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对虾的途径及滴度研究
白斑综 合 症病 毒 ( WS S V) 是 对虾 养 殖 业 中最 常
见也 是最具 破 坏力 的致 病 源 . 在 过 去 的二 十 多年 中 它 已经成 为 了影响 对 虾 养 殖 最 主要 的病 源 , 造 成 了
是通 过 消化 道 , 比 如 甲肝 病 毒 ; 呼吸道 , 比如 流 感 病 毒; 表皮 创 口, 比如狂 犬病 毒. 对 于 鱼类病 毒 , 如脾 肾
洋 蟹类 .
WS S V是 具有 囊 膜 的杆 状 型 病 毒 , 其 基 因 组 是
一
个约 3 0 0 k b的双链 环状 D N A, 隶 属于 线形 病毒 科 ( N i m a v i r i d a e ) , 白斑 病毒 属 ( Wh i s p o v i r u s ) . 日前 G e n —
斑 节对 虾或 长 毛对 虾 组 织 内提取 的病 毒 粗 提 液 中 ,
B a n k上 公 布 了 3株 WS S V 的基 因 组 序 列 , 分 别 为 WS S V — C N株 ( 序 列号 : A F 3 3 2 0 9 3 ) L 5 j 、 WS S V — T H 株 ( 序列 号 : A F 3 6 9 0 2 9) L 6 1 和 WS S V — T w 株( 序 列号 : A F 4 4 0 5 7 0 ) . 对 于有 囊膜 的病 毒来 说 , 膜 蛋 白通 常 参 与 了病 毒 粒 子 的 吸 附 、 入侵、 包 装 和 释 放 等 过
第3 2卷
第 1 期
应 用 海 洋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Ap p l i e d Oc e a n O g r a p h y
Vo 1 . 3 2.No .1
虾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案
虾类常见疾病一:对虾白斑综合症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流行情况白斑病全国各地都流行,病程急,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也不过7天可使全池虾死亡。
危害性极大。
病虾小者体长4厘米,大者7-8厘米以上。
白斑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
病症及病理变化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空胃,行动迟钝,离群,很快死。
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
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
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
头胸甲很容易剥离。
病虾的肝胰脏肿大、糜烂。
电180--3712--8119诊断镜检头胸甲白斑清晰可见防治预防:(1)彻底清塘,生石灰25ppm(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二、桃拉病毒病桃拉综合症病毒流行特点: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主要是水平传播。
症状:甲壳变软,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肝胰脏水肿,发白。
防治:预防:(1)彻底清塘,采用强氯精5-10ppm浓度或生石灰25ppm(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或水产保护神250ml/亩·米或安底福100ml/亩·米拌饵投喂(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三、红体病应激性红体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
症状: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
对虾白斑综合症(WSS)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 虾 ; 对 白斑 综 合 症 ; 子 流 行 病 学 分
中图分类号 : 4 .2 S9 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5 7 7 2 0 )3—0 6 0 10 8 3 (0 2 0 20 5
E o I 化 3病 毒 株 DN 它 们 之 间 没 有 区别 。 L cR 消 A。 o等 _ 用 6 ] 对 虾 白斑 综 合 症 ( h eso n rme W i t y do ,WS ) 0世 纪 t p s S 自2 R D技 术 比 较 研 究 了 从 中 国 对 虾 ( AP P.cie s ) 中 国 hnni ( s
毒 基 因相 比 较 , 有 同 源 性 , 与 多 种 管 辖 真 核 生 物 蛋 白 质 没 而
1 致病 因子与传播方式
11 病原体 .
1 1 1 对 虾 自斑 综 合 症 病 毒 ( S 的 命 名 和 分 类 地 位 .. WS V) 自 19 9 2年 以来 , 同研 究 者 根 据 所 分 离 病 毒 株 的 地 域 分 布 、 不 原 始 宿 主 、 态 发 生 以 及 主 要 病 理 症 状 , 不 同 分 离 株 以 不 形 给 同的 命 名 , 要 包 括 : 下 与 造 血 组 织 坏 死 病 毒 ( 主 皮 HHN — B _ , 日本 对 虾 杆 状 细 胞 核 病 毒 ( V)1 J RV—P :P P [ , J V D) 系 统 性 外 胚 层 和 中胚 层 杆 状 病 毒 ( E V =Pn BI ) l白 S MB rNo I [ , I 3 斑 杆 状 病 毒 ( B [ Naa WS V) 。 d l [ 发 现 从 斑 节 对 虾 ( + a等 ]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 3期 200 2年 9月
3-4天,死亡率达到100%!这种虾病正在危害养虾界...
