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点汇总
高中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排查
常考易错易混点排查一、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同学们常常会在一些知识点上犯错。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那些容易出错的部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一、地球运动1、昼夜长短的变化很多同学在判断昼夜长短变化时容易出错。
要记住,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而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在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
2、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变化规律是个易错点。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要注意,当所求地点与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纬度差用减法;在不同半球时,纬度差用加法。
3、时区和区时计算时区和区时的时候容易混淆。
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
求某地所在时区,用该地经度除以 15°,若余数小于75°,商数即为该地所在时区;若余数大于 75°,商数加 1 即为该地所在时区。
区时的计算要注意“东加西减”原则。
二、大气环流1、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解不透彻容易出错。
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冷却地区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2、三圈环流在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中,容易忽略一些细节。
比如,赤道地区受热,空气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向南北两侧分流。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 30°附近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季风的成因是个易错点。
东亚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南亚季风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其形成原因除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三、气候类型1、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容易记错。
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 60°大陆西岸。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考科目之一。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引起学生混淆或错误理解。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中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人口与城市1.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容易混淆的是人口净迁移与人口流动率的概念。
人口净迁移是指从一个地方流出的人口减去流入的人口,而人口流动率则是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易混淆的有城市人口与城市化率的含义。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而城市化率则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二、环境与资源1. 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易错的知识点有生态系统和生态红线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种系统,而生态红线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而设定的一条界限,禁止开发和破坏。
2. 能源资源在能源资源方面,易混淆的是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区别。
传统能源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清洁能源则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再生能源。
三、地理分区1. 气候区划气候区划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易错的地方在于各个气候类型的特征。
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温、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冬暖、夏热、降水集中于冬季。
2. 土壤分布土壤分布方面,易混淆的是各个土壤类型的特征。
例如,黄土是我国特有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呈干燥、稀疏、薄层分布。
四、地理实践1. 地图阅读地图阅读是地理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容易混淆的是方向与比例尺的使用。
方向是根据地图上的指北针或经纬度来确定的,而比例尺则是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2. 图表分析在图表分析中,易错的地方在于对图表中数据的解读和分析。
需要注意图表的单位、标度、趋势等因素,结合地理常识进行推测和分析。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中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涉及人口与城市、环境与资源、地理分区以及地理实践等方面。
高中地理易混(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错)知识点总结易混知识点1——山顶与山谷(平原)的日温差比较在学习山谷风的时候,会发现山坡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按理说山顶的日温差应该大于山谷地区,那为什么山顶的日温差却小于谷地呢?其实,我们所说的日温差是指的气温的日较差,而不是地面温度的日较差,山坡与山谷间气温的比较是山坡上空的气温与山谷在同一高度的大气温度相比,因此不是山坡与山谷温度进行比较,由于白天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但山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则冷却较慢。
所以山坡的日温差比山谷的大。
山谷风里面所说的山坡是指的较大范围的下垫面,因此由于山坡与太阳辐射接触面积较大,而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山坡气温升温快,晚上散失的也越快,而谷地上空的气温升温慢,降温也慢。
但是山坡与山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山顶的下垫面面积实在太小,可以将其看成与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成分相同的介质,因而其直接热源并不是太阳辐射,而是来自其附近广阔低地的地面辐射,并且山顶风大,空气交换充分,气温不至于一直升高,因而,其白天气温低于谷地(平原)地区;而在晚上,由于没有太阳辐射,山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保温,而地面则放出地面辐射而先降温,所以夜晚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
再加上由于热力环流原理,夜晚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山谷,周围的暖空气来补充山顶,使得山顶的气温得以保持,而谷地则持续降温,所以山顶的日温差小于山谷(平原)地区。
请注意,这里的山顶和山谷(平原)是指的小范围内的山顶和谷地(平原),如泰山和济南,泰山的日温差小于济南;但是,如果大范围的比较的话,则不一样,如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或者四川盆地相比,其日温差明显大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因为青藏高原本身是一个相当大面积的下店面,因而白天太阳辐射是其热源,由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白天增温快,气温较高,但是晚上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差,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晚上时降温快,气温低,日温差较大。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精析总结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精析总结
易错点1 对地图三要素理解不清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忽视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断方向;(2)对比例尺理解错误,不清楚比例尺的缩放状况。
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以下相关知识:一、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方向1.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首先要看是否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经纬网,则根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标,则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箭头指向北方);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的情况下,由于其方向与普通情况不一致,同学们极易判断错误,判断时可转换试卷或者书本的角度,使其与我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对地图,上侧为北方),然后进行判断。
3.以上情况为平面上方向的判断。
在宇宙空间中,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且方向根据地球公转的情况来判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二、比例尺复习点睛1.比例尺的缩放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中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等问题。
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放大”几倍或“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比例尺多了几倍。
例如:“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
同样,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1/5,则原比例尺乘以4/5;“缩小到”1/5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
2. 图幅的缩放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
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倍。
3.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其方法是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然后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选用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绝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中常见知识点的汇总一、等值线与地图判读1.等值线判读:o判读等值线时要遵循“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等值线数值的高低,而非地理位置的高低。
o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海洋上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指示洋流的流向;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区,向下凸为低压区。
2.地图方向判读:o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
o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
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利用此法则。
二、时间与日期1.地方时与区时:o北京的时间(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不同。
o进行时间换算时,需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
