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2_方牧
双屿港500年前不可不知的繁华
双屿港:500年前不可不知的繁华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晚报》500年前,发生在六横双屿港的故事,是舟山历史上最绚丽多彩,也最为惊心动魄的一笔。
而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并不详细,也不常被人提起,甚至很多人都对此一无所知。
是因为这段历史纠结复杂,从前的封建统治者也是按着自己的意图来书写历史。
若抛开一切感情色彩和利益立场,客观来说,不了解500前的双屿,就是不了解舟山的历史。
那时的双屿,在研究世界贸易和历史中,都是不可回避的,这是怎样浓墨重彩的一幅画卷呢?何处双屿港双屿港的地理位置自古未变,即六横岛西岸与佛渡岛东岸之间的水道。
对面就是著名的国际深水港宁波—舟山港区的梅山港,地理位置优越。
这一带港湾曲折,山抱水绕,易于船只隐蔽出入,处于国际航线与中国大陆连接点。
当年浙江巡抚朱纨奏报中说:双屿“悬居海洋之中,去定海县不过六十余里。
虽系国家驱遣弃地,久无人烟住集,然访其形势,东西两山对峙,南北俱有水道相通,亦有小山如门障蔽,中间空阔约二十余里,藏风聚气,巢穴颇宽”。
这里的描述与现在的双屿港也是吻合的。
曾经的“世贸中心”500年前的双屿港究竟有怎样的辉煌呢?我们来看一下葡萄牙商人品笃的著述《远游记》中,描述的1540年至1541年间的双屿港。
文中记载了双屿常住居民3000人,葡萄牙人1200人,还有数以万计的往来商旅,市面非常繁荣。
建有两座教堂,一座市政厅,两家医院,和超过1000幢私人住宅。
葡人和其他族裔的海商,建立了一个自治的市政机构,该机构由司法行政官(警察)、审计官、法官、市议员等构成。
由于垄断了中日之间的贸易,双屿变得“富庶异常”。
品笃描述,由于当时的六横沿海人多地少,这里的房价非常高昂,房产每所建造成本约4000至6000得克,由于外来商家不断涌入,房屋租金高达每年2000得克,一两年的租金即可抵建造成本。
翻阅史料你会发现,几乎是葡人入居双屿的同时,西班牙皇帝卡洛斯五世将妹妹唐娜·卡德林娜嫁给葡王若奥三世,他给妹妹的是“令全欧洲羡慕的嫁妆”———20万得克。
海洋文化起源浅释
海洋文化起源浅释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陆地的摇篮。
远古时代,地球上没有陆地,只有海洋。
因此,人们又把人类诞生以前的历史叫做史前时期,把海洋时期叫做“史前文化”。
在我国广阔的海洋上分布着很多文明古国,他们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海洋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海洋文化,它们是东海文化、南海文化、西海文化和北海文化。
其中,以东海文化影响最大,也最为典型。
这种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而南海文化和西海文化虽然历史久远,但还没有像东海文化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圈。
下面,我将简要谈谈东海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精神基础、核心内容、重大意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社会背景海洋文化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是历史的产物,无论是外向型的、封闭式的或是内向型的文化圈,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人类正逐渐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化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纷纷走出固有的文化圈,渴望从异质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短处。
于是,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下,海洋文化应运而生。
由于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截然不同,它不像陆地文化那样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壁垒,所以被称为“后起之秀”。
我国古代的先民虽然没有建立庞大的帝国,但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们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我国第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就是黄帝。
相传黄帝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使用“指南车”辨别方向,还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建了宫室房屋;发明了舟楫;驯养了动物;修建了宫室等。
据说,他还发明了养蚕,并且教会了人们制衣。
海洋不仅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国台湾岛是世界上磷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黄岩岛则是世界三大硫磺产地之一,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十分丰富。
浙江与中国南方的海洋文化
浙江与中国南方的海洋文化浙江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海洋文化。
作为一个沿海省份,浙江的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繁荣发展。
浙江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浙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上贸易中心,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着频繁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浙江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
