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几个概念的辨析

合集下载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

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

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

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

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

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

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

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

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

什么是郊区城市化

什么是郊区城市化

什么是郊区城市化问题一: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是什么区别?可以举例说明吗?很感激~谢谢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和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相似的。

其一、城市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工作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其二、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然而,城市郊区化建设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若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

这种“城市病”在我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其主要表现为:1、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

在城乡结合部位(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规划与管理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和“真空”。

2、占地过多,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3、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

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得到良好保护。

5、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

在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历程中,伴随着大量工业园区的向外迁移及大量城市居民楼房的兴建,每年都要建设新的公路或城市基础设施来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

在 ... 强制或通过市场力量的安排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农田和家园。

... 给的补贴可能杯水车薪,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层层克扣,真正到农民手中的根本不够农民迁移到另一地方的费用。

许多农民由此陷入了贫穷的境地,有的甚至沦为乞丐游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1.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2.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都市区人口出现向非都市区转移的趋势,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绝对下降。

3.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采取都市更新等举措,非都市区人口再次出现向大都市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再次上升。

先后顺序: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城市化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工厂外迁腾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中心区更加繁荣;郊区化带动了郊区的开发,推动了郊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

人口郊区化增加了工薪阶层的通勤距离,城市通勤流增大,交通压力增大;郊区化带来了城市交通路网状态的变化,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范围与出行距离,增加了路网上的交通强度,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制约,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的距离有限,人口与工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搬迁得很远,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逆城市化:一个概念辨析

逆城市化:一个概念辨析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逆城市化”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以及历史学等专业学者的关注,日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学术生长点。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衍生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反城市化”以及“郊区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学科学者们的争议与误解。

基于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这一“社会事实”,认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不是“反城市化”,与“郊区化”存在显著的区别。

对“逆城市化”进行本土概念界定,有助于构建中国本土性的逆城市化理论,促进学术界重新认识1949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实践。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反城市化;郊区化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Counterurbanization" attracted such as economics, sociology, demography, geography and history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s, increasingly become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ademic growth."Counterurbaniz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urbanization" of an academic concept, with "anti-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 is intimately involved, to some extent this lead to schola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controversy and misunderstanding.Based on population "from urban to rural migration" ,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unterurb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is not "anti-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definition of the local concept of "Counterurbanization" can help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indigenous counterurb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re-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actice after 1949.Key words:counterurbanization ; urbanization ; anti-urbanization ; suburbanization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4-11(8)作者简介沈东,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

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答案(1)B(2)A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城市化问题及其表现有哪些?四种表现

城市化问题及其表现有哪些?四种表现

城市化问题及其表现有哪些?四种表现城市化问题及其表现有哪些?四种表现1:人口向城市集中,乡村转变为城市,此为城市化程序的起步阶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

2:郊区城市化:部分城市人口向城市近郊流动,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

此现象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较为普遍3:逆城市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型城市中心开始出现交通拥挤、犯罪率升高等问题,因此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流动,市中心则出现衰退,即“城市空心化”。

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此现象。

逆城市化还会造成城市人口的“钟摆式”移动,比如伦敦老城区里白天的人口可达一百多万,而夜间则只剩十几万4:。

再城市化: *** 和其它社会机构开始针对出现逆城市化的城市采取整治措施,使人口重新向市区回流。

目前再城市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城市中。

错觉及其表现有哪些?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常见的错觉包括:(1)错视:如把挂在衣架上的大衣看成是躲在门后的人;一个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吸顶灯看成是挂在天花板上的人头等。

这都是错觉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错觉是幻想性错觉,意思是病人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通过病人自己的主观想象作用,错误地感知为与原事物完全不同的一种形象,如病人把天上的彩云,通过想象感知为飞舞的仙女的形象;有的病人把墙上的裂纹,通过想象错误的感知为一些美丽的图案或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凶恶怪兽。

