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创作与公众审美的相互性

合集下载

怎样认识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美学原理第二版

怎样认识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美学原理第二版

怎样认识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美学原理第二版审美共通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的一种共同的认知和共识。

在艺术中,审美共通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向和风格,也决定着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审美共通感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其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审美共通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的共同认知和共识。

它是人们个体间在审美上的一种共同认同和交流。

审美共通感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存在一些共通点和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审美共通感。

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艺术创作。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考虑到观众的审美需要和欣赏习惯,力求使自己的作品符合大众审美共通感,以便更好地传达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是影响艺术表达和表现形式。

审美共通感对于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的审美共通感会引导艺术家使用特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是决定观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共通感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审美共通感的存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感受。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和作用还对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会通过吸取前人的经验和借鉴传统审美格局来保持自己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和共鸣,从而使得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另一方面,审美共通感也会对艺术的创新产生阻碍。

一些创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可能会被观众认为违背了审美共通感,导致观众对该作品的接受程度较低。

因此,艺术家在创新时需要权衡观众的审美共通感和自己的艺术追求,以寻求一个平衡点。

综上所述,审美共通感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不仅指导艺术创作方向和表达方式,也决定着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工艺美术实用和审美的关系

工艺美术实用和审美的关系

工艺美术实用和审美的关系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生活艺术,既具备实用的功能,又追求审美的价值。

实用性和审美性在工艺美术中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首先,工艺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存在的根本。

无论是陶瓷器、织物、金属器还是家具等工艺品,都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

工艺美术作品通过其实用的性质,为人们提供实际的功能和便利。

例如,一件精美的茶具,它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泡茶的功能,更是能赋予人们一种愉悦的心境。

工艺美术所追求的实用性,不仅仅是简单的功能实现,更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融入人们的审美需求。

其次,审美性是工艺美术的核心。

通过对材料、形式、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运用,工艺美术作品得以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工艺美术作品不仅要满足实际功能,更要通过表现形式和艺术性的处理,使作品具备审美的价值。

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性,不仅在于其外观的美感,还包括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共鸣。

例如,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不仅仅是实现容器功能,更承载着华夏文化的千年历史和精神内涵。

实用性和审美性在工艺美术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实用性为审美提供了基础,审美性则提升了实用的品质。

一方面,实用性要求工艺美术作品在功能上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真正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和舒适。

另一方面,审美性要求工艺美术作品能够超越实际功能,赋予人们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只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工艺美术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佳品。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更新,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平衡,追求功能和美感的完美结合。

他们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和探索,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艺术性的工艺美术作品。

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和多元化需求的诞生,工艺美术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工艺美术带入了更广阔的创作领域。

总之,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工艺美术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艺术与审美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审美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审美的辩证关系艺术与审美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往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艺术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媒介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创作活动,而审美则是对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和审视。

艺术和审美之间存在着独特的辩证关系,即它们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首先,艺术作品是审美体验的来源。

艺术家通过创作独特的作品,利用线条、色彩、音乐等元素,以及各个艺术形式的技巧,引导观众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能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观众的审美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他们会学会欣赏作品中的细微之处,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品味。

然而,审美又是艺术创作的指导性需求。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往往会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喜好。

他们可能借鉴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或者其他领域的灵感,试图适应观众的审美观点。

艺术家不仅要具备自己的艺术才能,还要学会与观众沟通,以确保他们的作品能引起共鸣并得到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导向和评判标准。

艺术家会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倾听观众的反馈,以期创作出更符合审美需求的作品。

除此之外,艺术与审美之间还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从而汲取灵感和创作动力。

而审美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体验和评价。

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品味会影响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同时,观众也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

通过互相作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和共创的关系,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艺术与审美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

有时候,艺术家可能会有意追求去颠覆传统的审美观点,通过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和争议。

而观众的审美观点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群体和文化背景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和对立性为艺术和审美的交流和辩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入的主题。

艺术和创作是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概念。

在主观层面上,艺术是一种个体创作的表达方式,是创作者对于对世界、对生活、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受的呈现。

在客观层面上,艺术又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形式和传媒来传达给观众的一种信息和情感的载体。

艺术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是创作的结果。

艺术家通过个人的独特观点和审美眼光,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如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等,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情感。

艺术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于世界的看法传递给观众。

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对于美和真理的追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和创作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