3-4天,死亡率达到100%!这种虾病正在危害养虾界...白斑病对于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是非常危险的,可以在3-4天内杀死100%的虾。
因此白斑病对于养殖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养殖的成功。
什么是虾的白斑病?-白斑病(WSSV)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病原体,严重影响全球对虾养殖业。
这种疾病发生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白对虾和斑节虾中。
该病在感染后仅3-4天就能使死亡率达到100%。
-到目前为止,虾的白斑病尚未有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它只能在预防和减少疾病上做好工作。
在虾出现白色斑点什么原因导致虾出现白斑病?- 由于天气异常,养殖环境受污染是造成虾白斑病的主要原因。
当这种疾病发生时,虾农需要有计划消灭病原体,避免传播。
- 研究表明,白斑病是由一种叫做杆状病毒的病毒引起的。
这种病毒的核酸是dna,即细胞核中的寄生虫。
该病毒有强大的攻击性,可以攻击许多虾体组织。
白斑病(WSSV)在虾的所有生长阶段都是致命的,无论是仔虾还是成虾。
- 养虾上的白斑病通常传播速度很快,危害也很大。
致病时间一般从养殖的第2个月开始,当池塘的养殖废物开始大量产生时,水体环境受到污染,对虾造成压力,病原体可能感染到虾身上,也可能是通过水或媒介宿主(螃蟹、鱼、鸟等)来入侵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大量繁殖,会导致虾大量死亡。
病毒,细菌是白斑病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白斑病?这种疾病可以垂直传播,即从亲虾传播到虾苗。
或横向传播疾病,即WSSV直接从水中通过病变或胃肠粘膜扩散。
它们可以从甲壳类动物扩散到池塘中。
因此,有必要在放苗前仔细清塘、消毒,以防止病原体滋生。
在投苗前池塘准备工作如下:- 用石灰或化学物质杀死所有疾病传播的中间宿主,填满池塘边缘的所有洞穴,使螃蟹没有避难所。
围网防止鸟类,防止池塘中混入其他的甲壳类动物。
- 清除池塘淤泥,然后将池塘暴晒5至7天。
- 在池塘的进水口装过滤网,以防止一些甲壳类动物的卵或幼虫进入,并混养一些预防白斑病的鱼类(罗非鱼)。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养虾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
预防虾病要贯穿于养殖管理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放苗前要彻底清塘消毒。
养殖期间要定期泼洒0.3ppm~0.4ppm 强氯精或1ppm~2ppm漂白粉溶液,对池水消毒杀菌,还可以定期施放沸石粉以净化水质和底质,每亩用量为15公斤~20公斤。
每半个月投喂一次药饵,按照维生素c3‰~5‰、大蒜素2‰、鱼肝油3‰~5‰添加于饵料,每天喂药饵两次,连喂5天~7天。
用这些方法防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杆状病毒病因:由MBV杆状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对虾肝、胰脏破坏,使之变白、萎缩或肿胀腐烂。
症状:厌食、不脱皮,生长缓慢,外观无特殊病状,一个月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死亡率高达100%。
防治:同“白斑病”。
处理:同“白斑病”。
致病细菌感染病因病状:对虾发生断须、红腿、烂眼、荧光、黄鳃、黑鳃等细菌性感染症状。
①防治:根据病情施用“增氧水底净”500~800克/亩,第二天施用“绿威”1ppm全池泼洒,排毒解毒,稳定水质。
②按1%比例,用“强力威”拌饵,连用三天。
③按2%比例,用“强力素”拌饵,每天喂饵三次,连用十天后改为1%拌饵,每天傍晚一次,直到对虾收获。
④如使用渔乐(白斑净)拌饵口服,效果更好。
线虫寄生症由于线虫大量寄生于表壳和鳃部,使虾体行动迟缓,活力降低,摄食量减少,严重时不能蜕壳,久则死亡。
线虫多由中间宿主如下杂鱼、桡足类等将虫体或卵带入池中,育苗期间则多由丰年虫或藻类带入引起。
防治方法:饵料必须严格消毒,做好水质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铜1×10-6-2×10-6或高锰酸钾3×10-6-5×10-6均有一定的作用。
白斑综合症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体色微红,体表的甲壳上有稍带粉红色的白斑。
白斑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最容易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上,严重者整个头胸甲都变白色。
15个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及抗白斑病毒分析
系 ; 大利 亚联 邦科 学 与 工 业 研 究 院 ( SRO) 过 对 日本 对 虾 的 驯化 和选 育 , 澳 CI 通 明显 促 进 养 殖 业 的经 济 效
益 ; 国水 产科 学 院黄海 水产 研究 所研 究人 员 , 1 9 年 开始 对 中国 明对虾 进行选 择 育种工 作 , 中 从 97 选育 出生
第 2 9卷 第 4期 21 0 1年 1 O月
海
洋
科 学
进
展
Vo. NO 1 29 .4
A DV A NCES I N M A RI E SCI N EN CE
O cob r,201 t e 1
1 斑 节 对 虾 家 系 生 长 及 抗 白斑 病 毒 分 析 5个
长快 速 的“ 黄海 1 ” 品种[ 。我 们采 用家 系选 择 的方 法 , 建 1 号 新 2 ] ]构 5个 全 同胞 斑 节 对虾 家 系 。对 1 个 斑 5 节 对 虾家 系生 长 、 S 抗性及 其 相关 性进 行 比较测定 , WS V 以期为 斑节对 虾 家系选 育 提供科 学依 据 。
至仔 虾 。
收 稿 日期 : O O O —O 2 1 — 83
资 助项 目 : 国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一 斑 节 对 虾 新 品 种 选 育 ( 0 6 A 1 32 20 B 20 B D0 A1— ,0 7 AD2 B 19 , 家 公 益 性 行业 ( 业 ) 研 专 项 9 0 —) 国 农 科
与 家 系抗 病 存 活 时 间 显 著 相 关 ( < O 0 ) 相 关 系 数 r . 2 。 P .5 , 一0 8 6 关键词 : 节对虾 ; SV ; 长 ; 疫酶 斑 W S 生 免 中 图分 类 号 : 9 5 4 ¥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l6 4 ( O 1 0 — 5 1O l 7 -6 72 1) 40 2一8
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斑节对虾免疫酶变化特征
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斑节对虾免疫酶变化特征摘要:研究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的发病情况和4种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斑节对虾进行WSSV急性攻毒试验,发现在感染50 h左右出现死亡高峰,感染60 h后大部分死亡虾出现明显的白斑。血液酚氧化物酶(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感染WSSV后都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并在感染后60 h左右,活性达到最大值。肝脏、肌肉组织中的ACP、SOD活性变化规律与其在血液中的变化类似,肝脏中的ACP、SOD活性明显高于肌肉组织中的活性。