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九年级物理《什么是力?》教案新人教版
力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
力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学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3.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3.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
2.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演示实验法: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4. 举例法:通过实际例子解释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力的示意图示例。
3. 实验器材: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力的作用?2. 学生分享实例,教师总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 演示实验:用力挤压橡皮泥,观察其形状变化。
2. 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三、学习力的三要素(15分钟)1.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学生练习用示意图表示力。
四、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15分钟)1.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演示实验:弹簧相互拉伸,观察弹簧的形变。
3. 学生讨论: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如何表现?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练习:用示意图表示给定的力的作用。
2. 学生分享答案,教师点评。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强调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三要素;(4)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学会用示意图表示力;(3)能够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
2.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基本知识;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实例;3. 演示实验法: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4.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力的作用实例,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5. 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利用课件动画,生动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参加过拔河比赛?谁能描述一下比赛中的力的作用?(2)邀请学生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感受力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力是什么?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探究力的概念和单位(1)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原因。
(2)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3.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1)演示实验:用力拉伸橡皮筋,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2)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4. 学习力的三要素(1)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演示实验:用弹簧展示力的三要素;(3)练习:让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5.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2)讨论: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3)演示实验:磁体吸引铁块,让学生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四、《力》教案新人教版
由此得出结论:。(动状态包括两方面:速度的;速度的。。
⑤用力拉橡皮筋,橡皮及会。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气球会由圆变
由此得出结论:。
练习:学生看课文图12.4-2甲、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练习:
1、分析课文第43页图12.4-4,12.4-5现象。
2.“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含义
3.“以卵击石”记用鸡蛋碰石头,结果鸡蛋破了石头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比鸡蛋对石头的力大呢?
4、用绳子拴住水桶,手拿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水;B、水和水桶;C、绳子;D、地球。
例举生活中用到力的例子
1、下面是四幅表现力的图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找出有力存在的条件
(a)运动员举杠铃
(b)大象压跷跷板
(c)渔翁拉渔网
(d)推土机推土
↑↑
物体1作用物体2
力存在的条件:
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单个物体不存在力而言(如一个手掌拍不响)。
物体之间必有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现象(这些现象叫力的作用)
物理学中常用来表示力;箭头的方向代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代表,线段的长短表示,在同一副图中力越大,线段越,若题目已知某力的大小,必须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和标出力的大小。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了。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
结论:力是对物体的。力的存在有个物体,分别是物体和物体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力的概念及测量1. 力的概念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第二章:重力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计算方法3.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第三章: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少第四章:浮力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的应用第五章:简单机械1. 杠杆的原理和应用2. 滑轮的原理和应用3. 其他简单机械的介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力和机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滑轮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物理教学网站、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压强1. 压强的概念2. 压强的计算方法3. 压强的应用与影响第七章:能量与功1. 能量的概念2. 功的概念3. 能量与功的关系第八章:功率1. 功率的概念2. 功率的计算方法3. 功率的应用第九章:机械效率1. 机械效率的概念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第十章:力与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3. 力与运动的实际应用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力和运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 力的概念和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大小和方向。
3. 运动的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力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4. 操练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
5. 运动概念引入: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6. 总结归纳:概括力和运动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资源准备
1. 教材: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2. 板书:力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方法;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情况。
2. 学生完成的力和运动计算练。
扩展延伸
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2.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以上是第一课时的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需其他课时的教案,请告知。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5.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6.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7.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再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避免产生误解。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教案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力的概念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提、压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二、力的基本性质1.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演示: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力的作用效果1.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
2.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四、力的作用相互性1. 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 演示: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五、巩固练习1. 设计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出身边的力的例子,加深对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明确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2. 采用演示法,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力的知识掌握情况。
3. 通过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力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1. 引入: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 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 练习:让学生亲自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七、重力1. 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物理教案-什么是力
物理教案-什么是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及效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演示道具。
3. 学生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桌子,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
提问:“什么是力?”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如拉、推、压等。
阐述力的基本性质,即力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演示:通过实物演示,如拉绳子、推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4. 实践: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如推拉比赛、抛物线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并学会用力的概念解释实验现象。
六、教学拓展:1.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讲解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简要介绍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2. 讨论: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生活中的实例。
3. 练习: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巩固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物理什么是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什么是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力”。
