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补偿基数的计算标准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梳理初级会计考试是会计行业的入门考试,其中《经济法基础》是必考科目之一。
本文将梳理《经济法基础》中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关键词梳理1、法律关系:是指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2、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3、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继承遗产的继承方式。
4、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5、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6、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能够得到一定的物质帮助。
7、税法:是调整国家征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收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会计报表:是指向外部报表使用人提供会计信息的财务报表。
二、重点知识点梳理1、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2、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原则:是指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性。
3、法定继承的顺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4、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5、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
6、社会保险的种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7、税法的构成要素:包括税法主体、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期限等。
8、会计报表的种类: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三、拓展知识点1、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种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2、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是指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等。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7)
①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②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③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4)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
【例题1·多选题】下列情形中,用人单位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有( )。
【提示】劳动者无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什么时候想走什么时候说就行)
√
不需事先告知解除
(1)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2)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提示】根本不必告知,再不走命就没了……
√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类型
适用情形
是否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案】√
【例题3·多选题】下列劳动者中,可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有( )。
A.所在单位规章制度违法,损害其利益的王某
B.所在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李某
C.所在单位未及时足额向其支付劳动报酬的张某
D.所在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为其提供劳动保护的赵某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BCD:属于“没法干”的情形,劳动者有权单方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随时通知解除(不能用)
(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初级会计师经济法第二章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
劳动关系
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超出一个月的用人单位支付2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 截止时间为补丁书面劳动合同的前1日, 共计十一个月。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 2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
3连续签订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8年1月1日)
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单位同等岗位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试用期可以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解约。
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五险: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从事同类业务的禁业期限不得超过2年。
禁业必须给劳动者经济补偿。
医疗期见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的80%
一般解除劳动合同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裁员20人以上或者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 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
6个月重新招人优先录用裁员。
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连续在本单位工作满15年, 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
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
劳动调解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 协商。
调解。
仲裁(收到15日)。
诉讼。
“拖欠劳动报酬”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日起一年内提起。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结合体。
法的特征包括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2、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组织和国家。
自然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组织包括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
国家也是法律关系主体之一。
3、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内容包括权利和义务。
义务又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4、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
物包括自然物、人造物和一般等价物。
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荣誉产品。
行为包括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5、行为能力:行为能力分为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与年龄和精神状态有关。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不满8周岁的儿童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
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和智力成果。
7、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
事件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
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意思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
拾得遗失物和发现埋藏物等。
行为的几方表意包括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行为的特定形式包括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行为的主体参与包括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8、法的形式:法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其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适用法的效力原则包括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和新法优于旧法。
10、法的形式:法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
宪法是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 举例经济法基础
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举例经济法基础经济补偿金是指在劳动关系终止时,由雇主向劳动者支付的一定金额,以补偿劳动者因劳动关系终止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一般根据劳动者在企业工作的年限、工资水平、离职原因等因素进行。
下面以经济法基础为题,给出具体的计算经济补偿金的示例,以加深理解:1. 以工龄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满一年以上的,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例如,小明在某公司工作了3年,每月工资为5000元,那么他的经济补偿金为3个月的工资,即5000元/月 * 3个月 = 15000元。
