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读音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二.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五.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五.成语(1)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重点归纳

桃花源记重点归纳

桃花源记重点归纳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桃花源记重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着名诗人、散文家,田园诗创始人。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二、重点字词:1、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4、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惋惜。

19、延:邀请。

20、语:告诉。

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

24、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5、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6、遂:终于。

27、规:计划。

28、未果:没有实现。

29、寻:随即,不久。

30、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三、古今异义词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文章主题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

三.古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四.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标记')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五.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六.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

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3、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9.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

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

也为下文再 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 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回答,试说说渔人是怎么 回答的?答:渔人的回答是:“今是晋” ,桃源人接着 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 汉魏,魏之后方是晋。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 容?答:“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 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 事。

1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 的?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 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

2.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 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 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 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 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 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答: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 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答: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 痛苦。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 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 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 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词1、交通古: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古:妻子儿女今:成年男子的配偶3、无论古:不要说,(更)不要说今: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5、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6、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三、一词多义1、舍:(1)便舍船:舍弃(2)屋舍俨然:屋舍2、寻:(1)寻向所至:寻找(2)寻病终:随即、不久3、志:(1)寻向所志:标记(2)处处志之:做标记(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志趣4、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5、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属予作文以寄之:通“嘱”嘱托、嘱咐(3)召令徒属,徒属皆曰:等、辈(4)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5)属引凄异:连接6、若(1)仿佛若有光:好像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门庭若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曾不孀妻弱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4)若有作奸犯科:如果、假如7、乃:(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于是、就(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8、遂:(1)遂于外人间隔:于是、就(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9、及:(1)及郡下,诣太守:等到及鲁肃过浔阳及日中则如盘盂(2)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四、同义词1、都(1)悉如外人(2)并怡然自乐(3)咸来问讯(4)皆出酒食2、沿、顺着(1)缘溪行(2)便扶向路五、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向前六、重要句子翻译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遂迷,不复得路七、课文理解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2、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八、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花源的形成与经过(桃花源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九、课文理解1、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答:①为源外的社会黑暗动荡而叹惋②为源外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 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②不能实现,可见当时人民厌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与战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批判6、“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到底存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呢说说理由.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7、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为现实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不能变为现实,虽然这种理想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却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积极意义:寄托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压迫反战争的美好愿望消极意义: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资料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资料

1、成语:(1)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怡然自乐:形奈和悦而自得其乐。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2)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3)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4)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魏、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

1、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

曾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此》、《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是《桃花源诗》的序文。

2、古今异义词 鲜美:色彩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鲜美 交通: 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入的境地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条件连词,相当于“不管” 如此:像这样——这样 不足: 不值得——不够3、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指人烟稠密。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求、尝试或购买(指事物已被人冷落。

) 4、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简介故事情节: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寻找桃源。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无战乱,无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自由快乐,安居乐业。

民风(第三段):热情好客,淳朴友善。

6、“叹惋”理解:为外世变化之大感到惊讶;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息。

7、“不足为外人道也”理解:不值得跟外边的人说;不想受外人的打扰,使桃源平静幸福的生活被破坏;暗示外人找不到。

8、文章结尾写了一个真实的人“刘子骥”,目的是什么?真实人物的出现,使故事亦真亦幻,更富传奇色彩;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作者一个人的独求;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并不存也,反衬现实的黑暗。

9、文章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评价?(1)本文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泂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内容赏析:1、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平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1.解词:1.为:动词,作为。

2.缘:沿着,顺着。

3.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4.异:对…·感到诧异。

5.复:再。

6.穷:原指处境困难。

同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7.若:好像…·似的。

8.舍:离开。

9.才:仅,只能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的样子。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4.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15.悉:全,都。

16.并:都。

17.怡然:安闲快乐的样子。

18.乃:竟然19.具:详细。

20.要:通“邀”,邀请。

21.咸:副词,都,全22.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

23.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4.焉:谦词,于之,“从这里”。

25.间隔:隔绝。

2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7.叹惋:感叹惋惜28.延:邀请29.辞:告辞。

30.去:离开。

31.语:说。

32.不足:不值得。

33.道:说。

34.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35.得:找到。

36.得其船:其:代词,他的。

37.及:到。

38.诣:到。

39.如此,判断句,像这样40.寻向所志:志:做标记。

41.随其往:其:渔人,他。

42.向:以前的,旧的。

43.遂:终于。

44.士:名士。

45.之:这件事。

46.欣然:高兴的样子。

47.规:计划,打算。

48.果:实现49.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1.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词类活用1.复前行: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2.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一词多义1.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1)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2)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志:(1)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4.之:(1)忘路之远近(之:结构助词,的)(2)渔人甚异之(之:代词,见到的景象)(3)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知识点

桃花源记 知识点

《桃花源记》一、重点字词:1、缘.溪行:顺着、沿着2、鲜美..:落花4、缤纷..:繁多..:鲜艳美丽3、落英的样子5、甚.:很,非常6、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7、欲穷.其林:穷尽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11、屋舍.:房屋12、俨然..:整齐的样子13、桑竹之属.:类14、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15、鸡犬相闻....:老人和小孩18、..:可以互相听到16、悉.如外人:全、都17、黄发垂髫乃.大惊:竟然19、具.答之:详细地20、要.:通“邀“,邀请21、咸.来问讯:都22、妻子..: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5、..:妻子和儿女23、邑人..:同县的人24、绝境不复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2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27、乃.不知有汉:竟然28、无论..所闻:详细..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29、为具言地说出30、皆叹惋..为外人道..:感叹惋惜3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32、不足也:不值得33、既.出:已经34、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35、处处志.之:做标志36、及.郡下:到37、诣.太守:到38、寻.向所志.:寻,寻找。

