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图层结构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陈海宁S200800120006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

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

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

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

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读图观察、思考学生尝试自己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两个不连续面,其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33千米处—莫霍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图”(3)边看图边讲解看图、理解地壳地幔:上、下地幔地核:内、外核(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

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

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

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

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

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

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

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1-4地球的结构

1-4地球的结构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 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生 物圈A 水B圈
岩石C圈
3. 读地球四个圈 层构成的示意图
分析A、B、C分 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通
四 、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速度(千米/秒)
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到强 烈冲击,产生弹 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 叫地震波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小结:

地部
球圈 的层 Biblioteka 层结 构外部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讯有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 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
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 水圈和岩石圈中,是自然地理 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
植物的生长环境需要有岩石圈 提供其生长的土壤条件;需要水圈 提供水分条件;需要大气圈通过光 合作用进行物质积累和通过呼吸作 用放出二氧化碳,吸收大气中的氧 气;水分条件又制约着植物的生长、 动物的生存;影响着岩石的侵蚀和 土壤的发育。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四层结构是什么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四层结构是什么

地球内核是地球 的最内层,位于 地核和外核之间
内核的物质主要 是铁和镍,温度 极高,压力极大
内核的直径约为 1200公里,厚 度约为2000公 里
内核的密度极高, 约为13克/立方 厘米,是地球密 度最高的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 部分,厚度约30公里
地壳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 约40公里
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 约5公里
地壳是地球内部与外部环 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生 命的摇篮
地幔是地球内部结构的第二层,位于地壳和外核之间 地幔厚度约为2800公里,占地球体积的83%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地 球 的 结 构 02 地 球 的 四 层 结 构
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30公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厚度约22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壳:地球最外层, 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厚度约30公里
Hale Waihona Puke 地幔:位于地壳之 下,厚度约2900公 里,主要由岩石和 矿物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 下,厚度约2200公 里,主要由铁和镍 组成
内核:位于外核之 下,厚度约1200公 里,主要由铁和镍 组成,温度极高, 压力极大
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30公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厚度约22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内核:位于外核之下,厚度约12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压力极大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下地幔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结构

地球结构

对于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一直延伸到软流圈。岩 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 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结构成因
水圈成因
结构成因
地球结构
地理名词
01 内部结构
03 结构成因
目录
02 外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 (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内部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壳 地幔
地核 内部划分
地壳是固体外壳,是属于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 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的物质组成除 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 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硅铝 层;下层为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 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0.4~0.8千米的沉积岩。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 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 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 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下地幔顶界面距地 表1000公里,密度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 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放射性物质集中的地方,由于放射性物质分裂 的结果,整个地幔的温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 是岩浆的发源地。但这里的压力很大,约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在这 种环境下,地幔物质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没有熔成液体,可能局部处于熔融状态,这已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来自地 幔的岩浆得到证实。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球结构示意图.

地球结构示意图.
地球结构示意图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软流层
岩石的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 矿 物
主要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 有稳定的化学成分。 侵入岩
岩 矿产 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喷发岩
呈层状、含化石
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形成


变质岩
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岩浆活动
外力
沉积岩
变质 外力


一、岩浆岩
1、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到地壳 中一定位置或喷出地表,冷却而成。 2、岩浆活动分侵入活动和喷发活 动,因此,岩浆岩分为喷发岩(如 花岗岩和侵入岩(如玄武岩)。 3、岩浆岩形成过程中,而形成的 矿产被之为内生矿,多为金属矿。
岩浆活动


二、变质岩
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已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 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如石灰石高温下变质成大理石,砂岩变质开成石英砂岩。
铝 7.45
氧 49.13 硅26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
如: 岩浆活动过程中,O和Ca形成CaCO2,就是石灰石。


1、矿物有的是单质(金钢石),但多数是化合物; 2、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 3、就状态而言;多数为固体,少数为液、气态物质; (如:贡、天然气) 4、都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 性质。 如:金钢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C; 食盐的化学成分为 NaCL; 石英的化学成分为 SiO2; 方解石的化学成分为 CaCO3;
大 理 岩 石 的 形 成


三、沉积岩
1、沉积岩是在地表外力作用下, 经过、搬运、沉积和压固等作用 而形成的;

地球内部构造图

地球内部构造图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4
地球内部构造与地质现象的关系
地壳构造与地震的关系
地壳构造与地 震的关系密切, 地壳构造的活 动可能导致地

