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_国际政治论文_1.doc

合集下载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内容提要: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

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城市外围的郊区重新定址。

郊区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郊区取代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美国社会经济重心也由城市移往郊区,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郊区化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教训深刻,值得后发展的国家认真汲取。

关键词:郊区化,经验,教训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郊区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吸引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郊区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1.城市化到郊区化的转变工业化之后,城市社会日益繁荣。

城市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尤其是博物馆似的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社会的富裕。

在城市聚集经济影响之下,制造业、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城市聚集,提供了众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社会流动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人口及机构大量集中也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即现代“城市病”。

19世纪晚期起,美国城市病日趋严重。

城市空气与水源污染是这一时期公众最为关心的事。

美国工业心脏钢铁城市匹兹堡素有“烟城”之称,市区无数烟囱吐出滚滚的浓烟,天空雾气沉沉。

中西部的城市工厂则把废料直接排入河里,使清澈透明的俄亥俄河变成了黑色的河。

此外,城市拥挤、贫民窟蔓延、交通拥塞、犯罪猖獗、土地价格高涨等问题也趋于恶化。

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恶化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城市环境嘈杂,居民心理压力增加;犯罪猖獗,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居民离心力增加。

交通拥挤、地价高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城区制造业成本增加,甚至出现聚集的不经济,迫使工厂向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

二战后,出现了技术与交通的一系列革命,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郊区化的进程。

美国居住郊区化的背景与思考

美国居住郊区化的背景与思考

摘要居住功能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

美国是郊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回顾了美国郊区化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特点,并针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郊区化交通设施汽车空心化边缘城市ABSTRACT Suburbanization of resident function is a new period of urbanization. In some Chinese big cities and costal cities ,this tendency is very clearly. America is the country which get the highest suburbanized degree in the world. By reviewing the suburbanized process of America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sub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suburbanization ,traffic facilities ,automobile ,empty ,edge city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959 (2004)06-00-00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居住功能郊区化的趋势,不仅使城市生活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鉴于这种郊区化的现象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并在其后的发展中对美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借鉴其成功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的郊区化历程以及后郊区的特征

美国的郊区化历程以及后郊区的特征

同景 呈
要的借鉴意义 。

杉矶发生这种 重大的空 间变革 究其更深层的原因不是 因为小
汽车 的出现 ,而是 因为郊区化理念及其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
种模式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郊区也在扩展。在中国郊 区 化发展的背景 、 推动力和形态都与美国的郊区化 发展 区别很 大, 纵然如此 , 研究美 国的郊区化也对我国的城 市发 展有 重 经典 的现代大都市的特征是高楼林立 , 高密 度和喧 嚣动 荡 。而郊 区化是城 市的要素转移或分散到郊区的过程 , 消除
并且具有 了商业和工业 的功能 , 越来越重要的服务业也开始
级认为不同社会地 位需 要地域上 的区别。 这种理念认为城市 是罪恶的大本营 , 市空 气是浑浊 、窒息的 ,人们大量的逃 城 离城市。 而这个年代 , 并不是所有的中产 阶级都居住在郊 区 ,
郊区仅仅作为居住 区而 已, 人们参加重要的活动需要到城市 去。这里把洛杉矶作为郊区化的典型 , 传统的大都市的城 市 结构是 同心 圆模式 的, 城市各个地 区之 间的联系需要通过市 中心 才能发生 。 而洛杉矶一开始就表现 出不同于传统大都 市
关系 ,他们想要强调的是空地 的计 划性 和景观维度 。 自二战以来 ,郊 区形态 、功 能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 。
民的共同记忆 。中心和 边缘 的混合 ,郊区对城市 中心 区的入 侵 ( 如最先在郊 区出现 的购物 中心在城市 中心蓬勃发展 ) 使
这种状况的出现导致了美国70年代和80年代的城市危机出现了很多种族和民族政治运动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善
美 国的 郊 区化 历 程 以及 后 郊 区 的特 征
马 栋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_孙群郎[1]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_孙群郎[1]
5城市的衰落与美国城市的未来6 ( Katharine L. Bradbury, et al, Urban Decline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Citi es ) , 华盛顿 1982 年版, 第 73- 74 页。
º 彼得#O . 马勒: 5当代郊区化的美国6 ( Peter O . Muller, Contemporary Suburban America ) , 恩格 尔伍德 1981 年版, 第 167 页。
¹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5美国历史统计 ) ) ) 从殖民地时 代至 1950 年6 ( U .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 he Census, H 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50 ) , 华盛顿 1957 年版, 第 456 页。
» 肯尼思#杰克逊: 5马堂草边疆 ) ) ) 美国城市郊区化6 ( K enneth T. Jackson, Crabgrass Fronti er :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 纽约 1985 年版, 第 4 页。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
Census, H 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 , 华盛顿 1975 年版, 第 704 页。 ¼ 陈宝森: 5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 ) ) 从罗斯福到里根6 , 第 453 页。 ½ 巴巴拉#M. 凯利主编: 5郊区再考察6 ( Barbara M . Kelly, ed. , Suburbia Re - examined ) , 纽约 1989 年版, 第 187 页。 ¾ 米切尔#波拉德: 5亨利#福特与福特公司6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年版, 第 65、77、63 页。 ¿ 褚葆一主编: 5当代美国经济6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90 页。 À 肯尼思#杰克逊: 5马堂草边疆6 , 第 247 页。

