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作发展
第三章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教育
幼儿园韵律活动设计
(一)学前儿童韵律活动主要教育内容
1、韵律动作及其组合
基本动作(走、跑、跳、点头、拍手等身体 节奏动作及组合)
模仿动作(鸟飞、鱼游、织布、采茶等模仿 动作及组合) 舞蹈动作(基本舞步:小碎步、进退步、垫 步等,表演舞,集体舞及组合)
第三章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教育
第三章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教育
怎样和儿童一起玩
1 局外人:老师对孩子的游戏不给予任何关注。 2 旁观者:老师看着儿童游戏,做出评价。 3 游戏管理者:老师帮助儿童准备游戏,在游
戏过程中给儿童以帮助。 4 游戏伙伴:老师加入儿童的游戏:老师加入儿童的游戏,并主动
地丰富游戏内容,拓展游戏范围。 6 指挥者和控制者:老师控制儿童的游戏活动,
商量 • 中国、香港、日本:命令
第三章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教育
东西方教师儿童观的差异
•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 • 美国认为:2个月 • 中国认为:2岁 • 日本认为:3-4岁
第三章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教育
东西方教师儿童观的差异
•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 日本:孩子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 • 中国: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 • 西方: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
(二)学前儿童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1.音乐的选择:
(1)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2)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便于用动作表现
2.动作选择: (1)体现兴趣性(关心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动 作所表现的熟悉事物) (2)考虑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 动作发展规律: ☆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 ☆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 ☆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 3.道具的选择 有助于动作表现 形象美观、操作第简三章单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教育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第二节
§3.3 环境影响的研究
野孩 极度剥夺环境 证明:在人类的动作发展中环境起了很大的 作用! 提高动作发展计划 思路:变换环境 提高动作发展 莫扎特效应:听音乐 变聪明? 铃木方法(天才教育)
第三章第三节
§3.4 经验影响的研究
一般经验(general experience) 定义:没有直接目的的动作 作用:重要,是进一步动作发展的基础 特殊经验(specific experience) 定义:针对特别任务或发生在关键期 作用:改进已存在的动作,促进新的动作行 为的出现
第三章第四节
§3.5 在实践中应用交互作用的约束
身体度量(body scaling) 抓握研究 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CTA) 设计、使用一个CTA 例:P77 表3.1 表3.2
第三章第五节
§3.6 小结
1.很多不同因素或约束(内部和周围的)影响 动作的发展(绝不是遗传或环境单独作用 形成的)。 2.为了改进动作的表现,必须指出对象的环境 和任务中最重要的约束是什么。
两种观念: 所用的因素都重要 所有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都在不断变化 Newell的约束模型 (Newell’s triangle) 个体,环境,专门的任务 个体
结 构 的 能 的 功
环境
体的 化的
任务 改进和发展动作
第三章第一节
的
§3.2 先天和后天
先天(nature) 遗传影响 主要证据:双胞胎研究 后天(nurture) Chiel&Beer的行为获得模型
第三章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作者:Nancy Getchell 李慧敏 Samuel Mackenzie
PPT制作者:陈宁燕、王岩
03岁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指导优质教案
03岁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指导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幼儿动作发展”,详细内容为第三章“粗大动作发展”。
主要包括婴幼儿的爬行、走路、跑跳等基本动作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动作发展的促进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 学会观察和分析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水平,并能提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3. 掌握促进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方法,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划分和特点描述。
重点:观察与分析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指导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视频、动作发展图卡。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有哪些特点?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讲解观察与分析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分析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水平,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提供的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指导策略。
