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移动通信抗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移动通信抗干扰与抗衰落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常的沟通交流、工作中的信息传递,还是娱乐休闲时的在线互动,都离不开稳定、高效的移动通信网络。
然而,在移动通信的过程中,信号会受到各种干扰和衰落的影响,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甚至出现通信中断的情况。
因此,研究移动通信中的抗干扰与抗衰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干扰是指在通信过程中,无用的信号对有用信号造成的影响。
干扰的来源多种多样,比如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互调干扰等。
同频干扰是指使用相同频率的信号之间相互干扰,这在频谱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尤为常见。
邻频干扰则是相邻频率的信号之间发生的干扰。
互调干扰则是由于多个信号在非线性器件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频率分量对通信造成的干扰。
衰落则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多径传播、阴影效应等原因,导致信号强度的随机变化。
多径传播是指信号通过多条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这些路径的长度和传播条件不同,导致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和相位不同,从而引起信号的衰落。
阴影效应则是由于建筑物、山丘等障碍物的遮挡,导致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被衰减。
为了应对移动通信中的干扰和衰落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抗干扰和抗衰落技术。
扩频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抗干扰技术。
扩频通信通过将信号的频谱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使得信号的功率谱密度降低,从而降低了被干扰的概率。
常见的扩频技术有直接序列扩频和跳频扩频。
直接序列扩频是将发送的信息与一个高速的伪随机码进行异或运算,将信号的频谱扩展。
跳频扩频则是通过不断地改变发送信号的频率,使得干扰信号难以跟上频率的变化,从而达到抗干扰的目的。
均衡技术是一种用于对抗多径衰落的技术。
由于多径传播导致信号在不同的路径上产生不同的延迟和衰减,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会出现码间干扰。
均衡技术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补偿和校正,消除码间干扰,提高信号的质量。
常见的均衡技术有线性均衡和非线性均衡。
线性均衡算法简单,但性能相对较差。
非线性均衡性能较好,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第三章4 主要抗干扰技术
射频跳频
小区跳频频率数可 大于该小区的收发信机(TRX)数目
基带跳频:n个载波,n个频点, 每个载波以自已固定的频点发 射,用户通话时在不同的时隙 来回跳变。
射频跳频:n个载波,n+m个频 点,每个载波不停地在n+m个 频点上来回跳变,用户占用固 定的时隙通话
在采用分布式MIMO的DWCS系统中, 分散在小区内的多个天线通过光纤和 基站处理器相连接。具有多天线的移 动台和分散在附近的基站天线进行通 信,与基站建立了MIMO通信链 路。——分布式MIMO
SISO
频率分集:采用两个或两个以 上具有一定频率间隔的微波频 率同时发送和接收同一信息, 然后进行合成或选择;
DSI可将收回的信道重新分配
瑞利衰落(Rayleigh Fading):
也称多径衰落
无线通信中,信号多径传播,达到接收 点处的场强来自不同路径,时间也不同
各个方向分量波的叠加,加上接收机的
移动及其他原因, 信号强度和相位等特
性又在起伏变化, 服从瑞利分
布。
——————
—快衰落
多径信号的相对时延:
实现跳频关键
受伪随机码控制的、用来改变 载频频率的本振频率必须严格同步
跳频功能:
保密 抑制 “多径干扰”
指跳频速率低于信息比特率,
慢跳频 : 即每跳可传输连续几个信息比特 快跳频: 跳频速率高于信息比特率,
即一个信息比特需多跳传输
GSM采用慢跳频,每TDMA帧跳频,217次/秒,约120
由计算机或终端等直接发出的信号为基带信号, 一般用于局域网
1W×2=2W 2)+10dBm,功率乘10倍;-10dBm,功率乘
移动通信原理总复习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移动通信系统按使用地理环境不同可分为陆地、天空、海洋三种类型。
2.移动通信系统按传递信号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3.为了解决蜂窝移动通信网中有限频率资源与不断增长的用户要求矛盾,采取了小区分裂和频率复用两种技术。
4.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属于调度系统,一般用于专用移动通信网。
5.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不同可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
6.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有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和半双工通信。
7.移动通信的噪声主要有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外部噪声主要有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
8.无线电波由于传输路径不同,可分为直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散射波和绕射波。
9.无线电波从发射到接收之间,收、发信号会受到衰落和延时的干扰,一般将这种干扰称为多径效应。
10.移动通信中的分集接收方式有宏分集和微分集。
微分集又分为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11、利用多个天线接收的分集称为空间分集 ; 在GSM中,实现交织技术属于时间分集,实现跳频技术属于频率分集。
12.移动通信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容量范围基本上形成了以欧洲、北美和日本三大实业集团。
1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主要指车载台、手机和对讲机,这三种终端的主要区别是功率大小不一样、无线结构不一样。
14.小区的激励方式有中心激励和顶点激励。
15.无线电通信信息传输方式可分为单向传输(广播式)和双向传输(应答式)。
16.无线寻呼系统是一种单向通信方式,人们称之为 BB机(传呼机)。
17.无绳电话机一般可分为座机和手机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用无线电通信连接,故可称之为无绳电话。
18.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控制方式有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两种。