美国城市郊区化

美国城市郊区化

许多美国人都住在城市的郊区,而并不住在市中心。

郊区的住宅,生活条件往往更为优越,吸引大批中产阶级前往居祝对美国城市的这种郊区化趋势,?各种评论。

本文介绍了这种郊区化发展的起源。

私营建筑公司在其中发挥了创造潮流的作用。

莱维顿(Levittown)在美国是一个著名的词,指的是莱维特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

这种城镇的发展,引起了美国城市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二战结束以后,大批美国大兵返回国内。

这批人可为数不少,超过1600万,而且大多是年轻力壮之辈。

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年以后,他们回到家乡,该建设自己的小日子了。

他们要结婚生子,要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住房。

1946年一年就出生了新生儿340万——这就是所谓的战后“婴儿潮”。

?么满足这突然爆发的对住房的大量需求呢?这成为了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时的美国,在住宅供应方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数量严重短缺。

193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使得可用于建造住宅的资源数量大大减少。

房地产商或者破产,或者转行,新屋建造数量很少。

那些退伍的大兵,拿着为数不多的退伍金,想要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中购买住宅,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和父母挤在一起居祝这时,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正愈演愈烈。

在这种背景下,能否为人民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住房,就非常重?,具有制度竞赛的意义。

杜鲁门总统宣称:“在证明我们的民主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像样的住房以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而所谓“像样的住房”,在美国人看来,就是独立的带院落的住房。

这种住房区别于苏联那种集中居住的公寓式住宅。

美国人讽刺那种集中式的住宅是“巢穴”。

杜鲁门总统设法说服国会,向建筑业投放了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拨款,推动住宅业的快速发展。

这笔钱主要用于帮助退伍军人获得低息贷款。

莱维特父子机敏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住宅建造业。

战前,莱?特父子就曾从事住宅业,并取得了成功。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以及其特点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以及其特点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以及其特点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20年为界,此前为近代郊区化时期,此后为现代郊区化时期。

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

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美国现代郊区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到战后初期,是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和波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郊区的爆炸式发展阶段,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区化阶段,郊区的异质性逐步增强。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

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

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和%,分别高于郊区的%和%,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

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而郊区为%,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

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

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个百分点。

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

这一阶段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波动性两个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2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占人,中心城占人。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经济专家报告: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引言二、郊区化的定义及背景三、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总结1. 市政府在郊区化中的角色2. 交通建设对郊区化的促进作用3. 建筑规划与住宅类型4. 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5. 佩服郊区环境质量及社会福利的提升四、美国郊区化的教训1. 歧视与种族隔离2. 可持续性与环境质量3. 社会问题与文化失衡4. 最低资本与住房问题5. 社会和财产发展的紧张关系五、案例分析1. 洛杉矶市的郊区化2. 法国都市区的郊区化3. 日本都市化的郊区化4. 中国的郊区化5. 青岛市郊区化的经验及未来规划六、结论二、郊区化的定义及背景郊区化是一种城市化进程,由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转移到周围地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地区也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这结果是一个城市郊区。