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创作,没有创作就没有艺术。

艺术家通过创作,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于世界的看法呈现出来,而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创作让艺术得以存在,而艺术则反过来影响创作。

艺术作品的存在和影响能够激发和推动其他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形成艺术潮流和推动艺术的发展。

艺术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创作过程中。

创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行为,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思考和创意,将情感和观念转化为艺术形式的过程。

但是创作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家和创作者往往通过创作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的现实,表达对于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和创作相互诉说,相互挑战和影响。

艺术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上。

观众是艺术作品的接收者和解读者,他们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与创作者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中被感知和确定的。

观众的理解和解读又会影响到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方式。

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这种互动和共鸣,使得艺术和创作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艺术与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艺术是创作的产物,而创作是艺术的源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谈谈艺术与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展现出来。

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创作,艺术家需要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创作是艺术的源动力,没有创作就没有艺术。

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艺术家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创作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积累和实践,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而艺术家通过创作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心血创作的成果,它是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

而艺术作品的欣赏则是观众对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接受和体会。

艺术家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中,观众通过欣赏作品,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观念,从而与艺术家产生了心灵的交流。

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上,还体现在社会层面上。

艺术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情感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而创作是艺术作品的源动力,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反映社会、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从而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还反映在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

艺术家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艺术作品又常常影响、塑造人们的现实生活。

艺术作品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可以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而创作者则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和情感的作品,从而影响和激励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

艺术概论3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概论3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概论3艺术的审美本质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一、艺术和美的关系1、艺术反映现实美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美,即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

这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和优点,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审美追求。

现实美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审美对象。

2、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美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

艺术家通过主体作用,将现实中原本不美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从反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3、艺术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是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

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美和创造艺术美,同时也是欣赏者眼中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

审美关系是由客体刺激主体生理心理机制满足主体潜能或本能需求而建立的,取决于主体的生理机能是否健全和客体形象是否能激起主体的好感。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美的本质是符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形象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产生的美的感受和感动。

它不仅有感官的快适,还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满足。

美感的本质是指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

这种意识和情感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审美认识的基础形成了审美观念,而美感的产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家的审美意识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家感兴趣、关心、认识的生活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在艺术家的能动作用下,作品中能够表现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情感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让观众产生共鸣,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包括实践性与主体性,即艺术家作为实践的主体认识现实并反映现实,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了艺术家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论公共艺术作品公众意识

论公共艺术作品公众意识

论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意识【摘要】公共艺术是近些年来比较活跃的一个话题,它将艺术从室内、从架上、从贵族化的趣味中解放出来,艺术在真正与大众、与社会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中,植入了公众的意思,既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普世审美观的发掘。

公共艺术关注体现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事务,关注公众普遍性的思想情感,公共艺术的社会关怀突破了狭义的公共艺术观,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将社会属性放到首要的位置。

那么,本文将从狭义的公共艺术论及其在公众心理和社会属性中的位置。

【关键词】公众情感价值融合1、公共艺术概述1.1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基本前提是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体现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

孙振华先生说:公共性的前提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肯定和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

没有这些前提将没有公共性可言,也没有公共艺术可言。

因此,怎样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是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公共艺术强调的不是唯一的个人创造和个人风格,而是最大限度的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特定社区人群的沟通,艺术作品与对象和观众是不是分离的,而是平等的,融入并分享的。

1.2公共艺术是典型的公众事项表现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他和私人领域是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事项[1]是有这卓越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与公众的情感认知达成一致。

在美国纽约市海港内有一座被称为自由岛的小岛。

岛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当地华人称她为“自由女神”像(statueofliberty)。

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际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图1-1)。

是法国在1886年赠送给美国的礼物,以纪念美国摆脱英国的统治,取得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

自由女神像是人们目前建造的最大的雕像之一。

创作出自由女神像这一艺术杰作的是19世纪后期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佛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

浅析艺术与美的关系

浅析艺术与美的关系

浅析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和美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文化与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艺术中,美的存在是无法忽视的,因为艺术创作的初衷就是追求美的表现和体现。

本文将从艺术及美的概念入手,浅析艺术与美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艺术和美的概念。

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表现方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等多种形式。

艺术家们通过这些表现方式来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感悟和表达。

而美则是一种审美感受,是对事物或表现形式的优美程度的感知和评价。

美是一种主观的审美体验,因人而异,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与美的关系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观赏过程中。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追求作品的美感,试图通过形式、色彩、线条等元素来表现出美的形态。