志:标记39、遂.迷:终于40、欣然..规.往:规:计划。

欣然:高兴的样子41、未果:没有实现41、寻.病终:随即,不久42、后遂无问津..者: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二、古今异义1、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古】妻子及儿女【今】男方的配偶3、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不管,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三、重点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参照书翻译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打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掉了行程的远近。

2.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丽。

译文:突然碰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芬芳的青草,鲜嫩漂亮,地上的落花众多。

3.原文: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此感觉特别地惊诧。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忧如如有光。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起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边)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朦朦胧胧仿佛有光明。

5.原文: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译文:渔人就离船登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开初很狭小,仅能容一个人经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小阴暗而变成广阔光明。

6.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只见那土地平展广阔,房子整齐整齐,有肥饶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道,交织相通,(乡村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7.原文:其中来往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村里面来来常常的行人和耕作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装扮,完整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和儿童,都高快乐兴,怡然自得。

8.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素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

译文:(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居然大为诧异,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招待。

村里人听闻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探询信息。

9.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他们自己说,自己的先人为了闪避秦代的祸乱,率领老婆子女和老村夫,到达这与外界隔断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断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精细讲解一、课文内容字句精讲每段文字三个部分:一是原文,二是译文,三是释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晋:晋朝(265—420),三国时司马炎所建。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第二个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中,中间,这里泛指一个时期。

捕鱼:作状语,以捕鱼。

为:动词,做,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流前行,忘记了路程远近。

缘:介词,顺着,沿着。

行:动词,上行,前行,这里指划船前行。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捕鱼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在河两旁的几百步内,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的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逢:动词,遇到。

夹岸,在河的两旁。

数:几。

杂:其他。

芳:草。

落英:落下的花;也可解为初开的花。

两种说法都可以。

英:花,这里指桃花。

缤纷:形容词,繁多。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认为这地方很奇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尽这一片桃林。

渔人:捕鱼的人;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异;之,代词,指代这个地方。

复:副词,又,再。

前:方位词作状语,向前。

行:动词,行船,划行。

欲:动词,想,想要;穷: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走尽;其:代词,这,这一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捕鱼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尽水源:尽于水源,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水源”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把后置的状语提前,可以译为“在水发源的地方结束”;水源,溪水发源的地方;尽,动词,完尽,结束,没有;便:就;得:动词,得到,看到;仿佛:隐隐约约;若:动词,好像。

便舍船,从口入。

(捕鱼人)就离开船,从小洞口进去。

舍:舍弃,这里指离开。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一、基础知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晋代(东晋) (朝代)著名诗人陶渊明。

(1分)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芳草鲜美..(整齐的样子) ..(鲜艳美丽) (2)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3)屋舍俨然(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5)阡陌交通..(交错相通)(6)鸡犬相闻.听到(7)悉.如外人(全、都)(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来问讯(都)(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魏晋(.“不要说”或“更不必说”)..(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1)无论(12)皆叹惋..惊讶,惊奇(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4)便扶向..路(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15)寻.病终(随即,不久)(16)后遂无问津.者(渡口)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鸡犬相闻..若有光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魏、晋..D.乃不知有汉,无论A(古义;B交错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二、重点易考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知识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归纳

字词: 四、 “然”字词: ……的样子 的样子 豁然 俨然 五、通假字: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便要还家: 邀请。 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为异, 渔人甚异 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 为异 认为……奇怪) 奇怪) 认为 奇怪 怡然 欣然
七、同义词: 同义词: 沿着: 沿着:缘、扶 全、都:悉、并、具、咸、皆 八、省略句 上课时已讲
古:隔绝,断绝了来往。 隔绝,断绝了来往。
间隔
今: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古:不值得。 不值得。
不足
今:不充足。 不充足。
古:整齐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俨然
今:形容庄严。 形容庄严。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寻找: 向所志。 寻找:寻向所志。
寻 通 遂
不久: 病终。 不久:寻病终。
• 交通
• 妻子 • 绝境
古:妻子和儿女。 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配偶。 男子配偶。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 古:不要说,更不要说。 不要说 更不要说。 连词, 今: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 连词 果都不会改变。 果都不会改变。
• 无论

代词,自己的:余人各复延至其 代词,自己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他的,指渔人的: 代词,他的,指渔人的:得其船。
助词, 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忘路之远近。
代词,指景象: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景象: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代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代词,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规往。
又:复行数十步。 行数十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答: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6、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①“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

二是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存在的。

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答:、①(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②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④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答: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⑤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答: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⑥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答: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⑦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⑧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⑨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在本文中,作者描绘出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美好社会。

深入探求: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

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

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

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

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

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

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

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一词多义1、为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舍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3、寻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4、其其:①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5、之之: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具答之()④闻之,欣然规往()古今异义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译为:对……感到诧异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落英缤纷。

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怡然自得。

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

意思: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指老人与儿童。

7、鸡犬相闻。

意思:指人烟稠密。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并咸具皆文言句式1、省略句式:(1)、()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2、判断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1)、;(2)、。

5、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

一词多义1、为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舍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3、寻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4、其其:①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5、之之: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具答之()④闻之,欣然规往()古今异义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译为:对……感到诧异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落英缤纷。

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怡然自得。

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