浙江的海洋文化因此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浙江的海洋文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中。
浙江的沿海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海产品,如海鲜、海藻等,这些成为了当地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的海洋文化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例如在夏天,很多人会选择去海边度假,享受海风和海浪的清凉。
此外,浙江的海洋文化还影响了当地的艺术创作。
浙江是中国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浙江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浙江艺术的繁荣,例如丝绸织造、陶瓷制作等。
浙江的海洋文化也体现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许多艺术家和作家以海洋为主题进行创作,表达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
浙江的海洋文化在当代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的海洋产业也蓬勃发展。
渔业、航运、海洋旅游等行业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浙江也注重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既保护了海洋资源,也提升了浙江的海洋文化的影响力。
浙江与中国南方其他地区的海洋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南方地区的海洋文化多样且丰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
例如广东的海洋文化以渔业和海鲜文化为主,福建的海洋文化则以航海和海上贸易为特色。
浙江的海洋文化与这些地区的海洋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
总之,浙江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沿海省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海洋文化。
这种海洋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当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浙江的海洋文化体现在经济、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中,与中国南方其他地区的海洋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景观。
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为载体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化。
海洋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其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丰富而多元的内容。
一、海洋文化的起源古人类生活在海边,海洋是人们最早的交通工具和经济来源,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海洋和海滨资源进行文化创造。
比如古埃及时期,法老们就将自己的巨大的光荣陈列在海洋中,让人们通过海上游览,来体验强大的统治力和财富。
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商周时期开始,富饶的海洋资源就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海船、渔网等器具在海洋运输和渔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汉代,海洋交通和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南沿海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唐宋时期,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完善,海洋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方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海洋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中世纪欧洲的航海时代,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在海洋上大雄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此后,欧洲的海运业开始逐渐崛起,海运和海关制度的发展也为海洋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殖民主义和殖民地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带来了新的境界。
在殖民地的建立过程中,殖民国家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等,这些元素导致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另外,20世纪以来,海洋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
海洋文化体验的载体也从传统的旅游和展览逐渐向虚拟现实、数字文化等新模式转变。
比如,许多海洋主题的动画、影视作品也逐渐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文化娱乐方式。