美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觉的传达,而这种感觉则是通过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来实现的。

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在感受作品所呈现出的美的感受。

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的体验,往往是一种愉悦、赏心悦目的感受,这种感受会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对生活和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艺术和美的关系是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观赏过程中得以体现的。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艺术与美的关系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艺术创作不仅需要关注其表现形式和意义,更需要追求作品的美感和审美效果。

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喜爱也离不开作品所呈现出的美的体验。

在文化市场中,美是艺术品走向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艺术品所带来的美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对艺术品的购买欲望,使艺术品在市场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因此艺术与美的关系对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总结上述分析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与美的关系在人类文化与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艺术创作中对美的追求,使得人们对艺术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艺术与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艺术与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艺术与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美的方式,而美则是一个深受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影响的概念。

艺术与美的关系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艺术的主观性艺术的主观性表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作品中。

艺术家通过对自身的思想、情感和经验进行表达,使艺术作品成为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追求,这使得艺术作品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艺术作品的主观性还表现在观者的感受和理解上。

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因此,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个人化的主观感受。

比如,对于一幅画作而言,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它充满活力和生气,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它沉闷和无聊。

这种主观性的差异使得艺术作品在不同观者心中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二、艺术的客观性尽管艺术作品具有主观性,但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相对客观的存在。

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和技巧,传达他们内心深处的体验和观点,这些是存在于作品中的客观现实。

艺术作品的客观性还体现在其所属的艺术风格、时代背景和传承,以及其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创作,它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对古典文化的追求,这种客观性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相互关系艺术与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艺术家的主观创作和观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作品的客观性基础上的。

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技法和创作理念传达自己的主观意图,而观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作品进行互动和对话。

同时,主观性和客观性也互为制约和补充。

艺术作品的主观性可以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使他们产生独特的主观体验。

而作品的客观性则使得观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作品,超越个人的主观偏好和限制。

艺术和美之间的联系

艺术和美之间的联系

艺术和美之间的联系艺术与美之间的联系艺术和美是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美的感受和体验,而美则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艺术与美的联系,着重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意义。

首先,艺术被认为是美的表达方式。

艺术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传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引发人们的感官和情感反应,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考。

美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美,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外观,更是一种深层的内涵和情感。

美可以是形式美,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形状、结构、线条等元素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形式美往往与对称性、和谐性、平衡性等原则相关,它使人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和美妙。

例如,大师级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以其精湛的造型和色彩运用,给人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美感。

另外,美还可以是情感美,即艺术作品通过表达情感和内涵所引发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情感的真实抒发,例如音乐家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画家通过绘画来表达对世界的情感和观察。

这种情感美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他们对美和人生的思考和回味。

此外,艺术和美还具有互动关系。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常通过审美的眼光和判断来塑造作品的美感。

同样,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以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体验来对作品进行解读和理解。

艺术和美的互动关系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它们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能够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情感纽带。

另一方面,艺术和美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和创新,它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作品也常常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符号,代表着某个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对于个体而言,艺术和美可以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舒缓压力,增强幸福感和生活的乐趣。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是艺术领域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艺术欣赏是指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中获取审美享受和文化启迪的过程。

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促进的作用。

首先,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是相互依存的。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而艺术欣赏需要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作品和文化价值。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观众进行欣赏的对象,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又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和反馈。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这种相互关系,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有价值和有意义,同时也使得艺术欣赏成为一种批评和推动创作进步的力量。

其次,艺术欣赏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触发创造力。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从中获取到各种感官的刺激和情感的共鸣。

这些感受和情感会在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艺术家在创作时可以从观众的欣赏中获得启迪,同时也能够通过对观众的反馈和评价来改进自己的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使得创作更加多样和富有创意,也实现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都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但它也需要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分析和理解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评价。

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观众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同样,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作技巧和专业知识。

只有艺术家具备了这些基础,才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并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最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获得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感,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

而艺术创作则可以让个人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转化为艺术作品,达到情感宣泄和自我塑造的目的。

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和审美价值

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和审美价值

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和审美价值艺术创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对世界进行表达和探索的过程。

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和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完整内涵。

一、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体现其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是艺术家的内在素质和艺术技能的综合体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艺术家的独特视角: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入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这种美以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内涵。

2.艺术语言的个性化: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艺术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的手段。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包括色彩、线条、构图、材质等方面。

艺术家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3.艺术风格的形成: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演变的结果。

