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社会问题
胡锦山
摘要:20世纪美国人口郊区化的运动一直没有间断,人口、工业和商业活动均向中心城市周边地区扩散,郊区成为白人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富裕地区。与此同时,黑人及其他贫困人口却不断涌入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逐渐沦为人口拥挤、房屋破败、经济萧条的黑人聚居区——“隔都区”。中心城市隔都化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底层阶级成为居民主体,贫困率上升,福利依赖增大,家庭破裂高比率,暴力犯罪上升,婴儿死亡率增高,教育质量下降等。这一切都凸显了美国黑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不平等地位将长期存在,也表明种族分
离对美国的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20世纪初时,美国白人人口和美国企业开始了迁往郊区的运动,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一运动从未间断,郊区成为白人中产阶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富裕的地区。而更多的黑人及其他贫困人口则不断涌入中心城市,填补了白人离去留下的空缺,中心城市成为了底层阶级特别是黑人底层的居住生活场所,这里经济萧条,住房破旧拥挤,居民贫穷悲观,社会问题丛生,与白人的郊区社会处于隔绝状态,“隔都化”成为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
一、美国人口郊区化与中心城市“隔都化”
中心城市“隔都化”的产生是和美国郊区城市的兴起分不开的。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大都市区化的倾向日渐加强。美国城市人口具有
越来越向大都市地区集中的趋势,全国绝大多数的工业、=商业和财富也都集中在大都市区域内。当越来越多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活动集中于各个大的都市地区的时候,在大都市区域范围的内部,人口、工业和商业活动却有着向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分散、蔓延和扩散的趋势,从而形成无数中小型的郊区住宅城市和工业卫星城市。
由于郊区城市集合了城市的方便生活和乡村的自然环境、较为宽敞的生活空间等优点,自20世纪初起,郊区城市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美国人首选的生活居住场所。而此时汽车工业的兴起对于郊区住宅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50年,美国的汽车登记数目达到4857万辆,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辆汽车。汽车给人类带来的机动性和方便是不可估量的,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搭上现代交通的便车,搬迁到令人向往的郊区城市居住。
1920年以后,郊区城市或者小区的增长率开始超过中心城市的增长率。20世纪20年代,伊利诺伊州、密苏里州和密歇根州内共设立了71个新城镇,其中2/3以上是芝加哥、圣路易斯和底特律的郊区住宅城镇或者工业卫星城市。到1940年至1950年间,美国国内各类郊区城市的增长率为34.8%,是中心城市增长率(13.7%)的2.5倍。在大都市区内,人口的分布逐渐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的郊区城市转移。1920年,美国25个大都市的总人口为2813万人,其中居住在中心城市的人口为2091万人,占大都市区人口的74.3%,郊区人口只有723万人,仅占25.7%。1950年,大都市区的总人口为8450万人,中心城市的人口为4941万人,占大都市区人口的58.4%,郊
区人口则上升至3509万人,达到41.5%。1970年,大都市区的总人口为l.3942亿人,中心城市的人口为6380万人,在大都市区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到45.7%,郊区人口进一步上升至7562万人,占54.2%,超过了居住在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到1990年,大都市区人口中60%分布在郊区,40%集中于中心城市。这样,在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大都市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分散居住于中心城市之外,遍布大都市区内部的小型郊区住宅城市之中。
在城市白人人口迁往郊区的同时,美国黑人人口在地理分布上也发生了巨变。一战爆发后,美国限制外来移民入境,而此时由于受战争刺激美国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却迅猛增加,这样便为南部农业地区的黑人创造了离开种植园,前往北部城市寻求新的经济前景的机会,由此开始了从1916年持续到1929年的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黑人大迁徙。其间约有150万黑人从南部农村迁人底特律、匹兹堡、纽约、芝加哥等北部大城市,大多在工厂中从事报酬低的非技术性职业。二战爆发后美国成为“民主世界兵工厂”,美国军工生产又一次激发了更多的黑人离开南部农村前往北部和西部城市寻求经济机会的热情。这一次大迁徙持续时间长达30余年,1940-1970年共有四百多万黑人从南部农村迁徙到北部和西部工业地区。到20世纪60年代末,黑人城市人口比例从1910年的不足27%增加到80%以上。而且,这些迁往城市的黑人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费城、底特律、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12个最大城市的黑人占南部以外黑人总数的75%以上。这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这些大城市是制造业、服务
业和文化的中心,就业机会多,文化生活丰富,交道便利,房租低廉。但随着黑人居民日益增多和越来越多白人的迁离,这些城市的中心地带逐渐沦为人口拥挤、房屋破败、经济萧条的黑人聚居区——“隔都区”,到 1970年时美国黑人58%居住在城市中心的隔都区中。黑人和白人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这种居住隔离状况已成为20世纪美国人口地理分布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促成中心城市“隔都化”现象愈演愈烈,因而也导致黑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不平等地位
长期存在。
如同其他族裔集团一样,美国黑人也试图通过选择具有更加舒适和更多资源的居住区,但他们在进入种族融合居住区时面临着强大的阻碍。这些障碍包括不动产行业的歧视性做法,白人的敌意和偏见,以及联邦政府的政策。而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得中心城市隔都区持
久存在。
美国大多数城市中存在着双重住房市场——向白人开放的住房市场和向黑人开放的住房市场,其原因是“白人反对与黑人为邻”。1986年,白人对开放住房市场的支持率仅为46%。如,1985年12月,有400名白人站在费城西南区的街道上高喊种族主义的口号,抗议黑人家庭移入白人工人阶级住宅区。白人这种种族偏见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房地产行业的歧视性行为。黑人在住房市场面对的是蓄意设置的一系列隐藏着的障碍。1987年社会学家乔治•加尔斯特在对有关住房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20世纪 80年代种族歧视仍然是都市住房市场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加尔斯特发现,黑人在住房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