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修行的起源

合集下载

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

基本概念“内观”指“观内”、“了解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之意。

借用佛学“观察自我内心”的方法,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以达自我精神修养或者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

内观疗法可以称作“观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

创立者生平内观疗法(Naikantherapy)是由日人吉本伊信所创的心理治疗法。

一部「内观」的历史即一部吉本伊信的历史。

根据吉本的自述,他就读小学二年级时,家中的四岁妹妹死了,母亲非常难过,从而对宗教的信活动更为积极,吉本每天和母亲到寺里参拜,因而有机会接触到日本净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养法,称为「身调ㄟ〝」,即不饮食,不睡眠去悟生死无常,转迷开悟的修养。

吉本认为不眠、不饮食相当痛苦,将会阻挠人求道进取之心,而且不能持久。

吉本把「身调ㄟ〝」加以改造,使一般人也可以做,并改称为「内观」。

吉本在「内观四十年」曾说:「只要有觉罪恶感(尚未自觉到无常感),其精神生活的内容就有一大改变,年轻人都可以改造成坦率而诚实的人格。

」换言之,「身调ㄟ〝」只以「宿善开发」的刹那为目的,「内观」则放弃其宗教色彩,以人格的转变为目的。

吉本自己在进行内观时,总共经历了四次才成功。

前两次都是被迫进行,因而无法忍受生理上的痛楚而放弃,第三次虽是自愿,但也因饥饿而放弃,直到第四次,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大悟。

吉本对于此修行法只限于狭窄的宗教团体和少数人的作法感到疑惑,加以修改,期能推展。

1945年,吉本发行小册子,封面写「反省」,附上副题「内观」,这是吉本内观法的第一本著作。

内观疗法只重视实践而排斥理论,这和吉本伊信毫无精神医学、心理学的背景有关。

所以吉本说:「我没有学问,内观理论让学者去研究,我的终身工作就是做内观的向导。

」这也是内观疗法迟迟未能建立的原因。

思想渊源吉本伊信所创的内观疗法,可以说是直接受了日本净土真宗「身调ㄟ〝」的影向。

是一种不饮食、不睡眠去悟生死无常、转迷开悟的修养。

在佛教中的内观指的是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如实觉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而达到净化心灵的过程。

内观课程简介与规范-P3通用

内观课程简介与规范-P3通用

十日內观静修课程简介与规范-葛印卡老师所教-衷心希望您能从内观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怀着预祝您成功的祝福,我们提供您以下的讯息。

在您申请参加内观课程之前,请先详细地阅读一遍。

内观简介内观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方法,直接往内观察自身的实相,将内心深处的烦恼习气一层层地剥除,直到达成内在的安详与快乐。

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练习内观,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

每一个人都能用内观来净化自己的内心,使情绪平稳而活得自在。

内观法门起源于印度,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教导他的弟子们,成为佛教的一种修习禅定的主要方法。

在阿育王时代,流传到缅甸、泰国、越南、锡兰等地。

佛灭五百年后,内观法门在印度失传。

庆幸的是,在缅甸,内观法门代代相传,维持了原始的纯净性,近年由印度的葛印卡老师推广到全世界。

由于内观是以科学方法来观察身心的实相及变化,对贪嗔习性的去除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今日充满紧张的社会中,内观的修行方法对压力的疏解与情绪的平抚有莫大的助益。

内观是以内心的完全净化为最高目标。

练习内观以后,许多由于心理所引起的身体疾病(精神官能症)也都能彻底地治好,不过,这只是内观净化过程当中的副产品,事实上,内观的方法,可以根除三种不快乐的根源:贪爱、嗔恨与愚痴。

经由持续不断地练习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将绑得紧紧的“情结”打开,并且能根除对愉快或痛苦的情境所生起的贪嗔旧习性。

很多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人都得到了内观禅修所带来的利益;经由实线,他们发现,这种修行方式和他们先前的信仰并没什么冲突。

这种方法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是根据一个简单的原则:每个人所遭遇的痛苦和问题是相同的,因此,解决这些痛苦和问题的方法,一定也具有普遍性。

内观向您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方法。

内观不是什么?-不是基于盲目信仰的一种典礼或仪式。

-不是一种知识上或哲学上的满足。

-不是一种休闲、渡假或社交的机会。

-不是对日常生活磨难的一种逃避。

佛教“内观”心得

佛教“内观”心得

佛教“内观”心得标题:佛教“内观”心得引言概述:佛教的内观是一种通过观察自己内心和思维过程的修行方法,旨在培养内在的觉知和智慧。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生的本质,并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内观的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内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内观的定义和目的内观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和思维过程,以培养内在的觉知和智慧。

其目的在于认识自己的痛苦根源,了解人生的无常和无我,并通过觉知和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1.2 内观的修行方式内观修行主要通过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和心境等方面展开。

修行者可以通过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呼吸、身体感受、情绪和思维等,从而觉知自己的身心过程,并逐渐超越对它们的执着和執著。

1.3 内观的原理内观的原理是基于佛教的“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苦。

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和思维过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人生的无常性,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体验到自我观念的虚幻和无实性,从而超越对自我的执着。

最终,通过觉知和智慧,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存在都伴随着痛苦,从而超越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2. 内观的实践方法2.1 坐禅坐禅是内观修行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静坐、专注于呼吸和观察内心的活动,来培养觉知和智慧。