2. 以工资水平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企业工作满十五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离职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支付经济补偿金。
例如,小红在某公司工作了18年,离职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那么她的经济补偿金为6000元/月 * 3倍 = 18000元。
3. 以离职原因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根据劳动法规定,如果劳动者因企业经营困难、技术进步、重组、裁员等原因被解雇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按照其在企业工作年限的不同支付不同比例的经济补偿金。
例如,小李在某公司工作了5年,因企业重组被解雇,根据规定,他可以获得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4. 以劳动合同期限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根据劳动法规定,如果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期限已满,但企业不再继续使用劳动者的,可以按照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
例如,小王在某公司签订了一份3年的劳动合同,但在合同结束后,企业不再继续使用他,那么他可以获得3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5. 以行业惯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在某些行业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可能根据行业惯例来确定。
例如,某公司所属的行业规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满5年以上的,可以按照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
6. 以地区规定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不同地区对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2024年初级会计考试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经 济法 基础》知识点 汇总第一章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性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应;(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组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性(1)法是通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备“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确保而取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备“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备“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合用的规范,具备“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性是一回事,无需尤其辨别。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亡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变化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备不可抗力的特性。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分类标准分类内容代表行为行为是否合法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行为的体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悲观行为 意思表示行为 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觉埋藏物单方行为遗嘱、行政命令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多方行为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实际参加行为的状态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是否存在看待的给付有偿行为和免费行为 补充法律行为间的依存关系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买卖+确保协议【注意1】人的行为并非都是法律行为。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辨别,并看清题目问法。
2021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考点精讲--第5章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2021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考点精讲第5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第一部分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考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单选题】(2020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企业和取得收入的组织中,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是()。
A.事业单位B.民办非企业单位C.个人独资企业D.社会团体『正确答案』C 『解析』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缴纳个人所得税。
【多选题】(2019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有()。
A.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B.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C.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社会团体D.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分公司『正确答案』BCD『解析』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其他组织。
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选项A缴纳个人所得税。
考点:适用税率与征税对象(☆)考点:所得来源地的确认(☆)【单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所得确定来源地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B.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C.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活动发生地确定D.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正确答案』C『解析』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考点: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多选题】(2019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收入中属于货币形式的有()。
A.债务的豁免B.现金C.应收账款D.存货『正确答案』ABC『解析』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一.法律基础1.法的本质和特征①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表达②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标准性2.法律关系❤☀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内容〔权利和义务〕:①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②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客体:物〔自然物eg土地森林;人造物eg机器建造〕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人身3.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法律行为〔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①无论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都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②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志表示,法律行为分为→表示行为〔eg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eg拾得遗失物〕③单方法律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体意志为转移〕:①自然事件〔绝对事件〕:水灾、地震②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4.法的形式①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③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条例、方法、规定〕④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⑤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⑥特别行政区的法⑦行政规章〔标准性文件〕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⑧国际条约☀法律效力等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5.法的分类①按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②按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③按法的内容分:实体法〔实际内容eg:民法、刑法〕和程序法〔程序方面eg:刑事诉讼〕④按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人的效力分:一般法〔普遍适用〕和特别法〔特别群体时间〕⑤按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国际法和国内法6.