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学考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3学考复习提纲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②促进扌千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2、其他植物激素3、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的稳态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1/3淋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 (1)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 ........................................................................................................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内环境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1、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A.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1、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③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根源:生产力的发展2、特点: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各学派代表人物、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思想核心:仁(爱人);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①“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①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③伦理观上: “性恶论”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③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主张:①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②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三)总体评价:(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历史必修三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9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意义10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意义1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1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背景原因14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及原因15现代“以德治国”与儒家提倡的“德治”比较16法家主张“法治”与今天的“”依法治国的区别和借鉴意义17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8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9魏晋隋唐儒学发展的特点20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时代,主要思想,实质,特征)21李贽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2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3顾炎武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4王夫之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6韩非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认识27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28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观点29智者学派思想与苏格拉底等学者的思想比较30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意义和影响31文艺复兴的背景,表现,实质,核心与意义32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思想和意义33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品34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35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36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意义37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实质,历史意义38全面认识人文主义(含义,核心,特点)39主要启蒙思想家的观点40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核心,性质,影响41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42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43四大发明过程和外传44四大发明历史意义45中国古代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割圆术46古代天文历法的地学47古代中国在农学方面的贡献48古代中国在医学方面的贡献49古代中国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贡献50古代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51中国古代发展的原因5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53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原因54《诗经》的地位和艺术价值55屈原的《楚辞》56汉赋的特点57宋词的来源,原因,简况,元曲的简况58唐诗的发展59宋词的发展60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61明清小说的发展62促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环境63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因分析64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65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66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演变和特点67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68明代传奇的形成和发展69清代戏曲的发展京剧的产生,发展,表演特色70元朝戏曲繁荣和衰落的原因71经典力学创立背景,奠定基础,建立标志,重大意义,历史局限72相对论背景,重大意义73量子论背景,提出过程和主要内容,重大意义74综合认识物理学成就的历史意义75.18世纪下半旗至19世纪生物学领域的革命性进展76世界神创说,上帝创世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比较(主要观点,形成原因,主要影响)77蒸汽机背景,过程,意义78电气技术的运用背景,过程,意义,影响79互联网的诞生条件,原因,影响,面临的问题80蒸汽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电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1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8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83现代信息技术对世界局势的影响84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85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的比较86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级87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88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张89新思想萌发的条件,新思想内涵,目的,倡导者,特点,影响9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背景,目的,内容,代表,评价91维新思想的背景,内容,发展,影响92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比较93洋务派和维新思想主张的比较94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比较95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比较96.19世纪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和发展历程97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结果9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99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10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1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历史必然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02近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四次论战的认识10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04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评价105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起因,内容,实质,意义10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认识107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108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纲领的异同109毛泽东思想的背景主要内容,创立过程,意义110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和条件111中共七大时毛泽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11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理论本质,理论要点1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条件,根本任务115重大会议的探索116“三个代表”思想创立的背景和目的117正确理解“三个代表”118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比较120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2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122我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23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24“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目的,含义,意义125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126“科教兴国”战略及其历史意义127“双百”提出的背景,提出,基本精神,评价128“双百”提出后的重要成就129“双百”方针的贯彻所受的干扰破坏130文艺的春天131“双百”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3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33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34中国教育较大发展的表现135邓小平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13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的表现137当前国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138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139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40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或启发14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2主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3主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4.20世纪苏联主要文学作品的特点145.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文学反映的时代背景146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的时代背景,147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8新古典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49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0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1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2印象画派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3现代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4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155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156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比较157爵士乐和摇滚乐的比较158.19世纪音乐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原因159现代主义音乐反映的时代特点160.20世纪流行音乐的特点161电视传播媒介的优势和局限性162影视艺术的发展特点16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一、春秋战国形成:1、春秋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3)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4)教育上主张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思结合。