关键词: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免疫酶Characteristics of Immuno-enzymes of Penaeus monodon Infec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Abstract: The mortality of WSSV-infected Penaeus monodon, and the enzyme avtivity for four immuno-enzymes were investigated. It found that the highest shrimp mortality appeared around 50 hours, and the white spots occurred on most of the died shrimps around 60 hours after WSSV infected. The activity of phenoloxidase(PO),peroxidase(PO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acid phosphatase(ACP) in blood decreased at first after WSSV infected, then increased to the highest enzyme avtivity around 60 hours and decreased at last. The trends of SOD and ACP activity in liver and muscle were similar to the changes in blood, however, the activity of SOD and ACP in liv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uscle.Key words: Penaeus monodon; WSSV; immuno-enzymes甲壳类动物缺乏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不能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其免疫机制为非特异性免疫,通过血细胞及体液因子的活性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血液酚氧化物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酸性磷酸酶(ACP)等免疫酶的活性高低经常被用作评价免疫强弱的指标。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蜕壳、水温突变、溶氧高低、外界刺激和病毒入侵等。关于虾类的免疫应答机制,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刘庆慧等[1]对中国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血细胞数量变化做了研究报道;Songa等[2]分析了感染桃拉病毒后凡纳斌对虾血淋巴和肌肉组成的生化变化;Yoganandhan等[3]报道印度明对虾在感染WSSV后,血淋巴细胞密度和血清蛋白浓度等免疫参数与正常虾有很大差异;宋林生等[4]报道过南美白对虾感染WSSV后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还有很多其他学者关于对虾免疫反应机理的报道,但这些文献资料所阐述的反应规律不尽相同,有不同的试验结果和理论解释。由于WSSV病毒病已经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对虾的抗病能力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实现,因此对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各种免疫酶活性的研究是对虾抗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WSSV急性感染试验,探讨了斑节对虾在感染WSSV后的发病情况和4种免疫酶在体内不同组织的活性变化。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1.1.1试验用虾试验用斑节对虾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三亚热带水产研究中心提供。挑选大小均匀(7.0±0.2)cm、活力旺盛的个体进行WSSV 急性攻毒试验。1.1.2WSSV病原用白斑症状明显的斑节对虾作为感染材料(PCR检测WSSV阳性,超低温保存)。取其肌肉组织0.1 g,加入1 mL磷酸盐缓冲液(NaCl 8 g,KCl 0.2 g,KHPO4 1.44 g,KH2PO4 0.24 g,用HCl调节pH值至7.4,定容至1 000 mL,灭菌常温保存)冰浴匀浆,10 0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上清液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稀释1 000倍作为试验用病毒液。1.1.3试剂左旋多巴(L-dopa)(Sigma公司生产);PCR buffer、dNTP、Taq DNA聚合酶等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ACP检测试剂盒、SOD检测试剂盒、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邻苯二胺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1.2试验方法1.2.1WSSV急性攻毒试验试验前随机取虾10尾,进行WSSV病原抽样检测,检测方法采用巢式PCR法[5]。攻毒试验设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4个平行,对照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用于统计试验虾的死亡时间。另设与前述相同的两个试验组,用于采集血液、肝组织和肌肉组织; 感染组每尾虾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注射病毒液0.05 mL;对照组每尾虾注射PBS 0.05 mL。试验在16个500 L的玻璃钢桶中进行。记录每尾虾的死亡时间,并在试验开始后0、12、24、36、48、60、72 h采集发病对虾的血液、肝组织和肌肉组织。肝组织和肌肉组织采集后及时冷冻保存;血液采集后4℃保存过夜,第二天离心取血清。试验期间,水温29~31℃,盐度3.0%~3.2%,pH值7.8~8.2,溶氧6.6~7.0 mg/L。1.2.2免疫酶活性检测肝组织和肌肉组织加0.9%的生理盐水研磨成10%的组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血清和上清液用于免疫酶活性的检测。1)PO活性的检测。以L-dopa为底物,采用改进的Ashida[6]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测定:①配制50 mL 0.01 mol/L的L-dopa(L-dopa 0.0986 g,去离子水50 mL)和0.1 mol/L pH值为6.0的磷酸盐缓冲液(K2HPO4 1 mol/L 13.2 mL,KH2PO4 1 mol/L 86.8 mL,稀释至1 000 mL);②在96孔酶标板中,每孔加200 μL的0.1 mol/L pH 值为6.0的磷酸盐缓冲液;③每孔再加入10 μL血清和10 μL 0.01 mol/L的L-dopa,室温下混匀;④置于酶标仪中,室温28℃左右,固定吸收波长490 nm,每隔2 min测量1次,连续测量10次,测其血清酶动力学OD490值;⑤以OD490对反应时间作图,以试验条件下每分钟OD490值增加0.001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2)POD相对活性的检测,采用改进的雷质文等[7]的方法:①在96孔酶标板中加入血淋巴上清液,20 μL/孔;②加入180 μL显色缓冲液(一水柠檬酸7.3 g,Na2HPO4·2H2O 11.86 g,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③置于酶标仪中,读取490 nm处的OD值(A1);④向所有样品孔中加入20 μL显色液(邻苯二胺4 mg,30% H2O2 4 μL;显色缓冲液10 mL);⑤置酶标仪中摇匀后,避光显色15 min,读取490 nm处的OD值(A2);⑥血淋巴上清液中POD 相对活性以APOD=(A2-A1)×稀释倍数表示。SOD、ACP活性及蛋白质浓度的检测,按南京建成试剂盒内说明进行。1.3数据处理统计不同时间段虾的死亡个数,计算免疫酶活性高低,用SPSS 16.0对不同时间点4种免疫酶的活性高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做Duncan’s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2结果2.1斑节对虾WSSV急性感染后的发病情况斑节对虾在抽样检测中均为WSSV阴性。