在坐禅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思维的起伏、情绪的变化以及身体的感受,从而认识到它们的无常性和虚幻性。

2.2 步行禅步行禅是一种通过行走来修行的方法。

在步行禅中,我们可以专注于每一步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变化。

通过步行禅,我们可以培养觉知和智慧,并将内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3 静坐观察静坐观察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内观修行方法。

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静坐下来,观察自己的呼吸、身体感受和思维等。

通过静坐观察,我们可以培养觉知和智慧,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晰。

3. 内观的效益和意义3.1 增强觉知和专注力通过内观修行,我们可以培养觉知和专注力,提高对自身和外界的觉察能力。

最简单的内观方法

最简单的内观方法

最简单的内观方法内观,是一种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和思维活动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自我觉察的方法。

它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现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内观方法的核心是观察,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身体感受,以此来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察。

内观方法并不复杂,它可以通过简单的步骤来实践。

首先,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放松身体,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呼吸。

呼吸是内观的起点,通过观察呼吸,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其次,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要去评判或者干预,只是观察。

当自己的思维离开了当下,回到呼吸或者身体感受上。

最后,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不要抗拒或者追求,只是观察。

这样,我们可以逐渐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察。

内观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焦虑,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和焦虑往往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过去的执念,通过内观,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回归当下,不再为过去和未来的事情而烦恼。

其次,内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最后,内观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让自己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然,内观方法也需要一定的练习和坚持。

在实践内观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比如分心、困倦、烦躁等。

但只要坚持下去,逐渐地我们就会发现,内观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平静,内心变得更加清晰。

总之,内观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心灵修行方式。

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和思维活动,我们可以达到心灵平静和自我觉察的目的。

内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焦虑,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尝试内观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平静和清晰。

道教修炼方法与实践内观与身心合一

道教修炼方法与实践内观与身心合一

道教修炼方法与实践内观与身心合一道教修炼方法与实践—内观与身心合一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丰富的修炼方法与实践。

其中,内观与身心合一被认为是道教修炼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道教修炼方法与实践中的内观与身心合一的概念、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内观的概念与意义内观即内心观察,指的是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专注于自我内心的观察与体验。

这是一种以内在体验为主导的修炼方式,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内观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回归内心,感受自我存在的本质。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过度沉浸于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中,而忽略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存在。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感受、思维和情绪,将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内心,找回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安宁。

二、身心合一的含义与作用身心合一是指身体与心灵的统一状态,也被称为“无为而治”。

在道教中,人体被视为宇宙的缩影,通过身体来体验宇宙万物的特性。

当身体与心灵完全统一时,个体可以达到与宇宙共振的境界,进而获得心灵和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身心合一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体的健康与成长。

当身心合一时,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与需求,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与行为。

同时,身心合一也能够增强个体的意志力与自律性,提高生活的质量与幸福感。

三、道教修炼中的内观与身心合一实践方法1. 冥想修炼法冥想是道教修炼中最常用的一种内观与身心合一的实践方法。

通过坐姿冥想,我们可以使自己进入一个安静的状态,集中注意力于呼吸与感受身体的变化。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情绪和感觉等,从而达到对自身的洞察与理解。

2.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自然界来实践内观与身心合一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静静地坐在那里,观察周围的自然风景,例如树木、花草、水流等。

通过专注地感受自然界的变化,我们可以逐渐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认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从而实现身心的统一。

佛教“内观”心得

佛教“内观”心得

佛教“内观”心得引言概述:佛教内观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以达到觉察和解脱的境界。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佛教内观的心得体会。

一、内观的定义与意义1.1 内观的定义:内观是指通过觉察和观察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以认知和理解真实的自我。

1.2 内观的意义:内观能够帮助我们认知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从而了解自己的欲望、痛苦和快乐的本质,以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二、内观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1 内观的基本方法:内观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身体和内心的感受、思维和情绪,以觉察和认知真实的自我。

2.2 内观的技巧:2.2.1 集中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身体感受或者思维上,以观察和认知内心的变化。

2.2.2 不加评判:观察内心和身体时,不要对其进行评判,只是觉察和认知,不加批判或者赞美。

2.2.3 坚持持续观察:内观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观察,才能逐渐认知自己的内心和身体。

三、内观的益处与挑战3.1 内观的益处:3.1.1 增强自我觉察:内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觉察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从而认识自己的欲望和痛苦。

3.1.2 减少痛苦:通过观察和认知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可以减少痛苦和不必要的烦恼,实现心灵的平静。

3.1.3 增加智慧:内观能够帮助我们认知事物的真实本质,增加智慧和洞察力。

3.2 内观的挑战:3.2.1 心理障碍:内观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可能会触发一些心理障碍,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支持。

3.2.2 坚持困难:内观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观察,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面临坚持的困难。

3.2.3 自我批判:内观时,容易陷入自我批判的思维模式,需要学会接纳和宽容自己的内心和身体。

四、内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4.1 内观的目的:内观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和理解真实的自我,从而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4.2 内观的应用:内观不仅可以在冥想中进行,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认知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4.3 内观的影响:通过内观,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心,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生活质量。

