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借贷活动探析
羊羔息与印子钱——我国古代借贷关系的发展演变
候 了整整一 天 。此 情此景 令孟 尝君感动 不 已 ,不 由对冯谖 说 : “ 先生替 我买 的
‘ ’ ,今 天终 于 见到 了 !” 。 义 其 二 , 周赧 王 高 筑 债 台 的 故 事 。
们聚 集在 宫门外 ,从早到 晚喧哗 不止 , 声音 传入 内宫 ,周赧王无 可奈 何 ,只好
回来 ,便 纷 纷 持 借 券 向 周 赧 王 讨 债 。他
过 程 。 利 贷的盛 行实 际与 古代封 建 社 高
会 的E益腐败 密切 相关。 l 在 古代 ,随着社 会 的发展 以及人们 相互 之间联 系的增 强 ,借 贷和信 用关 系 便随 之产生 。货 币诞 生之后 ,借 贷关 系
战 国末年 ,周赧王 即位的时 候 ,秦 国 日
益 强 大 ,周 王 室 已 经 十 分 衰 弱 ,秦 兼 并 六 国 、统 一 全 国 已 经成 为 一 种 必 然 的 趋
都是信 用为基 础的 ,一般不 存在以 强凌 弱 、以 富欺贫 的现象 ,这从 下面的 两则
故 事可 以予 以证 明。
孟 尝 君 失 宠 削 职 回 到 封 邑薛 地 。 老 百 姓 扶 老 携 幼 远 到 百 里 之 外 来 迎 候 他 ,并 等
借贷关系发展到后来的一种极端 的例子, 他们与古代借贷关系不能简单划上等号。
我 国 古 代 的 借 贷关 系 有 一 个 发 展 演 变 的
结 果 ,等 了3 月仍 不见 其他 四 国的 兵 个 马到来 ,楚 、燕 军队士 气涣散 ,这次 抗 秦 活动最 终无功 而返 。周的富 户见周军
当 时 的 借 贷 关 系 凭 借 的 完 全 是 信 用 ,双
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总结
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
经济思想在先秦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各种不同的经济思想家和学派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在本文中,将对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进行总结,了解其主要观点和贡献。
首先,在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其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经济伦理”观念上。
儒家强调个体的道德和道德教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倡克己奉公、尊卑有序、君臣父子等伦理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墨家则主张“兼爱”和以身作则,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财产和财富的看法上。
墨家认为人类应该彼此关爱,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以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问题。
墨子主张各人应该遵守公平公正的道德准则,谋求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的经济思想着重于“无为而治”,主张尊崇自然,反对人为干预经济发展。
道家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然的规律,人类应该以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态度来面对经济问题。
道家的经济思想强调非功利心态,主张不为物质财富和虚荣所困扰,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这对于经济的自由发展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法家的经济思想则是以严明的法律制度为核心。
法家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刑法来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秩序,倡导公平公正的财产分配制度,并强调中央集权和管理控制。
法家认为政治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认为国家经济应该由中央政府控制,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在经济思想的总结上,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在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亮点。
儒家强调个体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张克己奉公、尊卑有序,并提出以孝治天下的观念。
墨家则主张公平公正的财产分配,推崇爱人如己的理念,以实现社会和谐。
岳麓秦简律令文书所见借贷关系探讨
朱 德 贵 ,齐丹 丹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史研究 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 :最新刊布的《岳麓 书院藏秦简(肆)》披露 了一批有关秦律规 范借贷关系的新史料 。这些史料表 明, 秦王政十三年(前 234),秦官府对 民间“相贷资缗 ”的法律进行 了一次大规模 的“更修”。简文还 显示 ,在 此之 后 ,黔首“相贷资缗者,必券 书吏”,否则官府可以“勿听”;而此前若“不券 书讼 ”,官府则“为治其缗,毋治其 息”。不仅如此 ,秦官府 亦制定 了官方的法定利率,因此,秦的借 贷关系其 实是一种 古典借贷关 系,并非为一 种纯粹的“封建高利贷关系”。尤为重要的是 ,这批岳麓秦 简不仅向世人清晰地展示 了一批秦律规 范公私借贷行 为的法律文本 ,而且还披露了一些当时公职人 员在出公差时向沿途“县官”借贷粮草的历史真相。
收 稿 日期 :2017—05—25 基金项 目:本文 为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后期资助项 目:“新出简牍与秦汉赋役制 度研 究”(16FZS004);黑龙 江省哲
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出土 资料 所见秦汉财政 与国家治理 研究 ”(16ZSD01)和 哈尔滨 商业 大学学科 建设项 目(HX2016001)之 阶段性 成果 。 作者简 介 :朱德 贵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史研究 所教授 、博 士生导 师 ,研究方 向为秦 汉史 ;齐丹丹 ,历史学博 士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史研究所讲 师 ,研究方 向为先秦史 。 ① 胡如雷 :《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年版 ,第 297页 。 ②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群联出版社 1954年版 ,第 53—56页 ;钱剑夫 :《秦汉货币史稿》,湖北人 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 286—325页;秦 晖:《汉代 的古典借贷关 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 3期 ;刘秋根 :《关于汉代高利贷的几个问题——与秦 晖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年第 4期 ;黄今言 :《秦汉 商品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363—368页 ;朱红 林 :《里耶秦简债务文书研究》,《古代 文明》,2012年第 3期 ;沈刚 :《新 出秦简所 见秦代 市场 与商人探 讨》,《中国社会经 济 史研 究》,2016年第 1期 。