o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界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2.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o自然日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24时)的经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早一天。
o人为日界线是国际日界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晚一天。
注意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三、气候与天气1.光照与热量:o光照侧重于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
o热量侧重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纬度位置,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
o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
2.气候要素:o包括气温、降水等,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气温等方面考虑。
o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3.降水与干旱:o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缺水最严重,如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缺水严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易混点汇总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易混点汇总自然地理部分易错易混点1.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1)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3)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2.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风力侵蚀:是指在降水少的地区,大风作用于地表对岩层造成破坏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3.太阳活动与太阳视运动(1)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
主要有太阳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太阳风(日冕层),产生高能带电粒子,影响极光现象。
(2)太阳视运动:主要是考查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4.赤潮、寒潮、风暴潮、咸潮(1)赤潮: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是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海区;发生的自然条件:①气温较高(一般是夏季)、海域较为封闭、静风、静水区域;发生的社会经济条件:①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放的工业污水和污水多;②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海洋开发和养殖业规模大;④海运业的发展可能带来外来赤潮种类的引入;(2)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引潮力引起的。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 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转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上天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剧烈碰撞而熄灭发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下降到空中未能熄灭尽的流星体的〝残骸〞那么称陨星。
3.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惹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发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惹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发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 节气与时节节气是依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化状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转15。
为划分规范,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时节是依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状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转90度为划分规范;二者在一定水平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卦状况。
5. 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外表每分钟取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 海陆风、季风与季习尚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惹起的,仅出如今滨海地域,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高中地理易错点归纳
高中地理易错点归纳(教案版)易错点1 对地图三要素理解不清容易出错的地方(1)忽视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断方向;(2)对比例尺理解错误,不清楚比例尺的缩放状况。
复习中要关注的知识点一、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方向1、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首先要看是否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经纬网,则根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标,则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箭头指向北方);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的情况下,由于其方向与普通情况不一致,同学们极易判断错误,判断时可转换试卷或者书本的角度,使其与我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对地图,上侧为北方),然后进行判断。
3、以上情况为平面上方向的判断。
在宇宙空间中,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且方向根据地球公转的情况来判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二、比例尺复习点睛1、比例尺的缩放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中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等问题。
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放大”几倍或“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比例尺多了几倍。
例如:“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
同样,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1/5,则原比例尺乘以4/5;“缩小到”1/5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
2、图幅的缩放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
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倍。
3、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其方法是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然后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选用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绝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1.等值线的判读判读等值线时要遵循“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注意这里的“高”和“低”不是指高纬和低纬,也不是指高空和近地面,而是指等值线数值的高低。
同时还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海洋上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区,向下凸为低压区。
2.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1)地方时是具体经度上的时刻,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2)区时是某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是该时区的标准时间。
(3)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或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
(4)国际标准时间是0°经线的地方时。
3.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自然日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24时)的经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早一天;人为日界线是国际日界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晚一天。
注意: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并非完全重合。
4.侵蚀岸与堆积岸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反之。
弯曲河道,受惯性离心力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5.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1)河床:指平水期被河水淹没的部分,而不是整个河谷。
(2)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丰水期被淹没,在枯水期出露水面的滩地。
它因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
(3)河流阶地:指经河流下切而后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阶地。
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阶地位置越高,其形成年代越老。
6.光照和热量光照: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包括分长、天气、海拔等。
通常太阳高度越大,晴天越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越充足。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较高。
热量: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热量低。
易错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易错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经纬度的理解:经度是指从本初子午面开始,向东或向西测量的度数,而纬度是从赤道开始,向北或向南测量的度数。
学生常会混淆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判断。
2. 地图比例尺的运用: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学生在使用时需注意单位换算和实际应用。
3. 地图符号解读:地图上的符号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理要素,如蓝色通常代表水体,绿色代表植被,学生需熟悉这些基本的地图语言。
二、自然地理1. 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学生需理解其科学原理。
2. 气候类型判断:高中地理中会介绍多种气候类型,学生需掌握每种气候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气温和降水量来判断气候类型。
3. 地质构造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基础,学生需理解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对应的地质活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与迁移: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学生需掌握人口迁移的模式和原因。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及其带来的问题,如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等,学生应了解城市化的多维度影响。
