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救人牺牲
2014年1-3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014年1-3月人民时评:破两难须做好价值排序2014年01月03日08:11在迎接挑战中权衡利弊,在兼及次要矛盾的同时攻破主要矛盾,或许正是拼车问题背后的普遍方法论日前,北京市交通委正式出台《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鼓励出行线路相同的市民在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合乘,并分摊相应费用。
这是内地首个拼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拼车在首都被正名,驶上了规范化的坦途。
私家车合拼问题备受舆论关注的原因在于,它一直游走在法律边缘。
现实中拼车的大量需求与实际存在,并未赋予其合法性。
“有偿拼车是不是非法营运”、“发生意外谁来负责”等合理性的疑问,总会在讨论时浮出水面。
北京的做法之所以具有普遍意义,在于权衡利弊之后,从长期议而不决的犹豫中挣脱出来,有条件地把拼车从灰色地带拉入白色地带,“第四种交通方式”的受益者乃至呼吁少开车不开车的爱护环境人士,因而纷纷点赞。
不过,走出这一步,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了争议和风险。
有专家分析《意见》时说,尽管对拼车与黑车做出了明确区分,并要求合乘各方签订协议、禁止临时起意拼车,但是通过协议造假、各方合谋,仍然可能让黑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事实上,允许拼车收费,客观上增加了管理黑车的难度,为交通治理增加了一道新考题。
从“应然”到“实然”,中间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既要释放拼车的民生红利、环境红利,又要避免放开可能带来的无序、调整可能招致的麻烦;解决了出行者“拼,还是不拼”的犹豫,又增加了管理者“管,但怎么管到位”的难度,拼车问题面临的矛盾,在两个层面上成为社会治理乃至推进改革的缩影:一方面,解决旧矛盾的努力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问题,趋利避害,需要更精细更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两难总是存在,但是公众承受还是治理者承受,算公益的得失还是一己的短长,价值排序更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正如汽车文明急速到来引发拼车纠结,社会转型期应接不暇的各种变化,很多都考验着社会治理者的改革智慧和治理水平。
...一个大学生为了抢救掏粪落池的老农民,毅然跳进粪坑救...
李 春 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 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 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 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青 藏 铁 路 的 建 设 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 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 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 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 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C A. 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
我们仍要承担其责任。 B. 小强没有承担按时上学的责任,受到处罚是其 不承担责任所造成的后果。 C. 不承担责任意味着一定要受到处罚。 D. 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代价。
2.认真看左边的图画,可以得 出的正确观点是 A.承担责任伴随获得回报的权 利 B.承担责任可获得社会尊重 C.承担责任一定会获得客观公
时,要有勇气和信念,凭借自己的经 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不在于对代价和回报对比后的斤斤计较, 而在于 我们应该自己作出选择,一旦作出 了选择,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1、今天我决定竞选 (班级职务),这样我会增长才 干,当然我也会遇到困难。但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 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所以 。(做负责任的 )
思考:面对不是自愿选择做的事情,苏珊是怎么
做的呢?
思考:面对不是自愿选择做的事情,苏珊是怎么 做的呢?
答:改变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积极
乐观、全身心地投入,把事情做
得很出色。
做到:我承担,我无悔!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 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歌德
●升入初三后,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大了许多,学 习负担也加重了。对于这一切你准备做出怎样的 选择?
