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阶段检测一(一~五单元)

合集下载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目录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 (1)阶段综合测评(二)(六~十单元) (11)模块综合测评 (21)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臵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4《大学》节选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

解析:B项,“闲居”的意思是“独处”。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少之时,血气未定.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茂林修.竹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物有出微而著.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而观其辟.丸也解析:A项,目标、志向/稳定;B项,修养/长、高;C项,显露;D项,有偏向/躲避。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焉”:①兼词,于兹;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那样。

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C.弟者,所以事长.也D.上老老.而民兴孝解析: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A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其余三句是判断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2(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二)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 .此之谓自谦B.上恤孤而民不倍C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D.不得半车炭之价直解析:选C A项,“谦”通“慊”,满足。

B项,“倍”通“背”,违背。

D项,“直” 通“值”,价值。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B.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很少C .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去:前往D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患:祸害,灾祸解析:选C C项,去:离开。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修身也,尊贤.也C .上长长.而民兴弟D .圣人之所以为圣.解析:选A A项,“明”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A.②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①故君子慎其.独也B.②中庸其至矣乎C. ①恐惧乎其所不闻②知耻近乎勇D. 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②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解析:选C A项,“者”,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

B项,“其”,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

C项,“乎”,都相当于“于”,介词。

D项,“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5.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学》)(2) 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 , 。

(《坛经》)(4)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Word版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四)一、基础巩固(20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 .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 .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选D D 项,豪:豪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C .马牛而襟裾.D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选A A 项,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 .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选C C 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 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 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 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 ①②④ / ③⑤⑥⑧ / ⑦B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⑧C ①②④ / ③⑤⑥ / ⑦⑧D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 / ⑧解析:选A 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泪眼问花花不语,。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阶段检测一(一_五单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阶段检测一(一_五单元)

阶段检测一(一~五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众妙.之门妙:微妙。

B.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C.弃君之命,不信.信:相信。

D.私存.《嘿记》之文存:心里怀着。

解析:A项,“妙”的意思是“奥妙”;C项,“信”的意思是“守信用”;D项,“存”的意思是“保存、收藏”。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敝之而.无憾B.甘其.食,美其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C.汝为.六代祖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解析:A项,表目的,来/表转折,但;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这”;C项,均为“是”;D项,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助词,表示停顿。

答案:C3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B1CD解析:A项,①形容词,舒适、安逸;②疑问代词,哪里。

B项,①动词,遗弃、抛弃;②动词,送给。

C项,①连词,然而;②代词,这样。

D项,均为名词,“处所,地方”。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常无,欲以观其妙.②致中和,天地位.焉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④提弥明死.之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然后能成其良直..⑦项伯杀人,臣活.之⑧一家仁.,一国兴仁⑨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⑩幸获两全.A.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B.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C.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D.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解析:①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动词的为动用法;⑤⑦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⑧⑩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A5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①何以渐顿②何以利吾国③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④此世俗之所谓知也⑤见屈武侯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德者,本也;财者,末也⑨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⑩其我之谓矣A.①②/③⑦/④⑥⑧⑩/⑤⑨B.①②⑩/③⑦⑨/④⑥⑧/⑤C.①②⑩/③⑦/④⑥⑧/⑤⑨2D.①②④⑩/③⑦/⑥⑧/⑤⑨解析:①②⑩是宾语前置;③⑦是介词结构后置;④⑥⑧是判断句;⑤⑨是被动句。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每小题3分)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

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

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

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

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

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

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

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阶段测评一(第二_四单元)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阶段测评一(第二_四单元) 含答案解析

阶段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

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

”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

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等等。

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

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即、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

《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

《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

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木》中的名言。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2《老子》五章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激.发缴.费侥.幸以观其徼.B.相和.和.面和.药一唱百和.C.社稷.青稞.稗.子不事稼穑.D.远徙.徘.徊敝屣.家徒.四壁解析:A项,依次读“jī,jiǎo,jiǎo,jiào”;B项,依次读“hè,huó,huò,hè”;C项,依次读“jì,kē,bài,sè”;D项,依次读“xǐ,pái,xǐ,tú”。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名万物之母.母:根本。

