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_隔震与耗能减震房屋设计
隔震与耗能减震房屋设计培训教材(ppt 48页)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9.隔震与耗能减震房屋设计
9.1概述 抗震设计:依靠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
御地震作用立足于“抗”,是一种消极设计方法 传统抗震方法存在的问题。 (1)结构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传统抗震方法以既定的“设防烈度”作为设计 依据,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建筑结构的破损程度及 倒塌的可能性难以控制,当发生突发性超烈度地震 时,房屋可能会严重破坏。
世界上使用铅芯橡胶支座中基底面积最大的建筑(日本)。
9.2.3 隔震系统的应用
• 日本1997年度评定的隔震建筑中,采用铅芯橡胶支 座隔震房屋占总数的40%;
• 美国在1985年以后兴建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 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60.7%;
• 我国在已建成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 橡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60%。
9.1概述
结构控制的概念: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
装置(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如耗能支撑、耗能
剪力墙、耗能节点、耗能器等)、或某种子结构(如调
频质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或调整结
构的动力特性,使工程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
其结构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的
控制,从而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仪器设备、装
9.1概述
② 结构自控(耗能减震):通过在结构中优选耗能材 料和耗能杆件,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达到耗能减震的目 的。 常见的有:
竖向通缝SW(剪力墙)、周边缝SW、 双功能连梁、带抗震连梁的SW、 顶层为刚性连梁的SW、偏交支撑、 梁端设塑性铰的框架、悬挂式结构、 底层设耗能缝的砖混结构。
9.1概述
震作用,适用范围较广,结构类型和高度均不受 限制; 2. 耗能减震装置应使结构具有足够的附加阻尼,以 满足罕遇地震下预期的结构位移要求; 3. 由于耗能减震结构不改变结构的基本型式,除耗 能部件和相关部件外,结构设计仍可按照《规范》 对相应结构类型的要求执行。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摘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进行了探讨,分别介绍了建筑物不同部位的隔震或消能减震措施,并对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作了阐述,指出建筑物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抗震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隔震设计指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消能减震引言建筑结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的运用了相关的抗震措施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从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我国连续发生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后,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一直以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有关抗震都是坚持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虽然设计方面在抗震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在地震中因为建筑结构方面的问题而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的例子,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施工人员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偷工减料,私自修改设计方案,没有真正将抗震措施落到实处。
在这里,我们对建筑设计中抗震的基本类型、主要措施结合具体实践经验进行研究,以期和同仁交流学习。
1、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我们通常是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设置抗震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这几种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但是我们结合地震构造特点及建筑物本身结构,会有侧重的在关键部位设置隔震层,依据隔震层的位置不同我们把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分为以下几种。
1.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础隔震,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目前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方向,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设计思路、主要方法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概念建筑结构减震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减震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进而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而消能减震是指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消除地震能量的传递和吸收,使建筑结构免受破坏。
二、设计思路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能量耗散机制,将地震能量转化为非结构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力。
常见的设计思路包括增加耗能装置、减小刚度、提高阻尼等。
三、主要方法1.增加耗能装置: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增加耗能装置,如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阻尼器等,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摩擦能,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响应。
2.减小刚度:通过采用灵活的结构系统,如钢结构、框架结构等,减小建筑结构的刚度,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力。
