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增长势头趋缓。
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此外,我国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总结过去五年中国网民增长情况,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网民年增长量接近9000万。
在2011年,这一增长势头出现减缓迹象。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当前互联网在全民中的普及率不到四成,网民增长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但是考虑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种种因素,目前我国居民中具备上网条件和技能的人已经基本转化为网民,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加大。
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而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30-3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逐步攀升,目前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将成为下一阶段网民增长的主要群体。
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始终缓慢。
总之,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
由此可见,降低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门槛,鼓励高龄人群、低学历人群等新技术的晚期接受者尝试使用互联网工具,将是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条件。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应用热点向手机端转移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在今年上半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
网民规模进入发展平台期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
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互联网在农村普及速度较快,半年期新增网民中农村网民占到54.4%。
与此同时,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手机应用成为发展亮点PC应用增长趋于平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是各应用中增长规模最大的应用;使用率为84.2%,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使用率保持第一且持续攀升,尤其以手机端的发展更为迅速。
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使用率为85.7%,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
《报告》显示,相较于2012年,各网络娱乐类应用的网民规模没有明显增长,使用率变化不大,整体行业发展放缓。
手机成为各类应用规模增长的重要突破点。
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相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14.0%、18.9%、15.7%和12.0%,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概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重要文件。
本文将通过对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概述,来揭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了8.54亿。
与上年相比,用户数量增长了4.6%。
这一数字强调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的地位。
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提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达到了99.1%。
同时,4G网络的普及也大幅度提升了互联网使用体验,促进了移动支付、在线购物和分享经济等行业的迅猛发展。
三、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扩展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使用行为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除了传统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常见应用外,互联网在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网上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活方式。
四、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为电子商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根据报告,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2019年达到了4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
同时,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推动了中国电商行业的全面发展。
五、人工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是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热点。
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研发逐年增加。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推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企业也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效率与创新能力,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
六、网络安全形势的挑战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扩大,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对互联网的发展造成了威胁。
中国政府加大了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依然需要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法规来确保互联网环境的安全稳定发展。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发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发布作者:暂无来源:《传媒》 2012年第2期本刊讯(实习记者高方)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突破5亿增长进入平台期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报告》认为,过去5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
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致使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将会有所加大。
微博唱主角传统应用现萎缩2011年,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网络应用使用率明显下滑。
这其中,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2011年中国网民即时通信使用率增至80.9%。
同时,许多传统交流沟通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出现萎缩: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
网络新闻使用率快速下滑,微博成为网民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目前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比例达到48.7%。
而网络新闻用户使用率从上一年的77.2%下降至71.5%,规模增速仅为3.9%。
娱乐类应用普遍走低,但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