三、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历史的铭记和未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通过中华海洋文化博物馆等海洋文化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海洋文化的历史和内容。
中国的海洋文化及其历史渊源
中国的海洋文化及其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海洋文化历史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探索、征服海洋的勇气和决心,也在海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来探讨中国的海洋文化及其历史渊源。
一、夏商周时期的海洋文化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海外贸易。
商代时期,商人们通过黄河和海岸线相连通的内海——渤海、黄海,出口大量的稻米、陶器等货物,也引进了许多外来文化和东方文明。
周代时期,周王朝建立后,王公贵族们通过太原、扶桑、蛮荒、东夷等海外国家,进口一些奢侈品和稀有金属,如琼、银、铁等,并同时展开了探索对海的进一步研究。
这些东西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更加丰富。
二、宋代的海洋文化宋代时期,中国的海洋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南中国的旅游和商贸非常发达。
北宋官府放宽了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鼓励人们进行海上贸易和渔业开发。
同时,宋朝也制造出来不少在海洋上发挥如鱼得水般作用的绝妙船只,并建立了海军,保护国家的海上交通和国家安全。
这些都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
三、明、清两代时期的海洋文化明朝时期,明成祖进行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但是,由于国家对海洋探险和开发的重视程度下降了,海洋文化逐渐淡化。
然而,明朝的陈祖义、郑和等航海家,还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丰富了中国的海洋文化,并让外国人对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敬佩和赞叹。
清朝时期,中国的海洋文化陷入了低谷,主要是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转型、商业贸易渐渐变得低效和低陋等原因。
虽然在康熙初年还进行了陈三石等人的南海探险,但是,最终China在海洋文化上并没有比从前发展得更为成功。
四、现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在现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了火速发展。
从抗战成功在海域取得反攻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数次海上试范和试点建设,再到近年来不断开展海洋科研和海洋文化活动,中国的海洋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
今天,海洋也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海洋文化是深远的,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
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
中国由于其广阔的海域和众多的沿海城市,在其文明发展史上,海洋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1. 地址王朝的海上贸易: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中国的地址王朝开始与南海国家进行海上贸易,贸易品包括丝绸、瓷器和茶等。
2. 钱塘江大战:钱塘江大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海战,他发生在公元998年,宋朝的将领赵普击败了北方的海盗,使得南方海上贸易重新恢复。
3. 明朝的船运和海外贸易:明朝时期,海上贸易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海上贸易只有委托私人商人进行。
中国使者也开始前往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开展贸易,并带回许多珍贵的商品和文化。
4. 建立近代海军:19世纪后期,中国逐渐成为欧洲列强和日
本的殖民地,此时海上军事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皇帝也开始兴建自己的海军力量。
5. 现代化的港口建设: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将许多城市开
发为现代化港口,以适应国际贸易和航运的需求。
6. 现代化的渔业工业: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用现代化技术,中国的渔业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的海洋文明发展经历了从最早的海上贸易到现代化的港口和渔业工业,海洋业已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发布时间:2011-10-13 信息来源:《舟山社会科学》作者:盛观熙一、舟山出土与发现解放以来,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地区的白泉十字路、大衢孙家山、马岙唐家墩等地发掘出的大量兽骨、贝壳、石斧、石犁等打制石器,以及许多陶制器皿研究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许多原始先民在舟山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活、栖息、繁衍,而6000年前的舟山,则早已进入了农耕渔捕时代。
