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版)(秋季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土地的誓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土地、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珍惜家园的意识。
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课文《土地的誓言》的背景介绍;
(2)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简介;
(3)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分析;
(4)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情感表达;
(5)结合课文,探讨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土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土地资源的保护、家乡土地的特色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对土地的誓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土地的誓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土地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土地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课文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如土地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教师应运用生动的案例、历史背景介绍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此外,情感体验与表达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的情感,但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拘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考虑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入更多关于情感表达的培养,如情景模拟、写作练习等。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环节较为顺利,大家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最后,关于小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围绕主题进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本文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神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例如,“土地的誓言”象征着对土地的承诺,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所蕴含的力量。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发现他们在理解词语、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情感表达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词语的积累与理解,我发现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掌握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语境去体会词语的用法,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学案
7 *土地的誓言【导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的炽痛的心声。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炽痛(chì) 泛滥(fàn làn) 呻吟(yín) 嗥鸣(háo)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ɡèn) 蚱蜢(měnɡ)镐头(ɡǎo)碾(niǎn)辘辘(lù) 污秽(huì)亘(ɡèn)亘古恒(hénɡ)永恒诞(dàn)诞生涎(xián)垂涎(2)词义炽痛:热烈而深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9 土地的誓言精彩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 亘.(gè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3.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聚焦】“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一句的含义有哪些?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作者这一种联想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难点突破】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走进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背景追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拓展链接】关于土地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自主学习案】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bān lán)污秽.(huì)怪诞.(dàn)亘.古(gèn)田垄.(lǒng)2.辨析下列字形谛:(dì)谛听梁:(liáng)栋梁三尺蹄:(tí)马蹄粱:(liáng)高梁踊:(yǒng)踊跃诞:(dàn)怪诞涌:(yǒng)涌现涎:(xián)垂涎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炽痛:热烈而深切。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情感的细腻把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土地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
-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并尝试模仿创作。
2.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深入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影响。
3.文化背景的融合: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总结作者对土地的誓言所表达的主旨。
2.修辞手法的运用: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词汇积累与运用: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如“誓言”、“沃土”、“脊梁”等。
-通过词汇游戏、造句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新词汇。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章节内容: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2.教学内容:
a.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b.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土地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对文章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学生们对作者的土地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文章的情感体验中,让他们在感受中学习。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学生导学案
导学案(1)我们小组强调_____________这个词,因为_____________(2)除课后读写及课下注释外我们小组还补充_____________探究案二、分析誓言1、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2、请同学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是作者誓言的句子进行分析,誓言的内容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读给同桌听。
交流点拨:抓住关键词分析誓言的内容----回去、战斗、献身、雪耻抓住语气坚定的词语------“必须、我答应过、我要、一定、我将”等。
3、难点讲解呼告: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一般运用呼告,表感叹,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加强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例:(1)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呼物)(2)各位五班同学!努力吧!一中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着。
(呼人)4、请同学示范读文末的誓言---- “为了她……耻辱”。
全体同学用坚定的语气齐读誓言。
注意重读能体现出“坚定”语气的词语!5、为什么发誓: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作者对东北这块土地发出誓言,要回去为它战斗甚至献出生命?(1)学生用手中材料介绍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2)听歌曲《松花江上》感受。
三、精读赏析九一八后东北的土地满目疮痍,那以前她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勾画批注。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重音。
(2)第一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请用括号画出。
(3)文章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请赏析。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请在文中批注。
提示:第一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请阅读赏析注意修饰性的词语要重读,融入你的联想和想象,读出景物的特点和对土地的深情。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
对作者来说,关东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关东原野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
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像:九一八事变资料介绍,(课前3分钟)让学生谈感受。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来聆听一下作者的心声。
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
三、课堂学习•研讨活动一:听一听,感受故乡美。
边听边思考:1.概括两段内容.2. 东北给你怎样的印象?(提示:划出各段中有关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然后概括,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东北的物产丰富,明确:1.(1)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
(2)故乡的美好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出誓言,为故乡母亲战斗牺牲。
2.东北物产丰富、美丽、丰饶(板书)。
小结:从图片中,我们欣赏到了东北的景物美、文化美。
而在作家端木蕻良的笔下则展示的更加具体形象。
活动二:读一读,感悟故乡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是一篇难得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文本情景进行学习。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文是一篇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思念的文章,我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日军侵华图片和故土昔日美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的罪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根据学校实际条件,我选择了用电子交互式白板上课。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深层体会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
2、利用课件、图片及视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感悟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
五、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及整合点:(一)流程图(二)激情导入,背景介绍: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去见证一段屈辱的历史。
(播放日军侵华图片)1931年9月18日,日军强行侵略了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
