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期总第288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102011

Su m N o 288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

朱明勋

(内江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其精华主要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提倡与人为善、在自处上提倡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清廉、在读书上提倡读书做人等五个方面;其糟粕主要表现

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对妇女有严重的歧视、在择业上重仕农轻工商、教子有严重的迷信思想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传统;家训;两重性;精华;糟粕[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1)10-0054-03

[作者简介]朱明勋,男,湖北大悟人,文学博士,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训文献与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传统家训的两重性是说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我们在研究我国传统家训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所谓精华,就是指蕴含于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值得今人或后人去弘扬的思想或精神。概括说来,我国传统家训中的精华部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为人处世上,我国传统家训教诫子孙要宽宏大量,忍让为怀,与人为善。如唐人朱仁轨在 诲子弟言 中说: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宋人苏洵在 安乐铭 中说: 宁可人来负我,不可我去负人。 杨继盛在 杨忠愍公遗笔 中说: 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 古人的这种忍让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正因为基于上述考虑,故他们提倡 与人相

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1]

、 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独病在吾有所不尽耳。是以君

子不求人,求己;不责人,责己 [2]

,有人甚至还认为与人相处不但要让,还得积善: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善须是

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 [3]

、并且还要 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

虽小不可忘也 [2]

。从这些教诫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那种大人大量、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

在自处上,他们强调要 慎独 ,要完善自我,不可有丝毫欺心欺天之举。如明人杨继盛在 杨忠愍公遗笔 中说: 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深夜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 清人曾国藩在 谕纪泽纪鸿 一信中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更为明白,他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 大学 之 诚意 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 大学 之所谓自慊, 中庸 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清康熙帝也说,人若能 慎独 ,则行事可 不愧

54

于屋漏而为正人 [4]。可见,他们对于自修是何等的重视。故汉人蔡邕在论面与心该对何更加修饰时说: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 咸知饰其面,不修心,惑矣。 [5]

在持家上,他们提倡 勤俭 ,反对懒惰。在中国传统社会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下,在以家庭、家族为基本的社会生产、生活单位的状况下,人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勤俭持家。对此,古人讲得十分明白。如明人姚舜牧在 药言 中说: 居家切要,在勤俭二字。 清人曾国藩曾多次强调这个问题,他在 谕纪泽纪鸿 一信中说: 治家以不晏起为本 勤致祥 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在 谕纪鸿 一信中说: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而朱伯庐之言最有代表性,他在 劝言 中不但论述了勤俭的必要,还论述了为勤为俭之道,他说: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 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 勤之为道,第一要深思远计, 第二要宴眠早起, 第三要耐烦吃苦, 俭之为道,第一要平心忍气, 第二要量力举事, 第三要节衣缩食, 他们对于勤俭的看重,固然有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来源有限的原因,但这并非根本原因,在更大程度上还是基于 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 的考虑。故我们认为,古人的这种提倡勤俭、反对懒惰的持家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效法、弘扬的。

在为官上,他们提倡为官当清廉,鄙弃贪赃枉法。这一点以宋人包拯的话最为著名,他在 包孝肃公家训 中说: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贾昌朝在 戒子孙 中说: 仕宦之法,清廉为最。 元人郑太和在 郑氏规范 中规定: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基于上述对做官的认识,故他们便要求子孙不可仗父祖的官势招摇生事。如清人林则徐在 与夫人书 中如是叮嘱夫人: 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在读书上,他们首重读书做人,其次才是应举。如明人姚舜牧在 药言 中说: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着,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吴麟徵在 家诫要言 中说: 儿曹不敢望其进步,若得养祖宗元气,于乡党中立一人品,即终身村学究,我亦无憾。 清人孙奇逢在 孝友堂家训 中说: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今老夫所望于尔辈扶持者,又不专在此也。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唐彪在 唐翼修人生必读书 中说: 尝见人家子弟,一读书就以功名富贵为急,百计营求,无所不至。求之愈急,其品愈污,缘此而辱身破家者,多矣。至于身心德业,所当求者,反不能求,真可惜也。吾谓读书者,当朝温夕诵,好问勤思。功名富贵,听之天命,惟举孝弟忠信时时励勉,苟能表帅乡闾,教导子侄,有礼有恩,上下和睦,即此便是尊贵,何必入仕,然后谓之仕哉。 其他如宋人陆游、清人左宗棠等对这个问题都有较好的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故不列举。

以上是传统家训中的精华部分,下面再来谈一下其中的糟粕部分。

所谓糟粕,是指蕴含于我国传统家训中的需要我们批判的腐朽的、落后的思想或精神,概括说来,我国传统家训中的糟粕部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家庭关系上,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这一点可从古代大家庭禀如公府的家庭管理上略窥一二。如元人郑太和的 郑氏规范 中有这么两条: 朔望,家长率众参谒祠堂毕,出坐堂上,男女分立堂下。击鼓二十四声,令子弟一人唱云 每旦,击鼓二十四声,家众俱兴,四声,咸盥潄,八声,入有序堂。家长中坐,男女分坐左右。 诵毕,男女起,向家长一揖,复分左右行会揖而退,无声。 从这两项规条中,我们基本能看出在封建大家庭里,家长与家众是不平等的。即使在小家庭中,我们亦能从传统家训中窥见父兄与子弟之间有着严重的上下尊卑之分。如宋人袁采在 袁氏世范 中说: 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只可和言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辨。 在此书里,袁氏还说在家庭生活中,如果 妻孥未尝有过,而家长每多责骂 ,则为妻孥者 尤当奉承 ,不可理论是非。此等尊卑观念,在司马光的言论中显得尤为突出,他说: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6]。他还说,如果 兄弟而及于争,虽俱有罪,弟为甚矣 [7]。明人杨继盛教导小儿子应箕时说: 敬你哥哥,要十分小心,合敬吾一般的敬才是 ,若哥哥有什么计较,则不但要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