艺术家的风格受到其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艺术风格的形成使艺术家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艺术价值。

4.情感表达的真挚性: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艺术家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达,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艺术家真挚的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是指艺术作品在审美方面的价值,是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感受到的美。

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属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形式美: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是指作品的外在结构、色彩搭配、线条组合等方面所具有的美。

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基本审美要素,是观众在欣赏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美。

2.内容美: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情感深度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所具有的美。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立足于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艺术形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享受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工艺美术的核心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首先,工艺美术的实用性是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工艺美术追求实用功能,通过各种材料和工艺方法,将艺术与实用结合,为人们提供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

无论是陶瓷器、家具、纺织品还是珠宝首饰,它们都具备实用性,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

实用性使得工艺美术作品能够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带来实际的使用价值。

但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忽略审美性。

审美性是工艺美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它使得作品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工艺美术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力。

无论是工艺品的线条、色彩、形态还是纹饰,都可以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满足。

实用性和审美性在工艺美术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实用性使得工艺美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陈列品,而是能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同时,审美性使得工艺美术超越了实用功能的局限,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艺术性的创作。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也体现在作品的传承和推广中。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符码,代表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通过对工艺美术的传承和推广,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从而使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总的来说,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实用性使得工艺美术贴近生活,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审美性赋予工艺美术作品艺术之美,给人们带来观赏和情感上的享受。

在实践中,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继续推广和传承工艺美术,使其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实用和美感。

艺术创作的意义与表达方式

艺术创作的意义与表达方式

艺术创作的意义与表达方式艺术创作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引发共鸣,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艺术创作的意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艺术创作的意义1.1 情感表达与共鸣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过作品,艺术家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传递给观众,引发他们的共鸣。

艺术作品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增进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

1.2 思想的传递与反思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观念。

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家能够传递自己对社会、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与反思。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会被艺术家的思想所触动,从而引发对自身价值观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1.3 美的追求与审美体验艺术创作是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艺术家通过创作,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融入作品中,使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

艺术作品能够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艺术创作的表达方式2.1 绘画与雕塑绘画和雕塑是最常见的艺术创作方式之一。

艺术家通过绘画和雕塑的形式,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绘画和雕塑能够通过视觉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2.2 音乐与舞蹈音乐和舞蹈是通过声音和身体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形式。

音乐能够通过旋律和节奏传递情感,舞蹈则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意图。

音乐和舞蹈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使观众在聆听和观赏时能够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2.3 文学与戏剧文学和戏剧是通过文字和表演来表达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文字的组织和表达方式,创造出丰富的形象和情节,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和观众。

文学和戏剧能够通过文字和表演的力量,让人们在阅读和观看时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2.4 影视与摄影影视和摄影是通过图像和声音来表达的艺术形式。

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

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

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在形式上,虽然雕塑与绘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大量的新兴艺术也随着科技的发展随即而来。

在这个提倡发展技术与全民美育的时期,如何平衡公共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将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需要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既不能因为审美目的而忽视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也不能只考虑实用性而缺乏美感。

一,公共艺术特有的前提——公共性公共艺术作为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公共性,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因此,公共艺术的设计者所作出的创作与表达不仅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一种城市的印记与向导。

古希腊众多的公共雕塑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仅利用公共雕塑来强调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讲述战争中的英勇故事,更是运用公共雕塑来强调被大众所认可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向往。

例如被视为是古希腊公共艺术的巅峰之作的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其雕塑等装饰的实际目的也是向公众传达信息,在《论作为西方文明的帕特农神庙形象之构建》一文中指出“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帕特农神庙的雕像其实是希波战争以来雅典取得的各场战役胜利的凯旋纪念碑。

遍布帕特农神庙内外的浮雕装饰主题,意在向外邦人反复传递一种有关雅典往昔辉煌胜利的信息。

”其佐证了从古希腊时期起,公共艺术就承担着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作用。

2再者,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体现在对民众的督促,以及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上。

譬如在对残障人士赖以生存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公共艺术设计,以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既能满足残障人士的独立生活的生理需求,又增加趣味性,在心理上剥离残障人士的羞耻感。

公共艺术是难得的面对人民群众的传话筒,如果能够正确引导,良好运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可以成为避免说教且引人深思的宣传手段。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公园与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空间组成是公共艺术功能性的首要体现。