1985年5月,定海城区蓬莱新村出土春秋时期炭化稻谷,其谷粒形状大小与现代水稻基本相同,尚留有清晰的谷芒,遗留物分为粳、籼二种。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昌国县富都乡当时已大面积种植水稻,因此,农业经济应该是当时舟山地区的一个主要产业支柱。
在定海区马岙镇唐家墩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曾经从出土的陶片中发现已经炭化的稻谷。
著名考古学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曾亲临该地考察后,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日本的水稻栽培技术是从中国江南地区舟山传人”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日本考古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以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福永光司为团长、天理大学教授金关恕为副团长的“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江南学术调查团”曾多次来舟山马岙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称:“日本弥生时期的稻作文化和(舟山)马岙关系密切,是中国大陆经这里传人日本”。
大量出土器物雄辩地证明,舟山具有良渚文化和河姆渡第一、二期文化的特征,舟山的先民源渊于吴越,与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和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从而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的,是具有极其鲜明海岛特色的稻作渔捞文化。
1975年,在定海区白泉十字路口出土新石器时期的条形石锛、泥质红陶鸟形盏、多角沿釜、牛鼻形器耳、猪鼻形支座、圆锥形和牛舌形鼎足、圆形镂空豆等大批富有特征性的器具,从这些器具形状来分析,明显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二层,距今约5500余年,这是舟山地区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之一。
同年,在岱山县衢山镇蛤蟆山遗址出土了一批陶质鱼轮和网用沉坠等渔用工具,这些出土器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海岛地域特色。
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与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就十分紧密。
从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就开始了与南海贸易的往来,从而拉开了与大海的历史接触之门。
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悠久,岛屿、航海、渔业、海洋文化等领域都涉及中国丰富而独特的海洋文化。
正是因为如此,今天的中国海洋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文化等角度探讨中国海洋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的沉淀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期的岛屿文化,以及南海商路的开辟,都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渔业、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海洋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海洋文化的传承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洋文化元素的传承。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而言,海洋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到了各个领域中,例如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等等。
其次,是中国的海洋产业与海洋教育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海洋产业和海洋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的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也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是海洋文化的传承者的努力。
长期以来,中国仍有不少对海洋文化热爱且执着追求的人,例如民间海洋文化传承人、文化学者和相关机构等等。
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海洋文化的魅力中国海洋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从古至今包括了海洋环境的保护、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岛屿文化的传承以及海路贸易的开拓等等。
其次,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视野,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海洋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海洋文化与岛屿文化、南海文化以及海洋产业紧密关联,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增加海洋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它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海洋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
