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合集下载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城市化、郊区化

城市化、郊区化

2015/10/17
30
Barnsbury London, Supergentrification
2015/10/17
31
其他形式的绅士化
学生绅士化 商业绅士化
Studentification
Commercial gentrification (boutiqueification or retail gentrification) Tourism gentrification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 程。其中,霍尔(P.Hall)的城市演变模型堪称经典。他把一 个国家分为都市区(中心市和郊区)、非都市区(传统农村地 区)。

(1)流失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的 发展。中、小城市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 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015/10/17
10
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
如文教科研单位(这里专指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5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第一波的高校建
设高潮,即在当时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高校科技 园区。
90年代末以来,出现规模更大的“大学城”建
设。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 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 围岛及其南岸地区, 城市规划范围约43.3 平方公里,可容纳学 生18-20万人,总人 口达35-40万人(包 括村镇人口),相当 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 市。
2人口演化过程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2.绝对集中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

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的分析-以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为经验系别: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104学号:2011142204姓名:王梦云提纲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2、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2.1再城市化2.2郊区化(美国为例)3、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实践3.1、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3.2、我国的郊区化4、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对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启示4.1、对旧城改造的启示4.2、对我国郊区化过程的启示5、小结参考文献摘要: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从西方在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并从中得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再城市化旧城改造郊区化【前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如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旧城改造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等。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 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 慢慢浓起来。 慢慢浓起来。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可以 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市的占地面积 大为增加。 大为增加。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城市向郊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 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 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种城市类型:(1)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工业区
工业枢纽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
跨国公司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显著 特点。
(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 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城 乡 移 民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 动的地域集中。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发 达 国 家 的 逆 城 市 化 现 象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一)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 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 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 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 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 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 。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的孤立转变 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扩大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弗里德曼的解释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 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
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 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 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角,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角,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功能上有所区 别: ① 组织交通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其客货流 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主要强调安 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② 划分景区和街区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 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 慢慢浓起来。 慢慢浓起来。
曼 哈 顿
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个是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人口高度密集, 第一个是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人口高度密集, 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 基础设施老化,大量高层商业楼、 基础设施老化,大量高层商业楼、住宅楼的兴建使城市各项基 础设施的负担更为加重。 础设施的负担更为加重。 第二个是我国很多城市具有悠久历史, 第二个是我国很多城市具有悠久历史,市中心区保留有传 统的建筑风格,如盲目兴建现代化高层建筑, 统的建筑风格,如盲目兴建现代化高层建筑,势必破坏原有的 风貌。 风貌。 因此,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 因此,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 控制。 控制。

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5
伦敦的城市扩展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 通过铁路可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 到城市中,使工厂不必紧邻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铁 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 大增加,这就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 别是当地铁出现后,铁路对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 为明显。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 此后,随着地铁和郊区铁路向四面八方伸展,伦敦的 通勤半径速度增长至15英里。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 支线客运系统,铁路线之间的地区尚未发展起来,城 市呈触须式的发展形式。
4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 基本动力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 车,人们出行方式则主要依赖于步行。由于人 们的出行能力有限,其活动半径很小,形成高 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城市。如19世纪初期 的伦敦,其核心区的半径约为2英里(1英里 =1.6千米)。从1800年到1850年,伦敦人口从 100万增加到200万,城市半径还未增加到3英 里。当时的绝大多数居民根本没有任何公共或 私人的交通工具,步行上班时间约需1小时。
7
伦敦市1700年人口 为70万,1801年人 口为110万,1901 年达458万,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和金融贸易中心。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它是比蒸汽火车更为有效 的交通工具,由于它增速与减速都很迅速,因而可以 设置更多的站。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替代了 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的陈旧支线交通方式。作为一种 快速而经济的高效率支线交通,它可以使人们沿现有 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 市的占地面积大为增加。图显示了交通方式变革与城 市形态变化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城市向郊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 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国家中,大城市 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市 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9

城市化、郊区化讲义

城市化、郊区化讲义
2018/5/19 29

超级绅士化
Super gentrification or financification



已被绅士化的社区中再次发生绅士化 只发生在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 新迁入的住户主要是金融业的业界精英:在社会 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具有全球性的联系 比前一轮的绅士化牵涉到更高一层次的经济投资 (具有质的差异)
首位度上升
二、城市人口演化过程 •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5.绝对分散
4.相对分散
第四时期
首位度下降
二、城市人口演化过程 •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6.流失中的分散
5.绝对分散
第五时期
(5)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 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 向心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市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 区人口低速增长。 典型的郊区化阶段 14 2018/5/19


