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虚实结合 六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居民生活美好宁静,渔人离开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
②重要程度:在初中语文里挺重要的。
它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像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啥的,也能锻炼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③前置知识:要先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像“之”“而”“其”这些词常见的意思得了解,还有文言文的句式。
④应用价值:能提升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表达,在写作文描绘美好地方的时候可以借鉴。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体系里,是经典的精读课文,和其他描写古代社会景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文言文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里的隐逸文化、农耕文化有关,还和其他文学作品里的理想乡概念有联系,像《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也有点类似世外桃源那种感觉。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文言文功底要求高一些,有些实词的生僻用法不好理解,像“阡陌交通”里的“交通”古今异义,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交通工具那些,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 关键点:理解作者表达的那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思想。
④考点分析:在中考中很重要,考查方式有字词解释,像解释“便扶向路”的“扶”(沿着、顺着);句子翻译,比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要准确翻译;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 【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乱世,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他对这种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就创作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世界。
就像我们现在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幻想一个没有压力惬意的地方一样。
②内容赏析:- 文本解读:从开头渔人忘路之远近,到发现桃花源,进入后看到里面的田园风光、安居乐业的居民,再到离开后找不到路,整体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 主题分析:主题就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2)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3)缤纷(4)。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5)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
阡陌交通(8),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9),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10)答之。
便要(11)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12)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13)来此绝境(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5)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16)所闻,皆叹惋(1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处处志(19)之。
及郡下(20),诣(21)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2),遂(23)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4)往。
未果(25),寻(26)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释词】(1)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2)缘:沿着(3)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交通:交错相通。
(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0)具:全都。
(11)要:通“邀”,邀请。
(12)咸:全都。
(13)邑人:同乡的人。
(14)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6)具言:详细地说出。
(17)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18)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桃花源记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以虚构的游记形式表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本文是一篇以描写景物、叙说事情为主的记叙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记叙简明,有后世游记散文的特色。
记叙文到了陶渊明时代,已经有了史传记事的传统,它同时还继承了辞赋铺叙描写的特色。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的写作方法《桃花源记》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全文通过虚构的游记形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借渔人的观察来描绘出桃花源内外的景象以及桃花源中的风俗人情,从而营造出具有神秘色彩的虚无缥缈的世外桃源。
全文还继承了辞赋铺叙描写的特色,以及魏晋以来抒情小赋散韵并列、赋后加辞赞的形体。
作者采用了小说笔法,由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在《桃花源记》开头,作者详细交代了捕渔人所处的时代与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全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课时)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作文

桃花源记作文桃花源记作文范文(通用2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作文范文(通用2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作文篇1一转眼,我已经20多岁了。
一天早晨,我闲着没事干,于是开着快乐艇去兜风。
一路上阳光明媚,风景优美,我突然发现海边有一片桃花林。
好奇心驱使我开直了这片桃花林,纷飞的花瓣落在我的头上,一阵阵花香迎面扑来。
被花香熏得迷迷糊糊的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道光。
这道光离我越来越近。
我开始怀疑这道光是UFO发出的。
这道光越来越强烈,却带来了更浓的桃花香。
我被这道光吸进了瀑布的另一面。
这时我已经不再迷迷糊糊了。
当我清楚地看见眼前的景象时,却使我更加惊讶了。
眼前的人类是我从来没见过的。
他们都穿着古代的衣服。
住的房子却是茅草房。
我还以为他们在拍戏呢!这时,有一个人看见了我。
就把我从瀑布旁请了下来,离这个村庄更近后,我发现这里的土地很宽阔平坦,四周都是桃树,就像人间仙境,村里的人听说我来了,都陆续跑过来找我。
有一个人还把我请到他家吃饭。
那人摆了酒,杀了鸡来款待我,吃完饭后,村里的人又来找我。
他们说自己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我被他们这一席一话听得莫名奇妙,这是我才真得明白他们不是在拍戏,而是他们真的是古代的人世间。
他们又问我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说现在已经是现代了。
他们竟又被我的话听得莫名奇妙了。
相互议论着现代是什么年代。
天钯渐渐暗了下来,我也要回去了。
于是我向村里的人告别了。
他们又跟我说,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告诉别人。
回去后,我把桃花源村发生的事都一五一十地告诉我的朋友,可我的朋友们都认为我一夜之间变成了疯子,今天才竟说一些疯话。
我想,那个地方应该是世界的另一边。
它是所有人类向往的地方,如果我们现代能有这么一个地方,那该有多好啊!桃花源记作文篇2渔人向这片田野望去,一览无余,仿佛可以看到天与地的交界处。
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桃花源记》教学随笔