海洋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通过航海在各地之间传播文化和知识。
例如,古希腊人曾经通过地中海的贸易和航行,将其文化传播到欧洲和北非地区。
在中国,海洋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海上贸易,并且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近代以来,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海洋文化包括了海洋旅游、海洋体育、海洋艺术和海洋科学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旅游方面,人们开始探索海底世界和岛屿文化;在体育方面,水上运动和海洋竞技项目日益受到关注;在艺术方面,海洋主题的文艺作品也越来越多;在科学方面,人们开始探索海洋生态和资源利用等方向。
总的来说,海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拓展和创新。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加深,海洋文化也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 1 -。
江浙早期海洋群体的发展和探源
1 ) ( ) I : l ( 1 . 1 6 1 7 6 / j . c n k i . 2 1 — 1 2 8 4 . 2 0 1 7 . O 1 . 1 ) 1 2
2 l 世纪 是海洋世 纪 ,关 于海洋 文化 的研 究受 到 学 者 的 日益重 视 要 对一个 区域 的海 洋 义化作深 入
海 洋 民族 。根 据 分 地 点 的不 同 ,夷族 的 名 称 各
异 。 吕思 勉先生 认 为 :“( 东夷 ) 存 汀 以北 者 ,古
的研究 ,就要 有海洋 文化 的主体意识 ,对海 洋文 化 丰体进 行深 入的分析 。海洋 文化 是海 洋群 体与海 洋 互 动 中产生 的。海洋群 体 为了生存 和发展 ,要不 断 地 适应 并改造 其所处 的海洋环 境 .从而建 起适 合 自身生存 与发展 的海洋 社会制 度 ,并创 造 m具 有 自 身特色 的海洋 信仰和 习俗 。从 这个 意义 卜 说 ,对海
六 国。 ”1 5 可知 徐 人生活 的区域 在 东南沿海 ,其 主 要地 区在 今 江苏 泗 水 一 带 。后 徐 偃 干 为楚 文王 所 败 ,其 部属开始 迁徙 。关于徐偃 王 的逃 亡方 向。有
因的 要标志。在江浙沿海 ,存在着东夷族支系和
百越族 支 系,因此笔者 认 为有 必要 对他 们的源流 和 演 化作 一 个简单 的分 析 。
战 , 不之 彭 城 ,之 越城 之 隅 ;弃 几研 于会 稽 之 水 ” 还有 ・ 利 说法 是徐偃 — 逃至舟L I l 、据 《 括 地忠 ・ 越州 ・ 县》 :“ 徐城 越州 郧县 东南 人海 二
1 5 t ‘ 、 夏侯 ( )云翁洲 J 一 打徐偃 千城 ,传 6 】 舯 一 种说 法 是南 逃 到无 锡 的胶 山 ,据 《 宝
浙江海洋文化的历史足音
浙江海洋文化的历史足音作者:柳和勇来源:《文化月刊》2009年第06期从文化发展学的角度看,区域海洋文化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并在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中逐渐形成特点。
了解浙江海洋文化的发展轨迹,无疑将有助于从历史坐标角度清晰认识其特点及发展历程。
根据现有的浙江海洋文化资料,我们把远古到战国定为浙江海洋文化的初创时期,此时期浙江境内已有了一定规模的造船和海洋航行。
7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先民已经能制造和利用舟楫,并根据在河流、湖泊中积累的水面航行经验,开始了海上航行。
已发现的距今约4000-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船浆很多,如在杭州水田畈遗址中出土了4支船浆,其浆叶宽达26厘米,其迎水面大,推力也大,有人推断此时应有了筏和大型的独木舟,这表明了船舶制造水平有了一定发展。
《周书》中有“成王时,于越献舟”的记载,可见当时已能造较为精致的船。
春秋时期的越国设有专管造船的官署,已能较大规模地建造戈船、楼船等战船。
而此时期浙江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较大的造船规模,已初步显示出浙江海洋文化长于制造特点的端倪,并为今后浙江海洋文化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秦汉至隋唐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初盛期。
此时期浙江造船、航海等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得到提升,对外贸易、海洋捕捞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的看,此时期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初盛状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明州、温州大量建造海船,浙江已成为全国造船业发达地区之一。
二是公元8世纪初,浙江开辟了从明州出发横渡东海直达日本的最便捷的南线航路,从此浙江明州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港口;三是与朝鲜、日本等国进行贸易的港口增加;四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浅海滩涂渔业;五是唐代浙江已开始兴筑海塘御潮捍田,开始形成具有特点的浙江海塘文化。