19.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特性参数随外界因素的影响的变化快慢可划分为恒参信道和变参信道。
20.无线电通信电波在系统传输中,接收端的信号会受到衰落和时延的干扰。
21.信道编码技术的抗干扰主要是对单个差错信号,对于连续差错使用交织技术抗干扰 22.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分集接收中采用的合并方式可划分为选择式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最大比值合并。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无线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问题,这些干扰会严重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保证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抗干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一、无线网络中的干扰种类在无线网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干扰种类:1.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指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信号对无线网络的影响。
常见的电磁干扰源包括电视、微波炉、手机等。
这些设备会发射电磁辐射,干扰无线信号的传输。
2.信号衰落信号衰落是指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为遇到障碍物、反射或折射等原因而损失信号强度。
信号衰落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网络的连通性。
3.多径效应多径效应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导致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和幅度发生变化。
多径效应会引起信号间的干扰和失真。
4.天气干扰天气因素,如雷电、雨雪等,会对无线信号的传输产生干扰。
这种干扰一般是临时性的,但却会造成网络的中断或信号丢失。
二、无线网络中的抗干扰技术为了应对无线网络中的各种干扰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发了许多抗干扰技术。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抗干扰技术:1.频谱分离技术频谱分离技术是指将无线电频谱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频段,不同设备在不同频段上进行通信,避免信号之间的干扰。
常见的应用包括2.4GHz和5GHz频段的切换。
2.自适应调制技术自适应调制技术是指根据当前信道质量和干扰水平,动态选择最适合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鲁棒性,减少干扰的影响。
3.空间分集技术空间分集技术通过增加天线数量和调整天线位置来改善信号的传输质量。
多天线接收可以将多种路径的信号进行合成,提高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4.编码和调制技术编码和调制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纠错码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合理选择编码方式和调制方式,可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更好地抵抗噪声和干扰。
通信技术如何减少噪音与干扰
通信技术如何减少噪音与干扰噪音和干扰是通信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它们会对通信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解码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找到了多种方法来减少噪音和干扰,以提高通信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一些主要的通信技术,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和调制、信道等,它们是如何减少噪音和干扰的。
数字信号处理是减少噪音和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字信号处理可以通过对信号进行滤波、降噪和增强等操作,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通过使用各种滤波器,可以去除通信信号中的噪音和干扰成分,从而有效降低通信中的失真和误码率。
通过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还可以对通信信号进行均衡和修复,提高信号的传输性能。
编码和调制技术也对减少噪音和干扰起到关键作用。
编码技术通过在数据传输之前添加冗余度,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容错性。
通过采用纠错编码,即使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噪音和干扰,接收端仍然能够恢复出原始数据。
调制技术可以将低频信号转换成高频信号,提高信号的传输范围和抗干扰能力。
例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将通信信号分成多个子载波,能够有效地抵抗多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信道的设计和管理也是减少噪音和干扰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道的特性会对通信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产生影响。
通过优化信道的频谱利用率以及降低信道的传输损耗,可以有效地减少通信中的噪音和干扰。
例如,多天线技术(MIMO)可以通过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来提高信道容量和抗干扰能力。
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等策略也可以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最佳的通信性能。
硬件设备的改进和优化也是减少噪音和干扰的关键因素。
现代通信设备采用了新的材料、技术和设计,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噪音和干扰干扰。
例如,使用低噪声放大器(LNA)可以提高信号的接收灵敏度;使用屏蔽和滤波技术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使用高速和高性能的数字处理芯片可以提高信号的处理能力。
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提供了更大的保证。
3.抗衰落技术
CDMA 移动通信技术
CDMA移抗动衰通落技技术术
精选完整ppt课件
清华大学