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在2011年增长幅度较小,使用率也分别下滑至75.2%、63.2%和39.5%。
相比之下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势头相对良好,用户规模同比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
《报告》指出,由于各大视频网站需要靠聚合版权内容来获取高流量,使得网络视频业版权运营成本大幅攀升,同时视频广告价格较低、其他盈利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熟,因而网络视频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这一现状目前还很难改变。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大家呈现一个全面的画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情况。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9.89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已经超过了65%。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其次,我们来关注一下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手机APP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8亿,占比超过80%。
在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社交娱乐等方面,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除此之外,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备受瞩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家,其中不乏一大批领先全球的科技巨头公司。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信息泄露等问题成为了互联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良影响、网络诈骗、虚假信息等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治理,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为推动中国互联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来源:宣讲家|作者:| 上传时间:2013-02-19 14:50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第一节高度重视舆情,不拖不瞒不封不堵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网络上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
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发言、社区讨论、贴吧留言、博客、空间、微博等反映网民心声和观点的各种各样表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壮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舆论集散地。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几何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博客用户达到2.5亿,发展不到两年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2亿,我国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借助社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客等平台,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利益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
”而微博诞生以后的这两年,由网络、由微博生发、演变的舆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如局长微博开房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艾滋女事件以及甬温线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等等。
这些涉及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突发事件无一不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大浪,引爆了一起又一起网络舆论事件。
网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巨大的传播能量,使得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主导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模板
目录第一章调查介绍 (3)一、调查背景 (3)二、报告术语界定 (4)三、调查方法 (6)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4)本章摘要 (14)一、网民规模 (16)(一)总体网民规模 (16)(二)不同接入方式网民规模 (19)(三)分省网民规模 (20)二、网民结构特征 (22)(一)性别 (22)(二)年龄 (24)(三)学历 (26)(四)职业与单位性质 (27)(五)婚姻状况/收入/居住地 (28)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30)本章摘要 (30)一、基础资源概述 (32)二、IP地址 (33)三、域名 (35)四、网站 (37)五、网页 (39)六、国际出口带宽 (40)第四章上网条件 (42)本章摘要 (42)一、上网地点 (43)二、上网设备 (45)三、上网费用 (46)四、手机接入互联网情况 (49)五、非网民不上网情况 (52)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 (56)本章摘要 (56)一、概述 (59)二、互联网基础应用 (61)三、政府网站 (68)四、网络媒体 (72)五、数字娱乐 (75)六、电子商务 (82)七、其他 (85)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 (88)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141)附录2 典型互联网应用 (155)一、网络安全 (155)二、网络下载 (158)三、网络视频 (159)附录3 调查支持单位 (162)第一章调查介绍一、调查背景中国网民人数与结构特征、互联网基础资源、上网条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情况的信息,对国家和企业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实施这项统计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本次为第21次调查。
数字弱势群体的崛起: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_周裕琼.2018
表 1 互联网在中国人口中的普及率 VS 互联网在中国老年人口中的普及率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全国网民 ( 亿) 2. 10 2. 98 3. 84 4. 57 5. 13 5. 64 6. 18 6. 49 6. 88 7. 31 7. 72
仅靠描述性分析显然不足以回答上述问题。张硕和陈功试图在统计分析的基础 上,找到中国城市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的影响因素。[22]他们建立的研究框架把影响因 素分成两大类: 1) 主观因素,即老年人对待新媒体的态度和观念,包括对衰老的观 念、创新性和个性三项指标; 2) 客观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 ( 性别、年龄、文化程 度、干部与否) 、经济状况 ( 存款、家中有无电脑 /手机) 、身体条件 ( 健康程度、 照料情况、视力情况) 和社会支持 ( 配偶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 。来自北京 朝阳区城乡 1963 位老人的数据显示,年龄、视力、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显著影响老 年人对新媒体的使用。令人吃惊的是,主观因素的三个指标都不具有显著性。在其 他研究中,生理状况对新媒体采纳与使用的影响也超越了主观努力。比如在哈尔滨 的调查发现,身体健康的老人使用手机的意愿显著高于身体衰弱的老人; 麦 [23] 戈伊 ( McGaughey) 等人[24]和埃文斯 ( Evans) 等人[25]的研究也凸显了生理障碍和感官退 化 ( 视觉、听觉、触觉退化、行动不便、手指不灵活等) 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和 在线学习的影响。
二、为什么是微信?