(2)除错视外,还有错味、错触、错嗅、错听和内感性错觉。

错觉常见于癔症、精神分型症、各种物质中毒所致精神疾病、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以及伴有轻度意识障碍的病人。

同时,错觉也能见于正常人,如幻想性错觉就可见于想象丰富的健康人,也可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等;人在过度紧张、虚弱情况下也可以出现错觉。

如通常说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就是错觉;风声鹤唳就是错听;如一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将输液器看成是一条欲爬向病人的长蛇,这也是一个错视的例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8/ 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1)( 40%30%~~30% B.A.20% 70%60%~50% D.C.4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2000(2)上图中~B.人口增长率增大A.工业化程度提高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1965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第(1)题,解析该国城镇化比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题,本题考查(2),故选B。

第~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重为6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2010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线所代表的中国。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
物,由于人口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
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为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中
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如图 1)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
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 现。据统计,几乎有 4000 万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 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 市郊或外围地带。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 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下转第 110 页)
108 新课程学习
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
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
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 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
经验交流
2013 年 5 月 28 日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文/祁玉芳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这两个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区分
2.逆城市化
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弄混,从而影响学生对城市发展阶段、发展水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一
平和发展问题的判断。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
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 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地理疑难问题06│如何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

地理疑难问题06│如何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

地理疑难问题06│如何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辨·明察秋毫】1.城市郊区化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区域恶化,地价房租昂贵,价值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者卫星城迁移。

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的延伸,也是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一种动力机制。

它是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以及某些城市职能由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

2.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揭示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阶段所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

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本质上讲,郊区城市化是郊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郊区的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也是逐步缩小城郊之间生产、生活条件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拓·触类旁通】1.虚假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拉丁美洲众多城市为虚假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1950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42.6%,在1970年这个数字就增长到66.3%。

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经过了50年,而墨西哥用了20年。

在2008年墨西哥城市化率进一步增长到77.2%,超过德国等发达国家。

虚假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2.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

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你还在傻傻分不清?

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你还在傻傻分不清?

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你还在傻傻分不清?地理概念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

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 如果学生缺乏明晰的地理概念, 就会影响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理概念教学。

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和城市化”一章教学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等几个概念形意相似,较易混淆。

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一、从定义方面进行辨析尽管许多学者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往往不同,但从统一的定义角度看,上述几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

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 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从原因、人口流向等方面进行辨析引发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灌溉耕作技术发展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从乡村地区迁入城市地区,益处在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社会问题,地价上涨,农民弃耕抛荒等。

它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 引发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推力和郊区的拉力, 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由内向外离心迁居市郊, 益处在于郊区功能区趋于完善,形成产业优势,问题在于城市过分蔓延,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

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良性发展阶段;引发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在于市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自然条件恶化,郊区空间开阔,人口则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益处在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改善人地关系,问题包括市内经济衰退,郊区农民失去农田。

城市化复习要点.doc

城市化复习要点.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城市化》专题复习要点归纳一、城市化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如下: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既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也包括地域的城市化,这是城市化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

2、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时的人口的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3、逆城市化: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处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高收入较多者)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

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

注:这里的农村和小村镇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除了看城市人口外迁远近外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过分强调城市内部环境恶化这一原因不妥当。

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4、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 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 1984 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 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有三个标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扩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一、典题导入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 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2.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1. D 2. C【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

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二、归纳总结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三、跟踪训练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化时期区分与城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分析方式

城化时期区分与城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分析方式

城市化时期区分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分析方式1.如何把握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虚假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成城镇的进程。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之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的职业转换进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心显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显现人口由市中心向乡村、小城镇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由于国家采取政策对市中心环境进行整治,会显现人口从头向城市回流的再城市化现象。

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城市化进展进程和特点存在不同,有的国家或地域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进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为滞后城市化现象,而有些国家或地域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进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为虚假城市化现象。