2、战国孟子:(1)思想核心是“仁政”。
(2)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3)人性本善。
(4)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战国荀子:(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2)人可以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3)主张“性本恶”。
(4)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从而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西汉发展成为正统:1、董仲舒与新儒学:(1)思想:“大一统”。
(2)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主张:A、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B、提出“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标准。
(5)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时期形成理学: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为集大成者。
元朝将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2)主张:A、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
B、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1)陆九渊:A、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B、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四、明清反思、批判理学,儒学发展:1、“异端”思想家李贽:(1)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权威。
(2)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的存在。
2、王夫之:《船山遗书》(1)批判宋明理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必修三完整提纲
历史必修三完整提纲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形成与数理科学的兴起1.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a.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b.科学革命的背景与意义2.数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a.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拓扑学的发展b.伽利略的力学理论与物理学的发展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微积分学的发展第二章:工业革命与世界历史的重构1.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意义a.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b.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世界历史的重构a.欧洲列强的崛起与新帝国主义时期b.19世纪的亚非拉与殖民地统治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帝国主义与导致战争的冲突b.战争对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2.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影响a.俄国革命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b.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爆发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日本侵略与太平洋战争b.德国的侵略与欧洲战争c.原子弹的投放与战争的结束2.冷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竞争b.冷战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第三次世界大战与全球化的挑战1.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与应对a.恐怖主义的崛起与全球安全形势的紧张b.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平衡2.全球化的挑战与应对a.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b.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的挑战第六章: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1.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a.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b.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挑战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a.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a.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开放b.现代化建设与开放的影响总结:。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一、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1. 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影响
3.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基本原理
4.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工人权益的争取
二、列强的殖民扩张与国际关系变化
1. 殖民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2. 殖民体制的建立与维持
3. 殖民地的经济开发和剥削
4. 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的兴起
三、中国近代史的关键事件和历史转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影响
3.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4.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 农民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战争进程
2. 近代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3.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秩序的重建
4. 冷战的形成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5. 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柏林墙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1.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政策
3.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变化
4.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
六、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 全球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全球化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3. 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4.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精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资料归纳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资料归纳【一】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区别影响显著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资料归纳【二】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
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
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
10.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一、唐朝的开创与发展1.太宗中兴的实践与成就a.元勳政权:武则天、李世民b.徐敬业和平易近人的施政c.律令制度的改良:唐律、唐令d.科举制度的推行:科举制与进士科2.贞观之治的特点与影响a.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的b.仁政与精神c.外交和维护边疆的成就:丝绸之路的开辟d.文化艺术的辉煌与繁荣:唐诗、唐画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a.黄巢起义的原因与影响b.后梁的建立与王建的治理c.后周与郭威的北伐d.五代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民族融合二、北宋社会与政治1.王安石变法及其意义a.王安石变法措施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免役法b.变法的效果与局限性c.对社会的影响与评价2.科举与知识分子的地位a.科举的内容与作用b.进士科与考试制度的变迁c.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影响3.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a.农业区划与粮食政策b.造纸术的推广与影响c.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d.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对经济的影响4.北方藩镇的形成与发展a.党项族的表现与影响b.北方藩镇的政治与军事作用c.对宋朝统一的破坏与限制三、南宋政治与文化1.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发展a.赵构的即位与建立宋朝南京b.南宋政权的北迁与抗金战争c.忽必烈的攻占与南宋灭亡d.宋理宗的即位与建立临安2.文人政治与新儒家学派a.程颢和程颐的关学与南宋文人政治b.朱熹的思想与学派3.南宋的文化与艺术a.词人与词学b.宋元戏曲的发展与特点c.绘画与瓷器的发展与创造4.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动荡a.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影响b.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商业的兴盛c.对元朝的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四、元朝的政治与社会1.铁木真的建立与蒙古帝国的成立a.铁木真的部落联盟与鞑靼汗国b.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各部与后来的称帝c.元世祖忽必烈的攻占南宋与建立元朝2.元代的政治制度与农民起义a.行省制度与三司职权b.中央集权与地方豪强c.红巾起义的爆发与发展3.元朝社会的特点与文化a.屠族与回部的统治b.元朝法律的制定与民族融合c.元朝文化的发展与影响4.元代对外关系与对汉人政策a.元朝对外征战与邻国关系b.元朝的对汉人的统治政策c.对元朝局限性的反抗与抵制五、明代的政治与政权的更迭1.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的更迭a.建文帝的即位与政治b.永乐帝的即位与政治措施c.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的对立与和解2.明代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a.明代的农业政策与生产b.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工商业的兴盛3.明代的文化艺术与科技a.文化与教育的兴盛与百科全书的编纂b.文人画与文人墨迹的发展c.明代的科技成就与农业技术的改进4.纪宁靖、张磐与明代社会的动荡a.社会民变的发生原因与爆发b.纪宁靖、张磐与明代政局的动荡c.对卢氏政权的对抗与推翻六、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a.明代的外交政策与交通往来b.明代对海上贸易的发展与政策c.明代对邻国的战争与纠纷2.