内观疗法研究综述

内观疗法研究综述

内观疗法研究综述内观疗法,又称正念疗法,是指以正念(mindfulness)为基础的一种心理疗法。

在内观疗法中,个体需要以一种全面、坦诚、非评价的方式来关注和观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身体反应,以此实现并增强自我意识和接受自我现实的能力。

内观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和评价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当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时,个体需要避免评价自己的体验,而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体验本身上。

本文将对内观疗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内观疗法最早起源于佛教,被认为是一种冥想方法。

1970年代以来,内观疗法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于不同心理疾病治疗的心理疗法方法。

内观疗法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个是基于身体感受的内观疗法(body scan),另一个是基于呼吸的内观疗法(breath meditation)。

此外,内观疗法还可以与其他心理疗法方法结合使用,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情境疗法(exposure therapy)。

内观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大量实验研究的支持。

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内观疗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内观疗法在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对于焦虑障碍,内观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增加个体的正念水平。

内观疗法也可以帮助抑郁患者提高情感调节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减轻抑郁症状。

此外,内观疗法还对PTSD和吸毒等问题有治疗效果。

内观疗法的疗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内观疗法可以帮助改变患者对自身体验和心理反应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内观疗法还可以增加患者对身体感觉和心理反应的感知,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规律化的能力。

此外,内观疗法还可以减轻患者对自我反应的负面评价,降低其对自我负面评价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内观疗法的运用和推广目前已经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的精神保健机构中。

对于想要在内观疗法领域进行实践的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来说,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内观疗法常见答疑

内观疗法常见答疑

内观疗法常见答疑一、内观的分类:日常内观:1.每日定时实施,像集中内观时针对特定人物做一定时间的内观。

2.针对昨天和今天的人际关系进行内观。

3.因靠自己难维持日常内观,可以设法由有内观经验者集合做日常内观,或每周写一封信给谘商员,报告内观的结果,也可以写内观日记,接受检查。

渐进内观:渐进内观是随着内观的过程逐渐增加每天的内观时间,增强整体的拘束性,这种改良式内观疗法不但容易导入,治疗效果也相当好。

二、内观疗法对佛教内观的借鉴:内观疗法最早发源于佛家的净土真宗,原意指通过深刻反省自身,洞察到增加的深重罪孽因之忏悔,拜托佛祖来拯救自己。

而净土真宗又是在中国唐朝的净土宗传到日本去以后发展的。

吉本伊信在这基础上去掉宗教色彩而移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发展这一理论从而创建了内观疗法。

所以说“内观疗法”的最早哲学体系与相关理论是从中国发展的,经过日本吉本伊信的努力探索、以及后人的各方支持,使内观疗法逐渐完善,并发扬壮大起来。

内观疗法充满了人生哲理,他显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以及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对人类真实生活的认识。

他提供给人们的实际上是一种保障人类精神健康发展的生活原则和处世态度。

内观疗法的创始人吉本伊信认为“我执”是造成各种烦恼的根源,通过内观可以去掉对自我的过分强调,使自私、顽固的个性变得纯朴和直率。

“我执”是佛学用语,可以理解为自私、任性、固执、傲慢等。

吉本认为内观的核心是“打碎我执,恢复纯朴”。

尽管人类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但是每个人又不间断地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只有正视这些基本事实,个体才能有勇气去反省和面对自己的内心。

(详见资料)三、内观、正念和森田疗法的区别:森田疗法重视自我内在的矛盾,企图促进与自然同化,内观疗法则重视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透过“纯粹罪恶感”的感受去适应社会自我,获得“自由的良心”。

(具体见资料)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

四、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人格是否适合用内观疗法?内观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改善阴性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

内观

内观

内观?内观最早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

在长久失传之后,2500多年前被重新发现。

后来几经传承,又融合了中国儒学等东方智慧,最后发展成为现代的一种心理疗法。

世界各地有愈来愈多人对内观法产生兴趣,本地及其它亚洲地区亦然。

“内观”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人通常都会想尽办法务求事事顺利,避免不愉快产生。

我们寻求权势、地位、财富,或感官享乐。

但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事事称心如意,而不会碰上任何不想要的事情。

一直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我们极力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无论我们多成功,事情仍会出错。

人总有不愉快的时候,但心理上始终未准备好去面对:依旧作负面反应,令自己痛苦。

假如我们细心自我观察,就会发现心念运转的方式并不健康。

当遇上不如意,或令人不快的情况,心就会充满愤怒、憎恨或其它反应。

在这些反应的不良影响下,整个神经组织都绷紧起来,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再者,周围的气氛因感染到这种压力而变得紧张,周围的人亦无法快乐起来。

这样的行为绝对不健康。

当某种反应产生的时候,例如愤怒或恐惧、激情或憎恨,我们可以用药物或酒精麻醉自己,试图将问题忘记。

但这不过是一时的做法,只能减轻表面痛苦。

更糟的是,可能因此造成另一种倚赖的习性,徒增痛苦。

我们可以试用各种方法暂时忘却问题,例如立刻转移注意力到其它的事情上面。

站起来喝杯水,你的愤怒就不会增加,你就可以摆脱愤怒。

或开始计算数字:一,二,三,四。

或开始复诵一个字,或一句话,或你信仰的某个圣人;于是你的心就被转移了,在某种程度,你就可以摆脱负面杂染,摆脱愤怒。

这个对策很有帮助,很有效。

到现在都还是有效。

照着练习,你的心就不再激动。

但是,事实上,这个对策只对于意识层面有效。

事实上,靠着转移注意力,我们是把负面杂染更深入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在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会继续产生与增加同样的负面杂染。