郊区化成为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的人口流出明显。

由于1968年住房法案的采纳,这导致了个人住房的可负担性增加,促进了大量中产阶级家庭转移到城市外围的社区。

在大量国外移民,尤其是新移民的推动下,美国的城市郊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通常有着更好的环境、更多的绿地、更低的犯罪率、更好的学校,以及家庭更舒适的住房,这些都成为了吸引中产阶级移居的强有力的诱因。

三、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总结1. 市政府在郊区化中的角色美国在城市化和郊区化过程中,市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制定了建筑规划、地区划分、法规设置和公共组织管理等规划。

这些规划确保了人们能够获得中国最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医疗、法律、政治和教育等公共服务。

2. 交通建设对郊区化的促进作用交通建设对于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郊区公路和高速公路”等的建设。

目前,美国的高速公路路网已覆盖大陆所有地区,这也为美国的货物运输和人员移动提供了便利。

3. 建筑规划与住宅类型美国的郊区化建设遵循着“分区管制法”,也就是规划和建设的分区原则。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是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中心迁移到城市周围的地区,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郊区。

郊区化现象很普遍,观察全球的城市都有这种趋势,但美国的郊区化现象是最为显著的一个。

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在战后经济条件的支持下,人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空间和住房条件。

由于土地资源丰富,房屋造价低廉,贷款利率低,人们能够以比城市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大的房屋。

这种条件将低收入家庭和普通家庭一起吸引到了郊区。

其次,美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汽车拥堵问题。

由于公共交通缺乏投资,城市中心拥挤不堪,道路状况不佳,人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中心生活和工作。

许多人选择居住在离市中心更远的地区,在乡村或郊区的聚落中找到更为宽敞、便捷且经济实惠的住房。

还有一些因素也推动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其中包括城市中心威胁安全的犯罪率上升,社交娱乐设施的空缺,道路和公共设施的荒芜以及城市疏散计划的安排。

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转向离城市更远的地区,以寻找新的居住区和生活方式。

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一直支持着郊区化的趋势。

政府通过修建新的郊区公路,鼓励了个人汽车所有权的发展。

城市以外的土地开发商和发展商协助将农业和野地或已有一些聚落的人工交通往返频繁的区域营造成了住宅社区,推动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虽然美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已经很普遍,但是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距离,往返时间较长、交通成本较高。

新建住宅对于基础设施和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大。

此外,人们居住在郊区的生活依赖于购物中心和服务设施。

过度依赖购物中心会导致社区自给自足状况的衰退。

总之,美国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是在多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发生的。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其带来的问题一定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解决。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摘要:本文回顾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历史过程。

美国的城市化和重大社会经济变革主要发生在19世纪,而美国的郊区化则始于20世纪,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加速发展。

尽管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是中国迟早也将经历先城市化,后郊区化的过程。

在未来中国的大都市地区,在城市化和郊区化两种力量的相互影响下,一个由便利交通和通讯基础结构设施支撑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必将最终形成。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工业化移民都市区1引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又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在1776年宣布独立以后,美国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

美国城市化水平由17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

美国的城市发展从小到大,由集中到分散,最终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带。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

尽管如此,美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首先回顾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接着集中讨论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最后,文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展望。

2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2.1美国城市化概况美国是世界上面积第4大的国家,总面积为938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

美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仅有226年的历史。

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1996年不变价格计算)为$32,653美元。

1910年以后,美国人口普查局用2,500人口作为界定是否为城市地区(UrbanPlace)的标志,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更要求城市地区符合以下2项要求:第一,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非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500人。

根据这一标准,美国的城市化速度很快。

1790年时美国是一个农业国家,13个独立州的总人口仅为390万人,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