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①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标准划分为假设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②划分标准:法律的调整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③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部门;民法、商法部门;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7.二.经济仲裁1.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①平等主体〔横向关系纠纷〕☀仲裁和民事诉讼中选择一种方式解决☀仲裁实行自愿原则,只有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仲裁☀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当事人放弃或协议无效时法院才可行使管辖权☀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②不平等主体☀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特殊情况下,eg甲公司对税务机关行为不服时,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2.仲裁适用范围①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②以下纠纷不能提请仲裁:☀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行政争议③以下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3.仲裁的基本原则①双方自愿②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③独立仲裁原则④一裁终局制度4.仲裁委员会①独立性②组成=1主任+2-4副主任+7-11委员〔其中法律、经贸专家不得少于2/3〕5.仲裁协议①书面形式仲裁的进行以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为条件②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③仲裁协议的无效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设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④有效的仲裁协议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时,任何一方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法院起诉。
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
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经济补偿金是指在员工解雇或者合同终止时,雇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员工支付的一笔补偿金额。
该金额根据员工的工龄、工资水平、服务年限等因素进行计算,以确保员工在意外丧失工作机会后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保障。
本文将介绍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及相关要素。
一、计算要素1. 工龄:工龄指员工在该雇主工作的总年数,通常以完整的年份计算。
例如,员工在同一雇主工作满3年零11个月,则其工龄为3年。
2. 月工资:月工资指员工的薪资水平,通常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等项目。
确定月工资时,需要排除各种福利以及不定期的特殊津贴。
3. 服务年限:服务年限指员工在同一雇主工作的总年数,包括在亲属关系企业或者前身企业工作的时间,通常以完整的年份计算。
二、根据《劳动法》及相关劳动合同法规,经济补偿金根据员工的工龄、月工资和服务年限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如下:经济补偿金 = 工龄 ×月工资 ×服务年限需要注意的是,工龄通常采用完整的年份计算,不足一年的按照一年计算;服务年限和工龄中有重叠的部分,例如员工在不同雇主间连续工作的时间,则将重叠的部分按照原则进行相加计算。
三、实际案例为了进一步理解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我们举一个实际的案例进行计算。
假设员工小王在某家公司工作了7年8个月,月工资为8000元。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经济补偿金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计算:工龄 = 7年月工资 = 8000元服务年限 = 7年8个月经济补偿金 = 7年 × 8000元 × 7年 = 392000元根据以上计算,小王的经济补偿金应为392000元。
四、特殊情况的考虑在实际情况中,有些特殊情况可能会影响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例如,员工的工资构成中包含不定期的特殊津贴,此时需要将这些特殊津贴排除在计算范围之外。
另外,在一些特殊的解雇情况下,员工可能享受到更高的经济补偿金或者其他补偿待遇。
这些特殊情况需要根据当地法律法规来进行具体分析和计算。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考前重点
2019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考前重点★★★六星推荐★★★总论考点:法的形式: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某某法。
法规,行政法规,国务院,某某条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某某地方某某条例。
规章,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某某办法;某某条例实施细则。
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某某地方某某办法;效力排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判例不属于我国法的形式,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等不能作为法的形式。
2.宪老大基本、国法规条例考点:法的分类:1.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和普通法。
2.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
3.法的内容:实体法和程序法。
4.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国际法和国内法。
5.法律运用的目的:公法和私法。
6.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考点:适用法的效力原则:矛盾双方,裁判: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殊规定不一致,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行政法规,国务院;法律与行政法规不一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性法规、规章,同一机关制定,制定机关;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副:国务院;主:全国人大常委会。
考点:民事诉讼:适用范围,平等主体、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审判制度,(1)两审终审制;(2)合议制;(3)回避制度;(4)开庭并公开;【注意】适用一审终审制的案件:简易小额诉讼+非诉讼民事案件+最高法一审案件;证人不适用回避制度;法定不公开: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法律另有规定;【注意】意定不公开: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注意】无论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判;地域管辖,普通,一般情况,被告住所地;特殊情况,原告住所地,不再中国境内+身份关系;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身份关系;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或者被监禁;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经常居住地;特殊,(1)合同纠纷——合同履行地;(2)保险合同纠纷——保险标的物所在地;(3)运输合同纠纷——运输始发地、目的地;(4)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5)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地(行为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6)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地(最先到达地、最先降落地);(7)公司设立、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公司住所地;以上诉讼均可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专属,不动产、港口作业、遗产继承;不动产租赁合同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协议,适用范围,合同纠纷、财产权益纠纷;协议法院,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关地点。
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重点总结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法律基础
1、法和法律
2、法律关系
3、法律事实
!
4、法的形式
5、法的分类
6、适用法的效力原则
7、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1、经济纠纷
2、仲裁
3、民事诉讼
4、行政复议
^
5、行政诉讼
第三节:法律责任1、法律责任的概述
—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第一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1、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订立
3、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
3.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2、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3.3、劳动报酬
3.4、试用期
3.5、服务期
3.6、竞业限制
$
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5.1、劳动合同的解除
5.2、劳动合同的终止。