如图1所示,综合感染组4个平行斑节对虾的发病情况发现,注射感染24 h前后,部分虾活力减弱,弹跳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感染32 h左右开始有虾死亡;感染50 h后,部分虾的虾壳轻度红色,头胸甲膨大易剥落,肝肥大,血液变稀,凝血力下降,出现死亡高峰;感染54 h左右,出现第一尾带有明显白斑的死虾。在感染60 h左右,大部分死亡对虾出现明显白斑。对照组试验期间没有死亡对虾。2.2免疫酶活性分析2.2.1血液PO活性的变化特征斑节对虾感染WSSV后,0~24 h血液PO活性下降;24 h后,活性开始恢复,到感染60 h活性达到峰值,并且略高于初始活性;60~72 h,血液PO活性又开始下降;感染0、60 h血液PO活性与感染24、36、48、72 h血液PO 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图2)。对照组7个时间点血液PO活性大小范围(6.08±0.18)U,不同时间点活性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2.2.2血液POD相对活性的变化特征感染WSSV后,0~36 h血液POD相对活性下降;36 h后,相对活性开始恢复,到60 h相对活性达到峰值(图3)。各时间点血液POD相对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7个时间点血液POD相对活性大小范围(2.22±0.18),比较稳定,活性基本相同。2.2.3不同组织ACP活性的变化特征由表1可知,血液、肌肉组织、肝脏组织ACP 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均有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这样一个过程,与血液PO和POD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变化(图2和图3)类似。血液ACP活性在感染60 h达到峰值,与其他时间点ACP活性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肝脏与肌肉ACP活性在感染36 h达到峰值,肌肉组织ACP活性随感染时间延长没有显著差异;肝脏组织36 h ACP活性与12、24 h存在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另外肝组织ACP活性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对照组血液、肌肉及肝脏7个时间点ACP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与其0 h活性值相近。2.2.4不同组织SOD活性的变化特征由表2可知,三种组织SOD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变化与血液PO和POD的变化(图2和图3)类似。血液与肝脏SOD活性在感染60 h达到峰值;肌肉SOD活性在感染36~48 h达到最大值;60 h血液SOD活性与24 h存在显著差异(P<0.05);36 h和48 h肌肉SOD活性与12、60、72 h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肝脏组织SOD活性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对照组血液、肌肉及肝脏7个时间点SOD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与其0 h的活性值相近。3讨论Tang等[8]用病毒定量检测的方式研究了病毒在斑节对虾体内的扩增过程,结果显示0~24 h为缓慢扩增期,24~48 h为指数增长期,48 h后为平台期。本试验所得死亡曲线(图1)与病毒扩增过程吻合,32 h左右斑节对虾出现死亡,说明已经到了病毒大量扩增的阶段,体质较弱的开始死亡;48 h后病毒扩增到了平台期,病毒粒子大量存在,此时为本试验感染50 h左右斑节对虾的死亡高峰。感染50 h内死亡的对虾,在甲壳上没有明显的白斑;而感染60 h后死亡对虾,甲壳上大部分有明显白斑,这一结果与谢数涛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通过与已报道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本试验所使用的病毒材料在感染斑节对虾时的毒力与10年前没有明显变化,具有广谱性特征,因此用这些病毒感染斑节对虾后所测定的免疫酶活性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PO是一种氧化还原酶,酚氧化物酶原激活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酶级联系统,该系统中的因子以非活化状态酚氧化酶原的形态存在于血细胞颗粒中,类似于高等动物的补体激活系统。王雷等[10]、江晓路等[11]报道了中国对虾PO活性的存在和激活机制,认为PO在甲壳动物中起识别和防御作用。POD的功能是通过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将有害的细胞代谢产物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起到细胞保护作用,但POD在免疫反应中的地位仍不十分清楚。ACP是一种磷酸单酯酶,在对虾体内具有清除、消化、水解异物的作用。刘树青等[12]认为ACP是巨噬细胞溶酶体酶的标志酶,在甲壳类血液和血细胞中有重要的防御功能。SOD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抗氧化酶,能保护功能大分子不被破坏、减缓机体衰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OD活性与生物的免疫水平密切相关,可以用它的活性变化作为衡量对虾免疫状态的指标,甚至是定量指标。本试验通过对斑节对虾进行WSSV急性攻毒试验,动态检测了这几个指标在不同感染时间的活性,除血液POD、肝脏SOD和肌肉ACP活性在不同的感染时间变化不显著以外,其他的都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性差异(P<0.01),加之在对照组中4种免疫酶的活性很稳定,可以推测PO、SOD、ACP的活性变化与WSSV感染复制有关,是斑节对虾机体应激后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综合本试验中PO、POD、SOD和ACP活性在血淋巴、肌肉和肝脏中的变化,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在感染初期活性降低,感染中期活性升高,感染后期活性再次降低的规律。这一结论与邱德全等[13]研究在不同氨氮浓度下携带WSSV的凡纳滨对虾发病后酚氧化物酶酶活性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与黄旭雄等[14]试验中明对虾急性感染哈维弧菌和WSSV后,血液SOD、PO变化规律相类似。但是关于感染病菌后血液免疫酶的活性变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结论,有报道显示中国对虾在注射一定量弧菌和大肠杆菌后,其血淋巴PO活性降低[10],严重感染WSSV的中国对虾PO活性也显著下降[7]。同时也有报道称给斑节对虾投喂芽孢杆菌后,PO活性比对照组显著增高[15];用活的嗜水气单胞菌注射罗氏沼虾,血液PO活性24 h内升高4倍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16]。本试验中4种免疫酶活性变化与上述报道也有类似之处,PO、SOD等感染72 h后最终酶活性也都显著下降,符合酶活性在感染后下降的观点,而且在最终活性降低之前有一个活性恢复的过程,这也与酶活性升高观点相吻合。另外肝脏组织中的ACP、SOD活性均高于肌肉组织可能是由于肝脏为免疫器官的原因。参考文献:[1] 刘庆慧,黄捷,杨冰,等. 人工选育中国对虾两个群体WSSV感染相关免疫与生化因子的变化[J]. 海洋水产研究,2005,26(6):22-27.[2] SONGA Y L,YU C L,LIEN T W,et al. Haemolymph parameters of Pacific white shrimp(Litopenaeus vannamei) infected with Taura syndrome virus [J].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2003,14(4):317-331.