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论

合集下载

书法理论

书法理论

入门一、毛笔的选择: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种品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二、执笔要领执笔: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拇指横撑,关节外凸。

指实掌虚,五指齐力。

执不宜紧,又不宜松。

腕平掌,笔杆正直。

执笔高低,因字而异。

字大执高,字小执低。

三、运笔方法指主执笔,腕主运笔。

手腕悬空,又须平覆。

全用手腕,来回运转。

运笔最好使用中锋,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枕腕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

多用于书写小字。

悬腕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运笔更加舒畅、劲健,特别是笔画比较长的时候。

四、蘸墨让毛笔的毛整个浸泡在墨水里,再利用砚的边缘将多余的墨水挤出来。

魏碑什么叫魏碑书体?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历史的动荡,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渐趋板正僵化的汉隶,开始改变字体形状,简省笔画波折,进一步化圆为方,促成了正楷书体的形成和发展。

自曹魏至隋朝的三四百年间,在南北朝各地,出现了大量体貌各异的楷书。

这类楷书,传世最多的是北魏时期的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

它们递变的迹象明显,笔画结构中既有汉隶遗意,又多楷法创新,方正简捷的体貌和变化多端的用笔,是这类书体的主要特点。

由于北魏时期的这类书体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各朝,故人们将这个时期的石刻楷书通称之谓“魏碑”。

书法理论总结

书法理论总结

书法理论总结绪论一、书法概念:古人说:汉杨雄:“书心画也。

”唐张怀瓘:“书者,法象也。

”元郝经:“书法即心法也。

”清刘熙载:“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也。

”今人说:造型艺术、线条艺术、抽象艺术、表现艺术。

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

其内涵:1表现对象——汉字2表现内容——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3表现形式——书写二、对书法的称谓:汉代以前:“书”东汉后期:“书艺”魏晋南北朝:“书道”唐朝:“书法”宋朝:“法帖”三、书法发展的几个时期:[1]原始萌芽时期:史前至夏[2]发展史时期:殷商至西汉[3]成熟期:东汉至南北朝[4]繁荣期:隋唐至清代四、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有人探索了。

历史上关于汉字的起源得传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1]仓颉造字说,《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也,而仓颉度传者,一也。

”[2]结绳说[3]起一成文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是宋代郑櫵。

关于造字传说:[1]伏羲画卦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2]神农结字说[3]仓颉造字说,黄帝时代五、汉字的结构六书: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东汉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东汉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绌,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第一章先秦、秦代及西汉书法(萌芽、发展期)一、书法的原始萌芽期:史前书法:{夏以前及夏}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汉字刻划符号,是史前的书法艺术,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经典书法论200句

经典书法论200句

经典书法论200句(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

”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句(5)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6)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

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7)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真至理名言也。

作书亦当知此意。

(8)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书亦如之。

(9)“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作书须有此气象。

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10)明窗净几,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11)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而又教人离相。

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

识得汉晋唐书法之妙,而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

惜余未之能也。

(13)作字须敬,非仅欲字好,即此是学。

味明道此语,谓作字能主一无适,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15)心粗气浮,百事无成。

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6)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离形得似,书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19)握笔之法,虚掌实指。

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20)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

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21)逆笔起,最得势。

褚书,都逆起,隶法也。

(22)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23)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

欧阳修的书论

欧阳修的书论

欧阳修的书论
摘要:
一、欧阳修的书论背景
二、欧阳修的书论核心观点
三、欧阳修的书论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四、总结
正文: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书论对于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欧阳修的书论中,他强调书法的内在精神,主张书法应当具有个性,体现出书者的气质和品格。

欧阳修的书论核心观点在于,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书者内心世界的表现。

他认为,书法的美感来源于书者的修养和品格,只有内心丰富、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美丽的书法作品。

这一观点突破了过去仅仅从技巧层面看待书法的局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欧阳修的书论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观点激发了书法家们对书法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得书法创作从单纯的技巧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更加注重表达书者的个性和情感。

此外,欧阳修的书论也对后世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书法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技巧的传授,更加注重对书者品格和修养的培养。

书法精论90条

书法精论90条

书法精论90条1、不会写字的写字,会写字的写人。

眼高者手高,眼低者手低。

2、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技巧是血肉,观念是灵魂。

3、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4、个性源于共性。

5、精能一家,学遍百家,自成一家。

6、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7、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今人尚形。

8、楷书难于动,草书难于静。

9、'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10、字要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11、小楷书法在古代被认为是书法家的基本功法,所谓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其为书法家。

12、书法四要素:笔法、结构、墨法、章法。

13、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14、笔要软,软则通;笔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15、读帖以会其心,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16、书法欣赏:远观形式,近看笔墨、形象、神采、意趣、情调等等。