先秦经济知识点总结
先秦经济知识点总结首先,先秦时期的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基础。
在农业生产方面,先秦时期的人们主要种植小麦、稻谷、黍米、谷子等粮食作物,还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同时,人们还养殖牛、马、猪、鸡等家畜家禽。
这些农产品和畜产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食物,还成为了商品交换的重要物品。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人们还探索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比如水利工程的建设、农田的三畜轮耕、施肥、耕作等,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
这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先秦时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这也成为了当时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先秦时期的人们熟练掌握了陶器、铜器、铁器等金属器物的制造技术,还掌握了丝织、漆器、木器等工艺品的制造技术。
此外,先秦时期的人们还熟练掌握了一些其他的手工业技术,比如造船、制瓦等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的兴盛,不仅为当时的经济增加了生产力,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外,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得先秦时期的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为文化的繁荣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先秦时期的商业也是当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业方面,先秦时期主要有两大商业形态:一是私人商业,在这种形态下,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各地进行商品交易,赚取利润;二是官营商业,在这种形态下,国家设有商会,集中组织商品交易,以赚取一定利润为目的。
这两种商业形态,为当时商品的流通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同时,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法律和政策,规范了商业活动的行为和规则,保障了商品交易的正常进行。
最后,先秦时期的金融活动也是当时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金融方面,先秦时期的人们主要采用了铜币、交子等作为交易媒介,发展起来了些个金融组织,比如钱庄、票号等,也形成了财富积累和分配的一些制度,比如存贷、典质等等。
古代社会的借贷活动
同时也存在一些文化差异和冲突 ,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加以
理解和协调。
06
总结与展望:古代借贷活动在现代社会 中的价值体现
古代借贷活动对现代金融体系启示
01
金融制度的历史渊源
古代借贷活动为现代金融制度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演进路径,有助于理解
金融体系的起源和发展。
02
风险管理与信用评估
古代借贷活动中的抵押、担保等做法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启示,
违约处罚措施
在古代社会,如果借款人违约不还款,债权人可以采取一些 处罚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常见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没 收财产、强制劳动等。同时,政府也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 规范借贷市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03
古代借贷活动影响分析
对当时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
01
古代借贷活动为生产者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
。
02
古代借贷形式与特点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并存
实物借贷
在古代社会,由于货币经济不发达, 实物借贷成为一种常见的借贷形式。 人们通过借用粮食、布匹、牲畜等实 物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货币借贷
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借贷逐渐 兴起。与实物借贷相比,货币借贷更 加便捷,能够满足更大范围内的资金 需求。
信用体系的建设
古代诚信观念对现代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 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商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古代诚信观念对现代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了 商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古代借贷活动研究方法论意义
历史研究方法的借鉴
古代借贷活动的研究采用了多种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等,为现代社会科 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借贷的历史发展
中国“借贷”历史中国借贷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从古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最初中国的借贷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最开始的借贷方式——农业贷款和高利贷。
农业贷款:是指农民在农作物青黄不接的时候,贷给贫困农民衣食钱财以维持生活,让农民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
再到夏收、秋收以后,农民还本付利息。