在表面上,有一层平静与和谐,但是在心的深层,有一个充满负面压抑杂染的沉睡火山,迟早会猛烈爆发出来。

内观

内观

内观名词解释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

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发明。

约在公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达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无明而成佛了。

从此,释迦牟尼佛便在印度开始教导内观的法门──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相,看清身心现象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再执着身心为「我」而灭除烦恼和痛苦。

在释迦牟尼佛的指导下,成千上万的弟子们依此内观法门得道证果,灭除了烦恼,过着安详自在的生活。

内观的法流(1).南传佛教:佛陀入灭以后,到了公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国家弘扬佛法,因而内观法门也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区,也利益了当地的群众。

此中,传往锡兰、缅甸以及寮国、泰国等地区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传佛教」。

至于印度本土,经过长期的变动,佛教内部也形成许多不同的部派,到了公元三五○年左右,无着菩萨编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内观法门的许多重要资料。

从这一时期开始,唯识宗的观修法门也开始兴起,到了公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门在印度传播开来,相形之下,能指导原始的内观法门的人就愈来愈少了。

到了公元一二○○年,受到回教军队的侵入,整个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2).北传佛教:约公元一五○年起,佛教开始传到中国,初期的译师们也将内观法门传了进来,所修的以「观呼吸」为主要的入门方便,由于被误解为是「小乘」,因而在汉地难以盛行。

到了公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师将《瑜伽师地论》从梵文翻译成汉文,此中的〈声闻地〉详细叙述禅修者(瑜伽师)如何准备修行的资粮、如何安住所缘、如何达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义、事、相、品、时、理)来修内观(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碍(五盖等),这些都有完整而详细的解说,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内观法门来指导的禅师毕竟不可得。

因此,虽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长久以来都被束之高阁,到了民国初年,此论又被重视,但也只限于学术上的义理探讨而已。

十日内观小记

十日内观小记

十日内观小记十日内观小记-阿树老师-05.17 16:01阅读20425写在前面:都说内观这样小众的禅修课程,很有缘份才会接触到相关信息,特别有缘分才能真的去修炼,十分有毅力才可以坚持下去。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篇文章,固然是很有福祉的,但请务必保持平常心,通篇阅读后经过认真思考再决定是否要去修习。

我最早了解内观是去年听夏老师(微博:@教书匠小夏)随口说过,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可以与世隔绝,修行个十天半个月再放出来;接着在微博看见@奶牛denny和@蕾拉小姐关于修行的文章,对内观有了一点了解。

上网一查,第一:内观十日课程是免费的,我觉得天上不会白掉馅儿饼,包吃包住、山清水秀,会不会是骗人的。

第二:我一个姑娘孤身一人去深山老林实在不安全,只能作罢。

事情最后敲定下来,是网红朋友@怪盗李大郎预约了三月末的内观课程,我想如果他平安回来并且也觉得不错,我就紧随其后。

三月底的某一天,我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打开微信,看到一张他发来的自拍照,长了好长的胡子,面容并无异样。

底下跟着一条信息:“阿树,特好,回来给你传授内观心得。

”嘿! 活着!立即登陆了网站预约,工作人员非常严谨,又用邮件短信电话和我确认了好几次,这事最终在4月中旬定下来,20号到了丹东,丢了手机、丢行李箱,最后又很幸运的被好心人送回来。

一波三折的到了双灵寺的内观中心时,我已筋疲力尽。

如果禅修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心专注,你可以向某位上师学习那种将注意力集中在念诵持咒或观想形象的禅修方法,然后在家练习。

这类技巧也许可以使心平静,使心专注,也可能会净化心的表层。

但是内观不仅净化心的表层,它是一种对心的深层手术,去净化心的最深层,这是烦恼生起繁衍的地方。

这些是累积了无数生生世世的不净烦恼。

即使那些不相信前世的人,这辈子也累积了很多不净烦恼。

深藏在内心深层产生不净烦恼的习性已经使心成为它的奴隶。

这是很大的束缚。

你必须把心由这束缚中解脱出来,改变这种不断产生不断烦恼的习性。

内观疗法及护理

内观疗法及护理

2.治疗协议 遵守基本的规定
不随意走动
禁止与咨询师以外的人交谈
保守秘密
教养----孤身一人度过的能力 耐受(接纳)孤独的人,有能力清楚知道
他人的价值
适当地传递对他人的留恋和照顾,建立与 他人的多彩的关系
内观疗法最合适培育“教养”的精神疗 法
3.内观的3项目 例:对母亲・・・ ①所得到的照顾 ②所给与的帮助 ③所添的麻烦
存在模式是与客观共生存,存在就有其合
理性。而在人际关系中越依重持有模式越 导致控制和惩罚的结果, 促使他人遵循自己 的意志行事。
特别是处在领导、家长、老师等地位的人 们想操纵社会、孩子、学生、下属, 但总是 觉得不理想, 觉得遭受反抗, 接下来就会变 本加厉强化控制, 当然会遇到更大的抵触。 于是, 上下级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都 被不快乐所困扰。人们在控制和反抗控制 中变得身心疲惫、痛苦不堪, 长此以往, 各 种心理问题就慢慢产生了。内观疗法主张
1. 内观活动作息时间表
8:00
进入内观室
8:30
第一次面接
10:00
第二次面接
11:30
第三次面接
11:40~13:30 午餐 午休
13:30
进入内观
15:00
第四次面接
16:30 16:40~17:30 17:40
19:00~20:30 春医疗保健操)
20:30~21:00 21:30
2.饮食护理:内观期间,不允许病人外出, 饮食由病区护士负责。要做到膳食配制合 理,营养丰富可口,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 食谱如下:
食物 馒头、米饭、蒸包、水饺、炸酱面 等
蔬菜【半斤】 土豆、芹菜、白菜、菜花、 菠菜、萝卜、油菜、蘑菇、西红柿、黄瓜 等