17、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

18、隶书秦汉,楷书晋唐。

19、书法极品是形式之具象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于无法处求法,于无书处求书,取法乎'无'可得乎上。

20、形美而质朴,气畅而不浮,笔圆而见方。

21、写大字要小字之精练,写小字如大字之磅礴。

22、用笔虽细如纤发处也一丝不苟。

23、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24、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之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

25、正以立骨,偏以取姿。

26、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

27、藏锋更为沉着、含蓄、浑朴。

28、转不欲带,滞则不遒。

29、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

30、'劲'字则是'疾'的核心。

'沉'字则是'涩'的根本。

31、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32、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33、上上者得其上,学上者仅得其中,学中者得其下,学下者得其下下。

历代名家书法书论

历代名家书法书论

●书xx于自然(汉·xx)●无声之音,无形之相(xx·xx)●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xx·xx)●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xx万锭(xx·xx)●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xx·xx)●飘若浮云,矫若惊龙(xx·书论)●龙跳xx,虎卧xx(南北朝·xx)●xx天,群鸿戏海(南北朝·xx)●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xx)●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如清风出袖,xx(xx·xx)●笔下龙蛇似有神(xx·xx)●挥毫落笔如云烟(xx·xx)●时时只见龙蛇走(xx·xx)●若教xx畔,字字恐xx(xx·韩愈)书法名人名语(节选)xx:初学分布,但求xx。

xx: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xx: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xx: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xx: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xx: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xx: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xx: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学书法,不可不知的历代书论书目!

学书法,不可不知的历代书论书目!

学书法,不可不知的历代书论书目!历代书法理论书目由于历代书论繁杂,各发各家言,难以全述。

下面列出历代书论名录,以便爱好书法的朋友选取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性阅读。

注意,是选择性阅读。

秦汉李斯《用笔法》蔡邕《篆势》蔡邕《隶势》蔡邕《笔论》蔡邕《九势》崔瑗《草书势》许慎《说文解字序》赵壹《非草书》魏晋卫夫人《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鲍照《飞白书势》江式《论书表》成公绥《隶书体》索靖《草书状》钟繇《用笔法》王羲之《书论》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羲之《自论书》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南北朝虞龢《论书表》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笔意赞》王僧虔《论书》王僧虔《又论书》颜之推《论书》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萧衍《答陶隐居论书》萧衍《草书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袁昂《古今书评》庾肩吾《书品》王愔《古今文字志目》江式《论书表》鲍照《飞白书势》隋唐五代释智果《心成颂》李世民《指意》欧阳询《八诀》欧阳询《传授诀》欧阳询《用笔论》欧阳询《三十六法》张怀瓘《书断》虞世南《笔髓论》虞世南《书旨述》孙过庭《书谱》窦臮窦蒙《述书赋》张怀瓘《书估》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张怀瓘《书议》张怀瓘《文字论》张怀瓘《六体书论》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徐浩《论书》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李阳冰《论篆》蔡希综《法书论》李华《二字诀》李嗣真《书后品》韩方明《授笔要说》卢携《临池诀》释亚栖《论书》林蕴《拨镫序》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李煜《书述》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代欧阳修《试笔》欧阳修《六一论书》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米芾《砚史》米芾《书史》米芾《海岳名言》米芾《宝章待访录》朱文长《续书断》陈槱《负暄野录》无名氏《三十六法》苏轼《论书》蔡襄《论书》黄庭坚《论书》朱熹《论书法》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元代盛熙明《法书考》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陈绎曾《翰林要诀》虞集《论书》吾丘衍《学古编》无名氏《书法三昧》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杨慎《墨池琐录》杨慎《书品》汤临初《书指》祝允明《奴书订》祝允明《评书》徐渭《书论》徐渭《执笔法》徐渭《七字书诀》丰坊《书诀》丰坊《童学书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费瀛《大书长语》宋啬《书法纶贯》赵宧光《寒山帚谈》张绅《法书通释》潘之淙《书法离钩》方孝孺《评书》解缙《春雨杂述》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钱谦益《绛云楼题跋》莫云卿《论书》清代钱泳《书学》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梁章钜《学字》朱履贞《书学捷要》笪重光《书筏》阮元《南北书派论》阮元《北碑南帖论》宋曹《书法约言》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傅山《作字示儿孙》傅山《散论》周星莲《临池管见》包世臣《艺舟双楫》何绍基《书论》王铎《论艺摘录》刘熙载《艺概》冯班《钝吟书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桂馥《国朝隶品》侯仁朔《侯氏书品》王宗炎《论书法》梁同书《频罗庵论书》蒋骥《续书法论》杨守敬《书学迩言》梁巘《评书帖》魏锡曾《书学绪闻》万经《分隶偶存》姚配中《书学拾遗》曾国藩《书论语录》清人原著《书法秘诀》孙光祖《六书缘起》文伯子《书法辑要》王澍《翰墨指南》王澍《论书賸语》(节录)近现代沈曾植《寐叟论书六则》黄宾虹《书史两则》黄宾虹《笔法两则》弘一《谈写字的方法》鲁迅《写字就是画画》于右任《书论七则》沈尹默《学书有法》胡小石《书艺略论》郭沫若《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林语堂《中国书法》沈子善《学书捷要》闻一多《字与画》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丰子恺《艺术的园地》(节选)邓散木《临池偶得》林散之《笔谈书法三则》白蕉《白蕉论艺》祝嘉《论书法中的“疾涩”》林风眠《书法的影响》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商承祚《说篆》梁实秋《书法的前途》潘伯鹰《书法杂论》陆俨少《笔墨技法简论》徐邦达《五体书新论》启功《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黄绮《书中五要》马国权《爨宝子碑》研究金开诚《颜真卿的书法》丁梦周《书法线条的品格》茹桂《试谈书法欣赏》邱振中《“写字”与“书法”》孙晓云《书法有法》。