5. 视频观摩与讨论(1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 观察与分析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方法3. 促进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水平,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2. 答案要点:观察对象、观察方法、动作发展水平、指导策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学生反思: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对自身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哪些帮助,还有哪些疑问和困惑。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提高专业素养。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男孩对应年龄的头围
第六章第一节
女孩对应年龄的头围
第六章第一节
身体比例(body proportion)的变化 a. 新生儿最显著的身体特征之一是,头的尺
寸很大。 b. 新生儿的头围数据在各个国家间是相似的。 c. 头围是经常用来衡量大脑发育程度的一个
指标。 d. 头部的体积相对身体体积的比例从胚胎期
第六章
§6.1 婴儿的成长 体重和身长的变化 a. 婴儿期的成长变化是惊人的。 b. 总的说来,在婴儿时期男孩比女孩要重一点,
身长要长一点。 c. 婴儿的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体现着社
会、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对于年龄大 的孩子)。 d. 出生时低体重,而在婴儿期之后,体重迅速 增加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更高。
一是踢腿。 无论有无握持物体,挥动手臂是婴儿早期
另一个常见的自发动作。
第六章第五节
§6.6 预先适应时期 预先适应时期的动作发展开始于自主动作
的出现,并横跨生命的第一年。 在预先适应时期,婴儿发展的动作技能是
后来的动作行为的前身,并且是物种特有 的。 在预先适应时期,生物性的约束在这个时 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仅需要一点特 定环境的支持 动作里程碑
到成年期减小了,整个身体重心下降。
第六章第一节
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动作发展 a. 婴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在动作发展中具有很
重要的作用。 b. 婴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在许多方面影响其动
作的发展。
第三章第一节
§6.2 婴儿的动作行为 新生儿的活动非常有限,在环境中非常依
赖于其他人来发生位移,且动作很不协调。 婴儿在第一年里的动作行为的转变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反射行为。
第六章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2(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3、男女在各项身体指标上存在两次交叉,第一次在9-10岁, 交叉后女性各项指标发育水平超过同龄男生,14-16岁第二 次交叉后男性各项指标又超过女生。以后男女差距持续增加。 18岁,男性较女生达到更高水平(体现在身高、体重、肩宽、 盆宽),并表现出不同的性别特征(男性身高、肩宽;女性 身体丰满、臀部较宽)。
一、动作发展的意义
(二)从动作的功能来讲,有了动作才有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由表现在活动中。 1 、就个体智力发展来看,手的动作发展尤其重要。 2、从个体发展来看,独立行走对儿童心理发展亦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 (1)使儿童全部运动器官得到发展; (2)扩大了儿童的认识范围; (3)发展了独立性。
第三章 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第二节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第三节 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四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
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遗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 一、遗传与变异 (一) 遗传: 亲代把生物信息传给子代,子代按所得信息而发育、分化,因 此, 子代总是具有和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这叫“遗传”. (二) 变异: 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这叫 “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九子各色”是民间对遗传和变异的形 象概括 二 遗传机制---染色体、DNA和基因 新的生命源于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受精卵的时刻,此时新生命就以包含生物 遗传的46个染色体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2、近远原则:在孕期、出生后到青春期前个体 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 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 脚趾先发育。接近青春期时,手脚开始快速生 长,然后是四肢,最后是躯干。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3《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3)存在时期: 0~3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5.踏步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 射)
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 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长, 而且迈步时双腿内旋、内收交叉,脚掌 跖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6.张口反射
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 瘫时一侧缺失。 (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 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 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8.侧弯反射
