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58套)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一、基础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乳媪.(ǎo)作揖.(yī)狎.侮(yā)佯.装(yánɡ)B.动辄.(zhé)秩.序(zhì)骁.勇(xiāo)商贾.(jiǎ)C.箭镞.(zú)麾.下(huī)逃遁.(dùn)自刭.(jǐnɡ)D.拜谒.(yè)扛.鼎(kánɡ)愠.怒(yùn)深堑.(qi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馈送慷概迁徒所向披靡 B.觉悟践踏荒谬破釜沉舟C.忌殚蹊径喟叹运筹帷握 D.杀戮匮败嗔目惴惴不安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大概 B.自矜.攻伐夸耀C.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横渡 D.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毋妄言,族.矣 B.秦王子婴素车白马....C.无不膝.行而前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B.愿君留意..臣之计C.有所冲陷折关及格..之齐在海滨..猛兽 D.以区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21题。
(54分)(一)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
广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军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和”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和”注重协调平衡。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差异,但通过协调和平衡,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避免极端,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和”倡导包容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和”的理念,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就能够减少冲突,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和”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和”的思想,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独立的,需要保持和谐统一。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试题 3(共39页)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yǔwén)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套试卷一共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上在答题卡上。
3.本套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第1~7课。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不少研究发现,古老的北极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
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
据科学家测算,北极地区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程度的两倍以上——1980年以来,部分升温甚至达3.5摄氏度,升温幅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目的。
2021年以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屡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使得2021~2021年北极年最大海冰覆盖范围到达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缩小约30%。
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已经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
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陆地上,积雪快速融化,植被覆盖增加,树线北移;在海洋里,温度和光照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等随之北上,渔业资源也北移。
极地是全球生态平安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这些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北极(běijí)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碳源和碳汇分别指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和吸收体。
一方面,地表大量营养盐物质在冰层融化后被冲刷入海,开阔海域面积和持续时间是增加,都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加强了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和埋藏,这一将碳“抽〞入海底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生物泵〞;另一方面,冻土层加速融化加剧了土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海域的扩张也加大了浮游生物对二甲基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可见,碳源和碳汇在北极都有所增加。
总体来说,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但这个“汇〞涉及上述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将来终究会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试题(共21页)
2021年秋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yǔwén)试题(考试时间是是! 150分钟满分是: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HY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群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群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HY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群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开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活力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如今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兴旺,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根底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开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重的传统文化面临宏大冲击(chōngjī)。