2008年高考文科数学试题(湖南卷)
人生价值观姓名:金玲班级:艺设四学号:20111104405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
人们只有找到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的千差万别主要是门类繁多的价值观导致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罗盘''。
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和理想追求。
耶稣和佛陀的价值观成就他们神佛的品质,希特勒的价值观成就他魔鬼的品质。
有人经商,有人从政,有人当牧师法师,有人成小偷、杀人犯。
这主要是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成就的。
价值观就是一种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追求。
有很多人忙碌一生,到最后却一事无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说他们的价值观是混乱的,不明确的,没有想清楚什么才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更没有分清楚人生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
他们会随大众,拥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进而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就算忙一辈子,也忙不出个所以然来。
没有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没有价值观的人生是迷茫的。
人生的苦恼和不幸主要在于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格局。
很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高材生张华,为抡救一位落入粪池的老农,将生命永远留在了24岁的年轮上;当年,当张华的事迹公开报道之后,在报纸上引发了好长时间的讨论,其焦点在于:一位高才大学生为一位老农献上了生命到底“值得不值得”?其实,“值得不值得”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大学生见义勇为反方一辩陈辞
大学生不应该主动见义勇为大学生见义勇为的悲剧素材1982年7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七旬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着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人在肯定张华同学精神价值的同时也认为其结果是“不合算”的一来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二来一个大学生的价值也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
这也是所谓的英雄“成本论”。
因见义勇为而产生的悲剧也不仅此例1999年11月26日苏州一所大学文秘专业的舒俊在回家的车上汽车突然起火他脱险后为了抢救被困的人不顾一切将车上的人一个个救出但是他的双手和脸部被二度烧伤从此他工作难找爱的世界更是没有他。
2003年1月16日山西省阳泉市北大街七一广场13号楼两名歹徒行窃后正准备逃跑时被25岁的大学生樊文彬拦住。
凶恶的歹徒竟然向樊文彬开了枪50多颗霰弹留在了他的身体里。
但是他由于交不起医疗费医院已对他停止治疗。
想起前几天看的新闻,东北新闻网2005-07报道,吉林一胡姓公民火海救人的行为已被认定为见义勇为,他的事迹材料也早已上报到吉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
而此时此刻,在吉林市河南街中段,一个瘦弱的小姑娘却在顶着烈日跪地乞讨,汗水和泪水打湿了她面前的白布:“救救我爸爸吧,他叫胡茂东,在去年的中百商厦大火中奋勇背出11人,现在病重没钱治了……”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心酸,如何不让人流泪。
从以上几个事例中我们看到了英雄的悲剧看到了社会的一些冷漠莫不为英雄的“得不偿失”而感到愤慨和痛惜。
也因此引发了人们对见义勇为价值的争议不少人在肯定见义勇为的精神价值的同时对其“得不偿失”的结果感到痛惜亦对见义勇为的现实意义表示质疑认为见义勇为是“鲁莽”的“不值得”。
有的人甚至认为见义勇为是一些人爱出风头爱管闲事甚至不惜将自己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作为赌注。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案例
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王江然案例1.孩子高举国旗,跟着巨人脚步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浩浩荡荡走进国家体育场“鸟巢”,旗手姚明的身旁走着另外一位小“旗手。
“这个小男孩是谁?”当中国队最后出现在国家体育场的跑道上时,全场中国观众在鼓掌、大声叫好之时,不少人也都在四处打听“与旗手姚明一起,走在整支队伍前面的小男孩是谁?”这位9岁的小男孩一手拿着奥运五环旗,一手拿着中国国旗,满脸笑容,大大方方地与姚明一起走在中国队的最前面。
原来,这位小“旗手”是来自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他的头上,还有地震带来的伤痕。
9岁的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
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那个同学压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动不了。
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我就告诉她,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
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
后来,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
后来,我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
”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劲挣扎,后来,是老师把我拉出来的。
