政治行为相结合的群众运动。
有的路权(如川汉、粤汉)是历尽艰辛,才从外国人手中争回来的。
1903年12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改变铁路只准官办或外国人办的状况。
“在1903-1907年的5年间,全国有15个省份先后创设了18个铁路公司。
”其中13个商办,4个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坚持官办的只有1个。
有的股金是按亩收取的,群众性很强。
公司和筑路权都曾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清政府收归国有,既违法,又与民众对立。
加上政府手中没钱,打算借外债来办,更引发强烈的民族情绪。
火山因此喷发。
二是重蹈洋务运动覆辙。
将筑路权收归国有的唯一藉口是这些公司管理混乱,筑路进展缓慢,成效很差。
这符合事实。
它体现了中国企业家成长缓慢,法治不健全的现实。
政府要有所作为,只能从加强法治入手,引导股东们通过法定程序,自行整顿,推动企业家更快成长,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市场,也只有市场,才能教会人们怎样经营自己的企业。
越俎代庖已属违法;收归国有,忘记洋务运动在官办经济的死胡同中打转,碰得头破血流的教训,完全是往后倒退的行为。
其五,没有妥善对待民众的请愿,错误地出动武力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以开会为名诱骗保路同志会和四川谘议局的领导人到总督府,立即“手缚绳,刃指胸” 把他们一一逮捕。
成都市民闻讯后,“各街民众来乞释者,由午而暮、而午夜,虽枪毙三十二人,不稍退却。
”(督院内死二十六人,各街死六人)[2]这些市民是头顶光绪皇帝的牌位,手无寸铁,向四川总督赵尔丰请求释放代表的。
这样的和平请愿竟不能见容于凶残成性的赵尔丰,居然下令开枪,让鲜血染红了督署和成都街头。
当天,赵尔丰致电内阁,竟然把事情说成是匪徒数千放火和进攻督署,他“饬令兵队开枪抵拒,伤毙前锋十数人”。
清政府于第二天回电:“如得有狂悖不法确据,实系形同叛逆,无论是否职官,即将首要大犯,即行正法,并妥速解散胁从,毋任蔓延为患。
”[3]7000万四川人忍无可忍,拿起刀枪反抗了;以会党——袍哥为骨干组成“同志军”,到处摆开战场。
一个月后,武昌起义;大清帝国坍塌了。
清末有过十多次武装起义,大都是少数人的军事冒险或投机行为。
最后一次是武昌起义,由于上述五大错误,清政府自己把自己打倒了。
经济上的变与不变辛亥革命爆发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大,甲午战争后,市场经济制度正在生长。
袁世请出张謇、周学熙等内行主管经济。
为鼓励制造业和加工业各民营公司,由政府出资建立保息制度。
投资第一年开始,即可获得四至六厘股息。
第六年起才按保息金的二十四分之一,分年摊还。
开办厂矿的手续简化;采矿税从原来25%降至10-15‟,从而促进了矿山开采。
到处设卡,征收厘金是晚清留下的弊政,袁世凯政府没有彻底废除,但对颇为大宗的土布免征厘金,亦不失为做了一件好事。
此外,依靠各地商会,充分听取工商业家意见,制定了有关经济法令八十多件,完善了市场机制,推进了清末新政的未竟事业。
例如,纠正清政府混淆垄断与专利的错误,取消创办企业动辄给予专营权若干年的规定,专利只给予真正的发明创新,从而促进了自由竞争。
不过,这些都是局部性的改善,即使没有革命,清政府也是可以做到的;当时经济持续发展的局面不会改变。
当时剧变的是财政接近崩溃;主要原因是军费大增。
原有军费没有减少,而各地大量涌现“革命军”,其中除少量新军外,大都是帮会武装和绿林好汉组成的“民军”。
这类武装,仅广东一省就有14万。
原有军队没有减少,“民军”的维持和遣散都需要大笔资金。
当时“南北两方军饷每月七百万两”,而库存不足九万!“存亡呼吸,间不容发。
”1912年全国有军队109万人,月饷达694万两,这年96万陆军仅军饷一项开支达11275万余元。
”1913年军费为17270余万元,1914年才下降为14240万元。
如此严重的财政危机,经过周学熙、张謇等人两年努力,借外债、内债,整理和健全财政税收制度,整顿金融秩序,收回各地乱发的纸币(如广东),统一铸造银币(袁大头),至民国三四年间(1914、1915)才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约计每年可余二千万”。
制度巨变的得与失辛亥革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政治体制一举实现了共和制。
没有辛亥革命,有可能实现这个政治制度的飞跃吗?通常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甚至认为,清末新政的政治体系改革——预备立宪本来就是假的。
政治措施,主要看实际效果,不必过分注意动机。
为追求私利而造福社会的历史事件比比皆是。
以清末的预备立宪来说,清廷当然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但客观上却做了几件影响历史的大事。
1905年废除科举,让中国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大飞跃,新学堂,新教材,西方现代知识因此大量引进,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以夷变夏,废除酷刑,引进大陆法系,取代传统的中华法系,并迈开了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和司法独立的第一步。
在政治制度建设上,也有一些的实绩。
其一,由官方出面,推行宪政教育,是近代中国空前的重要举措。
其二,正在稳步推行三权分立的地方自治政制。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1916年实行宪政,立即开始筹备,并列举每一年要完成的工作和负责办理的机关。
这个计划从1908年开始,用九年完成政治体制的大变革,进度不慢,而且一些主要项目也兑现了。
例如,1909年各省选出省议会的预备机构——谘议局,1910年成立国会预备机构——资政院,都如期开会了。
这些中国开天辟地以来首次出现的民选议会性质的机构,一上场就声势不凡,监督施政,提出建议,领导请开国会运动,震动神州。
其三,三权分立的地方自治制度也在稳步推进。
在官方默许或提倡、批准下,以东三省保卫公所(1904)、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1905年)、天津自治局(1906年)为代表,前所未有的地方自治制度正在中国大地上生长。
它们“以保卫地方人民生命财产及扩充本地方一切利益为宗旨”,管理一般的民事特别是经济纠纷,地方治安,消防,电灯,自来水,道路交通及其他市政设施……即包括除刑事案件和某些税收以外的地方政府的全部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