众多研究显示,年龄是创新采纳的一个门槛。在创新采纳的五种人群中,老年 人往往属于拒绝采纳创新的滞后者。[7]最近 10 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进入起飞期, 中国网民人数及互联网普及率屡创新高,但老年群体对此项奇迹的贡献却非常有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以下简称 CNNIC) 的调查数据显示,[8]60 岁以上的网民在 中国网民中所占比例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徘徊在 1% 上下,其中 2011 年底甚至跌至 0. 7% ( 见表 1) 。 CNNIC 在 2012 年 1 月公布的 《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指出, “50 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并断言 “目前我国居民中具备上网 条件和技能的人已经基本转化为网民,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加大”。由此可 见,在 2012 年微信发力之前,包括 CNNIC 在内的长期追踪互联网发展的机构都未能 预料到老年群体的上网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xx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互联网普及率较20xx年提升4个百分点,相比2007年以来平均每年6个百分点的提升,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网站数在20xx年下半年实现止跌,并快速回升。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情况第一,20xx年2月的人均单日访问总次数高于20xx年1月,这反映了春节放假期间,虽然人们的私人时间更多,但这些时间更多地用于回家、走亲访友,用于个人上网的时间反而是减少的。
第二,这两个月排名前十的网站中,有7类网站相同,分别是网上购物、资讯门户、搜索引擎、婚恋交友、电子支付、主流媒体、网络视频,且这7类网站一直占据前7名(只有主流媒体和网络视频的名次在前7名内小幅变化),各类网站的人均单日访问次数也都随人均单日访问总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既说明这7类网站是主流的网站类型,也说明这7类网站发展态势与整体网站相同。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7类网站可以代表整体网站,在不具备研究全部网站的情况下,可以研究这7类网站,近似地判断得出全部网站的状况。
当然,如果有更多月份的数据支撑,该结论将更加可靠。
第三,导航网站列入了2月份的前十名榜中,说明随着人均单日访问总次数的增多,网民更多地依赖导航网站来上网,而不愿意通过输入网址、点击收藏夹等方式来上网。
导航网站的市场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第四,博客空间列入了2月份的前十名榜中,可能的原因如下:网民春节回家、旅游期间的感悟、所拍摄的照片终于在2月份回到日常生活轨道后有时间整理上传到博客里;众多名人春节也给自己放了假,不再更新博客了,2月份开始正常更新。
博客文章的更新,自然带动了网民访问博客空间网站的热情。
第五,求职招聘列入了2月份的前十名榜中,这倒是比较显然的,历来,春节过后都是跳槽的高峰期。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录一、概述 (2)1. 报告背景与目的 (3)2. 报告范围与方法 (4)二、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4)1. 互联网用户规模 (5)2. 网络普及率 (6)3. 地域发展差异 (7)三、互联网接入情况 (8)1. 上网方式 (9)2. 接入速率 (10)3. 移动互联网发展 (11)四、互联网应用状况 (12)1. 社交媒体 (13)2. 网络购物 (14)3. 在线教育 (15)4. 网络娱乐 (16)五、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发展 (18)1. 电子商务市场规模 (19)2.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 (20)3.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 (21)六、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22)1. 网络安全事件 (24)2. 用户隐私保护意识 (25)3. 网络安全法规政策 (26)七、未来展望与建议 (27)1. 发展趋势预测 (29)2. 政策建议 (30)3. 企业应对策略 (31)一、概述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本报告旨在全面、深入地阐述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分析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业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从规模与普及程度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成为网民的主要接入终端,推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
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中国在网络技术、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网络带宽不断提升,网络速度和网络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从互联网应用角度看,中国在互联网产业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壮大。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2007年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一)网民个人信息1.网民的性别分布:男性占%,女性占%,如图所示:图网民的性别分布2.网民的年龄分布,如表和图所示:3.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已婚占%,如图所示:图网民的婚姻状况分布4.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如表和图所示:表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网民的职业分布,如表所示:表网民的职业分布6.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如表所示:表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1.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多选题),如表和图所示:图网民主要上网地点分布2.除免费上网网民外的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元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小时4.网民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如表所示:表网民通常上网的时间段分布%%%%4点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5点%%%%16点17点18点19点%%%%20点21点22点23点%%%%5.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多选题):网络 % 电视 % 报纸 % 杂志 % 书籍 %广播 % 其他 %6.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 % 电视 % 报纸 %书籍 % 杂志 % 广播 % 其他 %7.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多选题):收发邮件 %浏览新闻 %搜索引擎 %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政府信息查询等)%论坛/BBS/讨论组等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 %即时通讯 %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 %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 %网络游戏 %网上校友录 %博客(Blog,网络日志) %网络购物 %网上招聘 %网络聊天室 %个人主页空间 %电子杂志 %网络教育 %网络销售(含网上推广、网上拍卖) %网络电话(包括网上IP电话、PC to Phone) %网络金融(包括银行、网上炒股) %短信息/彩信服务 %网上预订(酒店、票务、挂号等) %电子政务(网上投诉、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等) %征婚、交友、社区俱乐部 %其他 %8.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性,如表所示:表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很不重要学习%%%%%工作%%%%%生活%%%%%娱乐%%%%%9.网民对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满意程度及总体满意度,如表所示:表网民对互联网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网络速度%%%%%费用及收费规则%%%%%安全性%%%%%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真实性%%%%%内容的健康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操作简便%%%%%总体满意度%%%%%网络病毒 %网络入侵/攻击(包括木马) %弹出式广告/窗口 %垃圾邮件 %网上虚假信息 %诱骗/欺诈/网络钓鱼 %网上收费陷阱 %网上不良信息 %隐私泄漏 %其他 %(三)网民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第1~2题为浏览过网络广告的网民的情况:1.