14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抗原理(续)
• 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主要方法: -分集技术; -瑞克技术; -均衡技术; -纠错技术。
CDMA 移动通信技术
CDMA移抗动衰通落技技术术
精选完整ppt课件
清华大学
15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对多径信号进行分离,根据信道估计的结果来进 行多径信号合并。
• 对于CDMA系统,当多径延时大于一个码片时, 多径信号可以看成是不相关的。
CDMA 移动通信技术
CDMA移抗动衰通落技技术术
精选完整ppt课件
清华大学
22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瑞克接收的基本原理-多径
• 传输环境时变: 频率、相位、时间的变化
清华大学
13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抗原理
• 频率选择性衰落主要是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 • 多径效应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在信道传递函数中
引入一个非理想的Hc(f),破坏奈奎斯特准则和匹 配滤波准则,从而产生码间串扰,使有效的Eb/No 恶化。 • 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就是要消除非理想Hc(f)的影 响。
精选完整ppt课件
清华大学
32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均衡器算法性能
• 算法性能参数:
– 收敛速度:算法进入稳定的迭代次数,即收敛时间 ;
S2(t)
控制
CDMA 移动通信技术
CDMA移抗动衰通落技技术术
最大增益合并
最小色散合并
精选完整ppt课件
第3章第4讲 扩频通信、抗衰落技术
——空间分集的两种变化形式:极化分集和角度分集
59
频率分集(Frequency Diversity)
频率分集是将待发送的信息分别调制到频率不相关的载 波上发送,只要载频间隔大于相干带宽,则接收端所接 收到信号的衰落是相互独立的。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可采用信号载波频率跳变扩展频 谱技术来达到频率分集的目的。和空间分集相比,频 率分集的优点是减少了天线数目,缺点是要占用更多 的频谱资源,在发端需要多部发射机。
CDMA网络与GSM网络完全不同,由于不再把信道和用户分开考 虑,也就没有了传统的覆盖和容量之间的区别。一个小区的业务 量越大,小区面积就越小。因为在CDMA 网络中业务量增多就意 味着干扰的增大。这种小区面积动态变化的效应称为小区呼吸。 “小区呼吸”动态分配小区负荷,改善网络覆盖,增加系统容量
5.空分多址
2.CDMA系统地址码和扩频码的应用
主要可以分为3类: (1)用户地址码。 (2)信道地址码。 (3)小区地址码。
3 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1).扩频处理增益
处理增益G定义为频谱扩展后的信号带 宽B2与频谱扩展前的信号带宽B1之比,即
B2 R2 T1 G B1 R1 T2
(4-23)
(3).频带利用率
频带利用率就是传输的数据率(bit/s) 与数字信号所占的频带(Hz)之比单位为 bit/s/Hz。
3.2.4 多址接入技术
1.多址接入技术简介
多址技术主要是解决如何使多用户共享系统无线资源的问题。 必须对不同移动台和基站发出的信号赋予不同的特征,使基 站能从众多移动台的信号中区分出哪一个移动台发出来的信 号,而各移动台又能识别出基站发出的信号中哪个是发给自 己的信号。
显分集
微分集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无线通信的特性,各种干扰也在不断出现。
干扰可能会极大地影响通信质量,并给用户带来不便。
因此,了解无线通信中的干扰及其抗干扰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I. 干扰的类型1. 自然干扰- 天气因素影响- 地形地貌限制- 大气层的折射与散射2. 人为干扰- 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 电磁辐射的干扰- 电源干扰II. 干扰对无线通信的影响1. 通信质量下降2. 数据传输错误率增加3. 通信距离缩短4. 通信速率下降III. 抗干扰技术的分类1. 基于信号处理的技术- 频率选择性技术- 码分多址技术- 时分多址技术- 空分复用技术2. 基于调制解调技术- 抗抖动技术- 补偿失真技术3. 空间分集技术- 均衡技术- 多径衰落技术4. 智能天线技术- 波束赋形技术- 阵列信号处理技术IV. 抗干扰技术的实施步骤1. 识别干扰源- 使用干扰扫描仪逐一扫描频段- 利用无线接收机和频谱分析仪进行干扰特点分析2. 分析干扰特点- 干扰频段、干扰信号类型、干扰强度等3. 选择合适的抗干扰技术- 根据干扰的类型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抗干扰技术4. 实施抗干扰技术- 进行信号处理或调制解调技术的配置与调整- 部署空间分集或智能天线等技术5. 测试与优化- 对实施后的抗干扰技术进行测试与优化- 监测通信质量,进行必要的调整结论:无线通信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合理的抗干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无线通信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干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抗干扰措施,以提高通信质量和用户体验。
移动联通电信通信专业知识考点整理及习题
A = S ⋅λ
式中:λ的单位是(次/小时);S 的单位是(小时/次);两者相乘而 得到 A 应是一个无量纲的量,专门命名它的单位为“爱尔兰” (Erlang )。 (2)完成话务量
A0 = λ0 ⋅ S
(3)呼损率
B=
A − A0 λ − λ0 = A λ
呼损率的计算
易
B=
An / n!
∑ A / i!
考
线性调频(chirp)以及上述几种方式的组合。
让
1、分集接收 所谓分集接收是指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互相独立(携 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电平起伏的办 法。 (1)分集方式:一类称为“宏分集” ;另一类称为“微分集” 。 “宏分集” 主要用于蜂窝通信系统中 (一种减小慢衰落影响的分
i i =1
n
(4)信道利用率
η=
A0 A(1 − B) = n n
1 3 600
(5)忙时话务量
a = C ⋅T ⋅ k ⋅
(6)每个信道的用户数
A ⋅ 3 600 A/ n n = m= a C ⋅T ⋅ k
2)时分多址(TDMA) 3)码分多址(CDMA) 4)混合码分多址 5)空分多址(SDMA) 2、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3)信道(频率)配置 的利用率;同一区群内不能使用相同的信道,以避免同频干扰;
试
பைடு நூலகம்
MSK 调制器框图:
输入数据 预调制滤波器 不归零(NRZ) FM调制器 调制指数为0.5
3、高斯滤波的最小移频键控(GMSK) GMSK 信号的产生原理: QPSK 和 OQPSK 的星座图和相位转移图:
差分编码 ak ak cos(π 2Tbt) sin(π 2Tbt) Tb cosωct sinωct Σ + yMSK(t) -
第三章 信道 信道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实.