诗人, 文人 不会 起 义。 师 : 仅 因为是诗 人 吗? 仅 生 : 渊 明有 “ 愿 为 五 斗 陶 不 米 折 腰 ” 故 事 , 有 骨 气 , 不 的 很 并 懦 弱 。 “ 兴理 荒秽 ,带 月荷锄 晨 归” 说 明他没 有 时间起 义 。 采 菊 , “ 东篱 下 , 然见 南 山” 说 明他 淡 悠 , 师 : 得 很 好 , 引 用 了诗 说 还
终 生不忘 。鲁迅 的这 篇文 章不 是 ’ 给 我们 同样 的启示 吗 ?也 许你 原 来 认 为 自己周 围的人 这样那 样 的 不好 , 习了这 篇课 文 , 能否 重 学 你 新 审视身 边 的人 呢? 我在 对课 文 ” 总结时 , 也没有依照参考书, 而是 把 自己 的 阅读 感 受 告诉 了 大家 。 学生 们此 刻 十分安 静 , 像 都 在 好
章 , 阿长 可 以避免 读者 的误 解 。 用 另 外 , 目让 阿 长 与 《 海经 》 题 山 连
接 , 以造成 悬念 , 可 引发读 者 的好
奇心 。”
以, 文章 的题 目改 不改 都行 , 都可 以表 达鲁迅 对 长妈妈 的思 念 和尊 重。此刻 的鲁迅 早 已忘掉 了长妈 妈 的种 种不 好 ,心 中只有 感激 和 怀 念 。 文最后 一 句 ‘ 课 仁厚 黑 暗的 地母 呵 ,愿 在你 怀里永 安 她 的魂 灵 ’就 是最好 的证 明。 郭 理想 同 , ” 学此 刻 的总结 赢 得 了大家 长时 间
反思 。
新课标强调 : 阅读 是 学生 的
个 性化 行 为 ,不 应 以教师 的分 析
维普资讯
2o 8 6 o ,
课I I 台 例 平I
府 腐败 , 民处在水 深 火热之 中。 人 生 : 东晋 承 袭 了 门阀制 度 ,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作品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 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 81 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明。
它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3、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2)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4)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三、重点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南北朝)【题解】《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
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
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原文】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
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
未果,寻病终[19]。
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
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
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参考一下。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
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
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317──420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遥想那片桃源作文虚实结合结尾