中国书法论文

中国书法论文

中国书法论文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历程。

论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1. 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可以介绍中国书法的起源,如甲骨文的发现和创作背景,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书法的发展轨迹。

可以探讨不同朝代书法风格的特点和演变。

2.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可以探讨中国书法的独特之处,如行书、楷书、草书、篆书等不同字体的特点,书法的构图、笔画、布局等方面的技巧和艺术表现。

可以论述中国书法在审美价值上的地位,以及它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3.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文人墨客的书法实践、书法与诗、画的关系等角度,探讨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可以论述书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4. 中国书法的教育意义和现代价值:可以讨论中国书法在个人修身养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意义。

可以探讨中国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如商务礼仪、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在写作论文时,可以参考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和理论,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名家的篆、楷、行、草等不同体裁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们对书法的理论解析和创作心得。

《书法论》全文-古籍

《书法论》全文-古籍

书法论《书法论》讲书法家的本职,是写出好的、艺术的字来。

实践所要解决的是这一件事,理论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一件事。

所以,对于“书法算不算艺术”、“书法该不该提倡”,本文概不论述,而只研究它的三端:“一、笔法、笔势、笔意,是书学最基础的基本功,同时也是区别于一般写字的最重要的标志。

同样是写字,一般的写字只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就可以,书法的写字,则更要求把它写得有艺术性,所以在具体的写法上,就有了对于笔法、笔势、笔意的要求。

”引言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

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

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用毛笔写字,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自然都是用不着的,不消说是多余的事,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

这样看法对吗?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但是也只对了一半,他们没有从全面来考虑这件事。

中国的字,不单是有他的实用性一方面,而且还有它艺术性一方面呢。

中国法书所以具有艺术性,这跟采用柔性的毛笔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

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一曲尽物象。

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字要有那样可畏可奇的生动意态,除了使用毛笔,其他各种笔,是很难奏功的。

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

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

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

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

第二进而论笔势。

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

沈尹默书法论完整版

沈尹默书法论完整版

沈尹默书法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沈尹默《书法论》引言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

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

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用毛笔写字,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自然都是用不着的,不消说是多余的事,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

这样看法对吗?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但是也只对了一半,他们没有从全面来考虑这件事。

中国的字,不单是有他的实用性一方面,而且还有它艺术性一方面呢。

中国法书所以具有艺术性,这跟采用柔性的毛笔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

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一曲尽物象。

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銛(注:xiān锋利)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字要有那样可畏可奇的生动意态,除了使用毛笔,其他各种笔,是很难奏功的。

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

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

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

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

第二进而论笔势。

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

其他有关笔墨的琐闻,以及历来书法评论之评论,则以余论尽之。

一、笔法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写字中发现的。

由于人的手腕生理能够合理的动作和所用工具能够相适应的发挥作用,两种条件相结合,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体上生动地表现出来。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熊秉明西方艺术只有雕塑和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引言书艺公社) l: @; @- r- g# L+ L中国书法理论文字不少,但多为语录体和诗话形式,是一条条杂感的连缀,尽管有真知灼见,却似断珠碎玉。

形式上的无系统并不代表内核的无系统。

书艺公社' c- O8 e9 f9 a, }5 z6 ?( P- h一喻物派;最早的书法理论,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书艺公社# M! E, m6 j- H5 B1 W$ K二纯造型派;用造型原则说明书法的美,即笔法,结构,均衡,趋势,墨色等。