”林浩所在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
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
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2.“范跑跑”事件始末地震来时,老师先跑了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语文老师范美忠丢下了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并第一个跑到了学校的足球场。
《经济学基础》案例集(附答案)
《经济学基础》案例集(附答案)目录第一单元走近经济 (1)第二单元学会消费 (2)第三单元创造财富 (5)第四单元发现价格 (31)第五单元认识市场 (55)第六单元调整预期 (65)参考答案 (73)第一单元走近经济案例:英阿“黑金”之争再起马岛马岛之战后,英国实际上占领了马岛,但阿根廷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声称。
但是两国也能够相安无事多年,直到1998年马岛附件发现较大石油储藏。
但是,当时实施勘探的壳牌石油公司在当年就停止了在马岛附近海域的勘探。
中止勘探并非出于阿根廷政治压力,而是因为当时国际油价降到每桶12美元,开采新油田已得不偿失。
根据英国地理协会的评估,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
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若得到充分开发,可确保英国25年的能源供应。
今非昔比的国际油价是促使英国公司再次进军马岛的主要原因。
迪塞尔石油公司的发言人本·罗姆尼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世界各地都在勘探和开发新的油田,迪塞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在商业上也就更加可行了。
”目前,英国迪塞尔石油公司已在马岛北部约160公里的海域安装好海上钻井平台,并在马岛外海展开钻探。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钻井目标深度约为3500米,钻井作业预计持续约30天。
”马岛当前在英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所以,从国际法的角度讲,阿根廷处在下风。
但阿根廷没有放弃在外交上的努力。
阿根廷已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和交涉。
问题:分析资源稀缺性对经济的影响,英国和阿根廷政府为什么展开马岛主权之争?第二单元学会消费案例一:人生价值资料1:大学生张华和熊佳维见义勇为的故事大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救人牺牲:25年前,一个大学生为抢救掏粪落池的老农民,毅然跳进粪坑救出老人,自己光荣献身。
他就是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
张华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7月11日,张华路过西安康复路口时,听见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里传来“快来救人”的呼喊声,于是飞奔过去。
长江大学救人真相 捞尸者挟尸要价
长江大学救人真相捞尸者挟尸要价(图片)时间:2009-11-03 16:54:41来源:世界工厂网责任编辑:薇薇安阅读:300几天前,长江大学救人事件还发生在这里。
长江大学救人真相在网上曝光,捞尸者挟尸要价,警方已经介入此事。
近日,自发来湖北荆州宝塔湾祭奠英雄的人们络绎不绝。
几天前,长江大学救人事件还发生在这里。
当地两所高校的3名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两名落水少年,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令人心寒的是,在英雄遗体打捞时,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000元的捞尸费!长江大学救人真相捞尸者挟尸要价19岁救人大学生3个月前做开胸术篮球队长主动和女班长换位,把自己换在“人链”最前端宝塔湾位于荆州市郊,因附近一座明代万寿宝塔而得名。
这里有一处沙滩,面积大约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坡地,是当地人游玩散步的去处,也是游泳爱好者们经常下水的地方。
堤岸上,矗立着一块巨型安全警示牌——“特别提醒,宝塔湾河段水情异常复杂,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宝贵生命,游泳危险”。
“这里经常有人溺水身亡,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就亲眼见过捞出一具尸体。
”住在附近的赵超广老人说。
赵超广退休前是荆州第三棉纺厂职工,也是一位游泳爱好者。
他指着江水说,宝塔湾看着平静,实际上水下暗流涌动,河底都是锅底状的陡坡,人在水中游走一旦踩空十分危险。
事情就出在这个水下的“陡坡”。
“救人时,大家手挽手结成…人链‟,前面的同学一脚踩进深处,有两个同学的手松开了,…人链‟断开处的前9人一下子落水……”讲起10月24日发生的那一幕,目击者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与长江大学不属于同所高校)新生高阳陷入痛苦的回忆。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天气很好。
高阳所在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两个班的新生,相约来到宝塔湾郊游。
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到校只有50天时间,很多同学还没有近距离看过长江。
深秋之季,长江水清江平,宝塔湾看上去十分静谧。
下午2时,一顿饕餮过后,大家坐在松软的沙滩上,三五扎堆,漫不经心地开始聊天。
舍己救人的大学生张华
舍己救人的大学生张华
舍己救人的大学生张华
扭转身飞也似的越过十几米宽的马路,赶到粪池的边上。
公共厕所地下的蓄粪池有3米多深,池口只有2尺见方。
他一把拽住正要下去救人的裁缝师傅李正学,高声说道:“你年纪大,不要下,让我下!”说罢,沿着竹梯,“喷喷嚏”地急速下去了……
张华下到了粪池的液面。
跌下去的老汉这时已俯卧在粪水里,只有头发露在外面。
张华左手紧紧握住梯档,然后倾过身去,用右手从一米以外的粪水中拽过老汉,把抱在腰间,挺起腰杆,疾声喊道:“快放绳子!”