宋元两代是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杭州成为南宋一代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此时期浙江的海洋文化全面发展,并在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或中心地位,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此时浙江的造船技术先进,居全国领先水平,并成为全国的造船中心:海洋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展,同占城(越南)、暹罗(泰国)、三佛齐(印尼)、麻逸(菲律宾)乃至印度和阿拉伯国家都有丝绸等物品的交换贸易,同时,浙江此时的民间海洋贸易也已十分活跃;北宋始在浙江杭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通商贸易事务;出现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重视商贸,形成了具有一定体系性的海洋商贸文化思想;航海、筑塘等物质性海洋文化继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较大的船网工具,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从涂面采捕逐渐发展到近海捕捞,渔业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产生了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海洋文艺作品。
垦牧文化:江海文化之源
秀的儒 家文化的价值观 念 ,在 他身上 随时 营业投 资之股东 与 实业 目的之办事 人 ,有休戚相 关之
君 爱 民 、忧 国 忧 民 、讲 究 气 节 、谦 逊 险 意 ,即不共甘苦 ,亦 不可不知其 甘苦耳” 的风土 人情 又孕 集 》第4 卷 第1 8 2 页) 有的文 化性格 在创 办通海 垦牧 司时 ,
的 ” 张謇带领 下 的垦荒 大军在 吕四场 沿海开 发 中这
种吃苦 耐劳 、坚韧 不拔 、 自强不 息 、敢 为人先 的艰苦
创业精 神正是 中华 民族 精神的集 中体现 ,也是在 长期
积淀 中形成 的江海传 统 文化的精神源泉。
垦 牧 文化 之 二 :
海 纳 百 川 、包 容 会 通
以工代 赈 仅1 9 0 2 年. } 口 1 9 0 6 年两次 发生大春荒 ,通海
化之~ :
垦牧 公司通 过 “ 平 粜”每 日招 募 农民1 0 0 0 0 人左右
1 9 l 1 年3 月3 1日, 张 謇 在 垦 牧 公 司 第一 次 月 { } 东会 演 说
[ 海 文 化特 征 . .张 謇通 过 屡 次 科 考 而 至状 元 小 世 界 矣 而 十 年 以前 , 地 或 并 草 不生 , 人 亦 鸡 栖 蜷 } 就 表 明 传 统 的 儒 家 学说 对 他 的 潜 移默 化. 息 , 种 种 艰 苦 之 状 未 之 见也 鄙 人 所 以 陈述 者 , 欲 为
张 謇 以其 开 放 的精 神 实 现 了他 垦 牧 事 业 的 成 就
在 当年 的 吕四场 ,来 自东西 南北各 地 方的移 民纷纷 带来 了 备地 的风土 人情和 文 化习俗 .他们 自强不息 、
思 想 活 跃 、 勤 俭 朴 素 , 具 有 开 拓 进 取 和 包 容 会 通 精 神 。 为 开 垦 荒 滩 ,每 逢 灾年 , 张 謇 实 行平 粜 招 工 , 即
海洋文化概论
海洋文化概论海洋是地球上无垠的蓝色浩瀚,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最重要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渊源。
读写任何关于海洋文化的文章都需要充分考虑海洋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一、海洋文化的起源海洋文化起源于海上探险,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传承的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就形成了以航海技术和海洋观念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并逐步发展成影响人类文化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海洋观念,尤其是唐代的洋船计划和北宋的“南洋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代,著名的航海家和地理学家郑和将中国文化带往世界各地,时也开始探索诸多海洋文化。
此外,依靠人力拉取船舶,对船只进行改造,开发海上运输途径,探索海洋资源,拓宽国际贸易,都为古代和现代海洋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海洋文化的演变多年来,海洋文化的演变表现出了显著的多样性。
海洋文化可以分为文学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四大类别。
1、文学文化早在古代,文学大师们就把海洋作为创作主题。
从商朝时期的《禹贡》,到秦汉时期的《山海经》,再到近代短篇小说《西游记》,把主角带到海外的传奇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
2、艺术文化海洋文化的另一大内容是艺术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在航海时,就会利用海洋便利性进行各种艺术表演。
著名的《鎏金殿》是古代最精彩的海上演出之一,演出结束后,受到了中外观众的深刻记忆。
3、宗教文化海洋文化也受到宗教文化的重大影响。
古代的海洋旅行,往往不光是行走地球的出发,也是寻求神对人类的恩赐。
因此,古代海洋文化中往往夹杂着传统宗教信仰的元素,比如宗教建筑、宗教图像、宗教祭祀、宗教符号等等。
4、社会文化海洋文化也必然受到地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如新西兰的海上长城,原本是为了保护当地人民,防范外敌入侵,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海上长城文化;而日本的“海苔”文化,则以古老的海苔制作技术为核心,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传承。
三、海洋文化的未来海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展示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吸收新元素,推进新发展,激发新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l.29No.4August ,2012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 ITIES SCIENCE )第29卷第4期2012年8月[收稿日期]2012-04-19[作者简介]方牧(1936-),男,浙江舟山人,教授。