(6)流失中的分散:大都市区的中心市人口大量外迁,除 部分被周围郊区吸收,另一部分则向非都市区扩散。大都市 区人口总量下降,标志着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前三阶段,中心市人口高增长,城市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 阶段中心市人口增幅低于郊区,离心扩散开始,出现郊区化 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 型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近域推进在空间上表现最激烈的就是郊区。这里的城市 化是市区内部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外移完成的。 当一个部门外移时,也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以及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以及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⑵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 ⑶城镇的平均人口和人口平均增长率 ⑷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 ⑸人口的通勤率 ⑹人口的就业结构
2.土地利用指标 2.土地利用指标
——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反映城市化水平 ——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反映城市化水平 其指标: 城市用地占可用地的比重; 其指标:①城市用地占可用地的比重; ②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速度。 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速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第四节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 市
农 业 生 产 力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剩余农业劳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乡村 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内部市区: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建成区) 内部市区: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建成区)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①城心地区:城市中第三产业最集中、人流最稠密、最繁 城心地区:城市中第三产业最集中、人流最稠密、 华、位置适中的地区(不一定是几何中心),是城市本身的生 位置适中的地区(不一定是几何中心) 是城市本身的生 长极和对腹地产生吸引的磁力源。 长极和对腹地产生吸引的磁力源。 和对腹地产生吸引的磁力源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主要为向心城市化 向心城市化→ ②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主要为 向心城市化 → 城心进一步发展 →有向三维空间发展的趋势。 有向三维空间发展的趋势。ຫໍສະໝຸດ (五)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 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 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 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1.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2.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都市区人口出现向非都市区转移的趋势,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绝对下降。

3.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采取都市更新等举措,非都市区人口再次出现向大都市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再次上升。

先后顺序: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城市化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工厂外迁腾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中心区更加繁荣;郊区化带动了郊区的开发,推动了郊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