遥想那片桃源作文虚实结合结尾
我的书桌前,摆着爷爷送我的旧书,书页变黄,像老人的手掌。
书里讲了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
我翻着书页,好似也能闻到了桃花香。
几个花朵,桃红色粉色的,像天边的云彩。
空气中飘着甜蜜的香气,让我不由闭上眼睛,想深深地吸一口。
爷爷说,桃花源里的人们和睦相处,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
他们没有吵架斗嘴,也没有烦恼,只有欢乐和安宁祥和。
我多么期望自己也能生活在那样的地方,感受到那份纯真与美好。
可是,现实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烦恼。
我每天都要学习,要完成作业,又要面对考试。
有时候,我会感到很累很懊丧,想逃避这一切。
我经常会突然想起桃花源,想起书页里几个艳丽明亮的桃花,突然想起书里所描绘出的只有快乐的村民。
那是我梦中的乐园,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地方。
书里说,桃花源是一个世外桃源,一个脱离尘世喧嚣的净土。
我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美好的愿望。
当然了,我会带着这份美好的,带着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走下去。
也许,真正的桃花源,是在远方,或者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桃花源记》必备知识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诗中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地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 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02.文体知识
记 01
01.记的概念
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 动词,出去 )
皆出酒食( 动词,拿出 )
2.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
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
3.之 忘路之远近( 助词,的
)
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种景况 )
具答之( 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
处处志之( 助词,不译
)
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
,用心中的美好来温暖自己的失意,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丰富
了作品的情感意味。下列选项中没有采用这种写法的是( C )
A.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A项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实”为作者早行旅途的景色,"虚”为“杜 陵梦"中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的景色;B项出自欧阳修《生查子》,"实”为作者前 言所见的上元节的美好气氛。"虚"为作者想象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上元节欢会的场景;C 项出自出自宋代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全句用白描的手法对村庄美景的实际描 写;D项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直挂云帆”都是现实场景,但整 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经钱溪使都,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
桃花源记的艺术手法分析

桃花源记的艺术手法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手法分析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不仅无情地鞭打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目空今古,大胆否定了君权。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桃花源记的艺术手法分析,更多内容请访问(/wenxue)。
一、文质兼美情境俱佳《桃花源记》虽不是诗作,但也表现了一个诗人明朗清新、朴实自然的文笔。
《桃花源记》就文字而言,可谓精矣,笔墨不多,着实让人百读不厌。
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
究其醉人的艺术魅力在于:1、动人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的对象上,创造出可见可闻而又使人感动的那种境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
其中,我们可以饱览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欣赏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
作者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形象化地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
2、明晰的线索《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园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可以说本文是既按空间顺序又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按空间顺序,即由桃花源外写到内,又从桃花源的内写到外;按时间顺序,即由发现桃花源,写到访问桃花源,写到离开桃花源,写到再寻桃花源。
纵观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内容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变幻奇妙,又让人觉得入情入理。
3、虚拟的情节第一,渔人来来往往,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
第二,行踪曲曲折折,走到哪里算哪里,忘路之远近,又竟然忽逢桃林。
第三,所见缥缥缈缈,山险口狭,仿佛若有光。
第四,际遇闪闪烁烁,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千言万语,却只写了一句话,那就是嘱咐渔人千万不要泄密;最后,无论民间或官方,无论个人或群体,都“不复得路”。
虚虚实实桃花源 【完整版】

虚虚实实桃花源——《桃花源记》教学片断及反思湖北省武汉市将军路中学秦和元电话《桃花源记》教了好多遍了,如何避免“老生常谈”和“油腔滑调”,如何教出新意而使同学们感兴趣,笔者作了如下探索——这篇文章虽是文言文,但语言较通俗,没有生涩难懂的文字,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够理解字面意思。
因此,在安排了学生课外充分预习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以下环节。
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千百年来令人心驰神往,使人魂牵梦萦,现在全国就有30多个地方在相互争夺其归属地。
其中备受关注的“桃花源”有湖南常德、重庆大酉洞、江西九江星子县、湖北赤壁幽兰山等等。
各地均拿出证据佐证,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他们那儿。
各个地方的争来争去,其实都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进行的一种炒作。
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桃花源,我觉得还是个疑问。
(老师这么一说,课堂就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这正是我要的效果。
)师:大家别争,也别吵,现在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认为有真正的桃花源的坐到左边,认为没有、而是作者虚构的坐到右边,暂时没有明确意见的,原位不动。
师:现在,给10分钟时间让同学们钻研课文,作准备。
(老师巡视,学生钻研、讨论。
)师:好,辩论开始。
注意,要有理有据。
正1:我认为有。
文章开始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虽然文字简练,却能使人身临其境,好像把我们带进了桃花源,写得非常真实。
师:说得很好。
请你把这些文字读一遍。
正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反1:这里的“忘路之远近”,就已经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并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反2:第四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反:3:对,既然出来时处处做了标记,太守又立即派人跟渔人一起去,为什么会迷路呢桃花源当然是虚构的。
桃花源记--虚构与现实之间

