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引言: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中常常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
有些地理名词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进行辨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内河与外河内河指的是一条位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等。
而外河则是流经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河流,例如尼罗河。
区分内河与外河,有助于理解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岬和半岛岬是海河交接处向海外伸出的一段狭长陆地,例如山东的青岛岬。
而半岛则是一个以陆地连接的,周围三面被水环绕的地方,例如山东的胶东半岛。
区分岬和半岛,有助于理解地形特征和海陆关系。
三、土地和土壤土地是指地球表面被固定了的陆地,有其特定的地貌和植被。
而土壤是土壤固定化后形成的被腐植质和矿物质组成的表层部分,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
区分土地和土壤有助于理解地表特征和植被分布。
四、火山和喷泉火山是地球地壳上喷发岩浆、火山灰等的裂缝或构造。
而喷泉是地下水或热水从地下渗出形成的水柱喷射,例如喷泉山。
区分火山和喷泉,有助于理解地质现象和水文特征。
五、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由南北两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经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经度。
而纬线是由东西两个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纬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纬度。
区分经线和纬线,有助于理解地理坐标和时间概念。
结论:通过对这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的辨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要注意加强对地理名词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对考生有所帮助。
参考:1. 高中地理教科书2. 高考地理考试指南。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解析和易错易混比较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解释及易混概念比较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天体】: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流星,彗星,星际尘埃等,人类发射进太空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
以地球为例,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化石燃料中按埋藏的能量的数量的顺序分有煤炭类、石油、油页岩、天燃气、油砂以及海下的可燃冰等,是不可再生资源。
当发电的时候,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从而推动涡轮机产生动力。
旧式的发电机是使用蒸汽来推动涡轮机的。
现时,很多发电站都已采用燃气涡轮引擎,那是利用燃气直接来推动涡轮机的。
人类不断地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来源之一),是加快全球变暖的因素之一。
【生物能】: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其蕴藏量极大。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因此靠种植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减低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能】:太阳的辐射能几乎全部来自其内部的热核反应。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地球称之为太阳辐射。
【太阳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实际利用值一般小于理论值。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如复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如合理浓度、合理施密植间作套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如控制光照强弱和成分增加CO2肥)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
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约11年)和整体性(同步起落)。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辩析
14.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基本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
15.矿物、矿床、矿产
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风海流是指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补偿流是指一个地方的海水流走了,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就产生了补偿流。密度流是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叫密度流。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暖流,暖流是指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暖流一般是从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是指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寒流一般是从高纬流向低纬的。
12.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产生的,故此处多地热、地震等地壳活动。
13.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固体成岩作用是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作用。它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使地壳中原已生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及变质岩)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的作用,它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与常见地理名词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与常见地理名词1. 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 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 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 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 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的整理介绍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的整理介绍在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概念是学生比较的容易混淆的,下面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地理易混淆的概念的整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的整理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之区分比较大全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之区分比较大全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直射点向四周递减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4.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欧美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5.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条件:太阳光、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发光)。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019高考地理常见易混的概念比较
2019高考地理常见易混的概念比较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有形式来说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来说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因为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有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水准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高中地理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学科,它主要介绍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概念是很相似的,容易混淆。
因此,一个良好的理解关于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地球旋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高中地理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的旋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每天旋转一圈,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绕行一周。
因此,地球旋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纬度和经度纬度和经度是高中地理中另外一个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在地球上,纬度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标准单位。
它是指地球表面到赤道的距离,通常以度数表示。
而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通常以经线的度数表示,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坐标系。
因此,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非常重要。
3.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经常会混淆的概念。
环境包括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或人类的影响,而生态系统则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生态因素和群落的组合体。
环境是单纯的自然条件,而生态系统则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人和动植物的生活状态。
4.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是另外一个常见的混淆。
自然灾害通常是指那些由自然条件引起的灾难,如地震、飓风、火山爆发等。
然而,人类灾害则指那些由人类的行为导致的灾难,如核能泄漏、工业污染、战争等。
因此,在辨认时,需要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灾难。
5.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也是一个常见的易混概念。
天气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大气状况,如温度、云层、降雨等。
而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大气条件,通常在一个区域内经过数年来测定。
因此,了解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非常重要。
总之,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包括地球旋转和公转,纬度和经度,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气候和天气等。
25条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概念辨析
1.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2.干旱与旱灾:往往有人认为气候干旱就是旱灾,其实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例如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
3.光照与热量:光照强不一定就热量高,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却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但是热量充足。
4.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而水能资源是指流动的水,一定要有落差,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必须有两个:一是有落差,二是水量要大。
5.地形和地形区:基本地形有5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形区要写具体名称。
例如,在答题时,问青藏高原的地形应该答高原,而问地形区应该答青藏高原。
6.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基本特点。
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土地利用类型分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7.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地表崎岖不平。
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8.地形与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的形态,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地壳中留下的足迹,是地表之下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
9.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高考地理20组易混概念辨析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
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易混概念二十二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区域,叫做低压。
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即气旋。
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区域,叫做高压。
反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这种旋涡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区别——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易混概念二十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雨林带——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
易混概念二十四台风与飓风两者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
高中地理30组常见易混概念对比
高中地理30组常见易混概念对比(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中地理30组常见易混概念对比-->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2021年整理)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完整)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的全部内容。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
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2021年整理)地理-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
(完整)地理-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地理-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地理-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的全部内容。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ZT)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与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5、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比较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比较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比较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题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
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51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1—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2019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之三精品教育.doc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之三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
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
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作者:张金海1、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2、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欧美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3、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4、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5、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6、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7、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
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8、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9、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
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北半球中纬度气旋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10、山岳冰川与大陆冰川按冰川所处的位置、形状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
中、低纬度的高山雪线以上形成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呈舌状。
大陆冰川分布于南极及格陵兰岛内部,呈盾状。
11、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按照冰川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冰川的物理性质及冰川周围环境综合指标,可把山岳冰川分为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两类。
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冰川水分循环速度大,地质地貌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而大陆性冰川分布在气候干燥的大陆内部,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微弱,堆积地貌发育。
1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13、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地质时期:1万年以前;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14、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
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15、焚风与干热风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
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16、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7、暴雨与风暴潮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18、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于含硫煤燃烧而引起(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硝酸型酸雨主要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发达国家的酸雨多是硝酸型酸雨。
19、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西风漂流:分布于西风带,因西风吹动而形成的洋流,南北半球均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南极环流:沿南极边缘呈逆时针方向的洋流。
20、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2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2、地层与岩层岩层:成层的岩石;地层:通常指特定时代形成的成层岩层,如寒武纪地层。
23、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24、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25、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水系: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
水系的划分,有的以流入的海洋划分,如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有的以河流的干流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也有的以归宿的湖泊而定名,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
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
水文: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
水位是河流某处在某一时刻,相对基准面的水面高程。
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水量大小的影响。
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米3/秒表示。
河流中出现一年中最小流量的时期,称为枯水期。
汛期是指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
含沙量指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量,通常以千克/米3计算。
结冰期指水体开始结冰至冰面破裂,冰块随水开始移动的这一段时期。
26、静态水资源与动态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的水资源。
动态水资源:指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短,更新快的水资源。
27、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28、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9、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
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30、草原、草地与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31、大农业与小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32、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33、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34、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
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35、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6、城市地域形态和城市布局形式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城市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