在信道有效的传输带宽内, | H(ω) |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 随频率的变化有所波动。这种振幅频率特性的不理想导致信 号通过信道时波形发生失真,又称为幅度频率失真。
如有线电话信道的衰减—频率特性就是不理想的,
产生原因:信道中存在各种滤波器、混合线圈、串联电 容、分布电感等。 影响: 对模拟信号,使波形失真,如语音信号,不同频率 强弱变化; 对数字信号,会引起相邻码元波形在时间上相互重 叠(因信道特性变化),从而造成码间串扰、误码。 1. 相位——频率畸变: 经常用群迟延——频率特性来描述相频特性: 群迟延——频率特性为:τ(ω)=dφ(ω)/d ω,当φ(ω) =-ωtd 即τ(ω)=-td时,无相频畸变。
3.克服措施: 模拟通信: 利用线性补偿网络进行频域均衡,使衰耗特性曲 线平坦,联合频率特性无畸变。 数字通信:合理设计收、发滤波器,消除信道产生的码间串扰; 信 道特性缓慢变化时,用时域均衡器,使码间串扰降到最小且可自适 应信道特性变化。
三、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随参信道包括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超短波流星余迹散射、超短 波及微波对流层散射、超短波电离层散射等。 对流层:10km~12km以下大气层 电离层:60~600km大气层
如果传输特性不好(即上述两个条件不满足),会使信号传输产 生失真(也称畸变)。 1. 幅度——频率畸变
幅度——频率畸变是信道的幅度——频率特性不理想引起的,主 要是
三、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当前大多数的数据通信都是通过恒参信道(或近 似恒参信道)进行传输的,如有线信道、微波视距信 道、卫星信道等都是恒参信道。恒参信道的主要特点 是可以把信道等效成一个线性时不变网络,传输技术 主要解决由线性失真引起的符号间干扰和由信道引入 的加性噪声所造成的判断失误。
移动通信习题解答
3、为什么说扩频通信起了频率分集的作用,而交织编码起 了时间分集的作用?RAKE接受属于什么分集?
答:由于采用了扩频通信技术,信号的频谱被扩展很 宽进行传输,使得传输带宽大于信道相干带宽,从而起了 频率分集的作用。 交织编码的目的是把一个较长的突发差错离散成随机 差错,再用纠正随机差错的编码(FEC)技术消除随机差错。 交织深度越大,则离散度越大,抗突发差错能力也就越强。 但交织深度越大,交织编码处理时间越长,从而造成数据 传输时延增大,也就是说,交织编码是以时间为代价的。 因此,交织编码属于时间分集。 RAKE接收相当于路径(时间)分集。
4、试画出(2,1)卷积编码器的原理图。假定输入为0110110, 试画出编码器的输出的序列。 解:(2,1)卷积编码器的原理图 mj {mj} {cj} SR
pj
输入 mj=0 pj=0⊕0=0,输出00 输入mj+1=1 pj+1=mj+1⊕mj=1, 输出11 输入mj+2=1 pj+2=mj+2⊕mj+1=0, 输出10 输入mj+3=0 pj+3=mj+3⊕mj+2=1, 输出01 输入mj+4=0 pj+4=mj+4⊕mj+3=1, 输出11 输入序列01101,输出为0011100111。
10.移动通信系统由哪些功能实体组成?其无线接口包括哪几层 的功能?