三缘情派;认为书法是表现内心感情的。

书艺公社0 H) R. C/ K+ w% a. M$ F四伦理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含善。

五天然派;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天然的,出于自然的是美的,最高的作品超越人为判定的美丑善恶。

书艺公社( U* T. i" w( m, f4 S六禅意派;有禅意的字。

代表佛家思想。

第一章喻物派的书法理论书艺公社. [" O. O: H3 h! L一最早的书法理论书艺公社: s2 J, e! S# P) T3 c人类的美感在打磨最原始的石器或骨器的时代就已经出现。

最初的文字,即使目的在于实用,也必已伴随一定整齐悦目的要求。

书艺公社4 f5 L! g% ]% H3 X/ L% c8 K就在中国哲学思想光辉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书法也还没有被当作独立的艺术看待。

周礼的六艺中的书指识字和写字。

在教学上必有相当确定的方法。

汉书艺术志首先要求写的正确。

中国最早的美学是关于音乐的。

历史纪念性的任务,不同于希腊的雕塑和罗马的建筑,而是由书法来完成。

如李斯的泰山刻石。

中国书法与建筑、雕刻、绘画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始于秦刻石。

田英章书法论

田英章书法论

▲有关书法技术问题:
(1)用笔。用笔要用兼毫,不能用纯羊毫。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一定要好使。如果大家发现哪里的毛笔好使,可以互相推荐。新笔要用手捻开,在水里浸泡开,等吃透了水再蘸墨写字。经常使用的笔,用完后要洗净保存,再用时,要先在水里浸泡半小时,才好使。写欧体书法,要用兼毫,不软也不太硬。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大本营,也是西方文学的盲点。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书法。
▲写字不要搞矫揉造作雕虫小技的东西。我年轻时曾写过一些那种东西,并赚了一点钱,结果被父亲臭骂一顿,从此不再写了。
▲写书法必须下功夫。别人的字比你写得好,说明他用的功夫比你多。如果只写了两三年,就称著名书法家,那是骗人。书法家是不能速成的。有的孩子从六七岁就开始写,我从三岁就开始学写字。不管学谁的,首先要学得像。凡是想写成自己的,一定不会有成就。你到我这里来学,就要放弃你自己的。你可以不是欧阳询,但道理一定要懂。有的人说我的欧题字没有个人特点,有特点就不是欧体书法了。
▲一个人什么最难受? 失去目标最难受。望山跑死马说明还有奔头,但没有目标就很难受。在培训班上,有欧阳询字帖,有我在这里做朋友给你指导就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要认真端正态度,不要整天想把自己写出来。教学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学得不一样,有的人在网上发贴子说,都学欧阳询,千人一面有什么意思?这全是胡说八道。如果大家不信,可以搞一个颜、柳书法比赛,凡是临帖到一定程度的人,临什么都行。我的书法是一步步摸爬滚打出来的,等中国发达了,书法风气正了,书法的春天就来了。
▲我的父亲曾形容我和蕴章兄弟俩,是“拔了蒿子露出俩狼来”,意思是说当时别人都不写字,而我们兄弟俩仍然坚持写字,才有了点成就。父亲在世前从未夸奖过我们。现在书法界风气整体不正,正处在低谷时期。当代不出大家,但当前的社会环境对书法是有利的。趁大家都不行的时候,赶紧练我们这种书体,走到哪里都有饭吃。买的人还是愿意掏钱的,楷法无期。写字不是为了赚钱,如果没人买,就说明你的艺术还不行。培训班结束后,如果谁愿意继续学,还可以交流。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论_草书50种写法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论_草书50种写法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8.王铎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9.黎凡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10.文徵明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11.邓小平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12.孙过庭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13.邢源高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14.王惠松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23.张瑞图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24.邢源高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25.王铎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26.王铎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27.杜慧田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28.敬世江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29.傅山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0.于右任
46.于右任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47.洪俊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48.文徵明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49.王铎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50.章草
谢谢!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1.洪俊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2.陈伟勋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3.佚名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4.王羲之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5.徐伯清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6.王羲之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37.章草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15.伯当
汉字书法:论_草书50种写法
16.顾仲安

《书法散论》全文-古籍

《书法散论》全文-古籍

书法散论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

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写黄庭经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背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小楷走波不难,而勒落尤难,刻亦难之,此法书者,勒者,皆等闲置去。

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得。

静光好书法,收此武拔甫数纸,皆是兢业谨慎时作,惜乎死矣。

静光颇学此笔法,而青于兰矣。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

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字为如何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