当人们翻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2(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例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演变,成为了如今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这些传统节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体现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期间,各地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如春节的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元宵节的赏花灯、猜灯谜;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传统节日彰显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如春节强调家庭团圆、尊老爱幼;端午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通过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不断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全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B.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传统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33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挟.持(xié)软着.(zhuó)陆木讷(nè)疾风劲.草(jìn)B、毗.邻(pí)拾.级(shí)光风霁.月(jì)度长絜.大(xié)C、霰.弹(xiàn)豢.养(huàn)省.察(xǐng)无色无臭.(xiù)D、觊.觎(jì)供.养(ɡōnɡ)中.肯(z hōng)潜.移默化(qiǎ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日晷戍守捷报频传满腹经纶B、逡巡膏谀殚精竭虑百折不挠C、伺候蜚声入目三分赔理道歉D、精粹蜇伏旁征博引口干舌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C、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63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
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
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
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
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
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
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
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
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
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
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
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
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
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
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
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新人教版
上学期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赍.(jī)发防噎.(yē)梵.(fàn)文狡黠.(xiá)B.埋.(mái)怨悖.(bèi)时歇憩.(qì)晦朔.(shuò)C.逋.(bū)慢锱铢..(zīzū)着.(zhuó)落镂.(lòu)空D.精髓.(suí)轻鸢.(yuān)辖.(xiá)制喟.(kuì)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玷辱讥诮滑稽高朋满坐B.尴尬捧袂彭蠡东隅已逝C.桑梓殒命盘桓日簿西山D.媲美饥谨魁梧箪食壶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前几年,他们家还是我们这儿出了名的困难户;但他爸爸最近几年励精图治....,带领一家人很快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B.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
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C. 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D. 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国家有关部门指出:招聘洽谈会“谁主办,谁负责”,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B. “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房价。
”尹伯成表示,全国房价总体上应该下降15%~20%左右才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才能调动消费需求的回升。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而实际上,中医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只是治病的。
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
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那便是上医。
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经生病的人,是治未病的。
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史传,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的长兄,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养生预防。
清代学者钱大昭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
”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他在家书里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且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
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盛行的理念。
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之一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题
第十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款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提醒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者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奉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开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如今,“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如今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交融度也进一步进步。
对此,言论反响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进步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程度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好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宏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当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消费、欣赏消费、传播反响的全链条之中。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原卷版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象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司空图要求诗味“妙在成酸之外”。苏轼也认为“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其意在说明作为美学意义的“味”,其本身就具有“离形得似”的超越性,中国古代诗论对诗味讲究有多重之味,刘勰要求有“余味”,提出了“余味曲包”说,即要求诗作有言外之意的余味,以便达到以复意为工的境界。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以至诗作有无穷之味,如“味之不厌”“寻味不穷”“味之无极”等等。因此“味”之于诗作,它超乎形体,总给人一种空灵通脱、深邃无穷之感。只有这样才给审美接受者提供了一种想象创造的阔大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了中国诗学空灵美的特点,并概括指出古代诗论家对此特点的认识。
B.为了说明“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的美学特征,作者运用了引证法。
C.文章先总述然后分别论述,最后再次强调空灵美是中国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D.作者为了证明古诗中“味”的美学特征,列举了孔子“三月而不知肉味”的事例。