网民浏览网络广告的心态:主动浏览 %被动浏览 %二者都有 %2.网民对各种媒体广告的信任程度比较,如表所示: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一般比较不信任很不信任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第3~8题为接受过网络教育的网民的情况:3.网民选择网络教育的原因是(多选题):接受方式灵活,可以自己安排时间 %花费少 %充电 %不用去外地即可接受网络教育 %内容有价值 %获得学历或资格比较容易 %好奇 %被要求参加 %其他 %4.网民最近一次接受的网络教育类型是:资格认证 %企业管理类培训 %学历教育 %考试类教育 %中小学学科教育 %外语类培训 %专业技能类培训 %5.网民对参加的网络教育所提供的内容的满意度是: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6.网民最近半年内参加的网络教育费用来源是:完全公费 %完全自费 %二者都有 %其他 %7.网民平均参加一门网络教育课程的花费是:50元以下 %51~100元 %101~150元 %151~300元 %301~500元 %501~700元 %701~1000元 %1000元以上 %8.网民对参加的网络教育的花费认为:非常高 %比较高 %一般 %比较低 %非常低 %9.未接受过网络教育的网民未来一年内接受网络教育的预期是:肯定接受 %可能接受 %不确定 %可能不接受 %肯定不接受 %10.未来一年内肯定或可能接受网络教育的网民能够接受的一门网络教育的费用是:50元以下 %51~100元 %101~150元 %151~300元 %301~500元 %501~700元 %701~1000元 %1000元以上 %第11~12题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的情况:11.网民在使用手机上网时通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多选题):收发电子邮件 %浏览信息 %下载彩铃、彩信、手机游戏、手机Flash、手机电影等 %与好友在线聊天 %使用手机搜索 %登陆手机网上社区 %使用手机银行 %使用手机博客 %在线手机视频 %其他 %1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多选题):费用高 %速度慢 %可浏览的网页少 %连接不顺畅,有些网页打不开 %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掉线 %看不到图片信息 %手机病毒 %其他 %13.网民不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是(多选题):费用高 %速度慢 %手机上网不方便 %可获取的信息太少 %手机没有上网功能 %不感兴趣 %不会使用手机上网 %没有手机 %其他 %没有原因 %二、中国网民行为意识调查报告一、网民特征结构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7)
我国 IP 电话出口带宽总量为:56M
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
(一)用户个人信息: 1.用户中,男性占 74.68%,女性占 25.32%
女性 25.32%
男性 74.68%
3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7)
2.用户的年龄段:
江西 381 0.39% 海南 1753 1.77% 青海 54 0.05%
山东 4164 4.21% 四川 1515 1.53% 宁夏 204 0.21%
河南 1956 1.98% 贵州 236 0.24% 新疆 684 0.69%
湖北 1714 1.73% 云南 1365 1.38% 香港 956 0.97%
n 中国科技网(CSTNET):10M n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711M 其中: 北京 170M、上海 214M、广州
327M 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12M n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69M 其中: 北京 49M、广州 12M、深圳 8M n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55M 其中: 上海 47M、广州 8M n 中国网通(CNCNET):377M 其中: 北京 4M、上海 365M、广州 8MBiblioteka (三)CN 下注册的域名数:
AC
数量
624
百分比(%) 0.63
COM 78878 79.09
EDU 812 0.81
GOV 3665 3.67
NET 10719 10.75
ORG 1912 1.92
行政区域名 3124 3.13
合计 99734 100
各类域名所占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EDU GOV 0.81% 3.67%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持续稳定增长。
以下是一些关键数据和趋势:
1. 互联网用户规模:截至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9.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
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2.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
现在,中国有超过9.6亿的移动互联网
用户,占总互联网用户的大部分。
3. 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70%,远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使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沟通和进行业务。
4. 互联网应用:中国互联网用户普遍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和平台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和在线支付是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
此外,互联网直播、在线视频和在线教育也在快速增长。
5. 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对就业、消费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6. 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和保护措施,以确保互联网发展的安全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和推动普惠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的三分之一。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捷。
一、互联网络普及率稳步提升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0.4%,与2010年相比提升了28.6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地区的普及率达到了79.9%,农村地区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了48.4%。
这表明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开始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二、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得信息和服务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9亿,占比超过90%。
移动支付、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等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手机APP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社交媒体、新闻、购物平台等应用层出不穷。
三、网络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方式互联网的普及给电子商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网络零售额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2019年,中国网络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社消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24%。
和传统消费方式相比,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和优惠更受消费者青睐。
四、网络教育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据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已突破2.5亿,占全国教育参与人群的近一半。
网络课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吸引了大量学生和职场人士,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间找到平衡。
五、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庞大,包括网络病毒、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