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二)方牧(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摘要]人类文化有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地域性,船行四海,港通天下,浙江海洋文化因海生成,因船启航,拓展了中国的造船史和航海史;一个是历史性,历块过都,越海跨洋,贯通古今中西,培育了浙江人乘风破浪、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同舟共济、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浙江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浙江海洋文化;文化地域性;文化历史性;同舟共济;有容乃大[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2)04-0030-06四、行帮商会,同舟共济自从周秦以来,中国建立起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内核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天由命,安土重迁。
几乎每个乡社都是聚族而居,各立宗祠,供奉祖先牌位,排辈论次,以亲族血缘为联系纽带,尊崇天地君亲师,从事农耕渔林牧,恪守本份,互助共济。
秦代实行郡县制,官府行政只到县令一级,乡镇实行宗族为本位的地方自治。
一般民事纠纷不是到公堂,而是到祠堂排解,依据乡规民约或传统风俗习惯,由宗姓耆旧主其事。
浙江历代都实行这个制度,无论大村小庄,祠堂与私塾是当地最鲜明的文化标志。
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也大同小异,常见的有“耕读传家久,诗礼济世长”、“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总体上属于中原河洛文化的翻版。
农业最直接的衍生物是手工业,农民不少人都掌握一二门手艺,以作为农业的补充,家传师承,有的则改行为手工业者。
随着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社会的母胎里逐步孕育了手工业社会。
浙江奇山佳水,藏风聚气;郁草茂林,负阴抱阳;就地取材,应有尽有。
兼之浙江人心灵手巧,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眼光,一竹一木,一土一石都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制作成实用、精美的手工业产品,逐步形成一种种工艺,一门门绝学,有的还成为一方地域名物的标志品牌,如杭嘉湖的丝绸,宁波的越窑,东阳的木雕,青田的石刻,温州的瓯乡,西湖的折扇、绸伞……无不尽善尽美,巧夺天工。
隋唐以后,浙江的手工业百业俱兴,金属冶矿业、制瓷业、丝织业、麻织业、造船业、煮盐业、榨糖业、制茶业、酿酒业、造纸业与雕版印刷术以及木器竹编、髹漆碾玉等工艺都走在全国前列。
白居易《缭绫》诗云:“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白居易又有《杭州春望》诗云:“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柿蒂花乃名花,梨花春是佳酿,此亦可见杭州手工业与商业之盛。
到了宋代,杭州的手工业分官营、私营两类。
官营规模较大,分工很细,工、匠少则数百,多则逾千。
私营门类很广,专业性强。
据吴自牧《梦梁录》所载,就有碾玉作、钻卷作、箟刀作、腰带作、金银打鈒作、裹贴作、铺翠作、裱褙作、装銮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作等二十二种。
杭城内外,作坊林立,车马船运,不绝于途。
另一方面,手工业促进商品经济的活跃,市廛商铺的兴旺与城市人口的集聚。
南宋杭州人口猛增至三十万户,以户均五口计,当在一百五十万人以上。
吴自牧《梦梁录》云:“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百经行不尽,方牧:浙江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二)31第4期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手工业与商业也带动了杭州城市文化娱乐业,茶馆酒楼,勾栏瓦肆,车水马龙,接首连尾,日日管弦,夜夜歌舞,巨宦富商,一掷千金。
蒋捷《女冠子》词云:“蕙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难怪当时就有人把杭州称之为“温柔乡”、“销金锅”。
及至元明,随着海外商品与西洋文化的进入,新的生产力改变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城乡二元格局。
传统的农业社会与新兴的手工业———商业社会兼融互补,为浙江的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增添了重彩浓墨的一页。
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有大量篇幅叙述手工业者、商人、娼妓乃至贩夫走卒、江湖艺人为主角的故事,反映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商品经济与市民生活,其中有不少发生在浙江。
著名的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
前者裴、孙、刘三家都是城市平民,后者是妓女与小贩,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
另一个名篇《崔待诏生死冤家》(又名《碾玉观音》)写杭州一名碾玉工人崔宁与一个装裱铺少女璩秀秀的生死爱情故事,不仅私托终身,而且人鬼相恋。
而卖油郎秦重化了一年多时间积攒十两银子去会见花魁娘子,以求一夕之欢,岂料花魁酒醉呕吐,竟侍候了一宿。
马克思说:“货币是市民阶级的巨大政治平衡器。
凡是在货币关系挤了人身关系和货币关系排挤了实物贡赋的地方,封建关系就让位于资产阶级的关系。
”这段话只是相对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言,在璩秀秀与花魁女身上体现了金钱之外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和人性的闪光。