关于以上几个概念,能够从其成因和表现进行区别: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所揭露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时期所经历的一个要紧进程,从本质上讲,郊区城市化是郊区转变成城市地域,也是慢慢缩小城郊之间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慢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郊区城市化要紧表现为:(1)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进程,即城镇化;(2)农业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及生产方式的转化进程,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非农化;(3)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进程,即生活方式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城市的推力和乡村的拉力一起作用的结果。

(1)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住房紧张、交通拥堵;(2)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慢慢完善;(3)城乡之间的交通不断完善。

要紧表现为:市中心和郊区的人口都向外迁移,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整个城市人口显现负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减少,乡村和小城镇数量增加,城乡不同减小。

再城市化的缘故是由于显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踊跃采取方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进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踊跃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人口回城居住。

2021年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2021年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一、城市区位选择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自然因素和政治、军事、宗教活动对城市区位的分布影响较大,但在现代城市区位中,军事、宗教因素的影响已经很弱,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很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区位因素。

1、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侧重地形、气候和河流。

地形: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建设成本,能够为城市后期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活居住;热带地区城市建造在高原地区,主要是因为地势高,气温较低,适宜人类生活居住。

河流:位于河流沿岸(两条河交汇处、过河点、河口等位置),水运交通便利;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用水方便,农业灌溉用水充足;古代建城还要考虑军事防卫。

(2)社会因素主要考虑工农业基础、历史、交通状况、政治政策、军事、宗教、资源以及一些新的因素比如学校、科技、旅游、贸易、环境等。

人口数量是城市规模大小的标志,因此影响城市区位分布的因素有一些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城市区位因素变化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选择,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印象城市的兴衰。

如下图所示:二、城市化进程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阶段和特点(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相关概念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相关概念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相关概念看这篇文章就够了随着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越来越高,我们以往学过的发达国家产生的城镇化现象,在我们身边也发生的越来越明显。

即便如此,很多学生还是由于缺少知识储备,对城镇化一节的不少概念存在迷惑,本文便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梳理。

滞后城镇化及其表现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镇化模式或表现,典型的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

我们以印度为例,探究其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目前印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5%左右,这显然与其发展水平不符。

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印度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缓慢,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就业机会较少,而大量农村劳动力恰恰是从最基础的建筑业开始进入城市的,所以也就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本身也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城市贫民窟现象仍然存在,如果环境如此糟糕,进入城市的人口当然也会较少。

种姓制度也是阻碍城镇化的原因,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而种姓制度使得社会结构较为稳定,一个人很难突破原有的生活和工作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镇化。

此外,统计方式的差别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印度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城镇和人口大量聚集,尽管已经在空间上具有城镇的形态特征,但是在经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还是乡村特点,因此很难进行判断区分。

01工业乡土化由于城镇人口和发展空间有限,因此不少工厂选择布局在小型村镇,这一方面便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另一方面却不便于工业集聚效应的显现,有可能增加生产成本。

02农业副业化由于乡镇上的工业企业增多(工业乡土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工厂做工,而很多工厂带来的收益是大于农业生产收益的,因此农业成为了农民的副业,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也不断增加。

03离农人口两栖化由于部分人口脱离了农业生产(离农),但是又无法在城市落户和居住,因此只能往来于城镇和乡村之间,也就是两栖化。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区别(1)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区别(1)

1.buhewoshipinle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也是一种区域现象,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2.城市化: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逆城市化:主要为一些发达国家,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现象部分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包括人口、工业、商业,其间有发达的交通网联系。

4.郊区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

5城市郊区化,即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5.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而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的现象。

城市景观与功能的不协调。

6.过渡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指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不协调,人口增长大于经济增长。

7.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变化。

8.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也称直接城市化。

9.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的这种扩展方式10 飞地型城市化:城市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11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的城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

四、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

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五、再城市化
再城市化也称为再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具体过程当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
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的过程,即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等非农业资源逐步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导致城市中心区开始逐步衰落。

在此背景下,发生逆城市化的国家与城市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通过采取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并积极开发城市中心的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再度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

总而言之,再城市化就是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发生逆城市化之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的过程。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