人口郊区化增加了工薪阶层的通勤距离,城市通勤流增大,交通压力增大;郊区化带来了城市交通路网状态的变化,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范围与出行距离,增加了路网上的交通强度,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制约,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的距离有限,人口与工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搬迁得很远,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一)、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 在霍尔的模型中
– 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发展以向 心集聚为主; –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是离心扩 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 – 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 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 – 而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11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到了现代,技术进步使产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少地受到传统区 位因子的约束,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强烈。主要是因为城 市土地利用更紧张,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 创造的价值要大大超过大型工厂。只能作平面布局、需占用 大量土地的工厂只好外迁,以减少土地成本开支。 – 其次,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 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 – 第三,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 合企业。这些企业厂房高大,面积宽广,集中人口甚多,多 采取飞地型城市化在远郊区选址兴建。 – 最后,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它们需 要使用城市的各项设施和服务。80年代以来,独立的工厂外 迁逐渐减少,工厂的外迁和新工厂的建设相结合,以各类开 发区的形式在郊区布局,促进了工业布局的优化。
5
伦敦的城市扩展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 通过铁路可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 到城市中,使工厂不必紧邻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铁 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 大增加,这就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 别是当地铁出现后,铁路对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 为明显。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 此后,随着地铁和郊区铁路向四面八方伸展,伦敦的 通勤半径速度增长至15英里。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 支线客运系统,铁路线之间的地区尚未发展起来,城 市呈触须式的发展形式。
12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住宅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也最大。在城市向 外围的扩展中,住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 宅大量地、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 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 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较高,人们追求带庭院 的独户住宅,使住宅在外围市区的扩散较为稀疏。 – 在我国,城市用地比较紧张,新建住宅一般采用居 住区集中布局的方式,使住宅向外扩散的距离比较 有限。但是,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住宅大规模的兴 建,使住宅向郊外推进的现象已经变得十分显著。
人口向城 市中心集 聚阶段Βιβλιοθήκη 19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一)、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 (4)第四阶段:相对分散
– 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区人口在继续膨胀的过程中, 中心市人口尽管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 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郊区化的 初始阶段
7
伦敦市1700年人口 为70万,1801年人 口为110万,1901 年达458万,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和金融贸易中心。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它是比蒸汽火车更为有效 的交通工具,由于它增速与减速都很迅速,因而可以 设置更多的站。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替代了 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的陈旧支线交通方式。作为一种 快速而经济的高效率支线交通,它可以使人们沿现有 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 市的占地面积大为增加。图显示了交通方式变革与城 市形态变化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城市向郊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 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国家中,大城市 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市 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9
14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 西方学者在城市化的研究中,把城市化、郊区
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看作为一个连续演变 的过程
– 其中彼得· 霍尔(Peter Hall,1984)的城市演变模型 称得上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上能取得全球共识的 概括之一。
15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一)、彼得· 霍 尔的城市演变模型
20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一)、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 (5)第五阶段:绝对分散
– 都市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市区 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 过了向心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 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郊区化的 典型阶段
21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13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住宅扩散还会带动城市其它职能部门的扩散,如商业服务、中 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等。在城市边缘地带,出 现了规模巨大的购物中心、汽车商场等。
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
如文教科研单位(这里专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特殊病院、 苗圃、墓地等。 – 5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第一波的高校建设高潮,即在 当时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高校科技园区, – 90年代末以来,由于大学扩招的需要,在很多城市出现了规 模更大的高校园区即“大学城”的建设,典型的有广州大学 城、杭州下沙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等等。
24
三、再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化)
1、中产阶级化的概念
– 与再城市化有关的一个概念是Gentrification 现象, 中文多译作绅士化。Gentrification一词是英国社会 学家格拉斯在1964年对伦敦市中产阶级家庭进入工 人阶层居住街区的研究中最先采用的。 – 肯尼迪(M. Kennedy)将Gentrification 定义为在一个 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 发生了改变。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 的传统推进方式。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 益,工厂之间有集聚成团的倾向,形成规 模不等的工业区。同时,为了获得更大利 润,企业要扩大再生产,这就需要占用更 多的土地兴建厂房和各种附属设施。于是, 城市在工厂的带动下,急剧向外推进。
第四节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二、城市人口分布演化过程 三、美国郊区化及其机制分析
1
第四节 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这两种效益产生巨 大的向心力,使生产向城市集中以获得成本的节 约。 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 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于市中心更高的土地 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 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 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若在城市 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人口的绝对下降 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之为郊区化。
26
三、再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化)
(二)、再城市化(中产阶级化)
– 第三,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因为新来者会按他们 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消费品位来改变这个街区 原有的社会文化特性。
例如,在旧金山,一些独特的老街区成为 雅皮士 追求的居住场所。由于中产阶级引导了Gentrification的过 程,因此,把Gentrification 翻译为中产阶级化更合适些。
4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 基本动力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 车,人们出行方式则主要依赖于步行。由于人 们的出行能力有限,其活动半径很小,形成高 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城市。如19世纪初期 的伦敦,其核心区的半径约为2英里(1英里 =1.6千米)。从1800年到1850年,伦敦人口从 100万增加到200万,城市半径还未增加到3英 里。当时的绝大多数居民根本没有任何公共或 私人的交通工具,步行上班时间约需1小时。
案例:英国
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 势: 1961~1971年间人口减少0.8% 1971 ~1981年间减少了10.1% . 其他的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在这两个时期中,新城人口增加28.5% ~21.2%, 那些适合度假和退休老人居住的城市人口增加9% 和2.7%. 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 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现象。 面对人口减 少,英国大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 ,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大伦敦在经 历30年的人口下降之后,于1985年开始微弱增长 。
该模型充分展示了流量经济五大要素流集聚与 扩散的阶段性。
23
三、再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化)
– 霍尔提出上述模型是在1984年,当时英美一些大都 市区已出现较长时间的逆城市化现象。 – 进入80年代后,有些大都市区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 长。 一是这些城市中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 二是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 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 活力。 – 在此情况下,大都市区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这 就是城市发展中的第四个阶段,即再城市化。
霍尔把一个国家分为都 市区和非都市区。都市 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 一般城市体系。非都市 区为传统农村地区
霍尔城市演变过程 归纳为五个时期六 个阶段,依次是:
16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一)、彼得 ·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 (1)第一阶段:流失中的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