为加强网络安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并通过立法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但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不过,网络商务应用仍然受到各种安全因素的困扰。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近六成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超三成网民账号或密码被盗过;近九成的电子商务网站访问者担心假冒网站。网络安全和信任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商务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互联网向商务交易型应用的发展,急需建立更加可信、可靠的网络环境。
网络视频用户止跌回升
《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65亿,使用率从2009年末的62.6%上升到63.2%。2010年上半年,网络视频新增用户2500万,增幅达10.4%。《报告》认为,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部署和实施,中国网络视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视频传输速率的提高,接入渠道的增多,将使网络视频获得更广泛的用户支持,成为大众视频消费的重要方式,快速提升了网络视频的媒体价值和商业价值。
另外,《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2010年上半年,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社交网站、网络文学和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也较快。
2010年07月15日12:04
【搜狐IT消息】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网民民规模更达2.77亿。
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
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7所示,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相对于2010年,在2011年我国调查统计中显示:微博的年增长率为296.0%,是所有网络应用中增长率最高的,微博作为新兴的一种网络应用,以其文字简洁,适用人群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从一出现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迅速流行开来,以迅猛的速度直追老牌的博客和个人空间。
现今的时代是一个速食的时代,博客和个人空间这种需要长时间经营和动辄数百上千字的文章,对于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有点过时了,微博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博客,并且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即时通信作为使用率最高的网络应用,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即时通信作为手机网民不可或缺的网络应用而使得即时通信的使用率达到了80.9%,即时信息包罗了手机QQ、微信对讲机、飞信等应用软件,在当今的各个阶级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综合其能占领那么高份额的使用率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即时通信并不产生费用,只消耗流量,相较于短信而言更受欢迎;2.即时通信更加快捷,使用方便,随时登陆,随时更新。
网络炒股现今却一度低迷,年增长率呈现出负向增长,在经历了股市的起起落落之后,大家对于风险的规避导致了网络炒股的使用率降低,大家对于股市缺乏热情并更加热心于稳健的投资方式。
2010年到2011年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图表说明,老的网络应用开始失去原本的市场,新兴的网络应用开始迅速的占领市场份额,新一代的网络应用走势较好,使用率持续上升,只有符合大家需要的才能更好的取得市场份额,期待更多更好的网络应用产生。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Leabharlann 前 前 言 言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1997 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同年 11 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 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 月定 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
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 联网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此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已连续发布了27 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
报告是根据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撰写。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 础上,第28次报告加入了对网民网络消费安全环境的调查。
本次《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工业和
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的学者马大勇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09年)中指出随着3G商用时代的到来,阿里巴巴等传统电子商务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及用友移动等新进入者纷纷试水移动商务领域,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分布日趋合理。
《产经报》记者张雪超在《移动电子商务:机遇与困窘并存 》文(2009年)中指出,从中国网民用户群和互联网的支付量以及手机支付的发展模式来看,手机支付的业务模式仍在探索阶段。
同时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报告》(2009年)中显示,随着3G商用的进程日趋加快,当前移动终端应用正从生活娱乐、工作辅助加速向电子商务领域延伸。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全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超过5000万,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将达13亿元。在手机购物市场飞速扩增的同时,手机购物的平台也伴随着3G应用普及完成了从WAP页面到客户端的延伸。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上的问题的同时也有有众多学者和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概述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基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数据和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一份报告。
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包括互联网用户数量、互联网应用领域、互联网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和趋势。
互联网用户数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报告统计时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10亿人以上。
这一数字的实现得益于我国互联网覆盖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型移动设备的普及,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互联网用户的庞大数量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互联网应用领域互联网应用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十分活跃,各种创新型应用层出不穷。
在线购物、在线支付和在线娱乐成为用户们最热衷的互联网应用。
报告数据显示,在线购物平台的交易额已经超过了千亿元,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为我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另外,在线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教育成为了学生们继续学习的重要渠道。
根据统计数据,线上教育用户数量达到了2亿以上,线上教育平台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技术发展我国在互联网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互联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额已经超过了百亿元,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此外,5G技术的商用化也为互联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5G网络的高速和低延迟为互联网应用和云计算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推动了更多的创新应用的出现。