答: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为:移动交换中心 (MSC),基站分系统(BSS)(含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台 (BTS)),移动台(MS),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访问位置寄存 器(VLR),设备标志奇存器(EIR),认证中心(AUC)和操作维护 中心(OMC)。网络通过移动交换中心(MSC)还与公共交换电话网 (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以及公共数据网(PDN)相连接。 数字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口,也采用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 模型的概念来规定其协议模型。这种模型分作三层: 第一层(最低层)L1是物理层。它为高层信息传输提供无线 信道,能支持在物理媒介上传输信息所需要的全部功能,如频 率配置、信道划分、传输定时、比特或时隙同步、功率设定、 调制和解调等等。
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
目录抗衰落技术 (2)一、概述 (2)1)引起衰落的原因 (2)2)抗衰落技术的种类 (2)二、分集接收技术 (2)1)基本思想 (3)2)适用范围 (3)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3)(1)时间分集 (3)(2)空间分集 (4)(3)频率分集 (5)4)各分集技术之间的优缺点 (5)三、合并技术 (5)1)基本思想: (5)2)适用范围: (6)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6)四、均衡技术 (6)1)基本思想 (6)2)适用范围 (7)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7)五、信道编码技术 (7)1)信道编码技术产生的原因与作用 (7)2)信道编码技术的基本思想及优缺点 (8)3)适用范围 (8)4)信道编码技术及功能的实现 (8)(1)分组码 (9)(2)卷积码 (9)(3)Turbo码 (10)(4)交织 (10)(5)伪随机序列扰码 (11)六、扩频技术 (11)1)基本思想 (12)2)适用范围 (12)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12)(1)直接序列扩频与解扩的原理 (12)(2)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12)抗衰落技术一、概述衰落对传输信号的质量和传输可靠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衰落甚至会使传播中断,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传输的数据速率越来越高,人们对信号正确有效地接收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在移动通信中,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会使接收信号产生严重衰落;阴影效应会使接收的信号过弱而造成通信中断;信道存在的噪声和干扰也会使接收信号失真而造成误码;为了改善和提高接收信号的质量,在移动通信中就必须使用到抗衰落技术。
1)引起衰落的原因的也是最重要的衰落成因。
多条射线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地面、大气不均匀层或天线附近的地形地物的反射,也可能是由于电离层多次反射、电离层中的寻常波和非常波或天波和地波的同时出现。
多径干涉形成的衰落通常称为多径衰落或干涉型衰落。
非正常衰减发生时,接收信号电平低于正常值,从而形成衰落。
一种基于mimo通信与感知技术的通感一体化波束设计方法
一种基于mimo通信与感知技术的通感一体化波束设
计方法
基于MIMO通信与感知技术的通感一体化波束设计方法:
1. 系统模型建立: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MIMO通信与感知技术的系统模型。
这个模型应包含发射机、信道和接收机等部分,其中发射机和接收机采用MIMO技术。
2. 波束成形设计:在MIMO系统中,波束成形是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调整天线权重,我们可以将波束指向特定的方向,从而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
在通感一体化设计中,我们需要将波束成形技术与感知技术相结合,使得波束不仅具有通信功能,还能实现感知任务。
3. 感知信息嵌入:在波束成形设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感知信息嵌入到波束中。
这些信息可以是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通过调整波束的权重,可以将这些信息编码到波束中。
在接收端,通过解码波束,可以提取出感知信息。
4. 抗干扰与抗衰落技术:在通感一体化设计中,抗干扰与抗衰落技术也是关键技术之一。
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如自适应滤波、干扰对消等,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信道编码、重传等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抗衰落能力。
5. 性能评估:最后,我们需要对设计的通感一体化波束进行性能评估。
可以通过仿真实验或者实际测试来评估其性能。
评估指标包括通信速率、感知精度、抗干扰能力等。
以上是一种基于MIMO通信与感知技术的通感一体化波束设计方法。
需要
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能会因应用场景、系统参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2010级《移动通信技术》复习提纲
2010级《移动通信技术》复习提纲第1章概论1. 什么叫移动通信?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通信就叫做移动通信。
2. 移动通信有哪些主要特点?1.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3.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5.移动通信包括哪些基本技术? 各项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调制技术: 把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的技术。
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二者结合),来总结和建立有普遍性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可以估算一些传播环境中的传播损耗和其它有关的传播参数多址方式:提高信道的容量。
抗干扰措施:除存在大量的环境噪声和干扰外,还存在大量电台产生的干扰,如邻道干扰、共道干扰和互调干扰等。
利用抗干扰技术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噪声。