3.提高阻尼: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增加阻尼装置,如粘滞阻尼器、液体阻尼器等,提高结构的阻尼比,减小地震能量的传递效应。
四、应用案例1.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首座采用金属球阻尼器的大楼,通过在楼顶设置800吨的金属球阻尼器,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球体的动能和热能,有效减小了地震对大楼的影响。
2.八达岭长城高速公路桥:该桥采用了摩擦阻尼器作为剪力连接件,通过摩擦力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摩擦力,使桥梁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保证桥梁结构的完好性。
3.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该乐园采用了高阻尼橡胶支座作为支撑装置,通过橡胶材料的阻尼特性,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弹性变形,保护了乐园内的建筑结构和设施。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耗能装置、减小刚度、提高阻尼等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doc
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隔震体系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理论和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
采用消能方案可以减少结构在风作用下的位移已是公认的事实,对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也是有效的。
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适用范围1)、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规范12.1.3条对隔震结构提出了一些使用要求。
根据研究:隔震结构主要用于体型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结构。
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秒的建筑结构减震效果与经济性均最好,对于高层建筑效果较差。
国外对隔震建筑工程的较多考察资料表明:硬土场地较适合于隔震建筑;软弱场地滤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频分量,延长结构的周期有可能增大而不是减小其地震反应。
墨西哥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本“隔震结构设计技术标准”(草案)规定,隔震建筑适用于一、二类场地。
我国Ⅰ、Ⅱ、Ⅲ类场地的反应谱周期均较小,故都可建造隔震建筑。
隔震设计中对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给予一些限制(规范12.1.3条3款)是为了保证隔震结构具有可靠的抗倾覆能力。
就使用功能而论,隔震结构可用于:医院、银行、保险、通讯、警察、消防、电力等重要建筑;首脑机关、指挥中心以及放置贵重设备、物品的房屋;图书馆和纪念性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2)、消能设计的适用范围消能部件的置入,不改变主体承载结构的体系,又可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不受结构类型和高度的限制,在新建和建筑抗震加固中均可采用。
二、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资料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资料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隔震体系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理论和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
采用消能方案可以减少结构在风作用下的位移已是公认的事实,对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也是有效的。
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适用范围1)、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规范12.1.3条对隔震结构提出了一些使用要求。
根据研究:隔震结构主要用于体型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结构。
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秒的建筑结构减震效果与经济性均最好,对于高层建筑效果较差。
国外对隔震建筑工程的较多考察资料表明:硬土场地较适合于隔震建筑;软弱场地滤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频分量,延长结构的周期有可能增大而不是减小其地震反应。
墨西哥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本“隔震结构设计技术标准”(草案)规定,隔震建筑适用于一、二类场地。
我国Ⅰ、Ⅱ、Ⅲ类场地的反应谱周期均较小,故都可建造隔震建筑。
隔震设计中对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给予一些限制(规范12.1.3条3款)是为了保证隔震结构具有可靠的抗倾覆能力。
就使用功能而论,隔震结构可用于:医院、银行、保险、通讯、警察、消防、电力等重要建筑;首脑机关、指挥中心以及放置贵重设备、物品的房屋;图书馆和纪念性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2)、消能设计的适用范围消能部件的置入,不改变主体承载结构的体系,又可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不受结构类型和高度的限制,在新建和建筑抗震加固中均可采用。
二、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1一般规定12.1.1本章适用于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的房屋隔震设计,以及在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器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的房屋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符合本规范第3.8.1条的规定,其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本规范第3.8.2条的规定。
注:1本章隔震设计指在房屋底部设置的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2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12.1.2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12.1.33需要减少地震作用的多层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等结构类型的房屋,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结构体型基本规则,不隔震时可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采用本规范第5.1.2条规定的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且结构基本周期小于1.0s;体型复杂结构采用隔震设计,宜通过模型试验后确定。
