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_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热点微课
课时提升作业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
关的指标是 (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
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高考热点微课
课时提升作业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在高山苔原带,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大气的温度与海拔有关;该带由于海拔高,气 候严寒,湿度很大,降水量与海拔有关;该地风力较大, 坡度较大的地区,积雪厚度小;坡度较小的地区和洼地, 积雪的厚度大,因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 关;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
高考热点微课
课时提升作业
【解析】(1)选C,(2)选B。第(1)题,与1990年相比,该 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 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2)题, 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 泥沙的作用。
高考热点微课
课时提升作业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基础知识·过关测】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回答问题。
高考热点微课
课时提升作业
【知识·方法·规律】 【知识详解】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 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 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所示:
高考热点微课
课时提升作业
高考热点微课
课时提升作业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_有__机__物__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_光__合__作__用__。 (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 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_保__持__稳__定__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用——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1、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2、自然带的命名:温度带 + 植被 + 带 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二、地域分异的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分异规律: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影响因素)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分异规律: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全球性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 海陆分异 差异性的体 现{区域性地域分异{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水热组合{气候 差异自然带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 .气候变化 B .植物变化C .水的变化 D .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3)形成正确的差异性观点:如“差异”和“分异”,“差异”是一 个名词,而“分异”则是一个动词,地域差异表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现 象,而地域分异则表示地域差异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以及一 般规律。所以在学习时可遵循“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的原 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
2.学习技法
矿产资源;②改
质和化学元素的
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变了地表形态,
迁移运动,以及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
塑造了各种自然
能量的流动、转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
景观;③实现了
化;②联系自然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地区之间、圈层
地理环境中的有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之间的物质交换
机界和无机界
和能量传输
3.对比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两种新功能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迁移导致流水地貌的演化,其过程如下: □13 流__水__侵__蚀__→高原的峡谷不 断拓宽→高原面萎缩→□14 _山__地___→丘陵→平原。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 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 环境要素组合。
(3)读图分析法: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解陆地水平地带性 分异规律;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典型山脉的垂直分异示意图, 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 结合实例, 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 规律。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我国西北、青藏等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 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 [综合思维]以植物光合作用、碳循环为例,分析自然环境 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人地协调观]联系藏羚羊数量的变化、森林的过度采伐等 案例,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 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学生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据此回答3~5题。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综合思维)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及关系是什么?2.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图表点拨] 教材P117图5-1-3,该图展示出:(1)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土壤、地貌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2)任何两个要素之间都是双向箭头,这个箭头表示二者之间发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正是通过这种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
(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 )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提示] 1.×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必修1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被誉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
回答1~2题。
1.四大自然奇观中成因相同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关于四地地理环境共同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年较差较小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C.夏季多雨D.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4.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A.水文B.地形C.气候D.植被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回答7~8题。
7.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湿度减少B.沿X方向热量减少C.沿Y方向湿度增加D.沿Y方向热量增加8.景观照片中显示的植物常见于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9~10题。
甲乙9.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
读图回答11~12题。
甲乙丙丁1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A.甲>丁>丙>乙B.丁>甲>丙>乙C.乙>丁>甲>丙D.丁>乙>丙>甲12.丙地可能是A.天山B.秦岭C.大兴安岭D.阴山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C. 整体性特征 D. 差异性特征2.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③3.旅游爱好者王晓名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在游行日记中绘制了祖国轮廓图和一些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并写到“美丽的中华,不论你怎么看她,都有一种诱人的美。
”读图,完成下题。
王晓名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春季,沿g—h线自西向东所遇到的情形有:地势坦荡—阴雨连绵—青翠茶园B. 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尘暴肆虐—阴雨连绵C. 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的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D. a—b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平坦、山青水秀4.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A. 喜光喜湿B. 喜阴喜湿C. 好热耐旱D. 耐寒好旱5.下面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有()(1)在T1A. 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B. 自然带⑦为苔原带C. 自然带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D. 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2)在T2A.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B. 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湿润C. 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D. 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6.读自然带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下题。
(1)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A. 热量B. 水分C. 海拔D. 纬度(2)图中甲最有可能是()A. 温带草原带 B. 热带稀树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7.“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北回归线北极圈
理想自然带 的分布规律
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圈
苔原带:苔原气候;冰原带:冰原气候
北极圈以上
许多山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垂直自然带谱不完整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相似,但影响因素不同
通过图表加深对自然带分布的记忆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也受水分条件制约
规律: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 显著地区:中纬地区
分布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形成原因
热量
形成基础
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 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规律 显著地区
分布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干扰和 破坏了地带性分异规律,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局部环流和洋流,局部水分的变化
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局部地热异常
概念 形成因素
非地 带性 分异
局部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北回归线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 风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形成原因
水热组合
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垂直方向更替,水平方向延伸
规律
形成基础
山地垂 直地域 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分布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高山区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大气循环
水循环
示意简图
水循环
大气
水汽 输送
大气
蒸降
蒸
降
发水
发
水
径流
陆地
海洋
岩石圈物质循环
示意简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沉
岩
积
浆
岩
变质岩
生物循环
示意简图
生物循环 植物
环境
动物
微生物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 产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参与岩石形成,促使土壤的形成
“阅读”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 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 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
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阅合成读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
环境要素 大气
(气候) 水文
地形 生物 (植物) 土壤
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地形) 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着水分交换,水文 是个地理环境要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 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和第四章的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为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做了准备。
⒉教学重、难点:本课题相关课标要求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建立全球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是本课题的重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难点,通过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突破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通过举例说明平衡功能。
⒊教学内容安排:本课题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本课题的有关知识传授;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侧重于知识迁移。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
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绘制并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⒊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发展观,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和学法引导
⒈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们学校具有综合高中高一年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环境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尤其是理性认识较为薄弱。
针对我校学生状况我采用了成功教育理论,从本人的实践经验来看,效果也不错。
⒉学法引导:
根据学生的现状分析,引导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与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本节课以新课程三个基本理念为指导对课堂进行创新。
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
第三: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的地理课程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乡土教学法(三大优势:1.发生在学生的人和事,可有效唤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2.直观性;
3.今后大部分的学生将参加家乡建设,将作为他们今后参加建设提供
必备的地理素养。
);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探究教学法。
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围绕案例进行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借助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附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