[3] YOGANANDHAN K,THIRUPATHI S,HAMEED A S S. Biochemical,phsiological and hematological changes in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infected shrimp,Penaeus indicus [J]. Aquaculture,2003,221(1-4):1-11.[4] 宋林生,苏建国,蔡中华,等. 正常与感染白斑病的凡纳滨对虾几项免疫指标的初步研究[A].甲壳动物学论文集(第四辑)[C].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35-340.[5] 李文杰,周国勤,朱菲莉,等. 检测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巢式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98-101.[6] ASHIDA M.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e-pheonoloxidase fromhemolymph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l[J]. Arch Biochem Biophy,1971,144(2):749-762.[7] 雷质文,黄捷,杨冰,等.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虾相关免疫因子的研究[J]. 中国水产科学,2001,8(4):46-51.[8] TANG K F J,LIGHTNER D V. Quantification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DNA through a com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Aquaculture,189(1-2):11-21.[9] 谢数涛,何建国,李色东,等.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0,21(5):70-74.[10] 王雷,李光友,毛远兴. 中国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与酚氧化物酶活的测定及其特性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5,26(2):p[14] 黄旭雄,周洪琪,宋理平. 急性感染对中国明对虾非特异免疫水平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2007,31(3):325-331.[15] SUNG H H,HWANG S F,TASI F M. Responses of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to challenge by two strains of Aeromonas spp[J]. J Invertebr Pathol,2000,76(4):278-284.[16] MOULLAC G L,SOYEZ C,SAULNIER D,et al. Effect of hypoxic stres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resistance to vibriosis of the shrimp Peaneus stylirostris[J]. Fish Shellfish Immunol,1998,8(3):621-629.。
常见虾病
一、虾病(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
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
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
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
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
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
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
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
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
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
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
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
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
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
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
斑节对虾病害防治
三、病害防治1、病毒性白斑病该病是由白斑杆状病毒(WSBV)感染对虾而引起的,可感染我国所有养殖的对虾。
养殖的虾类,在受到WSBV感染后,多数在一周内死亡,并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
而在有弧菌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时,被感染的对虾则会出现身体发红或其他并发症状。
对于不同的虾类,其白斑症状也略显不同。
对于甲壳较厚的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甲壳白斑十分显著,肉眼即可从外表观察到,而对于甲壳较薄的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则常常需将甲壳取下才容易由肉眼观察到。
现在的研究表明: WSBV是经口服途径水平传播的,野生甲壳类和被WSBV污染的食物是WSBV的传染源。
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已被WSBV染的对虾。
因此对于白斑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即切断WSBV的传染途径,防止养殖对虾被感染。
WSBV对含氯、含碘消毒剂及干燥和高温是比较敏感的,消毒预防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消毒剂量把握不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养殖池水中有机物浓度对消毒剂的影响。
其次,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营养不良和被其他病原(如弧菌)感染,会加速白斑病的暴发,而采用免疫激活剂口服和疫苗的处理,已被证明能提高对虾的免疫保护能力,增强其抗病力。
因此,对于对虾病害的防治,除了采取严格消毒海水和池塘预防传染外,保持良好的水质,特别是用增氧机维持较高的池水溶解氧浓度和采用免疫预防等综合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立克次体病轻度感染的对虾无症状。
严重感染的对虾嗜睡、厌食。
斑节对虾的立克次体病是感染固定的吞噬细胞。
触角腺细胞和Y器官细胞。
腹部肌肉不透明,肝胰脏呈现糊状,鳃血管常有血细胞聚集。
立克次体位于细胞质中。
预防措施同WSBV病。
治疗方法未见报告,四环素或氯霉素可能有效。
3、黑鳃病引起黑鳃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底质及其水质受污染而引起弧菌及镰刀霉菌大量繁殖,寄生于鳃丝上所致。
初期鳃呈现桔黄色和鲜褐色,以后逐渐变暗,最后变黑色,严重者鳃溃烂,鳃小瓣断落。
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原生动物、重金属的铜和铜、油类的污染、一些化学刺激物(高锰酸钾、氨、硝酸盐及缺少维生素C)也会产生黑鳃。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某些病毒存在于正常虾体中使
对虾终生带毒而不发生病毒病,因此检测到病毒也不能
就 一 定推 断 为对 虾 发 生 了病 毒 病 。
3 .电子 显 微 技 术
7 分子生物 学方法 .