2建筑场地宜为I、II、In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o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12.1.4需要减少地震水平位移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等结构类型的房屋宜采用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尚应根据其结构类型分别符合本规范相应章节的设计要求。
12.1.55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耐久性和设计参数应由试验确定。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最大高度应满足《抗震规范》 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 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 (2)建筑场地宜为I、II、IQ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建设中,隔震、消能减震技术 的主要使用范围是可增加投资来提高抗震安全的建筑,除了重要机关、 医院等地震时不能中断使用的建筑外,一般建筑经方案论证后也可使 用,即可用于投资方愿意通过投资来提高安全要求的建筑。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隔震与消能减震建筑结构设计的 一般规定
•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确定设计方案时,除应符合现行 《抗震规范》对一般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的规定外,尚应与采用抗震 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 消能减震是通过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 或连接件、主附结构件等)设置消能部件(由消能器、连接支撑等组成), 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等变形,来消散或吸收地 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消耗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减小主体 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预期的防震要 求,工作原理如图9-5所示。图9-6为某些工程中应用的消能减震装置。
第三节隔震房屋设计要点
• ③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 表9-1的规定。
• (4)隔震层的布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应符合下列规定: • ①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下部,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
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 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 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其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 • 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拉应力不应大于1 MPa • ②隔震层的水平动刚度和等效茹滞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与震动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危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重点介绍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建筑隔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使建筑对地震产生的震动具有能动响应,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器、弹簧隔震器、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通过减震弹簧、摩擦等消耗部分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减振器,将地震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达到减轻结构震动和减小地震影响的效果。
常见的减震器包括液体阻尼器、颤振器、摆锤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有效消耗地震能量,并通过减振措施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法包括减震隔震体系设计、基础隔震设计和结构减震设计。
减震隔震体系设计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减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基础隔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中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装置,将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传导到地下,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结构减震设计是指通过设置减振器、增加耗能装置等措施,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振动,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日本的隔震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装置,通过地震时的隔离和衰减作用,大大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了减振器和液体阻尼器等减震装置,通过抑制结构的振动,有效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一种通过隔震和消能装置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和影响的设计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合理地应用隔震器、减振器等装置,可以提高建筑的地震抗灾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隔震与消能减震是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隔震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地震动进行隔离,使结构对地震的响应减小。
消能减震则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实现地震能量的消耗和减震效果。
隔震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减震措施,它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地震动进行隔离,使结构受到的地震力和位移减小,从而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
隔震层通常由隔震支座、隔震垫板等组成,这些装置能够在地震过程中自由移动,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