南禅寺内观报名网

南禅寺内观报名网

南禅寺内观报名网遵循乌巴庆老师的传承,及葛印卡老师与其助理的教导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

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

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

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这整条(法的)道路,对于全宇宙普遍性的问题而言,正是普遍适用的治疗药方;而且不是只专属于特定的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宗派。

因此,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

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

特色·是一种能将苦从根拔除的方法·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每一个人因而能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紧张、困难和问题。

·不是基于盲目信仰的一种典礼或仪式·不是一种知识上或哲学上的满足·不是一种休闲、渡假或社交的机会·不是对日常生活磨难的一种逃避师承传统毘钵舍那(Vipassana),简称内观,是由释迦牟尼佛所传下,在阿育王时期,由须那迦(Sona)及郁多罗(Uttara)二位尊者传至缅甸。

二十世纪初期缅甸最有名的雷迪尊者(Ledi Sayadaw)将此法门依次下传(1)铁吉老师(Saya Thetgyi,乌铁UThet)(2)乌巴庆老师 (Sayagyi U Ba Khin)(3)S.N.葛印卡 (S.N Goenka)一九六九年起葛印卡老师将此法门反哺印度,其后遍传欧美、日澳、泰国、尼泊尔等地。

此法门直接对治烦恼习气,效果甚佳,广受欢迎。

隆波田内观体验集

隆波田内观体验集

隆波田内观体验集
摘要:
一、引言
二、隆波田内观的起源和发展
三、隆波田内观的基本原理
四、隆波田内观的实践方法
五、隆波田内观的效果和应用
六、总结
正文:
一、引言
隆波田内观是一种源于我国的禅修方法,它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显著的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隆波田内观的起源、原理、实践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一古老的修行方法。

二、隆波田内观的起源和发展
隆波田内观起源于我国,其创立者为隆波田禅师。

他自幼便对禅修产生浓厚兴趣,经过多年的修行和探索,终于创立了隆波田内观这一独特的修行方法。

自创立以来,隆波田内观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修行者来学习和实践。

三、隆波田内观的基本原理
隆波田内观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照身体、感受、心和法,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它认为,人类的痛苦和烦恼源于对身心的无明,只有通过直接观照和
体验,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解脱痛苦。

四、隆波田内观的实践方法
隆波田内观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观照身体,即从头到脚扫描身体,观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了解其感受和变化;二是观照感受,即观察身体和心灵所产生的各种感受,如疼痛、舒适、愉悦等,了解它们的生灭变化。

五、隆波田内观的效果和应用
隆波田内观的效果包括:减轻压力、改善身心健康、提高自我认知、增强专注力和觉知力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隆波田内观的原理和方法来应对各种挑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问题,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六、总结
隆波田内观是一种富有智慧和实践价值的修行方法,它以其直接、简单和有效的方式帮助人们实现内心的觉醒和平静。

心灵的觉醒释迦牟尼的内观智慧

心灵的觉醒释迦牟尼的内观智慧

心灵的觉醒释迦牟尼的内观智慧心灵的觉醒:释迦牟尼的内观智慧在佛教的历史上,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他的教导成为后世修行者的指南。

释迦牟尼通过内观智慧的实践,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内在本质,从而实现心灵的觉醒。

本文将探讨释迦牟尼的内观智慧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智慧来获得心灵的觉醒。

内观,即观察自己的内在世界,是释迦牟尼教导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

他认为,通过深入观察内在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感受,我们可以超越表面上的幻象,洞察真实的本质。

内观智慧帮助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瞬息即逝的,不陷入对外在世界的执着和贪婪中。

释迦牟尼提供了一些内观的技巧,例如正念、平等心等,这些技巧帮助我们觉察到每一瞬间的经验,从而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觉知。

正念是内观智慧修行的关键要素之一。

它需要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经验上,毫不偏离地观察一切发生的事情。

通过正念,我们能够产生对经验的直接觉知,而不是被思维的干扰所左右。

释迦牟尼认为,正念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只是暂时的,它们都是改变无常性的因果律所产生的结果。

通过正念修行,我们能够培养对经验的接纳和宽容,从而减少痛苦和苦闷。

平等心是内观智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帮助我们抵制因果律中的偏见和执着,将一切都视为平等和无差别的。

释迦牟尼教导我们,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痛苦和快乐,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有着执着和偏见。