手熟为能,迩言道破。

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晋自晋,六朝自六朝,唐自唐,宋自宋,元自元,好好笔法近来被一家写坏,晋不晋,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元不宋元,尚焕焕姝姝自以为集大成,有眼者一见,便窥见室家之好。

唐林曰:此为董文敏说法。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

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

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

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

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

至与不至,莫非天也。

吾复何言,盖难言之。

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

此意老索即得,看急就大了然。

所谓篆隶八分,不但形相,全在运笔转折活泼处论之。

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

按他古篆隶落笔,浑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乱而终不能代为整理也。

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

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但能正入,自无婢贱野俗之气。

然笔不熟不灵,而又忌亵,熟则近于亵矣。

志正体直,书法通于射也。

元阳之射而钟老竟不知,这不亵之道也,不可不知。

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

书法理论练习测试题含答案

书法理论练习测试题含答案

书法理论练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第1讲:让书法点亮生活一关于书法的几点认识1.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提升艺术素养B.增强个人修养C.提高书写速度D.增强记忆力答案:B.增强个人修养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2.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体现在:A.文字记录B.艺术表现C.交流工具D.历史记录答案:B.艺术表现第3讲:中和沉静,大美雅正3.“中和沉静,大美雅正”在书法中主要指的是:A.书法技巧B.书法风格C.书法用墨D.书法布局答案:B.书法风格第4讲:无法至法,生命超越4.“无法至法,生命超越”在书法中强调的是:A.书法规则B.个性与创新C.传统技法D.字体结构答案:B.个性与创新第5讲:心声心画,大美无言5.“心声心画,大美无言”在书法中强调的是:A.情感表达B.书写技巧C.艺术造诣D.墨色运用答案:A.情感表达第6讲:和的境界,审美呈现6.“和的境界”在书法中指的是:A.字体和谐B.笔墨协调C.内容与形式的统一D.布局的平衡答案:C.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7讲:书法艺术及法则7.书法艺术中的基本法则包括:A.笔墨用纸B.章法布局C.字体选择D.所有选项答案:D.所有选项第8讲: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分类8.书法艺术的分类不包括:A.梢书B.行书C.草书D.彩绘答案:I).彩绘第9讲:书法的章法布局9.书法的章法布局关键在于:A.字体大小B.笔墨浓淡C.空间分布D.书写速度答案:C.空间分布第10讲:各体书法鉴赏10.在书法鉴赏中,不属于书法主要书体的是:A.楷书B.行书C.草书D.篆刻答案:D.篆刻第11讲:书法艺术与审美11.书法艺术的审美主要体现在:A.字体美B.笔法美C.布局美D.所有选项答案:D.所有选项第12讲:书法与诗词文化12.书法与诗词文化的关系体现在:A.形式上B.内容上C.表现手法D.所有选项答案:D.所有选项第13讲:欣赏评价书法作品的基本标准13.评价书法作品的基本标准不包括:A.字体美感B.笔墨运用C.个人喜好D.布局设计答案:C.个人喜好第14讲:中国古代的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14.不属于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是:A,王羲之B.杜甫C.苏轼D.黄庭坚答案:B.杜甫第15讲: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5.书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在于:A.保持传统B.接受新思想C.技术革新D.所有选项答案:D.所有选项第16讲: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16.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字体设计B.广告C.产品包装D.所有选项答案:D.所有选项第17讲:书法与当代艺术17.书法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主要表现在:A.跨界合作B.数字艺术C.艺术装置D.所有选项答案:D.所有选项二、判断题第1讲:让书法点亮生活一关于书法的几点认识1.判断题:书法仅仅是一种书写技能,与生活品质无关。

书法理论

书法理论

笔法的核心:勿使无度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行笔中的角度、速度、力度、长度颜以琳原文乔柏梁改编一、速度:迟速与疾涩之关系颜真卿所记《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为牵为撆,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

”牵掣,讲的是行笔速度。

“迟”与“速”是根据行笔速度做出的区分,行笔速度的快慢与笔毫的顺逆相结合,体现在行笔中就成为“疾、涩”,疾则相对快,涩则相对慢,但疾涩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侧重的是行笔运笔的势态。

这种在笔画中看不到,却影响笔画呈现的形态且能根据笔画形态推测出来的挥运法度,书法中称为“笔势”。

疾、涩是相对而生,相对而存的。

且看东汉蔡邕《九势》:“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趯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说明了疾势、涩势在哪些笔画中运用。

讲完疾势紧跟着讲掠笔;讲完涩势后紧跟着讲横鳞。

由此透露出,掠笔是用疾势,竖勒笔画所用的“横鳞”是涩势。

蔡邕的女儿蔡琰《述石室神授笔势》中也阐明疾涩二势是书法的根本:“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夫书禀乎人性。

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云:“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