现实
我们认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种传说, 这种传说在晋、宋之时流行于荆湘,陶渊明根据所 闻加以理想化,写成《桃花源记》,但闻而记之不 止陶渊明一人。
--唐长孺《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
现实
读虚构类的小说能改善你的心灵,能够追求一颗比自己的心灵更有原创性 的心灵。
--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
如何看待乌托邦的出现? 你认为乌托邦、反乌托邦哪个更有价值?
感 谢 观 看
桃
第 二
花
部 分
源
之
美
01 故事·现实与虚构 社会现实 02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虚构--桃花源问题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桃花源诗》
“落英缤纷”,和戴延之四月入山的时令契合; 桃花源的入口婉转难寻,与坞堡的据险凭山贴 合;“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和坞堡理想的 选址相合。最主要者,这样一种“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生活经 历颇与躲进坞堡自卫的民众相似。
桃 花 源 记
---虚构与现实之间
目 录
0 1
现实 虚构
0 桃花源之美 2
第
现
一 部
实分
与
虚
构
01 故事·现实与虚构 社会现实 02
现实--可靠的叙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时代、人物、 地点可靠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历史人物可靠
现实
桃花源记虚实结合六

六、关于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
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
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
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
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
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
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苏文)陶渊明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造诣很高。
《桃花源记》就发挥了丰富的诗的想象力。
诗人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现实当中不可能找到的理想境界。
诗人有意把桃花源写得变幻莫测,忽隐忽现。
比如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假设在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这就使故事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因而无从查考;而且写渔人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踏上桃花源的路的,这就更显得桃花源是个神奇的地方。
此外像“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都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不但把这条通往桃花源的路点染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也衬托得有声有色。
当渔人走出桃花源,有意再去寻访的时候,就“遂迷,不复得路”了,瞬息之间,“桃花源”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关于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
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
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
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
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
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
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苏文)陶渊明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造诣很高。
《桃花源记》就发挥了丰富的诗的想象力。
诗人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现实当中不可能找到的理想境界。
诗人有意把桃花源写得变幻莫测,忽隐忽现。
比如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假设在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这就使故事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因而无从查考;而且写渔人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踏上桃花源的路的,这就更显得桃花源是个神奇的地方。
此外像“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都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不但把这条通往桃花源的路点染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也衬托得有声有色。
当渔人走出桃花源,有意再去寻访的时候,就“遂迷,不复得路”了,瞬息之间,“桃花源”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
这种来去无踪、神奇多变的描写,正好突出了桃花源的不同一般、高于现实的特性。
在这同时,陶渊明也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实感和说服力,桃花源虽然是神奇莫测的,但是它也使人觉得亲切、实有和可信。
诗人把这个理想的境界写得是那样逼真。
比如:渔人怎样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怎样发现了山口进入桃花源,怎样和山里人交往,以至后来怎样出山,怎样沿途标记等等,写得非常细致,而且是通过渔人的观感来写,使人感到桃花源这个地方确乎存在。
至于写到桃花源里边的情况,就更显得真实、亲切,令人神往。
诗人写了许多看来似平凡又不平凡的事物,像田地、房屋等,虽然山外也有,但
是这里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是“良田”“美池”,和山外荒凉破败的景象完全不同;这里是“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好和外面处在重税兵灾压迫下的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此可见,虽然桃花源里的一切,是那样平凡,但却使当时的农民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写法就更加强了作品的令人向往和追求的效果。
(李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
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
这虚渺灵奥之地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
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
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