通过培养平等心,我们可以超越对外在世界的喜好和厌恶,从而降低痛苦的程度。

平等心也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摆脱利己主义和对他人的偏见。

内观智慧的实践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

释迦牟尼告诉我们,心灵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的专注和耐心。

通过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内在经验,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执着和偏见,从而减少痛苦和困惑。

同时,内观智慧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慈悲和智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和他人。

在当今快节奏和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内观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工具,帮助我们抵抗内在和外在的困扰。

内视观光法

内视观光法

内视观光法
内视的具体做法:(观光法)
观光之法,又称回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炼性法门,内丹心法的入门功夫,第二步就是将这所修炼出来的光返照下丹田,凝神入于气穴。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

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之为祖窍。

初先静坐待得身心放松,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似守非守,意注于祖窍。

祖窍者,在两眼正中鼻根尽处向内一寸的空间。

注意:观光之法是为凝聚自己的元性。

元性聚起时,自然就会见光,此光谓之性光。

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而然达成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刻意追求,也会见光,但是此光不是真正的性光,是为幻光。

观光之时须要有,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既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

自然而然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日久自然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

初时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

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光亮度也由弱而到强,最后终于连成为一片,如此真性聚矣。

正所谓: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圆性即圆。

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

心灵对话释迦牟尼教导的内观之道

心灵对话释迦牟尼教导的内观之道

心灵对话释迦牟尼教导的内观之道心灵对话:释迦牟尼教导的内观之道内观是佛教中的一项重要修行方法,也被称为“觉察”,是通过观察内心的思维、情绪和感受来达到超越苦难和痛苦的目的。

释迦牟尼教导的内观之道,是一种深入内心的对话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并寻找内心平静与和谐的境界。

第一章:内观修行的基本概念内观是指将注意力投放到内心的观察上,而不是仅仅关注外在的世界。

通过觉察内心的思维、情绪和感受,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真实,并通过观察和面对这些内在的体验,达到悟道的境界。

第二章:内观修行的方法与技巧1. 注意觉察呼吸:通过觉察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中,从而让我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并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

2. 观察身体感受:通过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感受,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发现身体与情绪的相互关系。

3. 识别思维:觉察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识别和观察那些过去常常被忽视的思维模式,从而解决一些内心的纠结和烦恼。

第三章:内观修行的益处1. 减轻压力与焦虑:通过内观觉察,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内心的压力和焦虑,并通过观察和接受它们,逐渐减轻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

2. 提升专注力与智慧:内观修行可以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并深入观察内心的运作和现象,从而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洞察力。

3. 培养内心平静与喜悦:通过觉察内心的体验,我们可以渐渐认识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平静和喜悦,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宁静。

第四章:内观修行的实践方法1. 定时定量:为了养成坚持内观修行的习惯,我们可以设定每天的固定时间,并按照一个合适的时间长度进行内观修行。

2. 寻求引导:在修行过程中,可以寻求一位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内观修行的方法与技巧。

3. 结合正念:内观修行可以与正念修行相结合,通过觉察当下的一切,更加深入地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和感受。

结语释迦牟尼教导的内观之道是一种可以深入内心的对话方式,通过觉察自己内心的思维、情绪和感受,我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佛教“内观”心得

佛教“内观”心得

佛教“内观”心得引言概述:佛教内观是一种通过观察内心和实践正念的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超越痛苦和欲望,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佛教内观的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内观的基本概念1.1 内观的定义内观是指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和身体感受,以及觉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感觉的一种修行方法。

1.2 内观的目的内观的目的是通过觉察和观察内心的变化,认识自己的欲望和痛苦,并通过正念的实践来达到超越痛苦和欲望的目标。

2. 内观的修行方法2.1 坐禅冥想通过坐禅冥想来观察呼吸、身体感受和思绪的变化,以此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

2.2 观察身体感受通过观察身体感受来认识身体的变化和感受,以此培养对身体的觉知。

2.3 观察思想和情绪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的起伏变化,以此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2.4 观察外在事物观察外在事物对自己的影响和感受,以此认识自己对外界的反应和偏见。

2.5 培养正念通过觉察和观察的实践,培养正念,即对当前经验的全然接受和觉察。

3. 内观的益处3.1 增强专注力内观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3.2 降低压力和焦虑通过觉察和观察内心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保持内心的平静。

3.3 增进自我认知内观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欲望、痛苦和偏见,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4. 内观的挑战与应对4.1 心理障碍内观修行可能会引发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烦躁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等,我们需要通过坚持修行和寻求指导来克服这些挑战。

4.2 外界干扰外界的干扰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内观修行,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外界干扰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4.3 坚持修行内观修行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的实践,我们需要培养毅力和耐心,坚持修行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5. 内观的实践与生活中的应用5.1 内观与日常生活内观修行不仅仅是在冥想时进行,我们可以将内观的觉知和观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观察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

内观流60分钟完整的课程

内观流60分钟完整的课程

内观流60分钟完整的课程(最新版)目录1.内观流的概念与起源2.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的内容与结构3.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的作用与意义4.如何进行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的体验正文内观流是一种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修行方式,它强调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是内观流修行的一种形式,它将古老的内观流修行方法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帮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课程开始时,会有一段引导语,帮助学员放松身心,进入内观状态。

接着,课程将引导学员观察自己的呼吸,让学员意识到自己的呼吸与身心的关系。

然后,课程会引导学员观察自己的内心,让学员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起伏与波动,并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波动。