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

”晋王羲之《白云先生书诀》:“把笔抵锋,肇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

”揭示出疾和涩的辩证联系。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八体之中有疾有涩。

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

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强调了疾与涩运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

疾涩笔法的自如运用被后来的刘熙载生动地描绘出来,《书概》云:“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

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

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瓘《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法六国论

书法六国论

书法六国论【导言】书法六国论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书法论著,是对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历程进行的总结和评价。

这部篇幅不大却影响深远的文章,概括了六种代表性的书法风格,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文】一、起源背景《书法六国论》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撰写的一篇非常重要的书法理论文章,其起源背景是南北朝时期各派书家的繁荣发展,需要一份总结归纳的著作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六家书风《书法六国论》从甲骨、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六类书体的发展演变出发,深入剖析了每种书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这六家书风分别是:1.魏碑:又称“欧阳碑”,由欧阳询创造。

此碑险峻有力,端庄秀逸、方正严谨,为北朝楷书的代表作;2.楷书:正是由欧阳询的魏碑,转化后形成的,楷书书风端庄、成熟、圆润,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3.草书:以张旭为代表,草书的特点是豪放洒脱、轻灵飘逸,一副跌宕起伏、气势磅礴的作品,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4.隶书:由秦汉时期的小篆演变形成,是中国书法的类型之一。

如东汉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便是比较典型的隶书,隶书的特点是严谨、整齐,字形至今仍被广泛运用;5.篆书:篆书又称大篆,指的是古典汉字字体中的一种,它具有古朴大方、肃穆庄重的特点,还有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感觉。

篆书是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而成,是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6.隶草合一:这种字体是介于草书和隶书之间,兼具了草书的轻灵飘逸和隶书的严谨整齐,是一种承接古典高雅艺术风格的书法类型。

三、王羲之的观点在六种书风评析的过程中,王羲之阐述了自己对于书法的一些见解。

他认为“书以清为美,工以细为贵”,讲究的是书法的清澈与精美的书写方法。

四、价值意义《书法六国论》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书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其“清、简、梓”的艺术标准,成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指导原则。

该著作广泛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手书艺术著作。

【结尾】可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书法艺术都一直是人们追求精神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论同学少年都耍贱——古人的便签2014-09-21 09:10:55最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跟不熟的人在酒会上遇见,总得一脸假笑地攀着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搞得好像素昧平生的你们其实相见恨晚;如果是专业相关的酒会,更得精心算计着以互相吹捧的手段达到自我抬高的目的,虚伪到自己都觉得肉麻。

而跟发小死党好朋友,不管是见面短信还是打电话,主题永远是吐槽——肆无忌惮,荤素不忌,没头没尾。

哪怕是互相嘲笑至刀口见血伤口撒盐,也有梁山泊好汉一样歃血为盟的爽快。

大概不止我这么觉得。

古人留下来的书信也有许多是这样不正经的调侃,没逻辑的絮叨,反而在千百年的时光漫漶过后依然很可爱。

《暑热帖》里蔡襄给好友写道“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天热,所以就没给你回信,大概你烦恼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吧?向来礼数周到以博雅饱学形象出现的蔡襄,居然因为天热玩失踪玩到理直气壮,简直是让人惊异。

更让人惊异的还在后头。

他又泼地打滚撒娇说“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这个天啊,连风都热得让人烦,连个躲得地方都没有,人生啊!哎!但你知道,这副夸张的“人生缰锁”之叹并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儿,因为紧接着他便眼珠一转,换了个话题——“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犀牛角做得棋子要多少钱?卖的人要价一百五十钱,帮我看看是不是坑货,值不值这个价钱。

感叹完人生,顺手提了一句随信附上的礼物——“精茶数片”。

蔡襄是个通茶道的专家,然而他却连半句夸茶好的话都没说,只说“不一一”——废话我就不说了。

显然,收信人与寄信人的情意已经过了需要用贵重礼物来维系的阶段。

暑热帖在那个没有代购的时代,谁出差了,谁被发配了,刚喘上口气,就得盘算起该给友人寄点什么好东西回去。

这其中最能折腾的就是自己烧松脂制作写字的墨而把房子给燎着了的苏东坡。

在《新岁展庆帖》里,苏东坡絮絮叨叨地向好朋友陈慥(字季常)唠叨了几件小事儿: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