隔震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减少结构的响应,保护结构的完整性,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
然而,隔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隔震支座和隔震垫板的制造和安装难度较大,需要考虑地震过程中的水平限制等。
消能减震是相对较新的一种减震措施,它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实现地震能量的消耗和减震效果。
这些装置通常由减震器、摇摆框架等组成,它们能够在地震过程中发挥吸能和耗能的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响应。
消能减震的优点是能够在地震过程中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力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然而,与隔震相比,消能减震要求设备的制造和维护难度较大,需要考虑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等问题。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对隔震与消能减震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和规范。
其中,对于隔震层的设置,规范要求应根据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和场地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
对于消能减震装置的设计,规范要求需要考虑装置的材料、减震效果以及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等方面。
同时,规范还对隔震与消能减震的施工和验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以保证减震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质量控制。
总的来说,隔震与消能减震是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重要的减震措施。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装置,实现对结构的减震和减小地震响应的效果。
隔震通过隔离结构与地震动,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消能减震通过吸能和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第九章隔震减震房屋设计
5.结构的隔震措施 :
③丙类建筑隔震后上部砌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下列
要求: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及圈梁的截面和配
筋构造,仍应符合第四章的有关规定;多层浇结普通粘土砖和
浇结多孔粘土砖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设置,水平向减震系
数为0.75时,仍应符合表5-9的规定;7~9度,水平向减震系数
能部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装设一些耗能 阻尼器,如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等,通 过耗能材料的摩擦、变形或粘性液体的流动等引起的能量耗 散来消耗结构的振动能量。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耗能部件 或阻尼器处于弹性状态,结构体系的抗侧移刚度足以满足正 常使用要求;在强震作用下,耗能部件或阻尼器率先进入非 弹性状态,耗散大部分地面运动传递给结构的能量,同时对 于耗能支撑,其软化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加长,降低了动 力反应,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免遭破坏或产生较大的 变形,通常称之为耗(消)能减震,也可看作是增加结构阻尼 的方法。
常用的隔震器有叠层橡胶支座、滑(转动)支座和螺旋 弹簧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又包括普通叠层橡胶支座、铅芯 叠层橡胶支座和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滑(转动)支座有普 通滑动支座、回弹滑动支座和曲面滑动支座。常用的阻尼 器有弹塑性阻尼器、粘性阻尼器、油阻尼器和干摩擦阻尼 器等。
根据隔震器和阻尼器等的不同,常将基础隔震装置分 为以下三种隔震体系:
隔震层的水平动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Kh=∑Kj ζeq=∑Kj ζj / Kh
式中 ζj——j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粘滞阻尼比,单 独设置的阻尼器时,应包括该阻尼器的相应 阻尼比;
Kj——j隔震支座(含阻尼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动刚 度,当试验发现动刚度与加载频率有关时,宜 取相应于隔震体系基本自振周期的动刚度值;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分析研究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分析研究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而进行的研究与分析。
随着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并开始研究如何抵御地震的力量,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两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将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隔震是指在建筑物与地震地面之间设置一层隔离体,通过隔离体的减振效果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体通常采用橡胶、弹簧等材料,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隔震减震的核心思想是利用隔离体的弹性特性,使地震力在穿越建筑物时减小,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隔震的优点是可以吸收并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冲击力;缺点是隔震体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
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一种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吸收并转化地震能量,达到减小地震力的效果。
消能装置通常采用液体或橡胶等材料,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并通过内部的阻尼机构将其耗散释放出去。
消能减震的核心思想是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消能装置将地震能量转化为不显式的损耗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消能减震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小地震危害;缺点是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且消能装置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较高。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防护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然而,隔震与消能减震并非万能之策,还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地震影响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