B.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奥妙。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掩饰。

D.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持守。

解析:C项,“文”的意思是“条文,原则”。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①“以”与“无”构成固定句式,译为“没有……的办法”;②介词,用。

B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C项,①语气词;②动词,停止。

D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D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名可名,非常名B.有,名万物之母C.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解析:D项为省略句,应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其余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D5补写出下列《老子》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道可道,;名可名,。

(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答案:(1)非常道非常名(2)天下莫柔弱于水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2)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2)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性综合检测(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阶段检测二(六~十单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阶段检测二(六~十单元)

阶段检测二(六~十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大段:仔细。

B. 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切己:切身。

C.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

D.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自文:自己写文章。

解析:D项,自文”的意思是自然成文”。

答案:D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人心。

B项,①介词,用;②介词,把。

C项,①动词,是;②动词,做,制造。

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答案:D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B. 穷得多少义理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 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D•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解析:A项,动词,清除,革除/名词,台阶;B项,动词,推究,追究到底/动词,穷尽,走到尽头;C项,均为动词,通晓;D项,动词,说,讲/名词注张,学说。

答案:C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②樵者腰.镰③后蛇伏以进④皆笔而书之⑤臣亦不能独全其家⑥便即护短不纳⑦曰明道也⑧自西而东A. ①⑤⑦/②④⑧/③/⑥B. ①/②③④⑧/⑤⑦/⑥C. ①/②④⑧/③/⑤⑦/⑥D. ①⑥/②④⑧/③/⑤⑦解析:①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④⑧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③是名词用作状语;⑤⑦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C•5下列语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②其炎更烈于煤③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④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⑤最迟者后于清明⑥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⑦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⑧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⑨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⑩而不为古人所束缚A. ①②⑥/③⑤/④⑧⑩/⑦⑨B. ①⑥/②③⑤/④⑧⑩/⑦⑨C. ①⑥/②⑤/④⑧⑩/③⑦⑨D. ①④⑥/②⑤/⑧⑩/③⑦⑨解析:①⑥是判断句;②③⑤是介词结构后置:④⑧⑩是被动句;⑦⑨是定语后置。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综合检测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综合检测 含解析

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

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

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

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

他反对“以沉着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共楚王言”,才“更不着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12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只有B项符合这一要求。

:B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三)+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三)+Word版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三)一、基础巩固(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机会D.则文辞.不能达辞:言辞解析:选C C项,机:关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便即护短..不纳B.亦犹夫人..之情也C.须大段..著力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选A 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

古今含义相同。

B项,“夫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项,“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D项,“体格”,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选C C项,履:名词作动词,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选C 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D项,判断动词,是。

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6分)(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谏》)(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语类》)(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心说》)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二、阅读提升(60分)(一)课内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检测一(一~五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众妙.之门妙:微妙。

B.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C.弃君之命,不信.信:相信。

D.私存.《嘿记》之文存:心里怀着。

解析:A项,“妙”的意思是“奥妙”;C项,“信”的意思是“守信用”;D项,“存”的意思是“保存、收藏”。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敝之而.无憾B.甘其.食,美其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C.汝为.六代祖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解析:A项,表目的,来/表转折,但;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这”;C项,均为“是”;D项,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助词,表示停顿。

答案:C3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①形容词,舒适、安逸;②疑问代词,哪里。

B项,①动词,遗弃、抛弃;②动词,送给。

C项,①连词,然而;②代词,这样。

D项,均为名词,“处所,地方”。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常无,欲以观其妙.②致中和,天地位.焉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④提弥明死.之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然后能成其良直..⑦项伯杀人,臣活.之⑧一家仁.,一国兴仁⑨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⑩幸获两全.A.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B.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C.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D.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解析:①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动词的为动用法;⑤⑦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⑧⑩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A5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①何以渐顿②何以利吾国③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④此世俗之所谓知也⑤见屈武侯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德者,本也;财者,末也⑨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⑩其我之谓矣A.①②/③⑦/④⑥⑧⑩/⑤⑨B.①②⑩/③⑦⑨/④⑥⑧/⑤C.①②⑩/③⑦/④⑥⑧/⑤⑨D.①②④⑩/③⑦/⑥⑧/⑤⑨解析:①②⑩是宾语前置;③⑦是介词结构后置;④⑥⑧是判断句;⑤⑨是被动句。