A.空灵之美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追求,也是中国古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极境。
B.“镜花水月”“羚羊挂角”“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皆可用来形容诗歌的空灵之美。
C.因为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崇拜“神”,所以“神”也是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两部分。
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交卷时只交答题卡,请保管好试卷以便讲评。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今天你展示才能的机会到了,只要你认真审题,放松自己,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第Ⅰ卷(共42分)一、语文基础知识(18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龟.裂(jūn)愠.怒(yùn)菲.薄(fěi)游目骋.怀(chěng )B.喋.血(dié)椽子..(chuán) 浸渍.(zì)倔.头倔脑(jué)C.豢.养(quàn)胚.胎(pēi )骄横. ( hènɡ ) 长歌当.哭 (dānɡ )D.攒.射 (cuán) 惩创. (chuānɡ ) 慰藉. ( jí ) 岁在癸.丑(kuí))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暮蔼苟活枯槁举案齐眉B.踌躇伸冤屠戳黯然泣下C.寥落妊娠旋涡殒身不恤D.绯红桀骜炫耀绳头微利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②人类在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②随着他的“码根码”汉字输入软件进入电脑市场,他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③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是德。
A.忽视景况大方B.忽视景况经济C.忽略境遇经济D.忽略境遇大方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B.尽管有些人将邓丽君、徐小凤等人的歌曲看成是明日黄花....。
可是,由歌坛新人翻唱这些老歌还是会吸引大批观众。
C.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答题纸交回监考教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的际遇,颇令人感叹。
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
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
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孔子一生不得志,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
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
在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
其实孔子如果愿意改变行事作风,趋附政治家的需求,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犬”。
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坚守,还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
在这种乐观情绪的感染下,他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宣言。
即使厄于陈、蔡,他依然能够讲颂弦歌不衰,能够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话来鼓励大家。
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人们可以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
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题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题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 分)一、(15 分,每题 3 分)黄嘴天鹅每年来回于东亚和西伯利亚草原间,游览 3000 公里。
这幅充满诗意的“鸟的迁移”画卷,显现出候鸟在自然演化中,经过困难的适应后保留下来的独到的生计之道。
2004 年,这一壮阔生命状况因法国纪录片《迁移的鸟》在全世界热映,变得世人皆知。
当时,禽流感掀起的慌张已经使不计其数的禽鸟“传染者”死亡。
2005 年 7 月,中国青海湖发现大体 6000 多只候鸟死亡,原由最后被证明传染了禽流感。
人们才认识到,《迁移的鸟》的导演本义要显现自然友善和生命的美好,但他没心间描述了候鸟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家刘金华等人从青海湖患病和死亡的候鸟的咽喉及排泄物中分别出 H5N1型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证明朝表禽流感病毒高治病性的三个基因所有存在,但基因组序列与已知的 H5N1型病毒其实不完满相同。
这意味着, H5N1型病毒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也许它根本是一种早已存在而未被人类认识的新病毒变种。
他们研究了候鸟迁移地路线,试图找出病毒本源。
科学家以为:加强毒力的基因重组,很可能发生于候鸟在东南亚等地越冬时,此后,候鸟才于春天迁移到青海湖地区。
香港大学的管轶和同事宣布的针对青海湖禽流感的研究报告以为,候鸟传染的禽流感病毒可能来自中国华南地区。
固然科学家们对此存在争议,但完成共识的是,禽流感已经过候鸟远距离流传。
禽流感不再是某一个地区小范围内发生的事件,而是可能惹起全世界性传染的威迫。
“因为在青海湖育雏栖息地的鸟可能与来自东南亚、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好多候鸟一起在东南亚齐集,新式禽流感病毒可能成为全世界性的威迫。
”管轶提出了将来禽流感传染可能的路线。
禽流感可能从土耳其穿越地中海到达西欧;也可能从亚洲经过中东到达非洲;还可能从地中海南下,沿印度洋海岸线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庇佑(bǐ)羸弱(léi)打擂(lèi)情不自禁(jìn)B.剥削(xuē)校订(xiào)尽快(jìn)静若处子(chù)C.与会(yù)闷热(mēn)憎恶(zēng)既往不咎(jiù)D.叱咤(zhà)癖好(pì)奇葩(bā)毋庸置疑(wú)2. 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遐想懿范惆怅入场券委曲求全B. 告罄岑寂尺牍掉书袋唉声叹气C. 布署拔擢疏朗杀手锏默守成规D. 孤鹜荟萃悸动绊脚石命途多舛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惹人怜爱的鲜花绿草;无论是讳莫如深的星空,还是微不足道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相形见绌 B.讳莫如深 C.微不足道 D.精妙绝伦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B. 衡量一个企业薪酬是否合理、健全,企业人工成本的竞争力强不强,是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所缺乏的,一是理论水平不高,二是实践经验不多。
D.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惟其重要,才更要有敢于“杂”的精神——让大家都来参与建设,使我们的考试制度和方法更加成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电子媒介因形象的图文并茂形式而拥有众多受众,传统的文字阅读遭遇影像、符号的挑战,“无图无真相”已成为一种阅读习惯。
为了迎合这种新风尚,纯文学作品中也配以生动的图像,甚至学术类著作也出现了插图版,如《图解资本论》。
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图像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趋势,原本为了文字解说的生动性配以图像,变成了“无图不成书”的事实。
此种现实被人们用“读图时代”来描述。
有别于文字的抽象、沉闷以及对于知识层次的要求,图像更为生动、形象,能使阅读无障碍,具有超越时空和地域的传播优势。
作为人类早期认识和记录世界的方式,人类阅读图像要比阅读文字的历史更为悠久。
从人类文明的传播历史来看,文字显然较图像而言是更为进步的传播方式,不过,人类对于文化的选择往往会向人类的早期文化回归,也就是文化的“回跃性”。
在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回跃,即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
人们对问题的解答可能因时因地而异,他们采取的提问方式也可能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或干脆制造出新的美学形式。
但是其中确实没有一项清楚无误的变化“规矩”。
阅读图像具有返回人类早期文明的意义,主要指的是图像的平面而无深度的特征。