主要有核酸探针法 (N r b ) D Ap o e 、聚合酶链式反应 (C ) 随机扩增多态性D A PR和 N 技术 (A D 。核酸探针是 RP) 指被某种物质标记 了的从而可以被探测到的核酸片段, 它能特异性地与待检测的核酸结合 、杂交。P R C 技术的 原理是根据 已克隆的病毒DA N 序列,设计PR C 引物,利用 该引物直接扩增样品中待检测病毒的DA N 片段 ,从而通
究 ,认为其病原是一种无包涵体的杆状病毒 。但 由于命 名依据不 同,或是按虾种类 、或是以患病组织、或是以
病症命名 ,故名称不尽相同。我国台湾学者将其命名为 白斑杆状病毒 (SV ,日本学者将分离的病毒命名为 日 WB )
雨水较 多,发病后一周 内死亡率高达9 % 0 以上 。该病的
流行 区 域主 要 在亚 洲 ,尤 其 是 东亚 和 东 南亚 地 区 ,近 年
膨胀,细胞质结构溃散 ,直至胞质溃散,仅剩裸露 、膨 大的细胞核 ,以至细胞核破裂 ,释放 出病毒粒 子。 三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病原
有 关 学 者对 对 虾 白斑 综 合 征 的 病 原 进 行 了深 入 研
该病 的暴发期南方从3 月份开始 ,北方一般在6 月
上 、 中旬 至 7 底 , 此 时气 温 较 高 ,一 般 为 2  ̄ 2 ℃ , 月 6 9
一
、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
各类虾病详解
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痉挛病:开始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身体僵硬,失去游泳力,侧卧池边水底,有的伴随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这类病虾会死亡,轻者可治愈。7~9月发病,可能是环境异常或高温季节投喂腐败食物
南美白对虾
1. 病毒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又称侏儒畸形综合症)
病原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为平均直径22微米的含单股DNA的细小病毒。
8.吸虫病:主要由复殖吸虫菌感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大量虫体节片。防治办法主要是消灭螺、蚌。
9.涡虫病:涡虫寄生在淡水甲壳动物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肉眼可发现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生长,但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也影响商品价值。
六.非生物性疾病
1.幼体畸形病(棘毛萎缩病):在虾卵孵化过程中,水温过高过低,或在短时间内水温变化大于50C以上;或因重金属中毒、溶氧不足,使幼体变为畸形。用烧杯从育苗池幼体游动异常或不活泼,或下沉水底;附肢变形,刚毛、尾棘弯曲,有的萎缩或残缺不全。
2.白黑斑病:对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对称地出现一个白色斑块,斑块近椭圆形,但不规则,有的白斑变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有的虾头胸甲两侧、第二触角鳞片、额角、尾扇等也会出现白斑。
5.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7~9月高温期多发病。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
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arlyMortality Syndrome(EMS)在泰国被定义为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PHNS),暂时翻译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长期位居世界南美白产量最高的亚太地区,持续受到大规模死亡疾病困扰。
无论是大型水产公司,还是小型私人养殖户,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纵观过去十几年的对虾养殖病害历史,发光弧菌、白斑、黄头、桃拉等疾病对该区域的养殖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
从某些方面上说,这些无可治愈的疾病摧毁了斑节对虾养殖产业,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兴起应运而生。
而在近期,一种新的对虾疾病正在亚太地区蔓延。
它就是所谓的“早期死亡综合征(EMS)”,也被定义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PHNS)”。
该疾病早在2009年,在中国大陆地区被发现,随后越南(2010)和马来西亚(2011)相继报道了此疾病。
2012年初,泰国的部分养殖场也发现了此疾病(Flegel, 2012)。
Lightner D.V.等对早期死亡综合征的症状、病理和病因进行了精确的描述:这种突如其来的疾病造成斑节对虾(P. monodon)和南美白对虾(Litop. Vannamei)的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一般在投苗20至30天后,疾病迅速扩散,死亡率显著上升。
该疾病的表型症状包括:昏睡、厌食、生长缓慢、颜色苍白、软壳等等。
将病虾解剖后发现,肝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褪色和坏死(Ligntner D.V., 2012)。
造成该疾病的传染型病原尚未确定,然而,在病虾的解剖中发现了大量弧菌、少量线虫和微孢子虫(NACA-FAO, 2011)。
在组织学检查中发现,该疾病似乎仅仅影响了肝胰腺(Ligntner D.V., 2012)。
肝胰腺功能型障碍的病理可以概括为:1)肝胰腺E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力下降;2)中央肝胰腺B、F、R细胞功能障碍;3)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大量脱落,细胞核增大;4)大量血细胞聚集,并伴随着继发性细菌感染(如弧菌)。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 - -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摘要:3.黄头病[病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属单链RNA病毒。
[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
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
3.黄头病[病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属单链RNA病毒。
[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
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
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3~5天内可全军覆灭。
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
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球形包涵体。
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一种独特的数目不等的球形细胞。
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
[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塘中发现,后在东亚地区的其它国家如泰国、中国、印尼等地流行。
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对虾在内的多种对虾发病,并可与WSSV 合并感染,危害幼虾、成虾。
[诊断]临床症状观察到鳃丝和头胸部肝胰腺区变成淡黄色可作初步诊断;血淋巴涂片观察到核固缩、核破裂和嗜碱性的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确诊可用DNA探针、RT-PCN 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用良好的管理和正确的操作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其它方法同白斑综合征。