最后,课程会在引导学员进行深度放松中结束,让学员在放松中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帮助学员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放松的方式,缓解压力。

其次,它可以帮助学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

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学员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与欲望,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最后,它可以帮助学员提高专注力,提升工作效率。

在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中,学员需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自己的呼吸与内心,这可以锻炼他们的专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进行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的体验呢?首先,你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确保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会受到干扰。

然后,你需要找一个舒适的姿势,让自己能够轻松地度过整个课程。

接着,你需要关闭眼睛,按照课程的引导语进行操作。

最后,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课程,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观察。

总的来说,内观流 60 分钟完整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行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专注力,提升工作效率。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其开创者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下面将简要介绍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悲伤与痛苦令阿育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开始了对人类苦难的真正思考。

他离开了王宫,成为了一个沉思冥想的修行者。

经过六年的苦行,他在菩提树下获得了真正的觉悟,成为了一个佛陀。

他的觉悟状态就是人们所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释迦牟尼开始传授他的见解和教义,他的禅修和内观让他的追随者认识到了人生的真相。

佛教传统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被贪欲、嗔怒和无知所控制。

为了摆脱这些束缚,佛陀提出了八正道,这是一个规范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道德准则。

佛教的发展在释迦牟尼的活动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在他晚年时,他的弟子传播了他的教义,创立了很多寺庙和修道院。

此外,佛教不仅在印度获得了广泛传播,还传入了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亚等地。

佛教的禅修和精神实践吸引了许多信徒,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和宗教信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时期,加强与印度的交流后,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从此以后,中国成为佛教的主要传播中心之一。

中国的佛教文化不仅吸收了印度佛教的传统,还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继续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及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的寺庙、佛塔和石窟建筑被建造,佛教经典被翻译,佛教艺术和文学达到了顶峰。

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佛教的两大传统流派,影响了许多信徒的修行方式和信仰信仰。

此外,佛教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也有重要影响。

日本的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主,与传统的神道教和和尚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佛教。