对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引导标识的使用,都是公共艺术服务于民众的具体表现。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论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艺术和创作是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优化了艺术的质量和创作的价值。

艺术是创意的唯一来源,而创作则是艺术的具体实现,因此,若要深入了解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它们的本质特征、共同点以及传播方式等角度去探讨。

首先,艺术和创作都具有创造性。

艺术家和创作者都具有在独特的环境和条件下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能够从日常生活、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方面获得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或创意产品。

无论创作工具是画笔、相机、键盘还是科技设备,这种创造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艺术和创作都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既是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某种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创作者也是文明发展的推动者和创新者,创作的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艺术和创作都具有感染力。

艺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感动和思考,激发人们的情感和美感;创作则能够产生新的价值,给人们带来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革。

艺术和创作之间的联系,让作品在传递文化、传递价值观、传递生活情趣的同时,具有融合魅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

最后,艺术和创作也同时受到社会和个体的推崇和关注。

社会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和关注,使得艺术家们有了更好更稳定的创作环境,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而从个体出发,艺术和创作更是一种身心上的需要和精神需求,能够带来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艺术和创作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和对立,它们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是从创作中产生的,而创作是艺术表现的具体形式。

艺术家和创作者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如何创造出最好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最大的价值。

因此,评价艺术和创作的标准,既要参照专业标准,也要从人文和独立思考的角度进行考量和探讨。

只有在不断地追求和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展现最好的艺术和创作,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谈谈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谈谈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谈谈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工艺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旨在通过艺术创作与实用功能的结合来展现人类创造力与审美追求。

在工艺美术中,实用性与审美性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工艺美术的基石。

实用性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工艺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是其存在的前提。

工艺品要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并能够为人们提供实用的功能。

例如,一个精巧的茶具必须满足容量适宜、易于操作、材质安全等实用需求,才能让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体验。

因此,工艺品的实用性直接关乎其价值和市场认可度。

然而,工艺美术不仅仅追求实用性,更追求审美上的满足。

审美性是工艺美术的灵魂,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工艺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形式美、色彩美、结构美等方面的表现。

工艺美术以独特的技法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工艺品的形式和功能达到一种高度统一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一个精美的陶瓷器不仅仅是一个容器,还是一件艺术品,它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能够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中,一尊精致的佛像既是信教者的宗教信仰,也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实用性和审美性在工艺美术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实用性为工艺品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审美性则使工艺品的实用性更加丰富和完善。

在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中,工艺美术家要兼顾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要求,平衡二者的关系。

只有在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协调中,工艺品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同时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艺术的享受。

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工艺品的创作中,也体现在工艺品的使用中。

人们在使用工艺品时既追求实用价值,也追求审美体验。

一个漂亮的咖啡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饮用咖啡的需求,还能够为人们的咖啡时间增添一份艺术的氛围,提升生活品质。

而一个实用性欠缺的工艺品可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无法持久存在。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工艺美术的特点与魅力。

文艺创作与大众审美 作文

文艺创作与大众审美 作文

文艺创作与大众审美作文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它往往源于审美需要,而审美需要又是以作者的人生体验为基础的。

因而,在艺术与美学中,审美体验往往被看作是文艺创作最本质的东西。

审美的表层体验与于文艺创作。

身即山川而取之——这是郭熙提出的关于审美与创作的命题。

在此,他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

郭熙认为,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

当然,他的这一观点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尤为显现的,尤其是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客观景象描绘中,更是突显出来。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对自然山水本身的描写。

如曹植的《洛神赋》中写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噩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藻出绿波。

由此观之,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若无体验,对它的实际景象的描绘是无从谈起的。

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谢灵运的山水诗、甚至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们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出审美表层体验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进一步阐释和证明了审美表层体验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如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对菜肴造型的较高要求,就使得与之相关的烹饪文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宋陶谷的《清异录》、宋浦江吴氏的《中馈录》、隋谢讽的《食经》等烹任典籍,无不是有过自身体验而创作出的。

审美的深层体验与文艺创作。

此处还要提到的一点是:创作者内在情感的深层体验在文艺创作中,也往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如宋人苏轼是一位诗画俱精、才华横溢的文人,在他的诗画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消沉自适思想、洒脱傲放风格,与他一生的升降荣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如他自题《偃松图》所言:“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

”苏轼平生嗜作枯木怪石,正是借此以寄情遣怀,写出胸中逸气,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真切体验。