01
• 地壳的褶皱和断裂是地震发 生的主要原因 • 地壳的板块运动和相互作用 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地壳构造与地 震的关系
02
• 分析地壳构造图,了解地震 的分布和地震活动的特点 • 分析地壳构造图,了解地震 的成因和地震活动的规律
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 地壳:提供地球表面的支撑和保护,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 • 地幔:储存地球内部的热量和能量,对地壳的运动产生影响 • 地核:地球内部的核心,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地球内部构造的形成与作用
地球内部构造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关
• 地球形成初期,物质逐渐聚集,形成地核 • 随着地球的温度升高,地壳和地幔逐渐形成 • 地球内部的热量和能量推动了地壳的运动,形成了地壳构造
地球内部构造对地球表面的许多现象产生影响
• 地壳构造影响地壳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 地幔构造影响火山活动和地热资源 • 地核构造影响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
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方法
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地球物理方法
• 地震波研究: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和反射,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 重力测量: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场,了解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和地壳的运动 • 磁场测量: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磁场,了解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分布和地核的运动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地球内部构造图解析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图层结构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图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学生回答】略。

地球的层次结构初中地理知识梳理与总结

地球的层次结构初中地理知识梳理与总结

地球的层次结构初中地理知识梳理与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

了解地球的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形成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地球的层次结构进行初中地理知识的梳理与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组成和构造。

一、地球的层次结构简介地球的层次结构包括大地层、岩石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些层次从外到内逐渐增加密度和温度,形成地球的特点和现象。

1. 大地层: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大地层以地表为边界,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居住的重要环境。

2. 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上层构成的,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部分。

它分为板块,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

4. 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一层,占据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

地幔由固态和部分流动的岩石组成,具有高的温度和压力。

5.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它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地核有内核和外核之分,内核是固态的,而外核则是部分流动的。

二、地球层次结构对地球形态和地理现象的影响1. 地壳与地震:地震是地壳发生的震动,它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有关。

地壳构成了板块,而板块的移动引发了地震活动。

2. 地幔与火山:地幔中的部分岩石可以熔化成岩浆,当岩浆从地幔中上升到地壳时,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释放出巨大的热和能量,对地球环境和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3. 地核与地磁场:地核中的流体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即地磁场。

地磁场对地球的大气层和生命起到了保护作用,屏蔽了太阳的辐射。

4. 大地层与气候变化:大地层中的陆地和海洋地壳直接影响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陆地的高原、山脉和水域对气候、降水和气温有重要影响。

5. 岩石圈与地球板块构造:岩石圈构成了地球上的板块,板块之间发生的相互碰撞和分离形成了地球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地震断裂带等地理现象。

三、地球的层次结构与环境保护地球的层次结构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earth'sstructure:地球结构

earth'sstructure:地球结构

earth'sstructure:地球结构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不同的层构成。

这些层的组成和性质不同,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系列的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吧。

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岩石圈:地球最外层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层的部分构成。

它是地球上生命得以生存的基础。

岩石圈的厚度大约为10至70公里不等,其中最薄的部分位于海洋底部,最厚的部分则出现在大陆上。

2.地幔:地幔是岩石圈下方厚达2900公里的一层岩石层。

它是地球上的最大层,并且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储存区域之一。

地幔由固体矿物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硅酸盐岩石及其衍生物。

3.外核:地幔下方的一个层次,其厚度约2,300公里。

该层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外核是地球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和它的旋转运动产生了地磁场。

这些层的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结构和温度不同,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球磁场、板块运动等。

这些现象对我们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地球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系统,它是地球生命得以规律存在和繁衍的保障之一。

通过认识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和发展。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的球体,被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些层次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稳定与变化。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地壳,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相当于地球的皮肤。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陆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岩石构成,是我们踏足的大陆。

它的厚度通常在20到70千米之间,不同地区的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壳则主要由水形成的海洋覆盖,其厚度通常在5到10千米之间。

接下来是地幔,地壳之下的一层。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占据地球体积的约85%。

地幔主要由含铁的硅酸盐矿物和岩石组成,其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其呈现出半塑性的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产生了地球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山脉的形成。

最内层是地核,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由液态的铁、镍和其他元素组成,温度非常高,其厚度约为2,200千米。

外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它的存在对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等外部辐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内核则是由固态的铁、镍和少量其他元素组成,温度更高,厚度约为1,230千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维持着地球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地幔的流动导致了板块运动,而板块运动则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

此外,地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个磁场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大气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结构与地球上的生命密切相关。

地壳上的大陆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空间和资源,而海洋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同时,地壳的板块运动也影响了气候和地理环境,从而影响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总结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些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地球的平衡和变化。

地球的结构不仅对地球本身的演化和地质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还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

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园,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作出贡献。

1.5 地球的图层结构-生+

1.5 地球的图层结构-生+

第五节 地球的图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1.(1)纵波(P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2)横波(S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P23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 、S 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 波速较S 波快) ②总结P 、S 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莫霍面(平均地下33Km ),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70-100)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2、水圈: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3、生物圈:例题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 和B 是 ,A 和B+C 是 、D 是 C+D+E 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面:F 。

(3)地球波在经过F 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 和B 为什么厚度不均?2、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图中字母A 是 界面,B 是 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 。

⑵、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是:①是 ;②是 ;①+②是 ;①+②+③是 ;④是 ;C 是 ;D 是 。