张华的话声刚落,猛烈的沼气把他也熏倒了。
只听“扑通”一声,他同老汉一起跌进粪水之中。
当他被在场的群众王宝安、刘玉庆、王泊义、王少军等人搭救上来的时候,人们用清水冲去他脸上的粪污,只见他脸色铁青。
人们用最快的速度把他送进医院的急救室。
张华因严重中毒、窒息时间过长,他那颗年轻的心脏再也没有恢复跳动,牺牲时年仅24岁。
张华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古城西安,传遍祖国大地。
他被授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精选6篇)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精选6篇)《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篇1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一、内容及分析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不言代价与回报”,指的是担当责任往往会获得肯定的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肯定的代价。
其核心是担当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理解它关键是明确担当责任对个人的重要性,能够正确评估担当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学已学过正确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对国家负责。
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展,由于它还与公民剧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本课有主导地位,并有说明一般原理的作用,如何熟悉担当责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本课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核心。
教学的重点是如何正确看待代价与回报,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理解担当责任往往伴随着回报的权利,但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1)理解担当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肯定的代价。
(2)记住什么是担当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3)会用责任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主动担当责任。
2、目标分析理解什么是代价?什么是回报?指的是担当责任的回报,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学问和技能等。
担当责任的代价,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的不好而受到责怪,甚至受处处罚。
记住理解担当责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会正确评估担当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同学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是“责任”的概念模糊,产生这一问题的缘由是,有的同学人为责任只是对成人、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好像与青少年没有联系。
二是一些同学不能全面熟悉到担当责任既会有回报,但也会付出代价。
例如对担当责任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对他人的无私奉献人为理所当然,熟视无睹,要么持称赞和怀疑的态度。
产生这些问题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教育体制中对老师的评价唯同学分数,学校忽视了对同学从小培育责任感的教育,班会课,周会课挪为他用。
大学生救人牺牲还争论什么值不值得
我们 不能笼统 地把 “ 生命 面的争论 , 多些触手可及的关爱 与温 暖。 这 或许 是一 个 永远 都 难有 共 识性 值 。也就是说 , 作 值 的逻 辑 不然的话 ,恐怕 既是对三个 已逝生命的 答 案的问题 , 毕竟每个 人的生长 环境及 至上原则 ” 为讨论 “ 不值得 ” 更不能把 “ 不值 得” 论简单地 建 打扰 , 结 也是对两名获救少年的残忍。 知识 结构和价值取 向都存在 差异 , 同 前 提 , 不
这 是 一 条 令 人 倍 感 沉 重 的 消 息 。三 及 ,且被 许 多人 拿来 作 为 自己文 章或 固有 的道德底蕴 , 何况 “ 人梯” 结 的施救
破 或 立” 科学 ” 和理性含量。 个 青 春灿烂 的生 命 以一 种 高 尚的方 式 “ ” “ 的一个基石 。这一原则具有 方法并非毫无 “ 但 瞬间离我们而 去 , 三个 家庭却 又势必 因 许多合理性 和积极 的现实意义 , 同时 , 事后 通 过各 种模 型去分 析 、去 演 去 去 深思熟 虑” 诚然 对未来 , 此 而 承受 巨大悲 痛 , 而在 网上 , 多 网 却也存 在过 于泛化 的倾 向和表现 ,甚至 绎 、 总结 、 “ 许 个 或 个 友都 对这 1 O多名大学 生特别 是英勇献 被完全等 同于“ 人至上 ” “ 体生命 的类 似 情 况 具 有 一 定 的 指 导 价 值 乃 至 , 人不 为 己 , 天诛 地 警 示意 义 ,但过 多 的理性 审 视与技 术 身的 3 人致 以了崇 高的敬 意。不过也有 至上 ” 或 直接成 为 “
舍己为人的政治知识点
舍己为人的政治知识点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价值:是从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关系引申出来的,当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时,我们就说它是有价值的。
例如,食品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吃的需要;花卉、绘画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文学艺术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因此,单方面是构不成价值的。
思考: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归纳: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也不可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
