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导学案1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思维点拨]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知识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农业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导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十月》片断):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新课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
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2)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 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新经济
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与探究
提示:罪名不成立。
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多种经济同时并
存,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布哈林的观点正是在这 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他的农业政策符合苏联的农业实际,能够促进农业持续稳 定发展;工业方面,倡导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倡导消费,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过渡 到社会主义。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促使
3.评价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________ 工业化
成就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法西斯德国奠
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________ 重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__________ 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为了__________ 积累资金 ,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______________ 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 4.国际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都是其侧重点。
(4)前提、性质相同:都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实施;都是无产 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5)结果相同: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不同点
(1)背景:前者是在国内战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1]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业分层测评14 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导学号:72040094】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解析】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再加上卢布迅速贬值,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B项正确。

A、C、D三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与题意不符。

【答案】 B2.下面为苏俄1917—1919年粮食征购量表,该表折射出的现象( )B.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17—1919年”可知,苏俄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3.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通过租赁制吸纳外国资本B.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C.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D.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变化。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单纯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相比,新经济政策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这是“打开”的本质含义。

A、C、D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不是本质含义,故都应排除。

【答案】 B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思维点拨]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知识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4[课中思考题]: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提示】(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7·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 A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 项正确。

2.(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A、C、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2017·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 )A.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B.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C.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商品买卖,故C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对点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对点

第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 (2017 •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 项正确。

2. (2016 •湖南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推行新经济政策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1921 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A C 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 (2017 •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A. 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B.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C. 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D.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4. (2016 •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A. 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商品买卖,故 C 项正确。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4[课中思考题]: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提示】(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材整理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国际: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轻巧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背景:战争。

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点内容:余粮征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教材整理2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①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会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1)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5[课中思考题],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提示】主要依据是1921年苏俄的实际国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教材整理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1)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2)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导学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知识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影响及对其的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评价
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三、上节知识巩固情况检查:
1.近代物质生活是如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对人们现实生活起了什么作用?
3.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4.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四、新授课
五.随堂练习: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
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
D.超过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
3.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

余粮征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4.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5.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秉公执法,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额
B.放任自由
C.限量交易
D.处以罚款
6.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流域实行自由贸易
7.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8.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比较,相似之处是()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的关系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9.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C.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0.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开展了集体农庄合并运动,将25.4万个集体农庄合并为9.7万个。

结果直到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农业总产量还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

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内部出现资本主义倾向
B.苏联农业集体化遭到挫折
C.苏联体制改革超越生产力实际水平
D.苏联经济尚未得到恢复
11.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在本质上是()
A.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B.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限制商品和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12.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用
B.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