同样,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事而受宫刑,因而坚定了他“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从而写下彪炳史册的不朽之作——《史记》。

工艺美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工艺美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工艺美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工艺美术是一种将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追求作品的功能与实用性,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工艺美术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件作品的完整性。

首先,实用性是工艺美术作品的基础。

无论是陶瓷器、木制品还是金属制品,实用性都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作品需要具备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功能,例如瓷器需要能够盛装食物,木制品需要能够承载物品,金属制品需要能够起到防护或装饰的作用。

只有具备实用功能的作品,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仅有实用性是不够的,作品的审美性同样重要。

审美性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也是人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

工艺美术作品优美的外观、精致的细节、和谐的比例都可以增加作品的美感,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

例如,精致的陶瓷器可能会让人们感受到其高雅和高贵的氛围,精心设计的家具可以给人带来舒适和美好的居住体验。

审美性使作品具备了超越实用性的意义,从而成为人们追求的艺术品。

实用性和审美性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实用性决定作品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审美性决定人们是否对作品产生美感和情感共鸣。

实用性为审美性提供了基础,而审美性给予实用性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一个作品只有实用性而缺乏审美性,那么它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常用品,人们难以在使用中产生美的享受。

相反,如果一个作品只有审美性而缺乏实用性,那么它只能存在于理念和想象中,并不能成为人们实际使用的工艺品。

工艺美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

它们共同为作品的完美呈现提供了保障。

一件工艺美术作品,不仅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功能要求,还要具备美好的外观和审美体验。

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协调,使得工艺美术作品具备了价值和意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是不可分割的。

实用性是作品基础,而审美性是作品的灵魂。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工艺美术,作为一门融合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以美的形式表达实用功能,将日常生活提升为一种艺术的享受。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体现在它满足了人们对于功能的需求。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工艺美术的作品功不可没。

透过工艺美术的眼睛,普通的物品也能变得独特而精美。

无论是古代的陶瓷器、木雕器具,还是现代的家居装饰品、餐具,都是工艺美术的作品。

这些实用的作品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给予了人们审美的享受。

工艺美术的审美性则是它与其他媒介艺术的主要区别。

与绘画、音乐、舞蹈等纯艺术形式相比,工艺美术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并且展现出独特的实用审美。

无论是以木头雕刻出精美的图案、以陶瓷制作出色彩斑斓的花瓶,还是以金属打造出钟表的精细结构,工艺美术都在细节中展现出对美的追求。

它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实用性与审美性在工艺美术中相互交织。

实用性使得工艺美术的作品具备了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功能,而审美性则为其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从古至今,工艺品往往成为了展示一个时代文明水平和审美观念的窗口。

通过工艺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征。

工艺美术的作品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更在审美上带来了一种愉悦与享受。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价值和文化影响。

许多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品,已经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而工艺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也成为了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工艺美术的展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得以展现和交流,使得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艺术及文化。

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是不可分割的。

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日常生活功能的需求,更将美的享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应当珍视工艺美术的传统,推动其创新与发展,以实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更好结合,让工艺美术的魅力继续在时代中闪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创作与公众审美的相互性
作者:雷梦芸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在艺术与公众之间,有着一直存在的真实联系。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创作主体及其审美对象,一直期待于公众的不仅是要公众认可它,而且还要公众完成它。

艺术以自己的号召力,以自己的热情而不以自己的排他性来界定自己的艺术公众的无限扩大,而这恰也正成为艺术成就的最佳标志;反过来说,公众全靠艺术审美对象成为公众,因而公众和审美对象之间天生具有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发明相互对话的意识。

因此,艺术作品才有了完整的,甚至是更加丰富的含义。

关键词:艺术创作;公众审美;相互性
艺术家创作作品,犹如孕育、生产自己的孩子。

当他面对自己的孩子,哪怕很丑,也会充满爱意与欣喜地情不自禁地宝爱有加无限珍惜。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这个世界所接纳,能真正活下去,直到永远。

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的作品即使领到出生证,已经被创作出来,却还仅仅是一部手稿,一首未被乐队演奏过的交响乐,一副未曾展出过的绘画,一个没有进入剧院或电影院演映的剧本或胶片。

严格意义上说,它们还是一些半成品,未完成品,还没有充分存在,没有真正成为艺术文化对话世界的成员。

因此,这时候的艺术家,最大的想望与念愿便是等待公众,挑起公众兴趣,求助于公众,为公众意见是听,瞻望公众感知,收到公众评判的认可,并使公众能由自己作品中发现些什么,从而最终使自己的作品获得艺术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充分现实性。