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因此人生价值也两方面。
①构成---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每一个完整的个人都具有两重性,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因而,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有为满足自身个性、利益和需要的自我价值,又包括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就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前者被我们称为贡献,后者则被称为索取。
个别的我集体的我自我价值社会价值②关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为个人索取打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
基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2.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l)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需要什么?个人要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什么?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
所以,人类的先进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贡献等于索取,社会会是什么状况呢?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贡献小于索取呢?社会就会萎缩退化,因此,只有贡献大于索取时,社会才能存在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实,就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包括极其伟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会做出的贡献,都很难抵偿社会给予他的一切。
讨论“23救95值不值”很猥琐,总得有一些价值免于功利计算
讨论“23救95值不值”很猥琐,总得有一些价值免于功利计算作者:曹林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第23期曹林年轻生命的牺牲让人无比痛惜,但我比较反感媒体的这个标题:为救95岁老太,23岁消防员火海牺牲——这个议题预设着“23岁换95岁”的生命冲突,诱导出一个坏逻辑,让人们用年龄去衡量生命的价值,以功利主义的思维去评判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想起30多年前,“大学生张华救掏粪老农而牺牲”引发的那场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今天人们仍在讨论这样做值不值。
这个时代的一大进步就表现在对生命的平等尊重上,虽然仍有人觉得不值,甚至痛骂支持救人者为“圣母婊”,但这种声音已经很边缘,主流观点是在批评这种“值不值”的坏议题,痛斥这个“用年龄衡量生命价值”的坏思维。
一个网友的留言赢得了很多人的点赞:如果非要从客观上分析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生命不分老幼贵贱,或许这个年轻的生命本可以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老人只有几年甚至几个月,如果因为这个放弃对生命的拯救,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是人性倒退的开始。
这就是现代文明,在生命的平等尊重上给予弱者更多的倾斜关怀。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人们不仅不会用高低、贵贱、长幼来衡量生命的价值,甚至会在面临抉择时向弱者倾斜,保护老弱病残者。
比如,身处困境、面临灾难时,会让老人孩子或妇女儿童先走,把生存机会让给他们。
从功利主义角度看,这好像毫无理性,是违反人类生存本能和进化论的,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正表现在这种超越生存本能、超越丛林原则的精神进化上,不仅不会因为“老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能创造更多价值”而抛弃老人,在生命的价值次序上把他们排到最末端,而会因为他们是弱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普通人都有这样的文明自觉,更不用说一个以救人为职业使命的消防员。
当一个消防员面对这样的场景,民房起火,火势猛烈,95岁老太被困,他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里面是什么人”,而是“里面有没有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救人。
张华救掏类老人的读后感
张华救掏类老人的读后感
张华救掏类老人的读后感如下:
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诚然,“生命至上”是人之根本,“科学施救”也应当值得提倡。
救人就是一瞬间的事,容不得过多的思考,时间是不等人的。
见到有人落水,只要是善良正直的人,都不会见死不救,这是一个善良的人的天性,即使自己根本就不会游泳。
时年87岁高龄的作家魏巍在给赵传宇的信中写道:“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这个“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英雄,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楷模,而且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理应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更应得到我们全国人民的敬畏与推崇!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冷漠心态、是否在不经意间关闭了心灵闸门、是否一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是否一贯的幸灾乐祸甚至冷嘲热讽呢?