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若持续存在可导致坐位平衡困 难,无法维持正常直立姿势,孩子也不可能发展对称 性运动,因为任何侧面的刺激都会引起不对称姿势。 (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 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3)存在时期:0~6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侧弯反射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9.紧张性迷路反射
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 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 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 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 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 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 髋关节屈曲使臀部凸起,耻骨部无法贴近桌面; 上下肢均呈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返 回
第三章 第一节
小儿的姿势与运动的发育是随着小儿身 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 逐渐发育进行的身体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 水平位上逐渐抬起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位 的过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婴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健康的发展状况,将对幼儿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顾荣芳,2004)它是幼儿整体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南》首先强调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幼儿体质,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指南》还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视角,指出成人应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指南》进一步指出,尽管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但是这种保护不应过度,否则将会影响幼儿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对于3——6岁幼儿来说,什么样的身心发展状况是健康的?不同年龄阶段应该达到何种水平?成人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能够提供哪些教育建议呢?《指南》针对这些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阐述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指标与教育建议,以此反映了国家对3——6岁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期望。
《指南》对各年龄段幼儿健康教育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幼儿教育者,应该根据《指南》的要求,为幼儿设定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评估和反思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应注意幼儿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指南》对幼儿发展水平目标的界定更加详细规范,体现了幼儿发展水平层层递进的特点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并不只限于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一种活动经常具有多种功能,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设计和拓展健康教育活动,把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之中。
第三章 婴儿动作发展的观察与评估
• 婴儿爬行分为匍匐爬行和手膝爬行两个阶段。
【观察案例】
• 丁丁已经8个月大了,我们一直没有关注孩子的爬行动作 ,一天我把他俯卧放到床上,他的腹部始终贴地,以腹部 为支点蠕动,四肢则不规则地划动。这样持续了一会,丁 丁的身体就像虫子一样,向前行进十分缓慢,感觉很吃力 。
7.25-30个月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观察要点及方法
(1)25-30个月儿童站立动作观察 (2)25-30个月儿童攀登动作观察 • 一般能独自上楼梯,但还需要扶物下楼梯 (3)25-30个月儿童跳跃动作观察 (4)25-30个月儿童投掷动作观察
• 练习:
•
完善“25-30个月儿童投掷动作观察记录表
”3-2-26
6.19-24个月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观察要点及方法
• 19-24个月儿童的动作从移动运动向基本运动技能 过渡。
(1)19-24个月儿童行走动作的观察
(2)19-24个月儿童攀登动作的观察
• 攀爬动作是儿童爬行动作、站立动作、行走动作 逐渐增强后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动作。
• (3)19-24个月儿童跑步动作观察 • (4)19-24个月儿童跳跃动作观察
(三)个体差异 • 遗传 • 经验 • 性别
第二节 婴儿动作发展的观察要点
一、婴儿粗大动作发展的观察
• (一)不同月龄段婴儿粗大动作发展特征 • 表3-2-2
(二)不同月龄段婴儿粗大动作发展观察要点及方法
1.0-3个月婴儿头部动作的观察 2.0-3个月婴儿翻身动作的观察
• 想一想:
•
对婴儿进行动作观察时,有什么环境要求
最新第三章 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与身体发展.幻灯片
❖ 2、视力残疾的原因、年龄、程度、家庭(父母的育儿 知识、态度、经济生活条件等)、个体的积极性(是否 好动)、营养状况、教育与社会环境(体育设施、对体 育锻炼重视)决定了身体的发展。