4.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因]该病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
球形,无囊膜,直径22纳米,属单链DNA细小病毒科的病毒。
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症状]患病幼体摄食减少,常浮于水面,甲壳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对虾体色明显变蓝,腹部肌肉混浊,病虾畸形,会在池中慢慢升起,静止一会后翻滚,接着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直到精疲力尽死亡或被其它健康虾吃掉。
斑节对虾常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斑节对虾常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斑节对虾的常见病害有细菌、真菌和纤毛虫等类,养殖斑节对虾建议以预防为主,医治为辅的方案,做好病害防控工作。
下面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斑节对虾病害及其防治措施:1、尾棘萎缩病常产生在无节幼体期,患病时刚毛、尾棘曲折和短缩、以致污物缠身,幼体下沉,严重时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
致病原因是由于水质污浊引发。
防治方法:换新鲜的海水,保持水质清新。
2、气泡病多产生在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阶段,一样显现在午后气温高的时候,发病时在幼体胸部或腹部的消化管道内,显现球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气泡,少者1个,多则3-5个。
由于显现气泡,幼体比重相对变小,造成安稳失调而漂浮水面,久则死亡。
致病原因是水中微细气泡被幼体纳入胃肠所致。
防治方法:加入新鲜的海水或换水,并加大充气量。
3、肝脏白浊病是由病毒原发感染的消化系统疾病。
多见于糠虾期幼体尽早期仔虾,发病的幼体、仔虾常浮于水面打转,行动迟缓,肝脏显白浊色,不透亮,重者肠道也变白浊,沾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使用二氟苯乙烯酸钠防治。
4、弧菌病是由弧菌侵入血液而引发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病。
多见于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
生病的幼体活动力明显降落,趋光性弱,腹部弓起,体色发白,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体内有大量的能活动的细菌。
受感染的幼体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发病早期投入制霉菌素、磺胺类药有效。
5、红鳃病鳃部长期缺氧或体弱、抗击力差时,若鳃部组织受损,容易受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变红,病症越重,色彩越变深,病虾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饵。
防治方法: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拌料投喂,可避免细菌的连续感染,禁止病势蔓延。
6、烂鳃症养殖池底部烂泥巴或残饵腐败大量堆积,使鳃部附着大量杂质,鳃组织受梗塞、伤害、变色,全面性或局部性显现变黑症状。
防治方法:注意水质管理,每天换水,连续一周;若池底老化,可使用池底改进剂如生石灰、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等。
7、黑斑病受环境因素的刺激、蜕壳时被残食所致的裂伤,或长期没法蜕壳,使得尾扇边沿酒囊饭袋及表壳显现黑色斑状。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疾病监测与防治技术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疾病监测与防治技术斑节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物种,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对于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疾病的监测与防治技术在斑节对虾养殖中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斑节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进行介绍,并详细阐述相应的疾病监测与防治技术。
1. 黄道病黄道病是斑节对虾常见的一种病害,其特点是虾体呈现黄色病斑,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监测黄道病主要通过观察虾体颜色变化、行为异常、食欲下降等症状。
一旦发现疫情,可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防治:- 加强养殖管理,提高水质,保持水体清洁;- 适度补充营养,增强虾体抵抗力;- 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过氧化氢、甲氧氯普胺等。
2. 斑点病斑点病是斑节对虾养殖中另一个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为虾体出现大小不等的黑斑,并且虾体表面也有白色的斑点。
斑点病的监测和防治技术如下:- 定期观察虾体的状况,如发现虾体出现黑斑和白斑,就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调整水质,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适宜的温度、盐度等条件;- 使用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如氧氟沙星、土霉素等,进行治疗。
3. 溃疡病溃疡病是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其主要症状是虾体表面出现溃疡状的损伤,严重时虾体甚至会溃烂。
疾病的监测与防治技术如下:- 定期观察虾体,如发现虾体表面出现溃疡,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 清理养殖池的废料,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水进行处理,消除虾体表面的病原菌;- 使用适当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应注意合理使用,以免对环境和虾体产生副作用。
4. 复合菌病复合菌病是斑节对虾养殖中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其中涉及多种细菌的感染。
监测复合菌病主要通过虾体异常症状,如虾体发黑、脱落、虾足僵硬等。
防治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养殖水的清洁和稳定的水质,如pH值保持在适宜范围;- 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虾体抵抗力;- 定期检查水质和虾体,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使用适量的抗生素或药物进行治疗,但应根据疫情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
斑节对虾养殖烂眼病防治
斑节对虾养殖烂眼病防治
烂眼病又称瞎眼病,指虾的一只或两只眼溃烂或肿胀,失去视力。
这种病是由一种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
虾体感染该细菌后,开始出现烦躁不安,不断抖动眼柄,行动呆滞,或沉伏池底或浮于水面,甚至在水面旋转,眼球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进而腐烂、萎缩,腹部肌肉变成乳白色,可失去眼球,1周内会死亡,感染部位可分离到细菌。
一般夏季高温季节易发此病。
对虾养殖:白斑症病毒病--对虾疾病防治
防治方法:
1、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体0.3克全池泼洒。
2、每千克饲料加0.5克土霉素拌匀投喂,连用3天。
3、每千克饲料加0.5克氟呱酸拌匀投喂,连用3天。
4、每千克饲料加入3%大蒜粒捣烂拌匀投喂,连用5~6天。
5、加强营养,提高抗病力,每千克饲料加入维生素C1克,连续用7天。
6、改善水质,换水后投入光合细菌,每立方米水体加菌液2毫升,或芽孢杆菌类每亩用量1千克。
损失惨重!一场毁灭性的虾病袭来,虾农只有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管理!