图像的直接、平面、无深度,带来的文化特征也是如此,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说穿了这种全面的表面感,也就给人那样的感觉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
后现代社会以大众文化的兴起为特征,而大众文化要求文化的大众消费性质,图像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实现大众消费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没有图像的填充就被边缘化,纯文学也只有借助图像才能走向市场中心、大众视野,充斥市场的总是图文并茂的大众读物,这就形成了当下对文学的消费由读字到读图的转变。
图像的不断增殖使得纯文学的消费式微,文学的形式符号大于文学意义的表达。
当然,文学毕竟是图像无法取代的,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从图像过渡到文学,就是因为文字的抽象描述、概括能力是超越图像的。
文字通过语言唤起人脑中的想象,其魅力在于建构一个内视形象,这种内视审美是文学独有的,语言艺术独有的。
文学独特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其丰富性和多重意义,依靠图像是永远无法接近的。
图像的直观性正好切断了这种对文字魅力的省思和想象。
(《当代文坛》2012年第6期,有删节)5.下列对于“图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的文字阅读遭遇影像、符号的挑战,电子媒介因形象的图文并茂形式而受众广泛,“无图无真相”成为习惯。
B.为适应阅读习惯的改变,纯文学作品、励志类作品,甚至是学术类作品都出现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插图版图书。
C.“图像”挑战传统的文字阅读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呈现出由文字解说配图的配角转变为主角的趋势。
D.“图像”一改文字抽象、沉闷的特点,不仅使图书更为生动、直观,也使阅读无障碍,超越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就人类认识和记录世界的方式而言,读图的历史要比文字的历史久远,读图的效果也更为明显,这已为文化历史所证明。
B.文化的“回跃性”是指人类对于文化的选择往往会向人类的早期文化回归,即不断地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
C.阅读图像是一种返回人类早期文明的现象,主要指图像的平面而无深度的特征,与此关联的文化特征同样呈现出直接、平面、无深度。
D.人们对“回跃”的问题的解答、提问方式可能因地而异或受社会变革的影响,但却无一种清楚无误的变化“规矩”,这说明了问题很复杂。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文化的大众消费性质,而图像则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途径。
B.后现代文学消费的特点是由读字到读图的转变,图文并茂的大众读物充斥市场,传统书籍被边缘化倾向明显。
C.文学的根本特征发生变化,文学的形式符号大于文学意义的表达,使图像不断增殖,纯文学消费式微。
D.文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建构一个内视形象,相对于图像的直观性,内视审美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是文学独有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李世)寝疾,上悉召其子弟在外者,使归侍疾。
上及太子所赐药,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少愈,可共置酒为乐。
”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
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
我见房、杜平○1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余。
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
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
”自是不复更言。
十二月,戊申,薨。
上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车恸哭。
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山 ,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
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临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
或问其故,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
”闺门雍睦而严。
其姊尝病,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
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常谓人:“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
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
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
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长子震早卒,震子敬业袭爵。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杜:房玄龄、杜如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及太子所赐药,则饵之 饵:吃B .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 听:允许C .所向克捷 克:战胜D .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 亡:通“无”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可共置酒为乐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 .战胜则归功于下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 .风回,爇其须鬓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D .临陈乃杀之 今君乃亡赵走燕10.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取了李世临终安排后事、为将治军有方、治家恪守孝悌等生平事迹来刻画人物,有详有略,语言质朴,生动感人。
B .李世下葬那一天,皇上亲临未央宫吊唁,接着登上楼台目送着灵车恸哭;后又让人仿照阴山、铁山、乌德山修建李世坟墓,以表彰他打败突厥、薛延陀的战功。
C .李世临终让弟弟李弼从严管束后代;治军又能从善如流,公而无私;虽贵为高官,年事已高,却亲力亲为敬奉姐姐。
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令人敬重的人格特征。
D .人贵有自知之明,李世对自己早年“做贼”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就表现了他对自己做人的清醒的反省,也可看出他不断提升的几层人生境界。
第Ⅱ卷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1.文言文翻译和断句。
(10分)(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独不见唐•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1,海燕双栖玳瑁梁○2。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3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4?注:①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
②玳瑁梁:以玳瑁装饰的屋梁。
③丹凤城:京城之别称。
④流黄:黄紫色的绢,此指帏帐。
(1)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2)首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13.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皆不得分,共8分)(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王勃《滕王阁序》)(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茕茕孑立,。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李密《陈情表》)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边城女子彭荆风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此时的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边城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盘”,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