美国郊区化的启示_郊区发展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

美国郊区化的启示_郊区发展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


芝 加哥

费 城 等 大 都 市 人 口 增 长 过速
,

,
,
! 年代 对 纽 约 市 进 行过 一 次 调 查
,
在 所调 查 的 房 间 中
,

分 之 二 的 容 纳 三 个 人 以上 天

贫 民窟 破烂 不 堪
,
周 围 环境 恶 劣

,
垃圾

工业 污 水 四 稗 臭 气薰
∀#
环 境 恶 劣 及各 种 疾 病 流 行
联 邦住 房管 理 局 的规 定 使 抵 押 贷
,
而 城 市却 得 不 到 住宅 建 设 贷 款
二 战后
,
,
联 邦政府 的 住 宅 政 策更 有 利 于 郊 区

政 府在 郊 区 为退 役 老 兵 建造 大量 的 廉 价 住 宅
,
实 行 更 优 惠 的 住 房 贷款 政 策
第二
合成 纤维 应
,
从二 战开 始 合金
成 一 种新 型 的城 市

,
远 郊 分散
,


济 问题 趋 于 消失
究美 国 的 郊 区 化
,
准 都 市统 计地 市 城 绕城 — 标经 济和 城市化 向郊 大 城向遥远 的新 村扩市使 使期 个社 会市 的社 会 区 乡 使 城市 散 整 走 向 富裕







,


,
无疑 对 我 国 当 今 城 市 化 有 巨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
城 市 居 民寿 命 缩 短
!

,

一、 美学术界关于美国郊区化起源的不同观点 中

一、 美学术界关于美国郊区化起源的不同观点 中

试析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孙群郎=提要>关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中美学术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之所以出现这种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界关于郊区和郊区化的概念和范畴存在很大分歧,同时也与郊区的特点和郊区化的本质有关。

由于郊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是城市的生态组织演进的一种方式,所以美国的郊区化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出现,此后,郊区化与城市化呈交错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郊区化起源城市化城市交通生态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郊区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郊区化也就成为美国城市史学界瞩目的一个热门话题,而美国郊区化的起源则是在郊区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

由于学者们对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理解不同,同时,也由于郊区作为一种人类居住模式的独特性以及郊区化与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的辨证关系,学术界对于美国郊区化的起源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一、中美学术界关于美国郊区化起源的不同观点学术界在讨论美国郊区化的起源时,往往要涉及到世界郊区化的起源。

中美学者对于郊区化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早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前,郊区化就已经伴随着某些大城市的加速发展而潜滋暗长地发展起来了。

比如弗兰克#S.斯莫尔伍德(Frank S. Smallw ood)在5大伦敦:大都市改革中的政治6一书中认为,伦敦早期的郊区化始于1665和1666年的瘟疫流行和城市火灾。

这两次灾难驱使着人们逃离伦敦而到郊区定居。

从此,这一过程就持续不断地发展起来而直至当代。

¹卡尔#布里登博(Carl Bridenbaug h)认为,郊区化于18世纪前期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他写道,/人们一般认为本世纪的郊区化运动在近期才刚刚起步,许多人对于这一点会感到非常吃惊,即(人们)逃离城市的行为起源于18世纪前半叶)))而且其原因与今天如出一辙。

两者的差别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正当伦敦市民从该市向西迁移,去寻求安宁的环境、清新的空气、闲暇与舒适、低廉的房租以及更宽敞的¹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 he S uburba niz 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Ox ford,1985,p.12.休憩空间之时,费城的市民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越过这个大都市的北部和南部边界,去孜孜不倦地追求-绿色.(的生活环境)。

美国郊区化

美国郊区化

美国郊区化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第二节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第二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第一节交通方式的发展变化第二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带动第三节核心家庭模式对郊区化的推动.第四节联邦政府对郊区化的推动.第三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负面效应第一节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节对郊区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影响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小汽车的逐步应用和推广,居民开始离开中心城区到郊区居住,美国开始了现代郊区化进程。

但在那个年代,居民往郊区移动的规模较小,购物、商业、办公区主要仍位于中心城区。

二战后是美国现代郊区化的新阶段,此时,美国不仅出现了居民移居郊区的高潮,而且经济活动也开始向郊区转移,在郊区形成了工业园区、办公园区、混合园区、就业长廊等不同类型的就业功能区。