此外,隔震与消能减震也需要注意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降低了地震危害而牺牲了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
总的来说,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结构调整和装置设置,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适应不同地震条件和建筑物类型的需要,提高抗震能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分析
性和耐久性等。
03
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装置,如阻尼器、隔震支座等,以减小地震作 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这些装置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吸收、分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
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 的破坏。
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法
消能减震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 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包括选择适当的消能减震装置、确定 装置的布置位置、设计装置的参数等。
在进行消能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地震危险性评 估结果,以确保消能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应对地震风险。同时 ,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以确定消能减震装置的性能 参数。
基于新结构的研究进展
悬挂结构
悬挂结构通过将建筑结构悬挂于基础之上,以减少地震 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 ,但需要解决悬挂装置的设计和施工问题。
滑动支座
滑动支座是一种将建筑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动层的新 型隔震装置,地震时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 构的影响。然而,滑动支座需要解决滑动面的设计和施 工问题,以保证其在地震时的隔震效果。
,减少了地震引起的结构损伤。
05
新型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进展
基于新材料的研究进展
要点一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隔震性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隔 震支座、隔震沟等隔震措施中。其中,橡胶隔震支座具有 优良的竖向承载能力和隔震性能,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隔震 支座之一。
要点二
复合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体自 身的耗能 能量观点: E 一定 E f↑ Es↓ t 结构地震反应的降低
Et Es E f
地震过程中输入 给结构的能量
附加耗能构 件的耗能
动力学观点:耗能装置的作 用,相当于结构的阻尼↑, 必使结构地震反应↓
在风、小震作用下结构中的耗能装置应具有较大 的刚度,消耗地震能量,保证结构的使用性能。 在强震作用下,耗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 大量消耗地震能量,减轻结构震动。 有试验表明,耗能装置可做到消耗地震总输入能 量的90%以上。 9.3 吸振减震 1.吸振减震原理 在建筑结构上做一附加子结构,地震作用时,地 震能量转移至附加子,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 缓解。 附加子系统TMD
不倒翁式(伊朗)隔震房屋。该房屋顶面半径显 著大于底面半径,能起提供复位力的作用。
9.2 耗能减震结构 在结构中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 置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主体结构地震 反应。 1.耗能装置 (1)调频质量阻尼装置—由质量、弹性元件和阻尼 器构成的振动系统,将其安装在结构上,结构振 动时引起该系统的共振,由此产生的惯性力反作 用于结构,起到减小结构振动反应的作用。 (2)调频液体阻尼装置—由具有一定形状的盛液容 器构成,液体晃动时,液体对容器箱壁产生动压 力,同时液体晃动产生阻尼吸收一部分能量。
固结于地基 中的基础
基底隔震结构设计应注意: 在满足必要的竖向承载力的前提下, 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应尽可能小, 以使结构周期尽可能远离地震动的 卓越周期范围。 保证隔震结构在强风作用下不致有 太大的位移。通常要求在隔震结构 系统底部安装风稳定装置或用阻尼器与隔震装置 联合构成基底隔震系统。 5.用阻尼泵来耗散地震动的 能量,并且在该建筑地下层柱的上下端采用铰接 构造,建筑物可以水平自由移动。 柔性层隔震结构 柔性层结构隔震概念由Martel在1929年提出,由 Green(1935年)和Jacobasen(1938年)进一步加以研 究与完善;下图是真岛健三郎于1934年的柔性层 结构。地震时,柔性层进入塑性,结构的刚度变 小,结构的基本周 期延长,从而导致 上部结构所受的地 震作用减小。
地震动含有多种频率 分量,结构系统也必 然是有阻尼系统 子结构频率接 近或等于主结 构频率时 主结构的地震反 应总是可以得到 一定程度的降低
R是主结构的振动控制频率参数 当R<1时,表示具有减震效果. 大量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主结构的阻尼比越小,吸振装置 的减震作用越大; 质量比增加,减震作用增大。 调频质量阻尼器是包括质量系和 弹簧、阻尼系的小型振动系统 通过弹簧连接于主体结构,可 安装在高耸结构或高层建筑的 顶部。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
地下一层,地上7层,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占地: 4100平米;最高高度:36。0m;铅芯多层橡胶隔震器 68个,多层橡胶隔震器81个。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在这次地震及其其后的余震中, 6-8英尺高的花瓶等没有一个掉下来,建筑物内的 各种机器等均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持,成为 防灾中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构造如图所示。 因为铅芯橡胶支座不但具有较 理想的竖向刚度,而且本身具 有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故铅芯橡胶支座在结构 使用中受到广泛欢迎。 叠层橡胶支座中
间钻孔灌入铝芯 提高支座大变形 时的吸能能力
橡胶片
钢板
世界上第一栋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The William Clayton Building, New Zealand)和世界上使 用铅芯橡胶支座中基底面积最大的建筑(日本)。