这样做不但能让国家从中增加国库存量,同时还能解决贫困农民的困乏。
高利贷:公元前300年,孟尝君在自己的封邑薛地放债取息,作为奉养三千门客的财源。
有一年,薛地歉收,很多人没交利息,他派人催收,仍“得息钱十万”,可见放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
借贷历史从战国时期发展至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是最为强盛的王朝,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是很发达的。
随着商业的繁荣,都城长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
西市面积约1平方公里,遍布各种店铺和作坊,其中借贷机构提供各种借贷服务,有提供抵押借贷的质库,有提供普通借贷的公廊,有收受存款或提供保管便利的柜坊和各种商店。
现代的借贷业务形式,在当时都已经产生。
在唐朝放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
信用放款:指的是南北朝时开始的举贷,是指当时比较富裕的,家中有积蓄的人,官府给予印章历法,进行举贷放款,从而获得利息,赚取更多的金钱。
抵押放款:指的最常见当铺,在唐朝时称之为质库。
唐代对于借贷活动的利率有所限制,虽然允许上下浮动,但对于复利始终是禁止的。
借贷发展至宋朝,这个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空气繁荣的时代,高利贷活动进入猖獗时代。
从乡村到城市,从偏远州县到首善之区,到处都是高利贷活动的场所,到处都有高利贷者的足迹。
由于是厚利之所在,不论是官府和官员,还是寺观和僧道,无不放债取利,从事这项活动。
至于以典质为专业的“库户”、“钱民”,在高利贷的经营中就更加活跃了。
信用形式:表现为借贷、质、押、典当、赊买赊卖、预付款等多元形式。
借贷分为货币借贷和财物借贷两大类,进一步有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之分。
论先秦货币的两种体系
论先秦货币的两种体系【先秦货币的两种体系】一、前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货币作为一种媒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货币体系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与社会公平和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此,本文将讨论先秦货币的两种体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先秦货币体系的了解。
二、两种先秦货币体系的概述1.实物货币体系2.符号货币体系先秦时期的货币体系主要包括两种:实物货币和符号货币。
其中实物货币体系以粮食、布匹等具体实物财帛作为货币。
这种体系主要应用于农耕社区中,由于农耕社区主要以种地为生产性活动,因此粮食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物资,逐渐被引入到社会中,作为一种可信赖的货币形式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符号货币体系则是以铜贝为代表,通过制造铜贝令牌来达到货币交换的目的,这种形式相对于实物货币来说更具灵活性,适用于散户间的交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铜贝演变而来的金属币逐渐成为主流货币形式,最终形成了钱币经济。
三、实物货币体系的分析1.实物货币体系的特征2.实物货币体系的优缺点3.实物货币体系的应用范围和现实价值实物货币体系是先秦时期最早的货币形式,由于这种货币形式比较直接实际,因此它具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特征。
首先,实物货币体系的交换对象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粮食、布匹、简单器具等,通常是以对等交换的方式进行。
其次,实物货币体系的特点是物品具有固有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拥有交换价值。
结果是这种体系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物品的质量、数量以及使用范围。
优缺点方面,相对于符号货币体系,实物货币体系具有更直接的交流方式,同时避免了交易风险,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难以交换大额交易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
然而,尽管实物货币在现实生活中不再作为主要货币形式被广泛使用,但它的应用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四、符号货币体系的分析1.符号货币体系的定义和特点2.符号货币体系的优缺点3.符号货币体系的应用范围和现实价值符号货币体系是在实物货币体系之后出现的货币形式,它的特点是可以借助代表具体财物的“草” “木” “竹”等符号来进行交易,而不是将实物交换出去。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先秦时期,随着制度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财思想也逐渐成熟。
在先秦时期,理财思想主要在《论语》、《道德经》、《孟子》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体现。
这些经典著作中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财务管理要素,如财政、税收、战争经费、货币等。
这些思想如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经验和认识。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先秦时期,经济活动逐渐发展起来,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这些变化使财政管理成为国家治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先秦时期,理财思想受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先秦时期,财政管理的不同观念和方法在各个思想体系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儒家主张“有为而治”,认为政府机构应该负责管理财政和税务,应注重润物维亲,使民生安定。
道家则强调不为、无为,认为不应过分介入经济活动,排斥炒作和投机等商业性质活动。
墨家则主张节约同等分配,认为财政管理应注重公平和效率。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为财务管理提供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
其次,先秦时期各种经济主体间的合作,如农民、商人、地主和政府,需要财政科学管理来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此,先秦财政管理的观念和方法无不深受当时社会和经济变化的影响。
先秦财务管理的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节约、勤俭和公正,关注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论语》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达了注重效益和公正的思想。