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与丝绸之路a.明代海上贸易的发展与茶叶、瓷器的出口b.丝绸之路与大西洋贸易c.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与海禁政策3.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科技交流a.明代科技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的传播b.修明太祖、明太宗文庙的考古学贡献。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范文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班级姓名学号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②奠定了基础。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②汉武帝起用很多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从汉武帝起,(“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④中央设,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4、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理学的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代表人物:北宋:南宋:明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①“”是世界万物的本源;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③认识论方面:把握“理”就要“”陆王新学的主要内容: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对发出大胆挑战。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汉字和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汉字形体的演变图画文字→→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汉字的演变总趋势及特点:;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3)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黄米蔡(4)中国画的特点:“”(5)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展子虔、张择端代表作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高中历史必修Ⅲ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主要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4、程朱理学:万物本源为理;方法为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万物本源为心,方法是致良知。
5、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气节、品德等,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凸显人性庄严等;消极:扼杀人性、维护专制统治。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反对盲目崇拜孔子;(3)倡导个性自由;(4)追求物质享受;(5)主张男女平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3、出现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的极端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明理学对思想的禁锢。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a b)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者主要有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俭等。
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
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君主集权。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b 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开创私人讲学风气,有教无类,注重全面发展;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b b)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
影响: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儒学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太学的创建(a b)汉武帝时太学出现,意义: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三、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a b)二程:程颐和程颢,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学的修养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思想是“心即理也”;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灵明”即天理、本心、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a c)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思想(君和臣就像一起抬木头的人);提出限制君权主张(“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学校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公其是非于学校”);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影响: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中国文化主导的地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a b)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后人把他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3、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a b)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批判秦朝以来的暴政。
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其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b c)发明:考古表明,可能在西汉。
当时,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存。
改进: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成了“蔡侯纸”。
影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a c)指南针的发明: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宋代出现了指南鱼和指南龟,北宋时期应用于航海。
应用: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a c)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制丹药有关,东晋,葛洪《抱扑子·仙药》已经提到“火药”。
使用:唐末至宋初的战争开始使用火药箭。
《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明时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世界最先进。
4、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影响(a c)印刷术的进步历程: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
影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1、汉字起源与书法的发展(a a)汉字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
发展(5种书法字体):小篆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代、楷书、草书、行书。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a a)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等,号称“书圣”。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a b)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类型多样;北宋以后的中国画(文人画)追求抒情写意风格,注重诗意。
山水画是国画的精粹,通常描绘自然风景,普遍具有气势雄伟、意境深远的特色。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a b)《诗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影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离骚》:屈原“楚辞”的代表,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
影响:《离骚》著称于世,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a b)“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其诗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是一位“苦难诗人”,风格凝重与沉郁。
代表作:“三吏”、“三别”,五律《春望》、《月夜》等。
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3、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a b)苏轼:(豪放派)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其词风格刚健豪放。
柳永:(婉约派)。
李清照:(婉约派)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其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辛弃疾:(豪放派)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4、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a b)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a b)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对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树立了楷模。
吴承恩的《西游记》,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a b)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重视收集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译西方的书籍和报纸:《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魏源编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内涵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抗西方侵略。
影响: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 b)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者,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
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
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才能由弱变强。
进化论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共同主张——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影响:①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爱国、进步的维新变法运动②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二、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a a)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b)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③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特别是青年学生,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④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局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而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 b)1、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在他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2、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在中国广泛传播,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a b)1905年8月,在同盟会成立中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