答案:C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见素抱朴....”,儒家也有崇素尚雅的审美观念。

这些都让中国的水墨画将用墨的深浅浓淡运用到无与伦比的境界。

B.挥舞着鬼头大刀,取鬼子项上人头犹如探囊胠箧....。

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不仅亵渎了先烈,而且歪曲了历史。

C.如果应对不力或不当,如果让埃博拉病毒肆无忌惮....地扩散,如果社会因为恐慌和不满而陷入混乱,就不仅仅是影响经济发展那么简单了。

D.纵然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如果精神萎靡,受点物质引诱就见异思迁....,那么这支军队真正面对敌人时,完全有可能被腐败这个武器打得落花流水。

解析:B项,探囊胠箧: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

指偷盗。

根据语境,应该用“探囊取物”。

答案:B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

从这部书中,,;从这部书中,,。

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②领略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③蕴含着深邃的哲理④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⑤融会着民族的精神⑥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A.③⑤①④⑥②B. ③⑤①②⑥④C. ⑤③①④⑥②D. ⑤③①②⑥④解析:这段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话介绍《史记》的价值,第二句话介绍我们从这部书中感受到的精神。

据此可选出答案。

答案:A二、(8分,每空1分)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知者动,仁者静。

(《论语》)(2)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3)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庄子·胠箧》)(4)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

(刘知己《直书》)(5)心不在焉,,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安其居乐其俗(3)鱼不可脱于渊(4)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5)视而不见三、阅读理解(4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方:方圆。

B.刍荛..者往焉刍荛:割草砍柴。

C.问国之大禁..大禁:重要的禁令。

D.不亦宜.乎宜:适宜。

解析:D项,“宜”的意思是“应该”。

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A项,都是介词,在。

B项,都是介词,和。

C项,①代词,其中;②代词,它(代指郑国)。

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C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曰:“若是其大乎?”(2分)(2)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2分)参考答案:(1)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2)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

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

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

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6题。

(16分)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犭贲以为治内。

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选自《韩非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身不爱.爱:爱惜。

B.欲适.君之故适:迎合。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结交。

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

解析:C项,“与”的意思是“任用”。

答案:C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君其.用之其.孰能讥之乎B.刚则犯民以.暴常以.身翼蔽沛公C.夫易牙为.君主味若属皆且为.所虏D.悍则.下不为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解析:A项,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希望”/表反问语气,“难道”。

B项,两个“以”都作介词,可译为“用”。

C 项,介词,“给、替”/介词,表被动。

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B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B.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

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C.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

齐桓公深表赞同,最终采用他的建议。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便伺机联合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结果把齐桓公活活饿死,甚至死了三个月也没人去收尸。

解析:C项,“最终采用他的建议”错,事实上,过了一年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任用隰朋而任用了竖刁。

答案:C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答案: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2分)(2)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2分)参考答案:(1)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2)(他)最后被臣子杀死,而崇高的名声也丧失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参考译文什么叫有过错而不听忠臣劝告?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管仲在辅佐他。

管仲老了,不能理事,在家闲居养病。

桓公到他家去问候说:“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政事不可以问我了。

虽然如此,我听说过,了解臣子没有谁比得上君主,了解儿子没有谁比得上父亲。

您还是试着按您的想法来决定。

”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鲍叔牙的为人,强硬固执而且凶悍。

刚硬就会粗暴地侵犯民众,固执就会不得民心,凶悍就不能使民众听他指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