二是以统治者为中心,注重政府角色,强调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
例如,孟子认为,君王要收税,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每个人。
三是开展公共事业和战争需要资金和资源,政府应该有能力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来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孟子认为,国家开展公共事业和战争是必需的,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来支持这些活动。
四是重视货币,政府应该管理和监管货币。
例如,《论语》中提到,守礼仁者不会因为金银财宝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五是注重财政平衡,强调财政管理能力和计划实现的必要性。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中国古代智慧的源泉之一是先秦理财思想,可以从中看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刻启示。
本文将分析先秦理财思想的渊源、特征以及如何启示国家治理。
一、先秦理财思想的渊源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周文化的对接,形成了中原文明。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渐渐产生了许多有关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封建剥削等问题的讨论。
这些讨论成为了先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先秦时期理财思想的渊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提出了“仁政”、“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观念。
儒家认为,经济发展应该遵循节俭、均衡、改造等原则。
儒家思想对经济发展观念具有广泛的启示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认为,经济活动应该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来运作,主张以自然的方式掌握资源,原则上避免滥用和浪费资源。
道家思想对经济生产、科技进步、永续发展、资源保护和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3.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认为,法律应该是维护国家统治权威的重要手段,法律应该以政治目的为导向。
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相对,法家思想更强调实际作用,管理技术和利益分配,为往后的铁桶政策指明了道路。
4.墨家思想:墨家思想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人民的福利,将福利看作经济政策评价的最终标准。
墨家思想对公正、平等、民主等方面也有许多深刻思考,成为中国社会最早的社会主义倡导者。
1.节俭经济:在先秦时期,节俭的经济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赞美和肯定。
理财思想中,经济有限,需求却无限,要想实现满足需求,就必须通过科技进步、精益管理等方式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同时,需要避免浪费,注重节流和可持续性,以保证经济长期发展。
2.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先秦时期,许多经济学家也反思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生产和流通,还必须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发和培养。
中国古代债务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代债务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债务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债务关系进行管理和保护的一套制度体系。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源于早期社会的农耕经济时代,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和发展。
债务制度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保障了债务人的权益,起到了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经济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人们通过借贷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古代债务制度的出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债务制度起初是以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抵押物的贷款方式。
随着商业贸易的兴起,逐渐出现了以货币为中介的借贷交易。
这使得债务制度得以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古代债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债权人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债务人所欠的债务。
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了债务人的权益,防止过度债务压迫和不公平的借贷行为。
古代债务制度规定了债务人的偿还责任和期限,并规定了适用的利率和抵押品。
在债务纠纷出现时,存在相应的仲裁机制和司法程序来处理纠纷,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处理结果。
中国古代债务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为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也提高了借贷交易的可靠性和信用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在现代,我们可以从古代债务制度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构建更加完善和健全的债务制度,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债务制度的概念和背景进行概述。