❖ 视力残疾只给盲生身体发育出现不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关键在于出现视力残疾后,个体活动、学习机会受阻的 程度。如果给视力残疾个体创造适宜的条件,让他们参 加有利身体发育的活动,在加上营养正常,就能避免不 良的可能性。
儿童学习、活动机会受到阻碍的程度。
实证1:
❖ 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 于 1986 年先后对天津、开封、郑州、太原 4 所盲校地 265 名住校盲生,进行了身心发育等情况调查。并与 1979 年我国城市男女有关调查进行了比较发现盲生的身 高、体重、坐高、大腿围、肩宽、骨盆宽等项的发育等级 都低与普通学生。调查结果说明视力残疾儿童早期身体运 动发展延迟和入学后运动量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体格发育。
明眼儿童和低视力儿童动作技能获得时间对比表(n=60)
动作技能
低视力儿童组平均 明眼儿童平均时间
时间(月)
(月)
坐
7.4
6.1
爬行 crawling
8.5
7.3
爬 creeping
10.0
8.8
直立
10.7
8.6
行走
14.5
12.2
(2)头部肌肉的发展迟缓
❖ 头部肌肉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客观外界视觉刺激的反映。 对于正常儿童而言,会追视移动的物体。但当眼肌的转 动不能满足追视目标时,则会动用颈部的肌肉以完成追 视,从而加强头部的力量。视力残疾儿童由于视觉障碍, 视觉刺激无法引起儿童的追视,颈部肌肉受到的刺激相 对减少,发展晚。
2024年幼儿园动作发展教案
2024年幼儿园动作发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动作发展》教材第三章“基本动作与游戏”,详细内容包括基本动作的介绍与练习,着重于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的技能训练,以及结合游戏进行动作协调性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如走、跑、跳、爬等。
2. 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基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训练。
教学重点: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乐播放器、口哨、动作图解、标志桶等。
2. 学具:跳绳、圈圈、平衡木、爬行垫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快乐的小动物”游戏,模仿小动物的基本动作,引导幼儿进入课堂氛围。
2. 新动作技能学习(15分钟)教师示范并讲解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要领。
幼儿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游戏环节(10分钟)教师组织“动作接力赛”游戏,让幼儿将所学动作运用到游戏中,培养动作协调性。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选取一个基本动作,如“跳绳”,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幼儿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跳绳,提高动作技能。
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强化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幼儿园动作发展教案2. 内容:基本动作:走、跑、跳、爬游戏环节:动作接力赛、快乐的小动物例题讲解:跳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动作,并进行动作接力赛游戏。
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展示和游戏表现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动作技能和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动作训练中,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对幼儿动作发展的关注。
同时,开展户外活动,将基本动作训练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提高幼儿的运动兴趣。
1岁到一岁半岁粗大动作游戏活动教案
1岁到一岁半岁粗大动作游戏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动作发展》第三章“12岁婴儿动作发展”,具体内容包括粗大动作游戏活动设计。
通过本章学习,幼儿将掌握1岁至1岁半阶段的粗大动作,如爬行、站立、走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1岁至1岁半阶段的粗大动作发展特点,掌握基本的爬行、站立、走动等动作。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粗大动作的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爬行、站立、走动等粗大动作的掌握。
难点:身体协调性的培养,动作的熟练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爬行垫、平衡木、小型球类等。
2. 学具:幼儿运动服装、运动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快乐的小动物”游戏,让幼儿模仿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动作,引导幼儿进入课堂。
2. 爬行教学(10分钟)教师示范爬行动作,讲解动作要领。
幼儿在爬行垫上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组织幼儿进行爬行比赛,提高动作熟练度。
3. 站立教学(10分钟)教师示范站立动作,讲解动作要领。
幼儿在平衡木上进行站立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组织幼儿进行站立接力比赛,提高身体协调性。
4. 走动教学(10分钟)教师示范走动动作,讲解动作要领。
幼儿在教室内进行走动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组织幼儿进行“快乐的小鸭子”游戏,巩固走动动作。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爬行:双手双脚并用,身体贴近地面。
2. 站立:双脚分开,身体保持平衡。
3. 走动:迈开双脚,保持身体协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爬行、站立、走动练习,每天至少10分钟。