小震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 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 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 复位特性:地震后,上部结构能回复到初始状态, 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 耗能特性: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 时能耗散足够的 能量,从而降低 上部结构所吸收 的地震能量。 2.早期隔震技术
9 隔震与耗能减震房屋设计简介
抗震结构 利用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作 用,吸收地震能量 立足于“抗”。 隔震结构 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移层,阻止 地震能量向上传递 立足于“隔”。 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可分为 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被动控制——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 控制过程不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界干扰信息的控 制方法。
了260个粘弹性耗能装置;1988年北京饭店和北京 火车站在抗震加固中,分别采用了法国和美国生 产的粘弹性耗能装置。 (4)摩擦耗能装置—由摩擦元件构成,这些元件相 互滑动产生摩擦力,从而耗散结构的部分振动能 量。
(5)金属耗能支撑—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耗能装置, 其耗能机理是通过金属元件的弹塑性变形来耗能。
调频质量阻尼器(TMD)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
将装水的容器置于结构物上,结构振动时,水的 振荡也能形成一个调频质量阻尼器 设计TLD时,应尽量使水 的振荡周期接近结构的固 f g tg 2h 2L L 有周期。水的振荡频率公 式为: 水面波的波长
水深
滚动支撑类隔震系统 为克服柔性层结构所带来的缺陷,科学家们相继 提出了多种滚动支撑类隔震系统,工作元件有球 形和椭圆形等多种,但由于其隔震是有向性的, 而地震是具有无向性,这些类型的隔震系统均未 能推广应用。
3.最新隔震技术
(1)隔震橡胶支座(The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隔震系统。
的水溅出了1/3左右……而陵海路隔震楼上的人并 没有感到晃动,听到毗邻楼房和邻街喧闹声后下 楼才知道发生了地震。 (2)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天然夹层橡胶支座、铅芯橡 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等 。 天然夹层隔震橡胶支座 天然夹层橡胶支座构造如图 所示。天然夹层橡胶支座具 有较大的竖向刚度,承受建 筑物的重量时竖向变形小, 而水平刚度较小,且线性性能好。由于天然夹层 橡胶支座的阻尼很小,不具备足够的耗能能力, 所以在结构使用中一般同其它阻尼器或耗能设备 联合使用。
橄榄景医院在1971年 圣费尔南多地震中受 到较大损害,10年后 重建,并增加了抗震 强度。 在此次地震中,剪力 墙产生剪切裂缝,设 备机器、医疗机械及家具等翻倒,病历等资料掉 下、散乱。而且水管破裂,各层浸水,建筑物不 能使用,完全丧失了医院的功能。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台湾海峡发生了7.3级地 震,震源距离汕头市约200公里,汕头市烈度为6 度,各类房屋摇晃厉害,居民惊惶失措,水桶里
日本1997年度评定的隔震建筑中,采用铅芯橡胶 支座隔震房屋占总数的40%,美国在1985年以后 兴建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橡胶支 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60.7%,我国在已建成的 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隔 震房屋占总数的60%。 4.隔震原理
基础上部部分 隔震层隔开 限制地震动向 结构物的传递
应用实例 1994年1月17日,美国圣菲尔南多发生洛杉矶地震, 震级M=6.7,死亡56人,伤7300人,损失很大。 震中附近有两座医院,一座为隔震结构,另一座 为抗震结构。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隔震结构)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南 加 州 大 学 医 院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eaching Hospital)是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这栋八层医院基础加速度为 0.49g,而顶层加速度 只有0.21g, 加速度折减系数为1.8。 而抗震结构橄榄景医院(The Olive View Hospital) 的底层加速度为 0.82g,而顶层加速度为2.31g, 加 速度放大系数为2.8,由此可见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的优越性。
在支撑杆或节点 板上开长圆孔
支撑交叉处通过钢框或钢环 的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
偏心支撑
耦撑框架
液压质量控制装置—由液压缸、活塞、管路和质 量块构成,当结构由地面运动产生振动时,油缸 的活塞推动管路中的液体,使液体和质量随之振 动。结构的一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了该系统。 2.耗能减震原理 结构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粘弹性耗能装置—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构成, 通过夹在钢板之间的粘弹性材料发生剪切变形而 耗散能量。
(3)粘滞耗能装置—由缸体、活塞、和液体构成, 活塞在缸体内往复运动,粘滞液体从一端流向另 一端产生阻尼力,阻碍结构的振动。 1972年建成的110层纽约世贸大厦共安装了1万个 粘弹性耗能装置;西雅图76层哥伦比亚大厦安装
主动控制——需要外部能源输人提供控制力,控 制过程依赖于结构反应信息或外界干扰信息的控 制方法。 被动控制的常用手段:基础隔震、耗能减震、吸 振减震。
目前,基础隔震应用与工程;减震、吸振处于研 究、探索并部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期。 9.1 基础隔震 1.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种特性: 承载特性:具有足够的竖向强度和刚度以支撑上 部结构的重量; 隔震特性: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
J.A.Calantarients提出的隔震结构 下图是J.A.Calantarients于1909年提出的隔震结构 (Base-isolated building )方案。这种隔震结构在建 筑物结构与基础之间用滑石层隔开,地震时建筑 物可以滑动。
中村太郎的隔震结构 上图是中村太郎于1927年提出的隔震结构方案。
已用于墨西哥城内一座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结构的学校建筑中,安放在房屋底层柱脚和地下 室柱顶之间。为保证不在风载下产生过大的水平 位移,在地下室采用了交叉钢拉杆风稳定装置。
摇摆隔震支座。在杯形基础内
设一个上下两端有竖孔的双圆筒 摇摆体。竖孔内穿预应力钢丝束 并锚固在基础和上部盖板上,起 到压紧摇摆体和提供复位力的作 用。在摇摆体和基础壁之间填以 沥青或散粒物,可为振动时提供 阻尼。经试验证实:当地面加速 度幅值达330cm/s2时,被隔震房 屋的加速度反应被降低到无隔震 反应的1/3左右。我国山西省的 悬空寺,历史上经历多次大地震 而仍完整无损。分析认为是其特 有的支撑木柱起到了摇摆支座隔 震的作用。