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

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

季常先生文阁下。

正月二日。

说另外一位朋友公择月末能到黄州,问他说你那时候也来黄州吧?怎么样?“如何”两字带着孩子般不掩饰的焦急期待。

他又说,可惜那会儿我那房子还没盖好,得在一边看着,所以夜游啥的不能陪你们了。

至于吴子野先生送的扶劣膏,送点先给你看看是干嘛用的。

除去送季常扶劣膏之外,自然还有别的事儿。

东坡跟陈季常还是茶友,经常互相送个茶饼茶杯之类的。

这回呢,他说,想借你收着的那个建州木茶杯,让我这儿一铜匠照样子打一个出来放在那儿看着玩儿。

要不然给我这儿的闽南人看一眼,要是有的话,我从那儿收一只回来。

坏心的想,他这么跟仗义疏财的季常一说,那借呢大概就成了赠了。

陈季常是东坡的老上司陈希亮的儿子。

陈希亮对苏东坡严格,曾经专门罚他工资敲打他不拘小节的毛病。

但是工资好罚,本性难移,苏东坡因为大大咧咧的性子吃了好大的苦头,可还是浑不在乎。

有趣的是,作为儿子的季常跟他的父亲不同,他非但没有作为“诤友”特别严厉地督促东坡小心仔细,反而跟在东坡后头替他摆平因此惹下的不妥当。

东坡倒也不客气,使唤陈季常很不当外人。

在写给陈季常的《一夜帖》里东坡这样说: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

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

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

轼白,季常。

廿三日。

季常啊!我昨天晚上找黄居寀龙找了一夜都没找到,而后才想起来是半个月前借给曹光州了,可能还要一两个月才能拿回来。

但是我又答应了王君要借给他,我怕他觉得是我反悔了,你跟他把这个事儿的来龙去脉好好说说,等曹光州把它还回来我立刻就给他送去。

为表诚意和歉意,我再给他一团茶饼。

东坡被贬黄州时候写下的《寒食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可是《寒食帖》的行文有一种撕裂的布排与劲力,震撼人心,却也痛彻肺腑。

反观东坡在贬居时写下的这些短信,一个一个墨字温文或调皮,像是油炸的青豆,不隆重,好味道。

南宋的评论家岳珂有一种更优美的说法,他说东坡的《新岁展庆帖》“如繁星丽天,映照千古”。

这是苏东坡贬居黄州的第二年,他刚有钱买了一点地,没有房子住,得自己盖;吃的穿的都得从零开始添置,家童睡着了大半夜进不了家门,等等等等,并不是什么好日子。

可是在写给好朋友的信里,他讨论茶饼子,茶盏子,扶劣膏⋯⋯他好忙呀!一头扎进文玩器物里,巨大的生活热情好像炉子上滋滋响着的火锅,百里之外的陈季常也闻得到那股迫不及待的香气。

种种匮乏,他不说,也不爱说。

留给好友的只有,你快来玩!什么时候到?新岁展庆帖不用瞻前顾后,不用留着伏笔暗线,他并没有说给你写信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你从那些轻快狡黠的字里行间,读到闲适的惬意。

这是黄庭坚的《花气熏人贴》:花气熏人欲破禅。

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

八节滩头上水船。

花气熏人帖黄庭坚在给友人王巩的信里顺手写了这首诗,吐槽了另一个友人王诜对他凶残催稿,而他自己锲而不舍拖稿的故事。

他说:王晋卿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王诜写了好几首诗来送给我,想让我与他和诗,我年纪大了懒,不想干这事儿。

这家伙倒是狡猾,送诗之后又送花来催促我写诗,于是我就写了这首给他,开个玩笑。

同为宋四家,比起蔡襄、东坡或黄庭坚稍微的俏皮,米芾简直像是我们的时代穿越回去的,他耍起宝来不知道何谓一代宗师的身份——给好友写信爱用颜文字,附件还帖上照片。

展开他的《珊瑚贴》,来不及看见他写了什么,一支歪歪扭扭的墨色玛莎拉蒂标志就像螃蟹一样四仰八叉占据了你的视线。

光有插图还不算,图边上还写了“金坐”二字,作为说明:这是珊瑚,以防大家把它认作玛莎拉蒂。

再看文字,简直就像是他在信中最后一句所说“愧无五色笔头花”。

神采飞扬到简直要载欣载奔,载歌载舞。

这封信是这样写的:“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

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

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

珊瑚一枝。

”——我搞到了六朝时候张僧繇的天王图,景温问礼图,还有珊瑚一枝⋯⋯反正他这天运气好,心想事成,所以你看他的字简直高兴得要飞起来,画完了珊瑚还意犹未尽,又想到今日还有所得没报告,于是又在珊瑚的左上角歪歪扭扭挤进去四行字,很像我们现在的“ps”——“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

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珊瑚帖米芾的这张帖子写在细腻的竹纤维纸上,很是“舍我其谁”。