力是物理学中最为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力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力学、热学、电学等其他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学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力”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属性,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学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力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物质性、矢量性和相互性。
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式,可以将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学会用箭头和线条来表示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难点:1. 力的物质性和矢量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力的物质性和矢量性,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加以说明。
2. 力的相互性:学生容易忽略力的相互性,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3. 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力的作用效果,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提高判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认识。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教案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理解力的概念,区分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日常例子(如拍篮球、拉扯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二、探究力的三要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力的示意图,让学生指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三、理解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四、练习与巩固(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三要素。
2. 学生完成后,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教学延伸:1. 力的相互作用。
2. 摩擦力、重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教学反思:六、力的示意图(10分钟)教学内容:1.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的作用。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和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尝试绘制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三要素。
3. 学生分组讨论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七、力的相互作用(15分钟)教学内容:1.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原理。
2.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讲解力的相互作用原理。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力的计算方法。
3. 学会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一、力的概念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1. 讲解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计量单位1. 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
2. 讲解1N的定义: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的力。
四、力的计算1.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力=质量×加速度)。
2.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用公式计算力。
五、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1.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实验、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单位、计算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生活中力的现象的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等。
2. 教学课件、PPT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 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
3. 讲解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 介绍力的计量单位,讲解1N的定义。
5.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学会用公式计算力。
6. 讲解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计算和现象解释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9.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力的作用效果1.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基本认识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基本认识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力对我们的影响,比如说我们走路、跑步时需要脚用力推动我们的身体向前,我们举起重物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力,我们打篮球、踢足球时需要施加力才能让球飞向目标。
而力的基本认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力的基本知识。
一、力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力呢?我们可以将力定义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形态、改变方向和速度等状态的原因。
力是矢量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二、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记作 N。
在国际单位制中,1牛顿定义为在1秒内,物体速度由1m/s增加到2m/s所需施加的力。
我们常用的力还有千克力和克力,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用到。
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有很多种,接下来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几种力的作用。
1.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最基本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当物体质量相同时,重力大小也相同。
2.弹性力弹性力是指物体在发生形变时所表现出来的力,在弹性形变过程中,物体内部的分子和原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会导致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大小。
3.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由于接触面之间存在微观的不平整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这种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摩擦系数有关。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他们的合效应可以用向量的合成法求出。
分解法则就是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方向相互独立的力。
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他将一直保持原来的状态,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六、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又叫做"运动定律",指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2594.人教版物理什么是力教案
第八章力第一节什么是力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具:钢板尺,弹簧,大头针,(小车两辆,条形磁铁两条),(小汽车,纸盒)教学过程:(一)引入: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比如说生活中的“财力”,“注意力”“站斗力”等等,那么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意思呢?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力两个同学掰腕子,最后感觉腕子酸了,因为:两个同学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举例]人推车、手拉弹簧、人把水桶提起来、手压钢板尺[提问]请同学归纳一下,这些例子有共同点?[学生]都是人对物体用了力[总结]人推车,人对车使用了力;手拉弹簧,手对弹簧使了力;人提水桶,人对水桶使了力;手压钢板尺,手对钢板尺使了力……在这里人对物体施力,体现在“推”“拉”“提”“压”的作用上,人是施力物体,小车等是受力物体,我们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
[启发]那么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作用?物体对物体有没有作用呢?[学生举例]推土机推土、汽车拉拖车、起重机提钢板、砝码压钢板尺[总结]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不仅人可以对物体施力,物体也可以对物体施力,物理学上物体间这种推、拉、提、压的作用称为力,所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
引导学生注意在以上所举的例子中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分析力产生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一个施加力,一个受到力,力产生时施力的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一个力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板书)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用磁铁吸引铁钉[提问]说明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学生][启发]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之间的作用力与前面所举的例子有什么不同?[学生]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引起来了[总结]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再举例:重力[实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铁方向运动[提问]说明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学生][实验]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小车向铁块方向运动[提问]说明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学生][实验]两个同学都站在小车上,一个同学推对方同学看有什么现象[现象]当**同学推对方时,自己也后退了[说明] **同学也受到了对方同学的作用力[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
九年级物理力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执教教学目标.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演示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设计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什么是力中学物理教案
《什么是力?》中学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延伸1. 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什么是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有哪些效果?2. 学生回答: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等。
3. 教师点评: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进行纠正和补充。
八、案例分析1. 举例:一个运动员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举例:用力拉弹簧,弹簧的长度发生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什么是力?》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
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
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
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
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