我们将介绍古代债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约定的一种经济关系,即债务人向债权人借款,双方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进行交易,借款人按时还款,债务人享有一定的债权保护。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中国古代债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于哪个时期,各个朝代对债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等内容。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古代债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债务制度的起源,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经历的各个朝代的改革与演变。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等。
这些思想学派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也包括了理财思想。
本文将探讨先秦理财思想的渊源和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先秦理财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财政管理是重要的国家治理内容之一。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增长。
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先秦理财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在先秦时期,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和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在儒家的理财思想中,强调谨慎经营和稳定发展的原则。
儒家认为,国家财政必须稳定,不能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和战争。
儒家也强调国家财政的公平和公正,不得利用财政权力来压迫和剥削人民。
儒家的这些理财思想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另一个重要的先秦学派是道家。
道家的理财思想强调非行动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财富应该是随自然而来的,而不是通过人为努力获得的。
道家主张不要追求过度的财富和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
道家的这种理财思想带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哲学性,对于国家治理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先秦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学派是法家。
法家强调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在法家的理财思想中,强调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公正。
法家强调以法律规范来约束官员的行为,打击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
法家的这些理财思想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先秦理财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多样性和综合性。
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财思想学派,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和原则。
在这些理财思想中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强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和公正、强调规范和制度。
这些共同的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先秦借贷活动探析
先秦借贷活动探析[内容提要]借贷活动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引起学术界普遍重视,并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其中仍有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
有关借贷活动的最初发展及演变即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先秦;借贷;探析借贷活动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其最初发展及演变的考察是先秦史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个课题。
就笔者管窥所及,对此做专门研究的学术著述寥寥。
刘秋根先生曾结合民族学材料对中国古代高利贷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他认为高利贷经历了由原始互助到借贷再发展到高利贷这样一个演变过程①。
徐祗朋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西周时期借贷性质的演变作了大体梳理,他指出西周时期的借贷多以实物形式,一般无任何附加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借贷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逐渐演变为以攫取高额利息为主要目的的高利贷②。
以上两篇论文对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考证,对“借贷”本身的含义更无明确解释。
但它们无疑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文拟结合现有史料从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发展及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借贷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与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同时存在。
“在贫富分化之间,有着借贷事业的存在。
”③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经济解体,个体私有经济产生的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发生、发展,由原始互助中产生的。
它大致经历了无偿施舍、无息借与和高利贷这样三个过程。
“借贷”二字在古代属于同义词复用,因“假”、“借”相通,故又可称为“假贷”。
关于“贷”的字义,与本文相关有关的主要有三个:1、“施也”(《说文》)、“予也”(《广雅・释诂》)。