5.3、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经济补偿
【
6、集体合同与劳务派遣。
补偿金计算标准
补偿金计算标准
补偿金计算标准是指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个人或企业受
到损失,需要向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
补偿金计算标准通常由政府或相
关机构制定,以确保补偿金额公正合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补偿金计算标准:1.劳动者离职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经济补偿金。
补偿金的计算标准通常是根据劳动
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和月工资来确定。
2.土地征收补偿金:当政府需
要征收土地时,需要向土地所有者提供补偿金。
补偿金的计算标准通常是
根据土地的面积、土地用途、土地市场价格等因素来确定。
3.交通事故赔
偿金:当交通事故发生时,肇事方需要向受害者提供赔偿金。
赔偿金的计
算标准通常是根据受害者的损失程度、医疗费用、工作损失等因素来确定。
4.知识产权侵权赔偿金:当他人侵犯了某个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时,需
要向其提供赔偿金。
赔偿金的计算标准通常是根据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
侵权方的经济能力、侵权造成的损失等因素来确定。
总之,补偿金计算标
准是根据不同情况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以确保补偿金额公正合理。
2024版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经济法概述•合同法基础知识点•物权法基础知识点目录•公司法基础知识点•劳动法基础知识点经济法的定义与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国家在经济法中的干预应当是适度的,既要保证市场的自由竞争,又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效率公平原则经济法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应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体系与渊源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的渊源合同的概念与分类合同的概念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合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等。
合同的订立包括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合同的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同时,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或附期限。
合同的订立VS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合同的终止与违约责任合同的终止违约责任物权的概念与种类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所有权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用益物权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担保物权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物权的设立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物权的设立与变动物权的保护与救济物权的保护物权的救济公司的概念与分类01020302030401公司的设立与组织机构公司的设立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
初级经济法基础真题考点: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会计.doc
2019年初级经济法基础真题考点: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会计职称考试“2019年初级经济法基础真题考点: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由发布,更多关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真题考点等信息,请微信搜索“万题库会计职称考试”。
2019初级会计真题答案※真题答案下载真题考点: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支付(必须掌握)公式: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1)确定工作年限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
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2)确定月工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月平均工资≤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对应试题王某在甲公司工作2年8个月,甲公司提出并与王某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
已知王某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13000元,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000元,劳动合同解除时。
甲公司依法应向王某支付的经济补偿数额为()A.36000元B.6000元C.12000元D.39000元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考察知识点: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
王某在甲公司工作2年8个月,超过半年按照一年计算,因此工作年限应为3年,且王某工资超过当地平均工资的3倍,因此甲公司依法应向王某支付的经济补偿数额=4000*3*3=36000元。
2020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必背知识点(最新)
经济法基础1、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X增值税税率一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含税销售额/(1十增值税税率)X增值税税率-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成本X(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2、小规模纳税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应纳税额=销售额X征收率3、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X税率=(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X税率关税=关税完税价格X关税税率4、扣缴计税方法:应扣缴税额=购买方支付的价格÷(1+税率)X税率5、从价定率的消费税: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6、从量定额的消费税:应纳税额=销售数量X定额税率7、复合计征的消费税: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销售数量X定额税率8、从价定率的消费税的组价:(1)自产自用: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比例税率)(2)委托加工: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比例税率)(3)进口: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比例税率)9、复合计征的消费税的组价:(1)自产自用: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数量X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2)委托加工: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数量X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3)进口: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数量X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10、一般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每月收入额-3500或4800)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1、年终一次性奖金的个税计算(1)当月工资薪金所得≥3500元或4800元: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当月工资薪金所得<3500元或4800元: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3500或4800的差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其他支出以及以前年度亏损)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纳税年度收入总额一必要费用)X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14、劳务报酬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X2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X(1-20%)X20%(3)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X(1-20%)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5、稿酬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X20%X(1-3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X(1-20%)X20%X(1-30%)1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X2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x(1-20%)X20%1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X20%18、财产租赁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1)每次(月)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额-由纳税人负担的租赁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X20%(2)每次(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额-由纳税人负担的租赁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800元为限)]x(1-20%)X20%19、财产转让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应纳税额-(收入总额-财产原值一合理费用)X20%20、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应纳个税的计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X20%21、从价计征房产税=房产原值X(1-扣除比例)X1.2%从租计征房产税=租金收入X12%(或4%)22、土地增值税的计算过程:(1)确定收入一一题目给出(2)确定扣除项目金额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一一题目给出房地产开发成本一一题目给出。