由此,美国城市逐步实现了就业的郊区化,改变了大都市区的空间布局,使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渐转变为多中心。

二战后,美国有大量退伍军人需要住房。

从欧洲、太平洋或是从美国本土的军事基地专业复员的美国大兵,人数达到1600万。

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也对住房产生很大的需求。

人们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

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

由于联邦政府政策、美国家庭对住房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选择在郊区大规模建设住房。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莱维特父子公司建设的郊区城镇莱维敦(Levittown)。

莱维敦建造了3个,共有14万套住房,成为美国战后住房郊区化的代表,深受移居郊区的白人中产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战后大量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移入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20世纪50年代郊区人口迅速增长。

50年代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市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

美国郊区化

美国郊区化

美国郊区化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第二节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第二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第一节交通方式的发展变化第二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带动第三节核心家庭模式对郊区化的推动.第四节联邦政府对郊区化的推动.第三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负面效应第一节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节对郊区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影响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小汽车的逐步应用和推广,居民开始离开中心城区到郊区居住,美国开始了现代郊区化进程。

但在那个年代,居民往郊区移动的规模较小,购物、商业、办公区主要仍位于中心城区。

二战后是美国现代郊区化的新阶段,此时,美国不仅出现了居民移居郊区的高潮,而且经济活动也开始向郊区转移,在郊区形成了工业园区、办公园区、混合园区、就业长廊等不同类型的就业功能区。

由此,美国城市逐步实现了就业的郊区化,改变了大都市区的空间布局,使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渐转变为多中心。

二战后,美国有大量退伍军人需要住房。

从欧洲、太平洋或是从美国本土的军事基地专业复员的美国大兵,人数达到1600万。

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也对住房产生很大的需求。

人们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

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

由于联邦政府政策、美国家庭对住房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选择在郊区大规模建设住房。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莱维特父子公司建设的郊区城镇莱维敦(Levittown)。

莱维敦建造了3个,共有14万套住房,成为美国战后住房郊区化的代表,深受移居郊区的白人中产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战后大量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移入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20世纪50年代郊区人口迅速增长。

50年代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市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

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精品

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精品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二战以来,美国城市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向郊区转移,到70年代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和乡村人口,这是继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另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美国不仅在人口方面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而且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在日益向郊区转移。

本文试图对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动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既是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联邦城市政策的产物,同时也与美国的社会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1、科技进步为郊区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三项技术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建公路法》,计划在全国铺设41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其中有5000英里是位于城市地区的环城公路和辐射状公路,便利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流动。

与此同时,汽车也开始普及起来,到1978年美国拥有汽车14亿辆,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

注褚葆一主编《当代美国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第90页。

由于汽车和公路的发展,美国的郊区化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展开。

1971年美国城市史学家约翰·雷评价道当代郊区是汽车的产物,如果没有汽车,郊区就不可能存在。

注,,1985,247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通讯技术落后,人口和工业不得不向城市聚集,同时,企业的经营部门也不能与生产部门分离,工厂的郊区化受到了很大限制。

电话的发明和使用打破了这种局限。

1920年,美国电话机总数为1327万多部,每千人拥有1234部,拥有电话家庭的百分比为350。

到1970年,电话机总数猛增到12亿多部,每千人竟拥有5834部,905的家庭拥有电话。

注,,,1970,1975,783-784而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更加迅速,美国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从而为人口和企业的分散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何重达(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摘 要:郊区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它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美国是郊区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市场在其郊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中国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化进程也已经开始。

但是中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其郊区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有其自身的机制和问题。

文章对中国和美国郊区化的过程、特点及机制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郊区化机制的理解,借鉴美国郊区化成功的方面,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推动中国郊区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郊区化;动力机制;拉力;推力;集聚;扩散中图分类号:F291;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6995(2007)09 0032 03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

美国是郊区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市场在其郊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郊区化开始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形成趋势,二战后进入大规模扩展阶段。

