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2013山东高考文言虚词系统复习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答案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 和用法 1—2动词“到……去”; 3—7第三人称代词 “他”“它”“他们”“它 们”; 8—9指示代词“这”; 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 “的”; 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
14—16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 足音节; 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 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助词,提 前宾语 C往,到……去 D 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 提前宾语)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 的形式。 1、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两 个都来自文言选段;或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 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 2、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 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高考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18个)
4. 下列“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副词,将
副词,暂且
副词,将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
副词,将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况且 2、 而且 3- 4并且 5-- 6、尚且 7---8、将要 9 –10、暂且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是 ( A.C.E.F. 将要 )
文言虚词练习(五)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如同、像、相似”; 4—5比得上; 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 思; 9—11“你、你的”; 12—13至于; 14—15“才”; 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虚词)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1. 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3) 漕cáo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xiáo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zhěn 怒斥后,幡fān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4) 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
(2006年高考辽宁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
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
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3)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高考语文听课技巧整理1、听课要领如下:课前要预习,听课要入脑。
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
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
扼要作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
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
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2、听课的主要方法:(1)动眼课堂上首先是看和听:看教材、看教具、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演示;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听老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推理、怎样作结论等。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窗体顶端窗体底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w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2013年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断句)归纳总集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断句)归纳总集1. 虚词标志法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不可不勉乎。
(“焉”“也”“乎”是句尾助词,这三处无疑要断句,“夫”是发语助词,前面须断句。
)(2)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矣”“乎”“哉”都是句尾助词,其后须断句。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006年北京卷)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5)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6)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7)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二. 修辞标志法排比、对偶、对称、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013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虚词 精品复习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精品复习资料《考试大纲》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包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考试大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用文言虚词”,共涉及18个,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都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与所选的阅读材料中的句子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
学习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这18个虚词,其它虚词对理解文章有帮助,也不能不管。
这里将文言单音节虚词(含个别双音节虚词)分类列表如下:(1)代词简表(2)副词简表3.连词简表4.助词简表从各组句子中分别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
(1)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失败乃成功之母B.家祭无忘告乃翁C.良乃入,具告沛公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解析]语气副词,竟,却。
A副词,表肯定,就,就是;B人称代词,你的;C表承接的副词,于是,就。
[答案] D(2)例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用,放之山下( )A.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连词,表转折,却。
AB表承接,就、那么;C表判断语气,就是。
[答案] D(1)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表示怀疑或揣测。
常与疑问语气词“乎”相搭配,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古汉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的意思,“则”相当于“就”。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6)习案教师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虚词)必修6习案1.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B(A判定语气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3.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1.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连词,表原因因而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目的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连词,表承接5.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连词,表假设。
"如果""假如"。
7.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连词,表转折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虚词详解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 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2.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于 “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必备精品课件:文言虚词ppt
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用法索引
1·而 2·何 3·乎 4·乃 5·其 6·且 7·若 8·所 9·为 10·焉 11·也 12·以 13·因 14·于 15·与 16·则 17·者 18·之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3.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 遥游》
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送东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作助词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索引
虚词高效学习方法——表解法示例
虚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表转折 然而、可是、 关系 却 连 表递进 而且、并且、 关系 更
而
词 表修饰 着、地,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表并列 而且、并且、 又、和,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 某所,而母立于兹
文言虚词简介
三、连词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 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 假设、修饰
文言虚词简介
四、副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 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 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五、助词 常见的助词:所、也、者、之、乎。 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包括 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助 词等。
2013年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3)复合虚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 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 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②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返回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 记》)
返回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 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而又何羡乎?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 太后》) ◇ 阁中帝子今何在? 返回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2)代词用法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 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 轩志》)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考测频率高
须
古今差异大
有
重
中学教材有
点
自己不熟悉
平时常弄错
考学兼顾
新旧沟通
须熟
熟记课文
例句
温故知新
一、而 ★★★★★
1.作连词
⑴表转折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而、可是、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却。
③惑而不从师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用作介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 “对”、“对于”等。
索引
牛刀小试
1、日食饮得无衰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古代诗文复习专题
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 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 言句子不可或缺部分。
•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 ,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灵活。清人袁仁林说“千 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⑴表承接,译为 “于是、就”。
①②度好我雨至知军时中节,,公当春乃入 乃。 发生。⑵“才表才”限、、止这“,才仅译、”为然等后。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背常理,译为“却、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居然”。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2013和2012全国高考文言虚词汇总和详解.
2013和2012全国高考文言虚词汇总和详解高考非常重视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
2013年和2012年全国高考16份试题中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2013年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5个,2012年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0个,且其中很多词反复考查。
下面,把2013年和2012年全国高考考过的文言虚词按考查率进行汇总和详解,希望对2014年的备考有些帮助。
2013年全国高考文言虚词汇总和详解而(6次,考查率67%)【2013高考回眸】安徽卷第5题B项: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前句,目的连词,来;后句/转折连词,却。
广东卷第6题C 项: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湖南卷第6题A项: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山东卷第10题C 项:可挈尊罍而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前句,表修饰关系;后句,表转折关系。
上海卷第10题C 项: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天津卷第10题D 项: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烟光凝而.暮山紫。
前句,表转折关系;后句,表并列关系。
以(5次,考查率56%)北京卷第7题A项: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前句,介词,把”;后句介词,“用、凭借”。
广东卷第6题A项: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
前句,把;后句因为。
湖南卷第6题BA项:.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
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来。
四川卷第9题B 项: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B.前句,凭借;后句,用,拿。
天津卷第10题A 项: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前句,连词,表目的,用来;后句,介词,因为。
之(4次,考查率44%)北京卷第7题D 项: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
前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在谓语和补语之间,得(或代词,他)。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样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期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复习指导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进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定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当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样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第一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样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常常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肯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虚词复习(人教版)
1、
C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贵以近知远
D、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
D
A、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
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以心中有足乐者
D、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
A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
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郑袖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D、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
D
A、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5、
B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以勇气闻于诸侯
6、
C
A、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2文言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法,也就 是词性,二是意思,即虚词在文句中的释义。
“而”的意义和用法
1表并列。一般不译,可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又”
2表递进。 “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连
3表承接。“就”“接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D、以致天下之士
区别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7.带长铗之陆离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3>多么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今译为:也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相当“于”今译为:在、对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2)副词 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话源记》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 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
《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集注》5>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 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 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②何其毒也6且(1)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
《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姑且、暂且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
《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3>几、近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
《后汉书·刘玄传》4>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边…一边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即使、纵然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杜安世·胡捣练》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这个、这些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所+介+动,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
用来…的例释: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3>为…所…今译为:被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表被动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置今译为:地方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例释:①从弟子女十人所。
《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9为(1)介词 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今译为:被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1>做、作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