这与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几乎同步。
欧洲在14世纪开始,到15世纪进入世界大航海时代,由于城市手工业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也就成为海洋文化的核心内容,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结出了灿烂的思想果实,并在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手工业———商业社会在改变人们观念形态的同时,也悄悄地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手工业是作坊式的集体经营,其成员不问姓氏,皆为兄弟;商业流通把范围更扩大到三教九流、五湖四海。
他们分行立业,成立帮会,共谋发展。
浙江是著名的“百工手艺之乡”,多能工巧匠,多独门绝艺。
浙江又多通都大邑,水陆交通便捷,多行帮,多商会,同业称“公会”,开辟各地货源,广招天下客商,即所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有的行帮在外乡也成立公会,明文建立帮规,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各行帮共同尊崇、祭拜的是关公与财神爷,因为关公重义,财神生利。
“义”乃团结合伙的象征,又是行走江湖的规矩。
他们对“义”的一种诠释叫诚信,所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当义与利相矛盾的时候,往往舍利而取义,其认知与儒家不无相同之处。
浙江商人坚持一贯的爱国爱乡传统也是“义”的泛化。
浙江行帮还有三个庞大群体:一是盐民盐商,浙江为海盐著名产地,沿海遍设盐场,历来为贡盐首选,盐商行帮在地方有很大势力。
仅以浙江岱山为例,雍正朝有盐商方一元在岱山设“公”、“盛”、“丰”、“济”四盐厫(仓库),后又增设“板”、“北”、“剪”、“水”四盐厫,专收岱盐,年收购量达五百万斤,购销一条龙已形成产业链。
二是渔民,浙江的渔业人口约占总人口二成,沿海港口渔船、货船云集,桅樯林立,都设有渔行或同业公会,船上则以船长(老大)为首。
船长是一船权威的化身,令行禁止,肃然无犯。
浙江诗人陈山在海岛采风时所写《蝶恋花·老大》词云:屹立船艄抡大斧。
倒捋胡须,气势赛盘古。
大海平摊书一部,天文地理如家谱。
进退速徐能用武。
喝令归航,打点功劳薄。
风暴欲来心有数,晚霞俨若胭脂虎。
三是伎艺人员。
唐代长安官设教坊、梨园,宋代汴京更重声色歌舞,到了杭州尤为热衷,点缀升平气象。
周密《武林旧事》第六卷《诸色伎艺人》开录当时杭州演艺界分类细目与艺人姓名,计有“御前画院”、“棋待诏”、“书会”、“演史”、“小说”、“影戏”、“小唱”、“鼓反”、“杂剧”、“弹唱”、“覆射”、“杂技”、“傀儡”、“角牴”、“相扑”、“举重”等53个细目,有名有姓的艺人506人。
而这些仅仅是周密“于故家遗老得其梗概”,行帮内部从业人员当数倍、数十倍于前者。
以上行业帮会打破农业社会的封闭保守,逐步改变浙江社会结构与性质。
及至近代,欧风美雨与科学技术西来,浙江潮送留学生东渡,车轮辐辏,舟船云集,港口通衢,楼宇矗天。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 ities Science)第29卷32浙江的民营经济领先全国,走向世界。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有诗云:“江潮竖至一线催,海潮横至如阵排,前阵方送日本至,后阵又自琉珠回。
天阵地阵相压催,龙战鲸鏖万古雷……”浙山越水钱江潮,横绝天地,通江连海;中华崛起,舍我其谁?船是浙江沿海乘风破浪的形象标志,又是建构文化心理的精神寄托。
经历几千年水路云程与狂风暴雨,穿越无数处激流漩涡和险滩暗礁,浙江人早就形成“同舟共济”、“同船共命”的重要共识。
行业帮会的成员们都十分明白这个道理。
如渔谚所云:“海水有相逢”、“水涨船高”、“大海不嫌水多”、“没有十全人家,只有十全船家”、“渔民好朋友,香烟加老酒”、“一人难以背船过海”、“不要黄金白银,只要万众一心”、“五指伸开,不如拳头捏紧”、“想吃大鱼,大家结网”、“网里有鱼碗里满”……船夫拉纤,齐心协力;渔民出海,生死相托。
江河湖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落水救人,天经地义。
同舟共济一词最早见于《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盛唐诗人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诗云:“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明代浙江小说家凌濛初《二拍》第一卷写商人文若虚在内地贩运,几经挫折,有一次带了一批“洞庭红”(桔子)出海,竟获重利;归途又在荒岛获得珍宝,发了大财。
他把部分财富分给同船客商与经纪人,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同舟共济。
浙江人从事商业运输,经常走水路,十分看重交际和缘分,曾有“七世修来同船渡”一说。
那些海客舟子,见多识广,信息灵通,往往会把一些海外奇闻与商机与人分享。
后来,同舟共济的涵意又有所扩大,泛指一切共同的利害关系,小而言之曰“利”,大而言之曰“义”。
有一首歌词写得好:“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岸靠边”,把它提升为一种信念、勇气与意志品质。
如今,这个词流行海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甚至用来比喻中美关系,可谓准确而得体。
当年成立欧共体,也正是为了“同舟共济”。
这次发生欧债危机,欧共体多次开会,携手援助希腊渡过难关,亦本此义。
《圣经·创世纪》记载挪亚方舟故事:上帝因世人行恶,曾降洪水灭世。
因挪亚一家行善,维护正义,故命他制造“方舟”,率全家并选所有禽兽各一对避难,才使人类得以留存。
世界是比欧洲更大的共同体,地球是比挪亚方舟更大的船,由于经济危机、空气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衰竭以及战争阴影的笼罩,面临重重危机与灾难,人类更需要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维护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