韩国和东南亚的佛教则体现了印度和中国佛教的影响。

如今,佛教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有数亿的信徒。

它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和消极情绪的方式,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簡介】 Lance Cousins 是歐洲頗負盛名的佛教學者,曾任教於英國曼徹
斯特大學教授二十多年,並擔任過英國佛教研究協會和巴利聖典協 會(PTS)之主席,現已退休,居住牛津,潛心作研究。他專精於印度 佛教、阿毗達磨、巴利三藏及梵語、巴利語、俗語等,也注重修 行。三十多年來撰寫了數量頗多、論點甚具影響力的論文,包括:1. 南傳阿毗達磨,2.專題(教理、教史),3.佛學概論,4.佛教修行,5. 書評等等。2003 年年初,Cousins 教授也曾應邀來台,於中華佛學研 究所演講。演講的題目乃關於一新出土的《長阿含經》梵語寫本,以 及色界、無色界禪那和歷史上佛陀的關係。
內觀修行的起源 3
[35] 閱讀相關文獻之後,我們會輕易地獲得一種印像:現今流行在
上座部佛教裡的主要修行方法,是一種特殊的、為支持者強烈推薦 的內觀修行(insight meditation) *1。最近幾年來,這種修行方法已經 從緬甸傳播到其它的南方佛教國家*2,甚至傳到南方佛教國家以外 的地方。今日,在英國、德國、印度、美國以及許多其它國家,都 可以找到教導這種內觀修行的中心和老師。這些老師和修行中心, 幾乎全部都源自緬甸,雖然他們並非屬於同一個修行系統。這種內 觀修行已大大地被提倡——也許單一個(出自眾所周知的德國僧人向 智大長老(„Œöapoöika MahŒthera)的)引文就足以說明1:
1
內觀修行的起源
Lance Cousins 原著 溫宗堃 譯
目次:
【前記】 【作者簡介】 一、今日的修行派別 二、歷史根源 三、內觀修行獨有的特色 四、內觀傳統的文獻資料 五、《無礙解道》的歷史脈絡 六、較早期的內觀 【略語表】
2 正觀雜誌第三十期/二ΟΟ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前記】 本文原名“The Origins of Insight Meditation”,刊於《佛教論
4 正觀雜誌第三十期/二ΟΟ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在東方領土一樣;同時它適用在塵世的混亂生活中,就像 它適用在僧院的寧靜生活中一樣。 事實上,正念,在每個地方,在任何時刻,乃至對任 何人而言,都是正命與正思惟所不可或缺的基礎。 在這篇文章裡,我首先檢視這種修行法以及其他南方佛教的修 行法在當代的實踐情況。然後,我簡要地論及這些派別在近幾世紀 的根源盡可能追溯至它們為人所知的年代。接著,我轉而論述此種 修法(bhŒvanŒ)所獨具的特色,以及它的文獻來源:西元第一個千 年內的上座部註釋文獻已有相關的資料。之後,我再檢討該註釋文 獻的來源為何。我發現這種註釋文獻的主要來源在於一個較晚期的 經典(later canonical work) *3——《無礙解道》(PaÊisambhidŒmagga)。 我也試圖將它的歷史脈絡定位在分別說部(VibhajjavŒdin)和說一切 有部(SarvŒstivŒdin)形成之時*4。最後,我簡短地檢視在佛教中這種 智慧傳統的較早起源,評論某些學者的論述[36],那些學者認為內 觀修行是一個晚期的發展(a later development),晚於佛陀的時代。
壇》(The Buddhist Forum),第四冊,1996 年,第 36-58 頁。 本文之中譯承原作者 Lance Cousins 教授慨允授權翻譯,特此深
致謝意。在翻譯過程中,正觀出版社的編審委員給與譯者許多寶貴 的意見,讓譯者在作中學習,獲益良多。另外,越建東學長提供譯 者有關 Cousins 教授的相關資訊,在此一併致謝。
6 正觀雜誌第三十期/二ΟΟ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Seeking the Heart of Wisdom, The Path of Insight Meditation, Boston & London, 1987;Henepola Gunaratana, MahŒthera,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reprinted ed., Taipei, 1991;J. Hamilton-Merritt, A Meditator’s Diary, A Western Woman’s Unique Experiences in Thailand Monasteries, 1979[1976];A & J. James, A Meditation Retreat, Box, Wiltshire, 1986;A & J. James, Modern Buddhism, Box, Wiltshire, 1987;A. James, The Unfolding of Wisdom, The Buddha’s Path to Enlightenment, Bradford on Avon, 1933;Chua Jantrupon, VipassanŒ BhŒvanŒ (Theory, Practice and Result), 2nd ed., tr. by F.Tullius, Chonburi, 1988;W.L. King, A Thousand Lives Awa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5 ; MahŒsi, Sayadaw, SatipaÊÊhŒna VipassanŒ, Bangkok, 1975 ; Achan Sobin S. Namto, Moment to Moment Mindfulness, A Pictorial Manual for Meditators, Fawnskin, California, 1989;Thich NhŒt Han, 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A Manual on Meditaion, rev. ed., tr. by Mobi Ho, Boston, 1987;Thich NhŒt Han, The Sun My Heart: From Mindfulness to Insight Contemplation, Berkeley, Calif., c. 1988 ;E. H. Shattock, An Experiment in Mindfulness, London, 1970[1958] ; D.K. Swearer, Secrets of the Lotus,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Meditation—Contemporary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Zen and TheravŒda Traditions, New York & London, 1971;J. Walters, Mind Unshaken, London, 1961。其它敘述包含:G.D. Bond, “The Insight Meditation Movement in Contemporary Theravada Buddhism,” JISRC, 2.4, 1987, 23-76;R. Gombrich, “From Monastery to Meditation Centre: Lay Meditation in Modern Sri
內觀修行的起源 5
一、今日的修行派別(Schools of meditation practice today) *5
除了根源於北方或東方佛教*6 的佛教修行之外,幾乎所有商業 出版的、由佛教(或非佛教)修行者所寫的修行書籍,都源自緬甸內 觀修行(Burmese insight meditation)的某些支派,且通常是源自其中 的兩派2。其餘的大多作品若不是以其為基礎,就是以第五世紀覺音
這個古老的「念處之道」,如它在二千五百年前是可行的一 樣,在今日也是可行的。它適用在西方世界,就像它適用
*1 方括([ ])中的數字,代表原英文稿的頁碼。〔〕代表譯者的補充,米字號(*) 代表譯者的補注。 *2 依據 Cousins 的另一篇文章〈佛教〉(Cousins, ‘Buddhism’, A New Handbook of Living Religions, London: Penguin Books, p.370),南方佛教(Southern Buddhism),指的是主要流行在錫蘭、緬甸、泰國、竂國等的上座部佛教 (TheravŒda Buddhism)。 1 Nyanaponika Thera, The Heart of Buddh, 1962[1953], 7。
內觀修行的起源 7
的《清淨道論》或兩者的混合為基礎。3康菲爾德 (J. Kornfield) 的
Lanka,” in Buddhist Studies— Ancient and Modern, eds., P. Denwood and T. Piatigorsky, 20-34, London, 1983;J. Maquet, “Expressive Space and Theravada Values: A Meditation Monastery in Sri Lanka,” Ethos, 3.1, 1975, 1-23: J. Maquet, “Meditation in Contemporary Sri Lanka: Idea and Practice,” JTP, 7.3, 1975, 182-96。 3 在此,僅列舉某些較有影響力的著作,它們大多以《清淨道論》為根據,如: Edward Conze, Buddhist Meditation, London, 1956 ; Paravahera Vajira–Œöa, MahŒthera,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 General Exposition A ccording to the PŒli Canon of the TheravŒda School, Colombo, 1962;有些書一方 面以內觀修行的經驗為基礎,一方面也以《清淨道論》為根據:G.D. Bond,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Sri Lanka, Religious Tradition, Reinterpretation and Response, Columbia, S.C., 1988 ; W. L. King, TheravŒda Meditation: The Buddhist Transformation of Yoga, University Park & London, 1980;Nyanaponika Thera,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third ed., London, 1962。不在此類的著作,重要的 有:Bhikkhu Khantipalo, Calm and Insight, A Buddhist Manual for Meditaors, London, 1981;Phra MahŒ Singhathon NarŒsabho, Buddhism, A Guide to a Happy Life, Bangkok, 1971。另外,Hammalawa SaddhŒtissa, The Budda’s Way, London & New York, 1971/1972 這本書所用的資料,比其他大多數的書較為廣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