拥有公众因此就成为审美对象的特征,而这在审美创作主体也即艺术家那里,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一、艺术与审美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对于美的欣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达芬奇以为美是好奇心与创造心擦出的火花,贝多芬以为美是乐器与乐曲忠贞不渝的爱恋,莎士比亚以为美是酣畅淋漓的人生演绎。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被门前的海景压倒,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

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

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艺术与现实的距离可以太过,也可以不及。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

艺术家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来自于艺术家的思考与探索。

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中对观者、公众的依赖、假定与预期,也完全不是消极、被动的。

艺术家时时意识到,艺术不是梦想,艺术创作不单纯为了自己,艺术作品要有观众,读者——至少是想象中的观众读者,要主动为作为接受者对话者的艺术公众着想,要有其必不可少的对话与交流的意图,这种意图为艺术品的以为确立了标准。

朗格指出,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抱着一种信念,离开这个信念他就无法工作,这就是,即使许多观众会被混乱和离奇的表现吓退,仍然会有一些人能立即抓住整个作品的主导有机形式”。

能被理解固然是种欣然的状态,但同时也会出现困惑的声响,在展场上各种发声都是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即使是带质疑口吻的。

它会使艺术作品变强大。

二、公众对艺术的影响
作品的公众越广,意义越多,审美对象就越是丰富。

“一切都好像审美对象变了样,加大了密度和深度,仿佛它的本质中的某些东西由于它受到的崇拜而变了。

……通过公众的暗中配合,作品对自身深信无疑了,变得高大了。

”杜夫海纳的这段话表明,作品是通过欣赏者和接受者才得到充分现实性的。

在这个意义上,甚至人们就任何东西都可以说,只有它被客观认识认可时,才有权被称为对象;客观认识保证它不是意识在极端孤独状态中的一种虚幻现象;任何对象都要求被人感知,要求众人瞩目于它。

艺术家不能又当球员,又做裁判。

就是再自信再自傲自大的艺术家,也完全明白,他永远不是自己作品的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欣赏者,也因此永远不可能成为最算数的自己作品的裁判员。

唯一算数的裁判是公众。

甚至从公众的角度看,公众也不是这样的裁判。

公众虽然要成为作品取得现实性的必备的助力,具有公正态度、清醒头脑,但是处特定时空与语境范围之中的他们需要日趋开放自己,需要配合,需要合作,需要进行对话,与作者一道,共同努力,将一种活的信仰贯穿在艺术与公众互利互惠的对话与交流的共同体之中。

所以与其说公众是裁判,毋如说是同谋者;与其说他是见证人,毋如说踏实对话者。

一方面,艺术影响公众,作品本身从一来世就要求艺术公众去注意它、尊重它、证明它;另一方面,艺术对象给公众带来的东西也并不少于它从公众所得到的东西,艺术公众通过参与、合作、对话而得以构成自身,并使自己提高到“普通”的水平。

两者在这里完成的似乎就是一个共有的“自我”。

不管在艺术家还是在公众方面,也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只有通过体验他者,才能体验自我,自我的意义,需要他者来证明,需要通过对话来实现。

三、对话的维度
对话,苏格拉底认为“是真理的商量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它是在共同寻求真理的人们之间诞生的,是在他们对话交际过程中诞生的。

当代的巴赫金则与此相仿,也认为人的本性就在于对话,彼此相异的事物之间,无论是在自我与自我之间,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还是在自我与世界之间,都构造形成交流与对话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自我存在于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接壤处,一个艺术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生存,仅仅为了他人,通过他人,在他人的帮助
下我才展示自我、认识自我、保持自我。

最重要的构成自我意识的行为,是确定对他人意识(你)的关系。

存在意味着对话式的交流。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四、结语
某种意义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家只能在观众预设的框框内工作。

观众受限制到什么程度,作品就受限制到什么程度,艺术家也就受限制到什么程度。

艺术公众的可能的情况会是怎样,艺术家在想象上、思维上、感情上能把艺术公众带多远,艺术家就写到什么程度,创作到什么程度,探索到什么程度。

公众参与、反应、接受与对话,是艺术家在作品的构思、想象、表现等创作过程中需要估测、想象、揣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文艺艺术出版社,1996.
[3]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