2. 答案:完成作业后,家长签字确认,并在下一节课向教师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动作掌握情况,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粗大动作发展情况,并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体育活动,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课程课件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课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课程,教材为《幼儿发展心理学》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定义、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2. 掌握影响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因素。
3. 学会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影响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因素和促进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图谱、相关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图谱,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特点。
2. 理论讲解:(1)婴幼儿精细动作定义。
(2)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3)影响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视频,让学生结合理论分析视频中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情况。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课程定义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促进策略2.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图谱3. 例题及解析七、作业设计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研究动态和实践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深度。
一、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1. 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定义:包括精细动作的内涵、外延及其在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手册课件
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手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手册》的第三章“感知与动作发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具体涉及婴幼儿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感知能力发展,以及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过程和训练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基本知识。
2. 学会设计并实施促进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活动。
3. 能够识别并解决在促进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具体训练方法及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理解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手册、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训练教具、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婴幼儿在感知与动作发展方面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第三章的内容,介绍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具体实例为例,讲解如何设计促进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活动。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促进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活动,并进行展示。
5. 互动讨论(10分钟):针对随堂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2. 三大模块:视觉、听觉、触觉与动作发展;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感知与动作发展的训练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第三章内容,设计一个针对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活动,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示例:活动名称:寻找隐藏的玩具。
原理:通过寻找隐藏的玩具,锻炼婴幼儿的视觉搜索能力和精细动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婴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婴幼儿感知与动作发展的具体训练方法及实践操作。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c.方位意识 即指对身体两侧的内在意识(偏侧性),
以及识别外部空间的不同维度并在这些维度 内支配身体(方向性的)的能力。 它是动觉中身体意识和空间意识的延伸。 从理论角度来看,方位性是偏侧性在运动方 面的表现,是对空间定位的知觉。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d.前庭意识 所有的动作技能的成功执行都依赖于个体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c.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即判断物体与自身距离的能力,包括绝对
距离知觉和相对距离知觉。 知觉系统利用两种类型的线索觉察深度:
动眼线索(oculomotor cues)和视觉线索(visual cues)。 新生儿没有深度知觉,6个月后能够比较准
确地判断深度。
2020/12/7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 因素