既然时光不可倒流一切已成过去,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英雄们的高尚
品格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不能辱没“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更不要对逝去的英灵进行亵渎!而是要把他们的英勇事迹发扬光大,让他们的精神永存,让生命延续生命,让希望继续希望。
第五讲 人生价值
思考: 思考:
某县初一学生会考,作文题目是《20年以后的 某县初一学生会考,作文题目是《20年以后的 考后老师批改试卷时, 我》。考后老师批改试卷时,发现参加考试的 2000人中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20 人中, 20年以后的 近2000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20年以后的 设想是:当了市长、县长、总经理, 设想是:当了市长、县长、总经理,拥有自己 的小别墅、小汽车, 的小别墅、小汽车,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城里好 好享受,把自己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 好享受,把自己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 。 对此, 对此,你怎样运用人生观和人生价值理论作出分 进行评价,抒发感想,提出对策。 析,进行评价,抒发感想,提出对策。
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是价值产生 的基础。事物自身具有某方面的性质, 的基础。事物自身具有某方面的性质, 才有可能产生某方面的有用性, 才有可能产生某方面的有用性,事物 有特定的有用性, 有特定的有用性,才能进入主体的视 与主体发生联系, 野,与主体发生联系,满足主体一定 的需要。 的需要。
2、人的价值
毛泽东:“不为世界大多数人着想和 : 谋利益,是人生太无价值的表现。 谋利益,是人生太无价值的表现。” 吴玉章: 一个人只有把它的才智、 吴玉章:“一个人只有把它的才智、 力量,全部地勤恳地用在工作上、 力量,全部地勤恳地用在工作上、 事业上,并且做出成绩, 事业上,并且做出成绩,这样的生 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1、人的自我价值
是指自己的存在对自身的意义, 是指自己的存在对自身的意义,是自我对 自己本身的肯定, 自己本身的肯定,或者说是自己能够满 足自身需要的效用性。 足自身需要的效用性。 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 第一,对自己生命的肯定 第二、 第二、对自己多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三、 第三、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第四、自尊、自爱、 第四、自尊、自爱、自强
今天的青年如何代入路遥的《人生》
《人生之路》正在热播,片头“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的声明,也许可以对原著粉有所解释和交代。
事实上,该剧播出后引起一些讨论乃至争议之后,很多没有读过原著,或者只知《平凡的世界》而不知《人生》的年轻人,开始成为“原著党”,这本身就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人生之路》片头不是因为他写出了高考的内卷,恰恰相反,小说中对此只是一笔带过;也不是因为他写出了那个年代的农村文化人(有高中文凭的是极少数),可以自如地脱下象征身份的长衫、重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更不是因为他写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路遥是尖锐深刻的,也是温情脉脉的,他笔下的高家村村民有精明、狡黠,但没有阴暗,甚至小说的结尾还会有反转。
我们今天更加怀念路遥,在于他的生花妙笔,不是简单粗糙地给人硬灌正能量的鸡汤,而是始终直面人生的曲折婉转、选择的纠结烦乱、世事的愁云惨淡,即便如此,仍能向往美好、奔赴梦想、处之泰然。
他更关心的是社会怎样“破山中贼”、破除结构固化的藩篱,个体如何破心中贼、实现自我解放的梦想。
这部中篇小说,是初期城乡关系的生动写照。
《人生之路》剧照人生观:那个年代的“小题大做”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关系的不断震荡、调整和重构,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普遍发生的一个现象。
在这个意义上,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也并非中国所独有。
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造就的就是英国的“农民工”现象和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类似的还有马克斯·韦伯观察到的波兰农民跨越国境到德国务农的现象。
只不过,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更晚、路径依赖更复杂、“三农”问题持续的时间更长。
这种复杂的城乡关系演变,在中国过去四十余年的开放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反映这个变化过程,《人生》就是其中的典型。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浪潮扑面而来,这种冲撞,不仅直接撞击着传统模式下城乡关系的坚固堡垒,也直指人心,引发了多次“小题大做”的“人生观”大讨论。
三救三献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分享一个充满爱心和奉献的故事——三救三献。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英勇事迹,更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人精神的写照。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讲述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三救三献,这个词汇背后,承载着一种崇高的精神——救死扶伤、无私奉献。
今天,我要讲述的主人公,就是这位将这种精神发挥到极致的英雄——张华。
张华,一个普通的青年,却拥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立志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他的心中,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理念早已根深蒂固。
故事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8.0级大地震。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张华没有退缩,而是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
第一次救援,张华在废墟中救出了两名被困群众。