组网技术:研究网络结构、网络接口、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第2章移动信道1. 什么是信道?根据信道特性参数随外界各种因数的影响而变化的快慢,信道由可分为哪两种类型,移动通信信道属于哪种类型?移动通信信道有哪些基本特征? 简述移动通信信道存在的3类损耗和4种效应。
信道是指以传输媒质为基础的信号通道。
信道可以分为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
移动信道属于随参信道特点:①带宽有限;②干扰和噪声影响大;③存在着多径衰落。
1)路径传播损耗:一般称为衰耗,是指电波在空间传播所产生的损耗,它反映出传播在宏观大范围(千米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的变化趋势。
2)慢衰落损耗:它主要是指电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建筑物等的阻挡所产生的阴影效应而导致的损耗,它反映出在中等范围(数百波长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起伏变化的3)快衰落损耗:它是反映微观小范围(数十波长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的变化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习题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单工制: 单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交替工作2.双工制: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3.SDMA:空分多址指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
4.大区制: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是早期采用的,它一般设有一个基站,负责服务区内移动通信的联络与控制.如果覆盖范围要求半径为30km~50km,则天线高度应为几十米至百余米。
发射机输出功率则应高达200W.在覆盖区内有许多车载台和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它们之间也可直接通信或通过基站转接通信。
5.小区制: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基站(BS),与用户移动台(MS)间建立通信.6.频率复用:在频分制的蜂窝系统中,每个小区占用一定的频道,而且各个小区占用的频道是不同的.假设每个小区分配一组载波频率,为避免相邻小区之间产生干扰,各个小区的载波频率应不相同。
因为频率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小区覆盖不断扩大,小区数目不断增加时,将出现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
7.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是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于本MSC控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控制与管理。
8.FDMA:总频段分成若干个等间隔频道(信道),不同信号被分配到不同频率的信道里,发往和来自邻近信道的干扰用带通滤波器限制,这些频道互不交叠,其宽度应能传输一路语音信息,而在相邻频道之间无明显的串扰。
9.TDMA:指一个信道由一连串周期性的时隙构成,即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然后根据一定的时隙分配原则,使各移动台在每帧内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个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台的信号而不混扰。
10.CDMA:指用一组正交码区分不同用户,实现多用户共享资源。
每一个信号被分配一个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行扩频,不同信号的能量被分配到不同的伪随机序列里。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其对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高速运行的环境中,各种干扰因素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通信质量。
因此,研究和应用有效的抗干扰技术成为保障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一、高速铁路通信系统面临的干扰类型1、电磁干扰高速铁路的电气设备众多,如牵引供电系统、列车控制系统等,这些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从而对通信系统造成电磁干扰。
此外,外界的电磁波,如广播电台、移动通信基站等,也可能对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产生干扰。
2、多径干扰在高速铁路环境中,由于列车的快速移动和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多条不同的路径,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出现延迟、衰减和相位变化,形成多径干扰。
3、多普勒频移干扰当列车高速移动时,通信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多普勒频移,导致接收端的频率与发送端不一致,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4、噪声干扰包括热噪声、串扰噪声等,这些噪声会降低信号的信噪比,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
二、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1、频谱管理和规划通过合理分配频谱资源,避免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频率冲突,减少电磁干扰。
同时,对高速铁路沿线的电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频谱分配方案。
2、滤波技术采用各种滤波器,如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对干扰信号进行滤波,保留有用信号。
例如,在接收端使用带通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滤除带外干扰。
3、扩频技术扩频通信是一种将信号频谱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进行传输的技术,如直接序列扩频和跳频扩频。
通过扩频,可以降低信号功率谱密度,提高抗干扰能力。
在高速铁路通信中,扩频技术能够有效地对抗多径干扰和电磁干扰。
4、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能够根据信号的来波方向自适应地调整天线波束,增强有用信号的接收,抑制干扰信号。
通过使用智能天线,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方向性和增益,减少干扰的影响。