元代的评论家虞集说他的这封信“神气飞扬,筋骨雄毅”。

其实,他在纤维细密的织物上写字总是“雄毅”的:在《蜀素帖》里,他在蜀素上写的八首诗,每个字都像是自带小刀锋,划开密密编织的纤维,把墨色硬是嵌了进去。

但这张《珊瑚贴》写得却格外“霸气”。

我看通俗一点说,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米芾虽然有“米颠”的外号,可他发疯的对象每每都是他的朋友,在见老板的时候,他老人家别提多正经聪明了。

米芾的母亲是宋神宗的乳母,靠着老妈的关系,宋神宗给了米芾一个“书画博士”的闲职。

在选他做书画博士之后,神宗另外对米芾“赐对便殿”,意思是皇帝老板放下身段跟你非正式的唠个嗑。

米芾同志此时掏出米友仁的《楚山清晓图》,抓紧时机推销起了儿子。

这手段很有效,米友仁最后做到了兵部侍郎,那可是个实权岗位。

喜欢看这些有名的书法家小札的原因,像是喜欢不放味精的土鸡汤——原汁原味。

他们其他的名篇,有些是为了应景刻意选择的字体,比如他们不会用狂草去抄一部经卷,而多用正楷、行楷。

但是在写信的时候,在这个纯粹私人、有很大弹性的空间里,他们落笔时的速度轨迹,往往正是这个人最真实的性情。

所谓“字如其人”。

靠着字来分辨为人的性情,虽不中,有时候,亦不远。

我小的时候总是分不清祝允明和文徵明,但看看他们的字,实在没办法把有儒生气质老成持重的文徵明跟侧帽醉酒打马过斜桥的祝允明混起来。

比如说,祝允明的《晚间帖》。

这是写给“元和老兄”的一封信:晚间降顾,失迓多罪。

明早仆欲远处一行,恐有所谕,专此奉问,就为垂示可也。

允明再拜。

元和老兄侍史。

晚间帖他报告说,我明天早上就要出远门,您如果有任何嘱托,还请告诉我。

这信里又是“恐有所谕”“专此奉问”,又是“就为垂示”,你看他连用谦辞,语气谦恭;可再看他的字,飞扬跋扈八面出风,实在不像“奉问”的手笔。

祝允明学黄庭坚学到了拈花美人一样四肢修长的笔法,可那谋篇布局当中却大马金刀很像元代的书法家鲜于枢。

我看他的手笔实在应该抓去写檄文,不用看文笔,光展开文字一看,就能把敌人吓得肝胆俱裂。

在讨论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这人“端着”,好像不那么“端”就撑不出某种人士该有的气场,让人禁不住惶恐被人看低。

所以,只有在最亲近的人那儿才看得见嬉笑怒骂灵光乍现。

实在是对于他们来说,“形象”这东西坍塌了就再“端”不起来,你哪怕稍微做出一些努力也能看见对面诡异的微笑——装!你就装!你是什么玩意儿我还不知道?发表于《南京晨报》2014年7月29日散文的传奇安那在台湾,“凡有井水处,即见鼎公书”。

鼎公,便是王鼎钧先生,他的散文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以及当代散文“崛起的脊梁”。

台湾作家马森有此类断言: “如果选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 当然不会遗漏王鼎钧先生。

如果选出五大散文家呢? 王鼎钧先生还是有份儿的。

”王鼎钧先生的散文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用“散文的出位”建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为了给散文寻求厚度、密度和象征性,先生向诗歌、小说、戏剧取经借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境界,杂糅,却又能大开大阖。

先生一生辗转,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山东兰陵,15岁时在战火中流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后抗战末期弃学从军,弱冠之年又流落台湾,51岁时又前往美国,最后定居纽约。

鼎公从1949年开始写作,直至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

他早年尝试过小说、剧本、诗歌、散文各种文体,写得最多、最出众的还是散文。

他的笔触大多伸向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早年的“国事绸蜻,世事沧桑”,也有台湾的文化生活,还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他一生三出三入,在故乡与他乡的身份认同中不断转换,个人记忆与家国情怀在岁月的流逝中融为一体。

江苏文艺出的这本散文集——《白纸的传奇》,分为生命长河、光阴分享、末晚随笔、案头人物、艺文感应五卷,再加上两篇卷外。

有的叙述了早年曲折的人生,比如《这样那样,渐渐长大》讲的是抗战时期的读书往事,《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则包含着一种离国去乡的悲凉;也有生活感悟,比如探讨教育问题的《孩子》、涉及亲子关系的《爱儿子、疼女儿》;还有人生哲理,比如《今天我要笑》、《兵法与人生》;还有文学评论,比如对于张爱玲、阿加莎、巴尔扎克、杰克•伦敦的评介,也包括少量会议、事件记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