面对生死的考验,他沉着冷静,用尽全身力气,将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那一刻,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也体会到了救死扶伤的快乐。
然而,灾难并没有结束。
在随后的救援过程中,张华又两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三名被困群众。
每一次救援,都让他更加坚定了救死扶伤的决心。
在救援过程中,张华还主动向灾区捐款捐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
他说:“灾难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张华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在灾难过后,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关爱他人的心,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救三献的故事,让张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他先后三次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张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只要我们心怀爱心,勇往直前,就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社会带来希望。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遭受着战火和灾难的侵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责任。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摘要】榜样教育以及当代青年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与社会问题。
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即使经历社会挫折时也未曾断流。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历经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迁历程。
青年榜样的产生离不开群众、行政及舆论力量,更无法独立于彼时青年特有的价值观存在。
【关键词】青年榜样;榜样教育:价值观一、引言谁是你的榜样?答案五花八门,从国家领导人、行业带头人、当红明星到网络红人、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人给出“没有榜样”的回答。
“榜样”的涵义因频繁地使用为被泛化,有时甚至等同于“偶像”。
回想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习榜样,身边的优等生、历史名人、革命烈士等等,可以说榜样和榜样教育伴随我们成长,即使踏上工作岗位也未曾停止。
许多工作单位或地方会定期组织评比表彰活动,评选“标兵”、“先进典型”、“劳模”。
一方面,价值观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榜样态度的迥异,有人对“榜样”的价值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或持否定态度,比如认为见义勇为是多管闲事,刻苦学习是书呆子,乐于助人是别有所图,积极活跃是溜须拍马等等,还有人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态,认为被评为榜样的人理应吃苦受累。
另一方面,在有些评比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
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日前称,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许多评比表彰活动大搞形式主义,毫无含金量可言,这其中还可能掩盖了借此捞取政治资本谋取利益的黑幕。
因此,新时期榜样及榜样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阻止类似上述现象衍化成毒害国民思想、削弱社会凝聚力的严重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开始。
围绕这一议题,以“榜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1年载于相关核心期刊的文章大约有246篇。
通过粗略梳理发现,目前学界着重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榜样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主体与客体、规律、特征、作用等);榜样教育的价值研究;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研究;榜样教育的未来趋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救人牺牲
1982年7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1982年7月11日,西安康复路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像往常一样热闹。突然,从附近传来呼救声。在一个老旧厕所后边,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在三米多深的化粪池里工作时,被有毒沼气熏到,跌入粪池。恰好路过此处的张华赶到现场时,魏志德已经俯卧在粪水里,只有头发露在外面,好心人李正学正要下去救人。张华一把拉住他说:“你年龄大,我下去。”
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着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展开。张华并不知道,他的牺牲引爆了一场举国上下的大讨论:一边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一边是掏粪的老农,大学生为救老农而死值不值得?
尽管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但是,由于80年代初社会上的流行观念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相当多的人认为张华的救人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其结果却是“不合算”的,一来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二来一个大学生的价值也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这种看法在当时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并很快在这场争论中处于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