备考《经济法基础》如何巧记知识点
备考《经济法基础》如何巧记知识点备考《经济法基础》如何巧记知识点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的经济法基础这一门课是很多理科学员比较头痛的一科,它涉及到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需要背诵许多法律法规的条文,对于备考时间不够充足的学员、记忆力不够好的学员是一个考验。
今天,店铺就将记忆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的技巧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将经济法基础的所有知识点一举攻破!一、调整心态帮助记忆:把知识变成常识“把知识变成常识”实际上是一个心态问题,为了背诵而背诵,只能加剧背诵的痛苦,不如抱着良好的心态记忆:知识很容易被遗忘,但如果及时回顾、消化和练习,很快就会变成“常识”;常识有可能被疏忽,谈不上忘记;当您把教材70%以上的内容变成常识,记忆绝对不是一座大山。
二、寻找方法摸索规律:抓住规律记忆对于相类似的考点,我们不妨探索规律进行记忆:例如第2章“经济补偿金”中有无数的列举条目,一条一条死记硬背实在是痛苦,但当我们把握了“经济补偿金是一种援助性质的款项,只要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解除无过错,用人单位即应支付”这一规律,再回顾那堆“文字”时,必定轻松许多。
三、罗列对比发现差别:列表比较记忆把相似的知识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在比较中发现差别、发现考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忆,差别点往往也是出题的重点。
四、抓重点句找关键词:针对法条关键词记忆如果学习法律规定时,您是念三遍、合上书再背三遍——纯属“背电话号码”式机械记忆,很快就会遗忘。
如果您能够分析出法条关键词,则不仅能把规定记住,而且命题点也将格外清晰。
《经济法基础》全卷均为客观题,并不存在组织语言表述法律规定的问题,记住关键词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考题;也正基于此,结合关键词编制一些好记的'小口诀也非常实用。
轻松通关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越来越近,备考时间紧凑,以下分享几点教你如何轻松过关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一、熟悉教材,清楚每章结构框架,精读各章知识点讲解对于考初级会计职称的童鞋,有时候很迷惑到底该买哪种备考辅导书,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教材至少还是要有的,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看看教材,毕竟教材是考试的“圣经”。
补偿金以何为计算基数,计算补偿金以什么为基数
补偿金以何为计算基数,计算补偿金以什么为基数补偿金以何为计算基数,计算补偿金以什么为基数?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
劳动部《违反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第11条规定: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53条、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明确规定,工资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第3条第2项明确规定,补贴包括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12个月的平均应得工资,应得工资包括1、单位代扣代缴的社保、住房公积金——应包含在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中根据法律规定,社保、住房公积金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按一定比例缴纳。
用人单位每月代劳动者代扣代缴的个人部分,最后仍进入劳动者个人社保或公积金账户,是个人的货币性收入,属于工资的组成部分。
所以个人代扣代缴部分应包含在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中。
2、津贴、补贴、奖金、加班工资、特殊津贴等应计算在计算基数中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组成部分的规定》第四条:“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可见,凡是符合工资组成部分的,包括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特殊津贴等属于工资收入的,都应计入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
3、合同“年终十三薪”是否计算在“前12个月工资”之中?——有条件的计算在内如果合同中关于年终十三薪是附条件的,比如工作满一年或考核合格可拿十三薪的,那么第十三薪并不是必然的应得工资,如果劳动合同中约定年终统一发放十三薪(不附带兑现条件),那么十三薪属于年终工资收入,应计算在“前12个月工资”之中4、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税前工资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前12个月工资是否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但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按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
赔偿金基数怎么算
赔偿金基数怎么算赔偿金基数是在进行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中,用以确定劳动者应享受的各项福利和权益的计算依据。
具体而言,赔偿金基数主要用于计算工人因劳动争议而获得的经济赔偿,如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工资拖欠的赔偿金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的计算。
下面将详细介绍赔偿金基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定。
1. 赔偿金基数的含义赔偿金基数是指用于计算劳动争议案件中各项赔偿金额的依据。
劳动争议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因劳动关系而产生争议的案件。
赔偿金基数的核心作用是确保劳动者在遭受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或其他损害时能够获得相应的赔偿并且实现合法权益的恢复。
2. 赔偿金基数的计算方法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劳动争议处理中,赔偿金基数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
以下是其中常见的计算方法:2.1 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在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赔偿金基数的计算与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基本工资相关。
一般来说,计算公式如下:赔偿金基数 = 基本工资 × 工龄月数 × 相应比例其中,基本工资是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的平均工资。
工龄月数指的是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工作的月数。
相应比例是指根据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具体赔偿比例。
2.2 工资拖欠的赔偿金当用人单位拖欠工人工资时,应按照以下方式计算赔偿金基数:赔偿金基数 = 拖欠工资总额 × 相应比例其中,拖欠工资总额为劳动者未支付的工资总额,相应比例根据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约定确定。
2.3 其他费用的赔偿金除了解除劳动合同和工资拖欠外,劳动争议案件中还可能涉及到其他费用的赔偿,例如劳动者因受到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迟延支付费用等。
对于这些费用,赔偿金基数的计算方法一般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咨询相关法律专业人士或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计算。
3. 赔偿金基数的相关规定对于赔偿金基数的计算,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相关规定:•基本工资的确定:通常基本工资是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劳动者最近一段时间的平均工资进行确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补偿基数的计算标准
(1)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2)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劳动者工作不满l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3)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即: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最高不超过l2年)×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
(4)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在此种情形下,经济补偿的计算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算。
提示:而在其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经济补偿的计算年限自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时起计算,即应按工作年限计算。
(5)劳动合同期满后,若用人单位不同意按照维持或高于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计算年限应自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属于经济补偿的计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