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精品教育.doc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可播放伴奏,教师范读;可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自由诵读,加深印象。

4、思考讨论诗人的情感基调(郁愤)三、知人论诗,把握主旨1、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2、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3、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其四)》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任务二:细读探究体悟表达之精妙
知人论世
2.沈德潜评价本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表 达情感上本诗迂曲婉转,蕴藉深厚,结合具体诗句说说鲍 照如何把“愁”情表达出来并且达到这样的效果的。(怎 么写?)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起兴。欲说人,先说水,是为起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 物。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鲍 ,心中激愤难抑。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 照 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与 《谢秣陵令表》)。20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
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
时 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 代 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学过王羲之、陶渊明、读过李白、杜甫、苏轼 ……他们同样也经历着人生行路之难,也悲叹行路难,他们的人生态度各不 相同,对比之下你如何看待鲍照的人生之叹。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往直前,“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人生困境,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

《拟行路难·其四》诗词译文及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诗词译文及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诗词译文及鉴赏《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二课《拟行路难(其四)、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二课《拟行路难(其四)、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拟行路难(其四)、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2鉴赏比兴手法☆☆☆☆☆重点3鉴赏人物形象☆☆☆☆☆重点4 探究诗眼☆☆☆☆☆【重点详解】重点1:分析诗歌的情感【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分析《拟行路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歌的情感【例题】1.《拟行路难》的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2.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答案】1.《拟行路难》的第三句中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拟行路难》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愁”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忧思”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高中语文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写作特点
1、语言很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2、此诗以真情动人。 3、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 有致。 4、立意颇为巧妙。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 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 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 生愁”。
谢谢观看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 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 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 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 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 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 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了。
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 长懋之命所编10卷。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 ,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 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 “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 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

南行 朝路
·
宋难 (
鲍 照
其 四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 (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C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D3.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案: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4.“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3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3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名师点睛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二、【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 1.3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1.3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义隆聘为国侍郎。
自主学习
• 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 嘉(今温州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 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 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 书舍人之类的官。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 鲍照为乱兵所杀。 •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难》18首。
自主学习
•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 与李白齐名。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 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 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 • 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 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不过反过来想想,悠 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 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温馨晨读
•得 月 • 看月最宜在水边,江楼正是此中胜景。 • 月明之夜,与友人三五,在门前的石凳上闲坐。暮色初合, 静看一轮鹅黄的圆月,给普照寺琉璃阁的塔尖轻轻挑起,云 霞叆叇(ài dài),月影朦胧。天上人间,纵谈今古,这是一景。
合作探究
•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 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 种形式。使用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 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3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3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拟行路难(其四)一、【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名师点睛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

2019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解析

2019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这两句大意是:我的秉性耿直,有如琴瑟的丝弦;我的为人清正,有如玉壶中的冰晶。

这是鲍照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而借《白头吟》这种长于表现见弃之情的乐府形式所写的一首名作。

此为全诗首二句,采用“比”的写作手法,以琴弦比喻孤高耿直,以玉壶冰比喻自己的品行洁净。

这两句又是全诗的起兴。

由咏朱丝绳、玉壶冰入手,引出表现自己满腹经纶不被重用的义愤,引出对当时门阀政治的批判。

这种既比且兴的手法使诗文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故屡为后人称道。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化用此句意境,用“冰心、玉壶”表现刚直清正的人品。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酌.酒(zhuó)氛.围(fèn)皈.依(kuī)B.泻.水(xiè) 翡.翠(fěi) 凝睇.(dì)C.踯.躅(zhí) 衣袂.(mèi) 姊.妹(zǐ)D.鲍.照(Bào) 玉簪.(zān) 闲暇.(xiá)解析:“氛”读fēn,“皈”读ɡuī。

答案:A2.下列句子中的“复”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安能行叹复.坐愁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山重水复.疑无路C.有北面复.匈奴之志D.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解析:例句与D项中的“复”意思相同,都是副词,“又,再”。

A项,动词,恢复;B项,形容词,重复;C项,动词,报复。

答案:D3.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亦有命”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新人教版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根底积累一、选择题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缜.(zhěn)密商榷.(què) 和.(huò)稀泥揆情度.(duó)理B.取缔.(tì) 木讷.(nè) 档.(dàng)案袋疾风劲.(jìn)草C.栖.(qī)息挟.(xiá)持白炽.(chì)灯戎马倥偬.(zǒng)D.葳蕤.(ruí) 豢.(huàn)养软着.(zhuó)陆扣人心弦.(xuán)2.以下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城阙萧索娥嵋连理B.修葺芳馨逍遥装饰C.慷概黄鹂频繁链接D.瓜州时事阮籍变换3.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全省经济开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开展趋势洞假设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从事教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成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屡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那么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鲍鱼(bào)辣椒(jiāo)斟酌(zhuó)灼热(z huó)B.禅宗(chán)拟古(nǐ)泥古(ní)醴酪(lào)C.干劲(jìn)强劲(jìn)劲旅(jìng)疾风劲草(jìn)D.差异(chā)奇迹(jī)北渚(zhǔ)匡正(ku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潺湲荟粹驰骋头晕目眩B.僭越偕同缤纷旁征博引C.斟酌踯躅伫立辞彩华丽D.伯仲羁縻振撼三顾茅庐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安能行叹复坐愁翠华摇摇行复止B.酌酒以自宽衣带渐宽终不悔C.举杯断绝歌路难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吞声踯躅不敢言凡六百一十六言4.下列诗句没有包含“衬托”技巧的一项是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C.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D.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5.与“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路难》和《拟行路难》都属于乐府诗,也是古体诗。

B."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两句中包含的两个人物是庾信和鲍照。

C.鲍照,南朝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集中于诗歌方面,最有名的诗歌作品是《拟行路难》十八首。

D.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代表。

7.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B.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C.“作为一名公安特警,当党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刻,即使是面对死亡,也要义无反顾。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D.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家伙说时来运转就时来运转了,我们这些做朋友的怎能不替他高兴呢!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安能行叹复坐愁?(3)_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9.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引用了鲍照《拟行路难(其二)》的诗句,请引用《拟行路难(其四)》的诗句拟写下联。

上联:“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婉转深沉,流露弃妇哀怨悲苦意。

下联:10.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

(不超过30字)鲍照在诗歌中常以边塞健儿自喻,抒发自己欲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慷慨顿挫之中,自有一股昂扬之气。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说:“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正义之师的热情歌颂,抒写了他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爱国之歌。

同时,他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些战场上的战士,有的“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有的在军中“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而思妇回想“执袂分别已三载”,征人却“迩来寂淹无分音”。

于是朝悲戚戚,暮思绕绕。

这些诗形象地写出了征夫思妇的痛苦,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比兴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从比兴手法的角度对该诗进行鉴赏。

2.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①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的样子。

1.短诗的起句十分重要,往往与诗歌的主旨或意境有关,说说本首诗开篇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两句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胡风吹朔雪鲍照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1.此诗写出了怎样的落雪过程?赞美了“朔雪”的哪一特点?2.刘履说:此诗“词虽简短,而托意微婉”。

这“托意”的“意”是什么?【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