⑶、①、②、④、C 四层中,密度最大的是 ,其主要物质成分是 。

⑷、①层主要由 岩类组成,D 层的物质状态是 。

一、单项选择题1、岩石圈是指 ( )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地壳和软流层2、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是 (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3.下列现象与主要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地震——岩石圈 B.赤潮——水圈和生物圈C.台风——大气圈D.厄尔尼诺——大气圈和岩石圈 4、地壳最厚的地方位于( )A 、西太平洋岛环链B 、夏威夷火山岛C 、东非裂谷带D 、青藏高原 5、地壳和地球其他内部圈层的主要区别是 ( ) A.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密度最大B.地壳物质密度最小,温度最低C.地壳的底部是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D.6、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 、岩石圈、地幔、地核 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 、岩石圈、地幔、地核 D 、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7、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 、B 、C 分别是(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地壳二、综合题1、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图层结构

地球的图层结构

P↓, S 消失 下地幔 古登堡面
外核
内核
下地幔
地 核
液态 固态
莫霍界面 外核
内核
地 幔
地 壳
古登堡 界面
岩石圈
软流层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 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 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 圈 生物圈
岩石圈
自然 地理 环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 幔
地 壳
地核
目前,世界最深的Biblioteka 井不过3000米,最深的钻井,不过1万多米(大约12千米);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 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 → ≤450千米;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1、划分依据:
分 类 纵波(P) 横波(S) 特点 传播速度 较快 较慢 所经物质状态 固、液、气 固 共同点
在不同介质 中传播速度 不同
2、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1)假设地球是均质的,地震
波速还会变化吗?为什么? (2)地震波速的变化特点反映 了什么? (3)地震波速的最大变化在 哪个深度?如何变化? 反映了什么?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速度(千米/秒)
33
地壳
莫霍界面
2900
地 幔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的划分:
圈 层 不连续面 分层
特别提醒:岩石圈 ≠ 地壳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厚度(千米) 大陆:33 大洋:6 地壳:17 上地幔顶部 上地幔 软流层 状态 温度 压力 密度

地球的结构分层图

地球的结构分层图

地球的结构分层图
地球的结构是指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壳。

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地核)-内核。

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地球的结构是指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壳。

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地核)-内核。

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的半径约6378公里,最上层平均18公里厚度范围为地壳。

其中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公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公里。

地壳下部为地幔,厚度在3000公里左右,其中在地幔的上层有一个软流层,位置在地表下60-150公
里处,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对建筑装饰石材的形成,甚至地球板块的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幔的下部为地核。

圈层。

地球的半径约6378公里,最上层平均18公里厚度范围为地壳。

其中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公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公里。

地壳下部为地幔,厚度在3000公里左右,其中在地幔的上层有一个软流层,位置在地表下60-150公里处,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对建筑装饰石材的形成,甚至地球板块的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幔的下部为地核。

地球分层结构(比例图)

地球分层结构(比例图)

地球分层结构(比例图)岩石圈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

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

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

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

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精品高中地理 地球的结构及物质组成,全球冰期,生物,沉积建造

精品高中地理 地球的结构及物质组成,全球冰期,生物,沉积建造

地球的结构及物质组成,全球冰期,生物,沉积建造
(1)地球结构及物质组成
依据固体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和地震波特征,对固体地球进行一级分层和二级分层,见下表,其示意图见图2-9、图2-10,图2-11是传统固体地球结构示意图。

地球是圈层状结构,地球的中间是液态层,其物质是高温岩浆。

如果形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物质来源于太阳系,无法形成地球这样的圈层结构及物质组成。

固体地球结构表
图2-9 固体地球结构(一级分层)示意图
图2-10 固体地球结构(二级分层)示意图
图2-11 传统固体地球结构示意图
(2)全球性冰期
有三次全球性冰期:第一期全球性冰期发生在显生宙古生代之前的震旦纪,第二次全球性冰期发生在中生代,第三次全球性冰期发生在新生代。

地核捕获高温熔融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外部温度降低冷却,形成最原始地球外壳。

熔融物质凝固时产生水和大气,再加上从宇宙捕获的水和大气,形成了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

当地质时期到震旦纪时,地球表面温度降到冰点以下,形成震旦纪的全球性冰川。

太阳捕获地球,地球有了阳光,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地质时期进入古生代。

(3)生物
在古生代以前的地层里存在结构简单数量稀少的生物化石,太阳捕获地球后,地球有了阳光,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的古生代,地球上的生物爆发式出现和发展。

(4)沉积建造
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及以后的地层中。

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的形成与微生物关系密切。

太阳捕获地球,地球有了阳光,生物开始爆发式出现和发展,才会形成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建造。

(5)地球起源与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

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

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 、S 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 、S 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 波速较S 波快) ②总结P 、S 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深度 (千米)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速度(千米/秒)
S P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地壳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
【难点讲析】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2)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

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
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
氧。

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
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板书】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课堂小结】
【探究性作业】P25活动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地壳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