未来展望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预计互联网用户数量将会持续增长,互联网应用将会涵盖更多的领域,互联网技术也将会更加成熟和先进。
未来,互联网将继续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以及信息传播的合法性等问题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 7 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前 言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1997 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同年 11 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 1998 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 1 月和 7 月定 期发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 《报告》 对我国网民规模、 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 联网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此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已连续发布了 27 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本 报告是根据第 28 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撰写。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 础上,第 28 次报告加入了对网民网络消费安全环境的调查。 本次《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工业和 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 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具体机构包括,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 万网) 、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 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 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 技有限公司 (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 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蓝 汛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在此, 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对接受第 28 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19
一、基础资源概述 ............................................................................................................................ 19 二、IP 地址 ....................................................................................................................................... 19 三、域名 ..................................................................................................... 20 四、网站 ............................................................................................................................................ 21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22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 11
一、网民规模 .................................................................................................................................... 11 (一)总体网民规模 .................................................................................................................... 11 (二)家庭宽带网民规模 ............................................................................................................ 12 (三)手机网民规模 .................................................................................................................... 13 二、接入方式 .................................................................................................................................... 14 (一)上网设备............................................................................................................................ 14 (二)上网地点............................................................................................................................ 14 (三)上网时长............................................................................................................................ 15 三、网民属性 .................................................................................................................................... 15 (一)性别结构............................................................................................................................ 15 (二)年龄结构............................................................................................................................ 15 (三)学历结构............................................................................................................................ 16 (四)职业结构............................................................................................................................ 16 (五)收入结构............................................................................................................................ 17 (六)城乡结构............................................................................................................................ 18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3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 23 (一)信息获取............................................................................................................................ 24 (二)商务交易............................................................................................................................ 26 (三)交流沟通............................................................................................................................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