3. 农业与工业布局: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学生需理解不同产业布局的地理和经济原理。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如土地利用、环境监测等,学生应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2. GIS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理数据分析和管理中的作用,学生需掌握基础的GIS操作和分析方法。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在定位和导航中的作用,学生应了解GPS的工作原理和常见应用。
五、资源与环境1. 资源分类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分类(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学生需了解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2. 环境保护措施: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
3.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学生需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及其应对策略。
高中地理100易考、易错点
高中地理易错、易考点考前总结100总汇等值线:1.相邻的等值线差值为等值差或0.2.等值线的特殊判断方法: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注:两条相邻的等值线之间的等值线取值只能是这两条相邻的等值线的数值。
等高线:3.高差计算。
对角线相减法。
开区间不能取两头数值。
注:陡崖高度取值可取小值4.地形的判断: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凸坡、凹坡、鞍部、火山口等5.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地形的标准:等深线判断:五大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和海岭。
注:地势平坦与地势低平不同。
湖和海的区别,是不是0米。
海滨浴场(稀疏)和港口(密集)6.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地势。
7.等高线影响视觉:山脊的两侧、凸坡和陡崖看不见;山谷和凹坡看见。
8.水库的选址;在山间盆地的出口位置修大坝。
既布袋口处。
注:坝高和坝长。
河流和等高线相交,流向和等高线突出的方向相反。
9.等高线疏密反应出坡度、进而影响流速。
影响航运(地势平坦)和水能(落差大)。
10.地形的影响:气候的降水和温度。
注:海拔低的低山丘陵形不成迎风坡。
11.影响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和草地等。
12.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
注:山区和高原一般少。
但热带地区的高原较多,海拔高、天气凉爽。
墨西哥城、巴西利亚等大城市在热带地区的高原。
13.影响交通的选线和疏密。
在山区交通线大致与河谷平行或重合。
盘山公路与等高线大至平行。
注:隧道(交通设施)和索道(旅游设施)不同。
等压面和等压线:14.不同高度气压相等的面;低压向下凹;高压向上凸。
15.热力环流中,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
温度低或高——气流下沉或上升——近地面气压高压或低压——晴朗或阴雨16.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和郊区风等:白天:海风、谷风。
晚上:陆风、山风17.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相同的点的连线。
温差越大、气压差就越大、水平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18.风向的判定:(南或北)半球、(高或低)气压、近地面或高空三个信息就能确定。
高中地理知识点易错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易错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易错点在于忽略地球非完美球体,实际上地球是一个扁球体,赤道膨胀,两极略扁。
2. 地图比例尺:学生常混淆数字式和文字式比例尺的区别,数字式是直接的数值比例,文字式则用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对比表示。
3. 地图投影:不同地图投影会改变地理事物的形状和大小,如墨卡托投影会夸大高纬度地区的面积。
二、自然地理1. 气候类型:易将气候与天气混淆,气候是长期统计的平均状态,天气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
2. 地壳运动:板块边界的类型(发散、收敛、横向移动)常被忽视,它们对地貌形态有重要影响。
3. 河流地貌: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区分是易错点,学生往往忽略河流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作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迁移:国际与国内迁移的区别和影响因素是易错点,需注意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作用。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速度和影响因素要区分,包括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3. 农业地域类型: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和生产方式,如水稻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区别,容易被忽视。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易混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的区别,主动遥感发射信号接收反射,被动遥感则接收地表自然辐射。
2.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而非地图制作或土地测量。
3.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应用范围广泛,但学生常忽略其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中的作用。
五、资源与环境1. 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管理和利用策略。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评估,易忽略环境政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易错在于将其简单化为环境保护或经济增长的单一方面。
六、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差异,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
2. 灾害防治: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防治措施,易错点在于忽视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准备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点汇总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
..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0.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1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6.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7.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
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18.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19.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地面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因素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
20.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1.“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2.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3.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4.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5.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6.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7.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28.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29.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
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0.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
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1.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2.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3.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喷发中形成矿产资源,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34.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35.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36.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
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37.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38.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39.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有城市分布,如亚马孙平原上。
40.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
41.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42.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43.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44.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45.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6.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47.注意几条地理界线的区别: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48.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是长城,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49.浙赣线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间的铁路。
京广线、浙赣线与湘黔线交会于株洲,而不是长沙。
50.沪宁杭工业基地中的“宁”不是指浙江省的宁波市,而是指江苏省的南京市。
51.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降水和气温。
52.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三江”的区别: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内;三江平原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三江并流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横断山脉中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观,位于云南省境内;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53.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