5、均衡技术针对多径干扰导致的信号失真,采用均衡技术对接收信号进行补偿和校正。
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同频道干扰保护比(P)上加上同频道干扰余量(ZP),即:P+ZP(dB)。
话音等级 P(dB)
ZP(dB) σL=6dB σL=12dB 22.8 22.8
P+ZP(dB) σL=6dB 22.5 26.5 σL=12dB 30.8 34.8
三级话音 质量 四级话音 质量
8 12
14.5 14.5
表3-1 干扰概率为10%时的射频防护比
(a) 3级语音质量 (b)4级语音质量 图3.3 移动台接收机性能的恶化量 在确定接收机门限电平时,不应仅仅考虑静态条件,还应 附加衰落条件引入的恶化量。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2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包括邻道干扰、同频道干扰、互调 干扰 1、邻道干扰 邻道干扰是指在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中,相邻或相近频 率的信道之间的干扰。 理论上,调频信号的频谱是很宽的,包含有无穷多对边 频分量,当某些边频分量落入相邻频率的信道中时,就形 成邻道干扰。
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为 10W,即 10dBW,带宽外的边带功率约为 10 50 40dbW , 计入传输损耗,落入其他移动台接收机的邻道干扰为 40 100 140dBW
所对应的相对幅值为: J 5 (1.7) 3.4 * 10 3 ,相对应的载波功率约为 -50dB。 -3≈-50dB 20lg3.4*10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第3章 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1 噪声 3.2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3.3 互调干扰
3.4 分集接收 3.5 RAKE接收
3.6 纠错编码技术
3.7均衡技术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1 噪声
3.1.1 噪声的分类与特性 移动信道中的噪声的分类:
第3章抗噪声和干扰技术
③ 等增益合并
RX1
r1
No Image
rE
检测器
RX2
r2
• 特点:a. 性能与②接近
b. 电路简单
• 采用较多
16
选择式合并
最大比值合并
等增益合并
17
• 3.3 噪声与干扰
• 3.3.1 噪声 [了解]
– 内部噪声:接收机内部热噪声;发射机噪声及寄生
辐射
– 自然噪声:大气噪声、宇宙噪声 – 人为噪声:电火花噪声,无线电噪声
31
• 3.4 抗干扰技术
•3.4.1 跳频技术 [理解]
用于降低同频道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如: GSM 系统中采用每帧改变频率的方法,即每隔 4.615ms改变载波频率,217跳/秒。
32
•3.4.2 功率控制技术 [理解]
为补偿小区的不同距离造成的衰落,基站能和移动台通过某 些方式来改变基站或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以使到达接收端的功率 都能恰好满足解调的需求,即使得接收端总体的接收功率最小化 ,从而能克服“远近效应”。
18
►讨论:
(1) f >100MHz的移动通信工作频段,自然噪声(大 气噪声、太阳噪声、银河噪声)低于接收机内部噪声, 可忽略不计。 移动通信中主要考虑人为噪声。 (2)人为噪声 ① 来源:人类电设备电火花的电磁辐射干扰等
② 特点:市区高于郊区,因为市区电火花设备
多。
19
• 3.3.2 干扰 [理解/掌握]
与有用信号 、 设 (1)干扰信号 在同一频段内。 (2)非线性电路输入、输出特性如下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不等,但
No Image
两干扰信号同时作用于该非线性电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式中的三阶项:
y 3 a 3 ( A cos 1t B cos 2 t ) 3
3a 3 ( A 3 2 AB 2 ) 3a 3 ( B 3 2 A 2 B ) a3 A3 a3 B 3 cos 1t cos 2 t cos 31t cos 3 2 t 4 4 4 4 3a3 A 2 B 3a 3 AB 2 cos(21 2 )t cos(1 2 2 )t 4 4 3a3 A 2 B 3a 3 AB 2 cos(21 2 )t cos(2 2 1 )t 4 4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3.1 互调干扰的概念及分类
互调产生的原因是电路的非线性。一般非线性器件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y a 0 a1 x a 2 x 2 a 3 x 3
当器件是线性的,上述方程仅包含: y a 0 a1 x 。因此,输入 x 的频率分量与输出 y 中频率分量相同,并且没有产生新的频率分量。但是,当器件存在非线性,并且有多个 频率作为输入进入电路时,就会产生互调干扰。假如以两个不同频率的余弦信号作为输入:
(a) 3级语音质量 (b)4级语音质量 图3.3 移动台接收机性能的恶化量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图3.3是移动台接收机性能在3级、4级语音质量下性能恶化量。 由图可知,随频率的升高,恶化量减小,在频率大于 400MHz时,恶化量基本与频率无关。基站接收机同样存在 恶化量,但通常小于移动台的恶化量。因此,我们在确定接 收机门限电平时,不应仅仅考虑静态条件,还应附加衰落条 件进入引入的恶化量。
以目前使用的GSM系统为例,载频的间隔为200kHz,采用的是GMSK调制方式。 虽然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使得GMSK信号在相邻信道的带外辐射能量尽可能的小,但 在信道间隔一定的情况下,邻道干扰必然存在,并且,在考虑由于移动台的移动造 成频率漂移的影响后,邻道干扰可能更大。 为了减小邻道干扰,应当限制发射信号的带宽和增加相邻信道间的保护间隔。 为了限制带宽,在发射机的调制器中采用了瞬时频偏控制电路(IDC),主要是通过 限幅器防止过大的信号进入调制器而产生过大的频偏。增加相邻信道间的保护间隔, 会大大降低系统频率利用率,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小区制的移动通 信系统中,小区占用一个信道组 ,而不是整个频段,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个信道组 内将频距选的足够大,就可以有效的减小邻道干扰。在系统规划时,为了减小邻频 干扰,可以采用等频距分配法,使得同小区内信道组的各频道之间的间隔增加为 (N-1)Br。以4小区制为例,上例中的频道之间增加的间隔为 ,因此,可能落入邻道 的最低边频次数为:
图3.4 邻道干扰的示意图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例 3.2 参 考 图 3.4 , 系 统 的 频 道 间 隔 为 Br 25kHz , 接 收 机 的 中 频 带 宽 为
B I 16kHz ,频偏为 5kHz ,调制信号的最高频率为 Fm = 3kHz ,由于收、发信机频率的 不稳定造成的频率偏差最大为 f TR 2kHz 。假设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为 10W,由于距离在
具有相邻频率的接收机间的传播损耗为 100dB,试求落入接收机的邻道干扰。 解:按图 3.4,落入邻道的最低边频次数为:
nL
Br
1 1 B I f TR 25 16 2 2 2 5 Fm 3
f 5 1. 7 Fm 3
第 5 边频所对应的载波功率与调制指数有关,调制指数为:
N 0 10 lg(kT0 BN ) 10 lg(1.38 10 23 290 16 103 ) 163( dBW )
由图 3.1 得:郊区人为噪声高于 N 0 为 8dB,所以实际人为噪声功率为:
N 163 8 155( dBW )
同时,可以由图 3.1 看出,若移动台工作在市区,人为噪声高于 N 0 为 25dB,因此, 市区比郊区的信道噪声平均功率要大的多。
式中的二阶项:
y 2 a 2 ( A cos 1t B cos 2 t ) 2
a2 2 a ( A B 2 ) 2 A 2 cos 21t B 2 cos 2 2 t a 2 ABcos(1 2 )t cos(1 2 2 2 由 上 式 看 出 , 除 了 第 一 项 为 直 流 分 量 外 , 第 二 项 中 的 21和2 2 , 第 三 项 中 的 (1 2 )和(1 2 ) 都是新的频率分量。通常,二阶项 21 、 2 2 和 1 2 、1 2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1.2 环境噪声和多径传播对语音质量的综合影响 ITU公布的资料表明,环境噪声和多径传播,在静态和衰 落信道中,对语音质量主观评价的影响是不同的,参见图3.2。
图3.1 语音质量与信噪比的关系图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图3.2表明,在衰落信道中,人耳的听觉效果更差,因此,静 态环境下,仅依据接收机的灵敏度和环境噪声的影响确定最 小保护电平是不能保证通话质量的。因此,我们引入所谓 “恶化量”以确定环境噪声和多径传播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1 噪声 3.2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3.3 互调干扰
3.4 分集接收 3.5 RAKE接收
3.6 纠错编码技术
3.7均衡技术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1 噪声 3.1.1 噪声的分类与特性 移动信道中的噪声可以被分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外部 噪声又可以被分为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 1. 内部噪声 内部噪声是系统设备本身产生的噪声,包括电阻类导电体 中电子的热运动引起的热噪声,以及半导体中由于载流子的起 伏变化引起的散弹噪声。这些噪声一般都是无法避免且波形不 能准确预测的,一般将内部噪声作为随机噪声加以处理。 2. 外部噪声 在移动信道中,外部噪声的影响较大。外部噪声也被称为环 境噪声,可分为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图3.1是噪声功率谱图, 图中的大气噪声、太阳噪声和银河噪声是自然噪声。由图可知 当系统工作150MHz以上时,自然噪声比接收机噪声要小,并随 频率的升高减小,因此,150MHz以上的自然噪声基本可以不与 考虑。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往往是VHF/UHF频段,所以经 常忽略自然噪声。
语音质 量等级
3级 4级
P/dB
8 12
ZP/dB
P+ZP/dB
L 6dB
14.5 14.5
L 12 dB
22.8 22.8
22.5 26.5
30.8 34.8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3.3 同频道复用距离 在小区制系统中复用距离。由于信号 的电平与干扰强度不仅与距离有关,而且与设备、地形地貌等 许多因素有关。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系统内所有设备参数 相同,地形地貌不发生变化。
所对应的相对幅值为: J 5 (1.7) 3.4 * 10 3 ,相对应的载波功率约为-50dB。 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为 10W,即 10dBW,带宽外的边带功率约为 10 50 40dbW , 计入传输损耗,落入其他移动台接收机的邻道干扰为 40 100 140dBW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2.2 同频道干扰与射频防护比 在小区制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在一 定的间隔距离以外,需要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这种技术被称 为频道复用。频道复用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频率利用率,但时会 带来同频道干扰。 信号功率是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倍衰减的,因此,具有相 同频道的小区相距越远,同频道干扰越小,但同时会使频率的 利用率降低。在满足通信质量的条件下,允许使用相同频道的 小区间的最小距离被称为同频道复用的最小安全距离,简称同 频道复用距离。为了保证通信质量,接收端的S/I必须大于表3.1 所示的射频防护比。 表3.1 干扰概率为10%的射频保护比指标
图3.6 同频复用保护距离系数示意图
以dB计算的信干比为:
DI Dr D S / I LI LS 40 lg( ) 40 lg( ) 40 lg( 1) DS r r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由上式可知,在理想情况下,信干比S/I仅与D/r有关,D/r 被称为同频道复用保护距离系数。由对蜂窝系统的分析可知, 同频道复用保护距离与小区的大小无关,而在所有小区形状、 D 面积相同的假设前提下,与区群的大小N有关, 3N。在蜂窝 r 系统中,减小区群的大小N可以提高频率的复用率,但为了保证 通信质量,必须选择合适的N值,保证信干比大于射频保护比。 在静态情况下,若取射频保护比为8dB,可计算出D/r为2.6, 要求N大于3。若考虑信号场强的变动,射频防护比取25dB时, D/r为5.2,要求N大于9 。 3.3 互调干扰 互调干扰是由传输信道中的非线性电路产生的,在移动系 统中,我们重点考虑的是三阶互调干扰。互调干扰分为发射机 互调干扰与接收机互调干扰两类。为减小互调干扰,可以依靠 设备优良的互调抑制指标,也可以采用有效减小互调干扰的频 道分配方法。
J / K ,为波兹曼常数。T0 290 K ,为参考绝对温度,B N 为
接收机有效噪声带宽(近似等于接收机的中频带宽)。 由 式 (3.1) 可 知 : 等 效 噪 声 系 数 Fa 与 噪 声 温 度 Ta 是 一 一 对 应 的 。 例 如 ,
Ta T0 290 K , Fa 0dB ;若 Fa 10dB, Ta 10T0 2900 K 。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图3.1 噪声功率图
第3章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人为噪声是由电气装置中电流或电压发生急剧变化而形成的 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噪声除了可以直接进入移动信道外,还可 以通过电力线传播,并通过电力线和接收机天线的耦合进入接 收机。在城市中,由于大量车辆和工业电气设备的存在,辐射 噪声对移动通信的危害较大。由图3.1可知,在1000MHz以下时, 人为噪声,特别是城市人为噪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