《说文》段注曰:“谓我施人曰贷也”。
可见“贷”有无偿给予之义,这是贷的本义。
2、“假也”,“借也”(《经籍纂诂》),这里有借人、借出之义。
如《左传・文公十六年》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
2004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
2004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2004年先秦秦经济史研究在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上使该领域研究水平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问题重复研究,研究视野狭窄等情况。
兹分述如下。
总体性论述抑商问题始终是先秦秦汉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齐秀生认为,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社会,表现出一贯性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抑商政策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是定型阶段,而魏晋以降则是抑商政策的推行阶段①。
袁林认为中国古代作为经济政策的“抑商”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抑制私人商业的发展,一方面保护和发展国营商业。
中国古代“抑商”政策对交换环节影响甚小,而对分配环节作用较大。
②周春生等强调,2000多年来在如何处理农业工商业关系的问题上,人们的主导思想与政府政策经历了从农本工商末、农本俱利,到重本轻末、禁末,再到三者皆本、并重的二次重大转变。
③柳思维认为夏商至春秋时期,中国并未产生明显的轻商思想。
战国时期轻商思想开始形成。
轻商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延续与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和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直接相关④。
魏明孔指出中国前近代工业经济的七个特点: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官府手工业自始至终相当发达、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合伙制具有近企业的某些特征、民间手工业生产者有土投资偏好、工匠身份变化比较大、工匠技术的传授主要通过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⑤。
小农经济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关注。
程念祺认为,从战国到秦汉,中国小农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低投入和低产出。
在其后的中国经济史上,由于高额的租税剥削,低投入的情况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中国经济史上“枣”与“桑”的并称,反映出粮食替代品生产对维持农民生活的重要性。
正是这种重要性,导致国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种种的制度安排。
研究中国经济史而忽视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过高地估计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生活以及过高地估计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水平⑥。
张翔迅认为古代农业财税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增加国财政收入,解决纳税不均和逃税等问题。
秦简所反映的官方借贷活动
秦简所反映的官方借贷活动
刘梦娇
【期刊名称】《攀枝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3)003
【摘要】从睡虎地秦简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中可得知,秦百姓可向官府借贷其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目前考证官府借贷种类有农具、牛畜、武器、船只及未使奴隶等.在借贷过程中,对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均从法律层次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违反者将受到惩处.另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秦时的官方借贷还折射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刘梦娇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9
【相关文献】
1.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汉亲亲相隐制度 [J], 张松
2.睡虎地秦简所反映的公物管理法 [J], 田振洪;杨士泰
3.云梦秦简《日书》所反映的泰国社会阶层 [J], 贺润坤
4.云梦秦简《日书》所反映秦人的衣食状况 [J], 贺润坤
5.睡虎地秦简中的“公”与“官”——以官方财产所有权标识为核心 [J], 张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秦的债及其法律调整源流刍探
先秦的债及其法律调整源流刍探张培田 陈金全(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摘要:中国先秦时代,从国家形成到秦始皇统一以前,债权债务关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达,解决债权债务的案例增多,调整债流转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已成体系,为秦以后封建制社会运用法律调整债运行奠定了文化基础。
关键词:债;债法;先秦中图分类号:F12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4—0029收稿日期:2005-01-21作者简介:张培田、陈金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 论人类古代社会,法,“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如买主和卖主、债权人与债务人、契约、等)”作出的最一般的总结,使“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修改”[1]。
与古罗马法相比,古东方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法律对债的调整则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抽象。
我国先秦时代的债及其法律调整也是十分具体,有相当部分的内容以家族习惯规范形式表现出来,体现特有的文化。
但学术界对我国古代的债及其法律调整的研究,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