作者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军的铁蹄整整蹂躏了十年!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在音乐和图片的放映中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罪恶,为下一环节体会作者发誓时的情感做铺垫。
】(三)誓言铿锵戍家乡试想,对于流淌着同胞泪水与鲜血的东北大地,对于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的家乡,他们有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面对土地发下誓言:学生读:“我必定为他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2020春人教版语文导学课件七年级下册--第7课 土地的誓言
石子义表示,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本次诗 歌巡演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唤起人们 对诗歌的喜爱。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5字。 _石__子__义__龙__的__传__人__现__代__诗__歌__朗__诵__选__集__百__场__巡__演__首__场__,__1_2__ _日__在__广__东__星__海__音__乐__厅__开__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内容,以“诗歌”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 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_诗__歌__是__中__国__文__学__的__源__头__,__诗__歌__是__中__国__文__学__的__精__品__,__诗___ _歌__是__中__国__文__学__之__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这句话有 什么含义?你能写出一句与此有关的诗句吗? _作__者__的__家__乡__在__北__方__,__找__寻__家__乡__的__方__向__,__表__达__了__作__者__对__ _家__乡__的__无__比__怀__念__之__情__。__诗__句__示__例___:__举__头__望__明__月__,__低__头_ _思__故__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 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表__达__了__作__者__愿__为__故__乡__付__出__一__切__甚__至__不__惜__献__出__生__命__的__感__ _情__,__突__出__了__抗__日__必__胜__的__信__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最新审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案
7土地的誓言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①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②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4.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保护土地。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土地的誓言》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如誓言、盐碱、襁褓等;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3.领悟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敬意,体会作者情感;4.探讨土地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的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对土地的敬爱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土地的誓言》的篇章结构,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细读理解能力,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2.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家园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表达交流: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我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在实践活动环节,创意写作和小组讨论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观看图片,导入新课新课内容(一)检査预习,相关介绍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挚痛(zhi)嗥鸣(hdo)怪诞(ddn)亘古(gen)澜语仃dn)藤(h6ng)镐头(gdo)默契(qi)污秽(hui)蚱!IS (m6ng)田垄(ldng)呻吟(yin)山涧(jidn)斑斓(ldn)丰饶(r6o)耻辱(rfi)2.作者链接端木戟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3.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 H,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踽了十四年。
在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钦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2020年秋季版2020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七年级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
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
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这是一篇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抒情散文,而学生远离那个历史年代,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东北大地风物的图片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播放在松花江上,以便弥补学生空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痛走进文本,一便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
2020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教案+学案+主题阅读(001)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
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
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
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安徽版)(秋季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7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的炽痛的心声。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炽.痛(chì)泛滥..(fàn làn)呻吟.(yín)嗥.鸣(háo)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ɡèn) 蚱蜢.(měnɡ)镐.头(ɡǎo) 碾(niǎn) 辘.辘(lù) 污秽.(huì)亘(ɡèn)亘古恒(hénɡ)永恒诞(dàn)诞生涎(xián)垂涎(2)词义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2.作者名片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辽宁昌图满族人,现代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
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3.背景链接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炽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学法指导: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语言赏析技巧1.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①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④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⑤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交流点拨】“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步骤三精读文本赏析语言(一)感悟精彩词语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交流点拨】“泛滥”一词原意是“江河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情感到处扩散”。
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是指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交流点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如“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中的“红布”“金黄”“黑色”这些词语用得好,引起了“我”丰富的联想。
“我”仿佛看到了东北秋天红彤彤、黄澄澄、黑压压的一片色彩纷呈,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3.第①段中“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者之间有何细微的差别?【交流点拨】“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现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
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更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二)感悟精彩句子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交流点拨】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的感情。
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真挚。
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只能表现单方面的情感。
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交流点拨】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为什么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你”?【交流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在后文改用第二人称来呼告,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 文章结尾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交流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到底的决心。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移情于物。
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1)呼告、排比,感情强烈。
【交流点拨】本文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句,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2)景物叠印,画面感强。
【交流点拨】作者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例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2.拓展延伸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1)“当我……当我……当我……”(2)“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交流点拨】示例:(1)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开心的时候,他为我鼓掌;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分享;当我成功的时候,他却默默地离开。
(2)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生命,让我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力量,让我知道脚踏实地便会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温暖,让我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思忆故乡炽痛的热爱激情的赞美深切的怀念热血沸腾发出誓言与土地关系密切回忆成长的足迹面对土地发誓忧伤愤怒眷恋故土爱国情深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