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_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我国29个省份1993 ̄2004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进行测算、比较,利用各年截面数据对其与人均GDP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较高,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上;人力资本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各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状况在3大区域间的差距基本上没有改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劲的负相关关系,且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化将引起人均GDP更大幅度地变化,区域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经济增长政策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本存量,更要重视改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关键词: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人力资本基尼系数
人力资本平均存量
区域经济差距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背景
人力资本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heodoreW.,1960)首先提出的,并经贝克尔(BeckerGary,1964)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把人力资本投资描述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活动”。这种收益放大到社会层面,即个体的人力资源增加,将提高人对信息、知识、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转化能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和罗默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新增长理论之中,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源一样是生产要素。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的存量变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Solow,1956;Swan,1956),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有可能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力,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Romer,1986;Lucas,1988)。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存量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长期趋势的因素。我国3大区域的经济差距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改革开放以后,东西部差距在继续扩大,新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我们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长期影响因素提供了一种思路。
舒尔茨教授将人的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都视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明确提出知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财富创造的主导要素,因而他更注重“教育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尽管舒尔茨教授也把经验积累看成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源,但他认为经验积累只是教育培训的一个辅助因素。Romer(1986)论证了“干中学”与知识外溢可以提高生产力;Romer(1986)、Lucas(1988)引入了教育部门,认为知识产品和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因而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对知识和教育的不断投入可以持续提高一国的长期增长率;Romer(1990)认为研究与开发实现了规模收益递增,论证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根据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一批学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等问题进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
———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李亚玲
汪
戎
行了实证分析,但这些分析都是把对教育的投资作为唯一的解释变量。而且早期的这些研究把人力资本看成是均一同质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本平均水平或人力资本中的知识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忽略了研究人力资本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但事实上人力资本这个概念不仅是数量上的指标,而且是一个反映结构变化的质量上的指标。人力资本结构包括分布结构、内部结构等,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是指人力资本总量在一个社会不同人群间的分配状况,它说明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等性;而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人力资本总量的各层次或各类人力资本形式的构成比例关系。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来看,以教育为例,教育的分布结构无论对社会福利还是对生产的影响都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一项资产,比如物质资本,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中可以跨企业自由贸易,它的边际产量将会通过自由市场机制均等化,结果,它对产出的贡献就不会受它在企业或个人之间分配方式的影响;而如果一项资产不是完全可交易的,那么,这项资产对不同人的边际产量就不会均等化,在这种情况下,总生产函数不仅取决于资产的平均水平而且取决于它的分配结构。因为教育和技能仅是部分可交易的,只考虑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就不足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特征。因此,后期有些模型开始分析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有关人力资本不平等性数据的缺乏,只有很少的学者对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研究,Birdsall和Londono(1997)利用43个国家的样本,用各国受教育年数的标准方差来衡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研究了初始人力资本分布对增长和贫困降低的影响,认为教育的不平等对于总体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效应。Ram和Rati(1990)用受教育年限的标准方差图示了教育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并且得出结论:随着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上升,教育不平等性开始是增加的,随后达到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转折点大约是7年的教育水平,Londono(1990)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但是,使用标准方差来衡量人力资本不平等性,仅仅能研究人力资本分布的绝对值,并不能控制人力资本分布平均值的差别。Lopez,Thomas和Wang(1998)使用了更为广泛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指标,用教育多样性系数以及对数后的标准离差来表示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指标,并以1970 ̄1995年12个亚洲与拉丁美洲国家为样本,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结构对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指标在大多数国家相对于人均收入具有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并且在竞争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表现更为明显,但这一人力资本结构指标并不能论证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为了更好地度量受教育程度的相对不平等性,从而研究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引入了用教育基尼系数计算的代表人力资本分布不平等性的典型系数: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教育基尼系数可以用入学率、教育费投入或相关人群(或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来计算。Maas和Criel(1982)基于16个东非国家入学率数据估计了基尼系数,首先,他们发现,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程度在国与国之间变化非常大;其次,根据入学率计算的基尼系数与一国的平均入学率负相关,换名话说,平均入学率越高,教育的不平等性越低。Rosthal(1978)总结了4个指标估计美国的教育分布情况,基尼系数指标是其中之一。Sheret(1988)用入学率估计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基尼系数。Lopez,Thomas和Wang(1998)率先利用受教育年限计算了12个国家的基尼系数。A.Castello和R.Domenech(2002)利用Barro和Lee(2001)中的数据计算了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并应用此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测量方法,研究了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他们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人口大国,平均受教育年数约为3.6年,尽管收入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平均水平相似,但是两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相差很大,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两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东亚各国平均接受教育年数为5.558年,比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平均4.784年受教育年数多了0.8年,但是,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分别为0.377与0.367,相差无几,说明东亚各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相对不合理。他们还针对1960年到1990年间美国人均产出与收入分布结构不平等系数、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物质资本积累,以及初始人均产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