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反映先秦债及其法律调整的材料明显增多。
这些文物史料与考古材料及传世文献互相印证,大致再现了先秦债及其法律调整的基本风貌,为研究和分析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因此,本文试对先秦的债及其法律调整源流进行探索,以就教于同仁。
一、先秦的债及其法律调整起源人类进化发展史表明,利用自然资源的劳动及其产品的交换分配,是人类与兽类最突出的区别。
有了这个区别,尽管古人居住在一个与兽类没有什么区别的自然条件中,然而却增强、扩大了生存能力,开始了走向文明的进程。
“在这种意义上,文明乃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他用来将自己从纯自然的原始环境隔离开来”[2]。
正是由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劳动及其产品交换分配的客观性与重要性,所以当代考古学界公认“在考古学上的一种生态系统的观点必须把焦距放在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上]。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众多思想家,也产生了许多关于经济和财富管理的观念和思想。
这些先秦理财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启示。
本文将从先秦理财思想的渊源、基本特征以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先秦理财思想的渊源先秦时期思想家的理财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中。
儒家强调“天下第一要务在经济”,提倡养民以守备,以普济民生和理财为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道家则注重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从而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与经济的无为而治相呼应。
而法家则通过严密的制度和法律来管理国家,重视财政收支平衡,提倡以法制促进经济繁荣。
1. 强调经济发展与民生安定的关系。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经济的繁荣与国家的安定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来保障民生,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定和长治久安。
2. 倡导节俭和勤劳的生活态度。
在先秦时期,很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节俭和勤劳的理念,认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节俭和勤劳的努力,只有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为国家带来真正的富强。
3. 关注政府的财政管理和货币制度。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政府的财政管理和货币制度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观点,提出了许多与现代财政管理有关的问题和对策。
1. 经济发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普遍认为,经济的繁荣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通过经济的稳定发展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一观念对当今国家的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只有重视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先秦时期的理财思想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渊源和基本特征对后世的国家治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先秦理财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渊源和基本特征,还能从中得到许多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研究先秦理财思想,挖掘其更多的启示价值,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借贷活动探析
---------------------------------------------------------------------------------------------------------------------- 编辑整理: 编辑:王力时间:2012年10月12日来源:管理沟通培训借贷活动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引起学术界普遍重视,并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其中仍有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
有关借贷活动的最初发展及演变即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先秦;借贷;探析
借贷活动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其最初发展及演变的考察是先秦史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个课题。
就笔者管窥所及,对此做专门研究的学术著述寥寥。
刘秋根先生曾结合民族学材料对中国古代高利贷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他认为高利贷经历了由原始互助到借贷再发展到高利贷这样一个演变过程①。
徐祗朋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西周时期借贷性质的演变作了大体梳理,他指出西周时期的借贷多以实物形式,一般无任何附加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借贷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逐渐演变为以攫取高额利息为主要目的的高利贷②。
以上两篇论文对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考证,对“借贷”本身的含义更无明确解释。
但它们无疑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文拟结合现有史料从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发展及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借贷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与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同时存在。