损失惨重!一场毁灭性的虾病袭来,虾农只有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管理!前言:早期死亡率综合症(EMS)是过去十年来,给对虾养殖造成的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之一。
因此,如何正确预防与控制,成为养殖的重中之重!文/thefishsite 梦雪(编译)虾塘鸟瞰图粮农组织报告称,在2018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1.44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产值2636亿美元。
甲壳类动物产量为940万吨,产值693亿美元,其中52.9%来自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
随着水产养殖的增长,特别是行业寻求稳定、持续性发展,疾病的预防、预测和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早期死亡综合征(EMS)是虾养殖业中最复杂的疾病之一,该疾病又称急性肝胰脏坏死病(AHPND)。
自2009年发现以来,EMS/AHPND一直是虾养殖业面临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中国首次发现后,EMS已经蔓延到东南亚多个国家。
由于其高死亡率,许多受EMS/AHPND影响的虾生产国,在产量和出口销售方面都经历了相当大的损失。
本文将深入探讨什么是EMS/AHPND,以及它所造成的危害,预防和应对EMS爆发的各种措施。
一、EMS/AHPND是什么?2009年,中国南方养虾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导致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出现较高的死亡率。
研究人员最初称这种疾病为早期死亡综合征(EMS)或急性肝胰脏坏死综合征(AHPNS)。
到2010年,中国有更多养殖场受到影响,2011年越南和马来西亚也发现了EMS/AHPNS。
2012年,泰国也确诊了该疾病。
研究人员最初对患上EMS/AHPNS的原因感到困惑。
虽然有一些假设,如:环境毒素和传染因子,但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失败了。
图1.感染EMS/AHPND的南美白对虾这个谜题在2013年被Loc Tran和他的团队揭晓了,他们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发现:该疾病是由一种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这种细菌在水体中普遍存在。
随着对感染源的进一步了解,建议给EMS/AHPNS起一个专属的名称,即急性肝胰脏坏死病(AHPND)。
对虾白斑病的症状图片.doc
对虾白斑病的症状图片概述:对虾白斑病由白斑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病。
可危害多种养殖对虾。
病毒主要侵害皮下和造血组织,故在头胸甲出现白斑。
病虾症状1、养殖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死虾空胃。
行动迟钝,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游动异常(围着他边在水面兜圈或在水中翻滚),这种行为上异常行为可在几小时内重复出现,直到最后无力活动,腹面朝上慢慢沉到水底,或被其他对虾吃掉。
2、患病的对虾在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的斑点,使整个虾体在外观上呈现一种花斑样改变。
而患病的斑节对虾在濒临死亡时则显示出明显变蓝的现象,并多伴有腹部肌肉混浊。
一些幸存的对虾可缓慢恢复正常。
个别虾可在甲壳、鳃部的表皮下出现大量黑色素斑点。
3、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出现白色斑点。
甲壳软化也较常见,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
肝胰腺呈棕黄色且易碎。
发病的对虾活力下降,应激性下降,病害呈暴发性,死亡率高,因此称为暴发性白斑病。
延伸阅读发病原因1.清池不彻底。
特别是养虾老池或养鱼池,底泥较多,以后则随水温升高而引发。
2.虾苗自身携带病毒。
在池水恶化及病菌侵袭时而引发致病3.投饵不足或投喂劣质饵料。
对虾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导致体质较差,免疫力下降,诱发细菌及病毒病。
4.水源不足或池塘渗漏,使池水处于长期老化或不稳定状态,甚至消毒不及时,而导致发病。
5.放苗密度过大,致使发病快,传染率高。
预防措施白斑症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根本措施是强化饲养管理,进行全面综合预防。
(1)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抗病能力。
增强对虾体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给对虾喂食伴有正康元--高能应激营养素的饵料,准确计算用量;二是加强水质管理,为对虾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条件。
(2)放养健康、优质的种苗。
种苗是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从源头上切断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传播链。
(3)调整养殖模式。
养殖中因地制宜,打破单一养殖模式,探索混养模式。
利用虾、鱼、蟹、藻对空间水质的不同要求及虾、鱼、贝的不同食性开展虾池立体综合养殖,以改善虾池生态环境,预防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