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一种表现方式,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随着高速公路和出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许多大城市出现了私人住宅向郊区迁移,一些企业、大型购物中心和高档别墅向高速公路等节点地区扩张的趋势,加之各类 工业园区 、开发区和大学竞相向郊区布局,郊区化现象逐渐凸现出来。

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郊区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发展。

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中国郊区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_孙群郎

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_孙群郎

2002年09月第25卷第5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 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2002V ol.25No.5【美国史研究】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孙群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摘 要: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从19世纪初到1920年前后为近代城市郊区化的时期,1920年以后至今为现代城市郊区化的时期。

推动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

随着近代郊区化的演进,美国城市的规模、形态、结构和功能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美国;近代史;城市郊区化中图分类号:K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2)05-0055-08 郊区化并不是城市化后期才有的现象,而是在城市化早期即已初露端倪,并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日趋显著。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早在19世纪初就已悄然启动。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交通的不同特点以及郊区的不同特征,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从19世纪初到1920年前后为近代城市郊区化的时期,1920年以后至今为现代城市郊区化的时期。

近代郊区化以公共交通为主要通勤工具,而现代郊区化则以私人交通工具即汽车为主要的通勤手段。

推动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

随着近代郊区化的演进,美国城市的规模、形态、结构和功能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1.中美学术界关于美国郊区化起源的不同观点中美学者关于美国郊区化的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起源于19世纪早期。

肯尼思·杰克逊(K enneth T.Jackson)认为,郊区化作为一种进程,就是城市的边缘地带稳定有序的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心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郊区人口要每天通勤到中心城去就业。

美国郊区化

美国郊区化

3.城市化的新阶段——郊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

不同于欧洲的郊区化,美国的郊区化是从城市核心向外自然扩展,其推动力是商业利益和消费偏好,即城市管辖范围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

另外,美国政府在此期间的洲际公路计划以及住房补贴政策也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化进程。

郊区化促进了美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缩小了城乡差别i也造成了老城中心的衰落。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中心的经济状况有所恢复。

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至今)。

郊区化开始阶段(1920年—1945年)的特点可用图1说明:其中D x=D0e-bx 代表密度梯度公式,表示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与产业或人口密度变化的关系。

事实表明,与城市中心距离每增加一单位,产业或人口密度曲线以固定的百分比下降。

公式中参数b表示密度曲线的斜率。

图1是EdminMills用上述密度公式去拟合历史数据,得出的1910年—1963年各个时期的密度曲线斜率的变化趋势,可见密度梯度曲线在1920年—1945年间是逐渐趋于平坦的,即在这一时期,人口以及制造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的集中的态势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出现郊区化趋势。

从图1还可以看出,人口郊区化时间比较早,至少在1880年就开始了,而制造业就业的郊区化速度,在1920年—1948年间比较慢,随后加快。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

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美国的郊区化更值得探讨。

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

这种观点认为郊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强调市区与郊区的分离与对立。

但笔者认为,郊区化是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郊区优势日益凸显的条件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市区化,其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符合美国郊区化发展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Galantay,ed.,The
Metropolis
in
Transition(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87),p.288.)而在美国前15位大都市区中,只有1/3的工作分布于中心城,即郊区占去了2/3,而在其后的另外10个大都市区中,中心城就业也只有36%,即郊区占去了64%。

(注:John
C.Lowe,”Patterns
of
Spatial
Dispersion
in
Metropolitan
Commuting”,Urban
Geography,V ol.19No.3,1988,p.237.)郊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职能,越来越城市化了。

所以某位观察家指出:“郊区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已经成为一个万花筒。

”(注:Robert&n
bsp;
Cervero,Suburban
Gridlock(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1986),p.39.)
总之,推动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化、联邦政府住宅政策以及黑人等少数民族在城市的集中等。

因此,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郊区化的速度开始加快,而战后至
50-60年代呈爆炸式发展,到70年代初,美国基本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同时,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不断增强。

在人口郊区化的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办公业也迅速向郊区转移,到80年代初期,美国郊区的就业已经将近占全国总就业的一半,而在某些大都市区,郊区就业已经超过中心城市,郊区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城市性特征。

收稿日期:2002-05-18
字库未存字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