“在贫富分化之间,有着借贷事业的存在。
”③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经济解体,个体私有经济产生的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发生、发展,由原始互助中产生的。
它大致经历了无偿施舍、无息借与和高利贷这样三个过程。
“借贷”二字在古代属于同义词复用,因“假”、“借”相通,故又可称为“假贷”。
关于“贷”的字义,与本文相关有关的主要有三个:1、“施也”(《说文》)、“予也”(《广雅·释诂》)。
《说文》段注曰:“谓我施人曰贷也”。
可见“贷”有无偿给予之义,这是贷的本义。
2、“假也”,“借也”(《经籍纂诂》),这里有借人、借出之义。
如《左传·文公十六年》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
”这里的贷即指借出。
另据《左传·文公十四年》载,齐懿公为了争夺君位,倾其家财而“多聚士”,尚不足,又“贷于公有司以继之”。
这里的贷即指从别人手中借人。
3、“以财投长”、“举物生利”(《经籍纂诂》),这就是指有息之贷,或高利贷。
从对“贷”字的分析来看,其字义有一个从“施”到“借”,再到“举物生利”的变化过程。
文字的字义大多随社会人际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贷”字也是如此,它的本义是“施也”,说明借贷最初是以周穷救急为主要特征的。
一、西周时期的借贷
有关殷商及殷商以前的借贷情况,尚存资料很少,偶有记载,也极零星,难见其详,因此,确切考证目前还不可能。
从现有文献看,我国古代借贷之事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周。
西周处于我国阶级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处在“真正的自然经济”阶段。
所谓真正的自然经济是指“农业生产物全然不加人流通过程,或仅有极小的部分加入流通过程。
”④西周建国之初,不仅大封周族贵族为诸侯,“众建亲戚,以藩屏周”,并将古代有名氏族如唐、虞、夏族,乃至于被击败的殷族的子孙分封为诸侯,各氏族领主在其封国内又以采邑形式分赐其同姓,于是,全部封建领主系统渗透了原始氏族的因素。
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关系上的社会生活领域较多地保留了氏族公社时期的组织结构和血缘观念。
周人很讲究“亲亲”和族属,他们聚族而居,死后还要葬在一起。
在家族或者宗族内部,互通有无。
各支子“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
”⑤“异居”指不同室而居,但他们仍集中居住在一定地域内,财产出借没有利息并且不用偿还。
作为礼的重要内容的宗法制度要求大宗的宗主有义务收恤其族属。
“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
”⑥在宗族统治的社会里,一个宗族的离散,就意味着它的灭亡。
当时的宗主,都是有封土的君主,为了强宗固族,他们有能力也有必要照顾好族人。
“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⑦,正是这种情况的描写。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族人的借贷,多是无偿的给予赈济。
以分贫赈穷为主要特征的借贷活动,早在西周建国初期即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施行。
史载武王灭商后“出拘救贫,分财弃责,以赈穷困。
”⑧并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⑨政府不仅在灾害歉收之年大规模实行荒政,在一般年景为了照顾那些贫缺之民,还专任官员“聚野之锄粟、屋粟、间粟而用之。
以质剂致民,平颁其兴积,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
”⑩这就是当时的借贷具有救济功能的道德和法律约束。
可能那时把发放赈济物称为“贷”,所以“贷”的本义为施。
当然,西周的借贷并非全是无偿施与或不取利息的。
从有关文献的记载看,必须偿还的借贷和有息之贷已经萌生,只是尚不普遍,居于次要地位而已。
如周穆王时的留鼎铭中记载:有一年饥谨,匡季手下的人盗走舀的十秭禾,舀将此事上告打官司。
判令匡季偿还一倍,如果第二年不偿还,又要增加一倍,即“偿舀禾十秭,送十秭,为廿秭。
来岁弗偿,则付卅秭。
⑾”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可能存在牟利倍称的谷物借贷。
另据《周礼》记载:“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泉府相当于近代的财政部和国家银行的混合体,它在进行借贷时,根据贷款用途不同,决定是否取息及利息水平的高低。
“赊”是因祭祀和丧事需要可由国家提供实物或货币,祭祀、丧事属于消费性借贷行为,不创造财富,也不会增加盈利,倘若计息必将加重借债者的负担,对封建统治不利。
因此,只要求限期归还,不计取利息。
“贷”是对经营农、工、商、虞(山泽)等业的小生产者放贷,以供他们调剂余缺和周转资金。
这种贷放属于生产性借贷要收取利息,即“以国服为之息”。
对生产者放贷,不仅可以增加其收入来源,更是促进生产,活跃商品经济的需要。
具体的取息方式和利息水平,则根据各地和各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分别确定。
“贷者,谓从官借本贾也,故有息使民弗利,以其所贾之国所出为息也。
”⑿假令其国出丝絮,则以丝偿,其国出綿葛,则以紼葛偿。
”⒀各业利润率不同,利息率也不一样。
“盖贷息轻重,不能一率,自当随民间所便。
但其等衰,约区五等,或二十而一,或十一,或二十而三,或十二,或二十而五,以此为限,明不得逾溢耳。
”⒁将贷款按用途划分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贷款,并对生产性贷款收取利息的思想,反映了《周礼》作者对利息来源于利润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尽管还非常粗浅,但足以说明其思想的可取之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利润为利息和企业利润问题时,引证过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说:“在我国现时期,是利润率规定利息率;在那个时期(指欧洲中世纪),是利息率规定利润”。
可见,欧洲人在中世纪对此问题还是模糊的,就此而论,《周礼》的取息思想在古代世界范围内也是早熟而先进的。
对生活性消费提供无息之贷,是由于因此种需要而举债的人,往往是那些并不富有或已趋衰败的贵族世家,这些没落贵族囊中羞涩,为维护等级尊严,讲究“礼”制,只好向官府举债,而官府从稳固本阶级统治出发也情愿对贵族阶级提供优惠信用。
它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王政”思想出发,而不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反映了封建领主经济极端重视封建等级制度的特征。
这是《周礼》的取息思想囿于阶级和时代的表现。
随着私有观念日益发展,贫富分化渐趋严重。
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财产,积累更多的财
富,除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孤寡仍给予赈济外,对一般有能力偿还的族人,都是必须偿还的借给了。
“贷”由过去的“施”变成了“借”,春秋时期的借贷就以这种无息之贷为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