2020/12/7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3.1 视觉 §13.2 动觉 §13.3 触觉 §13.4 知觉整合 §13.5 老年早期的改变 §13.6 吉布森的生态学观点 §13.7 知觉—动作训练 §13.8 小结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知觉—动作,perceptual-motor)模型包 含四个主要部分:感觉输入(sensory input),信 息接受(reception of information),对信息的解释 和决策(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即动作计划,motor planning),以及外 显的动作反应(overt motor response)。
第三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3.4 知觉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0—3 岁儿童手眼 协调的发展特点
时间段 出生-2个月 2个月以后
3个月时 5个月时
6个月时 9个月时 10-12个月
1周岁以后 18-24个月 31-36个月
双手协调发展情况
无空间概念,眼睛不能停留在物体上面
儿童开始能够注视物体,并学习控制自己手的能力,他会端详自己 的小手或摇晃玩具,或者吮吸自己的手指
位移能力是人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是指爬、走、跑、跳、滑动等能产生位置移动的运动技能 。
( 一 ) 爬行
1.爬行能够促进儿童空间感和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 2.爬行可以刺激儿童的内耳或前庭系统,促进儿童身体协
调性的发展 。 3.爬行可以扩大儿童的视野范围和活动范围,为儿童提供
主动探索和独立尝试的机会 。 4.“摸爬滚打”的过程也锻炼儿童的意志和胆量,给儿童
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利于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 。
( 二) 行走
1.直立行走扩大了儿童主动活动的范围 , 扩大了儿童的生活空间 , 增加了与周围人 交往的机会 。 行走也扩大了儿童的视野和认知范围 , 使得儿童接受的刺激越来越 多 ,见识更加多 、 广 。
2.一般来说 , 一周岁左右的儿童基本上能开始蹒跚独步 。 但也有些儿童直到 1 6 个月才能自己走 。1 1~1 6 个月会走都属于正常现象 。
• ( 五 ) 站立
站立是走的前驱期 ,儿童在学会了站立和行走之后 ,其活动力会比之前增加好几倍 。 同时 ,站立不仅标志着儿童运动机能的发展 ,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 儿童感知觉 、注意 、 记忆 、 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 。
新生儿时期 3-4个月
5-6个月
7-8个月 9个月 10-12个月
二 、 0~3 岁儿童位移能力的发展
位移能力是人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是指爬、走、跑、跳、滑动等能产生位置移动的运动技能 。
• ( 一 ) 爬行
1.爬行能够促进儿童空间感和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 2.爬行可以刺激儿童的内耳或前庭系统,促进儿童身体协
调性的发展 。 3.爬行可以扩大儿童的视野范围和活动范围,为儿童提供
会出现踏步反射 成人用手扶着儿童腋下站立时,儿童的膝关节和髋部往往呈屈曲装,显得无力, 站不住。 成人用手扶着儿童的腋下站在地上或站在成人腿上时,儿童会想一个皮球一样 在成人腿上跳上跳下,显得不叫兴奋,被称为“弹跳的皮球”。这是他这段时 间非常喜欢的一种“运动”。 儿童能较好的支撑圣体,成人搀扶时能站立片刻,腰、背、臀部能伸直。 儿童可以自己扶着东西站立。 儿童可以自己独站片刻
粗大动作
精细动作
三 、 0~3 岁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 一 )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 二 )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 三 )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 四 ) 从中央部分动作到边缘部分
动作 ( 五 )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第二节
粗大动作的发展
一 、 0~3 岁儿童基本姿势的发展
(一)躺
第三章 动作发展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目录
第一节 动作发展的意义和规律 第二节 0~3岁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节 0~3岁儿童发展论述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动作发展的意义和规律
一、0~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意义
• 动作是个体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或运动技 能 。 日常生活中的写字 、 绘画 、 跳舞 、 弹唱 、 游泳 、 体操 、 骑车 、 开车等 , 都 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 。
• 统计表明 ,3~13岁儿童中 ,有 1 0%~3 0% 的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 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胆小、内向、手脚笨拙 、 爱哭、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等。这些感觉统和失调的 儿童中,90% 以上没有经历爬行阶段或爬行时间很短 。
二 、 0~3 岁儿童位移能力的发展
当一个物体在儿童的视线之内缓慢移动时,他会盯着那个物体
儿童开始看自己的手和辨认眼前目标,会将东西放进嘴里,但是伸 手够玩具时往往抓不准。
手的活动范围开始与视线交叉,能基本准确地抓握,而且还会两手 互相传递。
儿童能用眼睛去寻找从手中掉落的物品,而且喜欢用手拿着小棒敲 打物品
能用手指捏东西,能够理解手中抓着的玩具与掉落在地上的玩具之 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喜欢故意把抓在手中的玩具扔掉,并且用眼睛 看着扔掉的玩具。
无条件反射性动作是指儿童与生俱来 、 不学而能的先天性反射动作 。 个体最初的动作是 一系列先天的无条件反射 。
觅食反射
游泳反射
吸吮反射
迈步反射
抓握反射
击剑反射
拥抱反射
• ( 二 ) 随意动作
随意动作 ( 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 , 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 , 由人的主观意识 控制和调节 、 具有一定目的和指向的动作 。
使用工具的时候还不会提前计划使用过程,而是在操作过程 中不断调整。 会双手合作打开瓶盖,进行两物对敲。
会用双手将两三块积木垒高,能双手捧碗,并试着自己双手 配合用勺进食
能双手合作把五六块积木搭成塔,并能双手配合用线穿进扣 眼,还能自己用汤勺吃东西。
自己洗手擦脸,画垂直线、水平线,还能一只手摁住书,另 一只手一页一页地翻书,会两手配合穿鞋袜
根据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 ,头颈部动作是最先发展的 ,新生儿还不会抬头 ,慢慢地 才学会左右转头 、竖直抬头和俯卧状态侧抬头。
正确的抱姿
• ( 三 ) 翻身
翻身是运动技能发展的源头 ,学会了翻身 ,接下来儿童 将慢慢学会坐 、爬 、行走 、跑 、跳等动作 ,逐渐完成 生长发育的各个步骤和过程。
一般情况下 , 儿童翻身有以下三个信号 :
主动探索和独立尝试的机会 。 4.“摸爬滚打”的过程也锻炼儿童的意志和胆量,给儿童
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利于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 。
• 值得注意的是:
• 儿童如果爬行少或没有经历爬行 , 可能会引起对称性 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 , 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 部不自觉地对抗 , 也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 。
能用积木搭成较形象的物体,能模仿画圆、十字形等图形, 并开始使用筷子等。
(二)促进0—3岁儿童双手协调动作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1.成人要进行耐心细致的示范 2.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双手
三、 0~3 岁儿童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人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是儿童在抓握动作 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视觉和动觉的联合协调运动。 5~8个月是儿童建立手眼协调的时期,独坐能力的获得,更加解放了儿童的双 手,使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和双手协调自主控制动作的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进入 了用眼睛引导手的动作以及手功能呈现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已能完成一些基本的操作活动,开始尝试拿笔在纸上涂画,还能翻 看带画的图书。
独自用三、四块积木搭“楼房”,2岁能搭七八层高。还喜欢拿着 笔在纸上画长线条,把水从一只杯子倒入另一只杯子等。
手眼协调能力获得大幅度的发展,能够比较准确地拿到视线范围以 内的东西。
(二)促进0—3岁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 大部分新生儿的躺姿是仰卧,这种姿势可 使儿童全身肌肉放松,对儿童的心脏 、 胃肠道和膀胱的压迫最少。
• 侧卧位既对重要器官无过分地压迫,又利 于肌肉放松,即使溢乳也不致呛入气管。
• 应注意经常为新生儿翻身,变换体位 , 时常变换其睡眠姿势和方向,不要长时间 朝着一个方向仰躺 。
• ( 二 ) 抬头
2. 儿童在 1 3~1 8 个月时开始学会跑 , 但是 步伐和节奏都不均匀 , 上下肢动作也不够协调 , 只是近似于一种快步走 。 2 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喜 欢到处跑 , 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平衡 。
(四) 跳
1.0~3 岁儿童的跳表现为双脚离开地面 , 身体向上腾空的动作 。 2.1 9~2 4 个月的儿童 ,开始能在原地做并足跳跃动作 ,还可以原地跳 、向前跳等 。 3.2 岁半时 ,儿童能单脚原地跳 ,还能从楼梯末级跳下 。 4.2. 5~3 岁时 , 能双脚离地腾空连续跳跃 2~3 次 ,能跨越一条短的平衡木 。 5.3 岁左右的儿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 , 还能并足跳远 。
信号一 : 趴着的时候 , 儿童能够自觉并自如地抬起头 , 而且头到胸部都能够抬起来 。 信号二 : 儿童不再满足于仰卧 , 会经常向某一个方向侧卧 。 信号三 : 仰卧的时候脚向上扬 , 抬起脚摇晃 , 或者总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侧躺着 。
• (四)坐
儿童学会坐,是和他的神经系统 、骨骼发育以及肌肉协 调能力等密切相关的 。 虽然儿童出生时就可以扶着坐,但真正能够独立坐着则 要等他能控制头部以后才能实现 。 会坐以后 ,儿童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能够接触到 许多过去够不到的东西。因此 ,坐对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 展来说,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感知觉和触觉的发展, 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1.通过涂鸦、画画等操作活动提高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2.利用日常生活和各种游戏活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3.带儿童到大自然中去
请你思考:
1.0~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2.0~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3.什么是粗大动作?0~3岁儿童粗大动作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精细动作?0~3岁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5.促进0~3岁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6.促进0~3岁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三 、 促进 0~3 岁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以儿童为中心 , 按照儿童的动作发 展规律和实际发展
水平进行训练
在儿童情绪良好的 情况下进行训练
选择安全 、 适合 的训练空间和适宜
的穿着
教儿童学习初步的 自我保护
第三节
精细动作的发展
一 、 0~3 岁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是最基本的手部动作之一,是各种复杂动作的基础。儿童大约在两三个 月左右时开始出现抓握动作。儿童从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发展到成熟的 “ 对指抓握 ” 模式 , 大约在周岁时接近完成 。 儿童通过抓握、抚摸来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而且为其知觉的发展以及表象 和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